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迴到院裏,李承平就從爺爺那裏知道陳夫子去田埂上找他的事,正式確認了明年確實要下場。
李承平多少還是有點恍惚的,陳夫子先前提過一嘴,他前幾日還在想著如何向爺奶說這件事,哪曾想,今日陳夫子就找上了門。
見孫子半天沒反應,李固還以為是擔心花錢,打小這個孩子就懂事。
李固上前寬慰道:“不用想其他,你安心備考就是。”
還是太小了,李固對孫子能否考中,不太抱有過高期待,去試試,總結下經驗也是好的。
畢竟科考難度是擺在那裏,李承平大伯堅持考了好幾次才在而立之年考中,這孩子讀書天賦遠超其他人,大概考個兩三次就能上岸。
心裏就是這麽想想,李固沒有多言,避免給李承平造成太多壓力。
李承平點頭應著,打算好好規劃下接下來的複習章程,知識無底,學海無涯,現在的準備不僅是麵對明年的童生試,更是為接下來的人生開路。
大姐的婚事還未定下,他爭取明年一把通過縣試與府試,院試能不能參加另說,怎樣都要考個童生出來。
近五年的讀書學習,很快就會到檢驗成果的時刻。
在村學中,李承平學習進度本就超前太多,陳夫子直接讓他居家備考,說實在的陳夫子其實很心累。
李承平聰明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就是這孩子有股子狠勁,舍得下力氣學習,這是旁人比不了的。
居家學習全憑自覺,李承平是萬分不敢懈怠,他本身略帶些拖延症,所以嚴格製定了一份備考計劃表格,時間安排做到最大化。
縣試和府試考試內容大致相同,考時文策、墨義、帖經以及詩賦。
墨義指默寫經文及解釋,對於縣、府試這些初等考試來說,不會太難。
其中帖經對他來說是毫無問題的,帖經既默寫、填空題,主要考察學子對四書五經的熟悉情況,跟記憶力相關。
這類題不必太過憂心,大多學子是做不完的,因為題量很大,耗費時間太長,所以隻要強過參加考試的九成考生即可過關。
主考官最在意的其實也不是它們,詩賦和策論才是檢驗學子的關鍵所在。
詩賦則相對來說不會占用李承平太多複習時間,不是他忽視。
雖說,作詩講究一個立意明確,平仄押韻之類的,但在這麽個架空朝代,前世的唐詩宋詞不就能夠直接拿來用,好好當一個文抄公即可。
最讓李承平擔心的還是時文策,這同樣是考官分外重視的考試內容,策論即對當下時事政治的論述,還是那樣,這種題目同樣不會太難,可其涉及的麵實在太廣。
想要寫好策論,就需要同時掌握一定的文學、曆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麵的知識。
沒有聽錯,物理和化學也是科考的範圍,寫策論不可避免的就要引用到這些,用典更是稀疏平常。
因此,李承平接下來的重中之重就是策論,這道題目不能單純的去看書,涉獵再廣都沒用,主要是得練。
做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漸進,每日一小步才能積累完好,實現質的變遷。
大概是知道孫子最近在備考,餘氏沒再追究那日他們姐弟三人沒經過允許拿肉的事。
但一番說教是不可避免的,省的往後這幾人不長記性的又拿肉吃。
李承平他們隻是笑笑不說話,奶奶,您慢慢嘮叨,反正我們是說了也不聽,聽又裝不懂,懂了又不做,做了也做錯,錯了也不認,認了也不改,改了也不服。
餘氏發現跟他們講話簡直是對牛彈琴,索性也不搭理他們了。
轉眼間,永興二十八年即將過去。
凜冬將至,天氣驟然變冷了許多。
昨夜,下起了小雪,好在半夜停了,否則地上就不會隻有這麽點積雪。
天才剛剛泛起亮光,李承平就從溫暖的被覆裏爬了起來。
早已不去學堂,但以前形成的生物鍾還是在一個時間段讓他蘇醒,習慣就是這麽潛移默化間養成的。
本想去院裏水缸中打些水洗漱,沒成想竟然上凍了,梆梆硬。
沒辦法,李承平隻得去廚房水缸打水,屋內溫度好歹會高點。
洗漱完,又燒了鍋開水,泡了一壺甘草茶。
甘草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可以作為藥材使用,同時也可以作為食材。
隻需把甘草洗淨,切成薄片或細末,即可衝泡成茶,隻是這種甘草茶喝過量,否則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李承平喝它,是為了清晨提神所用,適當飲用,對身體還是很好的,甘草茶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作用。
打開院門,迎著風,喝著甘草茶,李承平精神了不少,昨日咽喉的腫痛都消減不少。
看著門前種植的數畝甘草,針對自己縣、府試的花銷,李承平就做到心裏有數了。
自家種了四年甘草,順帶種些其他藥材,攏共半畝甘草,一年可得一百多斤。
作為一種常見中藥材,一般來說,一畝的產量約為三百到五百公斤。
但那是技術發達的時代,就李家對著書來種甘草的水準,一年有個五十多公斤就很好了。
去掉水分,送到藥局大概有個八十斤左右,藥局按一斤百文的價格收購,這一畝甘草一年可以為李家增加八兩的進項。
要知道,一戶農家一年也就支出個七、八兩左右,單單這甘草的進項就相當於李家種地半年的收入,李家收入相較於普通農家高些。
大概一年有個二十兩左右,可別覺得五十畝良田,這麽點收入很少。
李承平記得這次西北戰事,一名戰兵一個月的俸祿才二兩銀子,這還是戰時才加的俸祿。
平時更少,約莫在一兩至一兩五錢間徘徊,一年也就十幾兩到二十多兩銀子,輔兵更別提。
這可是賣命錢,所以可想而知,李家還是很富裕的,隻是都不知道被奶奶藏哪了。
至於為什麽隻種一畝,自然不是李家侍弄不明白,完全是藥局隻能從李家這裏收這麽些。
藥局又不是李承平開的,做生意從來不會隻顧一家,而且隨著軍需滿足,藥局也不需要那麽多藥材。
對於每年家裏多出的七、八兩銀子,李家人已經很滿足了。
迴屋後,李承平喝了口熱茶,本打算開始繼續昨晚的策論,提筆一蘸,才發現硯台裏的墨都風幹了。
李承平多少還是有點恍惚的,陳夫子先前提過一嘴,他前幾日還在想著如何向爺奶說這件事,哪曾想,今日陳夫子就找上了門。
見孫子半天沒反應,李固還以為是擔心花錢,打小這個孩子就懂事。
李固上前寬慰道:“不用想其他,你安心備考就是。”
還是太小了,李固對孫子能否考中,不太抱有過高期待,去試試,總結下經驗也是好的。
畢竟科考難度是擺在那裏,李承平大伯堅持考了好幾次才在而立之年考中,這孩子讀書天賦遠超其他人,大概考個兩三次就能上岸。
心裏就是這麽想想,李固沒有多言,避免給李承平造成太多壓力。
李承平點頭應著,打算好好規劃下接下來的複習章程,知識無底,學海無涯,現在的準備不僅是麵對明年的童生試,更是為接下來的人生開路。
大姐的婚事還未定下,他爭取明年一把通過縣試與府試,院試能不能參加另說,怎樣都要考個童生出來。
近五年的讀書學習,很快就會到檢驗成果的時刻。
在村學中,李承平學習進度本就超前太多,陳夫子直接讓他居家備考,說實在的陳夫子其實很心累。
李承平聰明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就是這孩子有股子狠勁,舍得下力氣學習,這是旁人比不了的。
居家學習全憑自覺,李承平是萬分不敢懈怠,他本身略帶些拖延症,所以嚴格製定了一份備考計劃表格,時間安排做到最大化。
縣試和府試考試內容大致相同,考時文策、墨義、帖經以及詩賦。
墨義指默寫經文及解釋,對於縣、府試這些初等考試來說,不會太難。
其中帖經對他來說是毫無問題的,帖經既默寫、填空題,主要考察學子對四書五經的熟悉情況,跟記憶力相關。
這類題不必太過憂心,大多學子是做不完的,因為題量很大,耗費時間太長,所以隻要強過參加考試的九成考生即可過關。
主考官最在意的其實也不是它們,詩賦和策論才是檢驗學子的關鍵所在。
詩賦則相對來說不會占用李承平太多複習時間,不是他忽視。
雖說,作詩講究一個立意明確,平仄押韻之類的,但在這麽個架空朝代,前世的唐詩宋詞不就能夠直接拿來用,好好當一個文抄公即可。
最讓李承平擔心的還是時文策,這同樣是考官分外重視的考試內容,策論即對當下時事政治的論述,還是那樣,這種題目同樣不會太難,可其涉及的麵實在太廣。
想要寫好策論,就需要同時掌握一定的文學、曆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麵的知識。
沒有聽錯,物理和化學也是科考的範圍,寫策論不可避免的就要引用到這些,用典更是稀疏平常。
因此,李承平接下來的重中之重就是策論,這道題目不能單純的去看書,涉獵再廣都沒用,主要是得練。
做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漸進,每日一小步才能積累完好,實現質的變遷。
大概是知道孫子最近在備考,餘氏沒再追究那日他們姐弟三人沒經過允許拿肉的事。
但一番說教是不可避免的,省的往後這幾人不長記性的又拿肉吃。
李承平他們隻是笑笑不說話,奶奶,您慢慢嘮叨,反正我們是說了也不聽,聽又裝不懂,懂了又不做,做了也做錯,錯了也不認,認了也不改,改了也不服。
餘氏發現跟他們講話簡直是對牛彈琴,索性也不搭理他們了。
轉眼間,永興二十八年即將過去。
凜冬將至,天氣驟然變冷了許多。
昨夜,下起了小雪,好在半夜停了,否則地上就不會隻有這麽點積雪。
天才剛剛泛起亮光,李承平就從溫暖的被覆裏爬了起來。
早已不去學堂,但以前形成的生物鍾還是在一個時間段讓他蘇醒,習慣就是這麽潛移默化間養成的。
本想去院裏水缸中打些水洗漱,沒成想竟然上凍了,梆梆硬。
沒辦法,李承平隻得去廚房水缸打水,屋內溫度好歹會高點。
洗漱完,又燒了鍋開水,泡了一壺甘草茶。
甘草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可以作為藥材使用,同時也可以作為食材。
隻需把甘草洗淨,切成薄片或細末,即可衝泡成茶,隻是這種甘草茶喝過量,否則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李承平喝它,是為了清晨提神所用,適當飲用,對身體還是很好的,甘草茶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作用。
打開院門,迎著風,喝著甘草茶,李承平精神了不少,昨日咽喉的腫痛都消減不少。
看著門前種植的數畝甘草,針對自己縣、府試的花銷,李承平就做到心裏有數了。
自家種了四年甘草,順帶種些其他藥材,攏共半畝甘草,一年可得一百多斤。
作為一種常見中藥材,一般來說,一畝的產量約為三百到五百公斤。
但那是技術發達的時代,就李家對著書來種甘草的水準,一年有個五十多公斤就很好了。
去掉水分,送到藥局大概有個八十斤左右,藥局按一斤百文的價格收購,這一畝甘草一年可以為李家增加八兩的進項。
要知道,一戶農家一年也就支出個七、八兩左右,單單這甘草的進項就相當於李家種地半年的收入,李家收入相較於普通農家高些。
大概一年有個二十兩左右,可別覺得五十畝良田,這麽點收入很少。
李承平記得這次西北戰事,一名戰兵一個月的俸祿才二兩銀子,這還是戰時才加的俸祿。
平時更少,約莫在一兩至一兩五錢間徘徊,一年也就十幾兩到二十多兩銀子,輔兵更別提。
這可是賣命錢,所以可想而知,李家還是很富裕的,隻是都不知道被奶奶藏哪了。
至於為什麽隻種一畝,自然不是李家侍弄不明白,完全是藥局隻能從李家這裏收這麽些。
藥局又不是李承平開的,做生意從來不會隻顧一家,而且隨著軍需滿足,藥局也不需要那麽多藥材。
對於每年家裏多出的七、八兩銀子,李家人已經很滿足了。
迴屋後,李承平喝了口熱茶,本打算開始繼續昨晚的策論,提筆一蘸,才發現硯台裏的墨都風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