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賢沒有迴答朱長泰的問話,而是詢問饑民的情況,他問道:“朱將軍,在你們收攏饑民的營地裏如何救助、安置他們?”
朱長泰答道:“宋巡撫,在我們的營地中每日有兩頓粥,此外就是建窩棚禦寒,這兩天正帶著饑民到附近收集一些樹枝,我們帶來了一些材料,修建臨時的窩棚,再發放一些禦寒的衣物。如果太原的官府能夠從城中收集一些禦寒服、被褥支援一些就更好了。然後我們介紹河南的情況,告訴他們,在河南可以憑力氣養活一家老小,詢問、勸誡他們轉移到河南,在河南救助災民會更方便,辦法也會更多。”
“朱將軍,饑民到了河南,你們還有什麽救助的辦法?”
“糧食、禦寒的住處、衣服被褥都更容易供給。主要的救助辦法是給他們找一個可以養家糊口的差事,在河南,民間的商鋪、工場作坊很多,可以容納不少人。更多的幹活機會還是官府開辦的大型工程,有水利工程、修路工程、鐵路工程,還有黃河的隧道工程,這些工程需要太多的民工,也可以說,所有的人,隻要他們願意出力,就有活幹。為了救災聯省拿出了大量的銀兩支持、開辦這些工程,也有的工程引入了民間的投資,比如:鐵路、黃河隧道、公路、水利等。此外就是移民的辦法,山西人的移民方向是東北,移民是最徹底的也是利國利民的解決辦法。”
很多事情中華日報上有所介紹,宋賢也是看報紙的,但是,不少事情他還是不懂,農民出工出力就要有吃飯,還要有工錢,這需要大量的銀兩,聯省衙門有那麽多銀子嗎?還有民間有錢的大戶肯投資道路、水利、隧道嗎?這些他就不明白了。於是他問道:“聯省的銀庫能拿出這麽多的銀子嗎?百姓們能拿出銀子來修水利、道路、隧道嗎?”
朱長泰笑了,宋巡撫還真是刨根問底,不過這也是好事,起碼說明他用心了。於是他說道:“宋巡撫,我就是一個武人,聯省衙門有多少銀子我不知道,也不懂。但是民間修工程是要賺錢的,比如水利,用水受益的農民就要花銀子灌溉田地,水是不能白用的,道路隧道都要收過路費。詳細的我說不上來,總之銀兩不能白白的投進去,總要有賺錢的法子。”
宋賢聽到過路收費,這可是新鮮事,想一想也有道理,譬如過黃河,坐渡船過河不也是要用銀子嗎?隧道建好了,過河更方便,出一點過路費也是應該的。
“移民東北?那裏不是苦寒之地嗎?”
“據我所知,東北的冬季是要冷一點,但是這些年那裏的災害比這裏要輕,那裏的土地肥沃,收成還是不錯。由於多年的戰亂,還有建奴兇殘的屠殺,造成了東北地廣人稀,大量的良田荒蕪,所以聯省才要大量的向東北移民,憲國公爺說過,東北是我大明的糧倉啊!”
朱萬化說過的話,國防軍一係的軍政官員都是當做聖訓一樣,深信不疑,所以朱萬化說東北是糧倉那就應該是大糧倉。朱萬化進位公爵之後,朱家一係的官員就喜歡稱唿國公爺了。
糧倉不糧倉的宋賢未必相信,但是聯省救災的辦法多他倒是有幾分相信,因為山西大旱,可是糧價卻始終平穩,作為巡撫,他知道是聯省在用大批的平價糧食輸入山西。聯省的財力不容懷疑,他們沒有乘機哄抬糧價也是宅心仁厚,心係民眾的表現。如果沒有聯省的糧食支持,山西定然是嚴重的糧荒,餓殍千裏,大規模的民亂也是可能發生的。從這點說他還是很敬佩朱督軍的愛民之心,也敬佩朱督軍的為人。
朱督軍從哪裏搞來的糧食?宋賢不知道,有時也隱隱約約的聽說是海外貿易而來。即便是貿易而來他也不太懂得,這麽大數量的糧食要用多少銀兩?
朱萬化從南洋大批的進口糧食之事,中華日報上始終沒有宣傳,但是,這也不是特別的保密之事,朱家內部都是知道的,大明其他省的很多人隻是猜測並不清楚。
宋賢原本對於同是災區的陝西、河南等省有疑問,哪裏為什麽沒有饑民?像往常一樣平穩?中華日報上登載的文章他不完全相信,因此總有想親自去看一看的想法,今天聽了朱長泰的敘說他更加想去查看一番,看看究竟。這個話他無法對朱長泰說。
宋賢便轉了話題,他說道:“朱將軍,你說要在陽泉駐軍?需要駐多少兵?”
“不足兩百人。”
國防軍一個連170人,對宋賢說一個連的編製,他也搞不清楚,因此直接說人數。
對於官軍來說200人不多。
“朱將軍,貴軍是否打算在陽泉經商做生意呀?山西缺糧,你們做生意我們也是需要的,還有很多民間的工具、日用品,我們山西也很需要。山西的地麵不很太平,你們做生意也需要自保平安,為此有一些保護商路的兵丁也是可以的。”
這個話很微妙,拐了個彎。朱長泰是屬於為人處世極圓滑之人,他如何不懂啊?一聽就明白了。
宋巡撫的意思是說:你們不要直說派駐軍隊,這讓山西官府不好處置。你們應該說:派出幾個兵,保護商路!這樣一來,大家都能接受,皆大歡喜嗎!他是在給聯省出主意,也是給自己下台階!
朝廷對國防軍都是一忍再忍,宋賢他們處於孤獨的北方,與南方隔絕開來,他更是犯不著與國防軍唱對台戲,因此才想出這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法子。
朱長泰說道:“如此甚好,就照宋巡撫說的辦。”
有了這次見麵,雙方都達成了諒解,國防軍救助災民,山西官府不再幹預。對於這個結果不滿意的人,唯有山西的地方士紳、地主了,他們擔心山西的佃戶少了,他們的地沒有人耕種,佃租更是大幅的下降。其實大災之年,地裏沒有收成,不管佃租高低,都是收不來佃租的。他們不讚成也沒有辦法阻撓,自己解心寬吧!
山西的饑民人數真是不少,僅僅太原城周邊,國防軍就收攏了五萬人,加上其他各處,又有十多萬饑民進入了很河南、陝西。聯省從這些災民中差不多可以動員兩萬左右的移民,能獲得這些移民,聯省的收獲也很大,東北地區隻要有人,就會產出大批的糧食。
隨著饑民陸續的轉運出境,各路國防軍也就撤迴了,唯有在陽泉,以保護商路的名義留下了一個連的駐軍,控製了陽泉城算是國防軍的另一個收獲。
宋賢和其他的山西官員會不會到聯省考察,是明著去,還是私查暗訪我們暫時不必管他了。
......
在崇禎九年,海軍最大的變化就是成立的用於遠洋作戰的第五艦隊,這說明國防軍要對外用兵了。
本來朱萬化沒有打算現在就進軍海外,對外用兵是需要國內安定的,否則無論軍事上、財政上都會難以承受內外兩麵的壓力。
可是現在有了一個緊迫的問題,那就是糧食。南洋地區隻有幾個小國家,加上朝鮮、清國(日本),其糧食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其數量總會有一個限度。
現在聯省的範圍大了,人口多了,消耗的糧食就會更多。特別是崇禎九年的救災,大批的糧食供給又擴大到了山西、北直隸和福建,這樣一來聯省的糧食儲備有些捉襟見肘了。今年勉強應付,如果明年、後年又是大災之年怎麽辦?
為此朱萬化就想到了擴大海外的市場,擴大的方向隻有一個,那就是印度。美洲也是大糧倉,但是那是20世紀以後的事情了,現在尚未開發,再者說,距離也是過於遙遠了。
印度是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它的地域遼闊,良田極多,氣候溫暖,雨水充沛,適於農業種植,其農耕條件遠遠的強於大明帝國。因此,印度的農業潛力,糧食輸出的能力,遠遠的大於南洋。在曆史上,印度被稱為英國國王王冠上的明珠,主要的還是他們從印度獲取了用之不盡的糧食,沒有豐富的糧源哪有日後的工業革命?
第五艦隊已經組建訓練完成了,原計劃到崇禎十年初,他們就要搶占馬六甲海峽,向印度洋進軍。為此,朱萬化招海軍總監朱萬雄來開封,討論向印度洋進兵事宜。
......
既然故事牽連到了印度,我們就要簡單敘述一下崇禎末年印度大陸上的狀態:
印度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地區之一,也是號稱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與同樣是文明古國的中國比較,它有幾個明顯的不同點:其一是,中國從遠古時期就有完整的曆史文獻,有文字記錄的曆史可以追蹤到春秋戰國之前。春秋戰國之後就有完整的編年曆史了,二十四史更是詳細的記錄了大大小小的曆史事件。而印度幾乎沒有文字的曆史記載,印度的曆史完全靠現代的考古技術來發掘論證,其中最有價值的史料要從中國的曆史資料中發掘,例如唐三藏玄奘的遊曆日記等等。其二是,在印度的曆史上,統一印度大部分國土的強盛王朝都是短暫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大大小小的數十個王國的分散統治。並且曾經多次被外來的勢力征服,或者部分征服,例如波斯、古羅馬、阿富汗、蒙古等等都曾經征服統治印度,他們對印度的文化、宗教的影響非常大。而中國則是在絕大部分時間裏都是強大的統一王朝,分裂的時間是短暫的。其三,中國的漢語,漢字始終是中國統一的語言文字,其他的語言文字影響都是次要的、局部的。而印度始終沒有一個強大的語言文字作為統一的傳承,隻有到了近代,英語才成了他統一全國的語言文字。在現代的印度規定英語和印地語為印度官方語言,但是不懂得印地語的印度人依然很多。據說印度境內正在使用的語言就有1600多種,被規定為法定語言的就有三十多種,唯有英語可以在印度全國通行。
其他的不同點還有不少,我們不是為了研究印度,因此隻說幾個主要之點。
在明末時代,印度處於莫臥兒王朝的中晚期,這也是印度的最後一個統一的王朝。此時的國王是莫臥兒王朝的第六任君主,叫做沙賈汗,著名的泰姬陵就是他建造的,泰姬陵是與中國長城齊名的偉大古建築之一。
沙賈汗的第三個兒子可是個大大有名的人物,他名叫奧朗則布(1618——1707),是印度曆史上少有的強勢君主之一,並且是最後一個。
奧朗則布於1657年(清順治十四年),乘其父沙賈汗臥病不起之機,殺掉了理應繼位的哥哥達拉舒科,登上了王位。此後,他又殺掉了他的二哥沙舒賈,和他最小的弟弟穆德拉,就連他的父親也沒有放過,被軟禁在阿格拉直至去世。這次勝利使得他贏得了王位,也讓他贏得了殘忍、多疑的名聲。
奧朗則布自幼受到良好的宮廷教育,學識淵博,通曉經訓和伊斯蘭教法(在此時的印度,由波斯傳入的伊斯蘭教很強大),足智多謀,特別的精於武略。曾被讚譽為“帝位之榮綴”。
崇禎年代,奧朗則布尚未取得王位,但是在軍隊中其勢力已經很大了,1636年任德幹副王。
關於他的其他曆史、事跡從略。
崇禎年代,歐洲的勢力已經滲透到了印度。這個時期正是多個歐洲殖民者滲透、爭奪的時期,早期進入印度的是葡萄牙人,隨後是荷蘭人,法國人,最後英國人也來了,並且於1600年已經成立了不列顛東印度公司。
所以崇禎年代的印度就是處於多家殖民者滲透、發展的初級階段,莫臥兒王朝依然強大,但是即將走向沒落。
後來,到了中國的清朝的鼎盛時期,不列顛東印度公司戰勝了所有其他的殖民者和印度人,成了印度的主宰。
國防海軍是如何介入印度的亂局呢?且聽下迴分解。
---第435章完---
朱長泰答道:“宋巡撫,在我們的營地中每日有兩頓粥,此外就是建窩棚禦寒,這兩天正帶著饑民到附近收集一些樹枝,我們帶來了一些材料,修建臨時的窩棚,再發放一些禦寒的衣物。如果太原的官府能夠從城中收集一些禦寒服、被褥支援一些就更好了。然後我們介紹河南的情況,告訴他們,在河南可以憑力氣養活一家老小,詢問、勸誡他們轉移到河南,在河南救助災民會更方便,辦法也會更多。”
“朱將軍,饑民到了河南,你們還有什麽救助的辦法?”
“糧食、禦寒的住處、衣服被褥都更容易供給。主要的救助辦法是給他們找一個可以養家糊口的差事,在河南,民間的商鋪、工場作坊很多,可以容納不少人。更多的幹活機會還是官府開辦的大型工程,有水利工程、修路工程、鐵路工程,還有黃河的隧道工程,這些工程需要太多的民工,也可以說,所有的人,隻要他們願意出力,就有活幹。為了救災聯省拿出了大量的銀兩支持、開辦這些工程,也有的工程引入了民間的投資,比如:鐵路、黃河隧道、公路、水利等。此外就是移民的辦法,山西人的移民方向是東北,移民是最徹底的也是利國利民的解決辦法。”
很多事情中華日報上有所介紹,宋賢也是看報紙的,但是,不少事情他還是不懂,農民出工出力就要有吃飯,還要有工錢,這需要大量的銀兩,聯省衙門有那麽多銀子嗎?還有民間有錢的大戶肯投資道路、水利、隧道嗎?這些他就不明白了。於是他問道:“聯省的銀庫能拿出這麽多的銀子嗎?百姓們能拿出銀子來修水利、道路、隧道嗎?”
朱長泰笑了,宋巡撫還真是刨根問底,不過這也是好事,起碼說明他用心了。於是他說道:“宋巡撫,我就是一個武人,聯省衙門有多少銀子我不知道,也不懂。但是民間修工程是要賺錢的,比如水利,用水受益的農民就要花銀子灌溉田地,水是不能白用的,道路隧道都要收過路費。詳細的我說不上來,總之銀兩不能白白的投進去,總要有賺錢的法子。”
宋賢聽到過路收費,這可是新鮮事,想一想也有道理,譬如過黃河,坐渡船過河不也是要用銀子嗎?隧道建好了,過河更方便,出一點過路費也是應該的。
“移民東北?那裏不是苦寒之地嗎?”
“據我所知,東北的冬季是要冷一點,但是這些年那裏的災害比這裏要輕,那裏的土地肥沃,收成還是不錯。由於多年的戰亂,還有建奴兇殘的屠殺,造成了東北地廣人稀,大量的良田荒蕪,所以聯省才要大量的向東北移民,憲國公爺說過,東北是我大明的糧倉啊!”
朱萬化說過的話,國防軍一係的軍政官員都是當做聖訓一樣,深信不疑,所以朱萬化說東北是糧倉那就應該是大糧倉。朱萬化進位公爵之後,朱家一係的官員就喜歡稱唿國公爺了。
糧倉不糧倉的宋賢未必相信,但是聯省救災的辦法多他倒是有幾分相信,因為山西大旱,可是糧價卻始終平穩,作為巡撫,他知道是聯省在用大批的平價糧食輸入山西。聯省的財力不容懷疑,他們沒有乘機哄抬糧價也是宅心仁厚,心係民眾的表現。如果沒有聯省的糧食支持,山西定然是嚴重的糧荒,餓殍千裏,大規模的民亂也是可能發生的。從這點說他還是很敬佩朱督軍的愛民之心,也敬佩朱督軍的為人。
朱督軍從哪裏搞來的糧食?宋賢不知道,有時也隱隱約約的聽說是海外貿易而來。即便是貿易而來他也不太懂得,這麽大數量的糧食要用多少銀兩?
朱萬化從南洋大批的進口糧食之事,中華日報上始終沒有宣傳,但是,這也不是特別的保密之事,朱家內部都是知道的,大明其他省的很多人隻是猜測並不清楚。
宋賢原本對於同是災區的陝西、河南等省有疑問,哪裏為什麽沒有饑民?像往常一樣平穩?中華日報上登載的文章他不完全相信,因此總有想親自去看一看的想法,今天聽了朱長泰的敘說他更加想去查看一番,看看究竟。這個話他無法對朱長泰說。
宋賢便轉了話題,他說道:“朱將軍,你說要在陽泉駐軍?需要駐多少兵?”
“不足兩百人。”
國防軍一個連170人,對宋賢說一個連的編製,他也搞不清楚,因此直接說人數。
對於官軍來說200人不多。
“朱將軍,貴軍是否打算在陽泉經商做生意呀?山西缺糧,你們做生意我們也是需要的,還有很多民間的工具、日用品,我們山西也很需要。山西的地麵不很太平,你們做生意也需要自保平安,為此有一些保護商路的兵丁也是可以的。”
這個話很微妙,拐了個彎。朱長泰是屬於為人處世極圓滑之人,他如何不懂啊?一聽就明白了。
宋巡撫的意思是說:你們不要直說派駐軍隊,這讓山西官府不好處置。你們應該說:派出幾個兵,保護商路!這樣一來,大家都能接受,皆大歡喜嗎!他是在給聯省出主意,也是給自己下台階!
朝廷對國防軍都是一忍再忍,宋賢他們處於孤獨的北方,與南方隔絕開來,他更是犯不著與國防軍唱對台戲,因此才想出這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法子。
朱長泰說道:“如此甚好,就照宋巡撫說的辦。”
有了這次見麵,雙方都達成了諒解,國防軍救助災民,山西官府不再幹預。對於這個結果不滿意的人,唯有山西的地方士紳、地主了,他們擔心山西的佃戶少了,他們的地沒有人耕種,佃租更是大幅的下降。其實大災之年,地裏沒有收成,不管佃租高低,都是收不來佃租的。他們不讚成也沒有辦法阻撓,自己解心寬吧!
山西的饑民人數真是不少,僅僅太原城周邊,國防軍就收攏了五萬人,加上其他各處,又有十多萬饑民進入了很河南、陝西。聯省從這些災民中差不多可以動員兩萬左右的移民,能獲得這些移民,聯省的收獲也很大,東北地區隻要有人,就會產出大批的糧食。
隨著饑民陸續的轉運出境,各路國防軍也就撤迴了,唯有在陽泉,以保護商路的名義留下了一個連的駐軍,控製了陽泉城算是國防軍的另一個收獲。
宋賢和其他的山西官員會不會到聯省考察,是明著去,還是私查暗訪我們暫時不必管他了。
......
在崇禎九年,海軍最大的變化就是成立的用於遠洋作戰的第五艦隊,這說明國防軍要對外用兵了。
本來朱萬化沒有打算現在就進軍海外,對外用兵是需要國內安定的,否則無論軍事上、財政上都會難以承受內外兩麵的壓力。
可是現在有了一個緊迫的問題,那就是糧食。南洋地區隻有幾個小國家,加上朝鮮、清國(日本),其糧食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其數量總會有一個限度。
現在聯省的範圍大了,人口多了,消耗的糧食就會更多。特別是崇禎九年的救災,大批的糧食供給又擴大到了山西、北直隸和福建,這樣一來聯省的糧食儲備有些捉襟見肘了。今年勉強應付,如果明年、後年又是大災之年怎麽辦?
為此朱萬化就想到了擴大海外的市場,擴大的方向隻有一個,那就是印度。美洲也是大糧倉,但是那是20世紀以後的事情了,現在尚未開發,再者說,距離也是過於遙遠了。
印度是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它的地域遼闊,良田極多,氣候溫暖,雨水充沛,適於農業種植,其農耕條件遠遠的強於大明帝國。因此,印度的農業潛力,糧食輸出的能力,遠遠的大於南洋。在曆史上,印度被稱為英國國王王冠上的明珠,主要的還是他們從印度獲取了用之不盡的糧食,沒有豐富的糧源哪有日後的工業革命?
第五艦隊已經組建訓練完成了,原計劃到崇禎十年初,他們就要搶占馬六甲海峽,向印度洋進軍。為此,朱萬化招海軍總監朱萬雄來開封,討論向印度洋進兵事宜。
......
既然故事牽連到了印度,我們就要簡單敘述一下崇禎末年印度大陸上的狀態:
印度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地區之一,也是號稱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與同樣是文明古國的中國比較,它有幾個明顯的不同點:其一是,中國從遠古時期就有完整的曆史文獻,有文字記錄的曆史可以追蹤到春秋戰國之前。春秋戰國之後就有完整的編年曆史了,二十四史更是詳細的記錄了大大小小的曆史事件。而印度幾乎沒有文字的曆史記載,印度的曆史完全靠現代的考古技術來發掘論證,其中最有價值的史料要從中國的曆史資料中發掘,例如唐三藏玄奘的遊曆日記等等。其二是,在印度的曆史上,統一印度大部分國土的強盛王朝都是短暫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大大小小的數十個王國的分散統治。並且曾經多次被外來的勢力征服,或者部分征服,例如波斯、古羅馬、阿富汗、蒙古等等都曾經征服統治印度,他們對印度的文化、宗教的影響非常大。而中國則是在絕大部分時間裏都是強大的統一王朝,分裂的時間是短暫的。其三,中國的漢語,漢字始終是中國統一的語言文字,其他的語言文字影響都是次要的、局部的。而印度始終沒有一個強大的語言文字作為統一的傳承,隻有到了近代,英語才成了他統一全國的語言文字。在現代的印度規定英語和印地語為印度官方語言,但是不懂得印地語的印度人依然很多。據說印度境內正在使用的語言就有1600多種,被規定為法定語言的就有三十多種,唯有英語可以在印度全國通行。
其他的不同點還有不少,我們不是為了研究印度,因此隻說幾個主要之點。
在明末時代,印度處於莫臥兒王朝的中晚期,這也是印度的最後一個統一的王朝。此時的國王是莫臥兒王朝的第六任君主,叫做沙賈汗,著名的泰姬陵就是他建造的,泰姬陵是與中國長城齊名的偉大古建築之一。
沙賈汗的第三個兒子可是個大大有名的人物,他名叫奧朗則布(1618——1707),是印度曆史上少有的強勢君主之一,並且是最後一個。
奧朗則布於1657年(清順治十四年),乘其父沙賈汗臥病不起之機,殺掉了理應繼位的哥哥達拉舒科,登上了王位。此後,他又殺掉了他的二哥沙舒賈,和他最小的弟弟穆德拉,就連他的父親也沒有放過,被軟禁在阿格拉直至去世。這次勝利使得他贏得了王位,也讓他贏得了殘忍、多疑的名聲。
奧朗則布自幼受到良好的宮廷教育,學識淵博,通曉經訓和伊斯蘭教法(在此時的印度,由波斯傳入的伊斯蘭教很強大),足智多謀,特別的精於武略。曾被讚譽為“帝位之榮綴”。
崇禎年代,奧朗則布尚未取得王位,但是在軍隊中其勢力已經很大了,1636年任德幹副王。
關於他的其他曆史、事跡從略。
崇禎年代,歐洲的勢力已經滲透到了印度。這個時期正是多個歐洲殖民者滲透、爭奪的時期,早期進入印度的是葡萄牙人,隨後是荷蘭人,法國人,最後英國人也來了,並且於1600年已經成立了不列顛東印度公司。
所以崇禎年代的印度就是處於多家殖民者滲透、發展的初級階段,莫臥兒王朝依然強大,但是即將走向沒落。
後來,到了中國的清朝的鼎盛時期,不列顛東印度公司戰勝了所有其他的殖民者和印度人,成了印度的主宰。
國防海軍是如何介入印度的亂局呢?且聽下迴分解。
---第435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