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巧言贏辯論,唇槍舌劍妙語攝人心

    辯論的實質是語言之間的較量。而辯論本來就是正反雙方都把各自當作對手,然後想辦法用自巳的言論去駁倒對手。想要輕鬆地戰勝對手,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充實自巳,其次是了解對手,主要是了解對手的弱點,最後做到知巳知彼。如果你被別人抓住不放的時候,不要慌亂,從哪裏跌倒,再從哪裏爬起來。在辯論的時候,要學會用針鋒相對、以牙還牙的方式來還擊對方,最終戰勝對方。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口才實例

    王萌萌是一名初三學生,不僅家庭條件優越,而且她的學習也非常棒,所以很受老師的青睞。可令她頭疼的是,他們班的一個和她年齡差不多的女生經常找她借錢,但很少還錢。向她要吧,她說身上沒帶錢,這讓王萌萌很是煩惱。

    可她們畢竟是同班同學,低頭不見抬頭見。所以她打算想個法子徹底斷了這位同學再向她借錢的念頭。

    正好,有一天學校要收錢,這位同學又來向她借錢,她很自然地借了。過了一會兒,她故意走到這位同學跟前,對她說:“我剛才看到你的錢掉地上被人撿走了。”果然,這位同學立馬把手伸進兜裏,並掏出錢笑著對她說:“看,我的錢在這呢,沒丟!”這下讓王萌萌逮著機會了。於是王萌萌馬上拉著臉在其他同學的注視下對這位同學說:“你不是說你沒帶錢嗎?還向我借錢。你忘記自己帶錢了吧,好吧,你把錢還給我吧。”

    就這樣,王萌萌不但要迴了錢,而且這位同學從此再也沒找她借過錢。

    技巧點睛

    如果我們從王萌萌要錢的方式以及時間來看,我們就會發現,她既知道別人為什麽會經常找她借錢,又了解別人的性格,找準了說話的場合,利用“人都愛麵子”這個人性的弱點,才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也就是說王萌萌正是懂得了隻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的道理,才去找那位同學的。在辯論中,我們又該如何運用這個道理,做到百戰不殆呢?

    ◆ 了解自己,揚長避短

    所謂知己,就是要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致命弱點在哪裏。比如很多青年在辯論時由於心理緊張,一上場就會頭腦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麽好。對於剛剛成年的青年,他們心理素質、性格特點都有著很大的波動性。如果不去了解自身各方麵的弱點,那他不單是在辯論,就是在生活中也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煩。所以,對於青年來說,更要學會如何去了解自己,揚長避短,隨時發現自己的致命弱點,然後想辦法去克服它,不要輕易讓對手看出你的弱點。隻有這樣,你才不會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不該遇到的麻煩,你也才有可能、有機會戰勝對手。

    ◆ 了解對手,攻其弱點

    辯論本來就是正反雙方都把各自當作對手,然後想辦法用自己的言論去駁倒對手。想要輕鬆地戰勝對手,首先就應該了解對手,主要是了解對手的弱點,想辦法摸清對手的短處在哪裏,然後才有機會進攻其弱點,最後戰勝對手。

    《孫子兵法》上說“不了解敵人而隻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占一半;隻了解敵人而不了解自己,同樣是勝負各半。”也就是說,要想做到百戰不殆,每戰必勝就要既了解自己,同時還要了解對手。而了解對手,首先就應該明白對手是個什麽樣的人,然後想辦法找到對手的薄弱環節在哪裏、是什麽,最後找準機會,對其最薄弱最容易被打敗的地方給予致命一擊,最終戰勝他。

    ◆ 用你的優勢去戰勝對手的劣勢

    凡事有長必有短,人也不例外。問題的關鍵就是你明白了自己的優勢後,會不會用你的優勢去戰勝對手的劣勢。舉個例子,假如你參加了一場辯論賽,恰好你了解你的每一位反方辯友的實力,同樣你也清楚己方每位辯友的實力,那你們何不就此發揮一下揚長避短的功效,各自找準最有把握戰勝的對手呢?其實這就是一個用自己的優勢去戰勝對手劣勢的好方法。

    當你懂得了百戰不殆的道理後,你還要學會如何去付諸實踐,而以下的做法也許可以幫助你。

    找到對方的語言漏洞,一招製勝

    口才實例

    在一次題為“上網是否有助於學習”的中學生辯論賽上。剛開始,正方辯手以上網對學習有害的觀點略占上風,這使反方辯手壓力很大。可就在辯論進入白熱化的時候,有一位正方辯手突然說:“本人於昨晚上網查資料時無意中發現這樣一則新聞,是說有關上網有害的。”

    這時反方辯手很快站起身說:“正方辯友所陳述的觀點是上網有害,可自己剛才卻說昨晚用網絡查學習資料,請正方辯友對此給予恰當的解釋。”就這樣一句話,使正方辯手方寸大亂。自然,辯論以正方失敗而告終。

    技巧點睛

    辯論本身主要就是體現參加辯論的一方如何用恰當的言論去駁倒另一方所堅持的觀點。辯手雙方所堅持的觀點本身就是一對相互矛盾的對立觀點,而每一方所陳述的言論裏必然也存在著矛盾。矛盾是無處不在的,所以辯論輸贏的關鍵就是如何抓住對手話中的矛盾,然後去激化矛盾,最後方可戰勝對手。對於抓住矛盾並激化矛盾,我們至少要做到如下幾點。

    ◆ 仔細傾聽

    辯論的實質主要是語言之間的較量。當一方在陳述自己的觀點時,另一方不是幹坐著,而應該用心去傾聽,仔細注意對方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語,看看是不是有說錯的地方,或者是正好與你方所闡述的觀點相符合的地方。因為辯論雙方一般都是同齡人,你會出現的錯誤,就不能保證對方不會出現。所以,一旦發現對方的語言中出現有利於你方觀點的詞語或者句子,就應當馬上將其記下,並從中仔細推敲出可以擊敗對手的言論。

    ◆ 抓住時機

    人們常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意思是說當你發現機會來了,你就要馬上抓住它,而不是等機會錯過了才坐地歎息。在辯論賽中這句話就可以很好地體現。因為每一場辯論賽都是有時間限製的,當你發現了對手的矛盾後,卻沒有適時地抓住它、利用它,等錯過了再後悔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那麽如何更好地抓住機會呢?首先要自己勤快,因為機會不青睞懶惰的人。當你勤快地做好了該做的準備,機會來了,你才有時間去抓住它。

    其次就是在學習中積累有用的東西,來壯大自己的實力。這也是抓住機會的基礎。

    最後要學會主動出擊。大多數人都習慣於等待機會,相信機會會主動來臨。其實如果自己不主動,即使一個好機會也會被你錯過。

    ◆ 伺機而動

    伺機而動,就是在適當的時候說出適當的話。這樣所說的話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年輕人由於性格衝動,所以在很多時候說話不考慮場合,這樣就很容易讓別人誤解自己。

    說話有時候就像打仗,也要學會伺機而動。比如你的朋友夫妻倆正為錢的事情吵架呢,你這時候又提出來向朋友借錢,不但借不著錢,還會鬧得大家都不高興。

    所以說,伺機而動也可稱得上一種說話的藝術。比如有人去買吃的,而賣主恰好就喜歡被人奉承,他就在買東西的時候愛說上兩句:“哎呀,你的東西就是好吃,主要還是你的手藝不錯,其他賣主就做不出你的這個味兒。”果然,賣主一聽就高興,立馬免費讓他多品嚐了幾個。這就是懂得什麽時候該說什麽話所帶來的好處。所以在辯論的過程中,要沉得住氣,一時的失利並不要緊,等到對方露出破綻再主動出擊,這時,你的言論就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激化矛盾

    隻有矛盾激化了才會發揮效益。在辯論時如果你發現對手的言語中有潛在的矛盾,而你卻沒有及時有效地激化這些矛盾,那你也隻能有後悔的份兒。當你抓住了對手言語中的矛盾時,那就等於機會來了。這時如果你還不主動出擊,激化矛盾,那你就隻能是以失敗而告終,伴著自己的歎息聲離開了。

    旁敲側擊,讓對方心領神會

    口才實例

    有一位剛從警校畢業的大學生被分配到一個治安較差的地方工作。剛到工作單位他就接到了一項很艱難的任務——當臥底。

    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打入一個毒品交易團夥,收集一個毒販的販毒證據。他很優秀,很快就打入了這個團夥當中,並且剛好被安排到他要收集犯罪證據的那個毒販身邊。

    可能是他剛進去不久,也可能是毒販對他有所懷疑,過了好幾個月,他都沒有收集到一丁點的證據,這讓他萬分著急。於是在他和毒販在一起的一天,他突然低著頭對毒販說:“老大,我不想跟著你混了。”毒販聽了很是生氣,就問道:“為什麽?”這時候臥底才說:“我跟了你這麽久,你每次交易都不帶著我,你經常對我說你是全城這一行的老大,可我怎麽從來就沒見過你的生意到底有多大,所以我覺得跟著你沒前途。”

    果然,毒販就範了,真帶他去交易了。不久,毒販就被警方抓獲並判刑。

    技巧點睛

    這樣的案例我們可能從電影中經常看到。大多數青年都覺得這個臥底很有膽識、很勇敢,但很少有人發現,其實是他對毒販說的話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因為他抓住了一般犯罪分子的弱點,用激將法逼其就範。所以這個事例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應該不是勇敢或者膽識,而是臥底說話的藝術,因為他的話正好符合“旁敲側擊,逼其就範”這種說話藝術。我們該如何運用這種說話藝術呢?

    ◆ 從對手的弱點出手

    這種方法往往在麵試中常見。麵試考官為了淘汰應聘者,經常會在提問之前就用懷疑、尖銳、咄咄逼人的眼神逼視對方,先令對方心理防線步步潰退,然後猝不及防地用一個明顯不友好的發問激怒對方。如果應聘者的心理素質不好,那他隻能被淘汰。

    所以,在辯論中如果想逼對手就範,首先就要找準對方的弱點,再適時地向對手的弱點發起攻擊。很多時候,一個優秀的辯手總喜歡先激怒他的對手,讓其亂了方寸後才去正式攻擊對手。而從對手自身的弱點去進行挑戰,是最容易、最有效激怒對手的一種方法。

    就像麵試官咄咄逼人地發問時,總是會說一些“你經曆太單純,而我們需要的是社會經驗豐富的人”“我們需要名牌院校的應聘者,而你卻不是名牌院校畢業的”諸如此類直擊應聘者最薄弱的地方的話,最終使應聘者信心受挫,自動走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 設置語言陷阱

    語言陷阱在辯論中經常出現。辯論一方為了戰勝對手,常常說一些看似有利於對方,但最後卻套住對方的話,以此來達到戰勝對手的目的。同樣的例子在青年求職麵試中也會經常遇到。比如,有個青年前去一家私人企業應聘財務總監,麵試考官也許會突然問他:“我看你的簡曆上說你以前做過財務總監,我覺得依你現在的水平,恐怕能找到比我們企業更好的公司吧?”這位青年如果迴答說“是的”,那麽說明他也許正腳踏兩隻船,“身在曹營心在漢”。如果他迴答“不是”,那又會說明他缺少自信,或者能力有限,以至於他隻能乖乖掉進麵試官所設置的語言陷阱。所以,要想逼人就範,適當的時候設置適當的語言陷阱,是一種切實可行的好方法。

    ◆ 借題發揮

    借題發揮,就是借談論某個問題來表達自己真正的意思,其實借題發揮就是旁敲側擊。當然,要想借題發揮,就得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有一個笑話說,美國五星上將卡特利特·馬歇爾在駐地的一次酒會後送一位小姐迴家。這位小姐的家就在附近,可是馬歇爾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才把她送到家門口。姑娘好奇地問道:“你來這裏時間不長吧?你好像不太認識路似的。”可馬歇爾卻說:“我不敢那樣說,如果我對這個地方不熟悉,我怎麽能夠開一個多小時的車,而一次也沒有經過你家的門口呢?”這位小姐後來嫁給了馬歇爾。所以要想通過旁敲側擊使對手就範,就要像馬歇爾那樣,在適當的時候懂得通過借題發揮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發現對方語言中的失誤,適時反駁

    口才實例

    他叫小雷,在班上他調皮搗蛋、上課不聽講,插嘴、玩東西、愛講話。有一天上課,他又開始說話。一開始,他的同桌不是拍拍他的桌子,就是用眼神暗示他,但他還是肆無忌憚地講話,使同桌很煩惱。

    當然他的一舉一動也被老師發現了。為了不影響其他同學上課,老師對他說了句:“下課到我辦公室來。”果然,這招靈了。他安靜了下來,但看上去不服氣。課後,他耷拉著頭走到老師身邊,並表現出害怕的樣子。

    老師本打算帶他到辦公室好好批評教育他一頓,可老師突然想到了其他辦法。第二節正好是體育課,老師想正好利用起來。於是老師請他坐在自己旁邊,並對他說:“今天我們來打個賭,比比我倆誰的話多,隻有一個要求,就是你要一直和我說。”他剛開始有點擔心,但迫於和老師打賭,所以還是開口說了。在他說的過程中,老師很認真地聽著並時不時地問著“後來呢?你怎麽發現的呢?”

    慢慢地,他和老師一直不停地說了將近20分鍾,他感到累了,便主動對老師說:“可不可以不說了?”當然,老師的意圖剛剛有了成效,怎能半途而廢?老師不同意,又繼續和他說,這時他坐不住了,臉上有了痛苦的表情。差不多又說了10多分鍾,他意識到了這次打賭就是老師的懲罰,所以他開始承認錯誤,說道:“以後上課我再也不說話了,因為我說不過你。”他開始不停地向老師認錯並作出保證。

    果然,從此他大改以前的行為,這讓老師和同學欣慰了許多。

    技巧點睛

    很多時候,有些人傷害了別人而自己並不知道有多麽嚴重,隻有自己真正受到了相同的傷害,他才能體會其中的滋味。在辯論的時候也是一樣的,對方揪住你語言的錯誤不放的時候,你不妨也從對方的語言邏輯中找失誤,當對方正在為把你逼入死胡同而高興不已的時候,冷不丁被你揪住小辮子不放,逼入死胡同。說白了,辯論就是雙方之間進行語言的攻擊,所以,當你被別人抓住不放的時候,不要慌亂,從哪裏跌倒,再從哪裏爬起來。那麽,在辯論的時候,如何才能用針鋒相對、以牙還牙的方式來還擊呢?

    ◆ 找到錯誤的對應麵

    在雙方進行辯論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被對方抓住小辮子,被逼入窘境。這時候不要慌亂,留心自己所犯錯誤的對應麵。比如錯誤犯在語言不嚴謹上,那麽就要死死盯著對方所說的每一句話,沒有人說話滴水不漏,隻要你用心盯著,一定能找到對方語言上的錯誤。一旦找到,立即反駁,在事實麵前,讓對方自相矛盾,之前對你的攻擊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找到錯誤的對應麵是反擊的最好辦法。這就是針鋒相對、以牙還牙。

    ◆ 應用和對方相同分量的詞語

    有時候,為了將辯論的對立方置於死地,有些人在辯論的時候使用非常嚴厲的詞語,覺得隻有這樣才能讓對方敗下陣去,才能將對方駁得無地自容。殊不知,對方也在積蓄力量,將你逼得無法生存。因為有多大的壓力,就有多大的彈力。你對對方使用多大分量的詞語,對方迴敬你的就是多大分量的詞語。所以,在以牙還牙的過程中,要準確衡量對方使用詞語的分量,不要輕了,也不要重了。語言的分量輕了,起不到壓製對方的作用,語言的分量重了,隻能再次激起對方的強烈反抗。如果對方找到相應的錯誤,使用的詞語將會更重,這樣惡性循環,不但贏不了對方,還會因此而結下怨氣。所以,在使用詞語的時候,一定要把握住對方用詞的分量,隻要能相應地反駁,對方就會敗在自己手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 不要得意忘形

    用以牙還牙的方式將對方駁倒之後,不要得意忘形,覺得對方已經敗下陣去。你的得意忘形隻能激起對方的鬥誌,這樣一來,在一個問題上就會陷入無休止的爭鬥中,使整場辯論變成某一個局部問題的糾結,導致真正需要辯論的題目被擱置,容易跑題。所以,即使把對方駁倒,也要保持低調。不要得意忘形,更不要羞辱對方。對方隻是在某一點上敗了,並不代表整場辯論輸了。

    以退為進,采用迂迴策略達到目的

    口才實例

    西歐某國的一名外交官倚仗自己國家的強大實力,總表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並以刻意貶抑他國、炫耀本國。

    於是,在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中,因為信仰的不同,那位西歐的外交官和一位非洲外交官之間發生了一些不愉快。於是那位西歐的外交官不懷好意地當著多個國家外交官的麵問那位非洲大使:“貴國的死亡率想必不低吧?”

    話音一落,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大使都不禁為那位非洲大使捏了一把汗,然而,正當那位西歐的外交官竊喜時,那位民族自尊心遭受傷害的非洲大使卻麵不改色。他稍微思索了一下,冷冷地說道:“我們的國家和你們的國家一樣,每人死一次!”

    這個迴答巧妙而有力,說明了弱小的國家和他們一樣,國與國之間都是平等的。那位西歐外交官一臉尷尬,盛氣淩人的傲氣也頓然消失了。

    技巧點睛

    在辯論當中碰到不懷好意的提問時,我們不妨以退為進,退一步來思考問題,不要拘泥於這個令自己尷尬的問題。在唇槍舌劍的交鋒之中,不要一味地強攻疾進,就像打出拳頭之前要先收迴拳頭一樣,而收迴拳頭是為了更好地迴擊對手。所以,適當地退卻有時候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把握以退為進的時機和方式,你就可以控製主動權。那麽,要想在與別人的激辯中出其不意地戰勝對方,我們該怎樣做呢?

    ◆ 不要“硬碰硬”,可以答非所問

    在與別人的激辯當中,不要刻意地去硬碰硬,我們可以換一個話題,不去正麵迴答別人的問題,答非所問。當我們碰到一些不能正麵迴答的問題時,一定不要急於作正麵的反擊,而應該稍稍改變,竭力避開對方的優勢,趁勢抓住對方的漏洞,再不動聲色地予以反擊。隻要能夠抓住對方薄弱的環節,就可以做到克敵製勝。比如,在問答中,他問東,我們可以迴答東南之類的等。

    ◆ 注意辯論中的邏輯性

    我們說話要注意分寸,同樣在辯論中,出其不意之時更是要注意自己語言的邏輯性,不要自己抓不到對方的小辮子,反而讓對方抓住自己的小辮子。不管是運用針鋒相對的辯論,還是運用幽默的手法,都需要我們有很強的邏輯性。如果沒有嚴密的邏輯性,我們就會常常在辯論當中陷入對手為我們設置的陷阱,而受製於人。所以,在辯論的時候,要隨機應變,不要被對方犀利的言辭所震懾,認真去推敲對方所說的每一句話,然後找到破綻。同時自己說話的時候,也要盡量嚴謹一些。不要用過於絕對的詞語,也不要說有漏洞的話。

    ◆ 無論如何也不要慌張

    很多人在被對方逼到死角的時候,往往會慌亂,不知所措,這是最容易犯錯誤的時候,一不小心就要被對方痛打落水狗。所以,不管對方的攻勢多麽激烈,一定要穩住軍心,不要慌亂,認真在對方的論點、論據裏找缺陷。你的冷靜,本身就是對對方的一種震懾。對方希望你慌不擇路,掉入他們的陷阱,如果你不亂,他們內心就會慌亂。所以,辯論看起來是言語之間的鬥爭,事實上是雙方心理上的較量。要想不輸給對方,那麽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慌亂,都要鎮定自如。

    發揮自身優勢,借勢打破僵局

    口才實例

    一位語文教師,其弟因民事糾紛,別人要與之對簿公堂,這樁案子恰好由這位老師昔日的學生審理。一天晚上,這位老師前往學生家,希望他能念師生情誼,將“手腕”向他弟弟這邊扳一扳。

    當這位老師說明來意的時候,法官一時竟不知該如何迴答。一時氣氛顯得有點兒尷尬,一麵是法律的尊嚴,而另一麵是恩師。

    法官稍微頓了一頓說:“老師,您還記得給我上的《葫蘆僧判斷葫蘆案》那一課嗎?至今我還記憶猶新呢。”

    語文老師很快就進入了角色:“是啊,那篇課文我不僅用嘴在講,簡直用心在講。薛蟠犯了人命案卻逍遙法外,反映了封建官僚官官相護、狼狽為奸的黑暗現實。”

    “是啊,護官符使馮家告了一年的狀,竟無人做主,兇犯薛蟠居然逍遙法外……賈雨村徇情枉法,胡亂判案。”法官感歎地說,“記得當年老師您講授完這一課後,告誡學生們,以後誰做了法官,不要做糊塗官判糊塗案,學生一直以您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呢。”

    這位語文老師本來已設計好了一大套說辭,但聽了學生的一席話,再也不好意思開口了,自動放棄了不合理的請求。

    技巧點睛

    有人老是抱怨自己不能被別人理解,常常因為一句話而被別人責怪,其實這也是一種不會說話的表現。在與別人的辯論之中,我們常常會被別人抓住話柄,借以攻擊,令自己陷入尷尬的局麵。這就需要我們在與別人的辯論之中善於借題發揮,以此來打破僵局化解自己的危機。借題要借得巧妙,發揮要發揮得有理有據,才能使自己在與別人的激辯中遊刃有餘。那麽,在辯論中我們如何嫻熟地運用好這種方法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 巧以無理對無理

    “以謬製謬,以毒攻毒”,我們在與別人激辯的時候,有時可以以無理對無理的方式來打破自己所遭遇的僵局。以無理對無理並不是要我們去破口大罵,那樣會被別人視為沒有禮貌、沒有教養,也會被人瞧不起,反而會引起不好的效果。在與別人激辯的時候,我們的目的是打破自己所遭遇的尷尬局麵。麵對別人的詰難,我們常常會有很氣憤的感覺,但我們不能將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相反,我們可以巧妙地找到一個突破點,用反詰的口吻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或者用自嘲的方法來使對方自討沒趣,那樣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 善於觀察

    洞察對方的荒謬論點,看其論點是否真實,其論據是否能支持論點,推理過程是否符合邏輯,從中找出對方的漏洞。也就是善於揪住對方的小辮子,就可以把對方的荒謬論點誇大,使其暴露得更為明顯,甚至於吹毛求疵,找到對方語言之中的矛盾來攻擊,以達到反駁的目的。這就需要我們在與別人辯論時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善於從我們自己所遭遇的境地中找到這個“題”,再借以發揮,或者自己製造一種假象,順著對方的思維將對方引誘至自己所設的“圈套”之中。善於觀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問題,你就會發現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打破僵局。善於轉移話題,轉移別人對你尷尬局麵的關注,從這個角度說不圓的理由,從別的角度來闡述,或許就可以轉移你的尷尬。

    ◆ 要有一點黑色幽默

    一次,在兩個人的辯論中,甲形容乙說的話像狗屎一樣臭,世界上沒有比這個更臭的了。這讓乙非常尷尬,頓時漲紅了臉。但是乙隨即答道:“先生,你的這個觀點我是不同意的,因為據我所知,比狗屎還要臭的是豬糞。”這下輪到甲臉紅了,因為聽眾都知道,甲曾經當過豬倌。借題發揮,我們也需要一點黑色幽默,這樣的效果要比直接去諷刺對方要好得多。因為在這樣的黑色幽默中,可以讓對方自己去體味其中更深層次的意味,而讓別人的注意力從你的身上轉移到對方的身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話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譯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譯夫並收藏說話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