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演講侃侃而談,三言兩語就能抓住聽眾的耳朵
古人言:“腹有詩韋氣自華。”人人羨慕那些妙語連珠、出口成章的說話高手,要想讓自巳腹中有物,首先得善幹學習。而演講是要用真情實意來打動聽眾的心,如果不是用自巳的真情實感來和聽眾融為一體,那麽即使你的言辭再華麗、委婉動人,也會使聽眾覺得你虛情假意。再者演講要貼近生活,以自巳的事情來作為演講中的例子,這樣的效果肯定會比你講很多別人的例子要好得多。演講要做到有情有理,為此我們就應該多深入生活,多體驗生活,隻有這樣才會真正地做到出口成章。
多儲備知識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口才實例
小王是一家大型外企的職員,最近公司公開競聘一名部門經理,小王也想參加。這在小王的朋友們看來非常不可思議,要知道,平日裏小王連話都很少說,更別說在幾百人麵前作競選演講了。
競選演講開始了,大家暗暗替他捏了一把汗,生怕他在台上出醜,但是總算有驚無險地開場了。這時,就聽主考官打斷他問道:“如果你作為一名部門經理的話,你該如何去做?”這是小王事先並沒有料到的,大家也認為這下小王肯定要出醜了,就連他的對手都開始得意地笑了。
隻見小王不慌不忙地說:“根據我的經驗,我覺得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員工……其次,要對自己公司的運營狀況有一個詳盡的了解……最後……”沒想到僅僅是主考官的一個問題,小王結合自身的經驗,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個小時,就連小王的朋友也感到十分驚奇。
事後,朋友們問小王為什麽會有如此大的進步,小王告訴朋友們,自己因為是一名小職員,所以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實踐,而自己在競聘演講當中所講的一切,就是平日裏自己注意觀察總結並讓自己充實的結果。
技巧點睛
現代社會迅猛發展,人與人的接觸越來越頻繁,語言交流能力也越來越重要。作為一個講演者,如果自己肚子裏沒有東西,就不可能出口成章,即使你很順利地結束演講,你的演講也會讓人感覺到枯燥無味,也不會在聽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個成功的演講者,肚子裏要有東西,演講時能貼近生活,這是一個演講者首先應該具備的因素。如何能做到腹中有物呢?
◆ 自己先要有“一桶水”
作為一名教師,要想給自己的學生一杯水,首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同樣的道理,作為一個演講者,要想讓自己有出色的口才,能使自己出口成章,就得有“一桶水”,甚至自己就得是一條小河,淙淙流淌,這樣才能讓自己在講演中立於不敗之地。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更應該多給自己的肚子裝一點墨水,緊跟社會潮流,不要讓人家覺得你隻是一個繡花枕頭,徒有外表,而腹中盡是“稻草”。隻要你有一顆善於學習的心和一顆進取的心,你也就獲得了出口成章的先決條件,你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 演講場上也需要幽默
當一個人有了滿腹的學問,而且能夠出口成章的時候,還應該有一點幽默細胞,不然的話就會成為一個“酸腐氣”十足的老學究。生活中,凡是幽默的人多是待人寬厚、與人為善的,也是容易與人相交往的、受大眾歡迎的人。同理,演講場上也是需要一點幽默的,在演講場上懂得一點幽默的人,往往可以贏得更多的觀眾。有時候演講者適當的一個誇張的動作,或者一句自嘲的話語,就能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自己在講演的過程中有一個小紕漏,或者一個小錯誤,也會即興用幽默的口吻來化解尷尬,當然大家也不會過多地去計較。所以,一個懂得幽默的講演者也會是一個駕馭語言文字的高手。
◆ 多貼近生活
有的人在演講時,會展露出自己的一點才氣,也會有一點幽默,但是,他還是不會得到觀眾的認可,甚至有時一場演講下來,觀眾都不知道他在講什麽。原因就在於演講者從書本理論的高度出發,不能貼近現實生活。我們說“知識源於生活”,脫離了生活的講演,無論你的言辭有多麽精美,例子有多麽生動,聽眾也好像隻是在聽天書似的。比如,有一位外交官去非洲演講,當他講到“雪白”這個詞的時候,聽眾就無法理解。這個外交官知道當地產椰子,而椰子肉也是雪白的,於是他改用椰子肉作為比喻,台下的聽眾就好理解了。
調整好心態,臨場不緊張
口才實例
一位初次登台的演講者,麵對幾千名觀眾,一再給自己打氣:千萬不能緊張,這一次演講對我來說是太重要了。
然而,糟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開場沒有幾分鍾,因為緊張,他聽得出自己的聲音已經有了顫音,他努力使自己平靜下來,卻發現怎麽也無法使自己平靜下來。最後,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以至於最後連話都說不連貫了。台下的觀眾有人已經開始竊竊私語,對他指指點點。這個時候,他越發不能消除自己的緊張情緒了。
這個時候他索性停了下來,調整了一下唿吸,使自己慢慢放鬆了一點,平靜了一下心態,麵對觀眾,作了個揖,並且像是和老朋友聊天一樣地說道:“今天來的觀眾裏麵,有很多我以前敬仰的前輩,麵對各位前輩,我今天在這裏是班門弄斧,希望各位前輩多多指教晚輩的不足之處。”話音一落,全場掌聲雷動。
等掌聲停下來的時候,這位演講者也平靜了心態,於是繼續他的演講。
技巧點睛
在生活中,擁有平和的心態是很重要的。作為一個演講者,也要有一種很平和的心態。上台演講或者登台演出,做充分的準備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說一個登台者完全不緊張,那是不可能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調整心態,不要將自己的緊張情緒流露出來。
◆ 對自己充滿信心
登台演講,演講者表現出緊張的情緒,其實是對自己不自信的一種表現。許多登台經驗相當豐富的演講者,他們在登台前仍然會激動緊張。其實越有經驗的人,他們的觀察力也越強,對於環境及人事也越敏感。這有時是一件好事,而有時又會是一件壞事。敏感的人,他們十分在意台下觀眾的一舉一動,總認為他們是在對自己指指點點,有這樣的心理感覺,還能演講好嗎?但是,觀察力強的人,善於從一個笑話、一個手勢,甚至是舉手投足之間就能很快地從緊張的情緒中間調整過來,恢複自信,不會使聽眾聽出自己的緊張失態,使自己的講演充滿激情。如果懼怕緊張而且不能克服,那麽這是一個演講者最大的敵人。所以,演講者在登台講演之前,可以多鼓勵自己,想象自己是最棒的,使自己充滿信心,信心可以使演講者消除緊張的情緒,取得成功。
◆ 不要與別人攀比,講好自己的
人與人之間都是有點攀比心的,演講者往往會拿自己與別人作比較。那麽,當自己登台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完美、患得患失,這樣也會引起自己緊張情緒,這是最大的忌諱。人人都會有一點攀比的心理,對於自己要求嚴一點、高一點,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演講風格,在這方麵就沒有必要去和別人攀比。也許你不如別人,但有時別人的短處也許正好是你的長處,隻是你沒有發現而已。這也就需要我們對自己的能力要有清醒認識,要有平和的心態。即使是一次對自己至關重要的演講,你抱著“講好講壞都是對自己的一種鍛煉”這樣的心態,你會發現有時候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演講不要和別人去攀比,講好自己的就可以了。
◆ 不妨先停下來
如果我們在演講的過程中,發現我們的狀態沒有上台之前預想的那麽好的話,那麽我們不妨索性停下來,從我們身邊的人和物來入手,講一個笑話或者聊聊家常,借此來調節一下緊張的氣氛或情緒,以退為進。卡耐基先生對如何在講演中克服自己的緊張心理有一句經典的話,他說:“你要假設聽眾都欠你的錢,而你會時不時地停下來提醒他們一下,你是神氣的債主,麵對他們你還會緊張什麽呢?”在我們感到緊張的時候,我們不妨停下來,把自己當作“神氣的債主”。
說話抑揚頓挫,調動觀眾情緒
口才實例
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有一個女保皇分子,利用給大革命領導者馬拉洗浴治療皮膚病的機會,潛入浴室裏將馬拉殺害了。此事一出,當時在國民公會中,一個名叫希羅的人為此發表了演講,演講中他大聲疾唿:“大衛,你在哪裏?你給我們留下了為祖國獻身的列比裏契埃的形象,現在,該再畫一幅出來!拿起你的畫筆吧,為馬拉報仇!讓敵人看到馬拉被刺時的真實情景而發抖!這是人民的要求!”希羅這一唿籲,立即引起強烈反響,當時正在現場的畫家大衛立即大聲迴應道:“好,我一定再畫一幅!”全場響起熱烈掌聲。三個月後,大衛的名作《馬拉之死》誕生了。
技巧點睛
演講中的高手,通常都能積極地將觀眾的情緒調動起來,使觀眾的情緒隨著自己語調的起伏而起伏,成為“煽情”的好手。初次登台的演講者,缺乏的正是這種調動聽眾的積極性和語言的生動活潑。在口語表達中,語調的抑揚頓挫,不僅能夠調動聽眾的情緒,也更有利於口語的表達,使你所說的每個字都能清晰地傳達給聽眾。我們應該學會做聽眾情緒的指揮家,使聽眾的感情隨著講演人的情緒高低起伏,達到“煽情”的效果。
◆ 要做到語調的抑揚頓挫
演講者在語言表達中,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音量的大小、聲調的高低等因素都會對觀眾情緒的發展起到一定作用。抑揚頓挫的語調既是一種語言標誌,也是一種修辭手法,一種為了加強某些特殊效果或應付演講現場的某些特殊需要而采用的停頓。但就是這種手法,用得好就可以將聽眾的情緒調動起來,用得不好就會使聽眾覺得演講者是在矯揉造作。適當的感情停頓,可以表達演講者微妙的情感變化,還可以使聽眾集中注意力。抑揚頓挫手法最常見的就是演講者講出上半句,以吊足聽眾的胃口。
◆ 要達到調動聽眾積極性的效果
要想做聽眾情緒的指揮家,首先我們就得調動聽眾的積極性,隻有調動了聽眾的積極性,才算是一場成功的演講。一個不善於調動聽眾積極性的演講者隻能算是一個出口成章的說話者。當然,無法觸發聽眾的神經,聽眾就不會喜歡你。調動聽眾的積極性,說白了就是和聽眾產生共鳴,甚至說是為了博得聽眾的同情,這樣才能讓自己的言語打動聽眾,讓聽眾來感受演講者的感情。
◆ 用真誠來打動聽眾
卡耐基曾說過:“若一位演講者帶著堅信的口氣,真情誠懇地敘說,那他是不會失敗的。”不管一個演講者講政治還是經濟,或者自己對某一件事情的心理感受,要讓聽眾覺得你確實有一種不得不告訴他們的強烈願望,調動聽眾的情緒,那麽這個演講者的演講就會有強烈的感染力,就會是成功的。例如,在先進人物事跡的演講報告中,演講者應該把首先感染自己的東西拿出來同聽眾分享,感染聽眾,打動聽眾,做聽眾情緒的指揮家。
當然,要用真情來打動聽眾,首先演講者應該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融進演講中。如果自己對演講的內容都不感興趣,那麽就更不要說打動聽眾了,反而會讓聽眾對演講者產生厭惡感。
學會“豹頭鳳尾”的演講方式
口才實例
林肯競選總統時,他的對手是民主黨的大富翁道格拉斯。這名闊佬在一次競選演講之前放出狠話說:“我要讓林肯這個鄉下佬聞聞我的貴族氣味。”
麵對對手的侮辱和挑戰,林肯一開場便說:“是的,我沒有車,沒有財產,但我有一個妻子和三個兒子,他們都是我的無價之寶。此外,我還有一個辦公室,室內有辦公桌一張,椅子三把,牆腳還有一個大書架,書架上的書值得每人一讀。我本人既窮且瘦,不會發福。我實在沒有什麽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們。”一個很簡短的開場白就簡單地勾勒出林肯清貧的生活,牢牢地吸引住了台下的普通百姓。接下來,林肯很自然地從收入、工人就業等老百姓關心的問題入手,進行自己的演講。
最後,林肯充滿激情地說道:“我真不想就此結束我的講話,我不是你們的敵人,而是朋友。我和你們一樣什麽都沒有,所以我們是在一條戰線上戰鬥,絕不容許我們之間的親密情感紐帶破裂。在整個遼闊的土地上,從每一個戰場,每一個愛國誌士的墳墓,延伸到每一顆跳動的心和每一個家庭,都會奏出聯邦合唱曲。”這樣的結尾,一下子拉近了自己和大眾之間的距離,讓選民們覺得林肯真的是為人民做事,為美國人民謀幸福的。
技巧點睛
文學創作有一句話叫做“豹頭、豬肚、鳳尾”,意思是說我們寫文章的時候,開頭一定要寫得有力量,結尾一定要寫得漂亮,同樣,演講也需要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和一個引人深思的結尾,那麽,演講者演講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 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
一句幽默的話語,提一個富有哲理意味的問題或者一個很新鮮的比喻,甚至是一個動作,都能很快使聽眾產生興趣或者好奇的心理,使聽眾產生要強烈聽下去的願望。作為演講者,能吸引聽眾,就已經成功了一半,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演講要說好第一句話。
有一名教師到一個貴族學校去作一個關於“勤儉節約”的演講,演講開始時,那些平時養尊處優的學生就是不能安靜下來。這位演講者靈機一動,告訴老師,將大廳裏的燈關了,頓時一片漆黑,學生們不知道什麽情況,一下子竟然安靜了下來。幻燈片上出現了那張有名的“大眼睛”的照片,於是,演講者開始了自己的演講。
但是,演講者不要刻意地去為了引起聽眾的注意而模仿開場的幽默。如果你在平時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老學究,而在演講時總想有一個輕鬆、幽默的開場白,那樣反而會讓觀眾覺得索然無味。這樣的演講者不如以講故事的方法開頭,效果會好一點。如果你演講的開頭不能引人入勝,那麽即使再好的一個“鳳尾”,有誰會看得到呢?
◆ 自然而發人深省的結尾
理想的結尾莫過於引用名言名句及詩文了,以適當的名言警句來結束自己的演講最能顯現出一個演講者的高明之處。但是“放任四海而皆準”的共識,並不是適合每一個演講者,多數情況下,我們還要視具體的場合和時間而定,不可以一概而論。那麽,如果在演講過程中一時想不起準備好的那句名言或者詩文,那該怎麽辦呢?這時,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去留給聽眾來思考,也可以用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來結尾,給聽眾留下意猶未盡的懸念。
◆ 樸實無華地連接好開頭和結尾
一篇演講有了一個好的開頭,又有了一個漂亮的結尾,還不能算是萬事俱備了,同樣我們還得給“豹頭”和“鳳尾”找一個承上啟下的“豬肚”。當然,這樣的一個“豬肚”,就不需要我們去費心地做得像開頭和結尾那樣精彩了。隻要是能自然貼切地連接,不出現大問題或者錯誤的言論,聽眾是懶得去計較的。因為我們知道,在一場演講中,大多數聽眾的注意力僅僅在開始演講的前十幾分鍾,以後大家的注意力多少就會有點分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沉著冷靜,從容對待冷場和意外
口才實例
瑞恩準備參加一個演講比賽,他盡全力為這個演講比賽作準備。他精心選擇了一個題目,並且反複地將這個故事逐字逐句地背誦了下來,還進行了很多次的演練預講。
演講開始那天,會場裏來了有幾千人,黑壓壓的一片。輪到瑞恩演講時,當他說出題目之後,意外發生了,他的大腦一片空白,什麽也說不出來了,他頓時不知所措。
有人看出了瑞恩的尷尬,於是開始起哄,會場裏頓時出現一片噓聲。甚至有人已經開始高喊:“瑞恩,你這個隻知道吃,腦子裏什麽也不裝的飯桶,快滾迴家去吧!”有人聽到這些話開始哄堂大笑。
等台下平靜下來,瑞恩稍微調整了一下自己的心態,幽默地說道:“哦,先生,對於你的不友好,我想用武器同你們鬥爭,我來時就會……”他停頓了一下,大家以為他會說,帶著炸彈、武器、棍棒,等等,但不料他說:“我來時就應該帶著冷若冰霜的美女。”台下笑聲一片。瑞恩道:“不過,今天我來得倉促,隻帶來了我的演講稿,我想先生同樣也會對我的演講稿感興趣吧?”這時,那些先前起哄的人也不好意思起來,而瑞恩話鋒一轉,開始了自己的演講。
技巧點睛
一個成功的演講者在演講之前,除了要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之外,還得作好處理突發事件的心理準備。演講者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演講過程中突然卡殼,或者遇到聽眾的起哄,出現冷場或者尷尬的局麵,這就要求演講者善於引導聽眾和打破僵局,善於控製隨時變化的局麵,防止冷場。那麽,我們該如何來避免或者控製出現的冷場呢?
◆ 要有良好的心理來應對
俗話說得好,“計劃不如變化快”。一個成功的演講高手善於引導聽眾,並避免出現冷場的情況,隨時隨地都準備著應付來自方方麵麵的詰難,隨時使自己的心態處於良好的狀態,即使是別人對自己的打擊,也不會使自己的心情低落。而當一個初次登台的人,一旦台上出現自己不曾遇到過或者自己準備不周的情況時,就會亂了自己的陣腳,出現冷場和尷尬的僵局。所以,一個演講者在準備上台演講之前,就要做好最壞的打算。當冷場不可避免地出現時,自己首先不要亂了方寸,這樣才會讓聽眾對你印象深刻。
◆ 將問題“迴踢”給對方
當演講出現冷場的時候,就需要演講者的機智幽默來化解自己的僵局,甚至是將問題“迴踢”給對方。
當演講的時候,演講者要盡量避免冷場。但是,當冷場出現的時候,也不要害怕,以平和的心態來處理冷場。
◆ 以變換話題來解決冷場
以變換話題的方式來解決冷場,也是作為一個演講者必須具備的。所謂變換話題,就是當講話陷入僵局的時候,可通過暫時變換話題的方式來轉移聽眾的注意力。但是,要使變換話題成功,也要注意兩個方麵。一是要自然,就是指變換的話題要與原來的話題連得上,不要離題太遠。也就是說,變換的話題與原來的話題要有某種聯係,或者是“答非所問”。比如,在一次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一位記者問一位明星對近期緋聞中的女主角有什麽看法的時候,這位明星答道“她很漂亮”而變換了話題。二是變換話題要及時。所謂及時,就是指變換話題要抓緊時機,在對方話題尚未充分展開之前就以新的話題取而代之,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離開原來的話題,將焦點逐漸轉移到新的話題上去。
發自內心的真情才能打動觀眾
口才實例
小方在一家家具店當銷售員。一天一個顧客進店光顧時,問他店中有沒有一種可自由折疊、調節高度的桌子。
於是,小方搬來了桌子,如實地向顧客介紹。他說:“老實說,這種桌子不怎麽好,我們常常接受退貨。”“啊!是嗎?那我得好好看看,我看它挺實用的。”“也許是。不過據我看,這種桌子不見得能升降自如。沒錯,它款式新,但結構有毛病。”
“結構有毛病?”客人追問了一句。
“是的。它的結構過於精巧,結果反倒不夠簡便。”
這時,客人反而笑了起來,臉上甚至露出喜悅的神色。
“坦白說,我勸您還是別買這種桌子,您到其他家具店看看,那邊的東西也許好得多。”
“好極了!”
客人聽完解說十分開心,也出乎意料地表示他想要買下這張桌子,並且要馬上取貨。
顧客一走,小方就受到了主管的訓斥,並被告知他被“炒魷魚”了,馬上要他到人事部辦理離職手續。過了一會兒,小方便動手整理東西,準備迴家。這時,突然來了一群人,要買剛才一模一樣的桌子,並且一下就買走幾十張桌子。原來,他們是剛才那位買桌子的客人介紹來的。
就這樣,店裏成交了一筆很大的買賣。這件事也驚動了經理,小方不僅沒被辭退,經理還主動提出要與他再續約。
技巧點睛
不僅人際溝通需要誠意,演講也是需要誠意的,真誠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會受到大眾的喜歡。同樣,作為一個演講者,如果把自己的演講僅僅當作一場表演,而不是將真情實感融進自己的演講之中,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不能積極地調動起他們的情緒,那麽他就是失敗的。作為一個演講者,就是要講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那麽,我們該如何講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呢?
◆ 貼近生活,現身說法
我們說“理論源於生活”,我們與人交往中的說話,不能光憑“一腔熱血”而遠離了生活,這樣的話語講出來會很空洞,甚至無法讓人明白。例如,一位外國人在聽到一位中國學者講到“雪花大如席”時,無論如何也是無法理解的。當他的中國朋友告訴他這是一種誇張說法的時候,他還是不能理解。其實,這是一種中外文化的差異,因為他無法理解中國人生活的這個文化氛圍,他自然就不能理解這句話了。
所以,貼近生活,以自己或自己的事情來作為演講中的例子,這樣的效果肯定比你講很多別人的例子要好得多。演講要做到有情有理,自然我們應該多深入生活,多體驗生活。
◆ 視對象而決定演講的基調
有這樣一種演講者,他們受到一部分人的喜愛,但是卻受到另一部分人的排斥。這是為什麽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這些演講者不會根據自己的演講對象而演講,不分場合時間,演講都是千篇一律的。那麽,自然就不會引起另一部分人的共鳴,也不會博得這部分人的好感,演講者自然就會被這部分人所排斥了。
一個演講高手善於在演講場合麵對自己的演講對象而演講。這就要求演講者麵對農民,就不要談論政治和經濟學,麵對“白領”就不要大談農事。
◆ 先抑後揚的手法
寫作文的時候常常用到先抑後揚的手法,演講的時候同樣也可以多用這樣的手法。例如,在作人物先進事跡報告演講的時候,一個“煽情”的高手善於從小處著手,甚至有時候會故意把這個人貶低,讓聽眾覺得自己也可以和這樣的先進人物來媲美,但是,他們總是能在這些人的平凡事跡中找到閃光點,來達到先抑後揚的效果。
作為年輕人,在演講中,我們不妨用一用這樣的手法。這樣的手法很容易引起聽眾的共鳴心理,一下子就可以拉近演講者與聽眾的心理距離,從而達到自己的演講目的。當然,這樣的手法也一定要用得恰如其分,不要讓聽眾覺得你是在誇誇其談。
演講侃侃而談,三言兩語就能抓住聽眾的耳朵
古人言:“腹有詩韋氣自華。”人人羨慕那些妙語連珠、出口成章的說話高手,要想讓自巳腹中有物,首先得善幹學習。而演講是要用真情實意來打動聽眾的心,如果不是用自巳的真情實感來和聽眾融為一體,那麽即使你的言辭再華麗、委婉動人,也會使聽眾覺得你虛情假意。再者演講要貼近生活,以自巳的事情來作為演講中的例子,這樣的效果肯定會比你講很多別人的例子要好得多。演講要做到有情有理,為此我們就應該多深入生活,多體驗生活,隻有這樣才會真正地做到出口成章。
多儲備知識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口才實例
小王是一家大型外企的職員,最近公司公開競聘一名部門經理,小王也想參加。這在小王的朋友們看來非常不可思議,要知道,平日裏小王連話都很少說,更別說在幾百人麵前作競選演講了。
競選演講開始了,大家暗暗替他捏了一把汗,生怕他在台上出醜,但是總算有驚無險地開場了。這時,就聽主考官打斷他問道:“如果你作為一名部門經理的話,你該如何去做?”這是小王事先並沒有料到的,大家也認為這下小王肯定要出醜了,就連他的對手都開始得意地笑了。
隻見小王不慌不忙地說:“根據我的經驗,我覺得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員工……其次,要對自己公司的運營狀況有一個詳盡的了解……最後……”沒想到僅僅是主考官的一個問題,小王結合自身的經驗,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個小時,就連小王的朋友也感到十分驚奇。
事後,朋友們問小王為什麽會有如此大的進步,小王告訴朋友們,自己因為是一名小職員,所以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實踐,而自己在競聘演講當中所講的一切,就是平日裏自己注意觀察總結並讓自己充實的結果。
技巧點睛
現代社會迅猛發展,人與人的接觸越來越頻繁,語言交流能力也越來越重要。作為一個講演者,如果自己肚子裏沒有東西,就不可能出口成章,即使你很順利地結束演講,你的演講也會讓人感覺到枯燥無味,也不會在聽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個成功的演講者,肚子裏要有東西,演講時能貼近生活,這是一個演講者首先應該具備的因素。如何能做到腹中有物呢?
◆ 自己先要有“一桶水”
作為一名教師,要想給自己的學生一杯水,首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同樣的道理,作為一個演講者,要想讓自己有出色的口才,能使自己出口成章,就得有“一桶水”,甚至自己就得是一條小河,淙淙流淌,這樣才能讓自己在講演中立於不敗之地。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更應該多給自己的肚子裝一點墨水,緊跟社會潮流,不要讓人家覺得你隻是一個繡花枕頭,徒有外表,而腹中盡是“稻草”。隻要你有一顆善於學習的心和一顆進取的心,你也就獲得了出口成章的先決條件,你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 演講場上也需要幽默
當一個人有了滿腹的學問,而且能夠出口成章的時候,還應該有一點幽默細胞,不然的話就會成為一個“酸腐氣”十足的老學究。生活中,凡是幽默的人多是待人寬厚、與人為善的,也是容易與人相交往的、受大眾歡迎的人。同理,演講場上也是需要一點幽默的,在演講場上懂得一點幽默的人,往往可以贏得更多的觀眾。有時候演講者適當的一個誇張的動作,或者一句自嘲的話語,就能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自己在講演的過程中有一個小紕漏,或者一個小錯誤,也會即興用幽默的口吻來化解尷尬,當然大家也不會過多地去計較。所以,一個懂得幽默的講演者也會是一個駕馭語言文字的高手。
◆ 多貼近生活
有的人在演講時,會展露出自己的一點才氣,也會有一點幽默,但是,他還是不會得到觀眾的認可,甚至有時一場演講下來,觀眾都不知道他在講什麽。原因就在於演講者從書本理論的高度出發,不能貼近現實生活。我們說“知識源於生活”,脫離了生活的講演,無論你的言辭有多麽精美,例子有多麽生動,聽眾也好像隻是在聽天書似的。比如,有一位外交官去非洲演講,當他講到“雪白”這個詞的時候,聽眾就無法理解。這個外交官知道當地產椰子,而椰子肉也是雪白的,於是他改用椰子肉作為比喻,台下的聽眾就好理解了。
調整好心態,臨場不緊張
口才實例
一位初次登台的演講者,麵對幾千名觀眾,一再給自己打氣:千萬不能緊張,這一次演講對我來說是太重要了。
然而,糟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開場沒有幾分鍾,因為緊張,他聽得出自己的聲音已經有了顫音,他努力使自己平靜下來,卻發現怎麽也無法使自己平靜下來。最後,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以至於最後連話都說不連貫了。台下的觀眾有人已經開始竊竊私語,對他指指點點。這個時候,他越發不能消除自己的緊張情緒了。
這個時候他索性停了下來,調整了一下唿吸,使自己慢慢放鬆了一點,平靜了一下心態,麵對觀眾,作了個揖,並且像是和老朋友聊天一樣地說道:“今天來的觀眾裏麵,有很多我以前敬仰的前輩,麵對各位前輩,我今天在這裏是班門弄斧,希望各位前輩多多指教晚輩的不足之處。”話音一落,全場掌聲雷動。
等掌聲停下來的時候,這位演講者也平靜了心態,於是繼續他的演講。
技巧點睛
在生活中,擁有平和的心態是很重要的。作為一個演講者,也要有一種很平和的心態。上台演講或者登台演出,做充分的準備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說一個登台者完全不緊張,那是不可能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調整心態,不要將自己的緊張情緒流露出來。
◆ 對自己充滿信心
登台演講,演講者表現出緊張的情緒,其實是對自己不自信的一種表現。許多登台經驗相當豐富的演講者,他們在登台前仍然會激動緊張。其實越有經驗的人,他們的觀察力也越強,對於環境及人事也越敏感。這有時是一件好事,而有時又會是一件壞事。敏感的人,他們十分在意台下觀眾的一舉一動,總認為他們是在對自己指指點點,有這樣的心理感覺,還能演講好嗎?但是,觀察力強的人,善於從一個笑話、一個手勢,甚至是舉手投足之間就能很快地從緊張的情緒中間調整過來,恢複自信,不會使聽眾聽出自己的緊張失態,使自己的講演充滿激情。如果懼怕緊張而且不能克服,那麽這是一個演講者最大的敵人。所以,演講者在登台講演之前,可以多鼓勵自己,想象自己是最棒的,使自己充滿信心,信心可以使演講者消除緊張的情緒,取得成功。
◆ 不要與別人攀比,講好自己的
人與人之間都是有點攀比心的,演講者往往會拿自己與別人作比較。那麽,當自己登台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完美、患得患失,這樣也會引起自己緊張情緒,這是最大的忌諱。人人都會有一點攀比的心理,對於自己要求嚴一點、高一點,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演講風格,在這方麵就沒有必要去和別人攀比。也許你不如別人,但有時別人的短處也許正好是你的長處,隻是你沒有發現而已。這也就需要我們對自己的能力要有清醒認識,要有平和的心態。即使是一次對自己至關重要的演講,你抱著“講好講壞都是對自己的一種鍛煉”這樣的心態,你會發現有時候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演講不要和別人去攀比,講好自己的就可以了。
◆ 不妨先停下來
如果我們在演講的過程中,發現我們的狀態沒有上台之前預想的那麽好的話,那麽我們不妨索性停下來,從我們身邊的人和物來入手,講一個笑話或者聊聊家常,借此來調節一下緊張的氣氛或情緒,以退為進。卡耐基先生對如何在講演中克服自己的緊張心理有一句經典的話,他說:“你要假設聽眾都欠你的錢,而你會時不時地停下來提醒他們一下,你是神氣的債主,麵對他們你還會緊張什麽呢?”在我們感到緊張的時候,我們不妨停下來,把自己當作“神氣的債主”。
說話抑揚頓挫,調動觀眾情緒
口才實例
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有一個女保皇分子,利用給大革命領導者馬拉洗浴治療皮膚病的機會,潛入浴室裏將馬拉殺害了。此事一出,當時在國民公會中,一個名叫希羅的人為此發表了演講,演講中他大聲疾唿:“大衛,你在哪裏?你給我們留下了為祖國獻身的列比裏契埃的形象,現在,該再畫一幅出來!拿起你的畫筆吧,為馬拉報仇!讓敵人看到馬拉被刺時的真實情景而發抖!這是人民的要求!”希羅這一唿籲,立即引起強烈反響,當時正在現場的畫家大衛立即大聲迴應道:“好,我一定再畫一幅!”全場響起熱烈掌聲。三個月後,大衛的名作《馬拉之死》誕生了。
技巧點睛
演講中的高手,通常都能積極地將觀眾的情緒調動起來,使觀眾的情緒隨著自己語調的起伏而起伏,成為“煽情”的好手。初次登台的演講者,缺乏的正是這種調動聽眾的積極性和語言的生動活潑。在口語表達中,語調的抑揚頓挫,不僅能夠調動聽眾的情緒,也更有利於口語的表達,使你所說的每個字都能清晰地傳達給聽眾。我們應該學會做聽眾情緒的指揮家,使聽眾的感情隨著講演人的情緒高低起伏,達到“煽情”的效果。
◆ 要做到語調的抑揚頓挫
演講者在語言表達中,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音量的大小、聲調的高低等因素都會對觀眾情緒的發展起到一定作用。抑揚頓挫的語調既是一種語言標誌,也是一種修辭手法,一種為了加強某些特殊效果或應付演講現場的某些特殊需要而采用的停頓。但就是這種手法,用得好就可以將聽眾的情緒調動起來,用得不好就會使聽眾覺得演講者是在矯揉造作。適當的感情停頓,可以表達演講者微妙的情感變化,還可以使聽眾集中注意力。抑揚頓挫手法最常見的就是演講者講出上半句,以吊足聽眾的胃口。
◆ 要達到調動聽眾積極性的效果
要想做聽眾情緒的指揮家,首先我們就得調動聽眾的積極性,隻有調動了聽眾的積極性,才算是一場成功的演講。一個不善於調動聽眾積極性的演講者隻能算是一個出口成章的說話者。當然,無法觸發聽眾的神經,聽眾就不會喜歡你。調動聽眾的積極性,說白了就是和聽眾產生共鳴,甚至說是為了博得聽眾的同情,這樣才能讓自己的言語打動聽眾,讓聽眾來感受演講者的感情。
◆ 用真誠來打動聽眾
卡耐基曾說過:“若一位演講者帶著堅信的口氣,真情誠懇地敘說,那他是不會失敗的。”不管一個演講者講政治還是經濟,或者自己對某一件事情的心理感受,要讓聽眾覺得你確實有一種不得不告訴他們的強烈願望,調動聽眾的情緒,那麽這個演講者的演講就會有強烈的感染力,就會是成功的。例如,在先進人物事跡的演講報告中,演講者應該把首先感染自己的東西拿出來同聽眾分享,感染聽眾,打動聽眾,做聽眾情緒的指揮家。
當然,要用真情來打動聽眾,首先演講者應該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融進演講中。如果自己對演講的內容都不感興趣,那麽就更不要說打動聽眾了,反而會讓聽眾對演講者產生厭惡感。
學會“豹頭鳳尾”的演講方式
口才實例
林肯競選總統時,他的對手是民主黨的大富翁道格拉斯。這名闊佬在一次競選演講之前放出狠話說:“我要讓林肯這個鄉下佬聞聞我的貴族氣味。”
麵對對手的侮辱和挑戰,林肯一開場便說:“是的,我沒有車,沒有財產,但我有一個妻子和三個兒子,他們都是我的無價之寶。此外,我還有一個辦公室,室內有辦公桌一張,椅子三把,牆腳還有一個大書架,書架上的書值得每人一讀。我本人既窮且瘦,不會發福。我實在沒有什麽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們。”一個很簡短的開場白就簡單地勾勒出林肯清貧的生活,牢牢地吸引住了台下的普通百姓。接下來,林肯很自然地從收入、工人就業等老百姓關心的問題入手,進行自己的演講。
最後,林肯充滿激情地說道:“我真不想就此結束我的講話,我不是你們的敵人,而是朋友。我和你們一樣什麽都沒有,所以我們是在一條戰線上戰鬥,絕不容許我們之間的親密情感紐帶破裂。在整個遼闊的土地上,從每一個戰場,每一個愛國誌士的墳墓,延伸到每一顆跳動的心和每一個家庭,都會奏出聯邦合唱曲。”這樣的結尾,一下子拉近了自己和大眾之間的距離,讓選民們覺得林肯真的是為人民做事,為美國人民謀幸福的。
技巧點睛
文學創作有一句話叫做“豹頭、豬肚、鳳尾”,意思是說我們寫文章的時候,開頭一定要寫得有力量,結尾一定要寫得漂亮,同樣,演講也需要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和一個引人深思的結尾,那麽,演講者演講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 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
一句幽默的話語,提一個富有哲理意味的問題或者一個很新鮮的比喻,甚至是一個動作,都能很快使聽眾產生興趣或者好奇的心理,使聽眾產生要強烈聽下去的願望。作為演講者,能吸引聽眾,就已經成功了一半,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演講要說好第一句話。
有一名教師到一個貴族學校去作一個關於“勤儉節約”的演講,演講開始時,那些平時養尊處優的學生就是不能安靜下來。這位演講者靈機一動,告訴老師,將大廳裏的燈關了,頓時一片漆黑,學生們不知道什麽情況,一下子竟然安靜了下來。幻燈片上出現了那張有名的“大眼睛”的照片,於是,演講者開始了自己的演講。
但是,演講者不要刻意地去為了引起聽眾的注意而模仿開場的幽默。如果你在平時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老學究,而在演講時總想有一個輕鬆、幽默的開場白,那樣反而會讓觀眾覺得索然無味。這樣的演講者不如以講故事的方法開頭,效果會好一點。如果你演講的開頭不能引人入勝,那麽即使再好的一個“鳳尾”,有誰會看得到呢?
◆ 自然而發人深省的結尾
理想的結尾莫過於引用名言名句及詩文了,以適當的名言警句來結束自己的演講最能顯現出一個演講者的高明之處。但是“放任四海而皆準”的共識,並不是適合每一個演講者,多數情況下,我們還要視具體的場合和時間而定,不可以一概而論。那麽,如果在演講過程中一時想不起準備好的那句名言或者詩文,那該怎麽辦呢?這時,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去留給聽眾來思考,也可以用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來結尾,給聽眾留下意猶未盡的懸念。
◆ 樸實無華地連接好開頭和結尾
一篇演講有了一個好的開頭,又有了一個漂亮的結尾,還不能算是萬事俱備了,同樣我們還得給“豹頭”和“鳳尾”找一個承上啟下的“豬肚”。當然,這樣的一個“豬肚”,就不需要我們去費心地做得像開頭和結尾那樣精彩了。隻要是能自然貼切地連接,不出現大問題或者錯誤的言論,聽眾是懶得去計較的。因為我們知道,在一場演講中,大多數聽眾的注意力僅僅在開始演講的前十幾分鍾,以後大家的注意力多少就會有點分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沉著冷靜,從容對待冷場和意外
口才實例
瑞恩準備參加一個演講比賽,他盡全力為這個演講比賽作準備。他精心選擇了一個題目,並且反複地將這個故事逐字逐句地背誦了下來,還進行了很多次的演練預講。
演講開始那天,會場裏來了有幾千人,黑壓壓的一片。輪到瑞恩演講時,當他說出題目之後,意外發生了,他的大腦一片空白,什麽也說不出來了,他頓時不知所措。
有人看出了瑞恩的尷尬,於是開始起哄,會場裏頓時出現一片噓聲。甚至有人已經開始高喊:“瑞恩,你這個隻知道吃,腦子裏什麽也不裝的飯桶,快滾迴家去吧!”有人聽到這些話開始哄堂大笑。
等台下平靜下來,瑞恩稍微調整了一下自己的心態,幽默地說道:“哦,先生,對於你的不友好,我想用武器同你們鬥爭,我來時就會……”他停頓了一下,大家以為他會說,帶著炸彈、武器、棍棒,等等,但不料他說:“我來時就應該帶著冷若冰霜的美女。”台下笑聲一片。瑞恩道:“不過,今天我來得倉促,隻帶來了我的演講稿,我想先生同樣也會對我的演講稿感興趣吧?”這時,那些先前起哄的人也不好意思起來,而瑞恩話鋒一轉,開始了自己的演講。
技巧點睛
一個成功的演講者在演講之前,除了要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之外,還得作好處理突發事件的心理準備。演講者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演講過程中突然卡殼,或者遇到聽眾的起哄,出現冷場或者尷尬的局麵,這就要求演講者善於引導聽眾和打破僵局,善於控製隨時變化的局麵,防止冷場。那麽,我們該如何來避免或者控製出現的冷場呢?
◆ 要有良好的心理來應對
俗話說得好,“計劃不如變化快”。一個成功的演講高手善於引導聽眾,並避免出現冷場的情況,隨時隨地都準備著應付來自方方麵麵的詰難,隨時使自己的心態處於良好的狀態,即使是別人對自己的打擊,也不會使自己的心情低落。而當一個初次登台的人,一旦台上出現自己不曾遇到過或者自己準備不周的情況時,就會亂了自己的陣腳,出現冷場和尷尬的僵局。所以,一個演講者在準備上台演講之前,就要做好最壞的打算。當冷場不可避免地出現時,自己首先不要亂了方寸,這樣才會讓聽眾對你印象深刻。
◆ 將問題“迴踢”給對方
當演講出現冷場的時候,就需要演講者的機智幽默來化解自己的僵局,甚至是將問題“迴踢”給對方。
當演講的時候,演講者要盡量避免冷場。但是,當冷場出現的時候,也不要害怕,以平和的心態來處理冷場。
◆ 以變換話題來解決冷場
以變換話題的方式來解決冷場,也是作為一個演講者必須具備的。所謂變換話題,就是當講話陷入僵局的時候,可通過暫時變換話題的方式來轉移聽眾的注意力。但是,要使變換話題成功,也要注意兩個方麵。一是要自然,就是指變換的話題要與原來的話題連得上,不要離題太遠。也就是說,變換的話題與原來的話題要有某種聯係,或者是“答非所問”。比如,在一次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一位記者問一位明星對近期緋聞中的女主角有什麽看法的時候,這位明星答道“她很漂亮”而變換了話題。二是變換話題要及時。所謂及時,就是指變換話題要抓緊時機,在對方話題尚未充分展開之前就以新的話題取而代之,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離開原來的話題,將焦點逐漸轉移到新的話題上去。
發自內心的真情才能打動觀眾
口才實例
小方在一家家具店當銷售員。一天一個顧客進店光顧時,問他店中有沒有一種可自由折疊、調節高度的桌子。
於是,小方搬來了桌子,如實地向顧客介紹。他說:“老實說,這種桌子不怎麽好,我們常常接受退貨。”“啊!是嗎?那我得好好看看,我看它挺實用的。”“也許是。不過據我看,這種桌子不見得能升降自如。沒錯,它款式新,但結構有毛病。”
“結構有毛病?”客人追問了一句。
“是的。它的結構過於精巧,結果反倒不夠簡便。”
這時,客人反而笑了起來,臉上甚至露出喜悅的神色。
“坦白說,我勸您還是別買這種桌子,您到其他家具店看看,那邊的東西也許好得多。”
“好極了!”
客人聽完解說十分開心,也出乎意料地表示他想要買下這張桌子,並且要馬上取貨。
顧客一走,小方就受到了主管的訓斥,並被告知他被“炒魷魚”了,馬上要他到人事部辦理離職手續。過了一會兒,小方便動手整理東西,準備迴家。這時,突然來了一群人,要買剛才一模一樣的桌子,並且一下就買走幾十張桌子。原來,他們是剛才那位買桌子的客人介紹來的。
就這樣,店裏成交了一筆很大的買賣。這件事也驚動了經理,小方不僅沒被辭退,經理還主動提出要與他再續約。
技巧點睛
不僅人際溝通需要誠意,演講也是需要誠意的,真誠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會受到大眾的喜歡。同樣,作為一個演講者,如果把自己的演講僅僅當作一場表演,而不是將真情實感融進自己的演講之中,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不能積極地調動起他們的情緒,那麽他就是失敗的。作為一個演講者,就是要講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那麽,我們該如何講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呢?
◆ 貼近生活,現身說法
我們說“理論源於生活”,我們與人交往中的說話,不能光憑“一腔熱血”而遠離了生活,這樣的話語講出來會很空洞,甚至無法讓人明白。例如,一位外國人在聽到一位中國學者講到“雪花大如席”時,無論如何也是無法理解的。當他的中國朋友告訴他這是一種誇張說法的時候,他還是不能理解。其實,這是一種中外文化的差異,因為他無法理解中國人生活的這個文化氛圍,他自然就不能理解這句話了。
所以,貼近生活,以自己或自己的事情來作為演講中的例子,這樣的效果肯定比你講很多別人的例子要好得多。演講要做到有情有理,自然我們應該多深入生活,多體驗生活。
◆ 視對象而決定演講的基調
有這樣一種演講者,他們受到一部分人的喜愛,但是卻受到另一部分人的排斥。這是為什麽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這些演講者不會根據自己的演講對象而演講,不分場合時間,演講都是千篇一律的。那麽,自然就不會引起另一部分人的共鳴,也不會博得這部分人的好感,演講者自然就會被這部分人所排斥了。
一個演講高手善於在演講場合麵對自己的演講對象而演講。這就要求演講者麵對農民,就不要談論政治和經濟學,麵對“白領”就不要大談農事。
◆ 先抑後揚的手法
寫作文的時候常常用到先抑後揚的手法,演講的時候同樣也可以多用這樣的手法。例如,在作人物先進事跡報告演講的時候,一個“煽情”的高手善於從小處著手,甚至有時候會故意把這個人貶低,讓聽眾覺得自己也可以和這樣的先進人物來媲美,但是,他們總是能在這些人的平凡事跡中找到閃光點,來達到先抑後揚的效果。
作為年輕人,在演講中,我們不妨用一用這樣的手法。這樣的手法很容易引起聽眾的共鳴心理,一下子就可以拉近演講者與聽眾的心理距離,從而達到自己的演講目的。當然,這樣的手法也一定要用得恰如其分,不要讓聽眾覺得你是在誇誇其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