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觀人七法
一本書讀懂微表情心理學 作者:張真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外交家,蜀漢丞相。他在知人善任方麵,可謂匠心獨具、運用自如。他所寫的《知人性》一文,言簡義賅而又別具一格地講述了他的“知人七法”。
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是曆代王朝盛衰變化的基本規律。人,作為政治活動的核心,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諸葛亮對此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因此,對人的認識,就成了他為政的大事,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謀事在人”。然而,人的本性又不是一看便知的,其表現也是千差萬別:有的人表麵和善,卻內藏殺機;有的人看似文雅,而本質上卻下流不堪;有的人看上去勇猛頑強,實際上卻是膽小如鼠;有的人貌似忠厚,內心卻是狡詐;有的人做事也能盡力,但卻不是一個忠實可靠之人。盡管如此,諸葛亮卻有一套獨特的識人方法。他認為認識這些人的本性並不是十分困難的,可以說:“夫知人之性,莫難察焉”。他強調,要了解人的本性可以從七個方麵入手。
一是,“問之以是非而觀其誌”,意思是說用大事大非的事情來問他,然後讓他來進行判斷,這樣可以觀察出這個人的誌向,他的價值取向就可以觀察出來。
二是,“窮之以辭觀其變”辭就是用言辭、語言來窮之,這個窮就是追問,追問到底叫窮問。問他某一件事讓他進行迴答,然後接著問,通過這種方法來觀察他的變化,看看他應變能力如何。
三是,“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諮也就是問的意思,諮詢。但是這個不是前麵的窮,窮是不停地問,追問下去,而這個諮是問一件事。用計謀來諮詢他,你設計一個計謀來問他,看他怎麽來應對的,這樣可以觀察出他的識別能力,一種應變、識別、膽識。
四是,“告之以難而觀其勇”,告訴他這件事情很艱難,甚至於有災難,然後觀察他勇敢的程度,是不是勇敢,敢於承擔。
五是,“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前麵也講到了,酒後一般是亂性的,用酒來醉之,這個句式都是一樣的。然後觀察他的性情。
六是,“臨之以利而觀其廉”,臨之以利就是以利臨之,用這個利給予他,或者說讓他麵臨財力的時候,這個時候可以觀察出他的廉潔程度,是不是廉潔。這個也就是前麵所說的“富則觀其所養”,《莊子》講“委之以財而觀其人”,說的都是一個意思。
七是,“期之以事而觀其信”,讓他去做某一件事情,這樣可以觀察出他的誠信度。看看他是否言行一致、講求信義。講究信義,才能忠於職守秉公辦事。
諸葛亮的識人跟前麵的識人其實差不多,諸葛亮很會識人,這個大家都知道的,否則,他很難指揮打那麽多勝仗。其中他還會看相,有一個人叫魏延,他看出魏延有“反骨”後來果然就反了。諸葛亮的“觀人七法”是比較全麵的,深刻的,他能為我們對人性的認識提供借鑒的視角。但人的認識具有相對性,絕對化的認識既是教條,也意味著故步自封。就諸葛亮本人而言,識人用人方麵也有過失誤,馬謖失街亭便是一例,由於街亭的失守,痛失了伐魏取勝的大好時機,其可謂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所以,我們在識人方麵,還應謹慎細心,力求全麵觀察。
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是曆代王朝盛衰變化的基本規律。人,作為政治活動的核心,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諸葛亮對此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因此,對人的認識,就成了他為政的大事,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謀事在人”。然而,人的本性又不是一看便知的,其表現也是千差萬別:有的人表麵和善,卻內藏殺機;有的人看似文雅,而本質上卻下流不堪;有的人看上去勇猛頑強,實際上卻是膽小如鼠;有的人貌似忠厚,內心卻是狡詐;有的人做事也能盡力,但卻不是一個忠實可靠之人。盡管如此,諸葛亮卻有一套獨特的識人方法。他認為認識這些人的本性並不是十分困難的,可以說:“夫知人之性,莫難察焉”。他強調,要了解人的本性可以從七個方麵入手。
一是,“問之以是非而觀其誌”,意思是說用大事大非的事情來問他,然後讓他來進行判斷,這樣可以觀察出這個人的誌向,他的價值取向就可以觀察出來。
二是,“窮之以辭觀其變”辭就是用言辭、語言來窮之,這個窮就是追問,追問到底叫窮問。問他某一件事讓他進行迴答,然後接著問,通過這種方法來觀察他的變化,看看他應變能力如何。
三是,“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諮也就是問的意思,諮詢。但是這個不是前麵的窮,窮是不停地問,追問下去,而這個諮是問一件事。用計謀來諮詢他,你設計一個計謀來問他,看他怎麽來應對的,這樣可以觀察出他的識別能力,一種應變、識別、膽識。
四是,“告之以難而觀其勇”,告訴他這件事情很艱難,甚至於有災難,然後觀察他勇敢的程度,是不是勇敢,敢於承擔。
五是,“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前麵也講到了,酒後一般是亂性的,用酒來醉之,這個句式都是一樣的。然後觀察他的性情。
六是,“臨之以利而觀其廉”,臨之以利就是以利臨之,用這個利給予他,或者說讓他麵臨財力的時候,這個時候可以觀察出他的廉潔程度,是不是廉潔。這個也就是前麵所說的“富則觀其所養”,《莊子》講“委之以財而觀其人”,說的都是一個意思。
七是,“期之以事而觀其信”,讓他去做某一件事情,這樣可以觀察出他的誠信度。看看他是否言行一致、講求信義。講究信義,才能忠於職守秉公辦事。
諸葛亮的識人跟前麵的識人其實差不多,諸葛亮很會識人,這個大家都知道的,否則,他很難指揮打那麽多勝仗。其中他還會看相,有一個人叫魏延,他看出魏延有“反骨”後來果然就反了。諸葛亮的“觀人七法”是比較全麵的,深刻的,他能為我們對人性的認識提供借鑒的視角。但人的認識具有相對性,絕對化的認識既是教條,也意味著故步自封。就諸葛亮本人而言,識人用人方麵也有過失誤,馬謖失街亭便是一例,由於街亭的失守,痛失了伐魏取勝的大好時機,其可謂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所以,我們在識人方麵,還應謹慎細心,力求全麵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