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是個大吉大利的日子。
楊承應在這天設宴,本來是犒賞群臣,卻變成戰略會議。
通過一頓宴席,讓薛國觀等舊臣難受死了。
他們發現楊承應和李自成是一路貨色,手段更多樣。
但是,他們如果工作怠慢,下場會很慘。
薛國觀一幹人等在心中盼望著,盼望明軍來解救他們。
上天迴應了這份盼望,在八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於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次年為弘光元年。
要了解這段故事,就得從崇禎駕崩說起。
崇禎自縊後,魏照乘徒步難逃至南京,向留守南京的大臣們稟報了崇禎駕崩的消息。
南京震動。
同時,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從衛輝逃到淮安。
論血緣,朱由崧最近。論「賢明」,朱常淓最佳。
為什麽不選其他皇室呢?
原因很簡單,福王和潞王是血緣距離崇禎最近,隻不過福王比潞王血緣更近。
另外,楊承應的信送到了南京。
原來楊承應在取得山海關之戰勝利後,就派人乘海船南下,送信給南京。
他在信中一再表示,自己是聽聞君父蒙難,率軍入京勤王。
並且表示,會想辦法找到崇禎三皇兒,如果找不到,誠懇邀請潞王入京,尊為皇帝。
在南京的大明臣子都一臉鄙視。
不是,你楊承應當我們是傻子嗎?誰家忠臣坐視君父自縊才揮師入關啊!
其實楊承應並不是真的認為自己能糊弄他們,隻是想利用這個機會表明態度,不讓他們和李自成合流。
還順便防一手,南邊迎立潞王以外的新君,就有理由不認。
打發走楊承應的使者,史可法認真考慮由誰繼位新君。
他本意是想擁立福王繼位,名正言順。
史可法正思考的時候,仆人進來稟報,錢謙益在府外求見。
錢謙益雖遭牽連而削籍歸鄉,卻是東林黨領袖,地位舉足輕重。
史可法一麵讓下人安排好茶水,一麵親自把錢謙益迎進正堂。
錢謙益道:「國事危如累卵,史公卻穩坐書齋,莫非是真的信了楊承應的邪說,送潞王北上。」
「楊承應信中說的話,我自然不信。」史可法反問道,「錢公忽然到敝府,不知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當。」說著,錢謙益把身子往前挪挪,小聲道:「楊承應在信中胡說八道,但有一句話是對的,那就是潞王是賢主,而福王難堪大用。」
「依你的意思,是想擁立潞王為新君!」
「當今之世,如果沒有有能力的君王撥亂反正,扭轉乾坤,怎麽與李自成、楊承應鬥。史公,請你三思啊。」
史可法是個沒主意的人,聽了錢謙益的話,竟覺得有道理。
有個屁的道理。
古代最講究基於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潞王是穆宗孫子,隻屬於朱棣一係。
而福王是萬曆親弟弟的兒子,與天啟、崇禎同一個輩。
福王著實不咋地,立他能堵上各方的嘴。
那麽錢謙益橫插一杠用意是什麽呢?
哎嘿,錢謙益屬於居心不良,犯了黨爭的老毛病。
東林黨人當年靠什麽起家?爭國本啊!
爭誰?
爭光宗繼位,反對福王朱常洵繼位。
現在朱由崧繼位,那麽東林黨人的人設豈不就沒了。
他們還擔心福王繼位後,打擊報複他們這些嘴炮。
於是,眾人一合計,派錢謙益出麵,說服史可法改立潞王。
除錢謙益,還有呂大器、高弘圖、張慎言、薑日廣輪流上陣,史可法動搖了。
一是,福王的確有國本之爭的遺留問題;二是,不論是已死的朱常洵還是朱由崧都是敗家子。
然而南京還有很多略有遠見的臣子,他們紛紛遊說史可法,說無論福王有多大問題,就一個親疏遠近的問題就能把皇位坐穩。
九江有尤世祿,這家夥已經完全沒有忠誠可言。
萬一提找機會擁立王爺怎麽辦?
史可法又動搖了。.
左右搖擺之後,史可法悟出一個道理:
「這幫文人是沒用的,當下最重要的是穩定各路總兵,隻有得到他們的支持,新立的君主才是最穩固的。」
接著就是找誰出來擁立新君?
尤世祿,不行!
已經是樹大根深,別招惹為好。
江北四大總兵,一個是山東總兵楊禦蕃,雖是名將之後,近些年也在北方為非作歹。
二是統帥京營的孫應元,不是一個善茬。
三是高傑,排除。
四是劉亮佐,嗯……算了,那是個廢柴。
思來想去,史可法覺得和這些總兵說不上一句話,還是和文臣談得來。
史可法一拍大腿,就他了!
這人是誰呢?這人正是鳳陽提督馬士英。
「馬公,福王有七大缺點:貪、yin、酗酒、不孝、虐待下屬、不讀書、幹預官吏,不足以繼承帝位。」
史可法說道:「若是立潞王,則順了錢謙益等人的心願,也正中北方楊承應的女幹計,借親疏挑事。」
「史公莫非有新的選擇?」馬士英問。
「不如從老成可靠的惠王和桂王裏挑一個,隻要馬公和江北四大總兵支持,此事定能成功。」
惠王朱常潤和桂王朱常瀛乃是一母所生,都是萬曆皇帝的兒子。
馬士英聽了,當即表示讚同。
他道:「有史公做主,我全力支持。隻是說服各大總兵需要一點點時間,請史公耐心等候佳音。」
「有勞了。」史可法謝過。
等史可法離開,馬士英立馬翻臉。
他想,史可法敦厚卻沒有腦子,舍棄親疏倫理,無異於自殺。
況且他還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擁立惠王或桂王,史可法順理成章的成為首輔。
他跟著史可法混。
史可法是個沒主見卻正直的人,搞不好要被東林黨人操控。
與其如此,不如他馬士英靠擁立之功入閣,比跟著史可法強。
不過,史可法給他提供了一個思路。
馬士英在拜別了史可法,立刻去串聯了江北四大總兵,準備擁立新的君主。
不得不說,馬士英沒有壞透。
他覺得史可法是個敦厚人,將來做首輔,當擺設,自己做次輔主管權力挺好。
於是,在說服四大總兵後,派人告知史可法,召集南京官僚,在會上擁立桂王做皇帝。
同時通報了自己的條件——做當朝次輔。
這種最基本最淺顯的權力交易,卻被史可法斷然拒絕。
史可法覺得,內閣應該公推,而不是私下決定。
馬士英氣炸了,決定用計策逼走史可法,自己獨斷大權!
楊承應在這天設宴,本來是犒賞群臣,卻變成戰略會議。
通過一頓宴席,讓薛國觀等舊臣難受死了。
他們發現楊承應和李自成是一路貨色,手段更多樣。
但是,他們如果工作怠慢,下場會很慘。
薛國觀一幹人等在心中盼望著,盼望明軍來解救他們。
上天迴應了這份盼望,在八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於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次年為弘光元年。
要了解這段故事,就得從崇禎駕崩說起。
崇禎自縊後,魏照乘徒步難逃至南京,向留守南京的大臣們稟報了崇禎駕崩的消息。
南京震動。
同時,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從衛輝逃到淮安。
論血緣,朱由崧最近。論「賢明」,朱常淓最佳。
為什麽不選其他皇室呢?
原因很簡單,福王和潞王是血緣距離崇禎最近,隻不過福王比潞王血緣更近。
另外,楊承應的信送到了南京。
原來楊承應在取得山海關之戰勝利後,就派人乘海船南下,送信給南京。
他在信中一再表示,自己是聽聞君父蒙難,率軍入京勤王。
並且表示,會想辦法找到崇禎三皇兒,如果找不到,誠懇邀請潞王入京,尊為皇帝。
在南京的大明臣子都一臉鄙視。
不是,你楊承應當我們是傻子嗎?誰家忠臣坐視君父自縊才揮師入關啊!
其實楊承應並不是真的認為自己能糊弄他們,隻是想利用這個機會表明態度,不讓他們和李自成合流。
還順便防一手,南邊迎立潞王以外的新君,就有理由不認。
打發走楊承應的使者,史可法認真考慮由誰繼位新君。
他本意是想擁立福王繼位,名正言順。
史可法正思考的時候,仆人進來稟報,錢謙益在府外求見。
錢謙益雖遭牽連而削籍歸鄉,卻是東林黨領袖,地位舉足輕重。
史可法一麵讓下人安排好茶水,一麵親自把錢謙益迎進正堂。
錢謙益道:「國事危如累卵,史公卻穩坐書齋,莫非是真的信了楊承應的邪說,送潞王北上。」
「楊承應信中說的話,我自然不信。」史可法反問道,「錢公忽然到敝府,不知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當。」說著,錢謙益把身子往前挪挪,小聲道:「楊承應在信中胡說八道,但有一句話是對的,那就是潞王是賢主,而福王難堪大用。」
「依你的意思,是想擁立潞王為新君!」
「當今之世,如果沒有有能力的君王撥亂反正,扭轉乾坤,怎麽與李自成、楊承應鬥。史公,請你三思啊。」
史可法是個沒主意的人,聽了錢謙益的話,竟覺得有道理。
有個屁的道理。
古代最講究基於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潞王是穆宗孫子,隻屬於朱棣一係。
而福王是萬曆親弟弟的兒子,與天啟、崇禎同一個輩。
福王著實不咋地,立他能堵上各方的嘴。
那麽錢謙益橫插一杠用意是什麽呢?
哎嘿,錢謙益屬於居心不良,犯了黨爭的老毛病。
東林黨人當年靠什麽起家?爭國本啊!
爭誰?
爭光宗繼位,反對福王朱常洵繼位。
現在朱由崧繼位,那麽東林黨人的人設豈不就沒了。
他們還擔心福王繼位後,打擊報複他們這些嘴炮。
於是,眾人一合計,派錢謙益出麵,說服史可法改立潞王。
除錢謙益,還有呂大器、高弘圖、張慎言、薑日廣輪流上陣,史可法動搖了。
一是,福王的確有國本之爭的遺留問題;二是,不論是已死的朱常洵還是朱由崧都是敗家子。
然而南京還有很多略有遠見的臣子,他們紛紛遊說史可法,說無論福王有多大問題,就一個親疏遠近的問題就能把皇位坐穩。
九江有尤世祿,這家夥已經完全沒有忠誠可言。
萬一提找機會擁立王爺怎麽辦?
史可法又動搖了。.
左右搖擺之後,史可法悟出一個道理:
「這幫文人是沒用的,當下最重要的是穩定各路總兵,隻有得到他們的支持,新立的君主才是最穩固的。」
接著就是找誰出來擁立新君?
尤世祿,不行!
已經是樹大根深,別招惹為好。
江北四大總兵,一個是山東總兵楊禦蕃,雖是名將之後,近些年也在北方為非作歹。
二是統帥京營的孫應元,不是一個善茬。
三是高傑,排除。
四是劉亮佐,嗯……算了,那是個廢柴。
思來想去,史可法覺得和這些總兵說不上一句話,還是和文臣談得來。
史可法一拍大腿,就他了!
這人是誰呢?這人正是鳳陽提督馬士英。
「馬公,福王有七大缺點:貪、yin、酗酒、不孝、虐待下屬、不讀書、幹預官吏,不足以繼承帝位。」
史可法說道:「若是立潞王,則順了錢謙益等人的心願,也正中北方楊承應的女幹計,借親疏挑事。」
「史公莫非有新的選擇?」馬士英問。
「不如從老成可靠的惠王和桂王裏挑一個,隻要馬公和江北四大總兵支持,此事定能成功。」
惠王朱常潤和桂王朱常瀛乃是一母所生,都是萬曆皇帝的兒子。
馬士英聽了,當即表示讚同。
他道:「有史公做主,我全力支持。隻是說服各大總兵需要一點點時間,請史公耐心等候佳音。」
「有勞了。」史可法謝過。
等史可法離開,馬士英立馬翻臉。
他想,史可法敦厚卻沒有腦子,舍棄親疏倫理,無異於自殺。
況且他還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擁立惠王或桂王,史可法順理成章的成為首輔。
他跟著史可法混。
史可法是個沒主見卻正直的人,搞不好要被東林黨人操控。
與其如此,不如他馬士英靠擁立之功入閣,比跟著史可法強。
不過,史可法給他提供了一個思路。
馬士英在拜別了史可法,立刻去串聯了江北四大總兵,準備擁立新的君主。
不得不說,馬士英沒有壞透。
他覺得史可法是個敦厚人,將來做首輔,當擺設,自己做次輔主管權力挺好。
於是,在說服四大總兵後,派人告知史可法,召集南京官僚,在會上擁立桂王做皇帝。
同時通報了自己的條件——做當朝次輔。
這種最基本最淺顯的權力交易,卻被史可法斷然拒絕。
史可法覺得,內閣應該公推,而不是私下決定。
馬士英氣炸了,決定用計策逼走史可法,自己獨斷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