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東南民亂
學霸穿越大明帶木匠皇帝大殺四方 作者:生活艱難又無限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征麓川的戰果是大獲成功,說明正統皇帝對於邊事非常積極,一心想恢複成祖盛世。
但是他性格中的冷血以及毛躁的特征也暴露無疑。
他變得有些飄飄然,有些好大喜功了。
以至於在正統十三年發動第四次征討麓川的戰爭時,理由過於勉強。
當時思機發已經派遣身邊親信之人謝罪。
但是雲南總兵官以及正統皇帝卻認為其態度不誠懇從而發動了四征,已經算得上是濫用民力了。
四征麓川是正統皇帝對於仁宗、宣宗時期對待邊疆政問題上綏靖從而導致宗藩體係不穩定後做出的補救措施。
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均取得了重大勝利。
而且三、四次雖然名為‘征討麓川’,實際上是深入中南半島,打出了華夏曆史上西南方向軍事活動最遠的戰役。
四征麓川對於大明朝廷邊疆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隨後的一百多年裏,中南半島的附庸土司,如:緬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等都對大明朝廷畢恭畢敬,長期交稅給大明中央財政。
甚至於躲在孟養苟延殘喘的思機發及後人,隻在幾十年後,越過了一次伊洛瓦底江,但隨後就被大明朝廷嚇得立馬迴到自己地盤。
同時,正統皇帝在雲南極邊設立了騰衝軍民指揮司以及隴川宣撫司等羈縻機構,大大加強了大明朝延對於中南半島的投射能力從而維持統治穩定。
然而正是因為這一連串的軍事行動,讓正統皇帝為自己埋下了眾叛親離的隱患。
此事直接導致他與內閣的‘三楊’產生了嚴重的隔閡。
同時因為濫用民力,也嚴重影響了當時的民生。
自正統九年開始,東南出現了一些動亂的苗頭。
之所以出現不穩定因素,一是由於四征麓川大量抽調了東南各省的兵力,導致朝廷在當地的防守力量減弱。
二是因為此時國庫空虛,正統皇帝便想重新征收銀稅。
洪武時期因太祖體恤民力,對於貴金屬收集幾乎是沒有。
從永樂年間開始,大明朝廷給銀場挖礦加大數量,開始征收一定的稅課。
到了仁宗、宣宗時期,課銀被進一步加重。
正統皇帝上台後,免除了歲課銀,關閉銀場,開始與民休養生息。
直到正統九年重新開啟,定額僅是宣德年間的一半,然後就爆發了東南礦亂。
東南礦亂又稱東南民亂。
東南民亂是由依靠銀場吃飯生活的礦工葉宗留、鄧茂七等人帶頭的工人起義。
這裏便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何正統皇帝重開銀場後,僅收以前一半的稅,礦工卻還不樂意呢?
答案隻有一個,即東南銀場在正統皇帝放棄的十年間,已經被各大私采勢力瓜分幹淨了。
正統皇帝重開銀場就等於是在和這些私采勢力搶錢。
葉宗留、鄧茂七就是這些勢力推出來的代言人。
除此之外,正統皇帝自八年開始,就在為重新下西洋做準備,大量船隻開始修建,這也是導致他與整個文官集團決裂的另一個主要因素。
而土木堡之變,就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誕生了。
正統十四年四月,東南地區持續了五年多的叛亂,福建首先被平定。
之後正統皇帝令錦衣衛徹查叛亂起因,前福建巡按禦史柳華被定罪,罪名是“擅置村樓,給兵仗”。
柳華作為禦史,支持地方建立武裝並給予武器,直接導致東南幾個省騷亂。
而柳華這個時候已經調任山東按察使了,然後畏罪自殺。
這一點與薛三才是不是很像。
但是正統不是萬曆,依然抄了他的家,妻女入浣衣局,男丁全部戍邊鐵嶺衛。
這是前任禦史柳華的結局,而現任福建禦史柴文顯和汪澄,又如何呢?
在騷亂發生時知情不報,還與反賊頭目鄧茂七議和,任由亂賊攻城掠地,柴文顯被淩遲抄家,汪澄則被直接殺了。
這幾個禦史都是京城派出去的,是內閣安排的人。
此時的內閣重臣基本上都是江浙,江西,湖廣,福建的。
所以東南地區的騷亂,內閣脫不了幹係。
離土木堡事發前的一個月,浙江的反賊頭目陳鑒湖等六十多個人被押到京城。
這些人到京城首先被送到了刑部,三法司審完意見很統一,判決也很快就下來了,斬立決。
但是被正統皇帝攔下來了,然後這些人就被送到了錦衣衛詔獄。
這一下內閣慌了,殺了的話死無對證還好說,送到詔獄,那還不是想問出什麽就問出什麽。
然後好巧不巧,六月初八南京皇宮謹身殿就被燒了。
之後湖廣貴州同時爆發苗亂,這次平亂正統皇帝讓靖遠伯王驥帶著征緬甸迴來的十萬大軍,再加上四川廣西的部分兵員一共十三四萬,快刀斬亂麻。
至於謹身殿被燒,正統皇帝在六月二十一借著這個由頭下了一道很長的詔書。
這道詔書的前半段內容是大赦天下,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地方百姓,所有過錯通通赦免,既往不咎。
但是自詔書後半則是強調:自詔書發布之日起,再犯錯誤,便重罪不赦。
正統皇帝發布這道詔書的目的隻有一個,整頓軍隊。
詔書發布的同時在軍隊便有了一些動作,他命駙馬都尉西寧侯宋瑛總督大同;
命廣寧伯劉安掌中軍都督府;
建平伯高遠掌前軍都督府;
六月底他又派平鄉伯陳懷,駙馬都尉井源,領兵三萬出大同;
都督王貴,吳克勤領兵一萬五出宣府,這些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大部分是勳貴。
皇帝控製文官靠的是軍隊,控製軍隊靠的是世襲武將還有姻親。
其實正統十年正統皇帝就開始清理軍隊,但是查不動。
正統十三年,國榷記載,兵部上報的明朝所有衛所在冊的軍隊一共是六十六萬六千八百人。
正統皇帝派禦史查了三年隻清點完了六萬人,剩下的禦史上奏還需十年才能查完。
然後是正統十年查糧倉,在當時糧食就等於軍餉。
就在清查的當年,羽林前衛、忠義後衛倉庫著火;
正統十一年,京都、太倉、大寧中衛、彭城衛著火;
正統十二年景陵衛著火;
正統十三年忠義前衛著火,基本上是查到哪兒哪兒就著火。
道理很簡單,就是有虧空補不上,隻能一燒了之,死無對證。
軍隊吃空餉,兵部有責任,軍隊倉庫裏缺糧戶部和兵部同時有責任。
要是讓內閣他們自己去查,查到二十一世紀也查不完。
於是,正統皇帝決定親自出馬……
但是他性格中的冷血以及毛躁的特征也暴露無疑。
他變得有些飄飄然,有些好大喜功了。
以至於在正統十三年發動第四次征討麓川的戰爭時,理由過於勉強。
當時思機發已經派遣身邊親信之人謝罪。
但是雲南總兵官以及正統皇帝卻認為其態度不誠懇從而發動了四征,已經算得上是濫用民力了。
四征麓川是正統皇帝對於仁宗、宣宗時期對待邊疆政問題上綏靖從而導致宗藩體係不穩定後做出的補救措施。
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均取得了重大勝利。
而且三、四次雖然名為‘征討麓川’,實際上是深入中南半島,打出了華夏曆史上西南方向軍事活動最遠的戰役。
四征麓川對於大明朝廷邊疆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隨後的一百多年裏,中南半島的附庸土司,如:緬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等都對大明朝廷畢恭畢敬,長期交稅給大明中央財政。
甚至於躲在孟養苟延殘喘的思機發及後人,隻在幾十年後,越過了一次伊洛瓦底江,但隨後就被大明朝廷嚇得立馬迴到自己地盤。
同時,正統皇帝在雲南極邊設立了騰衝軍民指揮司以及隴川宣撫司等羈縻機構,大大加強了大明朝延對於中南半島的投射能力從而維持統治穩定。
然而正是因為這一連串的軍事行動,讓正統皇帝為自己埋下了眾叛親離的隱患。
此事直接導致他與內閣的‘三楊’產生了嚴重的隔閡。
同時因為濫用民力,也嚴重影響了當時的民生。
自正統九年開始,東南出現了一些動亂的苗頭。
之所以出現不穩定因素,一是由於四征麓川大量抽調了東南各省的兵力,導致朝廷在當地的防守力量減弱。
二是因為此時國庫空虛,正統皇帝便想重新征收銀稅。
洪武時期因太祖體恤民力,對於貴金屬收集幾乎是沒有。
從永樂年間開始,大明朝廷給銀場挖礦加大數量,開始征收一定的稅課。
到了仁宗、宣宗時期,課銀被進一步加重。
正統皇帝上台後,免除了歲課銀,關閉銀場,開始與民休養生息。
直到正統九年重新開啟,定額僅是宣德年間的一半,然後就爆發了東南礦亂。
東南礦亂又稱東南民亂。
東南民亂是由依靠銀場吃飯生活的礦工葉宗留、鄧茂七等人帶頭的工人起義。
這裏便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何正統皇帝重開銀場後,僅收以前一半的稅,礦工卻還不樂意呢?
答案隻有一個,即東南銀場在正統皇帝放棄的十年間,已經被各大私采勢力瓜分幹淨了。
正統皇帝重開銀場就等於是在和這些私采勢力搶錢。
葉宗留、鄧茂七就是這些勢力推出來的代言人。
除此之外,正統皇帝自八年開始,就在為重新下西洋做準備,大量船隻開始修建,這也是導致他與整個文官集團決裂的另一個主要因素。
而土木堡之變,就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誕生了。
正統十四年四月,東南地區持續了五年多的叛亂,福建首先被平定。
之後正統皇帝令錦衣衛徹查叛亂起因,前福建巡按禦史柳華被定罪,罪名是“擅置村樓,給兵仗”。
柳華作為禦史,支持地方建立武裝並給予武器,直接導致東南幾個省騷亂。
而柳華這個時候已經調任山東按察使了,然後畏罪自殺。
這一點與薛三才是不是很像。
但是正統不是萬曆,依然抄了他的家,妻女入浣衣局,男丁全部戍邊鐵嶺衛。
這是前任禦史柳華的結局,而現任福建禦史柴文顯和汪澄,又如何呢?
在騷亂發生時知情不報,還與反賊頭目鄧茂七議和,任由亂賊攻城掠地,柴文顯被淩遲抄家,汪澄則被直接殺了。
這幾個禦史都是京城派出去的,是內閣安排的人。
此時的內閣重臣基本上都是江浙,江西,湖廣,福建的。
所以東南地區的騷亂,內閣脫不了幹係。
離土木堡事發前的一個月,浙江的反賊頭目陳鑒湖等六十多個人被押到京城。
這些人到京城首先被送到了刑部,三法司審完意見很統一,判決也很快就下來了,斬立決。
但是被正統皇帝攔下來了,然後這些人就被送到了錦衣衛詔獄。
這一下內閣慌了,殺了的話死無對證還好說,送到詔獄,那還不是想問出什麽就問出什麽。
然後好巧不巧,六月初八南京皇宮謹身殿就被燒了。
之後湖廣貴州同時爆發苗亂,這次平亂正統皇帝讓靖遠伯王驥帶著征緬甸迴來的十萬大軍,再加上四川廣西的部分兵員一共十三四萬,快刀斬亂麻。
至於謹身殿被燒,正統皇帝在六月二十一借著這個由頭下了一道很長的詔書。
這道詔書的前半段內容是大赦天下,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地方百姓,所有過錯通通赦免,既往不咎。
但是自詔書後半則是強調:自詔書發布之日起,再犯錯誤,便重罪不赦。
正統皇帝發布這道詔書的目的隻有一個,整頓軍隊。
詔書發布的同時在軍隊便有了一些動作,他命駙馬都尉西寧侯宋瑛總督大同;
命廣寧伯劉安掌中軍都督府;
建平伯高遠掌前軍都督府;
六月底他又派平鄉伯陳懷,駙馬都尉井源,領兵三萬出大同;
都督王貴,吳克勤領兵一萬五出宣府,這些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大部分是勳貴。
皇帝控製文官靠的是軍隊,控製軍隊靠的是世襲武將還有姻親。
其實正統十年正統皇帝就開始清理軍隊,但是查不動。
正統十三年,國榷記載,兵部上報的明朝所有衛所在冊的軍隊一共是六十六萬六千八百人。
正統皇帝派禦史查了三年隻清點完了六萬人,剩下的禦史上奏還需十年才能查完。
然後是正統十年查糧倉,在當時糧食就等於軍餉。
就在清查的當年,羽林前衛、忠義後衛倉庫著火;
正統十一年,京都、太倉、大寧中衛、彭城衛著火;
正統十二年景陵衛著火;
正統十三年忠義前衛著火,基本上是查到哪兒哪兒就著火。
道理很簡單,就是有虧空補不上,隻能一燒了之,死無對證。
軍隊吃空餉,兵部有責任,軍隊倉庫裏缺糧戶部和兵部同時有責任。
要是讓內閣他們自己去查,查到二十一世紀也查不完。
於是,正統皇帝決定親自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