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國子監博士孔穎達,聯名國子監各位博士,一起彈劾荊謀言。荊謀言擅自改變我大唐考核官吏的方案,一切以民生和致富為目標,這樣豈不是讓我們大唐百姓都向往著財富,豈不是要禮崩樂壞了嗎?臣孔穎達彈劾荊謀言,請求皇上予以糾正。“孔穎達直接彈劾荊謀言說。
可是荊謀言同樣不是軟柿子,同樣反過來彈劾孔穎達,說:“皇上,臣彈劾孔穎達等等一眾國子監博士,他們身為國子監博士,居然不管如何教書育人,把手都伸向了吏部。這樣已經是嚴重的越權了,如此行徑簡直是豈有此理。”
“如果我大唐官吏都是如此輕易越權,我大唐朝廷還有何辦公流程,豈不是要天下大亂了嗎?在其位謀其政,孔穎達等等國子監博士不在其位,卻對我們吏部的事務指手畫腳,這個是何居心?”
孔穎達直接同樣反駁:“我國子監教書育人,匡扶天下文教。我選拔官吏理應以德行為先,如何能夠隻是重視才能,而不重視德行?何況你還是重視致富的才能,更是豈有此理。“
荊謀言跟孔穎達互相指著,明顯在這裏誰也都不服從誰。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吵了起來。荊謀言希望把地方官調動到中樞任職,加強地方官對他的支持。可是孔穎達卻必須要阻止發展地方經濟,一旦地方經濟發展起來,對於士族和那些文人的衝擊可是巨大的。隻有讓百姓都愚鈍,讓百姓沒有文化,這樣才能夠方便統治,避免百姓跟自己搶奪資源。
李世民看著這兩個人在這裏吵鬧,明顯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過李世民也都習慣了,這幫官僚如果都是為了國家好,那才是怪事。所有官僚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發言,所以這點才是正常的。如果徹底一心為公,那李世民才會感覺太陽從西邊出來。官僚們都是先滿足自己,然後滿足自己的利益集團,最後才是滿足百姓的。普通百姓也就是喝一口湯,至於肉都被這幫官僚還有他們身後的支持者吃掉了大部分了。
當然,自己吃肉的時候,卻還要一口一個喊著為民的口號,打著道德文章的旗號,然後為自己所作所為打著一層看起來正義的遮羞布。
“夠了,你們吵鬧可以休也!”李世民罵道。
李世民最近心情很不好,因為他想要推行的世襲刺史製度因為蕭瑀的倒台而不了了之,這個時候李世民看到了這些臣子在這裏吵鬧,明顯不高興。之前荊謀言跟房玄齡可是合作的,現在隨著共同的敵人倒台,他們的合作也都到此為止,自然要重新開始鬥爭。
其中這個人事選拔製度也是一個重要的鬥爭,人事選拔製度是重視道德還是重視才能,是道德第一還是才能第一,這個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
“皇上,自古選官理應重視德行,如果德行不好,那還不是殘害百姓?所以我認為理應還是重視德行,以德行為先。“孔穎達說。
“是啊!”“是啊!理應重視德行,以教化百姓為主!”“我大唐官吏,理應以教化百姓為主,而不是去致富!”“如果隻是想著致富,讓道德滑入了深淵,這樣如何是好?”“理應以教化為主,不能隻是重視致富!”……
這些士族官員紛紛提出選拔官員應該重視德行,並且理應以重視教化百姓為主,顯然對於地方發展經濟非常反對。
不過荊謀言非常清楚這幫家夥到底是什麽玩意,越是鼓吹發展經濟會讓道德滑坡的人,其實源頭也就是那些先富裕起來的人。這些家夥一個個富裕了,當然不希望後來人跟自己搶奪資源,所以無限拔高道德,故意的讓道德和財富對立,看起來好像是那麽迴事。可是事實上仔細分析,完全是在狗屁不通的詭辯。
“孔穎達博士,既然你說選拔官吏理應重視道德,那你如何能夠保證他們的道德?你如何確定他們的道德是不是真正的道德,是否是真正的正派?”荊謀言問道。
孔穎達當理所當然的迴答:“這些還用問嗎?平日不是有風評的?如何為人,必然會有風評穿出,如果風評不好那自然是道德不行!比如說……”
孔穎達最後諷刺了荊謀言一眼,明顯對於荊謀言的”道德“非常不屑。不過荊謀言臉皮厚,他自然不會害怕什麽,反正他在這些士族眼裏,甚至在不少百姓眼裏,已經是一個沒有什麽道德的人了,他自己也清楚政治是不用講個人私德的,個人私德隻是一個用來攻訐的借口,不是原因。
”皇上,我想對於孔穎達這話,我可以用一首詩來迴答。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荊謀言說。
荊謀言把這首晚唐時期白居易的名句給念了出來,讓李世民眼睛頓時瞪大。尤其是那句“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更是讓李世民後背一陣發冷。
因為這個白居易的詩可是在晚唐時期的人,而他這首詩可是流傳上千多年,絕不是凡品。那些能流傳到後世的詩句,絕大部分都是經曆了曆史的挑選,都是精品中的精品。這個也就是為何後人看到了很多古詩都是精品,而那些不是精品的早就在曆史的塵埃當中被湮滅了,這才讓人誤以為古詩都是精品。至於說乾隆皇帝一生三萬多首詩卻絕大部分沒有能夠留下來,這個可想而知古代哪朝哪代都有爛詩啊!
不過當荊謀言把這首白居易的詩念了出來,以李世民的文學能力當然明白這裏麵的深刻含義,所以他頓時後背也都發冷了。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李世民心裏嘀咕。
不過李世民忍著的看了看荊謀言,然後心裏更是鬱悶的想:‘怎麽這首詩從你嘴裏念出來,就是這麽諷刺,這麽味道不對呢?“
荊謀言可不是什麽忠臣,對於李世民來說這個朝廷上沒有幾個是忠臣的,而荊謀言在奸佞排名當中至少排名前三。可是一個“奸佞”嘴裏卻弄出了這麽這麽一個講究忠誠的詩句,並且是如此的膾炙人口,這樣讓李世民感覺這個世界太諷刺了。
”皇上,從周公和王莽的例子來看,這個世界上誰知道這個人的道德如何?所以這個單純依靠道德選拔官吏,這個完全是無稽之談。如果選出一個王莽,那豈不是所托非人了。“荊謀言說。
孔穎達聽了,立刻掛不住,說:“荊謀言,難道按你所說,就應該選拔貪官汙吏了?”
荊謀言同樣指責問道:“孔穎達博士,你是聖人嗎?”
孔穎達當然不敢承認自己是聖人,隻是謙虛的說:“我不是聖人,我一直在追隨祖輩的腳步,可惜我最後也就是一個凡夫俗子,一個肉體凡胎的世俗之人罷了!”
荊謀言卻趕緊迴答:’好,既然這樣那孔穎達博士你為何要要求別人是聖人?如果不是聖人不配當官,我們朝廷之上袞袞諸公,有誰還能夠站在這裏?這樣誰敢承認是聖人的,請站出來?那些不敢承認自己是聖人的,那就請一起辭官,我們都不配卡當官了!“
孔穎達嚇得趕緊反駁:‘荊謀言,我什麽時候說不是聖人就不能為官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嗎?“
荊謀言立刻抓住孔穎達這話,同樣說:”那既然都是人非聖賢,那誰沒有德性有虧的時候?我想在場的袞袞諸公誰都會有過虧心事,難道就不配當官了?何況,天下之人,用其所長天下無不可用之人。用其所短,天下無可用之人。我們吏部也就是要用其所長,而不是用人所短啊!“
”至於說什麽天下追求致富,這個沒有錯啊!如果都無法滿足日常所需,那百姓豈不是人心浮動?如若人心浮動,豈不是天下動蕩?這個因為饑餓而造反的百姓,那豈不是更是天下大亂的誘因嗎?”
孔穎達直接辱罵說:“那些逆賊造反,是他們不忠誠於皇上,不忠誠於我大唐。不論如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民永遠必須要忠誠於皇上,不能有絲毫反叛行為。哪怕而死,也不能造反!如果造反,那不但是百姓的錯,更是當地地方官教化無能!”
荊謀言心裏大罵:“嘿,看我這個暴脾氣!百姓哪怕餓死也不能造反,哪怕是我也說不出這麽流氓的話!”
孔穎達同樣再次表現了他政客的那一麵,他之前還是讚同荊謀言的“君臣新解”,可是現在孔穎達發現那個“君臣父子”的傳統解釋有利於自己的時候,他同樣會再次重新迴到傳統解釋當中。這個其實也就是足以說明孔穎達壓根不是腐儒,他是一個假腐儒,哪一個借口好用他也就用哪一個,這一點跟荊謀言沒有任何區別。
“這個還不好解決,我不能當著李世民的麵,重新把我在巴蜀那一套拿出來,不然可是古代版的政治不正確了!”荊謀言心裏吐槽。
雖然荊謀言在巴蜀可以堂而皇之的說出“君臣父子”的新解釋,可是他現在是在長安,不能隨便弄出那個解釋了。如果他在長安弄出那個君臣父子的新解釋,這樣可是當著麵鼓勵造反了。如果是在巴蜀,在自己的地盤這麽說,那還是可以的,畢竟不是當著皇帝麵說。可是到了長安,這個新解釋如果隨便亂說,那可是要被抓住小辮子的。
在古代,講究的是絕對忠誠,哪怕百姓餓死也要忠誠於皇帝,這個是古代版的“政治正確”。不論是什麽原因造反,那也都是不容許的。所以要求百姓餓死也不能造反,這個符合古代的道德邏輯,不像是後世那樣百姓饑餓造反是有理的。
荊謀言不敢反對這個“政治正確”,他開始搜腸刮肚思考如何解決。
孔穎達看著荊謀言,他這次用了一個古代版的政治正確來反駁荊謀言,讓荊謀言不能夠說出任何反對他的話。這樣讓孔穎達非常高興,因為這樣可以讓他有了好處,讓荊謀言敢反對那也就是古代的政治不正確,尤其是在這個長安,在這個太極宮內部,絕對不能“政治不正確”,不然大家可以群起而攻之。
”皇上,我這個也是為民請命啊!天下百姓無不是希望過上好日子,這個沒有錯吧?我是希望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才主動為民請命。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百姓,都是為了我大唐子民,為了皇上的子民啊!難道,我為民請命,我有錯嗎?孔穎達,我荊謀言為民請命,何錯之有?難道你都要阻止,你簡直是殘害百姓了!“荊謀言直接開噴。
孔穎達立刻心裏破口大罵:“詭辯,詭辯,胡攪蠻纏!為民請命,你也是為民請命?為民請命,你們這些奸商們把肉都給吃了,留下一些湯水給百姓?”
孔穎達卻忘接了,自己這些士族也是如此,這個也就是不折不扣的雙重標準了。不過荊謀言同樣用“為民請命這個’政治正確”來說事兒,這樣同樣是打著為民請命的旗號,這個也是一個政治正確。孔穎達反對他,那也就是在反對為民請命,這樣同樣是政治不正確。
不管是忠誠,還是“為民請命”,那都是古代版的政治正確,誰都不能反駁。如果誰敢反駁,那可是要被罵死了的,孔穎達也是同樣不凡反駁了。
“這兩個滑頭,都不是什麽好東西!”李世民心裏罵道。
不過李世民卻趕緊說:“兩位愛卿,朕一直追求能夠猶如上古聖人那樣,猶如堯舜一般的盛世……”
“皇上,此言差矣,堯舜時期,不是盛世,而是真正的百姓民不聊生的時候!”荊謀言直接反駁。
可是荊謀言同樣不是軟柿子,同樣反過來彈劾孔穎達,說:“皇上,臣彈劾孔穎達等等一眾國子監博士,他們身為國子監博士,居然不管如何教書育人,把手都伸向了吏部。這樣已經是嚴重的越權了,如此行徑簡直是豈有此理。”
“如果我大唐官吏都是如此輕易越權,我大唐朝廷還有何辦公流程,豈不是要天下大亂了嗎?在其位謀其政,孔穎達等等國子監博士不在其位,卻對我們吏部的事務指手畫腳,這個是何居心?”
孔穎達直接同樣反駁:“我國子監教書育人,匡扶天下文教。我選拔官吏理應以德行為先,如何能夠隻是重視才能,而不重視德行?何況你還是重視致富的才能,更是豈有此理。“
荊謀言跟孔穎達互相指著,明顯在這裏誰也都不服從誰。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吵了起來。荊謀言希望把地方官調動到中樞任職,加強地方官對他的支持。可是孔穎達卻必須要阻止發展地方經濟,一旦地方經濟發展起來,對於士族和那些文人的衝擊可是巨大的。隻有讓百姓都愚鈍,讓百姓沒有文化,這樣才能夠方便統治,避免百姓跟自己搶奪資源。
李世民看著這兩個人在這裏吵鬧,明顯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過李世民也都習慣了,這幫官僚如果都是為了國家好,那才是怪事。所有官僚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發言,所以這點才是正常的。如果徹底一心為公,那李世民才會感覺太陽從西邊出來。官僚們都是先滿足自己,然後滿足自己的利益集團,最後才是滿足百姓的。普通百姓也就是喝一口湯,至於肉都被這幫官僚還有他們身後的支持者吃掉了大部分了。
當然,自己吃肉的時候,卻還要一口一個喊著為民的口號,打著道德文章的旗號,然後為自己所作所為打著一層看起來正義的遮羞布。
“夠了,你們吵鬧可以休也!”李世民罵道。
李世民最近心情很不好,因為他想要推行的世襲刺史製度因為蕭瑀的倒台而不了了之,這個時候李世民看到了這些臣子在這裏吵鬧,明顯不高興。之前荊謀言跟房玄齡可是合作的,現在隨著共同的敵人倒台,他們的合作也都到此為止,自然要重新開始鬥爭。
其中這個人事選拔製度也是一個重要的鬥爭,人事選拔製度是重視道德還是重視才能,是道德第一還是才能第一,這個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
“皇上,自古選官理應重視德行,如果德行不好,那還不是殘害百姓?所以我認為理應還是重視德行,以德行為先。“孔穎達說。
“是啊!”“是啊!理應重視德行,以教化百姓為主!”“我大唐官吏,理應以教化百姓為主,而不是去致富!”“如果隻是想著致富,讓道德滑入了深淵,這樣如何是好?”“理應以教化為主,不能隻是重視致富!”……
這些士族官員紛紛提出選拔官員應該重視德行,並且理應以重視教化百姓為主,顯然對於地方發展經濟非常反對。
不過荊謀言非常清楚這幫家夥到底是什麽玩意,越是鼓吹發展經濟會讓道德滑坡的人,其實源頭也就是那些先富裕起來的人。這些家夥一個個富裕了,當然不希望後來人跟自己搶奪資源,所以無限拔高道德,故意的讓道德和財富對立,看起來好像是那麽迴事。可是事實上仔細分析,完全是在狗屁不通的詭辯。
“孔穎達博士,既然你說選拔官吏理應重視道德,那你如何能夠保證他們的道德?你如何確定他們的道德是不是真正的道德,是否是真正的正派?”荊謀言問道。
孔穎達當理所當然的迴答:“這些還用問嗎?平日不是有風評的?如何為人,必然會有風評穿出,如果風評不好那自然是道德不行!比如說……”
孔穎達最後諷刺了荊謀言一眼,明顯對於荊謀言的”道德“非常不屑。不過荊謀言臉皮厚,他自然不會害怕什麽,反正他在這些士族眼裏,甚至在不少百姓眼裏,已經是一個沒有什麽道德的人了,他自己也清楚政治是不用講個人私德的,個人私德隻是一個用來攻訐的借口,不是原因。
”皇上,我想對於孔穎達這話,我可以用一首詩來迴答。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荊謀言說。
荊謀言把這首晚唐時期白居易的名句給念了出來,讓李世民眼睛頓時瞪大。尤其是那句“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更是讓李世民後背一陣發冷。
因為這個白居易的詩可是在晚唐時期的人,而他這首詩可是流傳上千多年,絕不是凡品。那些能流傳到後世的詩句,絕大部分都是經曆了曆史的挑選,都是精品中的精品。這個也就是為何後人看到了很多古詩都是精品,而那些不是精品的早就在曆史的塵埃當中被湮滅了,這才讓人誤以為古詩都是精品。至於說乾隆皇帝一生三萬多首詩卻絕大部分沒有能夠留下來,這個可想而知古代哪朝哪代都有爛詩啊!
不過當荊謀言把這首白居易的詩念了出來,以李世民的文學能力當然明白這裏麵的深刻含義,所以他頓時後背也都發冷了。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李世民心裏嘀咕。
不過李世民忍著的看了看荊謀言,然後心裏更是鬱悶的想:‘怎麽這首詩從你嘴裏念出來,就是這麽諷刺,這麽味道不對呢?“
荊謀言可不是什麽忠臣,對於李世民來說這個朝廷上沒有幾個是忠臣的,而荊謀言在奸佞排名當中至少排名前三。可是一個“奸佞”嘴裏卻弄出了這麽這麽一個講究忠誠的詩句,並且是如此的膾炙人口,這樣讓李世民感覺這個世界太諷刺了。
”皇上,從周公和王莽的例子來看,這個世界上誰知道這個人的道德如何?所以這個單純依靠道德選拔官吏,這個完全是無稽之談。如果選出一個王莽,那豈不是所托非人了。“荊謀言說。
孔穎達聽了,立刻掛不住,說:“荊謀言,難道按你所說,就應該選拔貪官汙吏了?”
荊謀言同樣指責問道:“孔穎達博士,你是聖人嗎?”
孔穎達當然不敢承認自己是聖人,隻是謙虛的說:“我不是聖人,我一直在追隨祖輩的腳步,可惜我最後也就是一個凡夫俗子,一個肉體凡胎的世俗之人罷了!”
荊謀言卻趕緊迴答:’好,既然這樣那孔穎達博士你為何要要求別人是聖人?如果不是聖人不配當官,我們朝廷之上袞袞諸公,有誰還能夠站在這裏?這樣誰敢承認是聖人的,請站出來?那些不敢承認自己是聖人的,那就請一起辭官,我們都不配卡當官了!“
孔穎達嚇得趕緊反駁:‘荊謀言,我什麽時候說不是聖人就不能為官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嗎?“
荊謀言立刻抓住孔穎達這話,同樣說:”那既然都是人非聖賢,那誰沒有德性有虧的時候?我想在場的袞袞諸公誰都會有過虧心事,難道就不配當官了?何況,天下之人,用其所長天下無不可用之人。用其所短,天下無可用之人。我們吏部也就是要用其所長,而不是用人所短啊!“
”至於說什麽天下追求致富,這個沒有錯啊!如果都無法滿足日常所需,那百姓豈不是人心浮動?如若人心浮動,豈不是天下動蕩?這個因為饑餓而造反的百姓,那豈不是更是天下大亂的誘因嗎?”
孔穎達直接辱罵說:“那些逆賊造反,是他們不忠誠於皇上,不忠誠於我大唐。不論如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民永遠必須要忠誠於皇上,不能有絲毫反叛行為。哪怕而死,也不能造反!如果造反,那不但是百姓的錯,更是當地地方官教化無能!”
荊謀言心裏大罵:“嘿,看我這個暴脾氣!百姓哪怕餓死也不能造反,哪怕是我也說不出這麽流氓的話!”
孔穎達同樣再次表現了他政客的那一麵,他之前還是讚同荊謀言的“君臣新解”,可是現在孔穎達發現那個“君臣父子”的傳統解釋有利於自己的時候,他同樣會再次重新迴到傳統解釋當中。這個其實也就是足以說明孔穎達壓根不是腐儒,他是一個假腐儒,哪一個借口好用他也就用哪一個,這一點跟荊謀言沒有任何區別。
“這個還不好解決,我不能當著李世民的麵,重新把我在巴蜀那一套拿出來,不然可是古代版的政治不正確了!”荊謀言心裏吐槽。
雖然荊謀言在巴蜀可以堂而皇之的說出“君臣父子”的新解釋,可是他現在是在長安,不能隨便弄出那個解釋了。如果他在長安弄出那個君臣父子的新解釋,這樣可是當著麵鼓勵造反了。如果是在巴蜀,在自己的地盤這麽說,那還是可以的,畢竟不是當著皇帝麵說。可是到了長安,這個新解釋如果隨便亂說,那可是要被抓住小辮子的。
在古代,講究的是絕對忠誠,哪怕百姓餓死也要忠誠於皇帝,這個是古代版的“政治正確”。不論是什麽原因造反,那也都是不容許的。所以要求百姓餓死也不能造反,這個符合古代的道德邏輯,不像是後世那樣百姓饑餓造反是有理的。
荊謀言不敢反對這個“政治正確”,他開始搜腸刮肚思考如何解決。
孔穎達看著荊謀言,他這次用了一個古代版的政治正確來反駁荊謀言,讓荊謀言不能夠說出任何反對他的話。這樣讓孔穎達非常高興,因為這樣可以讓他有了好處,讓荊謀言敢反對那也就是古代的政治不正確,尤其是在這個長安,在這個太極宮內部,絕對不能“政治不正確”,不然大家可以群起而攻之。
”皇上,我這個也是為民請命啊!天下百姓無不是希望過上好日子,這個沒有錯吧?我是希望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才主動為民請命。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百姓,都是為了我大唐子民,為了皇上的子民啊!難道,我為民請命,我有錯嗎?孔穎達,我荊謀言為民請命,何錯之有?難道你都要阻止,你簡直是殘害百姓了!“荊謀言直接開噴。
孔穎達立刻心裏破口大罵:“詭辯,詭辯,胡攪蠻纏!為民請命,你也是為民請命?為民請命,你們這些奸商們把肉都給吃了,留下一些湯水給百姓?”
孔穎達卻忘接了,自己這些士族也是如此,這個也就是不折不扣的雙重標準了。不過荊謀言同樣用“為民請命這個’政治正確”來說事兒,這樣同樣是打著為民請命的旗號,這個也是一個政治正確。孔穎達反對他,那也就是在反對為民請命,這樣同樣是政治不正確。
不管是忠誠,還是“為民請命”,那都是古代版的政治正確,誰都不能反駁。如果誰敢反駁,那可是要被罵死了的,孔穎達也是同樣不凡反駁了。
“這兩個滑頭,都不是什麽好東西!”李世民心裏罵道。
不過李世民卻趕緊說:“兩位愛卿,朕一直追求能夠猶如上古聖人那樣,猶如堯舜一般的盛世……”
“皇上,此言差矣,堯舜時期,不是盛世,而是真正的百姓民不聊生的時候!”荊謀言直接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