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應在青泥窪。
這裏比金州城附近稍微好一點,一台台龍骨水車在赤著上身的農夫腳下轉動著,將濕泥巴運往馬欄河兩岸的良田。
金州城附近最慘,由於那一片是中間高四周低,隻有季節河。
旱災一到,完全沒有防禦能力,地上都幹的裂了口子。
對那裏,楊承應已經不抱任何希望。
來到這裏,他發現希望也不大。
青泥窪是大連的前身,這裏有條馬欄河流過,是母親河。
百姓都住在母親河兩岸。
如今,這條母親河已經不行了。
楊承應彎腰,隨手撿起地上一塊土,輕輕一用力,捏成粉末。
“不行,再這樣下去,人累死了也救不了莊稼。”
楊承應拍了拍手,灰塵落地。
連風都沒有。
“是啊,我已經按照您的吩咐,讓大部分百姓都待在家裏別出來。”
從旱災出來,包括尚可進在內的金州管理民政事務的將領都來到地方,指揮抗旱。
天氣太熱,人站在太陽下麵,容易中暑。
小小的青泥窪,已經倒下了一百多人。
尚可進讓除了抗旱的民夫,其他人全部都待在家裏,等太陽落了山再出來。
楊承應覺得這還不夠:“把抗旱的民夫也撤下來,不能待在太陽下麵。”
“如果不這樣,連最好的田都保不住,年終該怎麽辦?”尚可進擔憂地問。
“走一步算一步吧,我這裏的糧食應該夠熬過這個冬天。”
楊承應說完,往前走去。
如今和以前不一樣,七十多萬百姓,一個冬天得吃多少糧食啊。
這讓楊承應心裏完全沒底。
走著走著,就看到有百姓用碗給莊稼灌水。
這些百姓因為長期暴曬,都皮膚黝黑。手臂有粗有細,但手掌都磨起了老繭。
“您把水喝了。”
楊承應到了這些百姓的麵前。
“總兵。”有個百姓一臉焦急,“有這些水,莊稼才有希望。”
楊承應搖搖頭道:“人比莊稼重要,你手裏的這一碗水能讓你解渴,莊稼卻一百碗水都不夠。”
說罷,他接過農夫手裏的水碗,鄭重地端著,吩咐道:“喝!”
農夫接過水碗,將這碗不那麽純淨的水喝了下去。
楊承應又對其他農夫喊道:“都喝,然後迴住處避暑。”
農夫們都低頭喝水。
忽然,不遠處飄起一股濃煙。
“前麵怎麽迴事?”楊承應大聲地問。
“有人在燒山!”有人高聲迴答。
“誰允許的?”
“不知道。”
“瞎搞。”楊承應趕緊帶著隨從,直奔濃煙的地方。
入眼處,一片大火將地麵烤的滋滋作響。
有好幾個農夫扛著鋤頭,站在大火不遠處。
楊承應喊道:“你們在幹什麽?”
“大帥,我們在開荒。”有人高聲迴答。
“天氣這麽熱,你們就算是把整座山點著了,沒有水也中不了地。”
楊承應快步走了過去。
有農夫一臉焦急地說道:“大帥,我們也不想啊。再不種糧食,冬天怎麽過。”
“有我在,不會讓你們餓死。”楊承應道。
“我們都知道大帥好心,可是……”
“必須保住水土,沒有這些樹,我們就保不住水。”
聽了這話,農夫一臉懵逼。
楊承應想起來了,他們是不懂水土流失這個概念,隻好道:“我的意思是,以後不要再盲目開荒。”
“草民知道了。”農夫們點點頭。
從青泥窪出發,往北,返迴金州城。
這一路,楊承應鬧得是灰頭土臉,迴到家連洗澡的水都沒有。
隻能用一點點水搓澡。
吃飯,青菜完全絕跡了,全是肉,還是幹炒的。
以前盼著吃肉,現在連肉都吃不下了。
麵對桌上兩個菜,楊承應放下碗筷,不禁歎了口氣。
“大帥。”吳三桂快步入內,“有從京城來的一份急件。”
“急件?”
楊承應拆開書信,看了一遍,整個人都蒙了。
“這都什麽時候了,還幹這一件事。”
又看了一遍,氣得楊承應把書信往桌上一拍。
“什麽事?”沈誌祥好奇地問。
“朝廷要把公主下嫁,要我這邊做好迎親的準備。”
楊承應收起書信,長出了一口氣。
公主下嫁?
眾親衛都麵露喜色,武將能娶到公主,這可是大明朝自嘉靖以來頭一遭。
楊承應可沒有他們高興,沒好氣道:“整個遼東大旱,正是上下同心齊力抗旱的重要時刻,居然成勞什子親。”
“成親可是大事,大帥不能意氣用事。”吳三桂笑著說道。
“你小子敢教訓我。”楊承應抬頭看他。
“屬下不敢。”吳三桂低頭。
楊承應沒有真的生氣,笑道:“我也不敢,隻能發幾句牢騷,然後寫謝恩折。”說罷,叫來文書,讓他代筆寫一份謝恩折。
但是在內心深處,楊承應是不讚同這個時候舉行婚禮。
隻不過,這事不由他說了算。
京城,皇宮。
朱徽嫻靜靜地坐在梳妝台前,她在試妝。
成親是一件大事,她需要提前選擇合適的妝容。
身為大明公主,儀表非常重要。
幾個老宮女為朱徽嫻化妝,同時編頭發,確保妝容和發型匹配。
不止如此,還有幾個擔任裁縫的宮女,等著公主試穿。
如果不合適,再重新做。
皇後親自來探望。
宮裏的宮女們都向她行禮。
朱徽嫻也要起身,卻被皇後開口製止:“妹妹不用起身,正化著妝呢。”
說完,她走近又仔細看了一遍:“妹妹真好看,楊承應是有福之人。”
朱徽嫻微微一笑,不好開口。
“皇帝聽說楊承應從李朝返迴金州鎮,派人告知他婚事。”
皇後微笑著說道:“他已經寫了謝恩折,送到了宮裏。”
朱徽嫻淡淡地說道:“聽聞整個遼東大旱,他會有心思在婚事上?”
自從萬弘祚和周達的事出來,朱徽嫻就發現有些情況和自己想的、他們說的完全對不上號。
於是,她開始重新審視楊承應,這個將來相伴一生的人。
這一打聽才知道,對於他的評價完全是兩個極端。萬弘祚等人,都說楊承應是一個飛揚跋扈的人,徐光啟則說他忠於國事,能耐非凡。
一個忠於國事的人,會有心思在婚事而不是災情上?
說出來,沒人會相信。
皇後安慰道:“你別往心裏去,楊承應到處巡視地方,迴來的時候灰頭土臉的。”
“皇後放心。”朱徽嫻心裏不會介意。
這裏比金州城附近稍微好一點,一台台龍骨水車在赤著上身的農夫腳下轉動著,將濕泥巴運往馬欄河兩岸的良田。
金州城附近最慘,由於那一片是中間高四周低,隻有季節河。
旱災一到,完全沒有防禦能力,地上都幹的裂了口子。
對那裏,楊承應已經不抱任何希望。
來到這裏,他發現希望也不大。
青泥窪是大連的前身,這裏有條馬欄河流過,是母親河。
百姓都住在母親河兩岸。
如今,這條母親河已經不行了。
楊承應彎腰,隨手撿起地上一塊土,輕輕一用力,捏成粉末。
“不行,再這樣下去,人累死了也救不了莊稼。”
楊承應拍了拍手,灰塵落地。
連風都沒有。
“是啊,我已經按照您的吩咐,讓大部分百姓都待在家裏別出來。”
從旱災出來,包括尚可進在內的金州管理民政事務的將領都來到地方,指揮抗旱。
天氣太熱,人站在太陽下麵,容易中暑。
小小的青泥窪,已經倒下了一百多人。
尚可進讓除了抗旱的民夫,其他人全部都待在家裏,等太陽落了山再出來。
楊承應覺得這還不夠:“把抗旱的民夫也撤下來,不能待在太陽下麵。”
“如果不這樣,連最好的田都保不住,年終該怎麽辦?”尚可進擔憂地問。
“走一步算一步吧,我這裏的糧食應該夠熬過這個冬天。”
楊承應說完,往前走去。
如今和以前不一樣,七十多萬百姓,一個冬天得吃多少糧食啊。
這讓楊承應心裏完全沒底。
走著走著,就看到有百姓用碗給莊稼灌水。
這些百姓因為長期暴曬,都皮膚黝黑。手臂有粗有細,但手掌都磨起了老繭。
“您把水喝了。”
楊承應到了這些百姓的麵前。
“總兵。”有個百姓一臉焦急,“有這些水,莊稼才有希望。”
楊承應搖搖頭道:“人比莊稼重要,你手裏的這一碗水能讓你解渴,莊稼卻一百碗水都不夠。”
說罷,他接過農夫手裏的水碗,鄭重地端著,吩咐道:“喝!”
農夫接過水碗,將這碗不那麽純淨的水喝了下去。
楊承應又對其他農夫喊道:“都喝,然後迴住處避暑。”
農夫們都低頭喝水。
忽然,不遠處飄起一股濃煙。
“前麵怎麽迴事?”楊承應大聲地問。
“有人在燒山!”有人高聲迴答。
“誰允許的?”
“不知道。”
“瞎搞。”楊承應趕緊帶著隨從,直奔濃煙的地方。
入眼處,一片大火將地麵烤的滋滋作響。
有好幾個農夫扛著鋤頭,站在大火不遠處。
楊承應喊道:“你們在幹什麽?”
“大帥,我們在開荒。”有人高聲迴答。
“天氣這麽熱,你們就算是把整座山點著了,沒有水也中不了地。”
楊承應快步走了過去。
有農夫一臉焦急地說道:“大帥,我們也不想啊。再不種糧食,冬天怎麽過。”
“有我在,不會讓你們餓死。”楊承應道。
“我們都知道大帥好心,可是……”
“必須保住水土,沒有這些樹,我們就保不住水。”
聽了這話,農夫一臉懵逼。
楊承應想起來了,他們是不懂水土流失這個概念,隻好道:“我的意思是,以後不要再盲目開荒。”
“草民知道了。”農夫們點點頭。
從青泥窪出發,往北,返迴金州城。
這一路,楊承應鬧得是灰頭土臉,迴到家連洗澡的水都沒有。
隻能用一點點水搓澡。
吃飯,青菜完全絕跡了,全是肉,還是幹炒的。
以前盼著吃肉,現在連肉都吃不下了。
麵對桌上兩個菜,楊承應放下碗筷,不禁歎了口氣。
“大帥。”吳三桂快步入內,“有從京城來的一份急件。”
“急件?”
楊承應拆開書信,看了一遍,整個人都蒙了。
“這都什麽時候了,還幹這一件事。”
又看了一遍,氣得楊承應把書信往桌上一拍。
“什麽事?”沈誌祥好奇地問。
“朝廷要把公主下嫁,要我這邊做好迎親的準備。”
楊承應收起書信,長出了一口氣。
公主下嫁?
眾親衛都麵露喜色,武將能娶到公主,這可是大明朝自嘉靖以來頭一遭。
楊承應可沒有他們高興,沒好氣道:“整個遼東大旱,正是上下同心齊力抗旱的重要時刻,居然成勞什子親。”
“成親可是大事,大帥不能意氣用事。”吳三桂笑著說道。
“你小子敢教訓我。”楊承應抬頭看他。
“屬下不敢。”吳三桂低頭。
楊承應沒有真的生氣,笑道:“我也不敢,隻能發幾句牢騷,然後寫謝恩折。”說罷,叫來文書,讓他代筆寫一份謝恩折。
但是在內心深處,楊承應是不讚同這個時候舉行婚禮。
隻不過,這事不由他說了算。
京城,皇宮。
朱徽嫻靜靜地坐在梳妝台前,她在試妝。
成親是一件大事,她需要提前選擇合適的妝容。
身為大明公主,儀表非常重要。
幾個老宮女為朱徽嫻化妝,同時編頭發,確保妝容和發型匹配。
不止如此,還有幾個擔任裁縫的宮女,等著公主試穿。
如果不合適,再重新做。
皇後親自來探望。
宮裏的宮女們都向她行禮。
朱徽嫻也要起身,卻被皇後開口製止:“妹妹不用起身,正化著妝呢。”
說完,她走近又仔細看了一遍:“妹妹真好看,楊承應是有福之人。”
朱徽嫻微微一笑,不好開口。
“皇帝聽說楊承應從李朝返迴金州鎮,派人告知他婚事。”
皇後微笑著說道:“他已經寫了謝恩折,送到了宮裏。”
朱徽嫻淡淡地說道:“聽聞整個遼東大旱,他會有心思在婚事上?”
自從萬弘祚和周達的事出來,朱徽嫻就發現有些情況和自己想的、他們說的完全對不上號。
於是,她開始重新審視楊承應,這個將來相伴一生的人。
這一打聽才知道,對於他的評價完全是兩個極端。萬弘祚等人,都說楊承應是一個飛揚跋扈的人,徐光啟則說他忠於國事,能耐非凡。
一個忠於國事的人,會有心思在婚事而不是災情上?
說出來,沒人會相信。
皇後安慰道:“你別往心裏去,楊承應到處巡視地方,迴來的時候灰頭土臉的。”
“皇後放心。”朱徽嫻心裏不會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