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耳雜,因為是為了滿洲清國的利益,但是在場的許多滿族大臣,和漢人士大夫們,同朝日久,自然而然,有著許多交情,難免把曹繼武的策略泄露出去,引發恐慌。


    所以戶部勤政堂,所有不相幹的人員,全部被支出去了。隻有皇帝、佟國綱和曹繼武三人。


    皇帝急不可耐,曹繼武也開門見山:


    文人士大夫集團,早在宋代,就已經形成文弱相爭之風。司馬光的高尚,不顧邊疆將士的流血犧牲,將好不容易到手的土地,白白送給了西夏,令大宋最有戰鬥力的西軍心寒。文人瞎搗亂,軍人不賣力,兩宋滅亡,在所難免。


    明末東林黨,和宋代司馬光之流,簡直就是如出一轍。


    縱觀整個時代,朱元璋的百萬子孫,被殺的一幹二淨,老百姓死難了成千上萬。而文人士大夫,僅僅換了身衣服,剃了腦殼,利益沒有一點損失。


    東林黨能把明國給賣了,自然也不會可憐清國。所以清國目前最大的敵人,仍然是東林黨遺留的一群文人士大夫。


    這幫人占據著清國各個角落,牢牢掌控著政權基礎,樹大根深,要想把他們連根拔起,根本是不可能的。


    既然拔不掉他們,那就不如另辟蹊徑,想法換掉他們,重新整肅清國的政權基礎。


    聽了這番話,康熙心中七上八下:“愛卿的意思,我大清實施番化?”


    曹繼武點頭。


    湯若望、徐日升、王儒望等西洋傳教士,傳授康熙不少西洋知識。可是從小熟讀儒家經典的康熙,隻是把這些西洋知識,當成獵奇。金日樂的番妖軍,給他留下了太深的恐懼。如果全國都來番化,那他這個皇帝,還做不做了?


    未知不可控,保守還是相對妥當。


    康熙試探的語氣:“熊賜履、陳廷敬等人,忠厚君子,不像東林黨的虛偽?”


    扳倒鼇拜,雖然屬於陰謀,但康熙是既得利益者,漢人士大夫們,暗中出了不少力。而且事後由他們加工傳揚,鼇拜盡管沒有任何罪證,但康熙還是光明正大,英明神武。


    曹繼武笑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陛下以為,孔聖人所言如何?”


    康熙麵露喜色:“道盡久別重逢的真諦,聖人不愧為聖人!”


    “如果這位朋友,是來向陛下討債的呢?”


    康熙聞言,笑容頓時僵住了:“朕從來不欠債!”


    死豬不怕開水燙,曹繼武笑了:“他鄉遇故知,情敵,陛下能笑得出來嗎?”


    康熙頓時樂了:“老師真會開玩笑!”


    佟國綱搖頭:“繼武和先帝,就是一對情敵。如果今日先帝也在,他一定笑不出來。”


    康熙的笑容,頓時又僵住了。


    曹繼武和順治爭搶老婆,康熙也有耳聞。可是道聽途說,這麽大的事,怎麽可能是真的?


    佟國綱從曹繼武懷裏,掏出了一把扇子。


    康熙打開一看,盤龍娟秀,先皇的印章,極為顯然。他滿臉都是吃驚,愣愣地看著曹繼武。


    真和先皇搶老婆,眼前的這位老師,膽子也太大了!


    曹繼武輕咳一聲:“扯遠了,仁義道德,高尚大義,非常好聽,也非常舒服,但沒有物質基礎作為保障,都是空中樓閣。”


    康熙不以為然:“沒有聖人之道,華夏為何傳承了這麽久?”


    “陛下崇尚聖人之道,能斷了一日三餐嗎?”


    康熙一愣,隨即搖頭:“不能。”


    “馬上要斷糧了,聖人之道,糧食會來京師嗎?”


    康熙聞言,頓時想起索圖的話。


    糧食是土地種出來的。生產糧食的三大基礎——田地、水和糞肥,缺一不可。索圖扯了半天,好像沒提什麽聖人之道。


    “南糧北運,自從唐代開始,就已經成為慣例。聖人之道再怎麽高尚,糧食不會自動跑來京師。沒有糧食,偌大的京師,很快就會發生饑荒。饑荒是要死人的,隻要人活著,肚子永遠都不會欺騙自己。所以沒有糧食支撐,京師所提倡的一切高尚,統統都是無稽之談。”


    康熙不由自主地摸了摸自己的肚子。


    雖然他生於皇宮,不愁吃喝,但金日樂火燒紫禁城,將禦膳房燒成了灰燼。那幾日挨餓的滋味,印象還是比較深刻的。


    他不知道糧食是怎麽種出來的,索圖也是一知半解,於是向曹繼武請教。


    曹繼武知無不言,旱田、水田,從耕地到播種,從澆水到施肥,非常詳盡。


    康熙非常奇怪:“聽說老師南征北戰,怎麽會對農事如此了解?”


    曹繼武笑了:“臣本農家出身,江南水田,自然不陌生。至於北方旱田,則是臣就職汝寧之時學到的。”


    原來如此!


    康熙有些疑惑:“這些農事,熊賜履等人不知道嗎?既然華夏以農耕為基礎,為什麽朕,從來沒聽他們提起過?”


    “陛下飽讀儒家經典,看到過關於農事方麵的話語嗎?”


    康熙聞言仔仔細細地迴憶,從孔老夫子到孟老夫子,再到朱熹,儒家所有聖人級別的著作,皇帝都讀過,可惜就是沒有發現華夏文明的基礎——農耕方麵的內容。


    佟國綱笑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乃士大夫常態。八股文教出來的酸腐,怎麽可能知道種地的事?”


    華夏文明的基礎是農耕,然而最看不起農耕的,同樣是華夏。那些說種地好的,一定不是專業種地的。


    做了皇帝的劉邦,詰難劉太公,狠狠地出了一口年輕時的窩囊氣。所以種地沒出息,劉邦給後人做了很好的榜樣。


    所以華夏的信仰是做官,凡是做官的,不愁吃喝,絕對不會自降身份去種地。勤勞淳樸,都是士大夫為了讓老百姓老實種地,老實交糧食,灌得迷魂湯。有榮華富貴的實惠,誰願意為了得到勤勞淳樸的美譽,去頂著大太陽到田間除草?


    聽了曹繼武一番話,康熙又明白了一次:十年寒窗苦,全是為了榮華富貴,至於種地,那是不得已而為之。


    康熙突然有些疑惑:“這種地和錢,有什麽關係?”


    人生在世,其實是在追求各種資源,吃飯、衣服、房屋等等。然而糧食、衣服等具體的資源,太過笨重,攜帶儲存都很不方便,於是產生了交換參照——錢。


    所以錢是資源量化的產物。華夏以農耕為基礎,最基礎最重要的資源,就是糧食。所以大清要想有錢,必須要有糧食。要有糧食,必須首先把種地問題解決了。


    康熙鼓掌稱讚。


    佟國綱有些疑問:“我聽說你大力推廣西洋作物,這是為何?”


    “南方水稻,北方小麥,華夏的作物,太過單調,而且產量不高。引種西洋作物,不但能夠提高產量,而且可以使作物多樣化,豐富糧食基礎。不至於因為單一作物的絕收,而影響糧食基礎,大大提高保障安全性。”


    康熙喜不自禁:“原來西洋作物,竟然有這等妙用,朕真是沒有想到。老師不拘一格,堪稱華夏第一人,實乃我大清之福也!”


    曹繼武搖了搖頭:“第一人愧不敢當,漢代的張騫,才是豐富華夏作物的先驅,臣不過是拾取前人之遺惠,效仿而已。再說,西洋作物的傳播,是哥倫布的功勞,臣可不敢冒領前人之功。”


    佟國綱哈哈大笑:“那也是我大清第一人啊!”


    張騫出使西域,帶來了葡萄、核桃等等大量外邦作物,第一次大大豐富了作物結構,讓華夏五支文明的檔次,提升了一大截。


    第一代先驅哥倫布,發現了上帝的秘密,橫渡大西洋,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南美優良作物,在全球範圍傳播。人類物質文明的大幅度提升,哥倫布功不可沒。


    相比哥倫布的探索發現,曹繼武的行為,倒是有些坐享其成的意思。隻是華夏人太作,無端意淫高貴優越,所以顯得曹繼武比較另類。


    盡管沒有遂大眾之意,背負著無盡的罵名。但引進西洋作物,對目前大清的意義,絕對是極其重大。


    吃的太好了,謾罵開創先驅者,無能無知的體現。而眼前的康熙,可不是這號人物。


    有曹繼武這種能力非凡,專業素養極高的人物掌控,大清還愁解決不了財政的問題嗎?


    所以一番交談下來,康熙完全放下了對曹繼武的芥蒂,起身,鄭重拜曹繼武,為大清戶部尚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鐵血山河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別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別一並收藏鐵血山河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