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入宮,多帶人手也無用,秦剛於是隻讓虎哥帶了兩人跟著,一同上了宮中小黃門帶來的馬車。
出發時天色尚未完全轉亮,雖然宵禁在五更三刻之後已經結束,但此時的街道上,明顯要比往日的行人稀少了許多,尤其是走上內城的禦街之後更是明顯,至少那些原本要做上早朝生意的小販都推遲了出來的時間,他們也坐在家裏各自猜測這次京城宵禁的宮裏原因。
秦剛一行人等來到皇宮,虎哥等人被留在宮門外,隻有秦剛一人由那小黃門引著,繼續進宮。
看到帶著他去的方向是福寧殿,那是天子的寢宮,秦剛便稍稍有所定心。
進殿的時候,天已基本大亮,但是宮內外此時卻是燈火通明,殿內兩邊遍插著小孩手臂般粗的蠟燭,配合各個角落裏的各式燈盞,將裏裏外外照得是透亮清楚。
小黃門將秦剛帶進殿裏後,便是恭敬地請他在這裏稍待,由他先入內殿迴報。
秦剛迅速將這裏掃視一眼,寢宮的外殿裏此時待著的人著實不少:東西兩府的宰執,還包括守衛皇城的幾名殿帥,一個不落,全部在這裏了。不過,他們卻是東府一撥、西府一撥、殿帥們一撥,剩下的便就是在福寧殿內外有差事的內侍宮女,四撥人,聚坐在四處。
秦剛對此不需要糾結選擇,直接衝著蘇軾那撥過去,先是對他施了一禮,並道:“學生見過坡公,宮中有事,坡公與其他幾位相公一定是辛苦了!”
然後,再向章惇等人依次行禮。
秦剛這樣是有講究的,他現在是白身,見蘇軾是依弟子之禮,所以把章惇放在後麵,也不算逾禮。包括外殿這裏的各個重臣,他就不需要再糾結於禮儀次序,一一相見了。
蘇軾等幾名宰輔都有座位可坐,不過,也是因為半夜就進來,一直熬到了現在,雖然神情間依舊是緊張著,但疲倦之色還是十分明顯的。
“徐之,你來。”蘇軾直接將秦剛叫至身邊,趕緊趁這個時機低聲將殿內的情況告訴於他,“我等四更時分入宮,說是陛下在禦花園為端王踐行晚宴上突然中風倒地,昏迷之後,至今不醒。向太後震怒,內侍梁從政關照不力,已被押下問罪。”
章惇神情木然地看向秦剛這頭,皇帝的身體說不行就不行,的確是出乎他的意料。古人對於中風之症鮮有良方,就算是太醫院,也就隻是針灸、湯藥之方,卻又不敢承諾療效。
一個多月前,天子已經是在皇後那裏中風過一次,算是搶救了過來,這次已經第二次犯病,光看這間隔的時間,就覺得兇險異常。在這個時候,不知這位堅毅果決的宰相會不會對於之前與蘇軾合作不果斷、不堅決而感到後悔嗎?
“太後召集我等連夜入宮,原本想要商議,萬一陛下難以蘇醒,該立何人監國?”
秦剛聞聽立即皺起了眉頭,趙煦有子,雖然年幼,監國之責並無問題,反正都是由向太後垂簾,這樣的事情有何需要商議?但是現在當作一個問題提出來,向太後的立場便就十分值得懷疑了。
“內殿現在有何人!”秦剛卻忍不住輕聲問了一句關鍵的。
“向太後,朱太妃,還有皇後、皇子,太醫令錢乙帶著幾個醫官,還有……端王!”
果然,最大的變數便就在這裏,秦剛聽到後,抬眼再看了一眼章惇,兩相的位置坐得相當近,章惇應該能聽到蘇軾與他交流的內容。在如此關鍵的時機,要說端王隻是因為要辭行正好在宮中,也就算是巧合,但是皇帝中風昏迷,但是他這個成年王爺不是迴避出宮,反而是一直留在宮中,而且是在內殿之中,要說是“居心叵測”,那也算是輕的。
反過來講,皇帝昏迷不醒,如今宮中做決策的,也就是向太後了,她不出言讓端王出宮,卻是一直帶在身邊,又召宰輔來商議監國的人選,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半個時辰前,陛下突然醒來了一陣,雖難以言語,但幸好章相強行進殿,連續問了陛下幾個人的姓名,隻有說到了徐之你的名字後,陛下才點了頭,但隨後又昏了過去。”
原來如此!秦剛此時因為丁憂,早已沒有了任何官職,若非此突發原因,哪裏能來得了這裏。
“太後有旨,詔秦剛入內殿。”剛才進去的小黃門出來宣道。
秦剛立即向蘇軾、章惇他們點首示意後,便跟著小黃門走進了內殿的大門。
內殿裏的湯藥味甚濃,估計應該是皇帝昏迷後無法進食而反複煮晾所致。當中是寬大的床帷,裏麵躺著的就應該是趙煦了。
床邊分成兩堆,靠著床頭的是向太後、朱太妃,前者僅僅麵有憂色,後者卻已哭得不行。而床尾之處,則是劉皇後懷抱著不足五周歲的趙茂。劉皇後更是哭得不行,趙茂則一時看不到具體動靜,或許大半夜熬下來,撐不住便在母親的懷裏睡著了。
再遠些的圈子,最顯眼的,便是在向太後身後兩三步站著的趙佶,那處難得會有一塊相對稍暗些的陰影,趙佶便站在那裏。雖然看不清表情,也猜不出心態,但是一直站在這裏,就表露出了毫不掩飾的心態。
向太後是神宗皇帝的正宮皇後,也是趙煦名義上的母親,但畢竟不是親生的,對於眼下的局麵,確實是會將更多的考慮因素放在朝堂與政局方麵。
“秦卿,你雖在丁憂期,但也是我大宋忠臣良士,如今官家身子不豫,乃是非常時期,召你入宮,也是國事需要,望你勿要推托,勤事應對。”向太後的聲音過於冷靜平和,若非她在之前對秦剛頗有好感,剛才的語氣可能還會更不客氣了。
而如今的這個態度,也與一個時辰前所發生的事情不無關係。
就在前一晚,二更不到的時候,她便突然接到了趙煦再次昏迷的消息,身為太後,的確頗為緊張,一半是對皇帝身體的擔憂,一半便是對之後皇位繼承人的複雜態度。
她並非像自己的婆婆高太後那樣醉心於權勢,但更是不想放棄目前已經成為後宮之主的重要地位。
早在幾個月前,自己的兩個兄弟進宮來說閑話時,就在話裏話外提醒過她,當今的官家身子很是不好,萬一又是一個英年早逝的主,假如是讓那個未成年的趙茂繼位,這垂簾聽政的大權,還真不一定會在她在手裏拿穩。現在的劉皇後是他親媽、現在的朱太妃是他的親奶奶,萬一這兩人聯手,再加上朝堂裏那些不省油的宰執們,背後問題會很大。
更不要說,就在她親眼所看的這些年裏,趙煦在所做所為,直接就可以用“胡作非為”來形容。身為太後,她自然不會與已經親政的皇帝較勁,但是如果給予她垂簾聽政權力的話,她倒不會放棄行使“撥亂反正”的責任!
當她急急趕來福寧殿時,意外地看到了守在現場的端王趙佶後,當時便是心頭一亮,心道:莫非這就是天意?
說實在的,端王趙佶一直甚得她的喜愛,最關鍵的一點是,端王雖然也不是她所生,但端王的母親陳氏不過是個美人,元佑四年便已去世,若他繼位,自己在後宮的地位便會一如既往地穩固。
所以,她召來宰輔商議各種應對措施時,刻意讓趙佶一直跟隨著自己的身後,諸位大臣又豈會不明白她的用意?
趙煦的失誤,當然源自於他對自己身體的過度自信,尤其再加上他的政治手腕日漸成熟,這幾年裏已經完全把控住了朝堂中的各派臣僚勢力。
秦剛此時的心態也是複雜,哪怕是極其清楚在原來的那個曆史時空中,趙煦就是因為突然去世,未對身後皇位繼承人留下片言隻語。但是想到自己畢竟已經改變了曆史走向,既幫助趙煦保住了兒子,又給了他這麽長的時間,沒想到還是敗給了皇帝的自負性格。
趙煦但凡隻要能夠保持清醒,哪怕再也不能上朝,包括不能去參與政議,但是隻要能夠當著太後宰輔們清晰地表達出讓越王趙茂繼承大統的真實意願,那麽這件事就不會有任何問題。
章惇與蘇軾對於趙茂的支持是沒有任何異義的,韓忠彥、範純禮雖然在感情上會相對偏向於年長些的趙佶,但畢竟他們一直以君子自詡,決不可能主動站出來直接反對趙茂的正統地位。剩下來的,就隻有曾布、趙挺之這樣的投機分子。
隻是,投機分子之所以是投機分子,自然是缺乏足夠的魄力與膽識,他們隻會在動議條件成熟的時候,才會跳出來表示各種支持與讚同。
一句話說,哪怕是趙煦臥床不起,但隻需能夠清醒,可以自己表述觀點,那就無礙於他將皇位順利地交給自己的兒子。當然也正因為、如此,才會讓他對於確定皇儲的事情變得猶猶豫豫,總覺得過段時間、等趙茂再長大一些才是更好的時機。
誰能知道,一場普通的家宴之後,自己居然昏迷不醒了,太醫們也束手無策。
當所有的決策權,都自然地到了目前宮中最有地位的向太後手裏後,而向太後的背後又跟著亦步亦趨的端王趙佶,各種讓人浮想聯翩的可能性就出來了。
正如朝中群臣無人敢於否定“立趙茂為皇儲”,一旦向太後提出“立趙佶為皇儲”的觀點時,反對的人也不見得會有多少。
不過,向太後見了宰輔們,提出來的問題卻是:“天子持續昏迷,何人監國為宜?”
這個問題相當有技巧:因為相對於皇儲人選而言,監國人選,必然要考慮到能夠承擔起必要的理政責任,不足五歲的趙茂顯然劣勢滿滿。再加上拉偏架的聽政太後,那不是皇儲卻甚過皇儲了。
此時,曾布已經蠢蠢欲動地想跳出來發言。
章惇眼急口快,立即提出:“君行,太子居,以監國也;老臣請太後冊立太子!”
這便是強行將“監國”的話題轉成“冊立太子”一事。
向太後不悅,道:“大哥年幼,冊立太子一事為時過早。”
這下子,大家也都明白了向太後的胳膊肘子是歪向哪裏了。可是,她所說的又是事實,接下來再發言的,可就是明白無誤地站在端王的對立麵了。
眼見其他人不吭聲,蘇軾則坐不住了,正想起身表態。就在此時,內殿裏的太醫突然驚叫了一聲:“陛下動了!陛下醒了!”
一下子,外殿裏的人由章惇帶頭,蘇軾緊跟其後,其餘的宰執輔臣們也都不管不顧地一起衝了進去。
這個時候,可以不顧禮儀、不管形象,同樣也可不理會各種規章,關鍵是要表現出自己對皇帝的一片忠心。
進入內殿之後,卻發現在太醫們的一陣忙碌之下,趙煦隻是微微地半睜了幾下眼睛,偶爾能夠看見的眼神之中,卻沒有什麽讓人放心的神彩。
走在最前麵的章惇,撲在床榻之邊,也絲毫不顧另一邊的皇後等人,急切地對著趙煦道:“陛下!臣章惇,右相蘇軾,攜東西兩府所有宰執都在這裏,陛下若有什麽要交待的,老臣等人一定照辦!”
章惇經驗老道,根本沒有廢話,直接開門見山地向皇帝講明了形勢與立場,就差直接希望他講明立趙茂為太子了。
趙煦努力睜開的眼睛裏,透出的氣勢微弱得讓人著實擔心,一開始,他應該是在嚐試著動彈身體,繼而嚐試想張嘴說話,但是看得出,這些努力都失敗了,也隻有在臉上可見的一些動作反應可以讓人意識到他已經醒過來了。
章惇靈機一動,立即對床尾的劉皇後說道:“讓越王殿下來看看陛下。”
內殿裏之前的一陣慌亂早就驚醒了劉皇後懷裏的趙茂,他雖然還有一些迷糊,但也是聽明白了眾人驚喜的原因是“父皇醒過來了!”
無須母親的指點,他已經滑到了地上,徑直來到了章惇麵前,有點怯怯地站在床頭,待看到了趙煦的眼光後,竟然也不慌張了,開口笑道:“爹爹快起床了,茂兒又認新字了!”
章惇心裏一陣歡喜,這個趙茂起關鍵作用了!緊接著便緊張地看著趙煦。
“……召……召……”趙煦的額頭泌出一些汗珠,終於能夠聚起力氣,發出了兩個能夠辨聽出來的字。
章惇連忙發問:“陛下可是想召見某個人?如果是的話,不必出聲,您的嘴巴動一下即可。如果不是的話,您就動兩下!”
隻見趙煦的嘴巴抖顫著動了一下,然後便就停著了。
章惇大喜,他急切之下想出的點子居然有效。於是便趁熱打鐵地問道:“陛下,東西兩府的宰執們,還有翰林院的知製誥都在這裏了。陛下想見的人,是不在這裏,需要另外再召見嗎?”
趙煦的嘴唇快速抖動了一下。
章惇更是高興,其實此時他的心裏應該有了答案,但為保險起見,他又加了一個問題:“這個人眼下是否有確定的官職?”
趙煦的嘴唇連續抖動了兩下,這是否定。
於是章惇便直接說出這個名字:“陛下是想召見秦剛秦徐之嗎?”
確定!
隻是還沒有等到章惇完全高興起來,一旁的太醫卻再次驚叫起來:“陛下又暈過去了!”
於是,幾名太醫趕緊再次上前手忙腳亂起來,隻是這次又是紮針又是號脈,卻是與之前的努力一樣,也沒有能夠出現奇跡。
“哼!”原本就已經極看不慣章惇行為的向太後,此時便有充足的理由發飆了:“章相公,你現在滿意了?陛下之前的身子,還不是就這樣被你們給折騰壞的?!”
“老臣有罪!老臣懇請太後下旨,召秦剛入殿!”章惇卻是認錯不認輸。
向太後皺了皺眉,剛才皇帝短暫地醒來後與章惇的這番交流,是殿中這麽多人都親眼聽到並看到的,倒也的確是皇帝的本意,她無奈間隻得叫過一名內殿的小黃門:“傳旨,請秦剛立即入宮。”
於是,眾臣便繼續迴到了外殿等候,這才有了當下秦剛的入宮。
向太後也是想看看,在外殿東西兩府那麽多的宰執輔臣都已經無言以對的情況下,這個雖然之前曾立下無數奇功的年輕臣子,在如今已經丁憂去官的情況下,還能折騰出什麽樣的水花來。
出發時天色尚未完全轉亮,雖然宵禁在五更三刻之後已經結束,但此時的街道上,明顯要比往日的行人稀少了許多,尤其是走上內城的禦街之後更是明顯,至少那些原本要做上早朝生意的小販都推遲了出來的時間,他們也坐在家裏各自猜測這次京城宵禁的宮裏原因。
秦剛一行人等來到皇宮,虎哥等人被留在宮門外,隻有秦剛一人由那小黃門引著,繼續進宮。
看到帶著他去的方向是福寧殿,那是天子的寢宮,秦剛便稍稍有所定心。
進殿的時候,天已基本大亮,但是宮內外此時卻是燈火通明,殿內兩邊遍插著小孩手臂般粗的蠟燭,配合各個角落裏的各式燈盞,將裏裏外外照得是透亮清楚。
小黃門將秦剛帶進殿裏後,便是恭敬地請他在這裏稍待,由他先入內殿迴報。
秦剛迅速將這裏掃視一眼,寢宮的外殿裏此時待著的人著實不少:東西兩府的宰執,還包括守衛皇城的幾名殿帥,一個不落,全部在這裏了。不過,他們卻是東府一撥、西府一撥、殿帥們一撥,剩下的便就是在福寧殿內外有差事的內侍宮女,四撥人,聚坐在四處。
秦剛對此不需要糾結選擇,直接衝著蘇軾那撥過去,先是對他施了一禮,並道:“學生見過坡公,宮中有事,坡公與其他幾位相公一定是辛苦了!”
然後,再向章惇等人依次行禮。
秦剛這樣是有講究的,他現在是白身,見蘇軾是依弟子之禮,所以把章惇放在後麵,也不算逾禮。包括外殿這裏的各個重臣,他就不需要再糾結於禮儀次序,一一相見了。
蘇軾等幾名宰輔都有座位可坐,不過,也是因為半夜就進來,一直熬到了現在,雖然神情間依舊是緊張著,但疲倦之色還是十分明顯的。
“徐之,你來。”蘇軾直接將秦剛叫至身邊,趕緊趁這個時機低聲將殿內的情況告訴於他,“我等四更時分入宮,說是陛下在禦花園為端王踐行晚宴上突然中風倒地,昏迷之後,至今不醒。向太後震怒,內侍梁從政關照不力,已被押下問罪。”
章惇神情木然地看向秦剛這頭,皇帝的身體說不行就不行,的確是出乎他的意料。古人對於中風之症鮮有良方,就算是太醫院,也就隻是針灸、湯藥之方,卻又不敢承諾療效。
一個多月前,天子已經是在皇後那裏中風過一次,算是搶救了過來,這次已經第二次犯病,光看這間隔的時間,就覺得兇險異常。在這個時候,不知這位堅毅果決的宰相會不會對於之前與蘇軾合作不果斷、不堅決而感到後悔嗎?
“太後召集我等連夜入宮,原本想要商議,萬一陛下難以蘇醒,該立何人監國?”
秦剛聞聽立即皺起了眉頭,趙煦有子,雖然年幼,監國之責並無問題,反正都是由向太後垂簾,這樣的事情有何需要商議?但是現在當作一個問題提出來,向太後的立場便就十分值得懷疑了。
“內殿現在有何人!”秦剛卻忍不住輕聲問了一句關鍵的。
“向太後,朱太妃,還有皇後、皇子,太醫令錢乙帶著幾個醫官,還有……端王!”
果然,最大的變數便就在這裏,秦剛聽到後,抬眼再看了一眼章惇,兩相的位置坐得相當近,章惇應該能聽到蘇軾與他交流的內容。在如此關鍵的時機,要說端王隻是因為要辭行正好在宮中,也就算是巧合,但是皇帝中風昏迷,但是他這個成年王爺不是迴避出宮,反而是一直留在宮中,而且是在內殿之中,要說是“居心叵測”,那也算是輕的。
反過來講,皇帝昏迷不醒,如今宮中做決策的,也就是向太後了,她不出言讓端王出宮,卻是一直帶在身邊,又召宰輔來商議監國的人選,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半個時辰前,陛下突然醒來了一陣,雖難以言語,但幸好章相強行進殿,連續問了陛下幾個人的姓名,隻有說到了徐之你的名字後,陛下才點了頭,但隨後又昏了過去。”
原來如此!秦剛此時因為丁憂,早已沒有了任何官職,若非此突發原因,哪裏能來得了這裏。
“太後有旨,詔秦剛入內殿。”剛才進去的小黃門出來宣道。
秦剛立即向蘇軾、章惇他們點首示意後,便跟著小黃門走進了內殿的大門。
內殿裏的湯藥味甚濃,估計應該是皇帝昏迷後無法進食而反複煮晾所致。當中是寬大的床帷,裏麵躺著的就應該是趙煦了。
床邊分成兩堆,靠著床頭的是向太後、朱太妃,前者僅僅麵有憂色,後者卻已哭得不行。而床尾之處,則是劉皇後懷抱著不足五周歲的趙茂。劉皇後更是哭得不行,趙茂則一時看不到具體動靜,或許大半夜熬下來,撐不住便在母親的懷裏睡著了。
再遠些的圈子,最顯眼的,便是在向太後身後兩三步站著的趙佶,那處難得會有一塊相對稍暗些的陰影,趙佶便站在那裏。雖然看不清表情,也猜不出心態,但是一直站在這裏,就表露出了毫不掩飾的心態。
向太後是神宗皇帝的正宮皇後,也是趙煦名義上的母親,但畢竟不是親生的,對於眼下的局麵,確實是會將更多的考慮因素放在朝堂與政局方麵。
“秦卿,你雖在丁憂期,但也是我大宋忠臣良士,如今官家身子不豫,乃是非常時期,召你入宮,也是國事需要,望你勿要推托,勤事應對。”向太後的聲音過於冷靜平和,若非她在之前對秦剛頗有好感,剛才的語氣可能還會更不客氣了。
而如今的這個態度,也與一個時辰前所發生的事情不無關係。
就在前一晚,二更不到的時候,她便突然接到了趙煦再次昏迷的消息,身為太後,的確頗為緊張,一半是對皇帝身體的擔憂,一半便是對之後皇位繼承人的複雜態度。
她並非像自己的婆婆高太後那樣醉心於權勢,但更是不想放棄目前已經成為後宮之主的重要地位。
早在幾個月前,自己的兩個兄弟進宮來說閑話時,就在話裏話外提醒過她,當今的官家身子很是不好,萬一又是一個英年早逝的主,假如是讓那個未成年的趙茂繼位,這垂簾聽政的大權,還真不一定會在她在手裏拿穩。現在的劉皇後是他親媽、現在的朱太妃是他的親奶奶,萬一這兩人聯手,再加上朝堂裏那些不省油的宰執們,背後問題會很大。
更不要說,就在她親眼所看的這些年裏,趙煦在所做所為,直接就可以用“胡作非為”來形容。身為太後,她自然不會與已經親政的皇帝較勁,但是如果給予她垂簾聽政權力的話,她倒不會放棄行使“撥亂反正”的責任!
當她急急趕來福寧殿時,意外地看到了守在現場的端王趙佶後,當時便是心頭一亮,心道:莫非這就是天意?
說實在的,端王趙佶一直甚得她的喜愛,最關鍵的一點是,端王雖然也不是她所生,但端王的母親陳氏不過是個美人,元佑四年便已去世,若他繼位,自己在後宮的地位便會一如既往地穩固。
所以,她召來宰輔商議各種應對措施時,刻意讓趙佶一直跟隨著自己的身後,諸位大臣又豈會不明白她的用意?
趙煦的失誤,當然源自於他對自己身體的過度自信,尤其再加上他的政治手腕日漸成熟,這幾年裏已經完全把控住了朝堂中的各派臣僚勢力。
秦剛此時的心態也是複雜,哪怕是極其清楚在原來的那個曆史時空中,趙煦就是因為突然去世,未對身後皇位繼承人留下片言隻語。但是想到自己畢竟已經改變了曆史走向,既幫助趙煦保住了兒子,又給了他這麽長的時間,沒想到還是敗給了皇帝的自負性格。
趙煦但凡隻要能夠保持清醒,哪怕再也不能上朝,包括不能去參與政議,但是隻要能夠當著太後宰輔們清晰地表達出讓越王趙茂繼承大統的真實意願,那麽這件事就不會有任何問題。
章惇與蘇軾對於趙茂的支持是沒有任何異義的,韓忠彥、範純禮雖然在感情上會相對偏向於年長些的趙佶,但畢竟他們一直以君子自詡,決不可能主動站出來直接反對趙茂的正統地位。剩下來的,就隻有曾布、趙挺之這樣的投機分子。
隻是,投機分子之所以是投機分子,自然是缺乏足夠的魄力與膽識,他們隻會在動議條件成熟的時候,才會跳出來表示各種支持與讚同。
一句話說,哪怕是趙煦臥床不起,但隻需能夠清醒,可以自己表述觀點,那就無礙於他將皇位順利地交給自己的兒子。當然也正因為、如此,才會讓他對於確定皇儲的事情變得猶猶豫豫,總覺得過段時間、等趙茂再長大一些才是更好的時機。
誰能知道,一場普通的家宴之後,自己居然昏迷不醒了,太醫們也束手無策。
當所有的決策權,都自然地到了目前宮中最有地位的向太後手裏後,而向太後的背後又跟著亦步亦趨的端王趙佶,各種讓人浮想聯翩的可能性就出來了。
正如朝中群臣無人敢於否定“立趙茂為皇儲”,一旦向太後提出“立趙佶為皇儲”的觀點時,反對的人也不見得會有多少。
不過,向太後見了宰輔們,提出來的問題卻是:“天子持續昏迷,何人監國為宜?”
這個問題相當有技巧:因為相對於皇儲人選而言,監國人選,必然要考慮到能夠承擔起必要的理政責任,不足五歲的趙茂顯然劣勢滿滿。再加上拉偏架的聽政太後,那不是皇儲卻甚過皇儲了。
此時,曾布已經蠢蠢欲動地想跳出來發言。
章惇眼急口快,立即提出:“君行,太子居,以監國也;老臣請太後冊立太子!”
這便是強行將“監國”的話題轉成“冊立太子”一事。
向太後不悅,道:“大哥年幼,冊立太子一事為時過早。”
這下子,大家也都明白了向太後的胳膊肘子是歪向哪裏了。可是,她所說的又是事實,接下來再發言的,可就是明白無誤地站在端王的對立麵了。
眼見其他人不吭聲,蘇軾則坐不住了,正想起身表態。就在此時,內殿裏的太醫突然驚叫了一聲:“陛下動了!陛下醒了!”
一下子,外殿裏的人由章惇帶頭,蘇軾緊跟其後,其餘的宰執輔臣們也都不管不顧地一起衝了進去。
這個時候,可以不顧禮儀、不管形象,同樣也可不理會各種規章,關鍵是要表現出自己對皇帝的一片忠心。
進入內殿之後,卻發現在太醫們的一陣忙碌之下,趙煦隻是微微地半睜了幾下眼睛,偶爾能夠看見的眼神之中,卻沒有什麽讓人放心的神彩。
走在最前麵的章惇,撲在床榻之邊,也絲毫不顧另一邊的皇後等人,急切地對著趙煦道:“陛下!臣章惇,右相蘇軾,攜東西兩府所有宰執都在這裏,陛下若有什麽要交待的,老臣等人一定照辦!”
章惇經驗老道,根本沒有廢話,直接開門見山地向皇帝講明了形勢與立場,就差直接希望他講明立趙茂為太子了。
趙煦努力睜開的眼睛裏,透出的氣勢微弱得讓人著實擔心,一開始,他應該是在嚐試著動彈身體,繼而嚐試想張嘴說話,但是看得出,這些努力都失敗了,也隻有在臉上可見的一些動作反應可以讓人意識到他已經醒過來了。
章惇靈機一動,立即對床尾的劉皇後說道:“讓越王殿下來看看陛下。”
內殿裏之前的一陣慌亂早就驚醒了劉皇後懷裏的趙茂,他雖然還有一些迷糊,但也是聽明白了眾人驚喜的原因是“父皇醒過來了!”
無須母親的指點,他已經滑到了地上,徑直來到了章惇麵前,有點怯怯地站在床頭,待看到了趙煦的眼光後,竟然也不慌張了,開口笑道:“爹爹快起床了,茂兒又認新字了!”
章惇心裏一陣歡喜,這個趙茂起關鍵作用了!緊接著便緊張地看著趙煦。
“……召……召……”趙煦的額頭泌出一些汗珠,終於能夠聚起力氣,發出了兩個能夠辨聽出來的字。
章惇連忙發問:“陛下可是想召見某個人?如果是的話,不必出聲,您的嘴巴動一下即可。如果不是的話,您就動兩下!”
隻見趙煦的嘴巴抖顫著動了一下,然後便就停著了。
章惇大喜,他急切之下想出的點子居然有效。於是便趁熱打鐵地問道:“陛下,東西兩府的宰執們,還有翰林院的知製誥都在這裏了。陛下想見的人,是不在這裏,需要另外再召見嗎?”
趙煦的嘴唇快速抖動了一下。
章惇更是高興,其實此時他的心裏應該有了答案,但為保險起見,他又加了一個問題:“這個人眼下是否有確定的官職?”
趙煦的嘴唇連續抖動了兩下,這是否定。
於是章惇便直接說出這個名字:“陛下是想召見秦剛秦徐之嗎?”
確定!
隻是還沒有等到章惇完全高興起來,一旁的太醫卻再次驚叫起來:“陛下又暈過去了!”
於是,幾名太醫趕緊再次上前手忙腳亂起來,隻是這次又是紮針又是號脈,卻是與之前的努力一樣,也沒有能夠出現奇跡。
“哼!”原本就已經極看不慣章惇行為的向太後,此時便有充足的理由發飆了:“章相公,你現在滿意了?陛下之前的身子,還不是就這樣被你們給折騰壞的?!”
“老臣有罪!老臣懇請太後下旨,召秦剛入殿!”章惇卻是認錯不認輸。
向太後皺了皺眉,剛才皇帝短暫地醒來後與章惇的這番交流,是殿中這麽多人都親眼聽到並看到的,倒也的確是皇帝的本意,她無奈間隻得叫過一名內殿的小黃門:“傳旨,請秦剛立即入宮。”
於是,眾臣便繼續迴到了外殿等候,這才有了當下秦剛的入宮。
向太後也是想看看,在外殿東西兩府那麽多的宰執輔臣都已經無言以對的情況下,這個雖然之前曾立下無數奇功的年輕臣子,在如今已經丁憂去官的情況下,還能折騰出什麽樣的水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