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道路是古道,通行狀態良好,有一個工兵連隨行,就是快速通行的保證。預計他們可以一日內行進三百多裏,這也包括了可能的突發作戰和其他意外情況。所以,這一次的進軍,如果沒有大規模的作戰,兩日內到達是有把握的。
這就是大明版的大縱深突破,或者叫做閃電戰。
五月二十五日早晨快速支隊出發。
他們出發後沒有多久就到了高台縣城,途中沒有遇到一個蒙古韃子兵,這就說明高台縣以東的韃子全部撤離了。但是高台縣城尚有敵軍的旗幟,顯然縣城裏還有蒙古兵。
向西的大道是從高台縣城南側通過的,因此,快速支隊通過電報,匯報了這裏的情況後,他們僅僅派出四輛重機槍戰車、兩輛炮車監視縣城的方向,大隊迅速通過,繼續向西行進。
高台縣城裏的確有蒙古韃子兵,但是數量不多,隻有三千多人,他們也在準備撤離,隻是速度稍慢,就被快速支隊趕上來了。韃子的首領們在城頭上看得很清楚,他們為明軍之迅速感到驚訝,也很害怕,他們已經做好了防守和逃跑的準備。可是明軍並沒有攻城,而是快速的向西而去,這就違反了常理,令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可是事實擺在眼前:他們自己陷入了明軍的後方!這個戰場上的現實讓他們非常害怕,也不知所措了,現在出了城向哪裏逃跑都是危險的!
快速支隊繼續西行,到了下午遇到了情況,他們追上了一支向西逃跑的蒙古軍,按氣球觀測員的觀察,大約有五千人。
韃子們也是常年作戰的,部隊行軍也要前後的偵查,所以一支明軍車隊尾隨而來就被他們發現了。此時雙方的距離是20裏,開闊之處遠遠的可以看到部隊揚起的煙塵。
蒙古軍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加快逃跑的速度,他們都是騎兵,並且不少都是一人雙馬,跑起來也很快。河西走廊還是太狹窄了,隻有這麽一條路,大家都在這一條路上跑,連一條阻擋的河流都沒有。快速支隊的速度也不慢,在他們的後麵緊緊跟隨著。如果比較車輛的負重能力與馬匹的負重能力,其差距還是很大的,蒙古軍的馬匹上騎著人,還有的帶著輜重,時間長了就顯出了疲乏。快速支隊有備用的馬匹可以輪換使用。雙方的差距就體現在兩軍的距離上了,兩軍距離越來越近,交戰就在所難免了。此時雙方的距離不足十裏。
終於,蒙古軍停了下來,整理隊形準備作戰了。
蒙古人善於騎兵的野戰,他們擺出的陣勢還是很有章法。蒙古人把五千人的隊伍分成兩部分,三千人列陣於大道上,另外兩千人列陣於道路的南側。如果明軍進攻,將會遇到正麵和側麵的兩麵夾擊。如果蒙古人主動出擊,也同樣是正麵、側麵兩麵出擊。
從人數上看,蒙古人看到明軍有七十多輛車,估計是七百多人(估多了),雙方的兵力差了六七倍。他們覺得,縱然明軍火器厲害,也未必就不可一戰?退一步說他們一直在逃跑,是不想打的,但是明軍緊追不舍,除非投降,不打也不行啊?
快速支隊也稍作停頓,布置兵力,安排陣型。
國防軍的重機槍已經使用了一段時間了,因此國防軍內部就有一個估算,重機槍對騎兵時,一挺重機槍可以阻擊多少騎兵的衝鋒?國防軍的標準是500到700。其實這是一個算數題,在重機槍的射程內騎兵衝到麵前的時間是多少?發射的子彈是多少?命中率是多少?算一下就知道了。
因此,嶽成拿出四輛重機槍戰車、四輛普通戰車(有輕機槍和擲彈筒)、四輛82迫擊炮車來監視對付側麵之敵,其餘的主力部隊用十輛重機槍戰車配合其他兵器開路,四輛重機槍戰車斷後,向正麵衝擊。
蒙古騎兵一般都是主動衝鋒的,騎兵的優勢就是馬匹的速度和衝擊力。但是現在的蒙古人沒有動,猜想其原因應該是畏敵怯陣了,他們與明軍交手多次了,知道了對手的厲害。
快速支隊稍事整理隊形,又開始前進了。因為是多路的齊頭並進,大部分戰車脫離了道路,因此也就降低了速度。十輛重機槍戰車夾雜著十輛普通戰車,緩慢的向前,火炮射擊的最遠,也沒有開炮,這是因為炮在車上,他們需要下車才能射擊。
韃子們看到緩緩而來的明軍車隊,感到了強大的壓力。要麽不戰,跪地投降!要戰,就要出擊了,靜止的馬隊戰鬥力銳減?迫不得已,準格爾蒙古人開始出擊了,兩軍即將迎麵相撞。
看到對麵的韃子出擊,國防軍的車隊停了下來,開始按照火力調整分配位置。重機槍戰車和普通戰車各十輛混編在一起,一字排開,他們的身後是炮車,排好位置,火炮也下車架設火炮。
在車上可以射擊的重機槍、輕機槍,他們在射擊時也是停下車輛的。馬車顛簸的厲害,特別是不平整的道路。在搖搖晃晃的車上射擊純屬浪費子彈,毫無準確性可言,因此,必須停車射擊。
蒙古人“嗷!嗷!”的叫著,距離越來越近,馬匹也開始奔跑起來。
82迫擊炮的最佳射擊距離是1500米到2500米之間,準確度最好,小於500米就進入了死角,不能射擊了。重機槍的最佳射擊距離1500米以內,輕機槍是1000米以內,步槍是300米以內,擲彈筒是在100到200米效果最好,*是30米到50米。各種武器發揮最佳效力的距離不一樣,因此,也就不能喊“開火!”大家一起打,這是不行的。
20直射炮隻有兩門,這兩門炮口徑不大,卻是最厲害的火炮,原因就是它打得遠,打得準,它的任務就是消滅重點目標。20直射炮是帶輪子的炮架,是名副其實的炮車。
最先開火的是迫擊炮,然後是重機槍、輕機槍等等。僅僅十挺重機槍就可以阻擋上萬騎兵的衝鋒,所以戰鬥的結果不用說也知道了,除非蒙古人中途退縮,否則他們將全部被消滅在1000米左右的範圍之內。
出擊的這三千韃子騎兵太淒慘了絕大部分倒在了血泊之中,隻有馬隊後麵及時後撤的活著逃迴了一部分。
側麵的蒙古韃子看到正麵出擊了,也是想配合一下,於是也出動了,進行側擊。他們的損失小一些,原因是出動的晚一點,正麵戰場的慘狀震懾了他們,他們中途而退了。
剩餘的韃子們已經膽寒了,這時隻要喊一句“投降不殺!”估計就會跪下一片。快速支隊中不知道有沒有蒙古族的士兵,一般的士兵是不會蒙古話的。快速支隊也不打算收俘虜,他們沒法處理。
快速支隊整頓隊伍繼續前進了。遠處的韃子們呆呆的看著他們,傷兵倒在路邊哀號,快速支隊對於這一切隻是警惕地監視著,工兵清理了道路。馬隊就嚴整有序的繼續出發向西行進,他們的時間很緊,行軍任務重,雜事就顧不上了,隻要沒有擋道的,他們就是前進!前進!
僥幸活著的韃子們看呆了,他們看不懂明軍的行動。
......
我們再來看看嘉峪關的情況。
從五月二十四日中午接到命令,嘉峪關緊急動員起來修工事,全部的戰俘都參加中心工事的修建。
這裏缺少建築材料,對於東部外城的修補隻能采用這裏最多的原料——石頭來補救,用大小石塊堵塞缺口,亂石陣也需要大量的石頭。
這些戰俘的主要工作就是到處收集大石頭,用馱馬運到陣地上。用繩子、衣服、被褥改造成裝石頭的網兜,用馬匹駝運。
整個外城之中,以及外城的東部城牆之外三道防線,全部是三十米寬的亂石陣。亂石陣中留出戰車可以通過的通道,便於自己的軍事調動。
主陣地分為三層,一、城牆以外500米(東部),二、外城的東城牆,三、外城的西城牆。
南北兩側各抽調一個營的兵力集中到外城布防,這樣南北兩側就隻剩下了一個營。南側的陣地重新調整位置,以便可以策應中部外城陣地的作戰。北側隔著長城,就隻能是單純的防禦了。闞文明要求兩側的守軍各準備出一個連的預備隊,做好隨時支援中央陣地的準備,同時他們也作為嘉峪關向西麵(新疆方向)防禦的後備隊。四個臨時營中的兩個臨時營負責監押俘虜營的任務,他們還是向西防禦的主力,以防止新疆方向準格爾的援軍。抽出兩個臨時營(騎兵團的臨時營也是騎兵)到中部前線,放在嘉峪關城中,作為反突擊的部隊使用。他們將在嘉峪關的東門出擊,這個位置在城牆上的火力掩護之下,並且可以打擊蒙古人的側翼。
最主要的裝備是十輛重機槍戰車和火炮,它們的分配如下:
南北兩側各保留一輛重機槍戰車,營連屬火炮(82迫擊炮10們,20直射炮兩門)也保留,其餘的重裝備全部調到中心戰場。
八輛重機槍戰車中的兩輛,拆下重機槍放到嘉峪關城頭,可以居高臨下射擊,但是它的射界受位置的限製,遠處就打擊不到了,另外的六輛全部放到前沿,前沿陣地距離外城的城牆有一裏(500米)。
為此就要考慮一旦前沿守不住,重機槍戰車應該有便捷的後退通道,後退到外城城牆之下,作為第二道防線的主力,這就要在石頭陣留下三條通道。
輕機槍移動便捷,分布在各處工事之中,移動也便利。
第二道防線是闞文明認為的主防線,這道防線如果擋不住,那就是在外城之內的浴血奮戰了。從第二道防線撤退時,六輛戰車隻有通過一個城門才能退迴來,這也不是特別有把握的。
如果戰鬥打到了外城之中,西側城牆和嘉峪關城牆上的火力,再加上滿地的大石頭,闞文明還是有把握堵住準格爾人逃出去。但是守衛外城的兩個營會有極大的傷亡。慈不掌兵,關鍵時刻必要的流血犧牲還是在所難免。
火炮比較好布置,全部分布在外城城牆、嘉峪關城牆、長城的城牆上。
直射炮和狙擊手將擔負打擊重要目標的作用,重點就是準格爾人的指揮核心。
他們準備的時間是有限的,隻有不到兩天,五月二十六日早晨,準格爾的十幾萬大軍就逼近了嘉峪關,這幾乎是被困於河西走廊中的全部蒙古部隊了。
大戰在即,戰果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第414章完---
這就是大明版的大縱深突破,或者叫做閃電戰。
五月二十五日早晨快速支隊出發。
他們出發後沒有多久就到了高台縣城,途中沒有遇到一個蒙古韃子兵,這就說明高台縣以東的韃子全部撤離了。但是高台縣城尚有敵軍的旗幟,顯然縣城裏還有蒙古兵。
向西的大道是從高台縣城南側通過的,因此,快速支隊通過電報,匯報了這裏的情況後,他們僅僅派出四輛重機槍戰車、兩輛炮車監視縣城的方向,大隊迅速通過,繼續向西行進。
高台縣城裏的確有蒙古韃子兵,但是數量不多,隻有三千多人,他們也在準備撤離,隻是速度稍慢,就被快速支隊趕上來了。韃子的首領們在城頭上看得很清楚,他們為明軍之迅速感到驚訝,也很害怕,他們已經做好了防守和逃跑的準備。可是明軍並沒有攻城,而是快速的向西而去,這就違反了常理,令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可是事實擺在眼前:他們自己陷入了明軍的後方!這個戰場上的現實讓他們非常害怕,也不知所措了,現在出了城向哪裏逃跑都是危險的!
快速支隊繼續西行,到了下午遇到了情況,他們追上了一支向西逃跑的蒙古軍,按氣球觀測員的觀察,大約有五千人。
韃子們也是常年作戰的,部隊行軍也要前後的偵查,所以一支明軍車隊尾隨而來就被他們發現了。此時雙方的距離是20裏,開闊之處遠遠的可以看到部隊揚起的煙塵。
蒙古軍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加快逃跑的速度,他們都是騎兵,並且不少都是一人雙馬,跑起來也很快。河西走廊還是太狹窄了,隻有這麽一條路,大家都在這一條路上跑,連一條阻擋的河流都沒有。快速支隊的速度也不慢,在他們的後麵緊緊跟隨著。如果比較車輛的負重能力與馬匹的負重能力,其差距還是很大的,蒙古軍的馬匹上騎著人,還有的帶著輜重,時間長了就顯出了疲乏。快速支隊有備用的馬匹可以輪換使用。雙方的差距就體現在兩軍的距離上了,兩軍距離越來越近,交戰就在所難免了。此時雙方的距離不足十裏。
終於,蒙古軍停了下來,整理隊形準備作戰了。
蒙古人善於騎兵的野戰,他們擺出的陣勢還是很有章法。蒙古人把五千人的隊伍分成兩部分,三千人列陣於大道上,另外兩千人列陣於道路的南側。如果明軍進攻,將會遇到正麵和側麵的兩麵夾擊。如果蒙古人主動出擊,也同樣是正麵、側麵兩麵出擊。
從人數上看,蒙古人看到明軍有七十多輛車,估計是七百多人(估多了),雙方的兵力差了六七倍。他們覺得,縱然明軍火器厲害,也未必就不可一戰?退一步說他們一直在逃跑,是不想打的,但是明軍緊追不舍,除非投降,不打也不行啊?
快速支隊也稍作停頓,布置兵力,安排陣型。
國防軍的重機槍已經使用了一段時間了,因此國防軍內部就有一個估算,重機槍對騎兵時,一挺重機槍可以阻擊多少騎兵的衝鋒?國防軍的標準是500到700。其實這是一個算數題,在重機槍的射程內騎兵衝到麵前的時間是多少?發射的子彈是多少?命中率是多少?算一下就知道了。
因此,嶽成拿出四輛重機槍戰車、四輛普通戰車(有輕機槍和擲彈筒)、四輛82迫擊炮車來監視對付側麵之敵,其餘的主力部隊用十輛重機槍戰車配合其他兵器開路,四輛重機槍戰車斷後,向正麵衝擊。
蒙古騎兵一般都是主動衝鋒的,騎兵的優勢就是馬匹的速度和衝擊力。但是現在的蒙古人沒有動,猜想其原因應該是畏敵怯陣了,他們與明軍交手多次了,知道了對手的厲害。
快速支隊稍事整理隊形,又開始前進了。因為是多路的齊頭並進,大部分戰車脫離了道路,因此也就降低了速度。十輛重機槍戰車夾雜著十輛普通戰車,緩慢的向前,火炮射擊的最遠,也沒有開炮,這是因為炮在車上,他們需要下車才能射擊。
韃子們看到緩緩而來的明軍車隊,感到了強大的壓力。要麽不戰,跪地投降!要戰,就要出擊了,靜止的馬隊戰鬥力銳減?迫不得已,準格爾蒙古人開始出擊了,兩軍即將迎麵相撞。
看到對麵的韃子出擊,國防軍的車隊停了下來,開始按照火力調整分配位置。重機槍戰車和普通戰車各十輛混編在一起,一字排開,他們的身後是炮車,排好位置,火炮也下車架設火炮。
在車上可以射擊的重機槍、輕機槍,他們在射擊時也是停下車輛的。馬車顛簸的厲害,特別是不平整的道路。在搖搖晃晃的車上射擊純屬浪費子彈,毫無準確性可言,因此,必須停車射擊。
蒙古人“嗷!嗷!”的叫著,距離越來越近,馬匹也開始奔跑起來。
82迫擊炮的最佳射擊距離是1500米到2500米之間,準確度最好,小於500米就進入了死角,不能射擊了。重機槍的最佳射擊距離1500米以內,輕機槍是1000米以內,步槍是300米以內,擲彈筒是在100到200米效果最好,*是30米到50米。各種武器發揮最佳效力的距離不一樣,因此,也就不能喊“開火!”大家一起打,這是不行的。
20直射炮隻有兩門,這兩門炮口徑不大,卻是最厲害的火炮,原因就是它打得遠,打得準,它的任務就是消滅重點目標。20直射炮是帶輪子的炮架,是名副其實的炮車。
最先開火的是迫擊炮,然後是重機槍、輕機槍等等。僅僅十挺重機槍就可以阻擋上萬騎兵的衝鋒,所以戰鬥的結果不用說也知道了,除非蒙古人中途退縮,否則他們將全部被消滅在1000米左右的範圍之內。
出擊的這三千韃子騎兵太淒慘了絕大部分倒在了血泊之中,隻有馬隊後麵及時後撤的活著逃迴了一部分。
側麵的蒙古韃子看到正麵出擊了,也是想配合一下,於是也出動了,進行側擊。他們的損失小一些,原因是出動的晚一點,正麵戰場的慘狀震懾了他們,他們中途而退了。
剩餘的韃子們已經膽寒了,這時隻要喊一句“投降不殺!”估計就會跪下一片。快速支隊中不知道有沒有蒙古族的士兵,一般的士兵是不會蒙古話的。快速支隊也不打算收俘虜,他們沒法處理。
快速支隊整頓隊伍繼續前進了。遠處的韃子們呆呆的看著他們,傷兵倒在路邊哀號,快速支隊對於這一切隻是警惕地監視著,工兵清理了道路。馬隊就嚴整有序的繼續出發向西行進,他們的時間很緊,行軍任務重,雜事就顧不上了,隻要沒有擋道的,他們就是前進!前進!
僥幸活著的韃子們看呆了,他們看不懂明軍的行動。
......
我們再來看看嘉峪關的情況。
從五月二十四日中午接到命令,嘉峪關緊急動員起來修工事,全部的戰俘都參加中心工事的修建。
這裏缺少建築材料,對於東部外城的修補隻能采用這裏最多的原料——石頭來補救,用大小石塊堵塞缺口,亂石陣也需要大量的石頭。
這些戰俘的主要工作就是到處收集大石頭,用馱馬運到陣地上。用繩子、衣服、被褥改造成裝石頭的網兜,用馬匹駝運。
整個外城之中,以及外城的東部城牆之外三道防線,全部是三十米寬的亂石陣。亂石陣中留出戰車可以通過的通道,便於自己的軍事調動。
主陣地分為三層,一、城牆以外500米(東部),二、外城的東城牆,三、外城的西城牆。
南北兩側各抽調一個營的兵力集中到外城布防,這樣南北兩側就隻剩下了一個營。南側的陣地重新調整位置,以便可以策應中部外城陣地的作戰。北側隔著長城,就隻能是單純的防禦了。闞文明要求兩側的守軍各準備出一個連的預備隊,做好隨時支援中央陣地的準備,同時他們也作為嘉峪關向西麵(新疆方向)防禦的後備隊。四個臨時營中的兩個臨時營負責監押俘虜營的任務,他們還是向西防禦的主力,以防止新疆方向準格爾的援軍。抽出兩個臨時營(騎兵團的臨時營也是騎兵)到中部前線,放在嘉峪關城中,作為反突擊的部隊使用。他們將在嘉峪關的東門出擊,這個位置在城牆上的火力掩護之下,並且可以打擊蒙古人的側翼。
最主要的裝備是十輛重機槍戰車和火炮,它們的分配如下:
南北兩側各保留一輛重機槍戰車,營連屬火炮(82迫擊炮10們,20直射炮兩門)也保留,其餘的重裝備全部調到中心戰場。
八輛重機槍戰車中的兩輛,拆下重機槍放到嘉峪關城頭,可以居高臨下射擊,但是它的射界受位置的限製,遠處就打擊不到了,另外的六輛全部放到前沿,前沿陣地距離外城的城牆有一裏(500米)。
為此就要考慮一旦前沿守不住,重機槍戰車應該有便捷的後退通道,後退到外城城牆之下,作為第二道防線的主力,這就要在石頭陣留下三條通道。
輕機槍移動便捷,分布在各處工事之中,移動也便利。
第二道防線是闞文明認為的主防線,這道防線如果擋不住,那就是在外城之內的浴血奮戰了。從第二道防線撤退時,六輛戰車隻有通過一個城門才能退迴來,這也不是特別有把握的。
如果戰鬥打到了外城之中,西側城牆和嘉峪關城牆上的火力,再加上滿地的大石頭,闞文明還是有把握堵住準格爾人逃出去。但是守衛外城的兩個營會有極大的傷亡。慈不掌兵,關鍵時刻必要的流血犧牲還是在所難免。
火炮比較好布置,全部分布在外城城牆、嘉峪關城牆、長城的城牆上。
直射炮和狙擊手將擔負打擊重要目標的作用,重點就是準格爾人的指揮核心。
他們準備的時間是有限的,隻有不到兩天,五月二十六日早晨,準格爾的十幾萬大軍就逼近了嘉峪關,這幾乎是被困於河西走廊中的全部蒙古部隊了。
大戰在即,戰果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第414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