曆史上,並不是所有敢於“直諫”或“仗義執言”的人都會有好結果。但這並不等於當個“見風使舵”、“阿諛奉承”的小人是唯一的“自救之路”,因為這樣做往往下場會更悲慘。總之,該說的話還是要“說”,隻是需要我們充分注意“說”的方式與技巧。

    近日看高希希版的新《三國》,有一個場麵令我印象頗深。

    曹操門下侍郎黃奎暗通西涼馬騰,準備“裏應外合”殺掉曹操。不料未及成事就被其妻弟苗澤出賣,導致功敗身死。

    殺死黃奎後,曹操依然震怒難消,決定“順藤摸瓜”,將所有黃奎的“同黨”一網打盡。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在清查黃奎的同黨時,卻牽出了一個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名字—他的長子曹丕。

    想那曹丕是何等“精明”之輩,在父親嚴刑審訊黃奎的時候,他就預感到要出事。於是乎急急忙忙地趕到老師司馬懿處,向他的“恩師”詢問“脫身之術”。司馬懿隻告訴了他兩個字—一個是“誣”,把禍水向他的弟弟曹植身上引;一個就是“賴”,打死也不能認。

    曹丕雖說將信將疑,但苦於沒有其他的良策,隻好“依計行事”。

    在經曆了一場堪稱“驚心動魄”的父子“心理戰”後,曹操終於認輸,曹丕逃過了一劫。

    無獨有偶,在“馮氏賀歲片”的“開山之作”—《甲方乙方》裏也有這麽一個有趣的“橋段”。著名笑星李琦飾演的那位大爺,因為自己向來“口風不緊”,藏不住秘密而甚感煩惱。他十分想保守住秘密哪怕一次也行,因此就求到了葛優的公司,葛優教給了他一句話,讓他絕對不能跟其他人說,那句話就是“打死也不說”。但那位大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軟骨頭”,還沒等怎麽嚴刑逼供就已經“招了”。隻是由於這句話叫做“打死也不說”,所以照樣沒少受“皮肉之苦”。

    這兩個故事雖說隻是影視劇裏的“橋段”,卻蘊涵著一個職場中人不得不認真思考與麵對的深刻道理—什麽話該說,什麽話“打死也不能說”。

    比如說很多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推崇的“批評與自我批評”。這種方式好不好?實話實說,從理論上講,絕對是“好”的。但如果你真的想在實際工作中“嚐試”一下的話,恐怕是要吃很多苦頭的。

    我們中國人,雖說嘴上讚成“批評與自我批評”,實際上每個人心裏都在“打小鼓”—千萬別說到我頭上。如果有誰真的敢在“太歲爺頭上動土”,真拿自己“說事兒”,我們會本能地予以“抵抗”或至少會竭力為自己辯解。這還算好的,一般情況下,我們還會毫不猶豫地“反擊”,當場指出“批評”我們的人自身的“短處”—在說別人之前,先“撒泡尿照照自己”,你以為你自己就做得很好嗎?

    總之,不能讓對方輕易占了咱的“便宜”。丟掉的麵子,一定要想方設法“撈”迴來。

    “隻能聽好話,聽不得壞話”的這就是我們這些人的“本性”。

    而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想在我們的“本性”上做文章,你的“勝算”很小。

    所以,這樣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往往會導致“不歡而散”,很少能取得真正“實質性”的效果。

    記住,別看許多人天天把“拿得起放得下”這句話掛在嘴邊,擺出一副“心胸寬廣”的樣子,隻要中國人一天不改變“好麵子”的傳統,那些就都是“裝出來”騙人的把戲。

    曆史上,敢於“直諫”、“仗義執言”的人並不總是有好的結果。雖說唐朝有“魏征”,乾隆年間有“劉羅鍋”這些喜歡直諫並深得君王賞識與重用的“忠臣”,但前提是,他們的君王是像李世民和乾隆這樣的“明君”。遺憾的是,天底下的“明君”真是“何其少也”,如果你碰到的是一位“昏君”,或者退一步講,是一位“心胸不那麽寬廣”的“半昏不明”之君的話,恐怕你的腦袋就要難保了。

    其實,即使是李世民也曾經因為魏征的話過於“刺耳”而大為震怒,差點殺了他,幸虧皇後及時提醒才讓李世民醒悟過來。同樣的,看過《宰相劉羅鍋》這部電視劇的人也可以看到,乾隆對於“劉羅鍋”也是“又愛又恨”,曾經幾次動過殺心,但最終還是將其貶為“庶人”。

    我之所以舉出這麽多的例子,就是想說明“禍從口出”的厲害。但是,這並不等於我鼓勵職場中人都學“和珅”,隻要擅長“阿諛奉承”就成。因為那種隻會“阿諛奉承”的“老好人”,其實最終的下場往往更悲慘。

    聽我這麽一說,你可能會有些發蒙—這“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那到底該如何是好?

    別著急,聽我慢慢道來。

    歸根結底,還是要“說”,但一定要掌握“說”的技巧。尤其是在領導麵前,一定要充分注意維護領導的尊嚴與“虛榮心”。如果你想指出領導之“非”,不妨學會“舌頭上打彎兒”,“繞”著點說。你可以先從“肯定”他的話著手—還是您說的有道理,但是某某一下是否會更好?我覺得那樣做也許會更完美。通過這樣的溝通方法,你可以在不刺傷領導“自尊心”的前提下,慢慢地把他帶進你的“溝”裏。但“事成之後”千萬別忘了把這個功勞還是留給你的“領導”—您看,還是您的主意高明!

    放心,你的“功勞”領導心中是“有數”的,這種說話做事的技巧會為你未來的職業人生帶來更多的機會與“裁量”空間。

    當然,作為領導,如果你真的足夠“英明”,也應該學會在必要的時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俗話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遼沈戰役的時候,盡管林彪拒絕毛澤東“先攻錦州”的戰略構想,令他非常生氣,但毛主席依然以其偉人的“胸懷”包容了林彪,給了林彪一次“打長春”的機會。

    總之,“做事”才是“硬道理”。在某種意義上,隻要“出發點”是好的,而且隻要不違反“道義”,不搞“陰謀詭計”,就可以“不擇手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給你一個公司,看你怎麽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勇並收藏給你一個公司,看你怎麽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