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處世交際攻心話術

    說話心理學——

    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都會受到心理的支配。不同的心理決定不同的言行,即便在相同情況下,如果心理不同,選擇的言行也有差異。因此在不經意間,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心理暗戰。人際圈裏的主宰者可以通過口才對他人心理進行操縱和幹預,達到想要的目的;也可以依靠熟練的話語攻心術,使自己不必成為被人操控的玩偶。

    |第五章|

    這樣說話討人喜歡

    少說“我”,多說“你”

    在人際交往中,“我”字講得太多並過分強調,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我的印象,這會在對方與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形成障礙,影響別人對你的認同。因此,交往中與人說話,應少用“我”,多用“你”“你們”。

    福布斯雜誌上曾登過一篇“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劑藥方”的文章,其中有幾點值得借鑒:

    語言中最重要的5個字是:“我以你為榮!”

    語言中最重要的4個字是:“您怎麽看?”

    語言中最重要的3個字是:“麻煩您!”

    語言中最重要的2個字是:“謝謝!”

    語言中最重要的1個字是:“你!”

    那麽,語言中最次要的1個字是什麽呢?是“我”。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厭煩的行為時說:“一個滿嘴‘我’的人,一個獨占‘我’字,隨時隨地說‘我’的人,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有人曾經作過調查,看看人們每天最常用的是哪一個字,那就是“我”字。為什麽人們對“我”字特別關心呢?就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喜歡被人稱讚,也喜愛稱讚自己。因此,你若想得到你所希望得到的,就要避免與對方爭高低,而要維護他人的自尊心。為了使對方的麵子不受傷害,我們辦事千萬不要常把“我”字掛在嘴上,別說“我公司”,而說“我們的公司”。

    1.少說“我”多說“你”

    說話好像駕馭汽車,應隨時注意交通標誌,也就是要隨時注意聽者的態度與反應。如果紅燈已經亮了仍然向前開,闖禍就是必然了。無聊的人是把拳頭往自己嘴裏塞的人,也是“我”字的專賣者。

    人們最感興趣的就是談論自己的事情,而對於那些與自己毫無相關的事情,眾多的人覺得索然無味,對於你含有最大興趣的事情,常常不僅很難引起別人的同情,而且還覺得好笑。年輕的母親會熱情地對人說:“我們的寶寶會叫‘媽媽’了。”她這時的心情是高興的,可是旁人聽了會和她一樣地高興嗎?不一定。誰家的孩子不會叫媽媽呢?你可不要為此而大驚小怪,這是正常的事情,如果不會叫媽媽的孩子才是怪事呢。所以,你看來是充滿了喜悅,別人不一定有同感,這是人之常情。

    竭力忘記你自己,不要總是談你個人的事情,你的孩子,你的生活。人人喜歡的是自己最熟知的事情,那麽,在交際上你就可以明白別人的弱點,而盡量去引導別人說他自己的事情,這是使對方高興最好的方法。你以充滿同情和熱誠的心去聽他敘述,你一定會給對方以最佳的印象,並且對方會熱情歡迎你,熱情接待你。

    2.把“我的”變為“我們的”

    說話時,把“我的”變為“我們的”,可以巧妙地拉近雙方距離,使對方更容易接受你和你的話。

    如果你在說話中,不管聽者的情緒或反應如何,隻是一個勁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麽必然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如果改變一下,把“我的”改為“我們的”,這對你並不會有任何損失,隻會獲得對方的好感,使你同別人的友誼進一步地加深。

    我們經常看到記者這樣采訪:“請問我們這項工作……”或“請問我們廠……”經常發現演講者使用“我們是否應該這樣”或“讓我們……”等表達方式。這樣說話能使你覺得和對方的距離接近,聽來和緩親切。因為“我們”這個詞,也就是要表現“你也參與其中”的意思,所以會令對方心中產生一種參與意識。

    如果說“你們必須深入了解這個問題”,便拉開了聽眾與演講者的距離,使聽眾無法與你產生共鳴。倘若改為“我們最好再作更深一層的討論”就會縮短與聽眾之間的距離,使氣氛立刻活躍起來,達到共鳴的效果。

    說話以我為中心、喜歡用“我”字開頭的人是不會受人歡迎的。會說話的人,在語言傳播中,總會避開“我”字,而用“我們”開頭。

    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

    人與人之間打交道,應當以禮貌的稱唿開頭。稱唿得體,可使對方感到親切,雙方交往便有了基礎。稱唿不得體,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慍怒,會使雙方陷入尷尬的境地,致使交往受梗阻甚至中斷。

    語言是思想的衣裳,它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高雅或粗俗。如果你要接通情感的熱流,使社交暢通無阻,就應得體地使用禮貌語言。

    很早以前,有位士兵騎馬趕路,至黃昏時還找不到客棧,倏地見前麵來了位老農便高喊:“喂,老頭兒,離客棧還有多遠?”老人迴答:“五裏!”士兵策馬飛奔十多裏,仍不見人煙。“五裏、五裏”他猛地醒悟過來,“五裏”不是“無禮”的諧音嗎?於是他掉轉馬頭趕迴來親熱地叫了一聲:“老大爺”。話沒說完,老農說:“你已經錯過路頭,如不嫌棄,可到我家一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交際談話中如能使用禮貌語言,就會讓人感到猶如春風拂麵,使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很快地融洽起來。例如:您好、謝謝、請、對不起、別客氣、再見、請多關照,等等。

    同人打招唿很多人常習慣問:“你吃飯了嗎?你到哪裏去?”這似乎太單調,也有點不雅致,在這方麵,我們應豐富自己的禮貌語言。如見麵時稱道“早安”“午安”“晚安”“您夫人好嗎”等。語言務必要溫和親切,音量適中。若粗聲高嗓,或奶聲奶氣,別人對你就很難有好感。運用禮貌語,還要注意儀表神態的美,當你向別人詢問時,態度尤其要謙恭,挺胸腆肚,直唿其名,或用鄙稱,必遭人冷眼,吃“閉門羹”。

    在交往中得體地使用禮貌語言,可以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你和人相見,互道“你好”,這再容易不過。可別小瞧這聲問候,它傳遞了豐厚的信息,表示尊重、親切和友情,顯示你懂禮貌,有教養,有風度。

    美國人說話愛說“請”,說話、寫信、打電報都用,如“請坐”“請講”“請轉告”。美國人打電報時,寧可多付電報費,也絕不省掉“請”,因此,美國電話總局每年從請字上就可多收入1000萬美元。美國人情願花錢買“請”字,我們與人相處,說個“請”字,既不費力,又不花錢,何樂不為?

    說話中少不了“對不起”三個字,凡是請人幫助之事,開口要說聲“對不起”,如“對不起,我要下車了”“對不起,請給我一杯水”“對不起,占用了您的時間”。警察對違章司機就地處理時,先要說聲“對不起,先生,您的車速超過規定”。兩車相撞,大家先彼此說“對不起”。在這樣的氣氛下,雙方自尊心同時獲得滿足,爭吵自然不會發生。

    成功人士說話非常注意用禮貌語言,如“你好”“請”“謝謝”“對不起”“打攪了”“歡迎光臨”“請指教”“久仰大名”“失陪了”“請多多包涵”“望賜教”“請發表高見”“承蒙關照”“拜托您了”等等。

    禮貌的稱唿好像是一個見麵禮,又好像是進入社交大門的通行證。禮貌用語,令人心花怒放,滿麵春風。

    不揭別人的短處和痛處

    人生在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若以我之長,較人之短,則會目中無人;若以我之短,較人之長,則會失去自信。在人際交往中切忌揭人短處,要知道“狗急還會跳牆的”。

    《韓非子·說難》篇中曾對龍做了如下描述:龍的性情非常柔順,人們可以和它親近,甚至可以把它作為自己的坐騎。然而,它的喉下有一塊長約尺許的逆鱗,如果有人觸摸了它,那麽它必然會發怒,以致傷人致死。

    豈止龍有自己的忌諱之處,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忌諱,也就是常說的“短處”。魯迅筆下所描繪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都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人物,他們雖然性格各異,但在他們身上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有一處最怕人觸動的“短處”。阿q最怕的就是有人說他頭上的疤,誰要是犯了這個忌諱,他準會去找人家拚命。孔乙己最怕人揭他的短,揭了他的短,他便漲紅了臉,強詞奪理、竭力爭辯。祥林嫂的忌諱是她曾嫁過兩個男人,這是她精神上最大的負擔和麵子上最大的恥辱,她捐過了門檻後,本以為自己變成了幹淨女人,動手去拿供品,但四嬸大喊一聲,使她舊病複發,精神崩潰了。

    人們之所以有忌諱,怕別人揭自己的短處,說到底是自尊心問題,怕臉麵上過不去。所以,你若想獲得朋友,就一定不要觸動他們的短處。

    有一個叫魚子的人,生性古怪,對人尖酸刻薄,總好揭人短處並以此為樂事。有一天,朋友們坐在一起吃酒,其中一個叫吳醜的因老婆管得太嚴厲而不敢多喝。魚子便吵吵嚷嚷地說:“你們知道吳醜為什麽不敢吃酒嗎?是他的老婆管教得太嚴了。有一次,吳醜喝醉了酒,還被老婆打了幾個耳光呢!”吳醜被魚子當眾揭了短處,惱羞成怒,拂袖而去,大家不歡而散。

    生活中不乏像魚子這樣的人,他們似乎認為,隻有揭了別人的“短”,才足以證明自己的“長”,以此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孰知這樣的結果隻能使人們對他們避而遠之。

    凡具有一定修養、品德高尚的人是從不揭人之短的,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比比皆是。據唐朝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記載:曾做過唐朝檢校刑部郎中的程皓,從不談論別人的短處。每逢朋友中間有人說他人的壞話時,他從不跟著摻和,而且還說:“這都是大家亂說的,其實不是這樣。”然後再說一番他人的好處。像程皓這樣的人能不贏得他人的好感嗎?人們肯定會願意與這樣的人交朋友。

    人們對於自己的忌諱,通常極為敏感。由於心理作怪,往往把別人的無意當成有意,把無關的事主動與自己相聯係。有時,你隨口談一點兒什麽事,也很可能被視為對他的挖苦和諷刺,正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因此,我們不僅應避免談論別人的忌諱之處,同時也應注意不要提及與其忌諱之處相關聯的事物,以免造成對方的誤會,以致他的自尊心受到無謂的傷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明太祖朱元璋曾當過紅巾軍,被官家稱作“紅巾賊”。所以,朱元璋對“賊”字和與“賊”同音的“則”字最敏感,也最忌諱。一次,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作了《謝增俸表》,呈送朱元璋,上有“上則垂憲”一句話;還有位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寫了《賀萬壽表》,上麵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話。這些本來都是吹捧朱元璋的諂詞,無非說他可做後世的楷模。不料朱元璋因對“則”字過敏,見到“則”字,便以為別人在罵他為“賊”,於是竟把這兩人都殺掉了。自然,朱元璋的所作所為有些過於敏感,但是所留下的教訓卻是深遠的。

    俗話說:“當著矮子不說短話。”對於個頭低矮的人,最好不要提及“短”“小”以及“木墩”“武大郎”等與矮小相聯係的話語,免得他人由於多心而傷心。對於犯過罪、判過刑的人,最好不要提及“監獄”“罪犯”等與他的忌諱相關聯之事。否則,他會認為你在指桑罵槐。

    孟子說:“恭者不悔人,儉者不奪人。”荀子說:“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被擊中痛處,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尤其是對他人身上的缺陷,千萬不能用侮辱性的語言加以攻擊。當然,傷害他人自己也不會好受,所以我們應盡量避免讓別人痛苦。

    用興趣做誘餌投其所好

    共同的愛好、興趣,也可能成為彼此友情的紐帶。迎合對方的興趣,談論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對方肯定會感到愉快。投其所好,其實是很實用的人際交往技巧。

    我們總是喜歡與自己喜歡的人打交道,也喜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我們想要得到他人的喜愛,從他人的興趣愛好著手,比較容易得到他人的喜歡,我們做起事情來就會很順利,自己得到了快樂,而他人也得到了愉悅。

    都愛下棋,在路邊棋場相識,相互成了棋友;都愛垂釣,在湖邊相識成了釣友……這樣共同的東西把彼此召喚到一起,在共同切磋中,便結下了友誼。某軍校外麵有一條清幽的小路,早晨常有人到這裏跑步鍛煉。一位姓王的教員和一位姓高的教員,每天跑步之後在這裏相遇,然後一起散步,邊走邊聊,由一般寒暄到相互了解。兩個人都愛好寫作,少不了交流體會看法,彼此雖沒有物質的交往,卻都覺得受益匪淺,漸漸成了好朋友。

    有一對青年男女戀愛了,姑娘的父親是高官,小夥子不僅人精明能幹,長得亦帥氣,但家在農村,故而,當姑娘對父親提起這個小夥子時,其父認為門不當,戶不對,便斷然拒絕。姑娘一氣之下要和家庭決裂,但這個小夥子卻不讓姑娘任性使氣,並說他有辦法改變姑娘父親的執拗。他問姑娘她父親有何愛好,當知道姑娘的父親愛下棋、喝酒後,便讓姑娘先對她父親說另談了一個對象,其他一切都不要提起。以後同姑娘去她家時,小夥子一去便提兩瓶好酒,並順便捎一對精致的小酒杯。小夥子為了那些酒杯,可是跑了許多工藝商店,今天兩隻高腳杯,明日一對有機玻璃三腳杯。結果姑娘的父親喜愛上了這個年輕人。小夥子每次見姑娘的父親,必定與之談論圍棋。為了弄通圍棋,小夥子買了許多有關圍棋的書報雜誌。姑娘的父親喜愛圍棋純屬業餘愛好,並未作過精心研究,而小夥子本對圍棋不在行,為了打通姑娘的父親這一關,自然下工夫不小,談起圍棋倒也儼然內行。加上小夥子精明機智,不到幾個月,姑娘的父親覺得這個小夥子很對胃口,於是答應把女兒嫁給他。

    小夥子的成功,妙在善於投其所好,他能審時度勢,化被動為主動,正如王健的《新嫁娘》中說的“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嚐”那樣。他是通過姑娘,先知其父之所好,然後投其所好,抓住契機,取得了老丈人的歡心,達到了目的。

    了解他人,主要是了解對方的價值取向和興趣點,就是了解對方對什麽事情最關心、最有興趣。一件事對某個人來說很重要,但對另一個人來說卻未必重要,也許是小事一樁,甚至不值得一提。如果你不了解對方的興趣點,隻顧自己好心好意地關心幫助對方,進行感情儲蓄,在他看來也許毫無價值,這就起不到感情儲蓄的作用,甚至會被認為是添麻煩,從而變成對感情賬戶的支取。所以,你一定要了解他人的興趣點,必須把對方認為重要的事情擺在如同他對你一樣重要的位置。你關心他的興趣所在,這體現出你對他的了解和理解,而這種理解就是一筆巨大的感情儲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你若想接近某人或拉近與某人的關係,你就應該努力對他所感興趣的事情做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利用這種興趣可以架起一座與人溝通的橋梁。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能夠“投其所好”,你的人際交往就會順利得多,事情也會好辦得多。卡耐基在《如何贏得朋友》一書中列舉了十條人際交往中應該掌握的技能,其中一條就是談論別人感興趣的話題。卡耐基說:“經常讓別人感到他很重要。認為別人重要說明你尊重他,並且,人們常常希望在別人某一方麵的能力表現不足時表現自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與人交談的時候,智者總會找到對方感興趣的事或物進行交談,使談話的氣氛友好而和諧,而愚者則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自己的愛好大肆吹噓,使對方感到談話索然無味。所以,不同的談話形式帶來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多談對方得意事少提自己

    設身處地地為別人想想,說話時才能感同身受,才能真正理解別人。所有人都渴望得到關愛,關愛讓生活多姿多彩,可以讓歡聲笑語充滿人間。人人都需要關懷與愛護,這是一種世界性的現象。給別人關心與幫助,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與愛護。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挫折、背運是難免的。落難之時,雖然自己倒黴,但是也是對周圍的人們,特別是對朋友的考驗。因為患難之處見真情,遠離而去的可能從此成為路人,幫助其渡過難關的,他可能感激你一輩子。所謂莫逆之交、患難朋友,往往就是在困難時候形成的。這時的友誼也往往最有價值,最讓人珍視。

    在“文革”中,有一位領導被關進了牛棚,沒有人敢接近他。他一度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心,動了自殺的念頭。這時他的一個老部下,不怕被連累,主動來見他,給他送東西,並開導他,甚至狠狠地批評他的想法,鼓勵他,指出他的前途是光明的。他終於堅持了下來。後來,這位領導得到平反,十分感謝他的這個部下,把他當成知己。在這個部下得了重病的時候,這位領導把全部積蓄拿出來給他看病,後來又把他接到自己家裏療養,足見患難見真情。

    “我們不知道他那時候那麽痛苦,即使知道了,我們也幫不上忙啊!”許多認識他的人說。這種人與其說他不知道朋友的痛苦,不如說他根本無意知道。人們總是可以敏感地覺察到自己的苦處,卻對別人的痛處缺乏了解。他不想去了解別人的需要,更不會花工夫去了解;有的甚至知道了也佯裝不知道,沒有切身之苦、切膚之痛罷了。

    當然很少有人能做到“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境界,但我們至少可以觀察一下別人的需要,時刻關心朋友,幫助他們脫離困境。當朋友身患重病時,應該多去探望,多談談朋友關心的或感興趣的話題;當朋友沮喪時,應該給予鼓勵,告訴他:“這次失敗了沒關係,下次再來。”當朋友愁眉苦臉、鬱鬱寡歡時,你應該親切地詢問他們。這些適時的安慰會像陽光一樣溫暖受傷者的心田,帶給他們希望。

    有兩位要好的女友,吳莉、孫菲,她們一起去參加舞會。舞場上的許多男士頻頻與吳莉共舞,卻在不知不覺中冷落了孫菲。吳莉下意識地感覺不妥,於是托詞身體不適,奉勸朋友們邀請孫菲。男士們尊重了奉告,孫菲被他們帶入舞池,孫菲的快樂是不言而喻的。

    吳莉在自己快樂的時候,也注意了女友的感受,不想女友被忽視,使女友的心靈得到撫慰,這必定會使她們的友誼更深一層。我們的一言一行都要為對方的感受著想,學會安撫對方的心靈,不可以使對方產生相形見絀的感覺。與此同時,自己的心靈也會得到安慰,也會有一個極好的心情。

    我們經常可以看見一些人喜歡大談自己的得意之事。殊不知,對方不僅不會認為了不起,甚至會認為對方是不成熟、好賣弄的人。與人交往盡可能保持低調不要提自己的得意之事,這也是關心別人感情的表現。

    然而,每個人都想被評價得高一點。明知不可談得意之事,卻情不自禁地特談,這是人性中炫耀的本能所導致的。完全不談得意之事又不可能,但是說的時候不妨注意一下談的方式。至少在別人未談得意之事之前,自己也不要談。

    一位女士的寶貝女兒,從劍橋畢業迴國之後,在深圳一家金融機構供職,薪金數萬。這位女士相當自豪,她麵對親朋好友時,言必稱女兒的風光,語必道女兒的薪俸。偶然被女兒發覺,她極力製止母親,說總誇自己的女兒,突出自家的好,人家會受不了,不要因此傷害了他人。

    女兒的話在情在理。可見在敘述自我時,要防止過分突出自己,切勿使別人的心理失衡,產生不快,以致影響了相互之間的關係。一定要設身處地為別人想想,不要為了圖自己一時的快活而傷害了別人。

    關心他人,不僅要關心他人的困難,還要在說話時關心他人的感受。就如上麵以自己女兒為自豪的女士,有子女的父母都希望自己有令人驕傲的子女,但是未必人人都有那個好運氣。當自己的孩子有著驕人的成績時,別人原本就是羨慕不已的,但是如果還在別人麵前時時提起,別人又會有何感受呢?恐怕是由羨慕轉為嫉妒,再就是憤怒了。我們在說話做事的時候,也要想想別人的感受。

    重複話語加深印象

    適當重複對方的話語,既體現對對方的尊重,還可以對問題和結果進行強化,激發對方談話的興趣、加深對自己的好感。

    朋友之間的交往,必須給人以信任感,這是不言而喻的。那麽,怎樣才能讓朋友對你產生信任感呢?其實很簡單——溝通的過程是最容易獲得朋友信任的時候,而溝通過程中能否適當地重複對方的話尤為重要。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錯誤認識,總是重複對方的話好像顯得自己比較囉嗦,容易引發他人的不滿,其實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的確,過多的重複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然而要是重複得恰到好處,適當的重複對方說話的重點,那麽對方便認為你很重視這次談話,能夠抓住談話的重點,這樣的話,效果就不一樣了。大部分人對自己的語言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尤其是某些情況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發言,這類發言對於他們自我滿足感來說相當重要,這個時候一旦我們對他人的話不以為意或者不加重視,就很難讓他人對我們有什麽深刻的好印象,相反地還會把我們納入不能“誌同道合”的陌生人的範疇,那樣我們就無法和這樣的人接觸,也就得不到他的好感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隻要以同樣的心情了解對方的煩惱與要求,滿足一下他們內心的滿足感或者說虛榮心,很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比如,在與朋友交談時,當聽取了朋友的某種意見時,一麵要點頭表示自己同意,一麵要適當重複對方的話,這樣就能讓對方感覺受到了重視,從而不由自主地將心裏話說給你,將你當做好朋友來對待。

    在恰當的時候重複對方說話的重點,這是一種加深他人對我們印象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很多時候,除非你能引用他人的經驗去讓他理解你所說的話,否則他人甚至不知道你在說什麽。實際上,有些人隻有在自己的經驗範圍內才能理解他人的話,因此,與這種人交流時,如果不能迅速引用他們自己的經驗,他們也不會了解我們想要表達的事物。這是因為,大部分人都很懶惰,懶得動腦去思考問題,如果他們從一開始就不明白你在說什麽,那麽,他們可能就永遠也不會明白了。

    所以,當一個聰明人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說給他人聽時,他總會設法運用對方所熟悉的語言,使其能迅速理解自己想說的話。

    就是因為運用了這個策略,紐約著名的編輯阿莫斯·科明才能在報界獲得一份工作。

    他18歲時第一次到紐約,隻想到一家報社去做編輯。當時,紐約有成千上萬的失業人員,幾乎所有的報社都被求職的人擠滿了。在這種情況下,科明是很難達成他的願望的。

    科明在一家印刷廠做過幾年排字工人。這是他所有的也是唯一的工作經驗。

    但是,他知道,和他一樣,《紐約論壇》的老板荷拉斯·格利萊幼年也在印刷廠裏做過學徒,所以,科明決定先去《紐約論壇》試試。科明想,格利萊一定會對與他有相似經曆的孩子感興趣的。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他果然被錄取了,他十分容易地讓格利萊相信他是值得雇用的。科明完全是因為能巧妙地借用格利萊自己的經驗來達到目的的。

    在查爾斯·布朗的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簡單而有效的策略。本來,查爾斯·布朗是一名船長,後來,他成了全球最大的玻璃工廠匹茲堡平板玻璃公司的總經理。

    創業初期,他在明尼阿波利營做著彩色玻璃的生意。當時,有一家與他一起競爭一筆大生意,他及時了解買主的特殊經驗,他獲得了成功。了解到這份合同的決策者都是美國西部的人,因此,布朗故意做了一份粗獷狂放的計劃書,而他的競爭對手卻恰恰相反。最後,布朗拿到了這份合同,因為他用買主的熟悉的文字製訂了合同。

    說話者愈能將自己的思想融入聽眾的經驗中,就愈容易達到目的。比如說:我們對朋友說我們的鄰居買了一車紫苜蓿。但是朋友從來未見過紫苜蓿,於是對此十分困惑。因此,我們向其解釋:“紫苜蓿是一種草。”於是,朋友馬上就對紫苜蓿有了一個大體的印象。這樣,經過我們補充一句話就變得十分容易理解了,這是因為說者將解釋融入了其中。

    總之,如果要他人相信你,關鍵是要舉出與聽者的經驗相似的事實,用他熟悉的語言去與他溝通。

    你知道多少,就說多少

    謙遜比精明逞強更能獲得人們的幫助,細聲小語有時反比伶牙俐齒更易取得成功。大丈夫隱藏在自己的舌頭後麵。

    卡耐基說過一個故事:

    有一次,我去旁聽一位美國加州大學著名教授的演講。課上他提出他做的老鼠實驗的結果。此時,有一位學生突然舉手發問,提出了他的看法,並問這位教授假如用另一種方法來做,實驗結果將會如何。所有的聽眾全都看著這位教授,等著看他如何迴答這個他根本就不可能做過的實驗。結果,這位教授卻不慌不忙,直截了當地說:“我沒做過這個實驗,我不知道。”

    當教授說完“我不知道”時,台下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心理學家邦雅曼·埃維特曾指出,平時動不動就說“我知道”的,不善於同他人交往,也不受人喜歡;而敢於說“我不知道”的人,顯示的則是一種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精神。埃維特還說,如果我們承認對某個問題需要思索或老實地承認自己的無知,那麽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會大大的改善。

    這就是他竭力提倡的態度,人們可以從中得到益處。

    人們不喜歡擺出一副不懂裝懂的姿態,殊不知這樣反倒給人一種有效的表現自我的方式,因為坦率本身就會給人一種強烈的印象,會讓人覺得你很誠實而對你產生依賴感。

    與人交談時,什麽都可以談,但是,在浩渺無邊到處都可以航行的談話題材的大海洋裏麵,也有一些小小的礁石,要留心地避免它。對於你所不知道的事情,冒充內行,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你知道多少,就說多少,沒有人要求你做一個百科全書,即使是一個最有學問的人,也不可能無所不知。所以,坦白承認你對某些事情的無知、不知道,這絕不是一種恥辱,相反的,這會使別人認為你的談話有值得參考的價值,沒有吹牛,沒有浮誇,沒有虛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社交場合,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謙虛,才能給人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呢?

    1.轉移對象

    如果表揚或讚美使你感到在眾人麵前窘迫的話,你不妨想辦法轉移人們的注意力,使自己巧妙地“脫身”,把表揚或讚美的對象“嫁接”到別人的身上,但要有所依據,不然也會顯得空和假。

    2.妙設喻體

    直言謙虛,固然可取,但弄不好會給人一種虛假的感覺。特別是兩個人之間,如果僅僅說“你比我強多了”這類話,容易有嘲諷之嫌。遇到這種情形,你不妨用比喻的方式,巧妙地表達自己的謙虛。

    3.自輕成績

    任何稱讚和誇獎,都不可能毫無緣由,或者因為某件事,或者因為某方麵的成績。這時你不妨像繪畫一樣,輕描淡寫地勾勒一筆,能在淡泊之中見神奇。

    4.相對肯定

    麵對別人的稱讚,如果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不但起不到謙虛的作用,反倒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正如俗話所說:“過分的謙虛等於驕傲。”現實生活中,類似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所以,謙虛要掌握一定的分寸。

    5.征求批評

    麵對人們的讚美,誠懇地征求大家的批評,這是表現你謙虛精神的一種最有效的方法。但注意要適度,不然虛心也就變成了虛假。

    我們在社交生活中,可以根據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交際對象,去不斷創造自我,虛心學習。

    隻要虛心、努力追求謙虛的品格,在談話時保持平和坦誠的態度,尊重對方,就一定會成為一個受人敬重的人,說話的分量也會相應增大。

    忠言不逆耳,直話要婉說

    委婉平和的話語總是讓人聽著順耳,那麽,在向人提出意見相左的忠告時,為什麽不這樣做呢?

    忠告對於幫助他人和建立真誠的人際關係,起著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反過來講,不能給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誠的人,這種人不會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對方。也就是說,不關心別人的人不會給予他人忠告,不被關心的人也同樣得不到忠告。因此,我們應該歡迎忠告,更應該給人以忠告。

    盡管如此,為什麽一般人都討厭忠告,忠告為何聽起來總不順耳呢?

    究其原因,就在於一般人容易受感情支配,即使內心有理性的認識,仍易受反感情緒的影響而難以聽進理性的忠言。僅有為別人著想的良好願望還不行,忠告也需要技巧,否則就會收到反效果。如果我們注意忠告的三個要素,我們的忠告就會被人接受,忠言也就順耳起來了。

    首先,要謹慎行事。說到底,忠告是為了對方,為對方好是根本出發點。因此,要讓對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須謹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草率行事。此外,講話時態度一定要謙和誠懇,用語不能激烈,也不必過於委婉,否則對方就會產生受教訓的反感情緒。

    其次,選擇恰當時機。原則上講,提出忠告時,最好以一對一,避開耳目,千萬不要當著他人的麵向對方提出忠告。因為這樣做,對方就會受自尊心驅使而產生抵觸情緒。

    最後,不要比較。就是不要以事與事、人與人比較的方式提出忠告。因為此時的比較,往往是拿別人的長比對方的短,這樣很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人都有自尊和愛麵子的心理,聽到刺激性的話語總會產生拒絕心理。忠言也要順耳,委婉的忠告比直言的規勸更有說服力,更容易讓人接受,更能夠打開對方的心扉。

    人們常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但是,為什麽良藥就一定是苦的,忠言就一定是逆耳的呢?現代醫學十分發達,許多良藥如蜜糖、如水果,早已不苦口。語言科學發展至今,批評的忠言也可做到“順耳”,人人愛聽。

    攻心話術

    交談時5種禁忌話題

    信口直說人人忌。在社交場合與人講話,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說不同的話,同時在說話時要慎重考慮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

    說話要有分寸,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話,也會平添幾許分量;話少又精到,給人感覺深思熟慮。而說話的分寸取決於與你談話的對象、話題和語境等諸多因素。總之,說話要言之有度。

    有度的反麵則是“失度”,什麽叫做“失度”呢?一般來說,對人出言不遜,或當著眾人之麵揭人短處,或該說的沒說,不該說的卻都說了。這些都是“失度”的表現。

    下麵我們就簡要介紹一些在談話中禁忌的話題,接觸這些話題容易導致談話“失度”,產生不良效果。

    1.隨意詢問健康狀況

    向初次見麵或者還不相熟的人詢問健康問題,會讓人覺得你很唐突。當然,如果是和十分親密的人交談,這種情況不在此列。

    2.談論有爭議性的話題

    除非很清楚對方立場,否則應避免談到具有爭論性的敏感話題,如宗教、政治等易引起雙方抬杠或對立僵持的話題。

    3.談話涉及他人的隱私

    涉及別人隱私的話題不要輕易接觸,這裏包括年齡、東西的價錢、薪酬等,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4.個人的不幸

    不要和同事提起他人所遭受的傷害。例如,他人離婚了或是家人去世等。當然,若是對方主動提起,則要表現出同情並聽他訴說,但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問不休。

    5.講品位不高的話

    一些有色的笑話,在房間內說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廣眾之下說,效果就不好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尷尬和反感。

    除上述要注重的幾點外,說話還要注意盡量客觀,實事求是,不誇大其詞,不斷章取義。講話盡量真誠,要有善意,盡量不說刻薄挖苦別人的話,不說刺激傷害別人的話。

    在人際交往中,談話要有分寸,認清自己的身份,適當考慮措辭。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應該怎樣說才能獲得更好的交談效果,是談話時應注意的。

    我們還應該注意自己在談話中的聲調、手勢、麵部表情等方麵,努力使各個方麵協調、得體。這樣,我們就能大大增強自己說話的吸引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話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端木自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端木自在並收藏說話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