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這樣說話別人願意與你合作
用發脾氣的方式巧妙施壓
適當發發脾氣,有時很有效。脾氣不能亂發,要發得理直氣壯,讓得寸進尺的人懂得後退;要發得合情合理,讓忍受你脾氣的人意識到自己錯了,那麽你的脾氣就發對了。偶爾發發脾氣,往往會使對方產生畏懼心理,從而順從你的意思去做事。
你也許會在某個商場看到這樣的場景,有時會有顧客衝著服務人員就其所賣出的貨物的質量或因別的原因而大發雷霆。此時服務人員往往就著問題試圖進行解釋,可是買主根本不會聽,繼續大吵大鬧,而通常這種事情的結局都是賣方為求息事寧人,不得不按照買主想要的方式解決問題。
可以說,有時發發脾氣會對你成事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說話其實就是一種智慧和心理的較量。當雙方對某事產生一些分歧時,在雙方都不願妥協的情況下,不妨用發脾氣的方式讓對方產生壓迫感和畏懼,給對方一種壓力,使對手決定重新調整自己的利益,作出一定程度的讓步。因此,巧妙地向對手施壓常常成為逼迫對手妥協的一個重要方法。
有一對姐妹感情很好,但姐姐有個壞毛病——經常遲到,讓妹妹有些受不了。平常相約逛街,一起參加聚會,姐姐從不守時,妹妹發發牢騷,姐姐一笑了之,然後毛病依然不改。一次,妹妹的腿被車撞了,打上石膏在家休養,每周需要姐姐陪著去一次醫院,檢查、換藥。第一次去醫院,姐姐遲到了10分鍾,妹妹有些不高興,姐姐道了歉也就算了。第二次去醫院,妹妹耐著性子等了20分鍾仍不見姐姐的蹤影,就拖著病腿一步一步挨到樓下去等,又等了足足有20分鍾。炎炎烈日之下,腿上打著石膏的妹妹終於忍無可忍,一個人打的去了醫院。等妹妹在醫院換完藥,檢查完之後,姐姐才滿頭大汗地跑來,嘴裏不住地說著對不起。此時妹妹的憤怒已達到了頂點,站在醫院裏對著姐姐大發雷霆,甚至狠下心來說:“以後有事我寧願去求鄰居幫忙也不再麻煩你了。”然後一個人一瘸一拐地離開了,丟下張大嘴巴的姐姐。經過這番鬧騰,奇跡出現了,從此以後,姐姐再沒遲到過,持續十幾年的毛病一下子徹底地改掉了。
一個女孩的辦公室裏有一個男同事經常講下流話,其他男同事和中年婦女還能和他對付一陣,吃不著大虧,而這位女孩是辦公室裏唯一一位未婚女孩,很多話聽不入耳也說不出口,所以屢屢被他占便宜,很是苦惱。一次,這位男同事又對她說了下流話,她保持沉默,一句都不說,板起麵孔裝沒聽見。男同事便問她,怎麽不和我說話了,我哪得罪你了?在他不停地追問下,這位女孩終於逮著一個人多的機會,大聲地迴答他:你給我閉上你那張臭嘴!自那以後,那位男同事收斂了很多,也客氣多了。
在社交中發脾氣也是一門藝術,如果脾氣發得好,可以對你的交際有所幫助。不過關鍵是要看發脾氣是你有意使用的方法,還是真的被對手激怒了。假如是前者,對方會作出一定的退讓,假如是後者,則會讓自己失利,因為當一個人在情緒上處在太過激動的情況下時,會喪失理智和判斷力,從而作出在清醒狀態下根本不會做的事,而這正中了有意激怒你的人的計。這樣的發脾氣對你而言就是得不償失的。
脾氣就像狼來了,經常喊就不靈了,脾氣又像一杯烈酒,一輩子不喝總少點痛快。大千世界,平衡是永恆的法則,人與人相處最需要的也是平衡。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好像蹺蹺板,平衡平等地運動,兩個人才能都感到和睦快樂。有時,脾氣也可以成為天秤上的平衡砝碼,讓有些傾斜的天秤重迴正常狀態。
必須要用理性來控製發脾氣的度。采用這種方法時要注意兩點:首先,你的脾氣要強到讓對手知道你的決心不能動搖;其次,發脾氣時要注意觀察對方,看對方的承受能力如何,發脾氣要控製在對方能承受的範圍內,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不能直說就讓嘴巴拐個彎
我們很多時候會處在這樣一種情形之中,對一件事情礙於麵子,往往很難直接說出口,但是我們如果不說,自己又會有損失。我們麵對如此尷尬的情況如何做最好呢?我們可以試試旁敲側擊的方法,既不會傷了別人的麵子,也不使自己的利益受損。
上海的秦女士在展銷大廳裏選中一件銀灰色毛衫,算賬時發現錢帶的不夠,正巧她的同事馬小姐也在附近的人群裏買衣服,秦女士便從馬小姐手裏借去50元。一個多月過去了,秦女士沒還馬小姐那筆錢,也隻字未提。顯然,她是將這檔子事給忘在腦後了。
馬小姐當然不好意思開口要。不要了吧,心裏還偏有點放不下,這錢是秦女士借了又忘了,那就無異於是打了水漂兒。總之,馬小姐心裏不平衡。
躊躇再三,馬小姐仍不想放棄,於是決定采取旁敲側擊的方法,想讓秦女士自己記起這筆小小的債務。能夠這樣解決問題,彼此都不失麵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後來有一迴,馬小姐幹脆裝作要去買什麽東西而手頭沒帶錢,便向科室裏的同事們借。馬小姐想,不能朝秦女士借錢,如果朝秦女士也借50元,她一定會痛快借,可過後還不還?不還了?但她借了自己的錢給忘了,自己借了她的錢她未必會忘。如果她也一直牽掛著這事,又不好意思開口朝自己要,豈不等於兩個人互換角色又上演一幕滑稽劇?基於這些考慮,馬小姐裝樣子向另外一位同事借了50元錢。次日便如數歸還了人家。歸還之後,馬小姐又別有用心地掃視一下全科室人員,煞有介事地說道:“諸位都想想,我還借過誰的錢沒有?要是借了,您最好提個醒兒,我這人好忘事。”眾人聽罷都沒言語,這時秦女士才記起自己借錢的事情來,慌忙說道,上次在展銷會上借你的錢還沒有給你呢,真是不好意思,要不是你這麽說,我真的就忘記了。馬小姐也道,你不說我也忘了呢!沒關係的,就50元而已,又沒有多少。
馬女士並不直接催問秦女士還錢,而是從旁邊加以提點,既不傷麵子,又維護了自己的利益。如果馬女士直言不諱地向秦女士催問的話,雖然錢能夠到手,但是秦女士心理肯定也是不舒服的,這也很有可能影響兩人今後的關係。
我們在與人相處之中,對於不好直言的事情不妨采取旁敲側擊的方法,以顧全大家的麵子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才是上上之策。
人的性情有許多種,如果讓人們進行選擇的話,大家肯定都會喜歡那些性情豪爽、喜歡講真話、講原則的人,而不喜歡那些說話拐彎抹角、含蓄不露的人,因為有些人會認為後者為人不誠實,愛耍心眼。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那些說話直來直去的人,他們的處境又如何呢?
有些領導為一己私利會做一些違背政策、規定和原則的事情。性情豪爽且喜歡直言的人對這些事情看不慣,沒有深思熟慮,便僅憑自己的一腔正義就直接到上級領導那去反映情況或提出意見。領導聽了之後,口頭上會表示讚同並大大地表揚一番,其實領導的內心是非常反感的,領導會把此人看做是愛給上級提意見、不尊重領導的人,同時還會認為這樣的人不照上級意思辦事,是不聽話、不服從領導的人。那麽在以後的工作中,無論這樣的人能力有多強、水平有多高、經驗有多豐富,領導都不會願意重用的。
又如,在你與同事共事時,一遇上自己看不慣的人和事就直言相告,有什麽說什麽,就會使同事心裏不自在,最終使雙方產生誤解或是隔閡,而把自己的人際關係弄得很緊張。
但是,在這裏並不是否定“直言”。“方圓”處世哲學認為,直爽並不等於言語毫無顧忌,隻圖一時之快,不講方式、方法。直言就像一把雙刃劍,有時是真誠的標誌,有時容易給人帶來麻煩。在你日常的說話辦事過程中,應該正確使用“直言”,讓“直言”變害為利。
在與人日常交往中,有些時候,話是不能說得太直太露骨的。不經考慮就單刀直入、話鋒犀利、措辭激烈,並不能顯示自己的高明,這樣除了會讓對方覺得顏麵掃地,下不來台之外,還會讓對方在心裏對你產生一定的憤恨。聰明的人在批評他人或給予他人意見的時候,是不會直接切入把話說得太露骨的,而是換一種說法,含蓄且點到為止,不僅給對方留足了麵子,留下了餘地,而且使對方在采納建議的同時,還會心存感激之情。
虛張聲勢,抬高身價
有排場,氣派大往往會給他人造成壓倒之勢。虛張聲勢沒什麽不好,隻要不是虛張得讓別人覺得自己張狂,往往沒有什麽成本便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飯店或是商場開業,往往會營造很大的聲勢,有的是劈裏啪啦放一陣鞭炮,有的甚至請了演出團隊來助興。商家之所以花這些錢,多是為了營造一種氣勢,希望讓他人知道自己的飯店或是商場開業。虛張聲勢的目的主要為了讓他人知道自己,知道自己想讓別人知道的東西。
男的都喜歡表現自己很有錢,於是現在的男人的錢包裏麵都插滿了各大銀行卡,他們的卡裏並非有很多錢,往往隻是為了給自己造聲勢,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而已,他想讓周圍的人尤其是女人對他刮目相看罷了。有時候他們會問店員可不可以刷卡,甚至會問可以刷哪個銀行的卡?這樣做就是一種宣揚,是一種自抬身價的行為。往往有很多人對他們投去羨慕的眼光,很多女人也願意送去秋波。
警察在審問一個嫌疑犯時,對方肯定是先矢口否認,警察便作出憤怒的樣子,猛力拍打桌子,時而用腳去踢椅子,那嫌疑犯在驚慌之中,便招供了。在美國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黑社會分子對勒索對象表演一種兇惡姿態。有個家夥一腳將商店的櫃台踢翻,雖然他沒有觸及老板的身體,可老板早已嚇得魂飛魄散,乖乖交出被勒索的錢財。這是一種利用恐怖氣氛逼迫對方就範的辦法。利用人類最原始性的暴力手段,效用很大。人們對暴力行為向來害怕,一旦遇到這種情況,就會驚慌不知所措。在理性和感情處於混亂的情形,最能發揮威力的往往是威脅的力量。西方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很擅長這種“敲山震虎術”。
我們要抬高自己的身份,除了借助旁物外,在說話上麵營造聲勢,也能取得這樣的效果。很多時候我們想要在別人麵前為自己樹立一個精明能幹、知識淵博的形象,不妨在說話的時候加點專有名詞,要知道偶爾加入一兩個專業名詞,便能實現這樣的飛躍。在與他人談論某方麵問題的時候,我們如果能準確無誤地運用一兩個專業名詞,常常能引起令他人刮目相看的效果。
這點在專業的銷售人員之中常常運用的到。不管是在為顧客做講解時,還是直接推銷時,在推銷的過程中加入一兩個與這個產品有關的專業名詞,不管顧客聽得懂還是聽不懂,都能起到積極的效果,為什麽呢?當顧客聽不懂的時候,他們就會著急想要明白那個專業名詞到底是什麽,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如果大多數人知道這些專業名詞就更好了,因為這樣可以增加銷售人員的可信度。
但是我們在引用的時候應該注意方法,免得“偷雞不成蝕把米”,反而顯得自己無知。
首先,我們應該做到自己理解那些專業名詞,隻有自己理解了才不至於用錯地方引發尷尬。
其次,就是對於這些專業名詞的準確性一定要把握好,不要一個名詞中念錯好幾個字,這樣就顯得我們太無知了。
再次,引用一兩個就好。這樣做一是避免出錯,二是避免我們談得太多,專業性太強的話,會讓他人失去談話的興趣。
最後,我們應該抱著一種謙虛的態度談論這些專業名詞,避免給人留下“清高”的印象。
在言語中流露出期待
期待成就夢想,熱切的期望能使被期望者達到期望者的要求。我們隻有相信事情會朝著好的方麵發展,它才會朝著好的方麵發展,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
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了一個有名的實驗。
新學期剛開始,該校的校長就對兩位老師說:“根據過去三四年來的教學效果顯示,你們兩位是本校最好的老師。為了獎勵你們,今年學校特地從全校挑選了一些最聰明的學生給你們教。記住,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同齡的孩子都要高。”
校長熱忱地凝視著他們,再三叮嚀:“要像平常一樣教他們,不要讓孩子或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
這兩位老師非常高興,感到自己受到了特別的對待和重視,感受到校長對自己的殷切期望和信任,從此,更加努力教學了。
他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自覺地流露出對學生的信任、熱情和期望,學生也從老師的眼神和言談舉止中,接收到這種暗示的信息,感到自己就是與眾不同的,就是天才,就是英雄,就是智商高,最主要的是感到了老師的期待。
結果一年之後,這兩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是全校中最優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學生的分數值高出好幾倍。
知道結果後,校長不好意思地告訴這兩位教師真相:他們所教的這些學生的智商並不比別的學生高。
這兩位老師哪裏會料到事情是這樣的,隻得慶幸是自己教得好罷了。
隨後,校長又告訴他們另一個真相:他們兩個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師,而是在教師中隨機抽出來的。
正是學校對老師的期待,老師對學生的期待,才使老師和學生都產生了一種努力改變自我、完善自我的進步動力。
這種企盼將美好的願望變成現實的心理表明: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決於周圍的人能不能像對待成功人士那樣愛他、期望他、教育他。
當我們希望別人成為我們希望的人時,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信息,告訴他可以成為這樣的人。當他有了天才的感覺,他就會成為天才,當他有了英雄的感覺,他就會成為英雄。
作為老師和家長,如果希望孩子變得更好,就要盡量鼓勵他們,誇獎他們,告訴他們能行。在你的熱切期待中,他們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果總是批評他們,暗示他們“馬尾穿豆腐——提不起來”“朽木不可雕”,那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真的不行,就會自暴自棄,不求進取,就真的會墮落下去了。
古人說“用人不疑”。任用別人,就應該相信別人的能力,給別人傳達一種積極的期望。要想使你的員工發展更好,作為一個好的管理者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當然,如果一個管理者認為自己的下屬都是飯桶,一無是處,並經常批評指責自己的下屬,那麽他的下屬也可能真的變得一無是處,成為公司的負債資本。
欣賞引導成功,抱怨導致失敗。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欣賞期待,他會按照你的意願而變化,成為你期待中的人。
夫妻雙方在結婚前想象自己的另一半應該是什麽樣什麽樣,但是結了婚才發現對方還是個“毛坯”,離自己理想中的標準還有相當的距離。那怎樣才能把對方改造成“成品”,成為適合婚姻的成熟的丈夫或妻子呢?
最好的方法不是批評和指責,而是暗示,用自己的期望去左右對方。鼓勵對方做你希望他(她)做的事,當他(她)做到了,你就說他(她)做得太好了,真是個好老公(老婆)。天長日久,他(她)就被你改造過來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總之,你不能要求對方一開始就什麽都懂,畢竟人們都是在不斷學習,從而不斷進步和成熟起來的。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期望讓對方知道,並讓對方感到你相信他(她)可以做到。
運用選擇的方式提問
我們與人交往、辦事的時候,應該積極地運用選擇式的提問,在提問的問題裏將我們想要達到的最好的效果與最差的效果相互穿插,迫使對方下意識的選擇其中一種,而後醒悟過來的時候已經無從修改了。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喜歡被別人強迫著去做事或是被迫接受他人的意見,大多數人都喜歡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做事。同樣的,如果與自己意見有出入的人主動來征求自己的建議或想法,那麽,自己往往是很樂於接受的。
韋森是一家服裝圖樣設計公司的銷售員,他每周都會抽出一天時間去找著名的設計大師,希望對方接納他們公司設計的圖紙。就這樣,一連持續了3年之久,著名的設計師就是不買他們的圖紙,但是每次又都不拒絕看他提供的圖紙。
經過150次的失敗後,韋森決定改變策略,拋棄墨守成規的銷售方式,轉而研究人際關係學,每星期專門利用一個晚上的時間學習,以幫助自己獲得一些新思想。不久之後,韋森便采取了一種新的推銷方式,他拿著幾張設計師們尚未設計好的圖紙,走進了那些買主的辦公室。與以前不同的是,他沒有一再懇求或說服對方購買他的圖紙,而是請求設計大師們對圖紙提出一些意見或是建議。設計師們同意了韋森的要求,並讓他3天之後來取圖紙。
3天之後,韋森到大師那裏聽取了意見,然後按照他們的想法將其完成。自然地,這筆交易就成功地達成了。自從這筆生意談成以後,這位買主又在韋森那定製了10幅圖紙,無一例外都是按照買主的要求製定的。就這樣,韋森賺取了1600多美元的傭金。
分析前後截然不同的銷售成果,可以得知,韋森之前失敗的原因在於——他總是強迫設計師購買他認為對方需要的圖紙。可是後來韋森的銷售方式卻與過去完全不一樣,他先請對方對圖紙提出建議,這樣就會讓對方覺得設計方案是自己選擇的。通常情況下沒有人會對自己選擇的提議給予否定的,這樣即使韋森先生不主動要求對方購買,對方也會主動來購買的。
長島汽車商也是運用了同樣的方法,成功地銷售出一輛舊汽車。對方是一對很挑剔的蘇格蘭夫婦,以前汽車商在為他們服務時,他們總是意見很多,不是嫌棄輛車不好就是嫌車價太高。
同行都建議長島汽車商放棄這單生意,但是他卻沒有這樣做。他左思右想,覺得對付這種意誌不堅定的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自己來選擇。
幾天之後,一位客人想出售自己的舊汽車,然後換一輛新車。此時,這位銷售商想起這對蘇格蘭夫婦,就打電話請他們來,說是有個問題想請教他們。對方接完電話之後,樂嗬嗬地向汽車商的公司走來。
當蘇格蘭夫婦駕駛舊汽車走了一圈之後,建議汽車商以30000美元買進這部車子。於是,汽車商問蘇格蘭夫婦,願意花30000美元錢購買這部車嗎?蘇格蘭夫婦當然願意,因為意見是他們提出的,他們當然不會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就這樣一筆生意談成了。
在很多情況下,人的腦中有一種下意識,這種下意識決定了一種隨意性。尤其在對於一些選擇性的問題上,他會說出兩者中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東西,而屏蔽不喜歡的那個,很多商家就是很好地利用了這一特點來增加利潤的。
我們在早點攤上吃早點的時候,當我們要齊了自己想要吃的早點之後,倘若店主或者售貨員看到我們沒買茶葉蛋時,一般會問:“你還要茶葉蛋嗎?”而聰明的或者說懂得我們所說的那種下意識的話,就會這樣問了:“您是要一個茶葉蛋還是兩個?”不難想象,哪種問法下茶葉蛋的銷售量會更高一些。
采用第二種問法,立刻將銷售的重點由“要不要”的問題轉變到了“要幾個”的問題。一下子就將問題的性質改變了,這就是一個銷售“陷阱”,讓那些反應不夠靈活或者好麵子的人自己主動往裏跳的一個語言“陷阱”。這個陷阱的巧妙之處就在於運用了選擇的方式提問,讓人不易反應過來。這樣一來,即便對方會選擇那個我們最不滿意的,那我們也能夠達到最低效果,從而在交往中占得先機。
人都喜歡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做事情,這是一種心理需求。如果你想讓他人為你做事情,你不妨讓他自己選擇做事方式,明處是他自己選擇,實際上是你強迫他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既定立場,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或麵子,都不希望被對方牽著鼻子走。所以要想說服對方,就要讓對方認為建議是他自己想出來的,這樣他就能接受你的想法。
攻心話術
給人忠告的三大要點
很多人因為忠言逆耳,麵對別人出現的錯誤寧願三緘其口,也不願吐一個能夠勸告別人的字,雖然他(她)因此從未得罪過生活在他身邊的人,但他(她)卻無疑失去了很多很好的交朋友的機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忠告對於幫助他人和建立真誠的人際關係,起著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不能給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誠的人,這種人不能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忠告於對方,也就無法得到對方的關愛。因此,我們應該歡迎忠告,更應該給人以忠告。
1.謹慎行事
忠告是為了對方的,為對方好是根本出發點,這也是忠告的第一個要素。因此,要讓對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須謹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隨便草率。
此外,講話時態度一定要謙和誠懇,用語不能激烈,也不必過於委婉,否則對方就會產生你教訓他或者你假惺惺的反感情緒。
2.選擇時機
選擇適當的場合和時機,是忠告的第二個要素。
例如,當部下盡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終沒有辦好時,此時最好不要向他們提出忠告。如果你這時不適時宜地說“如果不那樣就不致這麽糟了”之類的話,即使你指出了問題的要害且很在理,但部下心裏卻會頓生“你他媽沒看見我已拚出死命了嗎?”的反感,效果當然就不會好了。相反,如果此時你能先說幾句“辛苦你了”“你已做了最大的努力”“這事的確比較難辦”之類的安慰話,然後再與部下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最終部下是會欣然接受你的忠告的。除此之外,在什麽場合提出忠告也很重要。原則上講,提出忠告時,最好以一對一,避開耳目,千萬不要當著他人的麵向對方提出忠告。因為這樣做,對方會受自尊心驅使而產生抵觸情緒。
3.切勿比較
忠告的第三個要素,就是不要以事與事、人與人比較的方式提出忠告。因為此時的比較,往往是拿別人的長比對方的短,這樣很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例如,“我說二強呀,你看隔壁家的小正多有禮貌,多乖啊!你和小正同年生,可你還比他大兩個月哩,你要好好向他學習,做個好孩子喲!”一位母親這麽忠告自己的兒子。
“哼,嘴裏整天是小正這也好那也好,幹脆讓他做你的親生兒子算了!”兒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母親的忠告效果是適得其反的。
再如,“我說,你看王太太哪天不是整整齊齊的,而你總是不修邊幅,你就不能學學人家的優點嗎?”丈夫對不整潔的妻子提出了忠告。
“學學人家?你有人家丈夫賺得多嗎?你有了錢,難道我還不會打扮?”
雖然妻子明明知道自己的弱點,但出於自尊心,她沒好氣地迴敬丈夫,丈夫的忠告失敗了。
這樣說話別人願意與你合作
用發脾氣的方式巧妙施壓
適當發發脾氣,有時很有效。脾氣不能亂發,要發得理直氣壯,讓得寸進尺的人懂得後退;要發得合情合理,讓忍受你脾氣的人意識到自己錯了,那麽你的脾氣就發對了。偶爾發發脾氣,往往會使對方產生畏懼心理,從而順從你的意思去做事。
你也許會在某個商場看到這樣的場景,有時會有顧客衝著服務人員就其所賣出的貨物的質量或因別的原因而大發雷霆。此時服務人員往往就著問題試圖進行解釋,可是買主根本不會聽,繼續大吵大鬧,而通常這種事情的結局都是賣方為求息事寧人,不得不按照買主想要的方式解決問題。
可以說,有時發發脾氣會對你成事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說話其實就是一種智慧和心理的較量。當雙方對某事產生一些分歧時,在雙方都不願妥協的情況下,不妨用發脾氣的方式讓對方產生壓迫感和畏懼,給對方一種壓力,使對手決定重新調整自己的利益,作出一定程度的讓步。因此,巧妙地向對手施壓常常成為逼迫對手妥協的一個重要方法。
有一對姐妹感情很好,但姐姐有個壞毛病——經常遲到,讓妹妹有些受不了。平常相約逛街,一起參加聚會,姐姐從不守時,妹妹發發牢騷,姐姐一笑了之,然後毛病依然不改。一次,妹妹的腿被車撞了,打上石膏在家休養,每周需要姐姐陪著去一次醫院,檢查、換藥。第一次去醫院,姐姐遲到了10分鍾,妹妹有些不高興,姐姐道了歉也就算了。第二次去醫院,妹妹耐著性子等了20分鍾仍不見姐姐的蹤影,就拖著病腿一步一步挨到樓下去等,又等了足足有20分鍾。炎炎烈日之下,腿上打著石膏的妹妹終於忍無可忍,一個人打的去了醫院。等妹妹在醫院換完藥,檢查完之後,姐姐才滿頭大汗地跑來,嘴裏不住地說著對不起。此時妹妹的憤怒已達到了頂點,站在醫院裏對著姐姐大發雷霆,甚至狠下心來說:“以後有事我寧願去求鄰居幫忙也不再麻煩你了。”然後一個人一瘸一拐地離開了,丟下張大嘴巴的姐姐。經過這番鬧騰,奇跡出現了,從此以後,姐姐再沒遲到過,持續十幾年的毛病一下子徹底地改掉了。
一個女孩的辦公室裏有一個男同事經常講下流話,其他男同事和中年婦女還能和他對付一陣,吃不著大虧,而這位女孩是辦公室裏唯一一位未婚女孩,很多話聽不入耳也說不出口,所以屢屢被他占便宜,很是苦惱。一次,這位男同事又對她說了下流話,她保持沉默,一句都不說,板起麵孔裝沒聽見。男同事便問她,怎麽不和我說話了,我哪得罪你了?在他不停地追問下,這位女孩終於逮著一個人多的機會,大聲地迴答他:你給我閉上你那張臭嘴!自那以後,那位男同事收斂了很多,也客氣多了。
在社交中發脾氣也是一門藝術,如果脾氣發得好,可以對你的交際有所幫助。不過關鍵是要看發脾氣是你有意使用的方法,還是真的被對手激怒了。假如是前者,對方會作出一定的退讓,假如是後者,則會讓自己失利,因為當一個人在情緒上處在太過激動的情況下時,會喪失理智和判斷力,從而作出在清醒狀態下根本不會做的事,而這正中了有意激怒你的人的計。這樣的發脾氣對你而言就是得不償失的。
脾氣就像狼來了,經常喊就不靈了,脾氣又像一杯烈酒,一輩子不喝總少點痛快。大千世界,平衡是永恆的法則,人與人相處最需要的也是平衡。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好像蹺蹺板,平衡平等地運動,兩個人才能都感到和睦快樂。有時,脾氣也可以成為天秤上的平衡砝碼,讓有些傾斜的天秤重迴正常狀態。
必須要用理性來控製發脾氣的度。采用這種方法時要注意兩點:首先,你的脾氣要強到讓對手知道你的決心不能動搖;其次,發脾氣時要注意觀察對方,看對方的承受能力如何,發脾氣要控製在對方能承受的範圍內,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不能直說就讓嘴巴拐個彎
我們很多時候會處在這樣一種情形之中,對一件事情礙於麵子,往往很難直接說出口,但是我們如果不說,自己又會有損失。我們麵對如此尷尬的情況如何做最好呢?我們可以試試旁敲側擊的方法,既不會傷了別人的麵子,也不使自己的利益受損。
上海的秦女士在展銷大廳裏選中一件銀灰色毛衫,算賬時發現錢帶的不夠,正巧她的同事馬小姐也在附近的人群裏買衣服,秦女士便從馬小姐手裏借去50元。一個多月過去了,秦女士沒還馬小姐那筆錢,也隻字未提。顯然,她是將這檔子事給忘在腦後了。
馬小姐當然不好意思開口要。不要了吧,心裏還偏有點放不下,這錢是秦女士借了又忘了,那就無異於是打了水漂兒。總之,馬小姐心裏不平衡。
躊躇再三,馬小姐仍不想放棄,於是決定采取旁敲側擊的方法,想讓秦女士自己記起這筆小小的債務。能夠這樣解決問題,彼此都不失麵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後來有一迴,馬小姐幹脆裝作要去買什麽東西而手頭沒帶錢,便向科室裏的同事們借。馬小姐想,不能朝秦女士借錢,如果朝秦女士也借50元,她一定會痛快借,可過後還不還?不還了?但她借了自己的錢給忘了,自己借了她的錢她未必會忘。如果她也一直牽掛著這事,又不好意思開口朝自己要,豈不等於兩個人互換角色又上演一幕滑稽劇?基於這些考慮,馬小姐裝樣子向另外一位同事借了50元錢。次日便如數歸還了人家。歸還之後,馬小姐又別有用心地掃視一下全科室人員,煞有介事地說道:“諸位都想想,我還借過誰的錢沒有?要是借了,您最好提個醒兒,我這人好忘事。”眾人聽罷都沒言語,這時秦女士才記起自己借錢的事情來,慌忙說道,上次在展銷會上借你的錢還沒有給你呢,真是不好意思,要不是你這麽說,我真的就忘記了。馬小姐也道,你不說我也忘了呢!沒關係的,就50元而已,又沒有多少。
馬女士並不直接催問秦女士還錢,而是從旁邊加以提點,既不傷麵子,又維護了自己的利益。如果馬女士直言不諱地向秦女士催問的話,雖然錢能夠到手,但是秦女士心理肯定也是不舒服的,這也很有可能影響兩人今後的關係。
我們在與人相處之中,對於不好直言的事情不妨采取旁敲側擊的方法,以顧全大家的麵子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才是上上之策。
人的性情有許多種,如果讓人們進行選擇的話,大家肯定都會喜歡那些性情豪爽、喜歡講真話、講原則的人,而不喜歡那些說話拐彎抹角、含蓄不露的人,因為有些人會認為後者為人不誠實,愛耍心眼。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那些說話直來直去的人,他們的處境又如何呢?
有些領導為一己私利會做一些違背政策、規定和原則的事情。性情豪爽且喜歡直言的人對這些事情看不慣,沒有深思熟慮,便僅憑自己的一腔正義就直接到上級領導那去反映情況或提出意見。領導聽了之後,口頭上會表示讚同並大大地表揚一番,其實領導的內心是非常反感的,領導會把此人看做是愛給上級提意見、不尊重領導的人,同時還會認為這樣的人不照上級意思辦事,是不聽話、不服從領導的人。那麽在以後的工作中,無論這樣的人能力有多強、水平有多高、經驗有多豐富,領導都不會願意重用的。
又如,在你與同事共事時,一遇上自己看不慣的人和事就直言相告,有什麽說什麽,就會使同事心裏不自在,最終使雙方產生誤解或是隔閡,而把自己的人際關係弄得很緊張。
但是,在這裏並不是否定“直言”。“方圓”處世哲學認為,直爽並不等於言語毫無顧忌,隻圖一時之快,不講方式、方法。直言就像一把雙刃劍,有時是真誠的標誌,有時容易給人帶來麻煩。在你日常的說話辦事過程中,應該正確使用“直言”,讓“直言”變害為利。
在與人日常交往中,有些時候,話是不能說得太直太露骨的。不經考慮就單刀直入、話鋒犀利、措辭激烈,並不能顯示自己的高明,這樣除了會讓對方覺得顏麵掃地,下不來台之外,還會讓對方在心裏對你產生一定的憤恨。聰明的人在批評他人或給予他人意見的時候,是不會直接切入把話說得太露骨的,而是換一種說法,含蓄且點到為止,不僅給對方留足了麵子,留下了餘地,而且使對方在采納建議的同時,還會心存感激之情。
虛張聲勢,抬高身價
有排場,氣派大往往會給他人造成壓倒之勢。虛張聲勢沒什麽不好,隻要不是虛張得讓別人覺得自己張狂,往往沒有什麽成本便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飯店或是商場開業,往往會營造很大的聲勢,有的是劈裏啪啦放一陣鞭炮,有的甚至請了演出團隊來助興。商家之所以花這些錢,多是為了營造一種氣勢,希望讓他人知道自己的飯店或是商場開業。虛張聲勢的目的主要為了讓他人知道自己,知道自己想讓別人知道的東西。
男的都喜歡表現自己很有錢,於是現在的男人的錢包裏麵都插滿了各大銀行卡,他們的卡裏並非有很多錢,往往隻是為了給自己造聲勢,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而已,他想讓周圍的人尤其是女人對他刮目相看罷了。有時候他們會問店員可不可以刷卡,甚至會問可以刷哪個銀行的卡?這樣做就是一種宣揚,是一種自抬身價的行為。往往有很多人對他們投去羨慕的眼光,很多女人也願意送去秋波。
警察在審問一個嫌疑犯時,對方肯定是先矢口否認,警察便作出憤怒的樣子,猛力拍打桌子,時而用腳去踢椅子,那嫌疑犯在驚慌之中,便招供了。在美國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黑社會分子對勒索對象表演一種兇惡姿態。有個家夥一腳將商店的櫃台踢翻,雖然他沒有觸及老板的身體,可老板早已嚇得魂飛魄散,乖乖交出被勒索的錢財。這是一種利用恐怖氣氛逼迫對方就範的辦法。利用人類最原始性的暴力手段,效用很大。人們對暴力行為向來害怕,一旦遇到這種情況,就會驚慌不知所措。在理性和感情處於混亂的情形,最能發揮威力的往往是威脅的力量。西方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很擅長這種“敲山震虎術”。
我們要抬高自己的身份,除了借助旁物外,在說話上麵營造聲勢,也能取得這樣的效果。很多時候我們想要在別人麵前為自己樹立一個精明能幹、知識淵博的形象,不妨在說話的時候加點專有名詞,要知道偶爾加入一兩個專業名詞,便能實現這樣的飛躍。在與他人談論某方麵問題的時候,我們如果能準確無誤地運用一兩個專業名詞,常常能引起令他人刮目相看的效果。
這點在專業的銷售人員之中常常運用的到。不管是在為顧客做講解時,還是直接推銷時,在推銷的過程中加入一兩個與這個產品有關的專業名詞,不管顧客聽得懂還是聽不懂,都能起到積極的效果,為什麽呢?當顧客聽不懂的時候,他們就會著急想要明白那個專業名詞到底是什麽,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如果大多數人知道這些專業名詞就更好了,因為這樣可以增加銷售人員的可信度。
但是我們在引用的時候應該注意方法,免得“偷雞不成蝕把米”,反而顯得自己無知。
首先,我們應該做到自己理解那些專業名詞,隻有自己理解了才不至於用錯地方引發尷尬。
其次,就是對於這些專業名詞的準確性一定要把握好,不要一個名詞中念錯好幾個字,這樣就顯得我們太無知了。
再次,引用一兩個就好。這樣做一是避免出錯,二是避免我們談得太多,專業性太強的話,會讓他人失去談話的興趣。
最後,我們應該抱著一種謙虛的態度談論這些專業名詞,避免給人留下“清高”的印象。
在言語中流露出期待
期待成就夢想,熱切的期望能使被期望者達到期望者的要求。我們隻有相信事情會朝著好的方麵發展,它才會朝著好的方麵發展,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
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了一個有名的實驗。
新學期剛開始,該校的校長就對兩位老師說:“根據過去三四年來的教學效果顯示,你們兩位是本校最好的老師。為了獎勵你們,今年學校特地從全校挑選了一些最聰明的學生給你們教。記住,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同齡的孩子都要高。”
校長熱忱地凝視著他們,再三叮嚀:“要像平常一樣教他們,不要讓孩子或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
這兩位老師非常高興,感到自己受到了特別的對待和重視,感受到校長對自己的殷切期望和信任,從此,更加努力教學了。
他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自覺地流露出對學生的信任、熱情和期望,學生也從老師的眼神和言談舉止中,接收到這種暗示的信息,感到自己就是與眾不同的,就是天才,就是英雄,就是智商高,最主要的是感到了老師的期待。
結果一年之後,這兩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是全校中最優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學生的分數值高出好幾倍。
知道結果後,校長不好意思地告訴這兩位教師真相:他們所教的這些學生的智商並不比別的學生高。
這兩位老師哪裏會料到事情是這樣的,隻得慶幸是自己教得好罷了。
隨後,校長又告訴他們另一個真相:他們兩個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師,而是在教師中隨機抽出來的。
正是學校對老師的期待,老師對學生的期待,才使老師和學生都產生了一種努力改變自我、完善自我的進步動力。
這種企盼將美好的願望變成現實的心理表明: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決於周圍的人能不能像對待成功人士那樣愛他、期望他、教育他。
當我們希望別人成為我們希望的人時,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信息,告訴他可以成為這樣的人。當他有了天才的感覺,他就會成為天才,當他有了英雄的感覺,他就會成為英雄。
作為老師和家長,如果希望孩子變得更好,就要盡量鼓勵他們,誇獎他們,告訴他們能行。在你的熱切期待中,他們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果總是批評他們,暗示他們“馬尾穿豆腐——提不起來”“朽木不可雕”,那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真的不行,就會自暴自棄,不求進取,就真的會墮落下去了。
古人說“用人不疑”。任用別人,就應該相信別人的能力,給別人傳達一種積極的期望。要想使你的員工發展更好,作為一個好的管理者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當然,如果一個管理者認為自己的下屬都是飯桶,一無是處,並經常批評指責自己的下屬,那麽他的下屬也可能真的變得一無是處,成為公司的負債資本。
欣賞引導成功,抱怨導致失敗。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欣賞期待,他會按照你的意願而變化,成為你期待中的人。
夫妻雙方在結婚前想象自己的另一半應該是什麽樣什麽樣,但是結了婚才發現對方還是個“毛坯”,離自己理想中的標準還有相當的距離。那怎樣才能把對方改造成“成品”,成為適合婚姻的成熟的丈夫或妻子呢?
最好的方法不是批評和指責,而是暗示,用自己的期望去左右對方。鼓勵對方做你希望他(她)做的事,當他(她)做到了,你就說他(她)做得太好了,真是個好老公(老婆)。天長日久,他(她)就被你改造過來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總之,你不能要求對方一開始就什麽都懂,畢竟人們都是在不斷學習,從而不斷進步和成熟起來的。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期望讓對方知道,並讓對方感到你相信他(她)可以做到。
運用選擇的方式提問
我們與人交往、辦事的時候,應該積極地運用選擇式的提問,在提問的問題裏將我們想要達到的最好的效果與最差的效果相互穿插,迫使對方下意識的選擇其中一種,而後醒悟過來的時候已經無從修改了。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喜歡被別人強迫著去做事或是被迫接受他人的意見,大多數人都喜歡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做事。同樣的,如果與自己意見有出入的人主動來征求自己的建議或想法,那麽,自己往往是很樂於接受的。
韋森是一家服裝圖樣設計公司的銷售員,他每周都會抽出一天時間去找著名的設計大師,希望對方接納他們公司設計的圖紙。就這樣,一連持續了3年之久,著名的設計師就是不買他們的圖紙,但是每次又都不拒絕看他提供的圖紙。
經過150次的失敗後,韋森決定改變策略,拋棄墨守成規的銷售方式,轉而研究人際關係學,每星期專門利用一個晚上的時間學習,以幫助自己獲得一些新思想。不久之後,韋森便采取了一種新的推銷方式,他拿著幾張設計師們尚未設計好的圖紙,走進了那些買主的辦公室。與以前不同的是,他沒有一再懇求或說服對方購買他的圖紙,而是請求設計大師們對圖紙提出一些意見或是建議。設計師們同意了韋森的要求,並讓他3天之後來取圖紙。
3天之後,韋森到大師那裏聽取了意見,然後按照他們的想法將其完成。自然地,這筆交易就成功地達成了。自從這筆生意談成以後,這位買主又在韋森那定製了10幅圖紙,無一例外都是按照買主的要求製定的。就這樣,韋森賺取了1600多美元的傭金。
分析前後截然不同的銷售成果,可以得知,韋森之前失敗的原因在於——他總是強迫設計師購買他認為對方需要的圖紙。可是後來韋森的銷售方式卻與過去完全不一樣,他先請對方對圖紙提出建議,這樣就會讓對方覺得設計方案是自己選擇的。通常情況下沒有人會對自己選擇的提議給予否定的,這樣即使韋森先生不主動要求對方購買,對方也會主動來購買的。
長島汽車商也是運用了同樣的方法,成功地銷售出一輛舊汽車。對方是一對很挑剔的蘇格蘭夫婦,以前汽車商在為他們服務時,他們總是意見很多,不是嫌棄輛車不好就是嫌車價太高。
同行都建議長島汽車商放棄這單生意,但是他卻沒有這樣做。他左思右想,覺得對付這種意誌不堅定的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自己來選擇。
幾天之後,一位客人想出售自己的舊汽車,然後換一輛新車。此時,這位銷售商想起這對蘇格蘭夫婦,就打電話請他們來,說是有個問題想請教他們。對方接完電話之後,樂嗬嗬地向汽車商的公司走來。
當蘇格蘭夫婦駕駛舊汽車走了一圈之後,建議汽車商以30000美元買進這部車子。於是,汽車商問蘇格蘭夫婦,願意花30000美元錢購買這部車嗎?蘇格蘭夫婦當然願意,因為意見是他們提出的,他們當然不會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就這樣一筆生意談成了。
在很多情況下,人的腦中有一種下意識,這種下意識決定了一種隨意性。尤其在對於一些選擇性的問題上,他會說出兩者中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東西,而屏蔽不喜歡的那個,很多商家就是很好地利用了這一特點來增加利潤的。
我們在早點攤上吃早點的時候,當我們要齊了自己想要吃的早點之後,倘若店主或者售貨員看到我們沒買茶葉蛋時,一般會問:“你還要茶葉蛋嗎?”而聰明的或者說懂得我們所說的那種下意識的話,就會這樣問了:“您是要一個茶葉蛋還是兩個?”不難想象,哪種問法下茶葉蛋的銷售量會更高一些。
采用第二種問法,立刻將銷售的重點由“要不要”的問題轉變到了“要幾個”的問題。一下子就將問題的性質改變了,這就是一個銷售“陷阱”,讓那些反應不夠靈活或者好麵子的人自己主動往裏跳的一個語言“陷阱”。這個陷阱的巧妙之處就在於運用了選擇的方式提問,讓人不易反應過來。這樣一來,即便對方會選擇那個我們最不滿意的,那我們也能夠達到最低效果,從而在交往中占得先機。
人都喜歡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做事情,這是一種心理需求。如果你想讓他人為你做事情,你不妨讓他自己選擇做事方式,明處是他自己選擇,實際上是你強迫他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既定立場,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或麵子,都不希望被對方牽著鼻子走。所以要想說服對方,就要讓對方認為建議是他自己想出來的,這樣他就能接受你的想法。
攻心話術
給人忠告的三大要點
很多人因為忠言逆耳,麵對別人出現的錯誤寧願三緘其口,也不願吐一個能夠勸告別人的字,雖然他(她)因此從未得罪過生活在他身邊的人,但他(她)卻無疑失去了很多很好的交朋友的機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忠告對於幫助他人和建立真誠的人際關係,起著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不能給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誠的人,這種人不能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忠告於對方,也就無法得到對方的關愛。因此,我們應該歡迎忠告,更應該給人以忠告。
1.謹慎行事
忠告是為了對方的,為對方好是根本出發點,這也是忠告的第一個要素。因此,要讓對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須謹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隨便草率。
此外,講話時態度一定要謙和誠懇,用語不能激烈,也不必過於委婉,否則對方就會產生你教訓他或者你假惺惺的反感情緒。
2.選擇時機
選擇適當的場合和時機,是忠告的第二個要素。
例如,當部下盡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終沒有辦好時,此時最好不要向他們提出忠告。如果你這時不適時宜地說“如果不那樣就不致這麽糟了”之類的話,即使你指出了問題的要害且很在理,但部下心裏卻會頓生“你他媽沒看見我已拚出死命了嗎?”的反感,效果當然就不會好了。相反,如果此時你能先說幾句“辛苦你了”“你已做了最大的努力”“這事的確比較難辦”之類的安慰話,然後再與部下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最終部下是會欣然接受你的忠告的。除此之外,在什麽場合提出忠告也很重要。原則上講,提出忠告時,最好以一對一,避開耳目,千萬不要當著他人的麵向對方提出忠告。因為這樣做,對方會受自尊心驅使而產生抵觸情緒。
3.切勿比較
忠告的第三個要素,就是不要以事與事、人與人比較的方式提出忠告。因為此時的比較,往往是拿別人的長比對方的短,這樣很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例如,“我說二強呀,你看隔壁家的小正多有禮貌,多乖啊!你和小正同年生,可你還比他大兩個月哩,你要好好向他學習,做個好孩子喲!”一位母親這麽忠告自己的兒子。
“哼,嘴裏整天是小正這也好那也好,幹脆讓他做你的親生兒子算了!”兒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母親的忠告效果是適得其反的。
再如,“我說,你看王太太哪天不是整整齊齊的,而你總是不修邊幅,你就不能學學人家的優點嗎?”丈夫對不整潔的妻子提出了忠告。
“學學人家?你有人家丈夫賺得多嗎?你有了錢,難道我還不會打扮?”
雖然妻子明明知道自己的弱點,但出於自尊心,她沒好氣地迴敬丈夫,丈夫的忠告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