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劭是三國時期魏國人,他曾幫助魏明帝製定《新律》18篇,主要著述有《樂論》《法論》《人物誌》等。這裏我們重點是圍繞識人學的問題來講述《人物誌》。

    劉劭的《人物誌》是整本書都在講怎麽識人,用人。“八觀者,一曰奪其救,以明間雜。二曰觀其感變,以審常度。三曰觀其誌質,以知其名。四曰觀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觀其愛敬,以之通寒。六曰觀其情機,以辨恕惑。七曰觀其所短,以知所長。八曰觀其聰明,以知所達。”

    前麵所說呂不韋和莊子的觀人法基本上是先製造出某一種環境、一種場景,而劉劭就是直接在他的行為狀態當中觀出這個人的人格。現就“八觀”解說如下:

    “一曰觀其奪救,以明間雜”。奪是他取的東西,奪取東西;間是施舍東西,救助別人,就是相當於取舍的意思。看人首先要看他是怎麽取舍的,怎麽取財,取了之後又是怎麽救人、怎麽助人的,從這裏可以明白他的間雜,他的人格當中混雜了什麽就可以看出來,他的人格當中是純的還是雜的馬上就可以看出。前麵也說過“富的時候要觀其所養”是一樣的,“委之以財以觀其人”看他是不是有人心,如果有人心那他就是純的不是雜的。

    “二曰觀其感變,以審常度”。看他做事情的感應和變化,這樣可以審查出他的常度,常度就是他的不規則,看他做事情的那種尺度,也就可以看出他做事情的能力。觀其奪救以明間雜,是看他的人品的高下;觀其感應和變化,在實際當中可以看出他處事的能力。

    “三曰觀其誌質,以知其名”。誌就是指向,質就是品質,觀察他的誌向和品質,這樣才知道他的名和實是不是相符合。有的人空有其名,但是你一考察他的誌向和品質馬上就能看出來。

    “四曰觀其所由,以辨依似”。由是路徑,孔子的學生子路又叫仲由,路就是由。這個意思就是說觀察他的行為、他做事的路徑,這樣可以辨別出他依靠什麽,和什麽相近。可以看出這個人在做事的時候是不是靠別人,還是完全靠自己的,是不是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從他的行為當中就可以看出來,從它采用的路向途徑就可以看出來。

    “五曰觀其愛敬,以知通寒”。觀察他的愛人的程度和恭敬人的的程度就知道他是不是能夠通寒,通寒就是他是不是能夠資助這些窮人,也就是說看出這個人的愛心。

    “六曰觀其情機,以辨恕惑“,觀察他的性情,觀察他的技巧,這樣就可以辨別出他寬恕人的人格和他所迷惑的東西。那就是一個人的性情,那個機就通技巧。

    “七曰觀其所短,以知所長“。看他不足的東西,找他的缺點,但是找他的缺點後要發現他的優點,找到他的長處,隻看缺點是不行的,不免偏頗,要全麵的看待一個人。比如說兵家跟縱橫家,他們有很多缺點,但是他們也有很多優點也要觀察出來。所以你要觀察人的短處,發現他的長處,要肯定別人。

    “八曰觀其聰明,以知其達“。觀他的聰明,這個聰明本來就是結果了,實際上聰明不是這個意思,聰是耳聰,觀察他的聽覺、聽力,明是目明,是眼睛視力,從這裏麵知道他的通達之處。一個人如果耳聰目明,那他肯定是真正的聰明,我們學這些東西,尤其是從看書上就能夠使人聰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本書讀懂微表情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真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真慕並收藏一本書讀懂微表情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