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後的病情怎樣了?皇帝陛下在哪裏?”
在元佑三年這個深秋的夜晚,以上的疑問充斥了整個汴京城。當然,最充分掌握著以上疑問答案的兩個人,正在緊閉宮門的皇城中。
“怎麽辦?”向太後很疲倦,她斜靠在座椅上喝著參茶,盡管動作是那麽的高雅閑適,可眉目間卻掩蓋不了焦急的神色。現在已經是夜裏,白天發生的一切宛如作夢一般,令她多少有點手足無措之感:“外邊還在鬧麽?李憲,之前的主意是你想出來的,現在這樣該怎麽收場?”
李憲束手站立在階下,低頭沉吟了半晌,道:“今天被楊翼這麽一鬧,眼下京中亂成一團。據老奴所知,以娘娘以往的威信,外邊的大人們卻也不是都向著楊翼那廝。眼下三省六部還有很多人在據理力爭,人數不在少數,未落下風啊!”
說起來李憲在宮中待了好幾十年,自認為對宮中的一切人和事都了如指掌。所以當高太後病重的時候,李憲覺得必須要為自己的後路作打算了。按照他的理解,自己跟隨高太後這麽多年,做出了無數討好高太後的事,然而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高太後這麽一去,向來不喜歡高太後的小皇帝必定也不會喜歡自己。就是那個該死的童貫,在高太後剛剛病倒的時候都開始趾高氣揚起來,若是小皇帝將來真的親政,怕是自己都要老來無靠,孤死深宮中了。
所以在高太後剛病倒的時候李憲就決定搏一搏,所謂成王敗寇,反正宮廷鬥爭這種事向來就是你死我活,富貴險中求嘛!於是李憲做了詳細的計劃,這個計劃分為三個方麵。第一是剪除一切直接對付自己的力量,比如說童貫的勢力。所以他就委派了自己的親外甥宮壘去羅織童貫的大後台楊翼的罪名,隻可惜似乎宮壘失敗了,不但失敗還被楊翼砍了頭。當然,李憲並不知道楊翼是通過什麽方法殺了宮壘,但他實在是太了解宮壘這個人了。宮壘絕不會無事生非的去剿什麽匪,所謂的“剿匪陣亡”當然隻不過是楊翼弄出來的把戲罷了。
第二個計劃當然是不能讓小皇帝上台,起碼要把小皇帝上台的時間拖個十年八年,而最好的方法莫過於鼓動向太後出來訓政。李憲在宮中這麽多年,他非常清楚平日裏深居簡出的向太後並不真的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向太後不是小皇帝的生母,小皇帝的生母是遠在洛陽行宮的朱德妃。而之所以朱德妃長期以來被冷落一旁,除了高太後的打擊之外,向太後當年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起碼小皇帝曾經不止一次的求向太後為朱德妃說情,把朱德妃迎迴宮中立為太後,但都被向太後所拒絕。
“向太後不但不安分,甚至她也害怕小皇帝親政之後算自己的舊帳!”李憲在那個時候準確的抓住了向太後的心理。而事實證明他的判斷完全正確。當他找到向太後把情況一說,向太後立即大為心動,同意了自己的第三個計劃。
“第三個計劃真可說得上天衣無縫啊!”李憲每次一想起自己的計劃就頗為自得,畢竟這個計劃更是充分的體現出了他對朝局深刻的理解。朝局是怎麽迴事?朝局就是新舊黨爭嘛!盡管舊黨在高太後手裏得勢,但崇拜神宗皇帝的趙煦一旦親政,那麽風向可就變了。以車蓋亭案中舊黨對新黨的殘酷打擊,難道舊黨就不害怕被算老帳麽?那麽自己力挺向太後出來訓政,當然可以得到朝中具有絕對力量的舊黨的支持。
事實上高太後病倒之後一直在昏迷,偶爾蘇醒一會也說不出話來。李憲把高太後安排在皇城東麵的東宮中,安排太監將東宮完全與外界隔離,甚至還安排了十幾名太醫入住,不得向外界透露一點消息。接著他誘騙小皇帝說是高太後的要求,讓小皇帝也去了東宮侍奉高太後左右,不等到高太後病愈絕不能出來。小皇帝平日裏就對高太後極為畏懼,即便高太後在病中小皇帝也不敢有所逾越,還真就老老實實的在東宮裏待著,甚至還央求李憲一定要等到高太後蘇醒時為自己說點好話。
“等到你真的出來的時候,怕是天色都變了吧?”李憲對小皇帝就像對自己的親生兒子那般了解。隻要向太後訓政一事成了定局,以小皇帝的脾氣怕也隻有隱忍不發了。其後李憲就在朝堂之上,親口對眾大臣說是高太後的意思,由向太後出來訓政。
而似乎老天爺也在幫著他李憲。此時的朝中,文彥博範純仁已經致仕,王存孤掌難鳴根本就無力反駁李憲的說法。其餘不明究竟的舊黨中人更是對向太後訓政歡欣鼓舞。而向太後果然不負眾望,上朝的第一天就把蔡京和張商英調去當了山陵使,博得喝彩聲一片。
“我是個天才啊!這個計劃是那麽的完美!”李憲甚至一度認為自己已經成功了,最起碼也在成功的邊緣。向太後倚重自己!向太後不會輕易的讓小皇帝親政!自己可以安穩的再活上十年八載,繼續在宮中唿風喚雨!
隻是計劃沒有變化快!那個楊翼!該死的楊翼!怎麽就會想到闖宮這一招呢?楊翼這麽一闖,整件事的性質就變了!本來大家有意見都隻是針對向太後的保守政策而已,現在卻轉變成對高太後和小皇帝所處情況的疑問。新黨借著這個機會可以力求翻身、王存等老臣可以借這個機會恢複高太後的平衡政策,連帶那些高太後的死黨們,這個時候也都一個勁的追問宮中的情況,要見陛下一麵。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我拿什麽給你們見?”李憲頭疼無比。不等到向太後訓政一事成為定局,絕對不能讓小皇帝出了東宮!……
“李憲!”向太後看著李憲,這個老太監正站在那裏臉色忽青忽白:“你總要有應對之策吧?哀家聽說外麵現在已經鬧翻了天!王存、劉摯、範祖禹接二連三的叩宮求見,咱們總要拿出點說法啊!這可如何是好?”
“老奴以為,值此封口浪尖的時候,還是以不變應萬變為好!”李憲不知是在安慰向太後還是在安慰自己:“這個時候絕對不可讓陛下出去!娘娘隻要緊閉宮門,外麵那幫人莫非還敢強行闖宮麽?由他們鬧騰好了,等鬧上一陣自然就會平息!到時娘娘上朝,直接議定楊翼的罪名,同時宣布陛下正在東宮侍奉高太後娘娘,也就雨過天晴再無後患了!”
向太後閉目半晌,終於歎了口氣:“便如此吧!哎!也不知怎麽迴事,哀家的眼皮跳得厲害啊!……..”
******
南泊大營。
“城裏現在是什麽情況?”楊翼斜靠在椅子上喝著參茶,人參就是好東西!晚上喝參茶還真是提神醒腦啊!
“還在鬧呢!”種思謀才從城裏迴來,微笑道:“李格非真是個人才,過萬的貢生啊!都被他組織起來遊街去了!大街小巷標語鋪天蓋地,從朱雀門到宣德樓,整條禦街都有學生在演講。宣德樓前麵不單隻是劉安世的禦史台在靜坐,很多學生和官員也加入了進去!”
“三省六部都快成菜市場了!”章楶是跟著種思謀迴來的,捋著花白的胡子道:“整個衙門都亂了套,兩邊吵得不可開交。這天都黑了還吵個沒完沒了。我出來的時候桌子椅子壞了一地,都是讀書人,斯文都不知丟哪去了!”
“我不是問這些!”楊翼放下茶杯:“我就想問問,一來那些主要大臣都在幹什麽?二來宮中有動靜麽?”
“王相還有蘇子等人三番五次叩宮門求見!可是宮門緊閉,裏麵什麽動靜也沒有!錢勰組織了一些人去了宣德樓,給那些正在靜坐的人送去了食物和水!”章楶皺眉道:“可是這樣也不是辦法啊!子脫,我估摸著向太後和李憲就是一個[拖]字,讓他們繼續這麽拖下去,這大火遲早得熄滅啊!”
“不然!”種思謀搖搖頭:“拖得越久,人心越疑!本來官員們爭論的焦點還在於太尉大人闖宮是否有罪,再這麽拖下去,恐怕爭論的焦點就越發向皇帝陛下的行蹤上轉移了。那些支持向太後的舊黨,在這種情況下根本沒辦法解釋,再往後去,恐怕全都得倒向咱們這一邊。”
“沒錯!”楊翼最後下了結論:“李憲想拖,隻不過形勢的發展已經由不得他了。他們越拖,天下越是生疑!到得最後,連支持向太後的死硬分子都沒法說得通皇帝失蹤的事實,都會倒向咱們這一邊!”楊翼頓了頓道:“不過我們還要繼續往火裏澆油,武學的學生們不都進城去了麽?就這麽千把號人光是參加遊行怕是有點不濟於事!不過他們可以放風啊!這煽風點火的勾當,咱們武學教授心理戰的時候有教過吧?”……
******
“火”這種東西比較奇怪。假如火燒起來後,你用水往火上澆,那麽或許火勢會變小,隻不過你若是非常不幸的把“油”當成了水,拿去滅火的話,那麽火當然會越燒越旺。
現在已經是楊翼闖宮之後的第三天,而局勢則愈發的動蕩不安了。事實上,隻是短短的三天,整個政治風向徹底的發生了改變。
一開始還在激烈辯論的兩派現在已經停止了爭論,究竟楊翼闖宮有沒有罪?這個問題已經不再有人討論了。楊翼沒錯!高太後病情雲裏霧裏,小皇帝從未露麵,若非是楊翼闖宮誰也沒想到宮裏竟然出了大的變動。無論是新黨還是舊黨,在這樣的時刻沒人再去想著什麽新舊之爭。在大宋朝這樣一個年頭,誰敢說不顧社稷安危的話?誰敢置皇帝的死活不顧去談什麽新舊之爭?此時幾乎所有的官員都取得了共識,向太後必須召開朝會,向太後應該出來解釋所發生的一切。
在京城的主要幹道上,貢生們的情緒已經不可遏製的達到了頂峰。除了連日來的遊行,他們更是發揚了讀書人的先天優勢,各種詩歌詞作成為了鬥爭的武器。甚至有那麽些有錢的貢生,還組織了青樓裏的大批歌伎,跑到皇城根下搞起了集體彈唱。而所唱的歌詞,當然也是譏諷朝政的內容。除了宣泄對朝廷的不滿,除了抒發對皇帝陛下的關心之外,甚至連對各地的官場貪腐也多有涉及。反正現在京城裏也沒人管他們了,各大衙門都停止了辦公,這麽好的機會不去鬧騰一番實在是太浪費了,千年等一迴啊!
武學的千多號學生們則四處煽風點火。一會有市民聽說宮中太監暴動,把皇帝陛下扒了皮;一會有百姓聽說城外的禁軍要進城戒嚴,趕緊搶購生活物資啊!最離譜的一個謠言則是關於西都亭驛的,那西都亭驛本來就是各國使臣的居住地,傳說京中亂局導致各國使臣紛紛趁機向俺們大宋朝提出了苛刻的領土和歲貢要求,更甚者還提出要派本國軍隊來協助大宋朝解決亂局。這還了得?大宋的百姓們雖然沒什麽錢,生活也很勉強,但是從來不缺的就是愛國熱情。什麽事扯上了外國,好像就有點不太對勁。所以三天來連帶老百姓們也開始跟著讀書人身後轉悠,大罵李憲誤國。各種茶樓酒肆都成了聲討閹黨的場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而這場風波已經不再局限於京城一地,連日來消息迅速的向帝國每個角落傳播。各個接到消息的地方政權也都開始緊張起來。京東路、京西路、江浙路、真定路,距離京城最近的幾個州府開始有了反應。新黨的力量都在地方,麵對京城的這個天大良機,沒有人願意放棄。雪片般的申援條陳向京中飛來。
當然,這一切都拜李憲想出來的“拖”字所賜。李憲聰明了一輩子,卻在關鍵時刻犯了糊塗,他想扮烏龜不出頭來平息這場大火,卻不料真正使大火燃燒得越來越烈的,正是他的縮頭政策。
而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這場大火真正的最高潮是在這第三天的傍晚。一位在宣德樓前靜坐的禦史大人有可能是坐得太久了,想站起來活動活動腰骨,卻不料腳底發麻沒站穩,踉踉蹌蹌的一頭撞上了宣德樓前的大石獅子,掛了!鮮血染紅了宣德樓!
“陳大人啊!”哭喊聲響徹整個貫穿京城東西的大街,憤怒的禦史們終於按耐不住了。大宋朝的諫官曆來就有死諫的傳統,有人帶頭作出了榜樣,自己沒種不敢用腦袋撞石頭,終歸敢抬屍叩宮吧?在劉安世的帶領下,數百禦史加上浩浩蕩蕩的請願大軍開始衝擊宣德樓,“保衛陛下,誅滅奸黨”的口號聲震天動地。
“向陳大人學習!”在這樣的口號聲中,南北州橋開始有貢生跳河,事實上真正淹死的一個也沒有,但直接帶來的是整個汴京城的大爆發。皇城!這個大宋朝的心髒,現在東南西北都被憤怒的群眾所包圍,被憤怒的聲浪所包圍,在這個無雨的晴朗秋夜中,顯得有那麽點風雨飄搖的味道……
“李憲!”向太後暴怒的將手裏的茶杯向李憲擲過去,厲聲嗬斥道:“你不是說過幾天就風平浪靜的麽?哪來的風平浪靜!你自己聽聽,皇城外的喊聲連這裏都聽得一清二楚!”
李憲鐵青著臉,局勢的發展已經不可遏製了麽?不!我還要作最後的掙紮:“娘娘,事以至此,多言無益!眼下陛下就在宮中,他們不敢亂來!我們就跟他們耗下去,看看究竟鹿死誰…..”
“你自己去瘋吧!”向太後用冷笑打斷了李憲的話:“哀家就不陪你去瘋了!你入宮多少年了?年紀好像比哀家都大上許多啊!”
李憲覺得有點冷,他愕然看著向太後:“娘娘!你….老奴為皇家侍奉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李憲啊李憲!”向太後森然盯著李憲的眼睛:“哀家也是念著你在宮中多年,所以要賜你一個全屍!你得死啊!你不死,哀家如何能向天下人交待?”
“娘娘!”李憲駭然大叫一聲,忽然又狂笑起來:“我死?不錯!我死之後,娘娘又真能向天下人交待麽?娘娘真的甘心一輩子都身處幽宮麽?看看高太後,她唿風喚雨這麽些年,娘娘真的甘心永遠都不能像高太後那樣執掌天下麽?”
“太皇太後娘娘說過,哀家出來訓政!”向太後也笑了:“這是太皇太後娘娘親口說的,你李憲不是聽過麽?怎麽忘記了?囚禁陛下乃是你李憲搞出來的勾當,與哀家無關。哀家替天行道,經過好一番爭鬥方才誅殺了你這賊子,天下人怕都是要感念哀家的恩德了!”
李憲臉色蒼白,兀然往後退去,卻不料終是癱倒在地,手指著向太後說不出話來。
“來人!給他一副白綾!哀家不願見血!”向太後的聲音在殿中迴響:“傳旨出宮,諭令天下臣民稍安勿躁,明日早朝集英殿!京中正七品以上皆上朝!”
******
今天天氣很好,盡管是秋天,但依舊萬裏無雲,天的那邊有曙光明亮……楊翼在種思謀王有勝等人的陪伴下,策馬行在南禦街上。
“怎麽亂成這樣?”楊翼邊行邊搖著頭,街道上一片狼藉,到處是碎落的標語紙屑:“搞什麽呢?我聽說昨晚上有撞石頭的有跳河的,至於麽?”
王有勝無語的看著天空,心說你這是得了便宜還賣乖,這不都是你煽風點火搞出來的麽?
沒錯,今天是個大日子。向太後終於頂不住外間的壓力,於昨天深夜傳來消息,說是今天開朝會,而且據說大太監李憲自縊身亡畏罪自殺了。所以楊翼今天趕了大早去上朝。
“向太後這是丟車保帥!金蟬脫殼啊!”楊翼迴想著出發時章楶說的話。看來自己的目標還沒有達成,向太後一定會在朝會上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李憲的頭上:“我該怎樣才能讓陛下親政?或許走一步看一步吧!”
一路無事,或許昨天的總爆發把京城裏鬱結的怨氣發泄得一幹二淨,街道上淨悄悄的,隻有秋風在響。待到了宣德樓前,已經有許多官員都到了,很多人看著楊翼的眼神都很奇怪。說起來也確實奇怪,這個年輕的帝國太尉,從政以來真是幹了太多令人匪夷所思而又功勳彪炳的大事啊!
盡管心裏的石頭還沒放下地,但楊翼的心情還是不錯的。從宣德樓到集英殿的路也不算短,他一路上都跟人不停的打招唿,當然他得到的都是謙恭的迴應。
“子脫!”王存在宣佑門後遇上了楊翼:“這幾天子脫真是風雲人物!今早上我一進來,就到處聽到你的名字,真是後生可畏!”
“哪裏哪裏!”楊翼與王存並肩而行,低語道:“太皇太後娘娘也不知究竟是怎麽迴事,真的是要向太後娘娘訓政麽?今天陛下會不會來?”
“陛下當然會來!”王存微笑道:“子脫在說笑話吧?太皇太後把蔡張二位大人調迴京中,子脫會不知何意麽?用不著我這老家夥明說吧?”
“是!”楊翼微微點頭:“王相公中庸之名天下皆知。好極,這惡人還是我楊子脫來做了。不過一會兒子脫跟向太後娘娘萬一要是爭吵起來,就不知王相公會不會出言相助呢?”
王存正色道:“子脫前段時間去了江南,恐怕不知近來京中流行佛教吧?那佛學的風頭甚至蓋過了道教!本相也都隨波逐流,學了一陣佛學!”
“什麽意思?”楊翼愕然道:“您這是哪跟哪呢?”
“哦!對於你之前那個出言相助的問題,我佛早有答案!”王存神秘兮兮的道:“佛說:不可說!說不得!”…….
在元佑三年這個深秋的夜晚,以上的疑問充斥了整個汴京城。當然,最充分掌握著以上疑問答案的兩個人,正在緊閉宮門的皇城中。
“怎麽辦?”向太後很疲倦,她斜靠在座椅上喝著參茶,盡管動作是那麽的高雅閑適,可眉目間卻掩蓋不了焦急的神色。現在已經是夜裏,白天發生的一切宛如作夢一般,令她多少有點手足無措之感:“外邊還在鬧麽?李憲,之前的主意是你想出來的,現在這樣該怎麽收場?”
李憲束手站立在階下,低頭沉吟了半晌,道:“今天被楊翼這麽一鬧,眼下京中亂成一團。據老奴所知,以娘娘以往的威信,外邊的大人們卻也不是都向著楊翼那廝。眼下三省六部還有很多人在據理力爭,人數不在少數,未落下風啊!”
說起來李憲在宮中待了好幾十年,自認為對宮中的一切人和事都了如指掌。所以當高太後病重的時候,李憲覺得必須要為自己的後路作打算了。按照他的理解,自己跟隨高太後這麽多年,做出了無數討好高太後的事,然而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高太後這麽一去,向來不喜歡高太後的小皇帝必定也不會喜歡自己。就是那個該死的童貫,在高太後剛剛病倒的時候都開始趾高氣揚起來,若是小皇帝將來真的親政,怕是自己都要老來無靠,孤死深宮中了。
所以在高太後剛病倒的時候李憲就決定搏一搏,所謂成王敗寇,反正宮廷鬥爭這種事向來就是你死我活,富貴險中求嘛!於是李憲做了詳細的計劃,這個計劃分為三個方麵。第一是剪除一切直接對付自己的力量,比如說童貫的勢力。所以他就委派了自己的親外甥宮壘去羅織童貫的大後台楊翼的罪名,隻可惜似乎宮壘失敗了,不但失敗還被楊翼砍了頭。當然,李憲並不知道楊翼是通過什麽方法殺了宮壘,但他實在是太了解宮壘這個人了。宮壘絕不會無事生非的去剿什麽匪,所謂的“剿匪陣亡”當然隻不過是楊翼弄出來的把戲罷了。
第二個計劃當然是不能讓小皇帝上台,起碼要把小皇帝上台的時間拖個十年八年,而最好的方法莫過於鼓動向太後出來訓政。李憲在宮中這麽多年,他非常清楚平日裏深居簡出的向太後並不真的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向太後不是小皇帝的生母,小皇帝的生母是遠在洛陽行宮的朱德妃。而之所以朱德妃長期以來被冷落一旁,除了高太後的打擊之外,向太後當年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起碼小皇帝曾經不止一次的求向太後為朱德妃說情,把朱德妃迎迴宮中立為太後,但都被向太後所拒絕。
“向太後不但不安分,甚至她也害怕小皇帝親政之後算自己的舊帳!”李憲在那個時候準確的抓住了向太後的心理。而事實證明他的判斷完全正確。當他找到向太後把情況一說,向太後立即大為心動,同意了自己的第三個計劃。
“第三個計劃真可說得上天衣無縫啊!”李憲每次一想起自己的計劃就頗為自得,畢竟這個計劃更是充分的體現出了他對朝局深刻的理解。朝局是怎麽迴事?朝局就是新舊黨爭嘛!盡管舊黨在高太後手裏得勢,但崇拜神宗皇帝的趙煦一旦親政,那麽風向可就變了。以車蓋亭案中舊黨對新黨的殘酷打擊,難道舊黨就不害怕被算老帳麽?那麽自己力挺向太後出來訓政,當然可以得到朝中具有絕對力量的舊黨的支持。
事實上高太後病倒之後一直在昏迷,偶爾蘇醒一會也說不出話來。李憲把高太後安排在皇城東麵的東宮中,安排太監將東宮完全與外界隔離,甚至還安排了十幾名太醫入住,不得向外界透露一點消息。接著他誘騙小皇帝說是高太後的要求,讓小皇帝也去了東宮侍奉高太後左右,不等到高太後病愈絕不能出來。小皇帝平日裏就對高太後極為畏懼,即便高太後在病中小皇帝也不敢有所逾越,還真就老老實實的在東宮裏待著,甚至還央求李憲一定要等到高太後蘇醒時為自己說點好話。
“等到你真的出來的時候,怕是天色都變了吧?”李憲對小皇帝就像對自己的親生兒子那般了解。隻要向太後訓政一事成了定局,以小皇帝的脾氣怕也隻有隱忍不發了。其後李憲就在朝堂之上,親口對眾大臣說是高太後的意思,由向太後出來訓政。
而似乎老天爺也在幫著他李憲。此時的朝中,文彥博範純仁已經致仕,王存孤掌難鳴根本就無力反駁李憲的說法。其餘不明究竟的舊黨中人更是對向太後訓政歡欣鼓舞。而向太後果然不負眾望,上朝的第一天就把蔡京和張商英調去當了山陵使,博得喝彩聲一片。
“我是個天才啊!這個計劃是那麽的完美!”李憲甚至一度認為自己已經成功了,最起碼也在成功的邊緣。向太後倚重自己!向太後不會輕易的讓小皇帝親政!自己可以安穩的再活上十年八載,繼續在宮中唿風喚雨!
隻是計劃沒有變化快!那個楊翼!該死的楊翼!怎麽就會想到闖宮這一招呢?楊翼這麽一闖,整件事的性質就變了!本來大家有意見都隻是針對向太後的保守政策而已,現在卻轉變成對高太後和小皇帝所處情況的疑問。新黨借著這個機會可以力求翻身、王存等老臣可以借這個機會恢複高太後的平衡政策,連帶那些高太後的死黨們,這個時候也都一個勁的追問宮中的情況,要見陛下一麵。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我拿什麽給你們見?”李憲頭疼無比。不等到向太後訓政一事成為定局,絕對不能讓小皇帝出了東宮!……
“李憲!”向太後看著李憲,這個老太監正站在那裏臉色忽青忽白:“你總要有應對之策吧?哀家聽說外麵現在已經鬧翻了天!王存、劉摯、範祖禹接二連三的叩宮求見,咱們總要拿出點說法啊!這可如何是好?”
“老奴以為,值此封口浪尖的時候,還是以不變應萬變為好!”李憲不知是在安慰向太後還是在安慰自己:“這個時候絕對不可讓陛下出去!娘娘隻要緊閉宮門,外麵那幫人莫非還敢強行闖宮麽?由他們鬧騰好了,等鬧上一陣自然就會平息!到時娘娘上朝,直接議定楊翼的罪名,同時宣布陛下正在東宮侍奉高太後娘娘,也就雨過天晴再無後患了!”
向太後閉目半晌,終於歎了口氣:“便如此吧!哎!也不知怎麽迴事,哀家的眼皮跳得厲害啊!……..”
******
南泊大營。
“城裏現在是什麽情況?”楊翼斜靠在椅子上喝著參茶,人參就是好東西!晚上喝參茶還真是提神醒腦啊!
“還在鬧呢!”種思謀才從城裏迴來,微笑道:“李格非真是個人才,過萬的貢生啊!都被他組織起來遊街去了!大街小巷標語鋪天蓋地,從朱雀門到宣德樓,整條禦街都有學生在演講。宣德樓前麵不單隻是劉安世的禦史台在靜坐,很多學生和官員也加入了進去!”
“三省六部都快成菜市場了!”章楶是跟著種思謀迴來的,捋著花白的胡子道:“整個衙門都亂了套,兩邊吵得不可開交。這天都黑了還吵個沒完沒了。我出來的時候桌子椅子壞了一地,都是讀書人,斯文都不知丟哪去了!”
“我不是問這些!”楊翼放下茶杯:“我就想問問,一來那些主要大臣都在幹什麽?二來宮中有動靜麽?”
“王相還有蘇子等人三番五次叩宮門求見!可是宮門緊閉,裏麵什麽動靜也沒有!錢勰組織了一些人去了宣德樓,給那些正在靜坐的人送去了食物和水!”章楶皺眉道:“可是這樣也不是辦法啊!子脫,我估摸著向太後和李憲就是一個[拖]字,讓他們繼續這麽拖下去,這大火遲早得熄滅啊!”
“不然!”種思謀搖搖頭:“拖得越久,人心越疑!本來官員們爭論的焦點還在於太尉大人闖宮是否有罪,再這麽拖下去,恐怕爭論的焦點就越發向皇帝陛下的行蹤上轉移了。那些支持向太後的舊黨,在這種情況下根本沒辦法解釋,再往後去,恐怕全都得倒向咱們這一邊。”
“沒錯!”楊翼最後下了結論:“李憲想拖,隻不過形勢的發展已經由不得他了。他們越拖,天下越是生疑!到得最後,連支持向太後的死硬分子都沒法說得通皇帝失蹤的事實,都會倒向咱們這一邊!”楊翼頓了頓道:“不過我們還要繼續往火裏澆油,武學的學生們不都進城去了麽?就這麽千把號人光是參加遊行怕是有點不濟於事!不過他們可以放風啊!這煽風點火的勾當,咱們武學教授心理戰的時候有教過吧?”……
******
“火”這種東西比較奇怪。假如火燒起來後,你用水往火上澆,那麽或許火勢會變小,隻不過你若是非常不幸的把“油”當成了水,拿去滅火的話,那麽火當然會越燒越旺。
現在已經是楊翼闖宮之後的第三天,而局勢則愈發的動蕩不安了。事實上,隻是短短的三天,整個政治風向徹底的發生了改變。
一開始還在激烈辯論的兩派現在已經停止了爭論,究竟楊翼闖宮有沒有罪?這個問題已經不再有人討論了。楊翼沒錯!高太後病情雲裏霧裏,小皇帝從未露麵,若非是楊翼闖宮誰也沒想到宮裏竟然出了大的變動。無論是新黨還是舊黨,在這樣的時刻沒人再去想著什麽新舊之爭。在大宋朝這樣一個年頭,誰敢說不顧社稷安危的話?誰敢置皇帝的死活不顧去談什麽新舊之爭?此時幾乎所有的官員都取得了共識,向太後必須召開朝會,向太後應該出來解釋所發生的一切。
在京城的主要幹道上,貢生們的情緒已經不可遏製的達到了頂峰。除了連日來的遊行,他們更是發揚了讀書人的先天優勢,各種詩歌詞作成為了鬥爭的武器。甚至有那麽些有錢的貢生,還組織了青樓裏的大批歌伎,跑到皇城根下搞起了集體彈唱。而所唱的歌詞,當然也是譏諷朝政的內容。除了宣泄對朝廷的不滿,除了抒發對皇帝陛下的關心之外,甚至連對各地的官場貪腐也多有涉及。反正現在京城裏也沒人管他們了,各大衙門都停止了辦公,這麽好的機會不去鬧騰一番實在是太浪費了,千年等一迴啊!
武學的千多號學生們則四處煽風點火。一會有市民聽說宮中太監暴動,把皇帝陛下扒了皮;一會有百姓聽說城外的禁軍要進城戒嚴,趕緊搶購生活物資啊!最離譜的一個謠言則是關於西都亭驛的,那西都亭驛本來就是各國使臣的居住地,傳說京中亂局導致各國使臣紛紛趁機向俺們大宋朝提出了苛刻的領土和歲貢要求,更甚者還提出要派本國軍隊來協助大宋朝解決亂局。這還了得?大宋的百姓們雖然沒什麽錢,生活也很勉強,但是從來不缺的就是愛國熱情。什麽事扯上了外國,好像就有點不太對勁。所以三天來連帶老百姓們也開始跟著讀書人身後轉悠,大罵李憲誤國。各種茶樓酒肆都成了聲討閹黨的場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而這場風波已經不再局限於京城一地,連日來消息迅速的向帝國每個角落傳播。各個接到消息的地方政權也都開始緊張起來。京東路、京西路、江浙路、真定路,距離京城最近的幾個州府開始有了反應。新黨的力量都在地方,麵對京城的這個天大良機,沒有人願意放棄。雪片般的申援條陳向京中飛來。
當然,這一切都拜李憲想出來的“拖”字所賜。李憲聰明了一輩子,卻在關鍵時刻犯了糊塗,他想扮烏龜不出頭來平息這場大火,卻不料真正使大火燃燒得越來越烈的,正是他的縮頭政策。
而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這場大火真正的最高潮是在這第三天的傍晚。一位在宣德樓前靜坐的禦史大人有可能是坐得太久了,想站起來活動活動腰骨,卻不料腳底發麻沒站穩,踉踉蹌蹌的一頭撞上了宣德樓前的大石獅子,掛了!鮮血染紅了宣德樓!
“陳大人啊!”哭喊聲響徹整個貫穿京城東西的大街,憤怒的禦史們終於按耐不住了。大宋朝的諫官曆來就有死諫的傳統,有人帶頭作出了榜樣,自己沒種不敢用腦袋撞石頭,終歸敢抬屍叩宮吧?在劉安世的帶領下,數百禦史加上浩浩蕩蕩的請願大軍開始衝擊宣德樓,“保衛陛下,誅滅奸黨”的口號聲震天動地。
“向陳大人學習!”在這樣的口號聲中,南北州橋開始有貢生跳河,事實上真正淹死的一個也沒有,但直接帶來的是整個汴京城的大爆發。皇城!這個大宋朝的心髒,現在東南西北都被憤怒的群眾所包圍,被憤怒的聲浪所包圍,在這個無雨的晴朗秋夜中,顯得有那麽點風雨飄搖的味道……
“李憲!”向太後暴怒的將手裏的茶杯向李憲擲過去,厲聲嗬斥道:“你不是說過幾天就風平浪靜的麽?哪來的風平浪靜!你自己聽聽,皇城外的喊聲連這裏都聽得一清二楚!”
李憲鐵青著臉,局勢的發展已經不可遏製了麽?不!我還要作最後的掙紮:“娘娘,事以至此,多言無益!眼下陛下就在宮中,他們不敢亂來!我們就跟他們耗下去,看看究竟鹿死誰…..”
“你自己去瘋吧!”向太後用冷笑打斷了李憲的話:“哀家就不陪你去瘋了!你入宮多少年了?年紀好像比哀家都大上許多啊!”
李憲覺得有點冷,他愕然看著向太後:“娘娘!你….老奴為皇家侍奉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李憲啊李憲!”向太後森然盯著李憲的眼睛:“哀家也是念著你在宮中多年,所以要賜你一個全屍!你得死啊!你不死,哀家如何能向天下人交待?”
“娘娘!”李憲駭然大叫一聲,忽然又狂笑起來:“我死?不錯!我死之後,娘娘又真能向天下人交待麽?娘娘真的甘心一輩子都身處幽宮麽?看看高太後,她唿風喚雨這麽些年,娘娘真的甘心永遠都不能像高太後那樣執掌天下麽?”
“太皇太後娘娘說過,哀家出來訓政!”向太後也笑了:“這是太皇太後娘娘親口說的,你李憲不是聽過麽?怎麽忘記了?囚禁陛下乃是你李憲搞出來的勾當,與哀家無關。哀家替天行道,經過好一番爭鬥方才誅殺了你這賊子,天下人怕都是要感念哀家的恩德了!”
李憲臉色蒼白,兀然往後退去,卻不料終是癱倒在地,手指著向太後說不出話來。
“來人!給他一副白綾!哀家不願見血!”向太後的聲音在殿中迴響:“傳旨出宮,諭令天下臣民稍安勿躁,明日早朝集英殿!京中正七品以上皆上朝!”
******
今天天氣很好,盡管是秋天,但依舊萬裏無雲,天的那邊有曙光明亮……楊翼在種思謀王有勝等人的陪伴下,策馬行在南禦街上。
“怎麽亂成這樣?”楊翼邊行邊搖著頭,街道上一片狼藉,到處是碎落的標語紙屑:“搞什麽呢?我聽說昨晚上有撞石頭的有跳河的,至於麽?”
王有勝無語的看著天空,心說你這是得了便宜還賣乖,這不都是你煽風點火搞出來的麽?
沒錯,今天是個大日子。向太後終於頂不住外間的壓力,於昨天深夜傳來消息,說是今天開朝會,而且據說大太監李憲自縊身亡畏罪自殺了。所以楊翼今天趕了大早去上朝。
“向太後這是丟車保帥!金蟬脫殼啊!”楊翼迴想著出發時章楶說的話。看來自己的目標還沒有達成,向太後一定會在朝會上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李憲的頭上:“我該怎樣才能讓陛下親政?或許走一步看一步吧!”
一路無事,或許昨天的總爆發把京城裏鬱結的怨氣發泄得一幹二淨,街道上淨悄悄的,隻有秋風在響。待到了宣德樓前,已經有許多官員都到了,很多人看著楊翼的眼神都很奇怪。說起來也確實奇怪,這個年輕的帝國太尉,從政以來真是幹了太多令人匪夷所思而又功勳彪炳的大事啊!
盡管心裏的石頭還沒放下地,但楊翼的心情還是不錯的。從宣德樓到集英殿的路也不算短,他一路上都跟人不停的打招唿,當然他得到的都是謙恭的迴應。
“子脫!”王存在宣佑門後遇上了楊翼:“這幾天子脫真是風雲人物!今早上我一進來,就到處聽到你的名字,真是後生可畏!”
“哪裏哪裏!”楊翼與王存並肩而行,低語道:“太皇太後娘娘也不知究竟是怎麽迴事,真的是要向太後娘娘訓政麽?今天陛下會不會來?”
“陛下當然會來!”王存微笑道:“子脫在說笑話吧?太皇太後把蔡張二位大人調迴京中,子脫會不知何意麽?用不著我這老家夥明說吧?”
“是!”楊翼微微點頭:“王相公中庸之名天下皆知。好極,這惡人還是我楊子脫來做了。不過一會兒子脫跟向太後娘娘萬一要是爭吵起來,就不知王相公會不會出言相助呢?”
王存正色道:“子脫前段時間去了江南,恐怕不知近來京中流行佛教吧?那佛學的風頭甚至蓋過了道教!本相也都隨波逐流,學了一陣佛學!”
“什麽意思?”楊翼愕然道:“您這是哪跟哪呢?”
“哦!對於你之前那個出言相助的問題,我佛早有答案!”王存神秘兮兮的道:“佛說:不可說!說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