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哲被禦史院彈劾的消息傳來時,秦剛頗有點意外。
要求章惇放棄對於胡宗哲的庇護,的確是他倆在一係列利益交換談判中的條件之一。可問題是,章惇雖然是同意了,但秦剛還沒有安排好動手,居然就有人搶著幫他把這件事情做了?
幸好,京城裏有秦湛幫他安排的情報網,半天之後,所有的情況便清晰地浮出水麵:
彈劾胡宗哲的禦史並不是很有名氣,明顯就是一個代人出聲的,而提供出那些足以致胡宗哲於死地的證據的人,居然就是他的女婿陳舉。
知道了答案,再分析原因也就不難了:陳舉是在自保。之前他跟在胡宗哲後麵,也做了一些針對舊黨成員落井下石的事情,現在發覺朝堂風向變了,天要塌了,立即把自己的嶽父推出來頂著。
當然,對於像陳舉這樣的小角色,秦剛犯不著去揪住不放,胡宗哲一事已經有了結論,罷免他的官職並即刻押迴京城受審的詔令已經發往兩浙。但秦湛同時查出來的一個細節卻令秦剛有一點沒想明白,那就是,這件事的背後主使者居然是蔡京。
蔡京雖然與胡宗哲沒有直接的關聯,但同樣也沒有仇怨,這次他來出手指點陳舉,並共同搞掉了胡宗哲卻是為何?如果說他單純隻是向秦剛示好,那他至少要事先和秦剛通個氣,以示是他幫了這個大忙,否則就此事的表麵來看,誰會知道他蔡京在這裏麵出力立功呢?
很快,在秦剛迴到明州之後,這件事的結果便浮出水麵:
翰林學士兼承旨蔡京自請出京,知杭州,兼兩浙路都轉運使。
原來,秦剛想多了,蔡京的出力不是為了他,而是這了杭州的這個官缺。
由於蔡京之前已經是兩製官,所以他的這個轉運使之職的前麵還多了一個“都”字,平時可以簡稱為“都漕”。
朝堂中的局勢目前應該比較清晰了,原先的新黨內部分出來個左中右,分別代表人物是蔡卞、章惇與曾布,外加一個左右逢源的蔡京,因為屬於同一大陣營裏的具體路線區別,大家爭爭鬥鬥,倒也能夠共存共處。
但是,當蘇軾入朝拜為右相之後,這形勢就完全發生突變了。
當然,眼下的人,除了章惇,大家並不知道蘇軾為相有著不召門生迴京任官的承諾,大家隻是依據常理開始分析判斷各自的前途與處境。
蔡京則自然清楚自己要受到左派與右派的共同拋棄了,為了避免出現前一次被發往成都府路這等偏遠之地的情況,所以精於謀算的他決定主動出擊,先行自己提出外放為官的請求,並在他與自己黨羽的共同謀化之下,非常自然地就被指派到了剛剛空出來的知杭州這一位置上。
“蔡承旨的小弟看來是不少,從禦史到吏部,這一套的安排有如行雲流水嘛!”秦剛對這樣的結果點評道。
不過,他雖然明白蔡京的能量以及他日後極有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但在缺乏足夠實力的前提下,他還無法卻做到現在就將蔡京所有的發展出路都掐斷。
相對於對這位未來的奸相進行阻擊,可能比不上提前將宗澤這樣的未來名相挖掘出來並推上政治舞台更重要吧!
由於在京城一時無法迴去,秦剛便給明州的李綱去信,讓他再去一次龍遊縣,幫他試試招攬宗澤。
因為秦剛有一種感覺,對待宗澤,李綱可能更有辦法。
李綱接到書信後,又與曾經與宗澤打過一次交道的胡衍細細打聽了一番,聽聞了胡衍對此公的諸多抱怨之後,總算對於這個宗鐵頭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
“伯紀老弟你也不要太擔心,我倒是覺得這件事不是太難,你看:這個宗澤在龍遊縣混得實在是不怎麽地,他的進士雖然考得早,但聽說名次不高啊。所以如今都做到了第二任的官,卻連個知縣也沒混到。而且我迴來後也打聽了一番,全兩浙路都知道他四處不討好,更沒有上官賞識他。我那一次,也是提前沒做好準備,一時大意了。伯紀你口才比我好得多,而且也是讀書人,你隻要過去把大哥對他的青睞說說清楚,他還能不被感動嗎?”
李綱點了點頭,心裏卻是有著自己的打算。
卻說李綱到了龍遊,先遞去了手本,畢竟是海事院的官員,宗澤在這場麵之上也不敢大意,便是在縣衙公廳裏見麵。
隻是見到了李綱時,卻被他如此年輕的樣子嚇了一跳。
李綱也不會托大,而是以後輩之禮見過宗澤,開口道:“在下不才,因為師從海事院秦龍製,僥幸得以在此濫竽充數,現在蕃民司腆為知錄一職。今天來見汝霖兄,除了溝通一下浙西私鹽案的後續處理之事以外,也是因為海事院在兩浙地區,多有與地方相雜相關之事,便想借此機會,向汝霖兄多多請教一二。”
李綱此言,把自己的身態拉得很低。官場交往,不稱官職而以兄弟相稱,便就是期望拉近彼此間距離的舉動,而且李綱以後輩身份向宗澤提出請教之語,料想對方怎麽著也會客氣幾句。誰知宗澤卻如木頭一般,極其冷漠了嗯了一聲後,也沒有想和李綱就此話題展開後續交流的意思。
無奈,李綱也隻能繼續把後麵的話明著說了:“今上極其重視海事,近來降旨要擴大海事院的行事職權與範圍,所以秦龍製此時便是求賢似渴。在下此次前來,也知汝霖兄才學出眾,特地前來相邀,不知汝霖兄意下如何?”
宗澤依舊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硬梆梆地迴道:“下官微末之才,當不得秦龍製記掛。況且我等官員,隻當謹守職責、用心做事即可。升貶遷轉,自有朝廷依照法度施行即可。”
咦?!這個宗鐵頭,果然是鐵頭得很。
但是李綱心細,遇上了如此強硬的迴複之後,卻是判斷出:對方的冷漠定然會有特別的原因,所以當下心中有數,再次開口,也不再有之前的恭敬了:“宗縣令所言確是。不過,我家秦龍製為朝廷開海拓疆,今上特賜選賢拔能之特權,所以此番當麵征詢,也當得算是依照朝廷法度了!”
宗澤眯了一下他那執拗的雙眼,再一次好好地看了一眼之前並不瞧得起的這位年輕人,如此年紀輕輕,還沒有參加過朝廷的科舉考試,雖然現在擔任的是選人之官,但在品級上還是已經達到了從八品,想必要麽是背後的身家背景強硬,要麽就是與那傳說中的秦剛一樣,也是一個幸進攀附之徒。
於是,宗澤抬了抬雙手,敷衍地虛拱了一下,繼續強硬地說道:“下官比不得李知錄年少才高,更不敢高攀秦龍製,還是踏踏實實地在這小地方做事才是緊要。”
好了,李綱基本確定這個宗澤一定是對秦剛有了成見,而且是極深的成見。
而麵對這種成見,李綱心裏更清楚,必須要直麵。所以他決定繼續出言試探,以設法捅破大家麵子上的遮掩,直接找出導致這種成見的原因才行,便微微笑道:“宗縣令說話有些偏頗啊,吾師秦龍製,才華冠絕、政績斐然,出為良將、入為能臣,更是朝中近年少見的棟梁之材。秦龍製雖然升遷極快,但是每次都無人能比的功績佐證。別的不提,隻說他在紹聖三年知保安軍時的鄜延大戰,僅以萬餘兵力大破西賊二十萬的驚人戰績,便是我大宋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奇跡!”
“哼!”不提西北戰事還好,一提之後,宗澤的表情更加不屑了,“好個萬餘破二十萬,這麽大的牛皮,也有人敢信!”
李綱則立即反問:“朝廷邸報、詔書封賞,不知還有什麽能讓宗縣令質疑的?”
“鄜延大戰本是呂相公一手部署指揮,隻恨朝中被奸人打壓、朝外被小人鑽營,從中竊取功勞,據為已有。隻恨宗某人輕言微,無法向世人揭示真相!”
呂相公?呂惠卿?
問題難道是在這裏?
李綱卻是心思極快,他在京中辦報,對朝中重臣的相關履曆爛熟於胸,立即脫口而道:“紹聖元年,呂相公出知大名府,此時正是宗縣令在其治下的館陶縣為官之時啊。”
“沒錯!呂相公識人重才,愛民賢能,於宗澤有知遇之恩。日前曾與宗澤有書信往來,也曾談及鄜延大戰之事,卻是與你等所言之事出入甚大!”
原來,紹聖二年冬天,知大名府的呂惠卿命令時任館陶縣縣令宗澤巡視禦河修建工程,天寒地凍,宗澤在巡視中發現不少民工僵於道旁,立即上書有司,建議推遲工期,待明春天暖時再動工。
一般而言,這樣的建議不太會被采納。
但是,當時的呂惠卿因為對宗澤十分賞識,便力保其意並表示屆時“當身任其責。”最終,朝廷同意了延期施工的請求。至次年春,河終成,許多無辜民工的生命得以保全。事後,呂惠卿還親自召見宗澤,並對其多有勉勵。
之後呂惠卿曾想召宗澤為其幕僚,但宗澤的鐵頭性格自然不願以此而委身走捷徑,自然是推辭了。但是呂惠卿卻是宗澤為官後少有的對其認可的上司,也讓宗澤對此銘懷於心。
在呂惠卿一直滯留西北之時,宗澤也會時不時地去信表示問候。而由於最近一次的信中提到了秦剛,收到信件的呂惠卿,此時已經被困在鄜延路上足足快有四年,其中原因,雖然主要是新黨中的章惇、曾布、蔡卞等人聯手阻撓,但是他的內心卻對當年鄜延大戰中讓自己顏麵掃地的秦剛耿耿於懷。
所以,原本他根本不會多看的這封宗澤的問候信件,卻是觸動了他那驕傲而又敏感的神經,讓其忍不住專門寫了一封迴信,大加春秋筆法、極盡各種暗示與曲解,讓看了迴信的宗澤基本認定了鄜延大戰的功勞是被秦剛在朝中奸人支持下而竊取走的,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打壓呂惠卿,讓其迴不了朝堂,因此才會有了今天的這番僵局。
不過,正是因為找到了症結所在是鄜延路的呂惠卿,李綱此時便就輕鬆了,他微笑著對宗澤說道:“想不到宗縣令居然會因一封錯誤百出的故人之信,卻來否認朝廷已有定論的大事!不知可否聽過《漢書》所雲‘百聞不如一見’乎?”
“哼哼,百聞不如一見!難不成李知錄小小年紀,卻是見過鄜延大戰?”宗澤很不屑地反問道。
“正是!”此話卻是正中李綱下懷,“在下不才,因家父就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司勾當文書,所以於紹聖三年至四年間,正在當時保安軍秦知軍手下為書記官。這鄜延大戰之中,無論是當時的秦知軍於順寧寨夜襲火攻破敵、還是之後千餘人孤身直入金明寨,包括最讓人歎為觀止的土門寨一役,九千破二十萬!李綱雖非親身經曆,但也算是旁觀之人,尤其當年秦知軍之神謀鬼略,可以說是盡知於胸!”
宗澤聽得前半段之話時,臉上還略有驚訝之情,但是越聽到後麵卻越是不再相信。因為他所看到的這個李綱,此時連二十歲都不到,卻口口聲聲說是上過西北戰場,並親眼目睹了鄜延大戰、還對此戰戰略部署排布“盡知於胸”,這種幼稚無比的吹牛之語,鬼才會相信呢!
“哼!宗澤雖是一介書生,但也略知兵事,這鄜延大戰之中,無論是順寧夜襲、還是金明突圍、尤其是那土門大捷,多有不符常理之處,可知其謬誤與粉飾之多。既然李知錄口口聲聲親曆過此等大戰,那宗澤卻就有言請教了!”
“但問無妨!”
宗澤咄咄逼人、李綱寸步不讓!
兩個人的鏗鏘對話,句句都是火星四濺,原先還能守在旁邊的龍遊縣吏們,從前麵就開始慢慢地借故溜走了,這宗縣令想得罪海事院的人,就讓他一個人去得罪吧!
宗澤一副成竹在胸之勢,立刻從麵前的桌案上拉過白紙一張,執筆添墨,在紙上刷刷落筆示意,將他之前根據朝廷邸報中的相關信息,對鄜延大戰中各場戰役的疑點開始一一提出。
李綱年輕的臉龐卻是鎮定自若,對於宗澤問出的每一個問題,起初的他都是帶著一絲不以為然的嘲諷之色迅速迴答,並且時不時地還拿起另一支筆,在這紙上的關鍵部位,添加一下標記並且加以說明。
隨著一個個問題的提出,兩人的神情都開始變得有點凝重。
李綱神情的凝重,並非出於對於問題的猶豫,而是他感覺出對麵的宗澤的確是對此深有研究,而且提問的多是關鍵之處;
宗澤神情的凝重,恰恰是對於自己原始觀點的不斷動搖:
第一,眼前的這個李綱,看似乳臭未幹,但真的可能如他所言,是那場大戰中的這些戰役的親曆者或觀察者;
第二,隨著問題的一個個被清晰解答,他甚至開始發現,至少自己原先對於這場大戰的各種質疑,都快要站不住腳了!
大宋雖然是重文輕武,但是士子皆愛研究兵法。
紹聖三年的鄜延大戰,不僅是大宋麵對西夏多年戰事中的少有大勝之戰,同時更是大宋對夏整體戰略形勢由守轉攻的關鍵點,更是無數好言兵事者熱衷的話題。宗澤認為自己飽讀兵書,平時便就對此戰研究甚多。隻是由於邸報所登信息有限,又缺乏各種細節,而民間的傳說更是五花八門,並不可靠,於是讓他生出了諸多的疑問,也因此在得到呂惠卿的刻意誤導之後,對於此戰產生出極大的質疑。
當然,李綱畢竟還是年輕,他今天能就此戰與宗澤針鋒而論,甚至還能占得上風,主要還是托了他是此戰的親曆者優勢。
其實,在此戰之中,由於秦剛要想向朝廷規避一些不想奏明的細節之點,比如俘虜戰利品的私下瓜分、比如與貝中撒辰的妥協商定、還有與西夏國主李乾順的非正規約定等等,卻是在宗澤的一番抽絲剝繭的質問中,都有所觸及。
也隻有在這一刻,他方才大約能夠明白秦剛為何如此看重這個宗澤了。
雖然說,宗澤帶著了強烈的否定與質疑的主觀情緒而入,但是他所提出的每一個問題的角度與切入點,顯然都是十分刁鑽與深入的。
當然,李綱對於這些問題的迴答更是精彩,有理有據、有點有麵,令宗澤淩厲的質疑攻擊迅速瓦解。
“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宗澤此時的語氣已經明顯弱於開始,突然問出了一個與前麵似乎毫不相關的一個問題,“李知錄的表字既為伯紀,那麽是否與《東京時報》的主筆‘不急’有些聯係?”
“慚愧!”李綱雖然對此問題有點意外,但也繼續不亢不卑地迴道,“在下受恩師指點,曾在京城擔任《東京時報》的主編及主筆兩年,‘不急’便就是在下撰文時的筆名!”
這個答案顯然早已被宗澤猜到,但在得到了真正證實之後,他顯然要對這樣的結果表現出足夠的尊重式的震驚!
而且,他在非常努力地深唿吸了一下之後,後退一步,麵對李綱長揖一拜道:“宗澤久仰東京時報主筆‘不急’之大名,今日之爭,多有得罪!”
李綱卻沒想到宗澤會向他如此鄭重地行大禮,一時間表情稍稍有些錯亂,但很快他的直拗脾氣便占據了上風,恢複了剛才爭論時的冷峻之色:“久仰之話多說無益,李綱追隨秦龍製,奉其為師,今天與宗縣令之辯論,一為事實之爭,二為老師正名,所以不必客套!”
李綱這便是拒絕了宗澤的示好,令其一下子顯得無比尷尬。
不過,李綱卻還記得秦剛所托,於是轉而相激道:“宗縣令也不必糾結與我的口舌之爭。其實在這龍遊為官也好,還是在海事院做事也罷,都是為天子盡忠、為朝廷分憂。秦龍製到底是個什麽樣子的人,宗縣令為何不敢來我海事院呢?還是那句話:‘百聞不如一見’,遠觀更不如親為!如何?”
宗澤卻是被李綱最後這幾句說得先是愣在了那裏。
一時間,卻是讓李綱此時稍稍有了一點後悔,感覺自己不必如此咄咄逼人。好在他向來年輕,性格直爽,想到什麽也就說什麽,於是又轉口改了口氣:“在下既是代表海事院而來,相邀之事當是公事,還是可以給宗縣令一點考慮的時間,也不必當下就要說給出個意見……”
“不必了!宗澤並非膽小怕事之輩,也非是非不分之人。既然龍製有邀,隻要合乎朝廷法令,宗澤倒也無懼調任!”一下子,這宗澤的鐵拗脾氣同樣也是上來了!
好嘛!鐵頭遇鐵頭,居然也就成事了!
要求章惇放棄對於胡宗哲的庇護,的確是他倆在一係列利益交換談判中的條件之一。可問題是,章惇雖然是同意了,但秦剛還沒有安排好動手,居然就有人搶著幫他把這件事情做了?
幸好,京城裏有秦湛幫他安排的情報網,半天之後,所有的情況便清晰地浮出水麵:
彈劾胡宗哲的禦史並不是很有名氣,明顯就是一個代人出聲的,而提供出那些足以致胡宗哲於死地的證據的人,居然就是他的女婿陳舉。
知道了答案,再分析原因也就不難了:陳舉是在自保。之前他跟在胡宗哲後麵,也做了一些針對舊黨成員落井下石的事情,現在發覺朝堂風向變了,天要塌了,立即把自己的嶽父推出來頂著。
當然,對於像陳舉這樣的小角色,秦剛犯不著去揪住不放,胡宗哲一事已經有了結論,罷免他的官職並即刻押迴京城受審的詔令已經發往兩浙。但秦湛同時查出來的一個細節卻令秦剛有一點沒想明白,那就是,這件事的背後主使者居然是蔡京。
蔡京雖然與胡宗哲沒有直接的關聯,但同樣也沒有仇怨,這次他來出手指點陳舉,並共同搞掉了胡宗哲卻是為何?如果說他單純隻是向秦剛示好,那他至少要事先和秦剛通個氣,以示是他幫了這個大忙,否則就此事的表麵來看,誰會知道他蔡京在這裏麵出力立功呢?
很快,在秦剛迴到明州之後,這件事的結果便浮出水麵:
翰林學士兼承旨蔡京自請出京,知杭州,兼兩浙路都轉運使。
原來,秦剛想多了,蔡京的出力不是為了他,而是這了杭州的這個官缺。
由於蔡京之前已經是兩製官,所以他的這個轉運使之職的前麵還多了一個“都”字,平時可以簡稱為“都漕”。
朝堂中的局勢目前應該比較清晰了,原先的新黨內部分出來個左中右,分別代表人物是蔡卞、章惇與曾布,外加一個左右逢源的蔡京,因為屬於同一大陣營裏的具體路線區別,大家爭爭鬥鬥,倒也能夠共存共處。
但是,當蘇軾入朝拜為右相之後,這形勢就完全發生突變了。
當然,眼下的人,除了章惇,大家並不知道蘇軾為相有著不召門生迴京任官的承諾,大家隻是依據常理開始分析判斷各自的前途與處境。
蔡京則自然清楚自己要受到左派與右派的共同拋棄了,為了避免出現前一次被發往成都府路這等偏遠之地的情況,所以精於謀算的他決定主動出擊,先行自己提出外放為官的請求,並在他與自己黨羽的共同謀化之下,非常自然地就被指派到了剛剛空出來的知杭州這一位置上。
“蔡承旨的小弟看來是不少,從禦史到吏部,這一套的安排有如行雲流水嘛!”秦剛對這樣的結果點評道。
不過,他雖然明白蔡京的能量以及他日後極有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但在缺乏足夠實力的前提下,他還無法卻做到現在就將蔡京所有的發展出路都掐斷。
相對於對這位未來的奸相進行阻擊,可能比不上提前將宗澤這樣的未來名相挖掘出來並推上政治舞台更重要吧!
由於在京城一時無法迴去,秦剛便給明州的李綱去信,讓他再去一次龍遊縣,幫他試試招攬宗澤。
因為秦剛有一種感覺,對待宗澤,李綱可能更有辦法。
李綱接到書信後,又與曾經與宗澤打過一次交道的胡衍細細打聽了一番,聽聞了胡衍對此公的諸多抱怨之後,總算對於這個宗鐵頭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
“伯紀老弟你也不要太擔心,我倒是覺得這件事不是太難,你看:這個宗澤在龍遊縣混得實在是不怎麽地,他的進士雖然考得早,但聽說名次不高啊。所以如今都做到了第二任的官,卻連個知縣也沒混到。而且我迴來後也打聽了一番,全兩浙路都知道他四處不討好,更沒有上官賞識他。我那一次,也是提前沒做好準備,一時大意了。伯紀你口才比我好得多,而且也是讀書人,你隻要過去把大哥對他的青睞說說清楚,他還能不被感動嗎?”
李綱點了點頭,心裏卻是有著自己的打算。
卻說李綱到了龍遊,先遞去了手本,畢竟是海事院的官員,宗澤在這場麵之上也不敢大意,便是在縣衙公廳裏見麵。
隻是見到了李綱時,卻被他如此年輕的樣子嚇了一跳。
李綱也不會托大,而是以後輩之禮見過宗澤,開口道:“在下不才,因為師從海事院秦龍製,僥幸得以在此濫竽充數,現在蕃民司腆為知錄一職。今天來見汝霖兄,除了溝通一下浙西私鹽案的後續處理之事以外,也是因為海事院在兩浙地區,多有與地方相雜相關之事,便想借此機會,向汝霖兄多多請教一二。”
李綱此言,把自己的身態拉得很低。官場交往,不稱官職而以兄弟相稱,便就是期望拉近彼此間距離的舉動,而且李綱以後輩身份向宗澤提出請教之語,料想對方怎麽著也會客氣幾句。誰知宗澤卻如木頭一般,極其冷漠了嗯了一聲後,也沒有想和李綱就此話題展開後續交流的意思。
無奈,李綱也隻能繼續把後麵的話明著說了:“今上極其重視海事,近來降旨要擴大海事院的行事職權與範圍,所以秦龍製此時便是求賢似渴。在下此次前來,也知汝霖兄才學出眾,特地前來相邀,不知汝霖兄意下如何?”
宗澤依舊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硬梆梆地迴道:“下官微末之才,當不得秦龍製記掛。況且我等官員,隻當謹守職責、用心做事即可。升貶遷轉,自有朝廷依照法度施行即可。”
咦?!這個宗鐵頭,果然是鐵頭得很。
但是李綱心細,遇上了如此強硬的迴複之後,卻是判斷出:對方的冷漠定然會有特別的原因,所以當下心中有數,再次開口,也不再有之前的恭敬了:“宗縣令所言確是。不過,我家秦龍製為朝廷開海拓疆,今上特賜選賢拔能之特權,所以此番當麵征詢,也當得算是依照朝廷法度了!”
宗澤眯了一下他那執拗的雙眼,再一次好好地看了一眼之前並不瞧得起的這位年輕人,如此年紀輕輕,還沒有參加過朝廷的科舉考試,雖然現在擔任的是選人之官,但在品級上還是已經達到了從八品,想必要麽是背後的身家背景強硬,要麽就是與那傳說中的秦剛一樣,也是一個幸進攀附之徒。
於是,宗澤抬了抬雙手,敷衍地虛拱了一下,繼續強硬地說道:“下官比不得李知錄年少才高,更不敢高攀秦龍製,還是踏踏實實地在這小地方做事才是緊要。”
好了,李綱基本確定這個宗澤一定是對秦剛有了成見,而且是極深的成見。
而麵對這種成見,李綱心裏更清楚,必須要直麵。所以他決定繼續出言試探,以設法捅破大家麵子上的遮掩,直接找出導致這種成見的原因才行,便微微笑道:“宗縣令說話有些偏頗啊,吾師秦龍製,才華冠絕、政績斐然,出為良將、入為能臣,更是朝中近年少見的棟梁之材。秦龍製雖然升遷極快,但是每次都無人能比的功績佐證。別的不提,隻說他在紹聖三年知保安軍時的鄜延大戰,僅以萬餘兵力大破西賊二十萬的驚人戰績,便是我大宋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奇跡!”
“哼!”不提西北戰事還好,一提之後,宗澤的表情更加不屑了,“好個萬餘破二十萬,這麽大的牛皮,也有人敢信!”
李綱則立即反問:“朝廷邸報、詔書封賞,不知還有什麽能讓宗縣令質疑的?”
“鄜延大戰本是呂相公一手部署指揮,隻恨朝中被奸人打壓、朝外被小人鑽營,從中竊取功勞,據為已有。隻恨宗某人輕言微,無法向世人揭示真相!”
呂相公?呂惠卿?
問題難道是在這裏?
李綱卻是心思極快,他在京中辦報,對朝中重臣的相關履曆爛熟於胸,立即脫口而道:“紹聖元年,呂相公出知大名府,此時正是宗縣令在其治下的館陶縣為官之時啊。”
“沒錯!呂相公識人重才,愛民賢能,於宗澤有知遇之恩。日前曾與宗澤有書信往來,也曾談及鄜延大戰之事,卻是與你等所言之事出入甚大!”
原來,紹聖二年冬天,知大名府的呂惠卿命令時任館陶縣縣令宗澤巡視禦河修建工程,天寒地凍,宗澤在巡視中發現不少民工僵於道旁,立即上書有司,建議推遲工期,待明春天暖時再動工。
一般而言,這樣的建議不太會被采納。
但是,當時的呂惠卿因為對宗澤十分賞識,便力保其意並表示屆時“當身任其責。”最終,朝廷同意了延期施工的請求。至次年春,河終成,許多無辜民工的生命得以保全。事後,呂惠卿還親自召見宗澤,並對其多有勉勵。
之後呂惠卿曾想召宗澤為其幕僚,但宗澤的鐵頭性格自然不願以此而委身走捷徑,自然是推辭了。但是呂惠卿卻是宗澤為官後少有的對其認可的上司,也讓宗澤對此銘懷於心。
在呂惠卿一直滯留西北之時,宗澤也會時不時地去信表示問候。而由於最近一次的信中提到了秦剛,收到信件的呂惠卿,此時已經被困在鄜延路上足足快有四年,其中原因,雖然主要是新黨中的章惇、曾布、蔡卞等人聯手阻撓,但是他的內心卻對當年鄜延大戰中讓自己顏麵掃地的秦剛耿耿於懷。
所以,原本他根本不會多看的這封宗澤的問候信件,卻是觸動了他那驕傲而又敏感的神經,讓其忍不住專門寫了一封迴信,大加春秋筆法、極盡各種暗示與曲解,讓看了迴信的宗澤基本認定了鄜延大戰的功勞是被秦剛在朝中奸人支持下而竊取走的,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打壓呂惠卿,讓其迴不了朝堂,因此才會有了今天的這番僵局。
不過,正是因為找到了症結所在是鄜延路的呂惠卿,李綱此時便就輕鬆了,他微笑著對宗澤說道:“想不到宗縣令居然會因一封錯誤百出的故人之信,卻來否認朝廷已有定論的大事!不知可否聽過《漢書》所雲‘百聞不如一見’乎?”
“哼哼,百聞不如一見!難不成李知錄小小年紀,卻是見過鄜延大戰?”宗澤很不屑地反問道。
“正是!”此話卻是正中李綱下懷,“在下不才,因家父就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司勾當文書,所以於紹聖三年至四年間,正在當時保安軍秦知軍手下為書記官。這鄜延大戰之中,無論是當時的秦知軍於順寧寨夜襲火攻破敵、還是之後千餘人孤身直入金明寨,包括最讓人歎為觀止的土門寨一役,九千破二十萬!李綱雖非親身經曆,但也算是旁觀之人,尤其當年秦知軍之神謀鬼略,可以說是盡知於胸!”
宗澤聽得前半段之話時,臉上還略有驚訝之情,但是越聽到後麵卻越是不再相信。因為他所看到的這個李綱,此時連二十歲都不到,卻口口聲聲說是上過西北戰場,並親眼目睹了鄜延大戰、還對此戰戰略部署排布“盡知於胸”,這種幼稚無比的吹牛之語,鬼才會相信呢!
“哼!宗澤雖是一介書生,但也略知兵事,這鄜延大戰之中,無論是順寧夜襲、還是金明突圍、尤其是那土門大捷,多有不符常理之處,可知其謬誤與粉飾之多。既然李知錄口口聲聲親曆過此等大戰,那宗澤卻就有言請教了!”
“但問無妨!”
宗澤咄咄逼人、李綱寸步不讓!
兩個人的鏗鏘對話,句句都是火星四濺,原先還能守在旁邊的龍遊縣吏們,從前麵就開始慢慢地借故溜走了,這宗縣令想得罪海事院的人,就讓他一個人去得罪吧!
宗澤一副成竹在胸之勢,立刻從麵前的桌案上拉過白紙一張,執筆添墨,在紙上刷刷落筆示意,將他之前根據朝廷邸報中的相關信息,對鄜延大戰中各場戰役的疑點開始一一提出。
李綱年輕的臉龐卻是鎮定自若,對於宗澤問出的每一個問題,起初的他都是帶著一絲不以為然的嘲諷之色迅速迴答,並且時不時地還拿起另一支筆,在這紙上的關鍵部位,添加一下標記並且加以說明。
隨著一個個問題的提出,兩人的神情都開始變得有點凝重。
李綱神情的凝重,並非出於對於問題的猶豫,而是他感覺出對麵的宗澤的確是對此深有研究,而且提問的多是關鍵之處;
宗澤神情的凝重,恰恰是對於自己原始觀點的不斷動搖:
第一,眼前的這個李綱,看似乳臭未幹,但真的可能如他所言,是那場大戰中的這些戰役的親曆者或觀察者;
第二,隨著問題的一個個被清晰解答,他甚至開始發現,至少自己原先對於這場大戰的各種質疑,都快要站不住腳了!
大宋雖然是重文輕武,但是士子皆愛研究兵法。
紹聖三年的鄜延大戰,不僅是大宋麵對西夏多年戰事中的少有大勝之戰,同時更是大宋對夏整體戰略形勢由守轉攻的關鍵點,更是無數好言兵事者熱衷的話題。宗澤認為自己飽讀兵書,平時便就對此戰研究甚多。隻是由於邸報所登信息有限,又缺乏各種細節,而民間的傳說更是五花八門,並不可靠,於是讓他生出了諸多的疑問,也因此在得到呂惠卿的刻意誤導之後,對於此戰產生出極大的質疑。
當然,李綱畢竟還是年輕,他今天能就此戰與宗澤針鋒而論,甚至還能占得上風,主要還是托了他是此戰的親曆者優勢。
其實,在此戰之中,由於秦剛要想向朝廷規避一些不想奏明的細節之點,比如俘虜戰利品的私下瓜分、比如與貝中撒辰的妥協商定、還有與西夏國主李乾順的非正規約定等等,卻是在宗澤的一番抽絲剝繭的質問中,都有所觸及。
也隻有在這一刻,他方才大約能夠明白秦剛為何如此看重這個宗澤了。
雖然說,宗澤帶著了強烈的否定與質疑的主觀情緒而入,但是他所提出的每一個問題的角度與切入點,顯然都是十分刁鑽與深入的。
當然,李綱對於這些問題的迴答更是精彩,有理有據、有點有麵,令宗澤淩厲的質疑攻擊迅速瓦解。
“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宗澤此時的語氣已經明顯弱於開始,突然問出了一個與前麵似乎毫不相關的一個問題,“李知錄的表字既為伯紀,那麽是否與《東京時報》的主筆‘不急’有些聯係?”
“慚愧!”李綱雖然對此問題有點意外,但也繼續不亢不卑地迴道,“在下受恩師指點,曾在京城擔任《東京時報》的主編及主筆兩年,‘不急’便就是在下撰文時的筆名!”
這個答案顯然早已被宗澤猜到,但在得到了真正證實之後,他顯然要對這樣的結果表現出足夠的尊重式的震驚!
而且,他在非常努力地深唿吸了一下之後,後退一步,麵對李綱長揖一拜道:“宗澤久仰東京時報主筆‘不急’之大名,今日之爭,多有得罪!”
李綱卻沒想到宗澤會向他如此鄭重地行大禮,一時間表情稍稍有些錯亂,但很快他的直拗脾氣便占據了上風,恢複了剛才爭論時的冷峻之色:“久仰之話多說無益,李綱追隨秦龍製,奉其為師,今天與宗縣令之辯論,一為事實之爭,二為老師正名,所以不必客套!”
李綱這便是拒絕了宗澤的示好,令其一下子顯得無比尷尬。
不過,李綱卻還記得秦剛所托,於是轉而相激道:“宗縣令也不必糾結與我的口舌之爭。其實在這龍遊為官也好,還是在海事院做事也罷,都是為天子盡忠、為朝廷分憂。秦龍製到底是個什麽樣子的人,宗縣令為何不敢來我海事院呢?還是那句話:‘百聞不如一見’,遠觀更不如親為!如何?”
宗澤卻是被李綱最後這幾句說得先是愣在了那裏。
一時間,卻是讓李綱此時稍稍有了一點後悔,感覺自己不必如此咄咄逼人。好在他向來年輕,性格直爽,想到什麽也就說什麽,於是又轉口改了口氣:“在下既是代表海事院而來,相邀之事當是公事,還是可以給宗縣令一點考慮的時間,也不必當下就要說給出個意見……”
“不必了!宗澤並非膽小怕事之輩,也非是非不分之人。既然龍製有邀,隻要合乎朝廷法令,宗澤倒也無懼調任!”一下子,這宗澤的鐵拗脾氣同樣也是上來了!
好嘛!鐵頭遇鐵頭,居然也就成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