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國戶部,掌管錢糧和人口,名副其實的國家物質基礎,所以盡管不顯山不露水,卻是國家最基礎最重要的部門。拜了戶部尚書,康熙急不可耐,立即詢問曹繼武的具體計劃。


    財富的源泉在於生產,就農耕文明而言,生產的重點,在於人口和土地。


    明國末年,人口過萬萬。二十多年的戰亂,人口雖然死亡了數千萬,但就目前,依據前任尚書索圖的普查,清國仍然有八千餘萬人口。


    如此眾多的人口,除了北宋和明國,在華夏曆史上,超出包括漢唐在內的任何一個朝代。所以目前,清國根本不缺人口。


    據明國戶部的存檔,全國共有土地大約一萬萬畝,其中水田六千餘萬畝,旱田四千餘萬畝。


    汝寧府橫跨淮水兩岸,水田旱田具備。據曹繼武在此任職的經驗,水和肥全部充足的良田,水田畝均稻穀四百斤,旱田畝均小麥三百五十斤。


    照此計算,全國糧食產量的極限,稻穀兩百四十萬萬斤,小麥一百四十萬斤,總共三百八十萬萬斤。


    一個普通百姓,一日三餐要吃飽,大約需要三斤糧食,一年大約需要一千一百斤。全國一年的糧食,隻能保證三千八百萬人口吃飽。照此推算,清國目前有五千兩百萬人口,處於多餘的位置。


    此番話一出,康熙是極為震驚:“仗都打了二十多年,我大清竟然還有這麽多餘人,老師太不可思議了吧!”


    曹繼武歎了口氣:“全國的土地就這麽多,糧食產量的極限,也就這麽多。因此能養活的人口,是有限的。”


    佟國綱也覺得不可思議:“你這觀點太妖,如果傳揚出去,你們漢人,還不把你給罵死才怪!”


    曹繼武連連搖頭,很是無奈:“剛才的論述,處於理想狀態,沒有涉及其他條件。一旦發生水旱蝗災,糧食的產量,至少要減少一半。”


    佟國綱連連搖頭:“你這算法,以偏概全,京城的士大夫那麽多,我卻很少看見他們吃糧食。”


    這個佟國綱,隻知道打仗殺人,對於民生經濟全是白脖。不過康熙也是白脖,疑惑地看著曹繼武。


    這一對甥舅,真是讓人無語。曹繼武暗自歎息一聲,繼續分析:


    農耕文明,農民處於底層,士大夫處於高層。高層通過政權,掌控著糧食資源,所以他們根本不缺糧食。


    物以稀為貴,不缺就不貴。所以士大夫階層吃糧,不是直接,而是間接。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吃出情調,比如酒、糕點、麵筋等等深度加工的糧食。


    就比如酒,糧食一旦深度加工,就需要更多的人力,燒火、架鍋、保溫、過慮、蒸餾等等技術環節。如此一番加工下來,一斤糧食最多一斤酒,剩下大多數酒糟,沒人會去吃,隻能拿去喂豬。


    而且在此過程中的人力,不能再去生產糧食,卻是要吃飯的。一個百姓一天三斤糧食,酒成至少需要三天。所以一斤酒出產,至少需要十斤糧食支撐。


    所以一個百姓,一天三斤糧食,基本吃飽。而一個士大夫,一天消耗的糧食,三十斤都不止。


    所以士大夫那叫生活,享受的是個情調。而老百姓那叫生存,奔波的是個勞苦。


    甥舅二人,這次終於明白怎麽迴事了,內心深深地被震撼。


    過了良久,康熙的臉色,仍然是不可思議:“照老師的說法,我大清八千萬人口,至少有五千萬廢人?”


    曹繼武點了點頭。


    全國的土地,一年的糧食產量,隻能保證三千萬人吃飽。多出的五千萬人,必須爭搶糧食。物質基礎,最重要的糧食資源,不足以支撐八千萬人口,所以目前的清國,處於饑餓水平。餓著肚子的國民,自然沒什麽動力可言。


    儒家的經典,為了黎民百姓的口號,一直根深蒂固。清國如此多的廢人,這該怎麽辦啊?


    熟讀聖人經典的康熙,心裏很不好受:“聽說南方還有許多土地,還可以再開發。如此一來,豈不能養活更多的百姓?”


    曹繼武搖頭:“大元中國,幾乎統一了整個東亞。經過四百多年的曆程,能夠開發的土地,已經沒有了。所以目前的一萬萬畝土地,已經是東亞可耕種土地的極限。而且按照荷蘭人的標準,目前南方的許多山間水田,屬於無用之地。東亞真正稱得上良田的,據他們估算,隻有六千餘萬畝。”


    康熙吃了一驚:“荷蘭人?”


    曹繼武點頭:“南方的許多田地,鑲嵌在崇山峻嶺之中,山林密布,道路不便,放水困難,開發成本太高,屬於得不償失的土地類型。如果是荷蘭人,根本就看不上。”


    佟國綱不以為然:“聽說這個荷蘭人,號稱海上馬車夫,不是經商的嘛,怎麽扯到種地上了?”


    曹繼武:“目前全球,荷蘭商業最為發達,但他們的土地管理技術,也遠勝華夏。荷蘭南洋殖民地,種植甘蔗、橡膠等等經濟作物。所以華夏號稱農耕大國,但種地的看家本領,早已被人家荷蘭人超越。”


    佟國綱連連搖頭:“大清草創之初,一旦穩定下來,一定不比荷蘭人差!”


    曹繼武歎了口氣:“荷蘭人南洋種水稻,畝產也在五百斤。汝寧府最好的水田,隻能產出四百斤。這多出的一百斤糧食,大哥難道要用嘴吹出來?”


    佟國綱啞口無言。


    荷蘭人的土地管理技術,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混搭,農業產品的豐富以及質量,遠非華夏所能想象。


    自先秦之後,華夏儒家文明體係之下,技術不但沒有發展,反而有所倒退。即便大清穩定下來,還是以前的老一套種植方式。而人家荷蘭人,商業經濟的帶動之下,農業一直在進步之中。所以今日種不過人家,到了將來,更種不過人家。


    康熙有些不解:“老師為何,對荷蘭人印象如此深刻?”


    曹繼武無奈:“站在全球的角度,荷蘭是目前最強大的國家,所以……”


    康熙不以為然:“我大清八千萬人口,傳承五千年文明,難道打不過他一個小小的西洋番國?”


    曹繼武笑了:“鄭成功目前就在台灣,大清能怎麽樣?”


    康熙頓時無言以對。


    台灣離荷蘭本土,往東,太平洋和大西洋,兩重大洋。往西,南洋、小西洋、大西洋,三重大洋。


    守衛台灣的荷蘭人成分:幾百個二流殖民地部隊,幾百個德意誌雇傭軍,上千南洋奴隸仆從軍。


    荷蘭人跨越二十萬裏海洋,僅憑兩千不能稱為軍隊的雜牌,對抗鄭成功的全部家當——海陸兩棲,包括鐵人軍在內的兩萬精兵。


    如果不是英吉利搗蛋,荷蘭出動皇家海軍,六千門艦炮,鄭成功還有多少勝算?華夏又有多少勝算?


    聽了雙方之間的兵力對比,康熙滿臉都是不可思議。


    曹繼武歎了口氣:“大航海時代,海路對西洋人來說,簡直就是家常便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人,接踵而來。如今他們隻是一些強盜探險隊,假以時日,如果華夏沒有改變,一旦他們出動正規皇家海軍,認真開戰,大清就真的危險了。”


    荷蘭人口百萬,揚州也是百萬。如果揚州人口換成人家荷蘭人,還有大清什麽事嗎?


    所以人口不是越多越好,荷蘭人國民素質,遠超清國。而清國的國民,八千萬人口要分三千萬人口的糧食,如此差的物質基礎,根本就談不上素質二字。


    過了良久,佟國綱終於歎了口氣:“向強者學習,不會錯的!”


    曹繼武點頭:“荷蘭人以商業立國,這也是西洋世界的主流。所以大清鞏固了農業基礎之後,必須走上商業道路。”


    一萬萬畝土地,隻能保證三千萬人的口糧。所以大清隻需要三千萬農民,剩下的五千萬人口,該怎麽辦?


    隻能通過興商之路,帶動工業,給多餘的人口謀出路。


    否則八千萬人口都擠在土地上,內鬥、挨餓等等一係列問題,都會出現,讓正常的農業生產秩序,更加的混亂。


    通過興商之道,帶動工業和農業發展,同時收取商稅,大清的財政,就會出現良性循環的局麵。


    商業國策一旦實施,大力提攜專業的商業管理人才,移花接木,替換掉八股培養出來的東林餘黨,從而消除這一禍國殃民的腐朽集團,解決明國兩百多年,都沒有解決的士大夫問題。


    否則,東林餘黨繼續占據著位置,清國和明國就沒什麽兩樣。鑒於清國異族政權的性質,吏治將比明國更加的爛。


    所以清國要想擺脫財政、吏治等等,明國一係列的積弊,另辟蹊徑,選擇西洋人的理念,是目前唯一的可行之路。


    而且這條道路,曹繼武在長沙府和汝寧府兩地,已經做了先前實驗。如今的長沙府,成為湖廣第一府。而汝寧府,也成為河南第一府。新式理念的效果,極為顯著。


    從地方到朝廷,接著再由朝廷反饋地方,這是一個極為宏偉的洗革之路。清國能不能擺脫,兩千餘年的華夏輪迴圈套,就在此一舉。


    佟國綱知道自己的水平,對曹繼武的決策,他沒什麽意見。


    康熙盡管還不適應曹繼武的理念,但有國舅支持,而且長沙、汝寧、山東河南任上,曹繼武政績卓著。不說其他,即便把那些西洋高產作物,推廣全國,也能增產不少糧食。


    所以康熙最終決定,拜曹繼武為議政大臣,全權負責戶部改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鐵血山河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別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別一並收藏鐵血山河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