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而言,與其追求不切實際的“最好”,不如選擇更為務實的“次好”。

    現在我們逛書市,都會切身體會到“成功學”類書籍的火暴。誠然,在中國這樣一個正在經曆著如此深刻巨變的國家,大量形形色色的“成功者”的不斷湧現,就像強效興奮劑一樣,使“向往成功”成為了萬千國人心中激蕩的強烈衝動,因此,大量“成功學”類書籍的應運而生以及持續熱銷,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盡管所有的“成功學”書籍都打著“普度眾生”的字樣,即讓“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旗號”,在現實世界中,這些書最後又到底造就了,或即將造就多少真正的“成功人士”呢?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命題,如果有心人士或“好事之人”做一下實際調查的話,相信最終出來的結果會非常“耐人尋味”。

    道理很簡單,這些“成功學”類書籍裏寫的內容確實不可謂不正確,甚至不可謂不精彩,但是“正確”的事情,卻未必是“是個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很多“正確”的事情看似簡單,其實“門檻”極高,高到非常人所能及的程度。而能做到那些事情,即能夠達到那種“門檻”高度的人,其實已經屬於“精英”階層,具備了精英的最基本素質,說白了他們都是天生的“精英胚子”,缺的隻是一盞“指路明燈”,即知識、經驗與人生閱曆而已。這種人其實即便一本“成功學”書籍都不看,生命中也注定會成功。隻是這些書有可能幫助他們縮短通往成功的路程罷了。

    舉一個異常簡單的例子,誰都知道掌握一門外語對人生的成功將會有多麽大的助益,這是一個根本不需要別人“教”的道理,但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世上能有幾人?

    所以說,現今市麵上99%以上的“成功學”書籍,其實就是寫給“精英”們看的,根本沒想著“普度眾生”這一“神聖理念”。而真正的“精英”們,都是那些“自己就能激勵自己”的人,也本來並不需要太多的“外部刺激”。因此,絕大部分買了這類書籍的人,其實充其量隻不過是幫“出書人”掙了點錢而已,遠遠沒有達到這些書所標榜的為人生“指點迷津”之效果。

    聽了我的這些話,也許有些“出書人”會不屑一顧地說“我寫書隻是要將‘正確’的事‘羅列’出來,至於讀者們是否能‘做到’,那是他們自己的‘造化’,我可管不著”。這句話亦堪稱“正確”,因為確實讓人挑不出“毛病”來。但是,我還是要說,僅僅想“羅列”出“正確”的事的話,實在沒必要用“出書”這種方式。因為,第一,你寫的事再“正確”,也“正確”不過孔子;第二,“正確”的事也用不著你來說教,因為實際上這些事每個人都知道。人們小的時候有老師、家長天天在耳旁“念叨”,長大了有公司領導天天在眼前“訓話”,實在是“耳朵都磨出老繭來”了。他們想要的其實不是讓別人來告訴自己什麽事情“正確”,而是如何“做到”這些事;第三,如果這些“出書人”隻想為“賺錢”出書,其實必要性也不大。因為這些人往往都是一些“成功人士”,既然已經“成功”了,必不會“缺錢”,這點小錢實在是不掙也罷。

    那麽,如何才能寫一本讓“盡可能多”(如果說“所有人”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的話)的人都能走上“成功之路”的書呢?

    答案很簡單,寫一本給“普通人”(而不是“精英”)看的書。

    要做到這一點,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要弄清楚“普通人”與“精英”的區別。實際上,即便我不說,任何人都能夠在一分鍾內說出10個這樣的區別—他們隻要列舉出10個自己不具備的“素質”即可。

    對,這就是問題的本質。精英們所具備的素質,比如說自律、毅力、激情、勤奮、執著、知識、智慧、條理性、計劃性、勤反省、善學習、堅忍不拔等等,都不是“凡人”,即絕大部分“普通人”所能具備的。對於我們這些“芸芸眾生”來說,懶惰、自私、三分鍾熱度、不懂自律、不能自控、缺乏耐性、沒有條理、不善計劃、拒絕反省、不願學習……這才是我們的本來麵目。

    每一本“成功學”書籍都會自作聰明地“激勵”讀者—“你也能做到,因為人和人之間其實差別很小”。說得確實“正確”—人和人之間的差別確實“很小”,但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就是這“很小”的差別,放到“人生”這個大舞台上衡量時,都絕對會變成“天壤之別”。這“很小”的差別99%以上的人畢其一生的精力都無法填補。

    愛因斯坦死後,人們把他的大腦取出研究,結果沒有發現任何異於常人之處。這就足以說明,盡管表麵上看,似乎所有人類都站在一個起跑線上,但是,就因為這些幾乎微小到“看不見”的差別,造成了人世間天才與蠢材,富翁與乞丐的“巨大差異”廣泛存在的現象。

    所以,不要試圖從一開始就“輕描淡寫”地“弱化”這些“小差別”,要在承認這些“小差別”對“普通人”而言其實“很大”,“很難逾越”這個大前提下,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去幫助他們尋找盡可能“減少”逾越這些“差別”時的障礙的“具體方法”,才有可能真正寫出一部普度“芸芸眾生”的“成功學”書籍。

    現今的“成功學”書籍,從本質上說,遵循的都是一個“最好”原則—即先假定(或暗示)你能“做到”,然後再告訴你需要做到的事情“是什麽”。等於說一下子“越過了”“如何做到”這個其實最重要、最根本的環節。正因如此,這些書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要麽就一鼓作氣地幹到最好,要麽就幹脆什麽也別幹;要麽就是100,要麽就是0;要麽你就登泰山,要麽你就幹脆在原地待著。

    這種“最好”原則其實具有極大的“盅惑性”—讓誰看都會承認“正確無比”,但是99%的人都會被“嚇倒”在“起跑線”前。因為這種理論鼓吹的是一種“你要痛下決心,重新做人,來個180度的大轉變!”的“劇變”哲學,而這種“劇變”哲學恰恰是我們中國人的致命弱項,超級“短板”。我們中國人擅長的是“懶惰”、“墨守成規”、“因循守舊”、“拒絕變化”……對於這樣的人,你偏偏要在他的耳旁大喊“你要劇變!”無疑是自欺欺人、“對牛彈琴”之舉。所以,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會在“劇變”兩字麵前“露怯”,裹足不前,難下決心;又或者憑著一時的衝動痛下了“劇變”之決心,並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但往往是“好景不長”,“堅持不了多一會兒”就敗下陣來,難見“持續性”。馬三立先生那段著名的《從明天開始》的相聲,就是最傳神地表現了中國人這一“國民性”的經典。

    所以,“最好”原則的最大問題在於“門檻太高”,它往往超越了廣大“凡人”的能力極限,讓絕大多數人“望門興歎”。而可恨的是,這些標榜“最好”原則的書籍往往還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架勢—看了我的書還“成功”不了的人是“自己”沒出息,活該一輩子吃苦受窮。

    因此,隻有“次好”原則才真正是一種有可能讓更多的“普通人”,走上“相對”成功之路的唯一途徑。

    “次好”原則的核心在於“降低門檻”—它鼓吹的是一種“積小勝為大勝”的理論,即如果做不到100,隻做到1也行,因為1永遠大於0;如果登不上泰山,隻登上你家門口的小沙丘也行,因為那也總比“原地踏步”強……總之,隻要你“做”了點什麽,就總比“不做”強。但關鍵還在“堅持”。由於“門檻”大幅度降低,因此就多了使“普通人”做到“堅持”的可能性,而凡事隻要“堅持”,最終必能成功。隻不過遵循“次好”原則的成功之路,其“路程”略長一些而已。

    總而言之,“最好”原則盡管在表麵上打著讓“所有人”都成功,即“普度眾生”的旗號,但它最終能夠激勵並“超度”的,實際上還是“盡可能少”的,甚至是“極個別”的“精英”;隻有“次好”原則,才能有效激勵“盡可能多”的人,盡可能地接近“眾生”之“普度”這個“崇高目標”。否則,“成功學”就依然有可能會淪為隻為少數“精英階層”服務的“專用工具”。

    但是,必須要強調的是,之所以說“次好”原則隻能夠激勵“盡可能多的人”,而不是“所有人”都走上成功之路,其實關鍵也在於“堅持”二字。“次好”原則僅僅做到了降低“堅持”的門檻,卻做不到將這個門檻徹底“撤掉”的程度。就是說,無論如何,“堅持”都是獲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唯一條件。而在現實世界中,不管門檻有多低,都無法做到“堅持”二字的人永遠都會是大多數。這也就意味著,不管世界上存在著多麽偉大的“成功學”,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真正能夠獲得最終成功的人,將永遠注定隻能是極少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給你一個公司,看你怎麽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勇並收藏給你一個公司,看你怎麽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