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篇如何防止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現象?
給你一個公司,看你怎麽管 作者:南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管理要注意“負荷度”的調整問題。一定要盡量做到在“日常”中隨時調整,並盡量選擇“微調”的方法。
眾所周知,抽煙是個壞習慣。雖說很多人都想戒,但真正能戒煙成功者卻總是極少數,這是為什麽呢?
你可能會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還是毅力不夠,抵製不住誘惑唄!
恭喜你答對了,你有一個極高的智商,能這麽利索地想出答案。
但是我要反問你,既然“抵製住誘惑”這種“毅力”其實絕大多數人都不具備,為什麽又有這麽多人妄圖使用這種“笨方法”去達成目的呢?這實在是一件不符合邏輯的事情。
讓我來告訴你一個戒煙的好辦法,把“戒”改成“借”就好了。你可以輕鬆得多地達到相同的目的。
這裏有兩方麵的意思。
一是不要試圖“一舉成功”,“徹底”戒掉。這不但是因為一般人很難有這樣的“毅力”,往往會功虧一簣、半途而廢,而且,“徹底”戒掉一段時間後,如果由於某種偶發原因(如遭到朋友死勸,或遇到特別大的煩惱事等等)再度吸上的話,下迴再想戒可就更難了。如此周而複始,戒煙的難度會越來越大,而心理承受力卻會越來越差,絕大部分人都會在最後采取“破罐破摔”的態度收場—早死晚死,聽天由命吧!不耽誤今天多抽幾根煙。
所以,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留有餘地”,降低戒煙的門檻。別戒得太猛,給自己留點“念想”,實在想抽的時候允許自己抽上一根。因為心裏有了這種念想,反而能夠降低吸煙的欲望。這就好比“書非借不能讀也”的原理,你到朋友家看到一本好書,令你愛不釋手,你肯定會一目十行地把它看完。但如果你去了書店把書買迴家來,即如果你自己“擁有”了這本書的話,你就會不自覺地產生“反正書已經是我的了,什麽時候看都可以”的心理,結果那本書就隻能躺在你的書架裏,也許布滿了蜘蛛網你都不會再多看一眼。因此,“戒煙”也是一樣,如果你想徹底“斬斷”吸煙的欲望,它反而會變得越來越強烈,不停地抓撓你的神經,令你心神不寧,注意力分散,直到意誌力崩潰;相反,如果你給自己留下一點“實在想抽的時候可以抽一根”的念想,因為保存了未來吸煙的可能,令吸煙的“權利”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屬於你”,反而會讓你心安,反倒能逐漸將自己的注意力從“吸煙”這件事中轉移開。
因此,為了做到這一點,“借煙”抽比自己“買煙”抽強。這倒不是為了省錢。一是總是麻煩人家不好意思;二是如果自己的身上總是揣著煙,也很難控製住自己的“煙量”。隻有“借煙”抽,才能最大限度地控製自己的吸煙欲望與數量。如此周而複始,逐漸使“吸煙”這件事對自己的誘惑力越來越小,吸煙量越來越少,直至最終徹底戒掉。又或者也許雖然量會變少,但一生都無法徹底戒除—也沒什麽大不了的,“減少吸煙量”總比“戒不了瞎忙活”強。這才是一種真正“務實”的態度,這恐怕也是“次好”原則的一種生動體現。
是為“戒煙”的“借煙理論”。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借煙理論”,它在我們的企業管理當中可以派上大用場。
我們的管理者在管理當中往往容易犯“走極端”的錯誤,致使管理工作中動輒出現“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現象,從而造成我們的很多管理手段總是難逃“從終點又迴到起點”,“周而複始”、“原地打轉兒”的怪圈。
所以,凡事留有餘地,存有念想,就是說,要保持一定的“彈性”才可以做到“可持續”。而隻有“可持續”的東西才能最終“修成正果”。反之,任何“不可持續”的東西,總是“原地打轉兒”的東西,都會為企業帶來人力、物力、財力方麵的巨大浪費,尤為關鍵的是,會對企業文化中至為寶貴的“激情”產生極大的傷害。
但是,如何做到“張弛有致”呢?
我們的很多管理者在實際操作當中,盡管主觀願望是想“收放自如”來著,但真做起來則往往會“過猶不及”,還是擺脫不了“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要不就是繃得太緊,要不就是放得太鬆。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隻要我們的管理者將“張弛之道”滲透到“每一天”當中去,就可以輕鬆地搞定它。原因也很簡單,借用上述“借煙理論”來解釋的話,就是說我們的管理者往往試圖使用一種笨方法,即“徹底”搞定一切,“一刀切到底”的方法來進行管理。這就往往容易導致管理者自己和員工由於“堅持”的門檻太高而承受了過大“負荷”的現象。盡管我們的管理者也許會利用“阿q精神”來安慰自己,自欺欺人地將這種“高負荷”視為自己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的“高素養”。但畢竟自己也是個普通人,持續承受如此高的負荷實在是力不從心,終於有一天扛不住的時候,一切都會坍塌殆盡。所以,既然如此,就別總是過於“和自己叫板”,要學會在“日常”當中“隨時地”調整負荷度。隻有這樣,才不至於過於為難自己與員工,反而能夠做到“長長久久”,能夠做到“可持續”。
但是,“調整”也有“調整”的方法與分寸,不能亂來。決不能“猛地緊一陣兒,再猛地鬆一陣兒”,這樣做除了依舊會帶來“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局麵外,還會在員工中間產生一種“狼來了”的心理暗示效應。員工會逐漸適應並麻木—沒關係,肯定又是哪個領導腦袋發熱了,放心,這次準又是三分鍾熱乎勁兒,哥兒幾個扛幾天也就過去了—白白地令一些好東西流於了形式,不能夠真正地深入民心。因此,“調整”的分寸感一定要盡量小心謹慎地把握好。如有可能,應盡量采取“暗調”的方式,即“表麵上維護,私下裏調整”。比如說,你可以“嘴上”嚴厲,不留情麵,但在實際操作中適當地睜一眼閉一眼就行(但是,為了防止“狼來了”效應的產生,你偶爾也要拿出“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手腕來震懾一下某些員工“想入非非”的心理)。
總而言之一句話—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偏廢哪一邊都算不上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眾所周知,抽煙是個壞習慣。雖說很多人都想戒,但真正能戒煙成功者卻總是極少數,這是為什麽呢?
你可能會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還是毅力不夠,抵製不住誘惑唄!
恭喜你答對了,你有一個極高的智商,能這麽利索地想出答案。
但是我要反問你,既然“抵製住誘惑”這種“毅力”其實絕大多數人都不具備,為什麽又有這麽多人妄圖使用這種“笨方法”去達成目的呢?這實在是一件不符合邏輯的事情。
讓我來告訴你一個戒煙的好辦法,把“戒”改成“借”就好了。你可以輕鬆得多地達到相同的目的。
這裏有兩方麵的意思。
一是不要試圖“一舉成功”,“徹底”戒掉。這不但是因為一般人很難有這樣的“毅力”,往往會功虧一簣、半途而廢,而且,“徹底”戒掉一段時間後,如果由於某種偶發原因(如遭到朋友死勸,或遇到特別大的煩惱事等等)再度吸上的話,下迴再想戒可就更難了。如此周而複始,戒煙的難度會越來越大,而心理承受力卻會越來越差,絕大部分人都會在最後采取“破罐破摔”的態度收場—早死晚死,聽天由命吧!不耽誤今天多抽幾根煙。
所以,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留有餘地”,降低戒煙的門檻。別戒得太猛,給自己留點“念想”,實在想抽的時候允許自己抽上一根。因為心裏有了這種念想,反而能夠降低吸煙的欲望。這就好比“書非借不能讀也”的原理,你到朋友家看到一本好書,令你愛不釋手,你肯定會一目十行地把它看完。但如果你去了書店把書買迴家來,即如果你自己“擁有”了這本書的話,你就會不自覺地產生“反正書已經是我的了,什麽時候看都可以”的心理,結果那本書就隻能躺在你的書架裏,也許布滿了蜘蛛網你都不會再多看一眼。因此,“戒煙”也是一樣,如果你想徹底“斬斷”吸煙的欲望,它反而會變得越來越強烈,不停地抓撓你的神經,令你心神不寧,注意力分散,直到意誌力崩潰;相反,如果你給自己留下一點“實在想抽的時候可以抽一根”的念想,因為保存了未來吸煙的可能,令吸煙的“權利”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屬於你”,反而會讓你心安,反倒能逐漸將自己的注意力從“吸煙”這件事中轉移開。
因此,為了做到這一點,“借煙”抽比自己“買煙”抽強。這倒不是為了省錢。一是總是麻煩人家不好意思;二是如果自己的身上總是揣著煙,也很難控製住自己的“煙量”。隻有“借煙”抽,才能最大限度地控製自己的吸煙欲望與數量。如此周而複始,逐漸使“吸煙”這件事對自己的誘惑力越來越小,吸煙量越來越少,直至最終徹底戒掉。又或者也許雖然量會變少,但一生都無法徹底戒除—也沒什麽大不了的,“減少吸煙量”總比“戒不了瞎忙活”強。這才是一種真正“務實”的態度,這恐怕也是“次好”原則的一種生動體現。
是為“戒煙”的“借煙理論”。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借煙理論”,它在我們的企業管理當中可以派上大用場。
我們的管理者在管理當中往往容易犯“走極端”的錯誤,致使管理工作中動輒出現“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現象,從而造成我們的很多管理手段總是難逃“從終點又迴到起點”,“周而複始”、“原地打轉兒”的怪圈。
所以,凡事留有餘地,存有念想,就是說,要保持一定的“彈性”才可以做到“可持續”。而隻有“可持續”的東西才能最終“修成正果”。反之,任何“不可持續”的東西,總是“原地打轉兒”的東西,都會為企業帶來人力、物力、財力方麵的巨大浪費,尤為關鍵的是,會對企業文化中至為寶貴的“激情”產生極大的傷害。
但是,如何做到“張弛有致”呢?
我們的很多管理者在實際操作當中,盡管主觀願望是想“收放自如”來著,但真做起來則往往會“過猶不及”,還是擺脫不了“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要不就是繃得太緊,要不就是放得太鬆。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隻要我們的管理者將“張弛之道”滲透到“每一天”當中去,就可以輕鬆地搞定它。原因也很簡單,借用上述“借煙理論”來解釋的話,就是說我們的管理者往往試圖使用一種笨方法,即“徹底”搞定一切,“一刀切到底”的方法來進行管理。這就往往容易導致管理者自己和員工由於“堅持”的門檻太高而承受了過大“負荷”的現象。盡管我們的管理者也許會利用“阿q精神”來安慰自己,自欺欺人地將這種“高負荷”視為自己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的“高素養”。但畢竟自己也是個普通人,持續承受如此高的負荷實在是力不從心,終於有一天扛不住的時候,一切都會坍塌殆盡。所以,既然如此,就別總是過於“和自己叫板”,要學會在“日常”當中“隨時地”調整負荷度。隻有這樣,才不至於過於為難自己與員工,反而能夠做到“長長久久”,能夠做到“可持續”。
但是,“調整”也有“調整”的方法與分寸,不能亂來。決不能“猛地緊一陣兒,再猛地鬆一陣兒”,這樣做除了依舊會帶來“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局麵外,還會在員工中間產生一種“狼來了”的心理暗示效應。員工會逐漸適應並麻木—沒關係,肯定又是哪個領導腦袋發熱了,放心,這次準又是三分鍾熱乎勁兒,哥兒幾個扛幾天也就過去了—白白地令一些好東西流於了形式,不能夠真正地深入民心。因此,“調整”的分寸感一定要盡量小心謹慎地把握好。如有可能,應盡量采取“暗調”的方式,即“表麵上維護,私下裏調整”。比如說,你可以“嘴上”嚴厲,不留情麵,但在實際操作中適當地睜一眼閉一眼就行(但是,為了防止“狼來了”效應的產生,你偶爾也要拿出“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手腕來震懾一下某些員工“想入非非”的心理)。
總而言之一句話—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偏廢哪一邊都算不上一個合格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