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四年四月初十,關外,清軍大營。
身著明黃色棉甲一身戎裝的皇太極正座於中軍大帳之內,大帳內站滿了大清國的文武大臣。
禮親王代善、武英郡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各自身著盔甲坐於一側。
除了睿親王多爾袞沒在之外,大清國真正的天潢貴胄悉數到場,足見這場戰爭對於皇太極以及大清國的重要性。
另一側,則是以範文程、寧完我為首的大清國文官,這裏頭不乏在關內混不下去的落魄舉子,亦或是投降了大清國的前大明官員。
在場的人表情皆露喜色,東土默特部的一場大勝,不僅一戰吃掉了大明朝廷三萬多精銳,還大大鼓舞了大清國上上下下的士氣。
幾個月以來,大清國一直處於小潰敗的陰霾之中,李自成的罪字營出關之後,更是使得漠南蒙古諸部人心惶惶。
大清國急需一場勝利來挽迴局麵,所賴薩滿庇佑,他們隱忍了一個月,終於等來了這場大勝。
“父皇,那歸化城雖然堅固,但如今我大清國大軍壓境,隻要付出些代價,拿下這歸化城並非難事。
隻要父皇下令,兒臣立即便率領正藍旗的勇士們,為父皇拿下歸化城,將那李自成和俄木布的頭顱敬獻給父皇!”
肅親王豪格第一個請示道。
作為大清國皇帝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今年已經三十二歲,也算是曆經了不少的戰鬥,奈何卻並不為皇太極所喜。
以至於直到現在,大清國仍舊沒有太子,幾個議政大臣也從不提立儲之事。
正因為如此,隻要一有機會,豪格便會在眾人麵前,尤其是皇太極麵前表現。
大清國目前處理政務的方式,一直在向漢家王朝學習和靠攏,雖然豪格看不起範文程、寧完我那些漢人,但漢家王朝有一點,他是很喜歡的。
那便是漢家王朝的父死子繼製度,尤其是皇家,往往會在很早便立下皇儲,也就是太子。
而他們大清國,乃至於之前的後金,在汗位和皇位繼承上,仍舊采用著落後的議政製。
比如他的祖父努爾哈赤過世之後,汗位繼承便是由幾個主要的議政大臣討論,最終經過競爭和妥協,他的父皇才榮登大位。
豪格不覺得這種方式有什麽好處,隻知道自己明明應該是太子,但現在卻不是。
“你難道忘記大淩河之戰了嗎?”皇太極麵無表情的反問道。
當年大淩河之戰,他們依靠圍點打援的方式,擊潰了明軍的好幾次支援,不僅擴大了戰果,最終還是拿下了大淩河。
皇太極的意思很明白,如今的歸化城就是曾經的大淩河,若朝廷坐視不理,自然讓漠南的蒙古諸部看到,這就是跟隨大明朝廷的下場。
如果大明的邊軍敢來,那就隻能是有來無迴。
畢竟這次他幾乎是傾國之力,幾乎調動了整個大清的絕大部分兵馬。
然而豪格很明顯會錯了意,隻是皺眉道:
“父皇放心,兒臣定然不會同意那李自成和俄木布的投降!”
這讓在場的代善等人都十分無語,大淩河之戰以祖大壽向皇太極投降而告終,然而祖大壽很快便再次叛逃。
這件事幾乎成了大清國的醜事,一般情況下是沒有人再提的。
尤其是同樣一個坑,他們竟然被祖大壽坑了兩次,錦州城內一萬滿洲勇士殞命,濟爾哈朗更是痛失四根手指。
如今豪格當著皇太極和濟爾哈朗的麵這麽一說,無疑有點當著和尚罵賊禿,足見其智商和情商,雙雙都不在線。
“咳咳——肅親王,陛下的意思是,圍點打援,大明朝不會作勢不理歸化城的。”禮親王代善提醒道。
“原來如此,可……可是諸位,我等主力十萬大軍在此,大明朝有哪個不開眼的家夥敢來支援?”豪格反問道。
如今大清國兩路大軍,睿親王多爾袞率領八萬威懾關寧錦,而他們則圍困歸化城。
此番大清國可謂精銳盡出,不論是他們這一路,還是睿親王那一路,都非尋常規模部隊可以抵禦。
即便是聽說大明朝這兩年改變不小,邊軍似乎比之前能打了些,但以豪格來看,再能打,也非他們滿洲的勇士能比。
“肅親王殿下,有的,那盧象升和吳三桂不敢,但仍有一人敢。
此人性格狂妄,如今我大清國將李自成和西土默特擊潰,歸化城也被我圍困,以那人的性子,斷然不會坐視不管的。”範文程很是和煦的出言道。
“那個人?哪個?”豪格皺眉,很是不善的盯著範文程反問道。
“豪格,不得對範先生無禮!退下。”皇太極嗬斥自己的兒子道。
他對自己兒子的愚蠢十分失望,皇太極其實有意改變現在的議政製度,他現在年紀大了,這兩年身體也越發的不如從前。
皇太極認為現在的議政製度,很容易造成內訌,猶記得當年他父汗過世的時候,那時不僅有人支持禮親王代善,他的十四弟多爾袞也有不少的支持者。
當時局勢危急,好在是他的兄長代善深明大義,還順帶說服了多爾袞,才使得後金的局勢穩住了。
難以想象,若當時真的發生內鬥,大明朝肯定不會放棄這大好的反攻時機,還能不能有大清的現在,絕對是個未知數。
一如從前,現在的皇太極也遇到這個問題,倘若豪格是個腦子夠用,且會與人為善,哪怕隻是表麵友善,他也不至於愁成現在這個模樣。
豪格幾乎與阿濟格和多鐸,還有此前的阿敏如出一轍,衝動、暴躁、少智,唯一能讓他略有些安慰的,可能就是作戰勇猛這一點了。
可是,將如今危如累卵的大清國,交給這樣一個人手裏,他能放心嗎?
他的那些兄弟們,又會服氣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想來這時候,那狗賊已然得到了消息。”禮親王代善道。
“他肯定會來的,帶著他的所謂近衛軍,陛下,臣請打頭陣!”鄭親王濟爾哈朗請命道。
……
身著明黃色棉甲一身戎裝的皇太極正座於中軍大帳之內,大帳內站滿了大清國的文武大臣。
禮親王代善、武英郡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各自身著盔甲坐於一側。
除了睿親王多爾袞沒在之外,大清國真正的天潢貴胄悉數到場,足見這場戰爭對於皇太極以及大清國的重要性。
另一側,則是以範文程、寧完我為首的大清國文官,這裏頭不乏在關內混不下去的落魄舉子,亦或是投降了大清國的前大明官員。
在場的人表情皆露喜色,東土默特部的一場大勝,不僅一戰吃掉了大明朝廷三萬多精銳,還大大鼓舞了大清國上上下下的士氣。
幾個月以來,大清國一直處於小潰敗的陰霾之中,李自成的罪字營出關之後,更是使得漠南蒙古諸部人心惶惶。
大清國急需一場勝利來挽迴局麵,所賴薩滿庇佑,他們隱忍了一個月,終於等來了這場大勝。
“父皇,那歸化城雖然堅固,但如今我大清國大軍壓境,隻要付出些代價,拿下這歸化城並非難事。
隻要父皇下令,兒臣立即便率領正藍旗的勇士們,為父皇拿下歸化城,將那李自成和俄木布的頭顱敬獻給父皇!”
肅親王豪格第一個請示道。
作為大清國皇帝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今年已經三十二歲,也算是曆經了不少的戰鬥,奈何卻並不為皇太極所喜。
以至於直到現在,大清國仍舊沒有太子,幾個議政大臣也從不提立儲之事。
正因為如此,隻要一有機會,豪格便會在眾人麵前,尤其是皇太極麵前表現。
大清國目前處理政務的方式,一直在向漢家王朝學習和靠攏,雖然豪格看不起範文程、寧完我那些漢人,但漢家王朝有一點,他是很喜歡的。
那便是漢家王朝的父死子繼製度,尤其是皇家,往往會在很早便立下皇儲,也就是太子。
而他們大清國,乃至於之前的後金,在汗位和皇位繼承上,仍舊采用著落後的議政製。
比如他的祖父努爾哈赤過世之後,汗位繼承便是由幾個主要的議政大臣討論,最終經過競爭和妥協,他的父皇才榮登大位。
豪格不覺得這種方式有什麽好處,隻知道自己明明應該是太子,但現在卻不是。
“你難道忘記大淩河之戰了嗎?”皇太極麵無表情的反問道。
當年大淩河之戰,他們依靠圍點打援的方式,擊潰了明軍的好幾次支援,不僅擴大了戰果,最終還是拿下了大淩河。
皇太極的意思很明白,如今的歸化城就是曾經的大淩河,若朝廷坐視不理,自然讓漠南的蒙古諸部看到,這就是跟隨大明朝廷的下場。
如果大明的邊軍敢來,那就隻能是有來無迴。
畢竟這次他幾乎是傾國之力,幾乎調動了整個大清的絕大部分兵馬。
然而豪格很明顯會錯了意,隻是皺眉道:
“父皇放心,兒臣定然不會同意那李自成和俄木布的投降!”
這讓在場的代善等人都十分無語,大淩河之戰以祖大壽向皇太極投降而告終,然而祖大壽很快便再次叛逃。
這件事幾乎成了大清國的醜事,一般情況下是沒有人再提的。
尤其是同樣一個坑,他們竟然被祖大壽坑了兩次,錦州城內一萬滿洲勇士殞命,濟爾哈朗更是痛失四根手指。
如今豪格當著皇太極和濟爾哈朗的麵這麽一說,無疑有點當著和尚罵賊禿,足見其智商和情商,雙雙都不在線。
“咳咳——肅親王,陛下的意思是,圍點打援,大明朝不會作勢不理歸化城的。”禮親王代善提醒道。
“原來如此,可……可是諸位,我等主力十萬大軍在此,大明朝有哪個不開眼的家夥敢來支援?”豪格反問道。
如今大清國兩路大軍,睿親王多爾袞率領八萬威懾關寧錦,而他們則圍困歸化城。
此番大清國可謂精銳盡出,不論是他們這一路,還是睿親王那一路,都非尋常規模部隊可以抵禦。
即便是聽說大明朝這兩年改變不小,邊軍似乎比之前能打了些,但以豪格來看,再能打,也非他們滿洲的勇士能比。
“肅親王殿下,有的,那盧象升和吳三桂不敢,但仍有一人敢。
此人性格狂妄,如今我大清國將李自成和西土默特擊潰,歸化城也被我圍困,以那人的性子,斷然不會坐視不管的。”範文程很是和煦的出言道。
“那個人?哪個?”豪格皺眉,很是不善的盯著範文程反問道。
“豪格,不得對範先生無禮!退下。”皇太極嗬斥自己的兒子道。
他對自己兒子的愚蠢十分失望,皇太極其實有意改變現在的議政製度,他現在年紀大了,這兩年身體也越發的不如從前。
皇太極認為現在的議政製度,很容易造成內訌,猶記得當年他父汗過世的時候,那時不僅有人支持禮親王代善,他的十四弟多爾袞也有不少的支持者。
當時局勢危急,好在是他的兄長代善深明大義,還順帶說服了多爾袞,才使得後金的局勢穩住了。
難以想象,若當時真的發生內鬥,大明朝肯定不會放棄這大好的反攻時機,還能不能有大清的現在,絕對是個未知數。
一如從前,現在的皇太極也遇到這個問題,倘若豪格是個腦子夠用,且會與人為善,哪怕隻是表麵友善,他也不至於愁成現在這個模樣。
豪格幾乎與阿濟格和多鐸,還有此前的阿敏如出一轍,衝動、暴躁、少智,唯一能讓他略有些安慰的,可能就是作戰勇猛這一點了。
可是,將如今危如累卵的大清國,交給這樣一個人手裏,他能放心嗎?
他的那些兄弟們,又會服氣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想來這時候,那狗賊已然得到了消息。”禮親王代善道。
“他肯定會來的,帶著他的所謂近衛軍,陛下,臣請打頭陣!”鄭親王濟爾哈朗請命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