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康出的題目五花八門,諸如什麽如何利用蒸汽做動力,如何製取電,甚至還闡明電就是閃電的電。


    以及冶煉行業裏,如何控製碳含量,以及如何冶煉合金以提高金屬的強度。


    還有關於天文類、地理、生物學類等等,總體出題水準並不高於後世的高考,張世康甚至還對某些概念做了解釋。


    然而大部分的問題,一如此前張世康問人類如何上天一樣抽象。


    看著一眾考生眉頭緊鎖的樣子,張世康其實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出題沾沾自喜。


    這兩年時間,他真切的感受到想推動一個龐大國家整體技術進步的難度。


    即使他知道兩次工業革命,以及某些發明對工業科技進步很重要,比如蒸汽動力和電力的使用,再比如化學、物理學、數學等等。


    但各學科大體上的進步都是相輔相成的,缺了一個學科的支撐,其他學科就沒辦法跟進。


    就比如張世康一度覺得,化學很重要,通過簡單的提取和一係列的反應,可以製取白磷、硝化甘油,這些玩意兒如果現在問世,還有建虜和歐羅巴人什麽事兒。


    但問題是張世康隻知道這些名字,卻並不知道如何製取。


    他也知道對於化學的發展而言,燒杯,也就是優質的玻璃製品很重要,玻璃與大不多化學元素都不發生反應,是很好的化學器具。


    所以他很早就讓宋應星去研究,如今製造總局的玻璃工坊已經小有成就,不僅實現了量產,工藝水準也達到了製作化學器具的要求。


    但問題來了,張世康對於化學的記憶,基本隻停留在高中時學的那兩年,倒是有幾個化學公式他還能記得。


    諸如碳酸鈣跟稀鹽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之類,別說張世康隻會死記硬背,這些玩意兒說給製造總局的人,基本也都是大眼瞪小眼。


    想利用蒸汽動力,需要其他各類學科的支撐,電力就更難了。


    此前,張世康為此苦惱了許久,本想著群策群智之下,應該會好很多。


    但實際上來看,效果其實並不大,那些概念對於古人來說,還是太過前衛,說是天方夜譚也不為過。


    不少考生甚至認為張世康是在胡亂出題,出的題目離譜至極毫無邏輯。


    這讓張世康萌生了自己著一本書的想法,他或許對各學科都是一知半解,但卻知道不少問題的終極答案。


    張世康認為,即使是通過科舉可以籠絡一部分人才,但終究還是太少了。


    他知道的那些答案,逆推的過程,需要更多的人才去參與,並且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真正給大明的科技技能點加速。


    整個殿試過程乏善可陳,殿試結束後的閱卷,也比會試簡單很多,僅僅兩三天的功夫,此番春闈的名次便已經排好。


    老大不出預料的獲得了此番理工科科舉的狀元,而那刑姓小子也最終摘得探花的名頭。


    當崇禎皇帝問及各科一甲進士時,不論是理工科還是農科,一甲進士都不約而同的選擇加入製造總局。


    這讓張世康十分的欣慰,果然最一流的人才,最在意的往往是科研環境。


    不過對於改製科舉的第一次嚐試,整個過程中張世康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科舉給天下萬民提供了一條通向上層階級的橋梁,無疑對於社會穩定和發展,是起到很重要作用的。


    張世康並不否認科舉製的優越性,但從某些方麵來說,效率還是太低了。


    在八股文大行其道而且越發嚴重的當下,選出來的官員,不見得是多麽驚才絕豔的大能,反倒有可能是書呆子。


    而且諸如理工科和農科,以及日後張世康還想加入科舉的其他學科,考起來其實非常的麻煩。


    這與科舉製度的規製十分的不協調,就比如此番科舉,打鐵的打鐵,冶煉的冶煉,還有土木科的,紡織科的等等數十個科。


    一股腦全塞到科舉製度裏,使科舉變得很怪,且需要耗費朝廷大量的人力、物力。


    這使張世康不自覺的便想起了後世的處理方式。


    與大明的冶煉科、土木科、紡織等數十個匠人種類相比,跟後世的大學專業雷同。


    而後世的大學畢業證,也僅僅是對所學專業的一種證明,大學生是不能直接成為公務員的。


    想當官,還必須進行國家統一的考試,有省考,也有國考,大學文憑乃是敲門磚。


    如此想來,倒是也與張世康此前的想法對上了。


    那便是開設大學。


    歐洲文藝複興之後,整個歐羅巴各國大學開始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


    大學的開設,也有助於各學科形成係統的知識框架,同時也能解決師父徒弟之間的矛盾關係。


    有了這個想法,張世康便去找崇禎老哥溝通,把崇禎皇帝搞的直皺眉。


    張世康的想法對於這時候的人來說,無異於太過超前,崇禎皇帝沒敢亂答應,而是喊來了內閣的其他大學士一塊商量。


    然而海中期等閣臣對於張世康的提議,都不約而同的表示了強烈的反對。


    原因倒是也不複雜,如果按照張世康的構想,在各州府開設大學的成本,比之開設錢莊更恐怖。


    張世康倒是也能理解,不論是李邦華還是海中期,維護科舉製度本身,是天下士子文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他本想著好事多磨,大不了多開幾次會,隻要曉明了厲害,這群老頑固為了朝廷的發展,又有老哥中興大明的渴盼,總能答應的。


    奈何到了四月中旬,一道自關外來的急奏,打亂了所有人的計劃。


    李自成的罪字營,與歸化城的俄木布聯合進攻東土默特部孛兒隻斤趕兔,結果中了皇太極大軍的埋伏。


    李自成和俄木布大敗,可能是皇太極這幾年遭受了太多鬱悶的事情,對朝廷的敗軍展開了整整兩日夜的追擊。


    經不完全統計,此戰李自成三萬大軍隻剩下堪堪一萬人,俄木布也同樣損失慘重。


    兩軍敗退迴歸化城,被皇太極大軍團團圍困。


    不止如此,皇太極傾全國之力,調動了十八萬大軍,號稱三十萬,刀鋒直指大明朝廷。


    ……


    ps: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我今天頭暈頭痛,渾身關節肌肉酸疼,鼻塞,昏昏沉沉的也沒食欲,睡一天仍舊這吊樣,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第一攪屎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者寒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者寒寒並收藏大明第一攪屎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