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陰郡的農業有序推進,工商業健康發展,文教蓬勃向上,可謂百業俱興,社會和諧。與此同時,洛陽城卻在司馬皇室的互相殘殺下,又掀起了血雨腥風。
齊王司馬冏輔政以後,因仗著撥亂反正的大功,更因自己父親司馬攸當年的特殊身份,驕恣日甚。
當年,大晉的奠基者司馬懿的位置原本是傳給大兒子司馬師的,因司馬師無子,其死後便由他的弟弟司馬昭接任。司馬師雖無子,卻過繼了司馬昭的一個兒子司馬攸在自己名下為嗣。司馬昭自認並非是父親的嫡長子,覺得承襲這個位置不能心安理得,曾經想過將位置傳給司馬攸。雖然司馬攸也是自己的兒子,但既然已經過繼出去了,名份上就有本質區別,最終還是傳給了自己的嫡長子武帝司馬炎。
即便到了司馬炎做皇帝之後,因嫡子司馬衷太過不堪,朝廷中尚有立司馬攸為皇太弟的唿聲。當然,最終仍未成功。司馬攸因此兩次錯失皇位,鬱憤而終。
在司馬冏看來,如果當年不管是祖父司馬昭還是大伯司馬炎,哪一個能將皇位傳給父親的話,現在做皇帝的儼然就應該是自己,而不是那個榆木腦袋的堂兄司馬衷。
基於這層怨氣,再加上自己推翻司馬倫、迎請司馬衷複位的撥亂反正大功,司馬冏目空一切,根本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
居住在父親司馬攸的故宮還覺得不夠,司馬冏又大築第館,不惜拆毀公私廬舍一百餘間,標準向皇宮看齊。被封為大司馬又加九錫仍不滿意,竟在庭前安心欣賞著隻有子才能享有的最高規格的舞蹈——八佾舞。隻沉迷酒色,從不朝見皇帝司馬衷。在府中接受百官的拜謁,總攬朝政,任人唯親,排除異己。有禦史向朝廷奏事沒有先經過他知曉,竟直接對該禦史動刑拷打。除了沒有篡位之外,其他方麵跟司馬倫幾乎不分伯仲。於是朝臣紛紛側目,大失人心。
為了自己能夠長久而安然地把持朝政,司馬冏還幹涉了皇位接班饒冊立。
自從皇太孫司馬尚死後,司馬衷算是徹底絕了後。他年歲漸長,不再年輕力壯。這個年紀不可一日無儲君。沒有了自己的血脈,隻能按血緣親疏等級從近親之中另選一位接班人。
唿聲最高的是冊立成都王司馬穎作為皇太弟。司馬穎年富力強,又有一定的威望,跟司馬冏有相抗衡的實力。若真的立了司馬穎為儲君,以後司馬冏焉能肆無忌憚?所以他從中作梗,另選了司馬衷的一位剛剛八歲的侄子清河王司馬覃作為皇太子。
司馬冏的所作所為,引起了三位皇室諸侯王的虎視眈眈,兩位是曾經跟隨自己一同討伐司馬倫的河間王司馬顒和長沙王司馬乂,當然還少不了被剝奪儲君之位的成都王司馬穎。
長沙王司馬乂因為與楚王司馬瑋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當年司馬瑋受賈南風暗害,他也受到牽連被貶為封地較的常山王,後因推翻司馬倫有功,又恢複了長沙王的爵位。
司馬乂和司馬穎都是司馬炎的兒子,可謂是最根正苗紅的皇親。司馬顒則與嫡係皇室的血緣關係非常疏遠,甚至不是司馬懿的直係後代,而是當年“司馬八達”之一的“叔達”的孫子,也就是司馬懿的侄孫。雖則最疏遠,但此人卻非常有野心。他的本意是想借司馬冏除掉司馬乂,然後與司馬穎一起除掉司馬冏,進而廢掉司馬衷,擁立司馬穎為皇帝,自己則做首輔大臣。於是便慫恿司馬乂和司馬穎:大晉的江山是從你們的父親武帝那裏傳下來的,要最應該擁有輔政權的也應該是你們兄弟二人,他司馬冏算個什麽東西?怎麽能眼睜睜看著他作威作福?如果你們願意,我將與你們一起討伐他。
司馬穎本來就對司馬冏剝奪自己的皇儲位置懷恨在心,聽到司馬顒的鼓動,焉能不上心?司馬乂也一拍即合。三個人商議,以在朝中任驃騎將軍的司馬乂做內應,身為征西大將軍的司馬顒和鎮北大將軍的司馬穎各糾集數十萬人馬圍攻洛陽。
司馬乂在城內首先與司馬冏開戰,當夜火光衝,飛矢如雨。惹得皇上司馬衷也到城頭上觀看。當然,他根本沒能力去阻止哪一方,而是純粹的看熱鬧,畢竟這場勝負關係到自己以後聽誰的擺布,所以他還是很上心的。可是雙方並沒有因為皇上的駕臨而有所收斂,箭雨照樣傾注而下,侍從死傷一片,群臣趕忙冒死護衛著司馬衷離開。
司馬顒本想借此機會除掉司馬乂的,所以並未真正出手援助司馬乂這一方,沒想到司馬乂相當猛,連續大戰三三夜,僅憑一己之力就一舉將司馬冏誅殺,同黨皆夷三族。
這樣一來,此場政變的最大受益者貌似變成了司馬乂。司馬乂也因此成了輔政大臣。司馬顒和司馬穎分別帶領各自的人馬退迴到自己的大本營長安和鄴城。
其實司馬乂本身並沒有多大的野心。開始的時候,朝廷不管什麽大事情,他都會到鄴城去請示司馬穎。雖則如此,司馬穎和司馬顒這兩大野心家焉能接受這個現狀?僅僅穩定了八個月,二人便糾結了數十萬精兵討伐司馬乂。
司馬乂當然不能坐以待保雖然是被討伐的一方,但掌握朝權就是他最大的優勢。他以朝廷的名義將司馬顒和司馬穎的行為定性為謀反,搬出司馬衷給自己做後台,也糾集數十萬人馬出城應戰。
以前,晉室雖經曆過很多次的政變,可基本都是數萬人之內的規模,且持續時間往往隻數而已,而此次三王之爭,不光人數多達上百萬,而且曆時更是達到數月。這已經超出了政變的範疇,儼然變成了大規模的戰爭了。
雙方勢均力敵,均死傷甚重。朝中大臣見這麽相持下去也不是辦法,因司馬乂和司馬穎乃是同父的親兄弟,應該可以和,便推王衍為代表出城勸司馬穎。誰知司馬穎並不念及兄弟情分,雙方各自提出和解條件,又誰也不肯讓步,最終談判破裂。雙方又持續打了數月,死者堆積如山,連河水都被堵塞。打到最後雙方都筋疲力盡,大傷元氣。司馬顒一方見久攻洛陽不下,沒了信心,就打算退兵迴長安。
誰知在這關鍵時刻,洛陽城中出了一個冒失鬼,徹底改變了局勢。這個冒失鬼就是東海王司馬越。論與嫡係皇室的親疏關係來講,司馬越與司馬顒一樣,同屬司馬懿的侄孫,司馬顒是老三叔達之孫,司馬越則是老四季達之孫。這些遠方皇室能夠有機會漸漸參與進朝權爭鬥中來,間接明皇室近親在前幾番的爭鬥中死的死、廢的廢,損折太半。
洛陽城被圍困了數月,糧草日漸窘迫。士兵可以不畏死,但不能沒了糧草。司馬越見內憂外困,料想司馬乂肯定撐不過去了,到時候被司馬穎和司馬顒攻進城來,自己肯定也會被牽連。於是便趁司馬乂不備,將他捆縛起來送到金墉城,並開城投降。可在開了城門之後才發現,城外的情況比城內也好不到哪去,不定堅持不了幾就要撤兵了。司馬越不禁懊悔不迭,想要重新擁護司馬乂卻已不可能。
司馬乂不出意外地被司馬穎和司馬顒所殺。
成者王侯敗者賊。被定義為謀反的司馬穎和司馬顒則逆襲成為勤王有功的大功臣。司馬穎被封為丞相,司馬顒為太宰,司馬越為司空。
司馬穎的目標是皇位,而不是做首輔的丞相。眼下他掃除了司馬冏和司馬乂兩大障礙,真正得了勢。由司馬顒順水推舟,奏請廢黜現太子司馬覃複為清河王,立司馬穎為皇太弟。
正常的情況下,皇室的儲君隻應有皇太子。而大晉除了皇太子,又有皇太孫、皇太弟兩個稱號。再加上司馬衷被司馬倫篡位時所封的太上皇稱號,可謂五花八門。這些稱號,無論哪一個在其他的朝代都是很少見的,而都集中出現在晉室,可見晉室的時局是多麽的混亂不堪。
司馬穎雖然作為儲君,又身兼首輔重任,卻不願留在洛陽,而是迴到了自己的大本營鄴城去。然而這並不耽誤他作威作福。朝中無論什麽事情都要到鄴城去向他匯報,身處皇宮的司馬衷基本隻是一個擺設。即便是在鄴城,若是司馬穎自己主掌朝政大事的話也還罷了,他竟然凡事都聽信一個宦官男寵,甚至他之所以長期呆在鄴城,也是因為這名男寵不喜歡洛陽的緣故。
這就引起了文武百官的不滿。
如今的時局,不光是皇室司馬諸王,就連文武大臣們都要參與攻伐。晉室衰微已經到了極點。下已經到了大亂的程度。
百官要北上征討司馬穎,而且把司馬衷給搬了出來,名為禦駕親征。這當然少不了東海王司馬越指使慫恿的影子,他親為大都督。以前的數次政變,皇帝司馬衷都是坐冷板凳觀看,隻需知道自己最後花落誰家即可,如今卻要被迫親自參與其鄭真是可悲至極。
所有的禦駕親征,往往都是一位雄主帶領虎狼之師去開疆拓土或是平定叛亂,而司馬衷的禦駕親征不過是應了一個名,隻是一個笑話而已。
司馬越一方雖是奉帝親征,無奈司馬穎手下猛將如雲,經過幾番苦戰,王師敗績,連司馬衷隨身攜帶的傳國玉璽也給弄丟了。司馬穎大開殺戒,下令除了皇上一人之外,其他人一律格殺勿論。司馬越見事情不好,就丟下司馬衷逃之夭夭。
有人把皇帝給送上門來,司馬穎很願意接受。他當然知道討伐自己不是司馬衷的主意,所以並不為難自己的這位傻老兄皇帝,但也不護送其迴京,而是扣留在了鄴城。
狼狽而逃的司馬越當然並不甘心,四處遊召集人馬,甚至請來了番邦外援鮮卑兵。對應的,司馬穎這邊則有匈奴人做外援。在鮮卑人和匈奴饒加持下,雙方再次廝殺。
司馬越許給了援兵諸多好處,使得這次反撲生猛無比,司馬穎一方節節敗退。眼看就要支撐不住,隻能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帶著司馬衷偷偷逃迴洛陽。
鮮卑人最擅長的就是搶東西,搶女人。搶女人除了為了玩樂,還有一項主要的目的,那就是必要的時候可以當做幹糧。鄴城在這些亂兵的洗劫下,幾近淪為廢城。
司馬穎已經敗北,即便逃到洛陽,司馬越也不會放過他。幸好身在長安的司馬顒得到了消息,派大將帶兵前去救援,才保住了司馬穎的這條性命。
齊王司馬冏輔政以後,因仗著撥亂反正的大功,更因自己父親司馬攸當年的特殊身份,驕恣日甚。
當年,大晉的奠基者司馬懿的位置原本是傳給大兒子司馬師的,因司馬師無子,其死後便由他的弟弟司馬昭接任。司馬師雖無子,卻過繼了司馬昭的一個兒子司馬攸在自己名下為嗣。司馬昭自認並非是父親的嫡長子,覺得承襲這個位置不能心安理得,曾經想過將位置傳給司馬攸。雖然司馬攸也是自己的兒子,但既然已經過繼出去了,名份上就有本質區別,最終還是傳給了自己的嫡長子武帝司馬炎。
即便到了司馬炎做皇帝之後,因嫡子司馬衷太過不堪,朝廷中尚有立司馬攸為皇太弟的唿聲。當然,最終仍未成功。司馬攸因此兩次錯失皇位,鬱憤而終。
在司馬冏看來,如果當年不管是祖父司馬昭還是大伯司馬炎,哪一個能將皇位傳給父親的話,現在做皇帝的儼然就應該是自己,而不是那個榆木腦袋的堂兄司馬衷。
基於這層怨氣,再加上自己推翻司馬倫、迎請司馬衷複位的撥亂反正大功,司馬冏目空一切,根本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
居住在父親司馬攸的故宮還覺得不夠,司馬冏又大築第館,不惜拆毀公私廬舍一百餘間,標準向皇宮看齊。被封為大司馬又加九錫仍不滿意,竟在庭前安心欣賞著隻有子才能享有的最高規格的舞蹈——八佾舞。隻沉迷酒色,從不朝見皇帝司馬衷。在府中接受百官的拜謁,總攬朝政,任人唯親,排除異己。有禦史向朝廷奏事沒有先經過他知曉,竟直接對該禦史動刑拷打。除了沒有篡位之外,其他方麵跟司馬倫幾乎不分伯仲。於是朝臣紛紛側目,大失人心。
為了自己能夠長久而安然地把持朝政,司馬冏還幹涉了皇位接班饒冊立。
自從皇太孫司馬尚死後,司馬衷算是徹底絕了後。他年歲漸長,不再年輕力壯。這個年紀不可一日無儲君。沒有了自己的血脈,隻能按血緣親疏等級從近親之中另選一位接班人。
唿聲最高的是冊立成都王司馬穎作為皇太弟。司馬穎年富力強,又有一定的威望,跟司馬冏有相抗衡的實力。若真的立了司馬穎為儲君,以後司馬冏焉能肆無忌憚?所以他從中作梗,另選了司馬衷的一位剛剛八歲的侄子清河王司馬覃作為皇太子。
司馬冏的所作所為,引起了三位皇室諸侯王的虎視眈眈,兩位是曾經跟隨自己一同討伐司馬倫的河間王司馬顒和長沙王司馬乂,當然還少不了被剝奪儲君之位的成都王司馬穎。
長沙王司馬乂因為與楚王司馬瑋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當年司馬瑋受賈南風暗害,他也受到牽連被貶為封地較的常山王,後因推翻司馬倫有功,又恢複了長沙王的爵位。
司馬乂和司馬穎都是司馬炎的兒子,可謂是最根正苗紅的皇親。司馬顒則與嫡係皇室的血緣關係非常疏遠,甚至不是司馬懿的直係後代,而是當年“司馬八達”之一的“叔達”的孫子,也就是司馬懿的侄孫。雖則最疏遠,但此人卻非常有野心。他的本意是想借司馬冏除掉司馬乂,然後與司馬穎一起除掉司馬冏,進而廢掉司馬衷,擁立司馬穎為皇帝,自己則做首輔大臣。於是便慫恿司馬乂和司馬穎:大晉的江山是從你們的父親武帝那裏傳下來的,要最應該擁有輔政權的也應該是你們兄弟二人,他司馬冏算個什麽東西?怎麽能眼睜睜看著他作威作福?如果你們願意,我將與你們一起討伐他。
司馬穎本來就對司馬冏剝奪自己的皇儲位置懷恨在心,聽到司馬顒的鼓動,焉能不上心?司馬乂也一拍即合。三個人商議,以在朝中任驃騎將軍的司馬乂做內應,身為征西大將軍的司馬顒和鎮北大將軍的司馬穎各糾集數十萬人馬圍攻洛陽。
司馬乂在城內首先與司馬冏開戰,當夜火光衝,飛矢如雨。惹得皇上司馬衷也到城頭上觀看。當然,他根本沒能力去阻止哪一方,而是純粹的看熱鬧,畢竟這場勝負關係到自己以後聽誰的擺布,所以他還是很上心的。可是雙方並沒有因為皇上的駕臨而有所收斂,箭雨照樣傾注而下,侍從死傷一片,群臣趕忙冒死護衛著司馬衷離開。
司馬顒本想借此機會除掉司馬乂的,所以並未真正出手援助司馬乂這一方,沒想到司馬乂相當猛,連續大戰三三夜,僅憑一己之力就一舉將司馬冏誅殺,同黨皆夷三族。
這樣一來,此場政變的最大受益者貌似變成了司馬乂。司馬乂也因此成了輔政大臣。司馬顒和司馬穎分別帶領各自的人馬退迴到自己的大本營長安和鄴城。
其實司馬乂本身並沒有多大的野心。開始的時候,朝廷不管什麽大事情,他都會到鄴城去請示司馬穎。雖則如此,司馬穎和司馬顒這兩大野心家焉能接受這個現狀?僅僅穩定了八個月,二人便糾結了數十萬精兵討伐司馬乂。
司馬乂當然不能坐以待保雖然是被討伐的一方,但掌握朝權就是他最大的優勢。他以朝廷的名義將司馬顒和司馬穎的行為定性為謀反,搬出司馬衷給自己做後台,也糾集數十萬人馬出城應戰。
以前,晉室雖經曆過很多次的政變,可基本都是數萬人之內的規模,且持續時間往往隻數而已,而此次三王之爭,不光人數多達上百萬,而且曆時更是達到數月。這已經超出了政變的範疇,儼然變成了大規模的戰爭了。
雙方勢均力敵,均死傷甚重。朝中大臣見這麽相持下去也不是辦法,因司馬乂和司馬穎乃是同父的親兄弟,應該可以和,便推王衍為代表出城勸司馬穎。誰知司馬穎並不念及兄弟情分,雙方各自提出和解條件,又誰也不肯讓步,最終談判破裂。雙方又持續打了數月,死者堆積如山,連河水都被堵塞。打到最後雙方都筋疲力盡,大傷元氣。司馬顒一方見久攻洛陽不下,沒了信心,就打算退兵迴長安。
誰知在這關鍵時刻,洛陽城中出了一個冒失鬼,徹底改變了局勢。這個冒失鬼就是東海王司馬越。論與嫡係皇室的親疏關係來講,司馬越與司馬顒一樣,同屬司馬懿的侄孫,司馬顒是老三叔達之孫,司馬越則是老四季達之孫。這些遠方皇室能夠有機會漸漸參與進朝權爭鬥中來,間接明皇室近親在前幾番的爭鬥中死的死、廢的廢,損折太半。
洛陽城被圍困了數月,糧草日漸窘迫。士兵可以不畏死,但不能沒了糧草。司馬越見內憂外困,料想司馬乂肯定撐不過去了,到時候被司馬穎和司馬顒攻進城來,自己肯定也會被牽連。於是便趁司馬乂不備,將他捆縛起來送到金墉城,並開城投降。可在開了城門之後才發現,城外的情況比城內也好不到哪去,不定堅持不了幾就要撤兵了。司馬越不禁懊悔不迭,想要重新擁護司馬乂卻已不可能。
司馬乂不出意外地被司馬穎和司馬顒所殺。
成者王侯敗者賊。被定義為謀反的司馬穎和司馬顒則逆襲成為勤王有功的大功臣。司馬穎被封為丞相,司馬顒為太宰,司馬越為司空。
司馬穎的目標是皇位,而不是做首輔的丞相。眼下他掃除了司馬冏和司馬乂兩大障礙,真正得了勢。由司馬顒順水推舟,奏請廢黜現太子司馬覃複為清河王,立司馬穎為皇太弟。
正常的情況下,皇室的儲君隻應有皇太子。而大晉除了皇太子,又有皇太孫、皇太弟兩個稱號。再加上司馬衷被司馬倫篡位時所封的太上皇稱號,可謂五花八門。這些稱號,無論哪一個在其他的朝代都是很少見的,而都集中出現在晉室,可見晉室的時局是多麽的混亂不堪。
司馬穎雖然作為儲君,又身兼首輔重任,卻不願留在洛陽,而是迴到了自己的大本營鄴城去。然而這並不耽誤他作威作福。朝中無論什麽事情都要到鄴城去向他匯報,身處皇宮的司馬衷基本隻是一個擺設。即便是在鄴城,若是司馬穎自己主掌朝政大事的話也還罷了,他竟然凡事都聽信一個宦官男寵,甚至他之所以長期呆在鄴城,也是因為這名男寵不喜歡洛陽的緣故。
這就引起了文武百官的不滿。
如今的時局,不光是皇室司馬諸王,就連文武大臣們都要參與攻伐。晉室衰微已經到了極點。下已經到了大亂的程度。
百官要北上征討司馬穎,而且把司馬衷給搬了出來,名為禦駕親征。這當然少不了東海王司馬越指使慫恿的影子,他親為大都督。以前的數次政變,皇帝司馬衷都是坐冷板凳觀看,隻需知道自己最後花落誰家即可,如今卻要被迫親自參與其鄭真是可悲至極。
所有的禦駕親征,往往都是一位雄主帶領虎狼之師去開疆拓土或是平定叛亂,而司馬衷的禦駕親征不過是應了一個名,隻是一個笑話而已。
司馬越一方雖是奉帝親征,無奈司馬穎手下猛將如雲,經過幾番苦戰,王師敗績,連司馬衷隨身攜帶的傳國玉璽也給弄丟了。司馬穎大開殺戒,下令除了皇上一人之外,其他人一律格殺勿論。司馬越見事情不好,就丟下司馬衷逃之夭夭。
有人把皇帝給送上門來,司馬穎很願意接受。他當然知道討伐自己不是司馬衷的主意,所以並不為難自己的這位傻老兄皇帝,但也不護送其迴京,而是扣留在了鄴城。
狼狽而逃的司馬越當然並不甘心,四處遊召集人馬,甚至請來了番邦外援鮮卑兵。對應的,司馬穎這邊則有匈奴人做外援。在鮮卑人和匈奴饒加持下,雙方再次廝殺。
司馬越許給了援兵諸多好處,使得這次反撲生猛無比,司馬穎一方節節敗退。眼看就要支撐不住,隻能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帶著司馬衷偷偷逃迴洛陽。
鮮卑人最擅長的就是搶東西,搶女人。搶女人除了為了玩樂,還有一項主要的目的,那就是必要的時候可以當做幹糧。鄴城在這些亂兵的洗劫下,幾近淪為廢城。
司馬穎已經敗北,即便逃到洛陽,司馬越也不會放過他。幸好身在長安的司馬顒得到了消息,派大將帶兵前去救援,才保住了司馬穎的這條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