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亂將大晉國力消耗殆盡,朝廷已無力管控地方,以致各地軍閥不聽調遣,揭竿造反者風起雲湧。其中有華人,更有身處邊疆及原先內附進來的番邦胡人。甚至有兩位已經率先僭越稱王:一位是西南的巴氐人李特之子李雄,另一位就是身處內地並州的匈奴劉淵。
巴氐李氏相傳為廩君的苗裔,本應為巴氏。關於其祖先的創業史,還有一段非常淒美的愛情故事。當年廩君族人原本是生活在一處狹閉塞的山區中,沒有耕地,隻會采集打獵,且是以洞穴為居。廩君征服本族其他部落後,做了首領。他不滿足於生活現狀,便帶領族人外出尋找更廣闊的生存空間。走到鹽陽一帶的時候,遇到了鹽水女神。鹽水女神見廩君是個英雄人物,心生愛慕,便想將廩君留在自己身邊。就對他:我這裏地域廣大,盛產魚鹽,情願與你共有,你就不要走了吧。廩君當然並不滿足於此,不過他似乎情商很高,不直接迴絕,而是婉轉地對鹽水女神:我要為你尋找田野肥沃的土地,不能留在這裏。鹽水女神對廩君愛慕至深,不肯放他走。於是每到晚間便陪廩君同睡,白則連同手下一起化為無數飛蟲飛到空中,遮蔽日,如同夜晚,讓廩君不能辨別方向,走不出自己的地界。鹽水女神的癡情並沒有感化廩君,反而還葬送了自己。廩君決意要走,去尋求更遠大的誌向。他心生一計,對鹽水女神:我送你一條青縷,你把它帶在身上,以示我們兩情相悅,我將會留在簇與你共同生活;如果你不戴,那就明我們兩個沒有感情,我勢必離你而去。鹽水女神不知是計,還欣然接受,並帶著這條青縷喜滋滋地與手下化作飛蟲再次飛上。廩君知道空中青縷的所在就是鹽水女神,心一橫,先衝著青縷的方向跪了下去,兩臂卻挽下重弓,朝青縷射去。鹽水女神應箭而死,遮蔽日的飛蟲也隨之消散。廩君得以繼續尋找廣闊的生存之地。一個癡情女娘負心郎的故事。
當然,這隻是一個傳。至於李特,其祖先在遷徙過程中已經融合了其他民族的血液,並不是純正的廩君後代。可其卻有廩君的野心。經過數年的發展,最終能夠與朝廷分庭抗禮。
李特死後,其子李雄繼承了他的位置,並自立為成都王。李氏父子雖然反叛較早,但地域範圍並不算廣,隻在川蜀範圍內。而並州的匈奴劉淵卻發展極其迅速。
並州匈奴是秦末時單於冒頓的後代。漢高祖劉邦曾以一個族女冒充公主嫁給冒頓,並與之結為兄弟之盟。由於漢朝強大,冒頓部匈奴產生敬畏之心,想長期依附,為與漢室拉近關係,便改以漢皇室姓氏劉姓自居。
劉淵乃是單於家族出身,承襲其父做了部落首領。由於已經內附,此時當然不能以大單於為號,僅稱左賢王,五部大都督。劉淵生得風姿絕人,精通華人文化,又有勇有謀,最重要的是野心極大。
匈奴人別看內遷已經百餘年,但始終自成一體,沒有融入魏晉華人之鄭八王之亂後期,並州匈奴見晉室衰微,便開始蠢蠢欲動,幾名部族上層成員私下密議:想當初,我匈奴也是威震塞北、與大漢齊名的強大種族。無奈遇到一代雄主漢武大帝,我匈奴從此分崩離析。漢亡以來,我部匈奴雖被魏晉接納,保留了部族,但隻徒有虛號,沒有自己的尺寸之地,與平常的百姓編戶無異。現在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正是興邦複業的大好時機。左賢王乃是大貴之相,不是居於人下者。這一定是老要興複我匈奴,否則的話怎麽會生出此人呢?
於是就攛掇劉淵起事,並推其為主。
劉淵本來就野心勃勃,被大家推舉當然痛快接受。於是便想去離石一帶蓄謀起事。他彼時乃是成都王司馬穎的得力幹將。司馬穎做鎮北大將軍,也為劉淵討封了一個將軍之職。劉淵率領本部人馬為司馬穎抵擋司馬越的鮮卑兵。其想要離開,必須要向司馬穎請辭。但如果實話實,無疑是找死。他就謊稱要迴鄉歸葬祖先。可那時候司馬穎和司馬越正僵持得難解難分,司馬穎怎麽肯放他走?於是他又換了一個理由,要迴去為司馬穎招募匈奴其他部族人馬來對抗司馬越。司馬穎正愁打不贏司馬越,劉淵的辭當然很合他的心意,便欣然同意。可是劉淵這一去,就如同放虎歸山,終成大患。
到了離石左國城不到一月,劉淵便聚集了數萬之眾,並被族人推舉為大單於。匈奴人長期被魏晉壓製,此時終於等到了翻身的機會,於是紛紛吵嚷著要恢複匈奴故土和舊製。可是燕雀不知鴻鵠之誌。劉淵的目標卻遠不止此,他的目標是效仿漢高祖、魏武帝,成就下霸業,僅僅恢複匈奴舊製根本不能滿足。
劉淵禮賢下士,胡晉各族投奔他的甚多。雖想複興匈奴,可是卻不敢以匈奴的名義。因為匈奴自古就被視為蠻夷之邦,如果直接以匈奴的名義起事,必然得不到下饒響應。想要做到正統,就必須名正言順。哪怕再牽強,也要找出一個理由來。劉淵於是又把漢匈和親一事扯了進來,對外宣稱道:下本是屬於大漢的,漢室衰微,才被魏晉相繼取代。我匈奴乃是漢氏之甥,又結為兄弟。所謂兄亡弟紹,即便漢室亡了,也應該由我匈奴接替,魏晉算個什麽?我必要把江山奪迴來取而代之!光是嘴上這麽似乎顯得不夠誠意,為了表示真誠,劉淵還專門正式設立了神祠,將漢高祖等漢室皇帝當做祖先供奉起來。光是供奉前後兩漢的皇帝還覺得不夠,竟將蜀漢劉備也供奉起來,甚至追尊後主劉禪為孝懷皇帝,一並供奉。阿鬥乃是被司馬昭廢掉的。劉淵此舉明顯是貶司馬而舉劉的意思。阿鬥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根本無緣帝號、死後僅以安樂思公為諡號的自己,居然被追尊為皇帝諡號。隻是追尊自己的並不是自己的後代,而是完全意想不到的番邦胡人。
基礎打完之後,族人建議劉淵上尊號直接稱帝,可是劉淵認為時候未到,不可莽撞,於是就仿照當年劉邦,先稱了漢王。
到了此時,晉室可謂內憂外患,真正岌岌可危。
可偏偏就在這個時候,“千古一帝”司馬衷卻突然駕崩了。死因很蹊蹺——食餅中毒而死。
司馬衷出生之始,司馬家就已經奠定了霸權地位,他從沒經曆過父祖那樣艱難驚險的創業過程,隻享受了安逸的生活。可是到了知命的年齡,卻被司馬乂、司馬穎挾持著南征北戰,又被司馬顒、司馬越東搶西奪,兵荒馬亂,受盡了苦頭。逃跑的時候根本來不及準備車駕,甚至連鞋都跑丟了,飯總是饑一頓飽一頓的,身無分文,區區幾千錢還要向身邊的侍從借貸,屬實慘兮兮。如果是在那個混亂的時候死了,也還算正常。可他挺了過來,平安到達了洛陽,卻突然死於食物安全問題。
一般的食物中毒並不稀奇,但食物中毒引起的死亡事件即便是在普通百姓之家尚且極少出現,堂堂皇宮禦膳房怎麽會出現這樣的低級錯誤?明顯是有人惡意為之。誰會對這位傻皇帝下此毒手呢?最大的可疑者當然是掌握輔政大權的東海王司馬越,不過也有是東宮皇太弟豫章王司馬熾所為的。眾紛紜,誰也不能確定,留下了一個千古謎團。
所謂能者上庸者下。司馬衷這樣的庸者下了台,對大晉甚至所有百姓來簡直是大的好處。此事若早發生十五年,晉室也就不會有這麽多禍亂。如果那個謀害者是出於淬考慮,冒著粉身碎骨的風險、大逆不道的罵名,將皇帝拉下馬,還很值得下人敬佩。可惜的是,世上根本沒有這樣的人,其考慮的隻是個人利益而已。
不管是誰下的毒手,司馬衷算是結束了自己受人擺布的一生,順便結束了自己奇葩可悲的皇帝職業生涯。享年四十八歲,此年齡對於皇帝這個職業來講已經算是長壽的了。不過,他當初要是不被選為太子,而是安安穩穩地做一個諸侯王,安享富貴,諸事無憂,不定活到古稀之年也有可能。做了十幾年的皇帝,自己沒能壽終正寢不,還絕了後,大亂了下,這樣的皇位坐起來又有什麽意義?
司馬炎傳位給司馬衷,可能是史上嫡長子繼承製的最大敗筆,不但毀滅了晉室,塗炭了下百姓,更影響了曆史的軌跡。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前麵似乎應該加一句,不勝其能,不謀其位。既然要擁有四海,統禦萬民,就應該具備萬裏挑一的才能。司馬衷做個普通人尚且不夠格,偏偏讓他君臨下,這是對江山社稷極賭不負責任。
司馬衷繼位以來,先後受製於外叔祖楊駿、叔祖司馬亮、弟弟司馬瑋、皇後賈南風、叔祖司馬倫、弟弟司馬冏、司馬乂、司馬穎、叔叔司馬顒、司馬越。此十人如同擺布者一般輪流登台擺布這位傀儡皇帝,上演了一幕幕可悲可笑的曆史大劇,將人性的醜陋貪婪演繹得淋漓盡致。
隨著這位傀儡皇帝的下台,西晉也將很快落下自己的曆史大幕。
皇帝、諸侯甚至王公死後,後人一般都會為其評價一個諡號,如“文帝”、“武帝”、“莊王”、“桓公”等。其評議依據應該是被諡者生前的功過是非,不過,這其中也暗藏著很多不公正。比如賈充死後,按照他生前的所作所為,博士們給他評了一個“荒”字。這個諡號對於賈充來應該算是貼切的,但卻非常難聽。那時的賈南風已經做了太子妃,賈家勢力非常大,這個諡號當然不能通過,於是便想辦法幹預,最後改諡了“武”字。
大臣尚且如此,帝王在諡號方麵做的文章就更大了,沒做過皇帝的可能被追加為皇帝;做過皇帝的卻可能沒人願意稱他皇帝的諡號,甚至沒有皇帝諡號。像前朝的曹芳、曹髦都是真正做過皇帝的,但他們一個被司馬師給廢了,另一個被司馬昭給直接殺了,曹魏後代式微,沒有能力維護他們的尊號,以至後世曆史提及到他們,隻以他們登基前的爵位“齊王”和“高貴鄉公”稱唿,而並不以某某帝唿之。蜀漢後主劉禪比他們兩個好一點,其被司馬昭滅國後,廢為安樂公,死後被諡為安樂思公。當然,諡號應該是死後即被後人評議。過了數十年再追諡,甚至是被異族所追諡的,則太過牽強,不能算數。相比之下,隻有漢獻帝劉協還混得不錯,雖然也是被廢的皇帝,但後世總算習慣稱他某某帝的諡號。
相反的,像曹操、司馬懿兩個人,明明沒有做過皇帝,卻因後代子孫肇建新朝做了皇帝,也被追諡為皇帝諡號,史稱魏武帝和晉宣帝。
事實就是這樣,王朝的建立者們,向上美化先人,向下蔭及後代;而王朝的葬送者們則相反,自身尚且難顧,何談光耀先人與恩澤後代!
司馬衷雖然皇帝生涯極其失敗,親手摧殘了大晉江山,但卻不是大晉的末代皇帝。大晉的繼承者不忍心給他一個特別難聽的諡號,但那些高端好聽的諡號強加在他身上也實在不是那麽迴事,於是翻遍《諡法》,評了一個“惠”字,所以史稱司馬衷為晉惠帝。“惠”在《諡法》中的解釋有兩條,分別為:柔質慈民和愛民好與。這兩條用在司馬衷身上還算適合。沒有任何功績的他,也隻能這樣美化了。
巴氐李氏相傳為廩君的苗裔,本應為巴氏。關於其祖先的創業史,還有一段非常淒美的愛情故事。當年廩君族人原本是生活在一處狹閉塞的山區中,沒有耕地,隻會采集打獵,且是以洞穴為居。廩君征服本族其他部落後,做了首領。他不滿足於生活現狀,便帶領族人外出尋找更廣闊的生存空間。走到鹽陽一帶的時候,遇到了鹽水女神。鹽水女神見廩君是個英雄人物,心生愛慕,便想將廩君留在自己身邊。就對他:我這裏地域廣大,盛產魚鹽,情願與你共有,你就不要走了吧。廩君當然並不滿足於此,不過他似乎情商很高,不直接迴絕,而是婉轉地對鹽水女神:我要為你尋找田野肥沃的土地,不能留在這裏。鹽水女神對廩君愛慕至深,不肯放他走。於是每到晚間便陪廩君同睡,白則連同手下一起化為無數飛蟲飛到空中,遮蔽日,如同夜晚,讓廩君不能辨別方向,走不出自己的地界。鹽水女神的癡情並沒有感化廩君,反而還葬送了自己。廩君決意要走,去尋求更遠大的誌向。他心生一計,對鹽水女神:我送你一條青縷,你把它帶在身上,以示我們兩情相悅,我將會留在簇與你共同生活;如果你不戴,那就明我們兩個沒有感情,我勢必離你而去。鹽水女神不知是計,還欣然接受,並帶著這條青縷喜滋滋地與手下化作飛蟲再次飛上。廩君知道空中青縷的所在就是鹽水女神,心一橫,先衝著青縷的方向跪了下去,兩臂卻挽下重弓,朝青縷射去。鹽水女神應箭而死,遮蔽日的飛蟲也隨之消散。廩君得以繼續尋找廣闊的生存之地。一個癡情女娘負心郎的故事。
當然,這隻是一個傳。至於李特,其祖先在遷徙過程中已經融合了其他民族的血液,並不是純正的廩君後代。可其卻有廩君的野心。經過數年的發展,最終能夠與朝廷分庭抗禮。
李特死後,其子李雄繼承了他的位置,並自立為成都王。李氏父子雖然反叛較早,但地域範圍並不算廣,隻在川蜀範圍內。而並州的匈奴劉淵卻發展極其迅速。
並州匈奴是秦末時單於冒頓的後代。漢高祖劉邦曾以一個族女冒充公主嫁給冒頓,並與之結為兄弟之盟。由於漢朝強大,冒頓部匈奴產生敬畏之心,想長期依附,為與漢室拉近關係,便改以漢皇室姓氏劉姓自居。
劉淵乃是單於家族出身,承襲其父做了部落首領。由於已經內附,此時當然不能以大單於為號,僅稱左賢王,五部大都督。劉淵生得風姿絕人,精通華人文化,又有勇有謀,最重要的是野心極大。
匈奴人別看內遷已經百餘年,但始終自成一體,沒有融入魏晉華人之鄭八王之亂後期,並州匈奴見晉室衰微,便開始蠢蠢欲動,幾名部族上層成員私下密議:想當初,我匈奴也是威震塞北、與大漢齊名的強大種族。無奈遇到一代雄主漢武大帝,我匈奴從此分崩離析。漢亡以來,我部匈奴雖被魏晉接納,保留了部族,但隻徒有虛號,沒有自己的尺寸之地,與平常的百姓編戶無異。現在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正是興邦複業的大好時機。左賢王乃是大貴之相,不是居於人下者。這一定是老要興複我匈奴,否則的話怎麽會生出此人呢?
於是就攛掇劉淵起事,並推其為主。
劉淵本來就野心勃勃,被大家推舉當然痛快接受。於是便想去離石一帶蓄謀起事。他彼時乃是成都王司馬穎的得力幹將。司馬穎做鎮北大將軍,也為劉淵討封了一個將軍之職。劉淵率領本部人馬為司馬穎抵擋司馬越的鮮卑兵。其想要離開,必須要向司馬穎請辭。但如果實話實,無疑是找死。他就謊稱要迴鄉歸葬祖先。可那時候司馬穎和司馬越正僵持得難解難分,司馬穎怎麽肯放他走?於是他又換了一個理由,要迴去為司馬穎招募匈奴其他部族人馬來對抗司馬越。司馬穎正愁打不贏司馬越,劉淵的辭當然很合他的心意,便欣然同意。可是劉淵這一去,就如同放虎歸山,終成大患。
到了離石左國城不到一月,劉淵便聚集了數萬之眾,並被族人推舉為大單於。匈奴人長期被魏晉壓製,此時終於等到了翻身的機會,於是紛紛吵嚷著要恢複匈奴故土和舊製。可是燕雀不知鴻鵠之誌。劉淵的目標卻遠不止此,他的目標是效仿漢高祖、魏武帝,成就下霸業,僅僅恢複匈奴舊製根本不能滿足。
劉淵禮賢下士,胡晉各族投奔他的甚多。雖想複興匈奴,可是卻不敢以匈奴的名義。因為匈奴自古就被視為蠻夷之邦,如果直接以匈奴的名義起事,必然得不到下饒響應。想要做到正統,就必須名正言順。哪怕再牽強,也要找出一個理由來。劉淵於是又把漢匈和親一事扯了進來,對外宣稱道:下本是屬於大漢的,漢室衰微,才被魏晉相繼取代。我匈奴乃是漢氏之甥,又結為兄弟。所謂兄亡弟紹,即便漢室亡了,也應該由我匈奴接替,魏晉算個什麽?我必要把江山奪迴來取而代之!光是嘴上這麽似乎顯得不夠誠意,為了表示真誠,劉淵還專門正式設立了神祠,將漢高祖等漢室皇帝當做祖先供奉起來。光是供奉前後兩漢的皇帝還覺得不夠,竟將蜀漢劉備也供奉起來,甚至追尊後主劉禪為孝懷皇帝,一並供奉。阿鬥乃是被司馬昭廢掉的。劉淵此舉明顯是貶司馬而舉劉的意思。阿鬥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根本無緣帝號、死後僅以安樂思公為諡號的自己,居然被追尊為皇帝諡號。隻是追尊自己的並不是自己的後代,而是完全意想不到的番邦胡人。
基礎打完之後,族人建議劉淵上尊號直接稱帝,可是劉淵認為時候未到,不可莽撞,於是就仿照當年劉邦,先稱了漢王。
到了此時,晉室可謂內憂外患,真正岌岌可危。
可偏偏就在這個時候,“千古一帝”司馬衷卻突然駕崩了。死因很蹊蹺——食餅中毒而死。
司馬衷出生之始,司馬家就已經奠定了霸權地位,他從沒經曆過父祖那樣艱難驚險的創業過程,隻享受了安逸的生活。可是到了知命的年齡,卻被司馬乂、司馬穎挾持著南征北戰,又被司馬顒、司馬越東搶西奪,兵荒馬亂,受盡了苦頭。逃跑的時候根本來不及準備車駕,甚至連鞋都跑丟了,飯總是饑一頓飽一頓的,身無分文,區區幾千錢還要向身邊的侍從借貸,屬實慘兮兮。如果是在那個混亂的時候死了,也還算正常。可他挺了過來,平安到達了洛陽,卻突然死於食物安全問題。
一般的食物中毒並不稀奇,但食物中毒引起的死亡事件即便是在普通百姓之家尚且極少出現,堂堂皇宮禦膳房怎麽會出現這樣的低級錯誤?明顯是有人惡意為之。誰會對這位傻皇帝下此毒手呢?最大的可疑者當然是掌握輔政大權的東海王司馬越,不過也有是東宮皇太弟豫章王司馬熾所為的。眾紛紜,誰也不能確定,留下了一個千古謎團。
所謂能者上庸者下。司馬衷這樣的庸者下了台,對大晉甚至所有百姓來簡直是大的好處。此事若早發生十五年,晉室也就不會有這麽多禍亂。如果那個謀害者是出於淬考慮,冒著粉身碎骨的風險、大逆不道的罵名,將皇帝拉下馬,還很值得下人敬佩。可惜的是,世上根本沒有這樣的人,其考慮的隻是個人利益而已。
不管是誰下的毒手,司馬衷算是結束了自己受人擺布的一生,順便結束了自己奇葩可悲的皇帝職業生涯。享年四十八歲,此年齡對於皇帝這個職業來講已經算是長壽的了。不過,他當初要是不被選為太子,而是安安穩穩地做一個諸侯王,安享富貴,諸事無憂,不定活到古稀之年也有可能。做了十幾年的皇帝,自己沒能壽終正寢不,還絕了後,大亂了下,這樣的皇位坐起來又有什麽意義?
司馬炎傳位給司馬衷,可能是史上嫡長子繼承製的最大敗筆,不但毀滅了晉室,塗炭了下百姓,更影響了曆史的軌跡。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前麵似乎應該加一句,不勝其能,不謀其位。既然要擁有四海,統禦萬民,就應該具備萬裏挑一的才能。司馬衷做個普通人尚且不夠格,偏偏讓他君臨下,這是對江山社稷極賭不負責任。
司馬衷繼位以來,先後受製於外叔祖楊駿、叔祖司馬亮、弟弟司馬瑋、皇後賈南風、叔祖司馬倫、弟弟司馬冏、司馬乂、司馬穎、叔叔司馬顒、司馬越。此十人如同擺布者一般輪流登台擺布這位傀儡皇帝,上演了一幕幕可悲可笑的曆史大劇,將人性的醜陋貪婪演繹得淋漓盡致。
隨著這位傀儡皇帝的下台,西晉也將很快落下自己的曆史大幕。
皇帝、諸侯甚至王公死後,後人一般都會為其評價一個諡號,如“文帝”、“武帝”、“莊王”、“桓公”等。其評議依據應該是被諡者生前的功過是非,不過,這其中也暗藏著很多不公正。比如賈充死後,按照他生前的所作所為,博士們給他評了一個“荒”字。這個諡號對於賈充來應該算是貼切的,但卻非常難聽。那時的賈南風已經做了太子妃,賈家勢力非常大,這個諡號當然不能通過,於是便想辦法幹預,最後改諡了“武”字。
大臣尚且如此,帝王在諡號方麵做的文章就更大了,沒做過皇帝的可能被追加為皇帝;做過皇帝的卻可能沒人願意稱他皇帝的諡號,甚至沒有皇帝諡號。像前朝的曹芳、曹髦都是真正做過皇帝的,但他們一個被司馬師給廢了,另一個被司馬昭給直接殺了,曹魏後代式微,沒有能力維護他們的尊號,以至後世曆史提及到他們,隻以他們登基前的爵位“齊王”和“高貴鄉公”稱唿,而並不以某某帝唿之。蜀漢後主劉禪比他們兩個好一點,其被司馬昭滅國後,廢為安樂公,死後被諡為安樂思公。當然,諡號應該是死後即被後人評議。過了數十年再追諡,甚至是被異族所追諡的,則太過牽強,不能算數。相比之下,隻有漢獻帝劉協還混得不錯,雖然也是被廢的皇帝,但後世總算習慣稱他某某帝的諡號。
相反的,像曹操、司馬懿兩個人,明明沒有做過皇帝,卻因後代子孫肇建新朝做了皇帝,也被追諡為皇帝諡號,史稱魏武帝和晉宣帝。
事實就是這樣,王朝的建立者們,向上美化先人,向下蔭及後代;而王朝的葬送者們則相反,自身尚且難顧,何談光耀先人與恩澤後代!
司馬衷雖然皇帝生涯極其失敗,親手摧殘了大晉江山,但卻不是大晉的末代皇帝。大晉的繼承者不忍心給他一個特別難聽的諡號,但那些高端好聽的諡號強加在他身上也實在不是那麽迴事,於是翻遍《諡法》,評了一個“惠”字,所以史稱司馬衷為晉惠帝。“惠”在《諡法》中的解釋有兩條,分別為:柔質慈民和愛民好與。這兩條用在司馬衷身上還算適合。沒有任何功績的他,也隻能這樣美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