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找到的東西使他不可能分享他的同代人愛默生所謂的“愛與善必然存在於萬物發展之中”。他倒覺得罪與錯必然存在,與人類的經曆可怕而深刻地相互交觸。他認為人類能攀升的高度是間歇性的,而墮落下去的深淵卻永遠不變。理解“理虧”的處境是他多數故事的核心。
深刻地相互交觸。他認為人類能攀升的高度是間歇性的,而墮落下去的深淵卻永遠不變。理解“理虧”的處境是他多數故事的核心。
霍桑筆下的多數主人公都用這類鬥篷包裹自己,雖說它所象征的驕傲形形色色——社會地位的驕傲、財富與權勢的驕傲、道德上獨善其身的驕傲等等。還有種驕傲卻最容易最具特色,表現得最徹底,這就是才智的驕傲。
無法迴避的事實是,霍桑並不相信才智,一貫不相信,還帶著自責的口氣,具有一種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意味。以自己的才智與成就自高自大,以同情心為代價來培育才智,對同胞僅持一種研究與科學的興趣——這些在霍桑眼中乃人性致命的罪惡。《伊桑·布蘭德》的故事就表明,這的確是不可饒恕的罪惡。這篇故事的主人翁以一生的時光尋找這種罪惡,到頭來才發現自己身上就存在這種罪惡。這是自認為高人一等者們尤其易犯的罪惡,而超乎尋常的惡行則是這種罪惡的結果。霍桑筆下的這類人物,以其更纖細微妙,轉瞬即逝,更“象征性”的方式,與陀斯妥耶夫斯基筆下的拉斯科爾尼科夫、伊凡·卡拉馬佐夫何其相似。
對才智上的自高自大及利己主義的種種形式的懲罰——對罪惡的懲罰——在霍桑看來,是最深刻的苦難,是與人類正常生活相異化,相分割,相隔離的苦難。它是罪行的懲罰,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罪行的發端,罪行的本身,因為任何深思熟慮的悲劇詩人也不似霍桑這樣善於區分罪行,其原因與其結果。用最簡單,最真實的話來總結霍桑對人類的看法,就是,萬惡之源在孤獨,人類以此開始亦以此告終。犯錯誤就是把自己與“整個人性同情之鏈”分割開來;受折磨就是全然孤獨。孤獨,不論與生俱來還是行為後果,是他一成不變的主題。
簡直無法相信任何作家,包括比他更偉大的作家,誰能比霍桑對“孤獨”這個詞的可怕含義感受更敏銳。
因此,他作品中表現的人類生活畫麵也就自然如他所說的那樣“憂鬱暗淡”,但因此就用陳詞濫調給他貼上“悲觀主義者”、“厭世作家”的標簽,未免過於淺薄。盡管他的作品有那麽多局限性,但卻比多愁善感的悲觀主義或溫和的憤世嫉俗深刻得多。他對人性的看法憂傷卻不消沉,對人類的前途懷疑卻不絕望。他叫自己“徹頭徹尾的民主主義者”,無疑,擁有這種信仰的人,必須對這一理想具有十足信念。他以自己並非“樂觀主義”的方式,擁有著這種信念。對將人與人相隔開來,鮮明地區分開來的種種形式與力量,他既不相信也不尊重。對地位、種姓、階級,他深為鄙視;對往往過多將人類相互疏遠的才智上的地位或等級,他同樣嗤之以鼻。頗為“自相矛盾”的是,他真正相信的是他所謂的人心,盡管從人心中他發現的東西非常可憎。
但從人的角度出發,他不相信其它東西——隻相信人的能力可以使人人平等,而不是將人人對立;隻相信愛情可以使人類相引相吸;隻相信謬誤與苦難之中,也有著同情憐憫,有著四海之內皆兄弟。他的結論十分清楚,非正義隻能用愛來糾正。
擁有著這種信念。對將人與人相隔開來,鮮明地區分開來的種種形式與力量,他既不相信也不尊重。對地位、種姓、階級,他深為鄙視;對往往過多將人類相互疏遠的才智上的地位或等級,他同樣嗤之以鼻。頗為“自相矛盾”的是,他真正相信的是他所謂的人心,盡管從人心中他發現的東西非常可憎。
但從人的角度出發,他不相信其它東西——隻相信人的能力可以使人人平等,而不是將人人對立;隻相信愛情可以使人類相引相吸;隻相信謬誤與苦難之中,也有著同情憐憫,有著四海之內皆兄弟。他的結論十分清楚,非正義隻能用愛來糾正。
〔美國〕史密斯學院 文學教授牛頓·阿文**本篇為作者替美國紐約1964年版《霍桑短篇小說選》所作序言。
牧師的黑麵紗11新英格蘭緬因州約克縣有位約瑟夫·穆迪牧師,約摸八十年前去世。
他與這裏所講的胡珀牧師有相同的怪癖,引人注目。不過,他的麵紗含義不同。年輕時,他因失手殺死一位好友,於是從那天直到死,都戴著麵紗,不讓人看到他麵孔。——作者注一個寓言米爾福禮拜堂的門廊上,司事正忙著扯開鍾繩。村裏的老人們彎腰駝背順街走來,孩子們喜笑顏開,活蹦亂跳地跟著父母,要不就一本正經地邁步,渾身禮拜天打扮的神氣。衣冠楚楚的小夥子們側目偷看好看的姑娘,覺得安息日的陽光使她們比平日更漂亮啦。人流大都湧進門廊,司事開始打鍾,一麵盯著胡珀牧師的門口。牧師一露頭,他就該停打召喚的鍾聲了。
“牧師臉上這是啥呀?”司事失驚大叫。
聽到的人都立刻迴過身來,隻見一位貌似胡珀先生的人,正若有所思地緩步朝禮拜堂走來。人們全呆了,即算來了位生人到胡珀牧師布道壇上動手給墊子撣灰塵,他們也不至於如此大驚小怪。
“你敢肯定這是俺們那位牧師?”古德曼·格雷問司事。
“錯不了,是胡珀先生。”司事應道,“今兒他本該跟韋斯特伯雷的舒特牧師對換的,可昨天舒特牧師捎信兒說不來了,得去給一場喪事做祈禱。”
如此大驚小怪的理由好像並不充分。胡珀牧師年屆三十,一派紳士風度,雖仍未成家,卻不失牧師該有的整潔幹淨。仿佛有位周到的妻子已為他漿洗過領箍,刷淨了一周來落在禮拜天這身法衣上的灰塵。渾身上下隻有一樣東西刺眼,這就是箍住額頭,低垂蓋臉,隨唿吸顫動的一塊黑麵紗。近些看,麵紗似有兩層,除了嘴和下巴,一張臉給遮得嚴嚴實實。不過,也許並沒擋住他的視線,隻給看到的一切有生命無生命的東西蒙上了一層黑影。帶著這片黑影,善良的胡珀先生朝前走著,步子緩慢沉靜,像心不在焉的人慣常那樣,微微駝背,兩眼看地,但對等候在禮拜堂台階上的教友們仍和氣地點頭致意,然而眾人隻顧吃驚打怪,竟忘了還禮。
“俺真不敢相信那麵紗後頭就是胡珀先生的臉。”司事道。
“俺可不喜歡那玩意兒。”一位老嫗蹣跚而入,嘀嘀咕咕地說,“把臉一蒙,他就變得讓人害怕啦。”
“俺們的牧師瘋啦!”古德曼·格雷邊說邊跟著他跨進門檻。
胡珀牧師還沒進門,這件不可思議的怪事就在禮拜堂傳了開來。教友們紛紛騷動,扭頭朝門口張望。不少人幹脆站起來,轉過身子。幾個小家夥爬上椅背,又跌了下來,亂成一片。堂裏女人的衣裙沙沙作響,男人的腳步拖來拖去,一掃恭候牧師駕到該有的肅靜。可是胡珀牧師好像對這混亂視而不見。他幾乎悄無聲息地走了進來,朝兩側一排排的會眾微微點頭,走過最年長的教友時還鞠了一躬。老人滿頭華發,坐在通道中間的扶手椅上。年高德劭的老人對牧師外表的異常反應真是遲鈍,好像壓根兒不曾感受四周的驚詫,直到胡珀沿台階上了講壇,戴著那塊黑麵紗與眾人麵對麵時,方才有所覺察。牧師先生這神秘的標誌一刻也不曾除下。領唱讚美詩,它隨唿吸起伏;朗讀《聖經》它就在他與聖書之間拋下黑影。他祈禱,它就沉沉地貼在他仰起的麵孔上。莫非他想向可畏的上帝隱藏自己的麵孔?
小小一塊黑紗,怵目驚心,害得不止一位神經脆弱的女人被迫提前離開教堂。可是在牧師眼中,麵無人色的教友們沒準兒就跟他的黑麵紗一樣令人膽寒呢。
胡珀布道有方,遠近聞名。他不以力量取勝,對教民們總是盡量好言相勸,導引大家朝向天國,而不靠雷霆般的聖諭驅趕人們奔向那裏。此刻,他講道的風格、方式,一如既往。
可是要麽由於講道本身的情緒,要麽出於聽眾的想象,總之,大家感到從未聽過他這麽有力的一番告誡。與平日相比,今天的布道更是蒙上了一層胡珀性情的溫良與憂鬱。主題涉及隱秘的罪孽,及那些我們對最親近的人,對自己的良心都想隱藏的秘密,甚至忘記全能的上帝洞察一切。有種難以捉摸的力量滲透了他的字字句句。全體教友,不論純潔如水的少女還是心如鐵石的男子漢,無不感到躲在可怕麵紗後麵的牧師正悄悄逼近,發現了他們思想與行為中深藏的罪惡。許多人雙手交叉緊握,按住胸膛。胡珀牧師的話並不可怕,至少並不激烈。
然而,那憂鬱聲調的每一個顫音都令聽者發抖,莫名的悲愴與畏懼結伴而來。聽眾對牧師的反常感覺強烈,真盼一陣清風能把那塊麵紗掀開,簡直認為露出來的會是一張陌生的麵孔,盡管那身體、姿勢、聲音,分明是胡珀牧師的。
禮拜剛完,眾人便不守規矩,爭先恐後往外擠,急於交流按捺不住的驚異,且感到眼前不見了那塊黑麵紗,心情為之一鬆。有的人擠作一堆交頭接耳,有的人獨自迴家,一路默默沉思。還有幾位搖頭晃腦,自作聰明,吹噓他們能揭穿這個秘密。可有的人卻肯定此事根本毫無秘密可言,不過因為牧師先生熬夜,給燈光弄傷了眼睛,需要遮擋罷了。片刻之後,胡珀牧師也跟在教民們後頭走了出來。他蒙著麵紗的臉從這群人轉向那群人,向白發蒼蒼的長者致意,又作為中年人的朋友與精神導師,和善莊重地跟他們打招唿。
對年輕人則露出愛護與威嚴,還把手放到孩子們頭上,為他們祝福。這樣做是他安息日的老習慣,但今天迴報他好意的隻有奇怪與迷惑的目光。沒人照往常那樣,以與牧師比肩而行為榮。桑德斯老爺記性無疑出了毛病,竟忘了邀請胡珀牧師去他家用膳。自打牧師就職此地,幾乎每個禮拜天都是去他家飯桌上祝福的呀。今天,牧師隻好迴到自己寓所,正要關門,迴頭一望,眾人的目光全都盯在他身上。黑麵紗下麵露出一絲憂傷的苦笑,隱約掠過牧師嘴角,隨他一起消失不見。
“怪呀,”一位婦人道,“一塊普普通通的黑麵紗,跟咱女人家係在帽子上的沒啥兩樣,可一到胡珀先生臉上就變得這麽嚇人!”
“胡珀牧師的腦筋一準出了毛病。”她丈夫,村裏的醫生道,“不過,這件怪事怪就怪在它帶來的威力,連我這麽個精明強悍的人都受到震動。那塊黑紗雖說隻遮住了牧師的臉,可給他整個人從頭到腳都罩上了一層鬼氣,你不覺得麽?”
“可不是呐,”女人道,“俺說啥也不敢單獨跟他在一起。
俺都納悶,他自己怕不怕自己哩!”
深刻地相互交觸。他認為人類能攀升的高度是間歇性的,而墮落下去的深淵卻永遠不變。理解“理虧”的處境是他多數故事的核心。
霍桑筆下的多數主人公都用這類鬥篷包裹自己,雖說它所象征的驕傲形形色色——社會地位的驕傲、財富與權勢的驕傲、道德上獨善其身的驕傲等等。還有種驕傲卻最容易最具特色,表現得最徹底,這就是才智的驕傲。
無法迴避的事實是,霍桑並不相信才智,一貫不相信,還帶著自責的口氣,具有一種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意味。以自己的才智與成就自高自大,以同情心為代價來培育才智,對同胞僅持一種研究與科學的興趣——這些在霍桑眼中乃人性致命的罪惡。《伊桑·布蘭德》的故事就表明,這的確是不可饒恕的罪惡。這篇故事的主人翁以一生的時光尋找這種罪惡,到頭來才發現自己身上就存在這種罪惡。這是自認為高人一等者們尤其易犯的罪惡,而超乎尋常的惡行則是這種罪惡的結果。霍桑筆下的這類人物,以其更纖細微妙,轉瞬即逝,更“象征性”的方式,與陀斯妥耶夫斯基筆下的拉斯科爾尼科夫、伊凡·卡拉馬佐夫何其相似。
對才智上的自高自大及利己主義的種種形式的懲罰——對罪惡的懲罰——在霍桑看來,是最深刻的苦難,是與人類正常生活相異化,相分割,相隔離的苦難。它是罪行的懲罰,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罪行的發端,罪行的本身,因為任何深思熟慮的悲劇詩人也不似霍桑這樣善於區分罪行,其原因與其結果。用最簡單,最真實的話來總結霍桑對人類的看法,就是,萬惡之源在孤獨,人類以此開始亦以此告終。犯錯誤就是把自己與“整個人性同情之鏈”分割開來;受折磨就是全然孤獨。孤獨,不論與生俱來還是行為後果,是他一成不變的主題。
簡直無法相信任何作家,包括比他更偉大的作家,誰能比霍桑對“孤獨”這個詞的可怕含義感受更敏銳。
因此,他作品中表現的人類生活畫麵也就自然如他所說的那樣“憂鬱暗淡”,但因此就用陳詞濫調給他貼上“悲觀主義者”、“厭世作家”的標簽,未免過於淺薄。盡管他的作品有那麽多局限性,但卻比多愁善感的悲觀主義或溫和的憤世嫉俗深刻得多。他對人性的看法憂傷卻不消沉,對人類的前途懷疑卻不絕望。他叫自己“徹頭徹尾的民主主義者”,無疑,擁有這種信仰的人,必須對這一理想具有十足信念。他以自己並非“樂觀主義”的方式,擁有著這種信念。對將人與人相隔開來,鮮明地區分開來的種種形式與力量,他既不相信也不尊重。對地位、種姓、階級,他深為鄙視;對往往過多將人類相互疏遠的才智上的地位或等級,他同樣嗤之以鼻。頗為“自相矛盾”的是,他真正相信的是他所謂的人心,盡管從人心中他發現的東西非常可憎。
但從人的角度出發,他不相信其它東西——隻相信人的能力可以使人人平等,而不是將人人對立;隻相信愛情可以使人類相引相吸;隻相信謬誤與苦難之中,也有著同情憐憫,有著四海之內皆兄弟。他的結論十分清楚,非正義隻能用愛來糾正。
擁有著這種信念。對將人與人相隔開來,鮮明地區分開來的種種形式與力量,他既不相信也不尊重。對地位、種姓、階級,他深為鄙視;對往往過多將人類相互疏遠的才智上的地位或等級,他同樣嗤之以鼻。頗為“自相矛盾”的是,他真正相信的是他所謂的人心,盡管從人心中他發現的東西非常可憎。
但從人的角度出發,他不相信其它東西——隻相信人的能力可以使人人平等,而不是將人人對立;隻相信愛情可以使人類相引相吸;隻相信謬誤與苦難之中,也有著同情憐憫,有著四海之內皆兄弟。他的結論十分清楚,非正義隻能用愛來糾正。
〔美國〕史密斯學院 文學教授牛頓·阿文**本篇為作者替美國紐約1964年版《霍桑短篇小說選》所作序言。
牧師的黑麵紗11新英格蘭緬因州約克縣有位約瑟夫·穆迪牧師,約摸八十年前去世。
他與這裏所講的胡珀牧師有相同的怪癖,引人注目。不過,他的麵紗含義不同。年輕時,他因失手殺死一位好友,於是從那天直到死,都戴著麵紗,不讓人看到他麵孔。——作者注一個寓言米爾福禮拜堂的門廊上,司事正忙著扯開鍾繩。村裏的老人們彎腰駝背順街走來,孩子們喜笑顏開,活蹦亂跳地跟著父母,要不就一本正經地邁步,渾身禮拜天打扮的神氣。衣冠楚楚的小夥子們側目偷看好看的姑娘,覺得安息日的陽光使她們比平日更漂亮啦。人流大都湧進門廊,司事開始打鍾,一麵盯著胡珀牧師的門口。牧師一露頭,他就該停打召喚的鍾聲了。
“牧師臉上這是啥呀?”司事失驚大叫。
聽到的人都立刻迴過身來,隻見一位貌似胡珀先生的人,正若有所思地緩步朝禮拜堂走來。人們全呆了,即算來了位生人到胡珀牧師布道壇上動手給墊子撣灰塵,他們也不至於如此大驚小怪。
“你敢肯定這是俺們那位牧師?”古德曼·格雷問司事。
“錯不了,是胡珀先生。”司事應道,“今兒他本該跟韋斯特伯雷的舒特牧師對換的,可昨天舒特牧師捎信兒說不來了,得去給一場喪事做祈禱。”
如此大驚小怪的理由好像並不充分。胡珀牧師年屆三十,一派紳士風度,雖仍未成家,卻不失牧師該有的整潔幹淨。仿佛有位周到的妻子已為他漿洗過領箍,刷淨了一周來落在禮拜天這身法衣上的灰塵。渾身上下隻有一樣東西刺眼,這就是箍住額頭,低垂蓋臉,隨唿吸顫動的一塊黑麵紗。近些看,麵紗似有兩層,除了嘴和下巴,一張臉給遮得嚴嚴實實。不過,也許並沒擋住他的視線,隻給看到的一切有生命無生命的東西蒙上了一層黑影。帶著這片黑影,善良的胡珀先生朝前走著,步子緩慢沉靜,像心不在焉的人慣常那樣,微微駝背,兩眼看地,但對等候在禮拜堂台階上的教友們仍和氣地點頭致意,然而眾人隻顧吃驚打怪,竟忘了還禮。
“俺真不敢相信那麵紗後頭就是胡珀先生的臉。”司事道。
“俺可不喜歡那玩意兒。”一位老嫗蹣跚而入,嘀嘀咕咕地說,“把臉一蒙,他就變得讓人害怕啦。”
“俺們的牧師瘋啦!”古德曼·格雷邊說邊跟著他跨進門檻。
胡珀牧師還沒進門,這件不可思議的怪事就在禮拜堂傳了開來。教友們紛紛騷動,扭頭朝門口張望。不少人幹脆站起來,轉過身子。幾個小家夥爬上椅背,又跌了下來,亂成一片。堂裏女人的衣裙沙沙作響,男人的腳步拖來拖去,一掃恭候牧師駕到該有的肅靜。可是胡珀牧師好像對這混亂視而不見。他幾乎悄無聲息地走了進來,朝兩側一排排的會眾微微點頭,走過最年長的教友時還鞠了一躬。老人滿頭華發,坐在通道中間的扶手椅上。年高德劭的老人對牧師外表的異常反應真是遲鈍,好像壓根兒不曾感受四周的驚詫,直到胡珀沿台階上了講壇,戴著那塊黑麵紗與眾人麵對麵時,方才有所覺察。牧師先生這神秘的標誌一刻也不曾除下。領唱讚美詩,它隨唿吸起伏;朗讀《聖經》它就在他與聖書之間拋下黑影。他祈禱,它就沉沉地貼在他仰起的麵孔上。莫非他想向可畏的上帝隱藏自己的麵孔?
小小一塊黑紗,怵目驚心,害得不止一位神經脆弱的女人被迫提前離開教堂。可是在牧師眼中,麵無人色的教友們沒準兒就跟他的黑麵紗一樣令人膽寒呢。
胡珀布道有方,遠近聞名。他不以力量取勝,對教民們總是盡量好言相勸,導引大家朝向天國,而不靠雷霆般的聖諭驅趕人們奔向那裏。此刻,他講道的風格、方式,一如既往。
可是要麽由於講道本身的情緒,要麽出於聽眾的想象,總之,大家感到從未聽過他這麽有力的一番告誡。與平日相比,今天的布道更是蒙上了一層胡珀性情的溫良與憂鬱。主題涉及隱秘的罪孽,及那些我們對最親近的人,對自己的良心都想隱藏的秘密,甚至忘記全能的上帝洞察一切。有種難以捉摸的力量滲透了他的字字句句。全體教友,不論純潔如水的少女還是心如鐵石的男子漢,無不感到躲在可怕麵紗後麵的牧師正悄悄逼近,發現了他們思想與行為中深藏的罪惡。許多人雙手交叉緊握,按住胸膛。胡珀牧師的話並不可怕,至少並不激烈。
然而,那憂鬱聲調的每一個顫音都令聽者發抖,莫名的悲愴與畏懼結伴而來。聽眾對牧師的反常感覺強烈,真盼一陣清風能把那塊麵紗掀開,簡直認為露出來的會是一張陌生的麵孔,盡管那身體、姿勢、聲音,分明是胡珀牧師的。
禮拜剛完,眾人便不守規矩,爭先恐後往外擠,急於交流按捺不住的驚異,且感到眼前不見了那塊黑麵紗,心情為之一鬆。有的人擠作一堆交頭接耳,有的人獨自迴家,一路默默沉思。還有幾位搖頭晃腦,自作聰明,吹噓他們能揭穿這個秘密。可有的人卻肯定此事根本毫無秘密可言,不過因為牧師先生熬夜,給燈光弄傷了眼睛,需要遮擋罷了。片刻之後,胡珀牧師也跟在教民們後頭走了出來。他蒙著麵紗的臉從這群人轉向那群人,向白發蒼蒼的長者致意,又作為中年人的朋友與精神導師,和善莊重地跟他們打招唿。
對年輕人則露出愛護與威嚴,還把手放到孩子們頭上,為他們祝福。這樣做是他安息日的老習慣,但今天迴報他好意的隻有奇怪與迷惑的目光。沒人照往常那樣,以與牧師比肩而行為榮。桑德斯老爺記性無疑出了毛病,竟忘了邀請胡珀牧師去他家用膳。自打牧師就職此地,幾乎每個禮拜天都是去他家飯桌上祝福的呀。今天,牧師隻好迴到自己寓所,正要關門,迴頭一望,眾人的目光全都盯在他身上。黑麵紗下麵露出一絲憂傷的苦笑,隱約掠過牧師嘴角,隨他一起消失不見。
“怪呀,”一位婦人道,“一塊普普通通的黑麵紗,跟咱女人家係在帽子上的沒啥兩樣,可一到胡珀先生臉上就變得這麽嚇人!”
“胡珀牧師的腦筋一準出了毛病。”她丈夫,村裏的醫生道,“不過,這件怪事怪就怪在它帶來的威力,連我這麽個精明強悍的人都受到震動。那塊黑紗雖說隻遮住了牧師的臉,可給他整個人從頭到腳都罩上了一層鬼氣,你不覺得麽?”
“可不是呐,”女人道,“俺說啥也不敢單獨跟他在一起。
俺都納悶,他自己怕不怕自己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