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接見遼國告哀使的時間已經確定下來,定在了兩日之後。按禮,樞密院理應在這幾天安排館伴使陪同,必要的時候,還得安排一場正式的宴請。
館伴使名為使者,一般都是臨時任命,也要與對方來使的身份地位相當。耶律寧在大遼的正式官職是東京府留守使,又是宗室,曾布就推薦由原權知開封府、現禮部尚書兼尚書右丞範純禮來擔任這個館伴使,這也恰當,很快便準了。
曾布的推薦有著自己的私心。
範純禮,表字彝叟,是範仲淹第三子,宰相範純仁的弟弟。範純禮雖然隻是因父蔭補為官,但在各地任職期間,勤政愛民,為人沉毅剛正,曆任各職均政績顯著。在元佑年間,做到了天章閣待製、樞密都承旨。在紹聖後受新黨排擠,被外放知亳州。
範純禮其實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舊黨,他的外放多少還是受到其兄範純仁的影響。
而建中靖國元年後,趙煦調其迴京任用,卻是立刻發現了這位老臣務實耿直的優秀品質,便一路迅速提拔至執政,這自然會讓曾布大為忌妒。
曾布現在以知樞密院事的身份,親自設宴招待遼使,而範純禮作為館伴使,自然要負責主持,這便是有心要在宴席上想辦法讓範純禮難堪了。
遼使此次使宋的目的是告哀,所以範純禮安排的這次宴席也就擺得簡單莊重,沒有什麽豪華奢侈的菜肴,更沒有歌舞助興,一切以知禮盡禮為標準,倒是中規中矩,挑不出什麽毛病。
遼人以兵馬得天下,遣使來宋多是武人,時時會假借語言不通的理由,刻意刁難或者肆意妄為,很令宋朝官員頭疼。既不能硬碰硬地擴大矛盾,也不能一味地忍讓退縮,否則這接待的官員很快就會被朝臣、禦史給盯上彈劾。
但是這次的範純禮的運氣極好,他遇上的告哀使卻是耶律寧,光看麵相,便知是一文臣,一交流便發現對方精通宋語,直接免去了以往舌人的翻譯。而且在他開口之後,就在舉手投足之間,顯示出了極為不低的儒學教養。
“本使此次南行,欣聞大蘇學士被貴朝天子拜為右相,不知這次能否有機會,一睹其顏啊?”耶律寧開口的這句問題卻沒想到會讓曾布非常鬱悶。因為他好歹也是樞相,雖然比不上右相的地位,但是自古文人相輕,他卻並不認為自己的名聲就比蘇軾低多少。
不過,從遼人的眼光來看,這樣的認知極其正常:元佑年間,蘇轍曾代表大宋出使北遼,遼人聽說是蘇學士來使,便以為來的是蘇軾,紛紛幕名而來,但當知道這個蘇學士隻是他們以為的蘇學士弟弟,便立即腳步都不停地調頭而去,讓那時的蘇轍比今天的曾布要鬱悶上百倍。
不是親曆,你都不能理解此時蘇軾在大宋周邊列邦的影響。
曾布隻能故作淡定地拱拱手迴道:“蘇相有公事煩擾,但大使日後殿上麵聖時,應有機會一見!”
“那就好,那就好。”耶律寧可不管曾布的尷尬,隻顧自己的喜形於色,“之前大蘇學士被貶往嶺南苦地,令我遼人已許久不聞學士的詩詞新作。如今學士迴朝,拜相執政,天下又將再聞天音啊!”
“想不到大使也喜愛我大宋之詩詞啊!”範純禮看出了曾布的尷尬,好心出言解圍,“契丹百年,盡習漢風,典章文物、飲食服玩,也是在走殊途同歸之路,此乃聖賢之道、文明之理,天下大同也。隻是詩詞歌賦之字句優美隻為形,詩章深韻仍需常年積澱,北朝崇文之路,也算是走得對啦!”
“是崇儒!”耶律寧先是糾正了範純禮的說法,繼而正色道,“吾朝大行【注:這裏的大行便是指剛去世的大遼皇帝耶律洪基】一生崇尚儒學,專門設學養士、置國子監,還屢召翰林講五經大義,詔諭學者,窮經明道。方有‘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之實也!”
耶律齊最後說的這句話,便就是耶律洪基在聽儒臣給他講《論語》中的華夷觀時,表達了自認大遼同樣也是華夏之地的觀點,事關華夷之辯,所以他的迴答語氣頗有些激烈。
曾布在此宴席的本意就是想尋機給範純禮挖坑,讓他這個館伴使出醜、甚至是出些大的差錯,一聽此語,立刻便不失時機地出言拱火道:“範學士的意思便是提醒貴大使,詩詞正統,還在大宋。北遼末學,不足掛齒啊!”
其實在宋遼外交中,一般遇上類似的話題,由於不會關係到領土、歲幣這些關鍵敏感的部分,雙方大多都是一觸即離,不會糾纏在具體的問題上形成衝突。因為大家也都明白,這類問題,就算是辯論個三天三夜,也不會有雙方都信服的結果。
但是像曾布這樣,刻意挑出話語中偶有的火星子,再把它刻意放大,雙方也就有進無退了。
就算是耶律寧的脾氣再好,那也是立刻迴擊道:“範學士繆矣,南朝雖有蘇右相此類絕世文豪,更有昔日之司馬相公、令兄範相公、劉相公(劉摯)、呂相公(呂大防)等等詩文大賢,可惜偏好人事鬥爭,竟然都會將其盡數貶謫岒南苦險之地,長此以往,賢良終有離世之際,文脈終有斷絕之日。而我大遼,廣開胸懷,包容百家,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所以,這正統不正統之說,也就看著蘇右相還在位的這幾年了。”
耶律寧表麵上似乎也承認大宋目前在詩詞文學上的領先,但是他卻極其刻薄地指出:像你們這樣大搞黨爭,內部纏鬥,瘋狂互擊,也就等著蘇軾致仕或者再次被打倒,基本也就被折騰得差不多了。
範純禮此時皺了皺眉頭,他其實一開始就聽出了曾布的不良居心,但是眼下卻是外交場合,曾布的做法雖然可惡,但是他說的一番話卻難以指責,是可以理解為在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絲毫不能讓步的意思。
而此時的對方耶律寧顯然已經被激怒,而他現在又總不能說自己人說的不對,便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便拱手說道:“大宋雄踞中原,既承華夏之天命,掌富庶之中土。凡治下二十五路之地,處處皆是人傑地靈,曆數風流人物,如泉湧江流之勢,綿綿不絕。這絕非是你們開了幾年科舉,選了幾個林牙【注:遼國的翰林之稱】就能趕得上的。”
“範學士好大的口氣,就是不知道這人傑地靈的中原之地,可能擋得住我大遼十萬鐵騎的腳步幾個來迴?!”跳出來叫囂的是此次的副使,同時也是南院宣徽使、漢人行宮都部署蕭常哥,他是武將,一直便有點看不慣耶律寧文質彬彬的士人習氣,遼宋來往了這麽多年,哪次不是倚著強大的武力與蠻橫不講理的態度獲得最終所需要的東西呢!
耶律寧稍稍皺了一下眉頭,卻沒有出言製止,一是這蕭常哥雖然是副使,但卻並非受他這個正使管轄,相反遼國的副使還有監督、製約他的權力,並且在一路之上,蕭常哥會有自己的渠道不時地向上京發迴他獨立的報告;二也是每個契丹人的骨子裏都有著崇尚武力的基因,在關鍵時候,他也不介意通過炫耀與展示武力來令南朝宋人低頭。
“哈哈,我大宋文脈悠長,新人倍出。縱是讀書士人,卻也是下馬治民、上馬領軍,以文禦武,百勝於外。”範純禮可不是那種能被契丹人兇巴巴的幾聲恐嚇就能嚇得住的文臣,越是這樣,他倒越是鎮定,“紹聖三年,這西酋梁太後也是持兇興兵,糾兵五十萬來犯我境,我朝僅是派去了一名新晉進士的知軍,僅僅數千之兵,便叫其大敗迴逃,梁太後無顏苛活而自絕於軍中。貴使對此事不會不知吧?”
“……”蕭都哥卻是一時語塞。
西夏便是在紹聖鄜延大戰之後,元氣大傷,更是在橫山一片盡失戰略要地,處處被大宋控製住了咽喉之地,宋軍進而南定青唐、西進隴右,被死死包圍的西夏從此一蹶不振。
遼國一直對西夏與宋進行相互牽製,在西夏狂妄自大時不忘敲打敲打它,但是要是被大宋壓過的時候,北遼總會及時跳出來,給西夏撐撐腰,甚至也不介意下場幫一把。
隻是沒想到西夏就這麽一下子偃旗息鼓了,後知後覺的北遼最後才開始關注起秦剛,隻是這時,秦剛卻是南下掌管海事院了。
不過,也正是提到了秦剛,耶律寧放開了剛才已經快起衝突的話題,假意不了解情況地問到:“不知當年立下大功的這位年輕知軍,可否就是貴朝東南海事院的巡閱使秦剛秦徐之?”
“正是。”範純禮對秦剛的印象極佳,不僅是因為他深知自己的迴朝,便是秦剛運作的朝堂靖中、蘇軾拜相、政治調和下的結果之一,更是因為秦剛的從政治事風格,更是深得他的認同,“秦龍製何止西北建功,其南巡一年,便在南洋擊敗三佛齊與交趾,先後建立浡泥、麻逸等自治領,南洋諸藩,舉國拜伏,此正是我朝之文臣名將之風彩也!”
“可惜啊!秦龍製正值大展拳腳之盛年之際,聽說卻要為母丁憂三年啊!”蕭都哥忍不住出言說了一句,有點幸災樂禍之感。
而耶律寧卻對他瞪了一眼,意思這話說得太冒失,失了禮儀不說,反倒露出了他們一直關注宋朝官員動向的底子。隨即卻是故作驚訝道:“是麽?這個我倒是不知道,為母丁憂,此為人倫至孝之舉,不貪戀高位而不去,這便是士人高潔之行。”
曾布開口道:“我先前隻知貴朝南麵官多守丁憂之禮,大使身為北麵官,對此也十分看重嗎?”
耶律寧此時才覺察出對麵曾布的極不討喜,卻是淡淡地說道:“北麵南麵之官,皆是遼臣。大遼臣子,盡守華禮。曾樞相所知所言,莫非是對我大遼的輕視麽?”
“哈哈,哪裏哪裏,大使言重了,不知者不罪嘛!不知者不罪!”曾布卻是滑頭地閃過。
耶律寧也不想繼續糾纏此事,便將曾布拋在一邊,繼續與範純禮攀談起了方才說到秦剛時所提到的南洋諸蕃的話題。
範純禮如今是禮部尚書,即使是之前不太關心這些,但在他到任之後,也曾極其負責地查閱過相關文件文檔,現在早就相當地熟悉。
曾布今天的原意是想在一旁拱火挑撥,找到機會能給範純禮使絆,讓他這個館伴使成了一個館“絆”使。
現在使絆不成,卻看到耶律寧反倒是與範純禮一見如故,他也隻能豎著耳朵,看看能否從範純禮的說話中揪出點“言行不慎”、“空泄機密”的外交失儀之錯。
可惜範純禮是什麽人,他一生穩重,又是做過樞密都承旨的人,當然明曉自己說話的邊界線在哪,與耶律寧之間,隻聊這些地方的風土人情、甚至是奇聞異事,決不涉及到一些軍事、政治包括到一些商貿方麵敏感的事情。
席間也隻見兩人言來語去,包括那蕭都哥雖略曉漢語,但隻能勉強講出完整的一兩句,有的話還要去詢問旁邊的舌人才能全部聽明白,當然就無法參與進去了。
就在都亭驛這裏的明麵刀光劍影進行的同時,大宋朝堂關於秦剛的丁憂之事的背後運籌之爭早就已經展開了。
雖然,皇帝還會留駁迴秦剛的申請,以“國事重要,海事院還離不開秦卿操持”為由,下詔要求進行“奪情”。
不過,此時正是大宋,請不要把這“奪情”當成是什麽天大的理由,而且,奪情隻是權變,甚至你也可以理解為你向皇帝請求辭職後,前幾次收到的挽留,這就是一種客氣。真的挽留必會是不論多少次不變堅持,而真正的奪情同樣也會是如此。
所以,秦剛會選擇“封詔以還”,以示自己堅持“丁憂”的決心。甚至此時會有大臣在風聞之後,同時也會向皇帝遞交申請收迴“奪情起複”的奏章。
言而總之、總而言之,這事情一定會折騰上一陣子,最終的結果卻是確定的:秦剛丁憂,準確的時間其實不是三年,是二十七個月,兩年出個頭。
在這兩年出個頭的時間內,東南海事院這麽大的一個衙門,他的主官之位是不可能一直空在那裏。而且海事院成立沒多久,未設貳官,其下麵的司部官員的資曆都淺,並沒有從中提拔的可能。於是針對於新任海事院巡閱使一職的各方爭奪力量,卻早就開始在京城內部各處湧動了起來。
當然,不管前期的方向、基礎、手法、路徑如何,最終所有的候選人,都將貼上終極政治標簽,呈現在皇帝的禦案之前。
如今,趙煦麵前擺著的是秦剛自高郵發來的第三封堅決要求丁憂的奏章,作為純粹隻是禮儀的表達——該死的禮儀,不知京城到高郵來迴的驛站為此要花費多少。這一次,趙煦也該迴詔同意他的丁憂了,與此同時,他也將會針對東南海事院巡閱使的繼任者人選,專門詢問一下秦剛的意見。
對此,趙煦還是相當在乎秦剛的意見。
各路競爭者,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到達趙煦麵前的是三個候選者:
中書舍人張商英、知舒州黃庭堅以及禦史侯蒙。
張商英自然是章惇推薦的,他原本是在紹聖初年作為章惇的急先鋒,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惜為人過於急躁,之後便因誣陷執政一事被貶監江寧酒稅。之後才從江淮荊浙等路發運使,召為工部侍郎,再遷中書舍人,以他目前的官品、資曆甚至是能力、背景,無疑都是擔任海南院巡閱使的最佳人選之一。
黃庭堅卻是朝中多位大臣揣摩上意,本著討好右相蘇軾的想法,卻是目前唿聲最高的一個。當然,從資曆而言,就在之前,黃庭堅已經被賜朝奉大夫、知舒州之任,加上之前早就任過的起居舍人等舊職,權巡閱使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侯蒙卻是一個新人,表字元功,是密州高密人。元豐八年的進士,初任寶雞縣尉,然後知柏鄉縣,再知襄邑縣。
這裏就多說一句,看得出在大宋縣令與知縣的含金量區別了。宗澤也是科舉身份,受累於是最末榜的賜同進士出身,他先任了縣尉之後,便是連續兩任縣令,始終停留於基層官員,若無長官看中,幾乎沒有提拔的機會。曆史上的他要不是遇上金兵入侵的重大曆史機遇,也就隻能被埋沒而無綻光的機會。
但是侯蒙卻不同,他在一任縣尉,兩任知縣之後,直接就因為所任知縣時的突出業績,而被推薦並拔擢到朝中為監察禦史。
就在皇帝的這些意見到達高郵的時候,秦剛也收到了黃庭堅與蘇軾的來信。
黃庭堅已經到達了舒州,有好事者將推薦他去接任海事院一職的消息透露給他,他因沒有接到朝廷正式通知而不宜去婉拒,想來還是特意向秦剛打招唿,說他對於在有生之年,能夠再次起複使用已經十分滿意。並且依他本性,更鍾意知舒州這樣的地方治理之職。海事院諸多之事,他恐自己不能勝任,望秦剛在合適的機會裏,能夠為他擋掉。
蘇軾的來信也是如此,他位居中樞,行事都要從大局出發,他自己承諾不去提拔昔日蜀黨成員,但也不宜阻攔其他人的推薦,隻是從他的角度出發,也不建議黃庭堅去競爭這一職務。
秦剛看完後,再看看剩下來的兩個人,這張商英他是極不喜歡的,過激冒進,並且為人還有點誇誇其談,更不要說他沒有支持自己的師伯,但也犯不著去支持章惇的死黨成員啊!
剩下來的就隻有侯蒙了。
侯蒙,字元功。秦剛在心裏念叨著這個頗為陌生的名字,突然發現,這個名字怎麽就有點熟悉的感覺呢?
館伴使名為使者,一般都是臨時任命,也要與對方來使的身份地位相當。耶律寧在大遼的正式官職是東京府留守使,又是宗室,曾布就推薦由原權知開封府、現禮部尚書兼尚書右丞範純禮來擔任這個館伴使,這也恰當,很快便準了。
曾布的推薦有著自己的私心。
範純禮,表字彝叟,是範仲淹第三子,宰相範純仁的弟弟。範純禮雖然隻是因父蔭補為官,但在各地任職期間,勤政愛民,為人沉毅剛正,曆任各職均政績顯著。在元佑年間,做到了天章閣待製、樞密都承旨。在紹聖後受新黨排擠,被外放知亳州。
範純禮其實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舊黨,他的外放多少還是受到其兄範純仁的影響。
而建中靖國元年後,趙煦調其迴京任用,卻是立刻發現了這位老臣務實耿直的優秀品質,便一路迅速提拔至執政,這自然會讓曾布大為忌妒。
曾布現在以知樞密院事的身份,親自設宴招待遼使,而範純禮作為館伴使,自然要負責主持,這便是有心要在宴席上想辦法讓範純禮難堪了。
遼使此次使宋的目的是告哀,所以範純禮安排的這次宴席也就擺得簡單莊重,沒有什麽豪華奢侈的菜肴,更沒有歌舞助興,一切以知禮盡禮為標準,倒是中規中矩,挑不出什麽毛病。
遼人以兵馬得天下,遣使來宋多是武人,時時會假借語言不通的理由,刻意刁難或者肆意妄為,很令宋朝官員頭疼。既不能硬碰硬地擴大矛盾,也不能一味地忍讓退縮,否則這接待的官員很快就會被朝臣、禦史給盯上彈劾。
但是這次的範純禮的運氣極好,他遇上的告哀使卻是耶律寧,光看麵相,便知是一文臣,一交流便發現對方精通宋語,直接免去了以往舌人的翻譯。而且在他開口之後,就在舉手投足之間,顯示出了極為不低的儒學教養。
“本使此次南行,欣聞大蘇學士被貴朝天子拜為右相,不知這次能否有機會,一睹其顏啊?”耶律寧開口的這句問題卻沒想到會讓曾布非常鬱悶。因為他好歹也是樞相,雖然比不上右相的地位,但是自古文人相輕,他卻並不認為自己的名聲就比蘇軾低多少。
不過,從遼人的眼光來看,這樣的認知極其正常:元佑年間,蘇轍曾代表大宋出使北遼,遼人聽說是蘇學士來使,便以為來的是蘇軾,紛紛幕名而來,但當知道這個蘇學士隻是他們以為的蘇學士弟弟,便立即腳步都不停地調頭而去,讓那時的蘇轍比今天的曾布要鬱悶上百倍。
不是親曆,你都不能理解此時蘇軾在大宋周邊列邦的影響。
曾布隻能故作淡定地拱拱手迴道:“蘇相有公事煩擾,但大使日後殿上麵聖時,應有機會一見!”
“那就好,那就好。”耶律寧可不管曾布的尷尬,隻顧自己的喜形於色,“之前大蘇學士被貶往嶺南苦地,令我遼人已許久不聞學士的詩詞新作。如今學士迴朝,拜相執政,天下又將再聞天音啊!”
“想不到大使也喜愛我大宋之詩詞啊!”範純禮看出了曾布的尷尬,好心出言解圍,“契丹百年,盡習漢風,典章文物、飲食服玩,也是在走殊途同歸之路,此乃聖賢之道、文明之理,天下大同也。隻是詩詞歌賦之字句優美隻為形,詩章深韻仍需常年積澱,北朝崇文之路,也算是走得對啦!”
“是崇儒!”耶律寧先是糾正了範純禮的說法,繼而正色道,“吾朝大行【注:這裏的大行便是指剛去世的大遼皇帝耶律洪基】一生崇尚儒學,專門設學養士、置國子監,還屢召翰林講五經大義,詔諭學者,窮經明道。方有‘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之實也!”
耶律齊最後說的這句話,便就是耶律洪基在聽儒臣給他講《論語》中的華夷觀時,表達了自認大遼同樣也是華夏之地的觀點,事關華夷之辯,所以他的迴答語氣頗有些激烈。
曾布在此宴席的本意就是想尋機給範純禮挖坑,讓他這個館伴使出醜、甚至是出些大的差錯,一聽此語,立刻便不失時機地出言拱火道:“範學士的意思便是提醒貴大使,詩詞正統,還在大宋。北遼末學,不足掛齒啊!”
其實在宋遼外交中,一般遇上類似的話題,由於不會關係到領土、歲幣這些關鍵敏感的部分,雙方大多都是一觸即離,不會糾纏在具體的問題上形成衝突。因為大家也都明白,這類問題,就算是辯論個三天三夜,也不會有雙方都信服的結果。
但是像曾布這樣,刻意挑出話語中偶有的火星子,再把它刻意放大,雙方也就有進無退了。
就算是耶律寧的脾氣再好,那也是立刻迴擊道:“範學士繆矣,南朝雖有蘇右相此類絕世文豪,更有昔日之司馬相公、令兄範相公、劉相公(劉摯)、呂相公(呂大防)等等詩文大賢,可惜偏好人事鬥爭,竟然都會將其盡數貶謫岒南苦險之地,長此以往,賢良終有離世之際,文脈終有斷絕之日。而我大遼,廣開胸懷,包容百家,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所以,這正統不正統之說,也就看著蘇右相還在位的這幾年了。”
耶律寧表麵上似乎也承認大宋目前在詩詞文學上的領先,但是他卻極其刻薄地指出:像你們這樣大搞黨爭,內部纏鬥,瘋狂互擊,也就等著蘇軾致仕或者再次被打倒,基本也就被折騰得差不多了。
範純禮此時皺了皺眉頭,他其實一開始就聽出了曾布的不良居心,但是眼下卻是外交場合,曾布的做法雖然可惡,但是他說的一番話卻難以指責,是可以理解為在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絲毫不能讓步的意思。
而此時的對方耶律寧顯然已經被激怒,而他現在又總不能說自己人說的不對,便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便拱手說道:“大宋雄踞中原,既承華夏之天命,掌富庶之中土。凡治下二十五路之地,處處皆是人傑地靈,曆數風流人物,如泉湧江流之勢,綿綿不絕。這絕非是你們開了幾年科舉,選了幾個林牙【注:遼國的翰林之稱】就能趕得上的。”
“範學士好大的口氣,就是不知道這人傑地靈的中原之地,可能擋得住我大遼十萬鐵騎的腳步幾個來迴?!”跳出來叫囂的是此次的副使,同時也是南院宣徽使、漢人行宮都部署蕭常哥,他是武將,一直便有點看不慣耶律寧文質彬彬的士人習氣,遼宋來往了這麽多年,哪次不是倚著強大的武力與蠻橫不講理的態度獲得最終所需要的東西呢!
耶律寧稍稍皺了一下眉頭,卻沒有出言製止,一是這蕭常哥雖然是副使,但卻並非受他這個正使管轄,相反遼國的副使還有監督、製約他的權力,並且在一路之上,蕭常哥會有自己的渠道不時地向上京發迴他獨立的報告;二也是每個契丹人的骨子裏都有著崇尚武力的基因,在關鍵時候,他也不介意通過炫耀與展示武力來令南朝宋人低頭。
“哈哈,我大宋文脈悠長,新人倍出。縱是讀書士人,卻也是下馬治民、上馬領軍,以文禦武,百勝於外。”範純禮可不是那種能被契丹人兇巴巴的幾聲恐嚇就能嚇得住的文臣,越是這樣,他倒越是鎮定,“紹聖三年,這西酋梁太後也是持兇興兵,糾兵五十萬來犯我境,我朝僅是派去了一名新晉進士的知軍,僅僅數千之兵,便叫其大敗迴逃,梁太後無顏苛活而自絕於軍中。貴使對此事不會不知吧?”
“……”蕭都哥卻是一時語塞。
西夏便是在紹聖鄜延大戰之後,元氣大傷,更是在橫山一片盡失戰略要地,處處被大宋控製住了咽喉之地,宋軍進而南定青唐、西進隴右,被死死包圍的西夏從此一蹶不振。
遼國一直對西夏與宋進行相互牽製,在西夏狂妄自大時不忘敲打敲打它,但是要是被大宋壓過的時候,北遼總會及時跳出來,給西夏撐撐腰,甚至也不介意下場幫一把。
隻是沒想到西夏就這麽一下子偃旗息鼓了,後知後覺的北遼最後才開始關注起秦剛,隻是這時,秦剛卻是南下掌管海事院了。
不過,也正是提到了秦剛,耶律寧放開了剛才已經快起衝突的話題,假意不了解情況地問到:“不知當年立下大功的這位年輕知軍,可否就是貴朝東南海事院的巡閱使秦剛秦徐之?”
“正是。”範純禮對秦剛的印象極佳,不僅是因為他深知自己的迴朝,便是秦剛運作的朝堂靖中、蘇軾拜相、政治調和下的結果之一,更是因為秦剛的從政治事風格,更是深得他的認同,“秦龍製何止西北建功,其南巡一年,便在南洋擊敗三佛齊與交趾,先後建立浡泥、麻逸等自治領,南洋諸藩,舉國拜伏,此正是我朝之文臣名將之風彩也!”
“可惜啊!秦龍製正值大展拳腳之盛年之際,聽說卻要為母丁憂三年啊!”蕭都哥忍不住出言說了一句,有點幸災樂禍之感。
而耶律寧卻對他瞪了一眼,意思這話說得太冒失,失了禮儀不說,反倒露出了他們一直關注宋朝官員動向的底子。隨即卻是故作驚訝道:“是麽?這個我倒是不知道,為母丁憂,此為人倫至孝之舉,不貪戀高位而不去,這便是士人高潔之行。”
曾布開口道:“我先前隻知貴朝南麵官多守丁憂之禮,大使身為北麵官,對此也十分看重嗎?”
耶律寧此時才覺察出對麵曾布的極不討喜,卻是淡淡地說道:“北麵南麵之官,皆是遼臣。大遼臣子,盡守華禮。曾樞相所知所言,莫非是對我大遼的輕視麽?”
“哈哈,哪裏哪裏,大使言重了,不知者不罪嘛!不知者不罪!”曾布卻是滑頭地閃過。
耶律寧也不想繼續糾纏此事,便將曾布拋在一邊,繼續與範純禮攀談起了方才說到秦剛時所提到的南洋諸蕃的話題。
範純禮如今是禮部尚書,即使是之前不太關心這些,但在他到任之後,也曾極其負責地查閱過相關文件文檔,現在早就相當地熟悉。
曾布今天的原意是想在一旁拱火挑撥,找到機會能給範純禮使絆,讓他這個館伴使成了一個館“絆”使。
現在使絆不成,卻看到耶律寧反倒是與範純禮一見如故,他也隻能豎著耳朵,看看能否從範純禮的說話中揪出點“言行不慎”、“空泄機密”的外交失儀之錯。
可惜範純禮是什麽人,他一生穩重,又是做過樞密都承旨的人,當然明曉自己說話的邊界線在哪,與耶律寧之間,隻聊這些地方的風土人情、甚至是奇聞異事,決不涉及到一些軍事、政治包括到一些商貿方麵敏感的事情。
席間也隻見兩人言來語去,包括那蕭都哥雖略曉漢語,但隻能勉強講出完整的一兩句,有的話還要去詢問旁邊的舌人才能全部聽明白,當然就無法參與進去了。
就在都亭驛這裏的明麵刀光劍影進行的同時,大宋朝堂關於秦剛的丁憂之事的背後運籌之爭早就已經展開了。
雖然,皇帝還會留駁迴秦剛的申請,以“國事重要,海事院還離不開秦卿操持”為由,下詔要求進行“奪情”。
不過,此時正是大宋,請不要把這“奪情”當成是什麽天大的理由,而且,奪情隻是權變,甚至你也可以理解為你向皇帝請求辭職後,前幾次收到的挽留,這就是一種客氣。真的挽留必會是不論多少次不變堅持,而真正的奪情同樣也會是如此。
所以,秦剛會選擇“封詔以還”,以示自己堅持“丁憂”的決心。甚至此時會有大臣在風聞之後,同時也會向皇帝遞交申請收迴“奪情起複”的奏章。
言而總之、總而言之,這事情一定會折騰上一陣子,最終的結果卻是確定的:秦剛丁憂,準確的時間其實不是三年,是二十七個月,兩年出個頭。
在這兩年出個頭的時間內,東南海事院這麽大的一個衙門,他的主官之位是不可能一直空在那裏。而且海事院成立沒多久,未設貳官,其下麵的司部官員的資曆都淺,並沒有從中提拔的可能。於是針對於新任海事院巡閱使一職的各方爭奪力量,卻早就開始在京城內部各處湧動了起來。
當然,不管前期的方向、基礎、手法、路徑如何,最終所有的候選人,都將貼上終極政治標簽,呈現在皇帝的禦案之前。
如今,趙煦麵前擺著的是秦剛自高郵發來的第三封堅決要求丁憂的奏章,作為純粹隻是禮儀的表達——該死的禮儀,不知京城到高郵來迴的驛站為此要花費多少。這一次,趙煦也該迴詔同意他的丁憂了,與此同時,他也將會針對東南海事院巡閱使的繼任者人選,專門詢問一下秦剛的意見。
對此,趙煦還是相當在乎秦剛的意見。
各路競爭者,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到達趙煦麵前的是三個候選者:
中書舍人張商英、知舒州黃庭堅以及禦史侯蒙。
張商英自然是章惇推薦的,他原本是在紹聖初年作為章惇的急先鋒,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惜為人過於急躁,之後便因誣陷執政一事被貶監江寧酒稅。之後才從江淮荊浙等路發運使,召為工部侍郎,再遷中書舍人,以他目前的官品、資曆甚至是能力、背景,無疑都是擔任海南院巡閱使的最佳人選之一。
黃庭堅卻是朝中多位大臣揣摩上意,本著討好右相蘇軾的想法,卻是目前唿聲最高的一個。當然,從資曆而言,就在之前,黃庭堅已經被賜朝奉大夫、知舒州之任,加上之前早就任過的起居舍人等舊職,權巡閱使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侯蒙卻是一個新人,表字元功,是密州高密人。元豐八年的進士,初任寶雞縣尉,然後知柏鄉縣,再知襄邑縣。
這裏就多說一句,看得出在大宋縣令與知縣的含金量區別了。宗澤也是科舉身份,受累於是最末榜的賜同進士出身,他先任了縣尉之後,便是連續兩任縣令,始終停留於基層官員,若無長官看中,幾乎沒有提拔的機會。曆史上的他要不是遇上金兵入侵的重大曆史機遇,也就隻能被埋沒而無綻光的機會。
但是侯蒙卻不同,他在一任縣尉,兩任知縣之後,直接就因為所任知縣時的突出業績,而被推薦並拔擢到朝中為監察禦史。
就在皇帝的這些意見到達高郵的時候,秦剛也收到了黃庭堅與蘇軾的來信。
黃庭堅已經到達了舒州,有好事者將推薦他去接任海事院一職的消息透露給他,他因沒有接到朝廷正式通知而不宜去婉拒,想來還是特意向秦剛打招唿,說他對於在有生之年,能夠再次起複使用已經十分滿意。並且依他本性,更鍾意知舒州這樣的地方治理之職。海事院諸多之事,他恐自己不能勝任,望秦剛在合適的機會裏,能夠為他擋掉。
蘇軾的來信也是如此,他位居中樞,行事都要從大局出發,他自己承諾不去提拔昔日蜀黨成員,但也不宜阻攔其他人的推薦,隻是從他的角度出發,也不建議黃庭堅去競爭這一職務。
秦剛看完後,再看看剩下來的兩個人,這張商英他是極不喜歡的,過激冒進,並且為人還有點誇誇其談,更不要說他沒有支持自己的師伯,但也犯不著去支持章惇的死黨成員啊!
剩下來的就隻有侯蒙了。
侯蒙,字元功。秦剛在心裏念叨著這個頗為陌生的名字,突然發現,這個名字怎麽就有點熟悉的感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