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剛此時麵對著的,既有向太後好奇大於敵意的眼光,更有來自於她身後趙佶敵意大於好奇的眼光。
當然,眼下他隻需先應對向太後就行。
“臣屢受皇恩,願肝腦塗地,盡忠報國。太後有囑,不敢推托!”秦剛恭恭敬敬的迴答,這樣的態度還是讓向太後有點滿意的。
“陛下之前短暫地醒來過一會兒,唯一想見的人就是秦卿。隻是之後再度昏睡。秦卿自己可知陛下之心意?”向太後問道。
秦剛在外殿時就已聽蘇軾講過梁從政被太後問責,現在進了內殿後,看了一圈,的確沒有見到這位老內侍的身影,而且此時留在寢宮內殿的內侍們,居然多是生臉,秦剛便在內心打定了主意:密詔一事,至少眼下根本就不是拿出來的好時機。
一則皇帝未崩,密詔生效的前提未到;二則親眼看著密詔擬就的三個人中,趙煦本人如此昏迷不醒,關鍵的老內侍梁從政如今明顯是被向太後打壓,甚至都有可能直接被會被除掉了。所以就算是秦剛此時拿出來,其效果與價值就嚴重地打折扣了。
“陛下天選之子,所思所慮,非吾等可以猜測的。”秦剛低頭迴道,說得中規中矩,雖然沒能讓向太後驚喜,但也讓她對秦剛的狀態足以放心。
“你便是爹爹給我選的老師嗎?”一聲稚氣十足的問話一下子打破了內殿裏的沉寂。
秦剛驚訝地抬頭,看著此時走到他眼前的趙茂,這也是他第一次見到已經會自己走路、自己講話的皇子。
“迴殿下,正是秦剛。”趙茂雖然隻有五歲,但已經被授開府儀同三司兼中書令,又於一年前再次升為越王,按照所封王號的大小來看,已經遠遠高於此時的端王、簡王、申王等諸位皇叔,這樣的地位,不要說秦剛須得畢恭畢敬、就算是其他宰執見了,也得禮而敬之。
趙茂聽到了肯定的迴答後,卻更是對秦剛十分地好奇,此時還做了一個與他年齡極不相稱的一個彎腰施禮的舉動,並口中說道:“大娘娘講過,見到老師要有禮貌,那茂兒在這裏見過老師了!”
“殿下過禮了!”秦剛此時卻偷瞄了一眼向太後,剛才趙茂口中的大娘娘便就是指她,不知她見到如此懂禮早熟的趙茂,內心想法是更擔心了呢?還是更後悔了呢?
不過,根據他在進宮一路上的所思所想,以及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他還是早有定策,此時便順勢轉而對向太後說道:“臣日前蒙陛下賜服召見,所談多是關於越王殿下的開蒙教育一事。原擬於微臣孝滿服除之時,便委以重任,為殿下開蒙授學。不知這次召臣入宮,是否與此事有關?”
其實在這個時刻,向太後的心裏最是擔心這個趙茂,能否會與章惇、蘇軾等宰輔重臣扯上聯係,而秦剛現在不過一個白身士子,就算是因皇帝病重托付,奪情起複,在她的刻意壓製之下,不過賜個皇子老師的官職,最多順便恢複一下館職,寄祿官,至於差遣什麽的,到時候是能拖就拖,又或者在大宋的那種冗官體係裏隨便找個位高權少又管不了事的職位就可以打發掉了。
這樣的一位皇子老師,對於她內心的計劃與安排來說,根本就談不上什麽威脅。
而秦剛來到內殿之後的表現,也令稍稍有點緊張的趙佶徹底鬆了一口氣:他的確是擔心這小子會不會手裏捏著什麽重要的東西,而此時都沒說到拿出來,那也就讓人足以放心了。
雖然此時他有向太後的支撐,外加在宮裏已經一切進展順利的布局,即使按最壞的打算,也就是眼前躺著的皇兄生前會有密詔相托,不過在眼下的這個格局中,也未必就能翻盤對付他們。隻是會成為一個麻煩。不過現在連這個麻煩都已被排除,他也樂得做個順水人情。
“皇兄一直掛念著大哥兒的學習,昨天的家宴上還曾提及過此事。以兒臣之見,不若太後便直接下旨奪情,請秦徐之起複為大哥兒開蒙罷!這也算是遂了皇兄的一番心願!”趙佶十分難得地在一旁開口說了這幾句話,卻是巧妙地暗示了趙煦方才醒來要求召見秦剛的原因,隻是為了托付兒子的教學而已。
“善!秦剛,這茂哥兒的學業諸事,就得交給你啦!”向太後點點頭,便讓身邊的內侍去將外殿的宰執、翰林們都叫進來。
向太後先是向大家講,眼下皇帝發生這樣的意外,皇子趙茂的教育之事便迫在眉睫,所以她剛才也問過了秦剛的意思,今天便要下詔,對其奪情複用,任其為資善堂翊善,輔佐越王趙茂開蒙念書,並言稱這是皇帝剛才短暫蘇醒時的意思。
如果大家都沒什麽意見,那就可以讓現場的翰林可以酌情草擬詔書了。
資善堂便是皇子念書的地方,秦剛這次被授任的官職是翊善,而不是侍講,那是因為趙茂目前還不是太子的緣故。
就在大家還在消化這個消息時,之前一直沒撈到機會的曾布卻是快步出列,在向太後麵前跪下道:“陛下龍體欠安,老臣乞太後權同聽政,以定天下之心。”
曾布在此前已經看出向太後在政治上的不成熟,那時沒有先來確定聽政之權,卻是過早地探討監國人選,那還不是被權相章惇直接給硬頂了迴去麽?
所以這一次便就是他來親自出馬,先行議定向太後的聽政大權。
這件事情一旦確定後,整個大殿裏的形勢都會為之一新的。
果然,這個關鍵點被曾布找出來後,章惇、蘇軾則在內心開始暗罵這隻老狐狸的可惡了。之前他們一直不提這事,主要是要看皇帝的身體狀況,一種情況是能盡快地醒來,另一種情況就是很快地就此駕崩,這兩種情況一旦發生,他們都可以盡力促成將趙茂立儲甚至是直接繼位。一旦如此地話,劉皇後也就擁有可以聽政的資格。尤其是當趙茂繼位後,劉皇後也成了皇太後,向太後則晉為太皇太後,大家都是太後,可以比一比手腕子的。
但眼下的情況卻不一樣,趙煦隻是昏迷不醒,趙茂連太子的身份都沒明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劉皇後都沒有參政的機會,所以他們便是一直在想,如何能躲過對於垂簾聽政一事的討論。
而向太後一旦明確了權同聽政的名義,那麽如果趙煦從此開始一直未能清醒,她便是事實上的君,任是左相章惇與右相蘇軾結成了再牢固的同盟體,那也隻是臣子對君上的進諫,力量對比,不言而喻。
微微躬身站在向太後身旁的趙佶,隻覺得周身的毛細孔都在舒服地張開。他十分滿意曾布的神助攻,走到了這一步,他幾乎已經贏定了眼前的一切。
甚至在接下來的時間裏,他都不一定非要去強行爭奪監國以及皇儲的位置。因為隻要皇帝繼續躺在那裏無所作為,他的對手就是那個才不滿五周歲的侄子。在這後宮之中,他還有著童貫幫他提前安置下去的那些人手力量,相信任何一個頭腦清楚的宦官以及宮女,在朝不保夕的未成年皇子與羽翼豐滿的成年王爺之間,都會做出極其正確的選擇。
換句話來講,隻要向太後能聽政,五歲的侄子,就算是被立為了皇太子又能怎樣?甚至就算是被眾臣推上了皇位又能怎樣?還要有十年左右的親政前時間,他能保證活到那一天嗎?
章惇與蘇軾顯然更是十分清楚眼前的被動形勢,但是卻是無可奈何。
說起來,之前寄希望於秦剛的到來,會有什麽樣的逆轉風向的奇牌也是可笑,秦剛不過一個丁憂官員,他能翻出多大的水花呢?
秦剛自己更是明白,那份密詔,眼下根本就不是拿出它的最好時機,除了生效時間未到以及證明它真實可信的證人不在之外,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端王未能在這之前被成功送出京城,甚至反而借助於外出前辭行的機會,進了皇宮、待在了眼下的現場。
假如秦剛把這份作用不大的密詔拿出,趙茂能不能當上太子不好說,端王則肯定是堅決要賴在皇宮裏不出去了!
封建王朝,哪怕隻是父子兄弟之間的皇位交接,前任皇帝駕崩之際,繼位王爺能不能順利進入皇宮,往往都會成為關鍵。
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宋太祖駕崩之際,孝章皇後派了內侍王繼恩,想召四皇子趙德芳入宮繼位。隻可惜這個王繼恩卻因事先已被晉王趙光義收買,先跑去了晉王府,結果先進宮的晉王便聲稱按照“金匱之盟”成為了宋太宗。
而在真實的曆史時空中,宋哲宗突病身亡,向太後則是專門派人前往端王府,連夜將趙佶接入宮中,硬生生地阻止了當時的權相章惇在立君問題上的不同意見。
其實在入宮之前,秦剛就已分析清楚了宮中的基本形勢:
一夜慌亂直到淩晨都未鳴鍾,這說明天子並無性命之憂。
而宰輔連夜入宮,至天亮後還一直未出來,那說明天子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皇帝意識清醒,大形勢就不會差,章惇、蘇軾就能控製住朝堂大局;但是一旦皇帝的身體狀況堪憂,包括無意識及昏迷,局勢就會完全轉至向太後與趙佶那一邊,而隱藏在朝堂深處的一大堆野心家、投機者以及之前被打壓的對手,也就會群湧而出。
進入福寧殿後,端王的贏麵就赫然而現在眼前,秦剛清楚,正麵對抗沒有任何的出路。在這樣的嚴峻現狀麵前,實際上能夠盡可能地保住越王趙茂的實力盤,才是一個給高歌猛進中的端王添堵及增加難度的好辦法。
越王趙茂能穩住,一旦就有翻盤再來的可能。
此時的時間已經不早,所有宰輔都是連夜被叫入皇宮,滿京城的文武百官估計沒有人會睡得安穩,一定都在猜測著皇宮裏發生了何等重要的大事。因此,今天的早朝也一定是萬眾矚目,至關重要。
所以,已經確定會權同聽政的向太後還需要和宰執們具體商量一下如何在早朝上安定群臣之心,以及同時需要在早朝上當眾宣布的幾件重要事情。
而此時向太後身邊的端王、剛剛任命為資善堂翊善的秦剛,以及劉皇後等人則是不適合繼續留在這裏,於是便被內侍們分別請出了福寧殿。
在出殿門的時候,趙佶與秦剛走得十分地近,後者都幾乎能夠感受到前者溢於言表的那種興奮。
“秦翊善慢走。”最終趙佶還是沒能忍耐得住,在彼此就要分開的時候開了口,“我那皇侄就要多多拜托了!”
看似誠懇托請,實則裏麵的惡意滿滿。
“太後與皇上之命,秦剛理當盡心盡力。”秦剛卻是不露聲色地迴道。
趙佶卻是看著秦剛離去了身影冷笑了幾聲。自己則是輕鬆地走向慈德宮——向太後已經明確,從今天起,他將搬到這裏,在她的庇護之下,靜候皇宮裏的一切變化。
但是,他的謀劃之路,卻絕非向太後認為的“靜候”那麽簡單。
趙佶迴到為他安排的住處,立即便有一名等候多時的宦官過來說:“一切都已準備妥當!”
說話宦官的聲音略有異樣,趙佶瞥了他一眼道:“那就去吧,本王在這裏靜候佳音!”
那名宦官便轉身出去,出了門後便抬起了頭,卻是剃須喬裝下的胡衍。
昨天白天,他就假扮成王府裏的宦官隨趙佶入宮,並迅速與宮裏的楊戩取得了聯係。
趙佶將要為皇兄祈福出京遠行,趙煦心知這是兩位宰相為鞏固趙茂的地位而未雨綢繆的計劃安排,深知此舉的必要與重要,所以便立即準了。不過在此之後,他又念起了兄弟情深,總覺得對這皇弟有所虧欠。所以,不僅欣然接受了趙佶的入宮辭行請求,並決定還要在禦花園裏為這位皇弟舉辦一場家宴來餞行。
按胡衍之前與蔡京的商議的計劃,這場家宴將會成為他們整個計劃中的關鍵:
胡衍從宮外準備了一味藥物,此藥正常人吃下並無影響。所以即使是事後有人懷疑,也極難從食物中查出異常。但是它卻與趙煦當前服用的幾味草藥相衝,輕則中風昏迷,重則性命難保。所以,酒宴既然安排在禦花園中,楊戩將它下入主要酒菜的機會便就隨手可得。
對於這一計策,趙佶一開始還假模假樣地表示“於心不忍”,不願“手足相煎”。而胡衍址到走到這一步後,早已無法迴頭,當時便苦口婆心地再三懇求、反複勸說,並稱此事涉及天下大局,又是大勢所趨,哪怕現在是他大哥秦剛擋在麵前,他胡衍也會毫不猶豫地“大義滅親”、以“圖謀大業”,所以希望端王也能同樣決定!
於是,是夜,一切順利地進行,趙煦隻飲了少許酒後,就突然心悸吐血,繼而昏厥。
趙佶依計立刻請來向太後,並在皇帝的病榻之前心憂似焚、進而傷心不已、悲愴難以自持。之後借著這種情緒,趁亂大肆詆毀皇帝的貼身內侍都都知梁從政的監護失責。向太後在震怒之下,立即將這老內侍下獄待審。
立刻,手持太後手令的胡衍與楊戩、李彥等人大肆串通,立即將宮中梁從政的心腹人手盡數撤換,換上的都是昔日童貫的黨羽以及眼下聰明、敢於立即投靠的那幫太監宮女。這些人便迅速安插進入到了宮內各個要害部位。
也就是說,哪怕是中間趙煦曾短暫地醒來了一段時間,他也沒有想到,讓自己陷入到了這個必死困局中的人,竟然就是自己平時一度認為最手足情深的那位皇弟。
生在皇家、長在皇家的趙煦,又怎能深知“自古皇家無親情”的道理,自小在祖母高太後那裏嚴重缺失了關愛,之後卻一廂情願地用在了他對幾個皇弟的關照身上,尤其是與他年齡接近的端王趙佶。卻根本沒有料到,隻是因為皇位的覬覦,他自己、還有他唯一的兒子,以及與此息息相關的無數人等,都會卷入到這次涉及最頂層的權力爭奪之中。
此時,秦剛在內侍的帶領下經過了垂拱殿,準備從這裏的垂拱殿門走出後宮,便是要進入到前麵的辦公區域時,突然聽到身後傳來一陣急唿:“秦翊善,請留步!”
秦剛停下來迴頭一看,卻正是一早去他家裏傳信的那個小黃門,正急衝衝地趕過來,神情十分地焦急:“秦翊善,太後有急事召,請與我速迴去!”
秦剛聽了,心底卻是一驚:難不成是皇帝又出事了麽?現在這個時候可是經不起的啊!
他心裏雖慌,臉上卻沒顯現出什麽,立即便隨他轉身而去。
小黃門帶的方向雖然還是方才離開的福寧殿那裏,但是走的路線卻有不同,邊走嘴裏還在解釋:“太後囑咐過,見著翊善後,迴頭可抄近路迴去,越快越好!”
秦剛雖然不熟悉宮裏的路徑,但他方向感極強,看著繞來繞去了幾下,的確是比剛才從那裏過來的時間省了不少,也就沒有生疑,而是緊趕著步子,唯恐落下來。
小黃門帶他連續穿過了幾扇無人把守的殿門,卻是進了一間側殿的內室,看著方位,的確應該是進了福寧殿的建築裏麵,隻是這裏卻是空無一人。
“秦翊善請在這裏稍等,太後馬上就來!”小黃門迴頭對他說完,就轉身推開側邊一扇門走了進去。
秦剛此時便開始覺得有點奇怪了,走了別的路,來到這個奇怪的地方,太後卻是還讓他在這裏等候,他便開始細細打量周圍。
這處應該是大殿側邊的一間廂房,除了他走進來的那麵有門之外,就是靠內側剛剛小黃門走的那個方向有門。隻是看著那處的門,秦剛卻覺得越看越怪異,因為他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向太後一行會從那樣的一扇極為普通的大門裏走出來的樣子。
就在此時,他的心底突然一蕩,莫名其妙地就想起“林衝誤闖白虎堂”的故事,更要命的是,他還真用林衝給自己做過化名。
想到這裏,他也坐不住了,立即走上前去,小心地拉開剛剛那個小黃門進去並關上的門,裏麵卻是一條長廊,裏麵卻很安靜,也看不見一個人。
秦剛這時已經基本確定那個帶他過來的小黃門有問題了,居然還是之前就與他已經熟悉的人,說明這個設計是精心安排的,而自己到了這裏,基本應該是落入了局中,該如何破局呢?他的腦子裏急速地運轉起來。
幸好秦剛現在的耳力極佳,他已經聽到了走廊有一頭傳來的一陣匆忙的腳步聲,步伐虛浮,像是兩個女子。
腦海中電光閃轉之間,秦剛覺得設局者一定是設計好讓他在這裏與那過來之人相遇,於是,他不敢猶豫,立即施展身法,兩三息之間,便就急速穿過走廊,迎著那腳步之聲,瞬間便出現在她們麵前。
“皇後殿下?!!”
“秦剛?!”
雙方對看到的人都極其驚訝!
“你(你們)為何會在這裏?”雙方竟然又異口同聲地問出了相同的問題。
“太後那裏來的小黃門,說是太後要召見,帶我至此等候?”秦剛先是解釋了一下。
“太後那裏來的宮女也說是要召見我等,半路卻又被別人叫走。本宮是認得福寧殿後殿的近路,於是便帶著大哥兒自行走過來。”劉皇後說得十分淡定。
秦剛瞄了瞄身後,覺得自己提前發覺不對勁,提前來到了這裏,應該是能爭取到一點的變化時間,便以不可商量的語氣急道:“我們已中圈套,皇後若信得過微臣,請隨臣迴頭走,尋個可暫避之處,再聽臣來解釋如何?”
“圈套?”劉皇後大驚失色,不甘心地說道,“我是皇後,我來這裏,又會中何圈套?”
“若是隻有二位殿下來此,應該沒有大問題,但現在不是又出現了微臣了麽?這便就有了大問題啊!”秦剛苦笑一聲,他也是剛剛才大致想明白了布局者的用意方向。
劉皇後原本也不會如此反應敏捷,隻是她自昨夜以來就小心謹慎,並時刻保持著高度敏感的警惕之心,一下子就明白當下處境的風險在哪裏。
她立即看了四周兩眼,迅速拉起趙茂的手,便帶著秦剛迴頭快走了幾步,但是並沒有選擇從走廊盡頭走出殿,卻是在這裏打開了一旁不仔細查看還看不出來的一扇門,先是拉著趙茂走了進去,並對秦剛說道:“先來這躲一下!”
當然,眼下他隻需先應對向太後就行。
“臣屢受皇恩,願肝腦塗地,盡忠報國。太後有囑,不敢推托!”秦剛恭恭敬敬的迴答,這樣的態度還是讓向太後有點滿意的。
“陛下之前短暫地醒來過一會兒,唯一想見的人就是秦卿。隻是之後再度昏睡。秦卿自己可知陛下之心意?”向太後問道。
秦剛在外殿時就已聽蘇軾講過梁從政被太後問責,現在進了內殿後,看了一圈,的確沒有見到這位老內侍的身影,而且此時留在寢宮內殿的內侍們,居然多是生臉,秦剛便在內心打定了主意:密詔一事,至少眼下根本就不是拿出來的好時機。
一則皇帝未崩,密詔生效的前提未到;二則親眼看著密詔擬就的三個人中,趙煦本人如此昏迷不醒,關鍵的老內侍梁從政如今明顯是被向太後打壓,甚至都有可能直接被會被除掉了。所以就算是秦剛此時拿出來,其效果與價值就嚴重地打折扣了。
“陛下天選之子,所思所慮,非吾等可以猜測的。”秦剛低頭迴道,說得中規中矩,雖然沒能讓向太後驚喜,但也讓她對秦剛的狀態足以放心。
“你便是爹爹給我選的老師嗎?”一聲稚氣十足的問話一下子打破了內殿裏的沉寂。
秦剛驚訝地抬頭,看著此時走到他眼前的趙茂,這也是他第一次見到已經會自己走路、自己講話的皇子。
“迴殿下,正是秦剛。”趙茂雖然隻有五歲,但已經被授開府儀同三司兼中書令,又於一年前再次升為越王,按照所封王號的大小來看,已經遠遠高於此時的端王、簡王、申王等諸位皇叔,這樣的地位,不要說秦剛須得畢恭畢敬、就算是其他宰執見了,也得禮而敬之。
趙茂聽到了肯定的迴答後,卻更是對秦剛十分地好奇,此時還做了一個與他年齡極不相稱的一個彎腰施禮的舉動,並口中說道:“大娘娘講過,見到老師要有禮貌,那茂兒在這裏見過老師了!”
“殿下過禮了!”秦剛此時卻偷瞄了一眼向太後,剛才趙茂口中的大娘娘便就是指她,不知她見到如此懂禮早熟的趙茂,內心想法是更擔心了呢?還是更後悔了呢?
不過,根據他在進宮一路上的所思所想,以及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他還是早有定策,此時便順勢轉而對向太後說道:“臣日前蒙陛下賜服召見,所談多是關於越王殿下的開蒙教育一事。原擬於微臣孝滿服除之時,便委以重任,為殿下開蒙授學。不知這次召臣入宮,是否與此事有關?”
其實在這個時刻,向太後的心裏最是擔心這個趙茂,能否會與章惇、蘇軾等宰輔重臣扯上聯係,而秦剛現在不過一個白身士子,就算是因皇帝病重托付,奪情起複,在她的刻意壓製之下,不過賜個皇子老師的官職,最多順便恢複一下館職,寄祿官,至於差遣什麽的,到時候是能拖就拖,又或者在大宋的那種冗官體係裏隨便找個位高權少又管不了事的職位就可以打發掉了。
這樣的一位皇子老師,對於她內心的計劃與安排來說,根本就談不上什麽威脅。
而秦剛來到內殿之後的表現,也令稍稍有點緊張的趙佶徹底鬆了一口氣:他的確是擔心這小子會不會手裏捏著什麽重要的東西,而此時都沒說到拿出來,那也就讓人足以放心了。
雖然此時他有向太後的支撐,外加在宮裏已經一切進展順利的布局,即使按最壞的打算,也就是眼前躺著的皇兄生前會有密詔相托,不過在眼下的這個格局中,也未必就能翻盤對付他們。隻是會成為一個麻煩。不過現在連這個麻煩都已被排除,他也樂得做個順水人情。
“皇兄一直掛念著大哥兒的學習,昨天的家宴上還曾提及過此事。以兒臣之見,不若太後便直接下旨奪情,請秦徐之起複為大哥兒開蒙罷!這也算是遂了皇兄的一番心願!”趙佶十分難得地在一旁開口說了這幾句話,卻是巧妙地暗示了趙煦方才醒來要求召見秦剛的原因,隻是為了托付兒子的教學而已。
“善!秦剛,這茂哥兒的學業諸事,就得交給你啦!”向太後點點頭,便讓身邊的內侍去將外殿的宰執、翰林們都叫進來。
向太後先是向大家講,眼下皇帝發生這樣的意外,皇子趙茂的教育之事便迫在眉睫,所以她剛才也問過了秦剛的意思,今天便要下詔,對其奪情複用,任其為資善堂翊善,輔佐越王趙茂開蒙念書,並言稱這是皇帝剛才短暫蘇醒時的意思。
如果大家都沒什麽意見,那就可以讓現場的翰林可以酌情草擬詔書了。
資善堂便是皇子念書的地方,秦剛這次被授任的官職是翊善,而不是侍講,那是因為趙茂目前還不是太子的緣故。
就在大家還在消化這個消息時,之前一直沒撈到機會的曾布卻是快步出列,在向太後麵前跪下道:“陛下龍體欠安,老臣乞太後權同聽政,以定天下之心。”
曾布在此前已經看出向太後在政治上的不成熟,那時沒有先來確定聽政之權,卻是過早地探討監國人選,那還不是被權相章惇直接給硬頂了迴去麽?
所以這一次便就是他來親自出馬,先行議定向太後的聽政大權。
這件事情一旦確定後,整個大殿裏的形勢都會為之一新的。
果然,這個關鍵點被曾布找出來後,章惇、蘇軾則在內心開始暗罵這隻老狐狸的可惡了。之前他們一直不提這事,主要是要看皇帝的身體狀況,一種情況是能盡快地醒來,另一種情況就是很快地就此駕崩,這兩種情況一旦發生,他們都可以盡力促成將趙茂立儲甚至是直接繼位。一旦如此地話,劉皇後也就擁有可以聽政的資格。尤其是當趙茂繼位後,劉皇後也成了皇太後,向太後則晉為太皇太後,大家都是太後,可以比一比手腕子的。
但眼下的情況卻不一樣,趙煦隻是昏迷不醒,趙茂連太子的身份都沒明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劉皇後都沒有參政的機會,所以他們便是一直在想,如何能躲過對於垂簾聽政一事的討論。
而向太後一旦明確了權同聽政的名義,那麽如果趙煦從此開始一直未能清醒,她便是事實上的君,任是左相章惇與右相蘇軾結成了再牢固的同盟體,那也隻是臣子對君上的進諫,力量對比,不言而喻。
微微躬身站在向太後身旁的趙佶,隻覺得周身的毛細孔都在舒服地張開。他十分滿意曾布的神助攻,走到了這一步,他幾乎已經贏定了眼前的一切。
甚至在接下來的時間裏,他都不一定非要去強行爭奪監國以及皇儲的位置。因為隻要皇帝繼續躺在那裏無所作為,他的對手就是那個才不滿五周歲的侄子。在這後宮之中,他還有著童貫幫他提前安置下去的那些人手力量,相信任何一個頭腦清楚的宦官以及宮女,在朝不保夕的未成年皇子與羽翼豐滿的成年王爺之間,都會做出極其正確的選擇。
換句話來講,隻要向太後能聽政,五歲的侄子,就算是被立為了皇太子又能怎樣?甚至就算是被眾臣推上了皇位又能怎樣?還要有十年左右的親政前時間,他能保證活到那一天嗎?
章惇與蘇軾顯然更是十分清楚眼前的被動形勢,但是卻是無可奈何。
說起來,之前寄希望於秦剛的到來,會有什麽樣的逆轉風向的奇牌也是可笑,秦剛不過一個丁憂官員,他能翻出多大的水花呢?
秦剛自己更是明白,那份密詔,眼下根本就不是拿出它的最好時機,除了生效時間未到以及證明它真實可信的證人不在之外,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端王未能在這之前被成功送出京城,甚至反而借助於外出前辭行的機會,進了皇宮、待在了眼下的現場。
假如秦剛把這份作用不大的密詔拿出,趙茂能不能當上太子不好說,端王則肯定是堅決要賴在皇宮裏不出去了!
封建王朝,哪怕隻是父子兄弟之間的皇位交接,前任皇帝駕崩之際,繼位王爺能不能順利進入皇宮,往往都會成為關鍵。
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宋太祖駕崩之際,孝章皇後派了內侍王繼恩,想召四皇子趙德芳入宮繼位。隻可惜這個王繼恩卻因事先已被晉王趙光義收買,先跑去了晉王府,結果先進宮的晉王便聲稱按照“金匱之盟”成為了宋太宗。
而在真實的曆史時空中,宋哲宗突病身亡,向太後則是專門派人前往端王府,連夜將趙佶接入宮中,硬生生地阻止了當時的權相章惇在立君問題上的不同意見。
其實在入宮之前,秦剛就已分析清楚了宮中的基本形勢:
一夜慌亂直到淩晨都未鳴鍾,這說明天子並無性命之憂。
而宰輔連夜入宮,至天亮後還一直未出來,那說明天子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皇帝意識清醒,大形勢就不會差,章惇、蘇軾就能控製住朝堂大局;但是一旦皇帝的身體狀況堪憂,包括無意識及昏迷,局勢就會完全轉至向太後與趙佶那一邊,而隱藏在朝堂深處的一大堆野心家、投機者以及之前被打壓的對手,也就會群湧而出。
進入福寧殿後,端王的贏麵就赫然而現在眼前,秦剛清楚,正麵對抗沒有任何的出路。在這樣的嚴峻現狀麵前,實際上能夠盡可能地保住越王趙茂的實力盤,才是一個給高歌猛進中的端王添堵及增加難度的好辦法。
越王趙茂能穩住,一旦就有翻盤再來的可能。
此時的時間已經不早,所有宰輔都是連夜被叫入皇宮,滿京城的文武百官估計沒有人會睡得安穩,一定都在猜測著皇宮裏發生了何等重要的大事。因此,今天的早朝也一定是萬眾矚目,至關重要。
所以,已經確定會權同聽政的向太後還需要和宰執們具體商量一下如何在早朝上安定群臣之心,以及同時需要在早朝上當眾宣布的幾件重要事情。
而此時向太後身邊的端王、剛剛任命為資善堂翊善的秦剛,以及劉皇後等人則是不適合繼續留在這裏,於是便被內侍們分別請出了福寧殿。
在出殿門的時候,趙佶與秦剛走得十分地近,後者都幾乎能夠感受到前者溢於言表的那種興奮。
“秦翊善慢走。”最終趙佶還是沒能忍耐得住,在彼此就要分開的時候開了口,“我那皇侄就要多多拜托了!”
看似誠懇托請,實則裏麵的惡意滿滿。
“太後與皇上之命,秦剛理當盡心盡力。”秦剛卻是不露聲色地迴道。
趙佶卻是看著秦剛離去了身影冷笑了幾聲。自己則是輕鬆地走向慈德宮——向太後已經明確,從今天起,他將搬到這裏,在她的庇護之下,靜候皇宮裏的一切變化。
但是,他的謀劃之路,卻絕非向太後認為的“靜候”那麽簡單。
趙佶迴到為他安排的住處,立即便有一名等候多時的宦官過來說:“一切都已準備妥當!”
說話宦官的聲音略有異樣,趙佶瞥了他一眼道:“那就去吧,本王在這裏靜候佳音!”
那名宦官便轉身出去,出了門後便抬起了頭,卻是剃須喬裝下的胡衍。
昨天白天,他就假扮成王府裏的宦官隨趙佶入宮,並迅速與宮裏的楊戩取得了聯係。
趙佶將要為皇兄祈福出京遠行,趙煦心知這是兩位宰相為鞏固趙茂的地位而未雨綢繆的計劃安排,深知此舉的必要與重要,所以便立即準了。不過在此之後,他又念起了兄弟情深,總覺得對這皇弟有所虧欠。所以,不僅欣然接受了趙佶的入宮辭行請求,並決定還要在禦花園裏為這位皇弟舉辦一場家宴來餞行。
按胡衍之前與蔡京的商議的計劃,這場家宴將會成為他們整個計劃中的關鍵:
胡衍從宮外準備了一味藥物,此藥正常人吃下並無影響。所以即使是事後有人懷疑,也極難從食物中查出異常。但是它卻與趙煦當前服用的幾味草藥相衝,輕則中風昏迷,重則性命難保。所以,酒宴既然安排在禦花園中,楊戩將它下入主要酒菜的機會便就隨手可得。
對於這一計策,趙佶一開始還假模假樣地表示“於心不忍”,不願“手足相煎”。而胡衍址到走到這一步後,早已無法迴頭,當時便苦口婆心地再三懇求、反複勸說,並稱此事涉及天下大局,又是大勢所趨,哪怕現在是他大哥秦剛擋在麵前,他胡衍也會毫不猶豫地“大義滅親”、以“圖謀大業”,所以希望端王也能同樣決定!
於是,是夜,一切順利地進行,趙煦隻飲了少許酒後,就突然心悸吐血,繼而昏厥。
趙佶依計立刻請來向太後,並在皇帝的病榻之前心憂似焚、進而傷心不已、悲愴難以自持。之後借著這種情緒,趁亂大肆詆毀皇帝的貼身內侍都都知梁從政的監護失責。向太後在震怒之下,立即將這老內侍下獄待審。
立刻,手持太後手令的胡衍與楊戩、李彥等人大肆串通,立即將宮中梁從政的心腹人手盡數撤換,換上的都是昔日童貫的黨羽以及眼下聰明、敢於立即投靠的那幫太監宮女。這些人便迅速安插進入到了宮內各個要害部位。
也就是說,哪怕是中間趙煦曾短暫地醒來了一段時間,他也沒有想到,讓自己陷入到了這個必死困局中的人,竟然就是自己平時一度認為最手足情深的那位皇弟。
生在皇家、長在皇家的趙煦,又怎能深知“自古皇家無親情”的道理,自小在祖母高太後那裏嚴重缺失了關愛,之後卻一廂情願地用在了他對幾個皇弟的關照身上,尤其是與他年齡接近的端王趙佶。卻根本沒有料到,隻是因為皇位的覬覦,他自己、還有他唯一的兒子,以及與此息息相關的無數人等,都會卷入到這次涉及最頂層的權力爭奪之中。
此時,秦剛在內侍的帶領下經過了垂拱殿,準備從這裏的垂拱殿門走出後宮,便是要進入到前麵的辦公區域時,突然聽到身後傳來一陣急唿:“秦翊善,請留步!”
秦剛停下來迴頭一看,卻正是一早去他家裏傳信的那個小黃門,正急衝衝地趕過來,神情十分地焦急:“秦翊善,太後有急事召,請與我速迴去!”
秦剛聽了,心底卻是一驚:難不成是皇帝又出事了麽?現在這個時候可是經不起的啊!
他心裏雖慌,臉上卻沒顯現出什麽,立即便隨他轉身而去。
小黃門帶的方向雖然還是方才離開的福寧殿那裏,但是走的路線卻有不同,邊走嘴裏還在解釋:“太後囑咐過,見著翊善後,迴頭可抄近路迴去,越快越好!”
秦剛雖然不熟悉宮裏的路徑,但他方向感極強,看著繞來繞去了幾下,的確是比剛才從那裏過來的時間省了不少,也就沒有生疑,而是緊趕著步子,唯恐落下來。
小黃門帶他連續穿過了幾扇無人把守的殿門,卻是進了一間側殿的內室,看著方位,的確應該是進了福寧殿的建築裏麵,隻是這裏卻是空無一人。
“秦翊善請在這裏稍等,太後馬上就來!”小黃門迴頭對他說完,就轉身推開側邊一扇門走了進去。
秦剛此時便開始覺得有點奇怪了,走了別的路,來到這個奇怪的地方,太後卻是還讓他在這裏等候,他便開始細細打量周圍。
這處應該是大殿側邊的一間廂房,除了他走進來的那麵有門之外,就是靠內側剛剛小黃門走的那個方向有門。隻是看著那處的門,秦剛卻覺得越看越怪異,因為他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向太後一行會從那樣的一扇極為普通的大門裏走出來的樣子。
就在此時,他的心底突然一蕩,莫名其妙地就想起“林衝誤闖白虎堂”的故事,更要命的是,他還真用林衝給自己做過化名。
想到這裏,他也坐不住了,立即走上前去,小心地拉開剛剛那個小黃門進去並關上的門,裏麵卻是一條長廊,裏麵卻很安靜,也看不見一個人。
秦剛這時已經基本確定那個帶他過來的小黃門有問題了,居然還是之前就與他已經熟悉的人,說明這個設計是精心安排的,而自己到了這裏,基本應該是落入了局中,該如何破局呢?他的腦子裏急速地運轉起來。
幸好秦剛現在的耳力極佳,他已經聽到了走廊有一頭傳來的一陣匆忙的腳步聲,步伐虛浮,像是兩個女子。
腦海中電光閃轉之間,秦剛覺得設局者一定是設計好讓他在這裏與那過來之人相遇,於是,他不敢猶豫,立即施展身法,兩三息之間,便就急速穿過走廊,迎著那腳步之聲,瞬間便出現在她們麵前。
“皇後殿下?!!”
“秦剛?!”
雙方對看到的人都極其驚訝!
“你(你們)為何會在這裏?”雙方竟然又異口同聲地問出了相同的問題。
“太後那裏來的小黃門,說是太後要召見,帶我至此等候?”秦剛先是解釋了一下。
“太後那裏來的宮女也說是要召見我等,半路卻又被別人叫走。本宮是認得福寧殿後殿的近路,於是便帶著大哥兒自行走過來。”劉皇後說得十分淡定。
秦剛瞄了瞄身後,覺得自己提前發覺不對勁,提前來到了這裏,應該是能爭取到一點的變化時間,便以不可商量的語氣急道:“我們已中圈套,皇後若信得過微臣,請隨臣迴頭走,尋個可暫避之處,再聽臣來解釋如何?”
“圈套?”劉皇後大驚失色,不甘心地說道,“我是皇後,我來這裏,又會中何圈套?”
“若是隻有二位殿下來此,應該沒有大問題,但現在不是又出現了微臣了麽?這便就有了大問題啊!”秦剛苦笑一聲,他也是剛剛才大致想明白了布局者的用意方向。
劉皇後原本也不會如此反應敏捷,隻是她自昨夜以來就小心謹慎,並時刻保持著高度敏感的警惕之心,一下子就明白當下處境的風險在哪裏。
她立即看了四周兩眼,迅速拉起趙茂的手,便帶著秦剛迴頭快走了幾步,但是並沒有選擇從走廊盡頭走出殿,卻是在這裏打開了一旁不仔細查看還看不出來的一扇門,先是拉著趙茂走了進去,並對秦剛說道:“先來這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