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大明的轉折
學霸穿越大明帶木匠皇帝大殺四方 作者:生活艱難又無限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侯平前世便一直有個疑問,就是經曆了土木堡之變的大明正統皇帝,為什麽在他死後的廟號會是“英宗”。
廟號起源於商朝,最初是為了在君主去世後立廟祭祀。
隨著時間的推移,隻有那些功高德勳的君主才能獲得廟號。
做為大明唯一被敵國俘虜的君主,正統皇帝不光有廟號,而且還是評價很高的‘英’這個字。
“英”字代表著出類拔萃、聰明智慧,屬於美諡,通常贈予年少有為的帝王。
且不說別的,單就是他被也先抓去這一件事,就沒有資格用‘英’這個字。
除了廟號外,他的諡號也很奇怪“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廟號和諡號是兩種不同的稱號:廟號則是表示尊崇,沒有不好的廟號,隻有好、很好和非常好的分別;
而諡號則是用來蓋棺定論的,用幾個字來高度概括逝者的一生,有褒義、貶義和平諡之分。
廟號好也就罷了,為什麽連他的諡號也都盡是褒獎?
後世人難以理解的關鍵,其實關鍵就在這個土木堡之變上。
由於滿清的抹黑和篡改,後世知道的土木堡之變由一場內部的兵變陰謀,變成了一場外敵入侵的戰爭。
也正是因為這場內亂,使得正統皇帝被釘上了恥辱的標簽。
但其實正統皇帝其實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這一點從他的廟號就可以看得出來。
可以說是大明後期的政治格局,基本上都是在英宗時候定下來的。
而正統皇帝的悲劇,其實也早在成祖時期便已經種下。
成祖朱棣是造反起家,造反本身就是對於封建王朝法統來說是巨大的破壞。
這時候皇帝如果不遵從禮法來克製自己,那麽大概率王朝後麵會個個學他的樣子造反。
所以朱棣為什麽對喜歡的二兒子雪藏,同時又對朱高熾沒有立即宣布太子身份,其心中的糾結便可見一斑。
因此成祖喜歡朱瞻基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喜歡他的謙恭守禮。
隻是成祖可能做夢也想不到,他精心選擇的兩個繼承人會聯手把大明江山葬送。
首先是仁宗,作為成祖克製自己遵從禮法選定的接班人,以樂意與大臣交流提高臣下參與朝政的做法贏得了好名聲。
永樂最後幾年,民力下滑,仁宗用反對成祖既定政策的方式來恢複民力,其作用有利也有弊。
但是由於他對於軍事等方麵的反應過於遲鈍,導致為後代留下了許多隱患。
其中最嚴重的便是改變了成祖對交趾的高壓策略。
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去世,陳智見朝堂有變,於是向明仁宗請示清剿安南軍閥黎利,希望在新皇帝麵前立功。
但是仁宗卻製止了陳智的行為,希望以懷柔的手段勸服黎利。
本來安南差不多大局已定,但明仁宗懷柔手段反而起了反效果,助長了安南人反抗的意願。
並且更失敗的是,在同年(永樂二十二年)的九月,召迴了交趾布政使黃福。
交趾的穩定一是靠英國公張輔,二是靠布政使黃福。
張輔不在,黃福就是交趾的定海神針,如今竟被召迴,仁宗實在是犯了大錯!
黎利在藍山經過一年休養生息,也再次恢複力量。
並且不再一味北進抵抗明軍,而是開始有計劃的向南方擴展勢力,采取“先南後北”的戰術,其勢力也由此做大。
仁宗在位不久便去世了,宣宗朱瞻基上台。
黎利帶著曆經戰陣多年的精兵突然南下,明軍沒有足夠防備,各地守備本地的明軍節節敗退。
至此,交趾的局勢成了一團亂麻。
宣宗覺得交趾成了一個大麻煩,便自作主張要求放棄交趾。
可笑的是,在討論放棄交趾的會議上,仁、宣兩宗重用的名臣三楊一直在拍馬屁稱讚這個決策。
而永樂朝的老人夏元吉等人則是極力反對。
但是沒用,宣宗的態度擺在這裏,他鐵了心的不要交趾了。
從這件事其實就可以看出宣宗是個什麽成色。
宣宗放棄了交趾,從而又引發了另一個重大軍事問題,麓川叛亂。
由於交趾平亂,使得大明喪失了數萬軍隊,整個東南防禦力減弱。
正統元年三月,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的宣慰使思任發,以木邦侵占了麓川的地盤的理由,向大明朝廷請求減免以往拖欠的差發金。
大明朝廷對於中南半島各個土司的差發金收稅,很大程度依賴於金牌信符製度,已然是具備了一些管理能力。
麓川要求減免差發金就已經有了不臣之心,隻是他們把借口和責任推給了臣服度高的木邦土司。
此時的新登基的正統皇帝和說朝中大部分人被蒙在鼓裏。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宣德時期的無作為,輕視麓川種種騷亂跡象從而誤導了正統皇帝等人。
在沒有收到麓川侵占土地的匯報之前,他根據思任發的信息認可了減少麓川差發金稅收。
但是在正統元年年底,正統皇帝收到緬甸宣慰司上報麓川平緬宣慰使思任發、思機發父子侵占周邊土地的消息。
正統皇帝立即讓就朝廷商議是抓捕還是招撫思任發。
然而此時的朝常是張氏與三楊掌權,在朝堂中的勢力影響不小。
盡管正統皇帝反應迅速,還是被三楊拖到了正統三年才正式出兵麓川。
然而此時思任發已經坐大,正統四年麓川之戰失利。
這次的失利,讓正統皇帝決定加大調兵力度,再度征討。
重新抽調了湖廣多地共五萬官軍,再配合雲南當地能夠抽調的土軍官軍五萬,結合三宣六慰那邊土司合計的十萬夷兵,前往中南半島平叛。
正統五年二月雙方再次交手,然而這一次進攻依舊是沒能達到徹底擊垮麓川。
同年七月,思任發一邊派遣手下來假惺惺朝貢服軟,暗地裏卻在繼續發兵攻打木邦擴大勢力。
好在沐昂這邊頂住了壓力,同時木邦宣慰司那邊也防守成功。
於是不久,正統皇帝又組織了第二次征討麓川,結果依舊未將思任發抓住。
不得已之下,又發起了第三次征討麓川的戰爭。
這一次,終於是將思任發給抓了迴來,但是思機發依舊是逃了。
三征麓川可謂是取得了空前勝利。
最關鍵的是明朝遠征軍深入中南半島,讓木邦宣慰司緬甸宣慰司等羈縻土司全都震驚於大明朝廷的實力,重新樹立了永樂時期在中南半島的宗藩體係威望。
但是由於思機發逃走,加上經過長年的動亂,中南半島人心不穩。
於是正統皇帝並不滿足於此,因此又著手準備著第四次征討麓川的戰爭。
廟號起源於商朝,最初是為了在君主去世後立廟祭祀。
隨著時間的推移,隻有那些功高德勳的君主才能獲得廟號。
做為大明唯一被敵國俘虜的君主,正統皇帝不光有廟號,而且還是評價很高的‘英’這個字。
“英”字代表著出類拔萃、聰明智慧,屬於美諡,通常贈予年少有為的帝王。
且不說別的,單就是他被也先抓去這一件事,就沒有資格用‘英’這個字。
除了廟號外,他的諡號也很奇怪“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廟號和諡號是兩種不同的稱號:廟號則是表示尊崇,沒有不好的廟號,隻有好、很好和非常好的分別;
而諡號則是用來蓋棺定論的,用幾個字來高度概括逝者的一生,有褒義、貶義和平諡之分。
廟號好也就罷了,為什麽連他的諡號也都盡是褒獎?
後世人難以理解的關鍵,其實關鍵就在這個土木堡之變上。
由於滿清的抹黑和篡改,後世知道的土木堡之變由一場內部的兵變陰謀,變成了一場外敵入侵的戰爭。
也正是因為這場內亂,使得正統皇帝被釘上了恥辱的標簽。
但其實正統皇帝其實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這一點從他的廟號就可以看得出來。
可以說是大明後期的政治格局,基本上都是在英宗時候定下來的。
而正統皇帝的悲劇,其實也早在成祖時期便已經種下。
成祖朱棣是造反起家,造反本身就是對於封建王朝法統來說是巨大的破壞。
這時候皇帝如果不遵從禮法來克製自己,那麽大概率王朝後麵會個個學他的樣子造反。
所以朱棣為什麽對喜歡的二兒子雪藏,同時又對朱高熾沒有立即宣布太子身份,其心中的糾結便可見一斑。
因此成祖喜歡朱瞻基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喜歡他的謙恭守禮。
隻是成祖可能做夢也想不到,他精心選擇的兩個繼承人會聯手把大明江山葬送。
首先是仁宗,作為成祖克製自己遵從禮法選定的接班人,以樂意與大臣交流提高臣下參與朝政的做法贏得了好名聲。
永樂最後幾年,民力下滑,仁宗用反對成祖既定政策的方式來恢複民力,其作用有利也有弊。
但是由於他對於軍事等方麵的反應過於遲鈍,導致為後代留下了許多隱患。
其中最嚴重的便是改變了成祖對交趾的高壓策略。
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去世,陳智見朝堂有變,於是向明仁宗請示清剿安南軍閥黎利,希望在新皇帝麵前立功。
但是仁宗卻製止了陳智的行為,希望以懷柔的手段勸服黎利。
本來安南差不多大局已定,但明仁宗懷柔手段反而起了反效果,助長了安南人反抗的意願。
並且更失敗的是,在同年(永樂二十二年)的九月,召迴了交趾布政使黃福。
交趾的穩定一是靠英國公張輔,二是靠布政使黃福。
張輔不在,黃福就是交趾的定海神針,如今竟被召迴,仁宗實在是犯了大錯!
黎利在藍山經過一年休養生息,也再次恢複力量。
並且不再一味北進抵抗明軍,而是開始有計劃的向南方擴展勢力,采取“先南後北”的戰術,其勢力也由此做大。
仁宗在位不久便去世了,宣宗朱瞻基上台。
黎利帶著曆經戰陣多年的精兵突然南下,明軍沒有足夠防備,各地守備本地的明軍節節敗退。
至此,交趾的局勢成了一團亂麻。
宣宗覺得交趾成了一個大麻煩,便自作主張要求放棄交趾。
可笑的是,在討論放棄交趾的會議上,仁、宣兩宗重用的名臣三楊一直在拍馬屁稱讚這個決策。
而永樂朝的老人夏元吉等人則是極力反對。
但是沒用,宣宗的態度擺在這裏,他鐵了心的不要交趾了。
從這件事其實就可以看出宣宗是個什麽成色。
宣宗放棄了交趾,從而又引發了另一個重大軍事問題,麓川叛亂。
由於交趾平亂,使得大明喪失了數萬軍隊,整個東南防禦力減弱。
正統元年三月,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的宣慰使思任發,以木邦侵占了麓川的地盤的理由,向大明朝廷請求減免以往拖欠的差發金。
大明朝廷對於中南半島各個土司的差發金收稅,很大程度依賴於金牌信符製度,已然是具備了一些管理能力。
麓川要求減免差發金就已經有了不臣之心,隻是他們把借口和責任推給了臣服度高的木邦土司。
此時的新登基的正統皇帝和說朝中大部分人被蒙在鼓裏。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宣德時期的無作為,輕視麓川種種騷亂跡象從而誤導了正統皇帝等人。
在沒有收到麓川侵占土地的匯報之前,他根據思任發的信息認可了減少麓川差發金稅收。
但是在正統元年年底,正統皇帝收到緬甸宣慰司上報麓川平緬宣慰使思任發、思機發父子侵占周邊土地的消息。
正統皇帝立即讓就朝廷商議是抓捕還是招撫思任發。
然而此時的朝常是張氏與三楊掌權,在朝堂中的勢力影響不小。
盡管正統皇帝反應迅速,還是被三楊拖到了正統三年才正式出兵麓川。
然而此時思任發已經坐大,正統四年麓川之戰失利。
這次的失利,讓正統皇帝決定加大調兵力度,再度征討。
重新抽調了湖廣多地共五萬官軍,再配合雲南當地能夠抽調的土軍官軍五萬,結合三宣六慰那邊土司合計的十萬夷兵,前往中南半島平叛。
正統五年二月雙方再次交手,然而這一次進攻依舊是沒能達到徹底擊垮麓川。
同年七月,思任發一邊派遣手下來假惺惺朝貢服軟,暗地裏卻在繼續發兵攻打木邦擴大勢力。
好在沐昂這邊頂住了壓力,同時木邦宣慰司那邊也防守成功。
於是不久,正統皇帝又組織了第二次征討麓川,結果依舊未將思任發抓住。
不得已之下,又發起了第三次征討麓川的戰爭。
這一次,終於是將思任發給抓了迴來,但是思機發依舊是逃了。
三征麓川可謂是取得了空前勝利。
最關鍵的是明朝遠征軍深入中南半島,讓木邦宣慰司緬甸宣慰司等羈縻土司全都震驚於大明朝廷的實力,重新樹立了永樂時期在中南半島的宗藩體係威望。
但是由於思機發逃走,加上經過長年的動亂,中南半島人心不穩。
於是正統皇帝並不滿足於此,因此又著手準備著第四次征討麓川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