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講堂胡同,李格非家。
李格非的臉色已經好幾天沒有正常過了,這朝堂的風向說變就變:年初的黃庭堅與秦觀突獲大赦一事暫時不提,近期的二蘇從岒南北歸,便就是突然地在整個朝堂投下了一顆轟天雷一般,炸得普通的官員開始暈頭轉向,新黨的附從們也一個個地忐忑不安,而像他這樣本想安定求生的人,則是一下子也沒有了安定從容的心態。
是人,總是會不斷地“想當初”的:
想當初,他因受蘇軾牽連,而被外放到了廣信軍,算是被打上了清晰的蜀黨印記。如果從那時起,便能與黃秦諸人一樣堅守立場,今天也就算是熬到了苦盡甘來的一天。
但是當時的他,看著隨其受苦的妻兒於心不忍,最後還是去托請了早年在韓琦門下的同學關係,這才得以返京重任。
隻是這樣一來,他便是主動將自己的身份從蘇門轉到了韓門。而且,從此之後,他也刻意地開始迴避再與蘇門中人的來往,與過去的鄰居陳師道,以及繼續留在京城的秦湛等人,幾乎便就隔斷了來往。
當然,宋時的師門之見並沒有後世那麽嚴重,單純隻是改換門庭也不算什麽大不了的事情。隻是,大家也都清楚,此事背後的真正意義,卻是政治派別的站隊:
相對中立的韓門,可能會更加適合李格非的判斷,而且當時的他,還一心與新黨中的趙挺之拉關係、而且還曾寄希望於和他結成親家。
對,秦剛!秦剛可是蜀黨的死忠,自己之後不是陰差陽錯地把他招為女婿了嘛!
想到這裏,李格非便匆匆叫來自己的女兒,卻被告之:清娘下午就出門去了——自從秦剛這事一定,他對女兒的管束也隻能放開,又恢複了之前的那種放養狀態。
等到了傍晚,清娘才由跟著侍奉的丫鬟阿珠陪著迴到了家。
“又去哪裏了?”李格非故作生氣地責問道。
“南園蘇家,和坡翁談詩去了!”
“南園?蘇……蘇家?”李格非大吃一驚,顧不上自己的話語都有點結巴了,“可是、蘇、蘇老、蘇相公家裏?”
“父親為何不像以前那樣,直接叫坡翁老師不好嗎?”李清照卻是大大方方地說道,“坡翁可沒有不認你這個弟子,今天迴來,他還讓女兒帶給您一封親筆書信。”
說著,李清照便將信件遞給了他。
李格非一時不太能夠接受這種意外的事情,接過信件後,連著兩下都沒拆對封口,隻得故作掩飾地說道:“那個,你先迴房去吧,你娘說一會兒就會將晚飯準備好了。”
迴到了自己的書房,鎮定了一番之後,李格非這才重新打開了這封書信。
信紙展開,熟悉的筆跡、熟悉的語氣,迴朝拜相的蘇軾隻是簡單地寫道:迴京之後,這次見了清娘,認為李格非把她培養得非常好,才華橫溢,也相當配得上秦剛。他現在因為迴京複了相,身份敏感,就不再單獨邀請他過去了。但是,日後大家一起同朝為官,都是盡心盡力地為朝廷做事,不必太生份了!
正是因為蘇軾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字在指責他,也沒有一個字抱怨自己在岒南的受苦,更沒有一個字在炫耀自己如今的風光,信中都隻是一位慈祥的老師與自己弟子之間的諄諄家常,這才看得李格非眼睛濕潤,整個人都有點哽咽了。
“篤篤。”有人在敲書房的門。
李格非趕緊擦拭了一下眼睛,整理了一下情緒,這才說道:“進來。”
進來的正是李清照,她偷瞄了一眼父親,便知情況正如她所料,於是開口說道:“大人這幾天心裏憂愁,女兒在旁邊看得很是明白。其實,此番坡翁迴京拜相,女兒一個月前便就知曉,隻是受人之托,不得吐露而已。”
“一個月前?”李格非初聽,驚得快要跳起來,不過他也是心思聰慧之人,一下子便就想到了一個月前迴京的秦剛身上,可是,最近發生的一切,都是這個小子在背後策劃的嗎?
“徐之迴來的當天,我便跟他一同去了章樞相那裏,徐之那天便就是托樞相去勸說章子厚,同意並接受坡翁迴京拜相。那時的時間甚早,他們兩人也對女兒再三囑咐,當天所議之事不得泄露外傳。”李清照簡單地說道,“到了今天,一切塵埃落定。我也去過了南園,坡翁待我甚好,又帶了信迴來給大人,卻又有何可擔心的呢?”
“唉!你是無法體會為父此時的心情啊!”李格非擺擺手道。
“大人是為當初沒有能夠堅守在蜀黨這一邊而後悔嗎?”李清照卻是發出直擊靈魂的一問。
“你豈能如此看待為父?”李格非卻是兩眼一瞪,很是不滿,“政治判斷出錯,願賭服輸,我也不會做那反複小人,隻是看了蘇相公此信,情真意切,為父心中有愧啊!”
“大人您也不必多想。徐之也有過話讓我轉告:朝政之亂,亂在黨爭。黨爭如覆巢之難,安有完卵?這次他向陛下進言,請坡翁迴朝,又進言朝中兩位章相,便就是希望能夠平息黨爭,調和內鬥,讓朝堂之上更多一些如大人這樣的中間平和之派!”李清照卻是眨著忽閃忽閃的大眼睛,說出了這麽一番令李格非絕對意想不到的話。
接下來,李清照便把從那次在章楶府上所聽到了一些對話,以及其後與秦剛在一起兩人相互探討的觀點,一股腦地都告訴了李格非。
也的確是李格非一直以來便十分重視自己的這個女兒,尤其是在這幾年裏,眼見著她的詩詞才氣甚至是政治眼光都已經不亞於自己時,他並沒有像這個時代的絕大多數父親那樣,急於去否定或打壓她,反而會引以為豪,極其尊重並以至於直接采納她的建議與觀點。
聽完了之後,看著有點發愣的父親,李清照卻是十分奇怪:“大人平時不就極其反對黨爭?可是認為徐之的此策不可行?”
“哦,沒有,沒有。”李格非隨口敷衍了一句,在心裏想到的事情卻是:“這個徐之,也真是看得起我家清娘,如此重大之事,居然也不避著她去商議!”
“阿嚏!”
秦剛突然打出了一個響響的噴嚏,他來到京師禦拳館找周侗,卻得知師父去了河東軍營不在,迴頭就遇上了跟著一位地字級拳師在學習的李迒。
“姐……夫,受涼了麽……”李迒一開口,才想起秦剛囑咐的不要泄露他的身份之事,一下子有點傻愣在那裏了。
“沒事!”秦剛麵不改色地又向那位拳師拱手道,“在下林衝,表字介甫(姐夫),與這位小兄弟之前是認識的。”
“哦,原來你就周師父收的入門弟子林介甫啊!”那個拳師倒也沒往別處想,“一直也不見你過來,都說周師父的這個新弟子很神秘!”
“哪裏,老師說我根骨不錯,先不用練拳,而是要先練氣,所以便是一直是在家裏自我練習,所以來得少了,也不少了向各位師父請教的機會。”秦剛也半是認真地迴答,“這次是來找老師請教些問題,沒想到他外出了。”
“既是周師父的親傳弟子,在下也幫不上什麽忙,你們既是認識就聊聊吧,我去後院看看。”說完,這位拳師便拱手離開了。
“都怪我,下次我保證,不隨口亂叫了。”待隻剩下他們兩人,李迒趕緊認錯。
秦剛自是瞪了他一眼,轉而問道:“你倒一直來這,可曾學了多少功夫?”
“我學得可多了,這裏的師父又多又熱心,我都學了十幾套的拳腳!”李迒一臉的小得意,卻是聽得秦剛一愣。
不過,在看李迒演示了幾招後,如今的他便是能看出幾分門道了:李迒學的隻是一些拳法套路,也就是俗稱的花拳繡腿。拳館的掛名弟子,可以找這裏的任何一位師父去學習各種拳腳刀劍,不過隻有招式,並不會被授以心法。
秦剛在南洋一行的來迴程中,的確也是無雜事幹擾,極其順利地達到了心法第二層的八九成境界,可就是從迴到了明州開始,先是去處理義烏縣的招兵與鹽民生亂一事,接下來又是迴京,便一直卡在了這個地方過不去,本想這次來找周侗當麵請教,卻不想沒能見著麵,也就隻能作罷了。
過了兩日,秦剛接詔,可以入宮向天子陛辭迴明州了。
進得宮中,趙煦正在桌案上詳細研究著這次他進京時獻上的南洋海域圖。
當時的南洋海商已經憑借經驗畫出了南洋的主要航線圖,秦剛就在它們的基礎上,依據自己在後世的經驗,修正了主要海島位置、大致海岸線的走向,已經非常接近於真實地圖了。
當然了,在這張海域圖上,秦剛刻意地將流求縮小為一個比海南島還要小的小島,以避免被朝中人所關注到並惦記。
不過,即使是這樣的海域圖,對於些時的趙煦來說,就已經非常地震撼了。
而在海域圖的另一側,則堆放著他讓內侍從曆年奏章中翻出來的南洋諸國的朝貢卷冊,正在饒有興趣地一一對應尋找著交趾、占城、真臘、三佛齊、浡泥、麻逸等等這些南洋諸國的各自位置所在。
“秦卿你來得正好,就這海圖上的這些南洋諸國,你可都曾去過?”
“微臣受陛下重托,巡閱南洋,震懾百國。其實也就是去了交趾、占城、三佛齊與浡泥這幾地。而此海圖也是曆經了南洋海商兩三百年以來數代人的積累,方才繪成,尤其在這三佛齊以西,經過馬六甲海峽,便為西洋,那裏的真臘、駐輦等國,都是幅員萬裏,擁有不俗的實力的大國。”
“哎呀!”趙煦感慨道,“天下之大,的確讓人大開眼界。”
其實,大宋一朝雖然也保持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傳統觀念,但是宋朝的皇帝,更加尊重於非中原地區的各地政權,不僅僅願意與北方的遼國結成兄弟之邦,更是對類似於高麗、倭國、大理以及交趾等諸國以各種更加平等的外交待遇。
關於秦剛在浡泥城所實施的宋商自治總督府模式,趙煦也並不反感,甚至還相當地感興趣。他還借由著這幅南洋海域圖,也進一步地與秦剛探討起了哪些地方是重要且關鍵的,哪些地方還可以沿用浡泥模式,進一步去推進宋商的自治模式,實際上也就是用最高效的方法,建立起大宋的對外輻射與影響能力。
而且,由於這次海事院成立後第一個半年,就向京城上繳了遠超往年數倍的海稅收入,趙煦對於海事院的既定政策更是信心十足。
趙煦直接許諾:讓秦剛可酌情視海貿情況的發展情況,在東南沿海各州隨意增設市舶所,反正隻要是在原州賦稅不減的情況下,再新增海稅的收入,這事又何樂而不為呢?
趙煦在即位之後,無論是開始在高太後管束之下,還是之後親政,都是一如既往地過著非常儉樸的日子。但是自從去年年底,秦剛向京城送來了關於浡泥之戰的豐厚戰利品後,趙煦就真正體驗到了大把花錢、大把賞賜、大把地同意底下各項預算請求的爽快之處。
有道是“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如果接下來,再讓趙煦迴到之前的那種節儉日子,估計是是極難再適應了。
所以,引蘇軾入京為右相的主意,除了反應出趙煦本身逐漸調和的政治傾向以外,同樣也是有著這方麵的“私下算計”:隻要蘇右相在朝堂中的位置穩上一天,秦剛的這隻東南錢袋子就不必會有任何的擔憂。
君臣二人正是議論得起勁,有內侍來報:“皇後娘娘求見。”
“快,請她進來。”趙煦轉頭笑著對秦剛說,“皇後也說今天要再見見你,大哥兒接下來的許多事情,她還是當麵問問你,才會心安。”
大哥兒便就是趙茂,他是趙煦的第一個兒子,皇宮之中,也都是以大哥兒、二哥兒這樣子來稱唿皇子,就連皇帝也不例外。
劉皇後此時進來,這才是秦剛第一次瞧見她的正臉容貌。
或許是有了先入為主的成見在心,秦剛瞧她雖然長了一副俏麗明豔的容貌,但是眉目之下,卻總是摻雜了太多過於明顯的算計之心以及幾分膚淺的驕縱神情。
“唉!一國之君,怎麽就連身邊人的麵相都看不出呢?”秦剛的內心也在為趙煦感到悲哀。
“臣妾聽說秦龍製近日就要離京,心裏想著是一定要見上一麵。就算是隻為大哥兒討幾句安康成長的福氣話也是極好的。”劉皇後今天一開口,卻不知為何這般地和善可人,難道隻是因為天子也在場嗎?
“聖人還是相信宮裏下人們所傳的不靠譜說法。”趙煦顯然是知道大家私下對秦剛是藥師菩薩弟子的傳說,不過他責怪皇後的口氣卻是寵溺多於反對。
“臣妾就是一個女子,同時也更是大哥兒的母親,民間便有‘進廟燒香、見佛禮拜’的習慣,更何況,官家的身邊就有著這樣的一位現成菩薩弟子呢?”劉皇後更是借勢撒嬌了。
“迴皇後娘娘,市井傳說,多有不實,微臣隻是凡夫俗子一名,當不得菩薩弟子的頭銜。”秦剛自然不敢應承,而是出言先行否認一番。
“官家,臣妾雖在後宮,卻也常常聞聽秦龍製在外,文能治事、武能統軍,又是杏林聖手,這次倒也有個和大哥兒相關的想法,不知道官家能否應允呢?”
“哦?和大哥兒有關的。你且說來聽聽。”
“臣妾看著大哥兒這些時日長得越來越聰明聽話,看著便是與官家更像了幾分。又聽聞太後、太妃說過,官家九歲登基,便能聽取朝政,那是與小時候便有多位名師教導有關。所以臣妾卻是奢望著想為大哥兒提前求取一名好老師呢!”劉皇後嗲聲嗲氣地說道。
卻是聽得站在下方的秦剛心裏不由地一緊。
“哈哈,大哥兒才滿周歲,聖人你這也是太心急了吧!嗯,不過……”趙煦轉念一想,立刻便明白了劉皇後的想法,“莫非聖人是看中了秦卿,想要提前預定他來做大哥兒之後的老師麽?”
“官家聖明,臣妾也不是心急,就是突然有了這麽一個想法,就過來說說,也想看秦龍製是否願意!”劉皇後說完,意味深長地便看了秦剛一眼。
高手!出這個主意的,一定是個高手!
秦剛默默地在心底評價道。
趙茂雖然隻有一周歲,但當今天子隻有他一位嫡子,而且又是長子,不出意外,那就是接下來的太子,未來的天子。
所以,從表麵上來看,讓一位大臣來做趙茂的老師,那就是妥妥的未來帝師啊!都是無法推辭得掉的恩寵與榮譽。
但是問題卻出在當今天子的年紀上。趙煦此時方才二十四歲,正當壯年,哪怕他的體質偏弱,按前麵幾任皇帝的平均數,皇位上再坐個二十年也不是什麽大問題!
而且,趙煦一旦決定讓秦剛來做趙茂的老師,那麽他越是看中秦剛的才華,就越不可能再重用秦剛了——因為,這是他給兒子留下的宰相!
從正方向說,如果趙煦就現在開始重用秦剛,等到了趙茂可以繼位時,新皇帝將如何駕馭這個前朝的權臣呢?
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選中了太子李治之後,為他挑選了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大將李積作為輔佐重臣,但卻先找了個理由貶謫李積,再囑咐李治一旦登基後就立刻召迴他並加以重用。因為隻有這樣,李積才會對李治感恩戴德,從而甘心效力。
這樣的招術,被後來的多位帝王反複運用,屢試不爽,相信對於趙煦並不陌生。
但是,從弄權對手的眼裏,想出這樣的一條計策,那就是存心坑害秦剛了:
至少目前為止,沒有人會認為當今的皇帝會短命。那麽,一旦趙煦認定了秦剛會是輔佐自己兒子的最佳人選,那麽從帝王家的利益出發,秦剛在本朝的政治前途也就徹底結束了——趙煦一定會冷藏他,至少不會讓其輕易迴到中樞。
如此的妙計,定然不會是劉皇後這等簡單清澈的大腦能夠想出來的,再結合不想讓他迴朝進中樞、以及與劉皇後關係密切之人,秦剛基本就鎖定了章惇。
“看來,章相公對於那天我的承諾並不是十分地放心啊!”秦剛暗想。不過也難怪,在巨大的政治利益麵前,什麽諾言、發誓,都是極不靠譜的。相信他人諾言的政客,才是最不成熟、最沒經驗的政客。
“此事再議!”趙煦雖然沒有立即應承,但從他若有所思的表情看來,一定是聽進去了。
也許,幫著劉皇後出主意的人,正是這樣的想法。
接下來,劉皇後又是對秦剛大加讚勉,並且在她的建議與提醒下,趙煦立即表示,應該給秦剛的父親秦福再升一級官,同時還要給秦剛的已故母親再次追加誥命。這些事情,他還安排了宦官必須要專程前往高郵去宣旨。
對此,秦剛隻能再次拜謝皇恩。
李格非的臉色已經好幾天沒有正常過了,這朝堂的風向說變就變:年初的黃庭堅與秦觀突獲大赦一事暫時不提,近期的二蘇從岒南北歸,便就是突然地在整個朝堂投下了一顆轟天雷一般,炸得普通的官員開始暈頭轉向,新黨的附從們也一個個地忐忑不安,而像他這樣本想安定求生的人,則是一下子也沒有了安定從容的心態。
是人,總是會不斷地“想當初”的:
想當初,他因受蘇軾牽連,而被外放到了廣信軍,算是被打上了清晰的蜀黨印記。如果從那時起,便能與黃秦諸人一樣堅守立場,今天也就算是熬到了苦盡甘來的一天。
但是當時的他,看著隨其受苦的妻兒於心不忍,最後還是去托請了早年在韓琦門下的同學關係,這才得以返京重任。
隻是這樣一來,他便是主動將自己的身份從蘇門轉到了韓門。而且,從此之後,他也刻意地開始迴避再與蘇門中人的來往,與過去的鄰居陳師道,以及繼續留在京城的秦湛等人,幾乎便就隔斷了來往。
當然,宋時的師門之見並沒有後世那麽嚴重,單純隻是改換門庭也不算什麽大不了的事情。隻是,大家也都清楚,此事背後的真正意義,卻是政治派別的站隊:
相對中立的韓門,可能會更加適合李格非的判斷,而且當時的他,還一心與新黨中的趙挺之拉關係、而且還曾寄希望於和他結成親家。
對,秦剛!秦剛可是蜀黨的死忠,自己之後不是陰差陽錯地把他招為女婿了嘛!
想到這裏,李格非便匆匆叫來自己的女兒,卻被告之:清娘下午就出門去了——自從秦剛這事一定,他對女兒的管束也隻能放開,又恢複了之前的那種放養狀態。
等到了傍晚,清娘才由跟著侍奉的丫鬟阿珠陪著迴到了家。
“又去哪裏了?”李格非故作生氣地責問道。
“南園蘇家,和坡翁談詩去了!”
“南園?蘇……蘇家?”李格非大吃一驚,顧不上自己的話語都有點結巴了,“可是、蘇、蘇老、蘇相公家裏?”
“父親為何不像以前那樣,直接叫坡翁老師不好嗎?”李清照卻是大大方方地說道,“坡翁可沒有不認你這個弟子,今天迴來,他還讓女兒帶給您一封親筆書信。”
說著,李清照便將信件遞給了他。
李格非一時不太能夠接受這種意外的事情,接過信件後,連著兩下都沒拆對封口,隻得故作掩飾地說道:“那個,你先迴房去吧,你娘說一會兒就會將晚飯準備好了。”
迴到了自己的書房,鎮定了一番之後,李格非這才重新打開了這封書信。
信紙展開,熟悉的筆跡、熟悉的語氣,迴朝拜相的蘇軾隻是簡單地寫道:迴京之後,這次見了清娘,認為李格非把她培養得非常好,才華橫溢,也相當配得上秦剛。他現在因為迴京複了相,身份敏感,就不再單獨邀請他過去了。但是,日後大家一起同朝為官,都是盡心盡力地為朝廷做事,不必太生份了!
正是因為蘇軾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字在指責他,也沒有一個字抱怨自己在岒南的受苦,更沒有一個字在炫耀自己如今的風光,信中都隻是一位慈祥的老師與自己弟子之間的諄諄家常,這才看得李格非眼睛濕潤,整個人都有點哽咽了。
“篤篤。”有人在敲書房的門。
李格非趕緊擦拭了一下眼睛,整理了一下情緒,這才說道:“進來。”
進來的正是李清照,她偷瞄了一眼父親,便知情況正如她所料,於是開口說道:“大人這幾天心裏憂愁,女兒在旁邊看得很是明白。其實,此番坡翁迴京拜相,女兒一個月前便就知曉,隻是受人之托,不得吐露而已。”
“一個月前?”李格非初聽,驚得快要跳起來,不過他也是心思聰慧之人,一下子便就想到了一個月前迴京的秦剛身上,可是,最近發生的一切,都是這個小子在背後策劃的嗎?
“徐之迴來的當天,我便跟他一同去了章樞相那裏,徐之那天便就是托樞相去勸說章子厚,同意並接受坡翁迴京拜相。那時的時間甚早,他們兩人也對女兒再三囑咐,當天所議之事不得泄露外傳。”李清照簡單地說道,“到了今天,一切塵埃落定。我也去過了南園,坡翁待我甚好,又帶了信迴來給大人,卻又有何可擔心的呢?”
“唉!你是無法體會為父此時的心情啊!”李格非擺擺手道。
“大人是為當初沒有能夠堅守在蜀黨這一邊而後悔嗎?”李清照卻是發出直擊靈魂的一問。
“你豈能如此看待為父?”李格非卻是兩眼一瞪,很是不滿,“政治判斷出錯,願賭服輸,我也不會做那反複小人,隻是看了蘇相公此信,情真意切,為父心中有愧啊!”
“大人您也不必多想。徐之也有過話讓我轉告:朝政之亂,亂在黨爭。黨爭如覆巢之難,安有完卵?這次他向陛下進言,請坡翁迴朝,又進言朝中兩位章相,便就是希望能夠平息黨爭,調和內鬥,讓朝堂之上更多一些如大人這樣的中間平和之派!”李清照卻是眨著忽閃忽閃的大眼睛,說出了這麽一番令李格非絕對意想不到的話。
接下來,李清照便把從那次在章楶府上所聽到了一些對話,以及其後與秦剛在一起兩人相互探討的觀點,一股腦地都告訴了李格非。
也的確是李格非一直以來便十分重視自己的這個女兒,尤其是在這幾年裏,眼見著她的詩詞才氣甚至是政治眼光都已經不亞於自己時,他並沒有像這個時代的絕大多數父親那樣,急於去否定或打壓她,反而會引以為豪,極其尊重並以至於直接采納她的建議與觀點。
聽完了之後,看著有點發愣的父親,李清照卻是十分奇怪:“大人平時不就極其反對黨爭?可是認為徐之的此策不可行?”
“哦,沒有,沒有。”李格非隨口敷衍了一句,在心裏想到的事情卻是:“這個徐之,也真是看得起我家清娘,如此重大之事,居然也不避著她去商議!”
“阿嚏!”
秦剛突然打出了一個響響的噴嚏,他來到京師禦拳館找周侗,卻得知師父去了河東軍營不在,迴頭就遇上了跟著一位地字級拳師在學習的李迒。
“姐……夫,受涼了麽……”李迒一開口,才想起秦剛囑咐的不要泄露他的身份之事,一下子有點傻愣在那裏了。
“沒事!”秦剛麵不改色地又向那位拳師拱手道,“在下林衝,表字介甫(姐夫),與這位小兄弟之前是認識的。”
“哦,原來你就周師父收的入門弟子林介甫啊!”那個拳師倒也沒往別處想,“一直也不見你過來,都說周師父的這個新弟子很神秘!”
“哪裏,老師說我根骨不錯,先不用練拳,而是要先練氣,所以便是一直是在家裏自我練習,所以來得少了,也不少了向各位師父請教的機會。”秦剛也半是認真地迴答,“這次是來找老師請教些問題,沒想到他外出了。”
“既是周師父的親傳弟子,在下也幫不上什麽忙,你們既是認識就聊聊吧,我去後院看看。”說完,這位拳師便拱手離開了。
“都怪我,下次我保證,不隨口亂叫了。”待隻剩下他們兩人,李迒趕緊認錯。
秦剛自是瞪了他一眼,轉而問道:“你倒一直來這,可曾學了多少功夫?”
“我學得可多了,這裏的師父又多又熱心,我都學了十幾套的拳腳!”李迒一臉的小得意,卻是聽得秦剛一愣。
不過,在看李迒演示了幾招後,如今的他便是能看出幾分門道了:李迒學的隻是一些拳法套路,也就是俗稱的花拳繡腿。拳館的掛名弟子,可以找這裏的任何一位師父去學習各種拳腳刀劍,不過隻有招式,並不會被授以心法。
秦剛在南洋一行的來迴程中,的確也是無雜事幹擾,極其順利地達到了心法第二層的八九成境界,可就是從迴到了明州開始,先是去處理義烏縣的招兵與鹽民生亂一事,接下來又是迴京,便一直卡在了這個地方過不去,本想這次來找周侗當麵請教,卻不想沒能見著麵,也就隻能作罷了。
過了兩日,秦剛接詔,可以入宮向天子陛辭迴明州了。
進得宮中,趙煦正在桌案上詳細研究著這次他進京時獻上的南洋海域圖。
當時的南洋海商已經憑借經驗畫出了南洋的主要航線圖,秦剛就在它們的基礎上,依據自己在後世的經驗,修正了主要海島位置、大致海岸線的走向,已經非常接近於真實地圖了。
當然了,在這張海域圖上,秦剛刻意地將流求縮小為一個比海南島還要小的小島,以避免被朝中人所關注到並惦記。
不過,即使是這樣的海域圖,對於些時的趙煦來說,就已經非常地震撼了。
而在海域圖的另一側,則堆放著他讓內侍從曆年奏章中翻出來的南洋諸國的朝貢卷冊,正在饒有興趣地一一對應尋找著交趾、占城、真臘、三佛齊、浡泥、麻逸等等這些南洋諸國的各自位置所在。
“秦卿你來得正好,就這海圖上的這些南洋諸國,你可都曾去過?”
“微臣受陛下重托,巡閱南洋,震懾百國。其實也就是去了交趾、占城、三佛齊與浡泥這幾地。而此海圖也是曆經了南洋海商兩三百年以來數代人的積累,方才繪成,尤其在這三佛齊以西,經過馬六甲海峽,便為西洋,那裏的真臘、駐輦等國,都是幅員萬裏,擁有不俗的實力的大國。”
“哎呀!”趙煦感慨道,“天下之大,的確讓人大開眼界。”
其實,大宋一朝雖然也保持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傳統觀念,但是宋朝的皇帝,更加尊重於非中原地區的各地政權,不僅僅願意與北方的遼國結成兄弟之邦,更是對類似於高麗、倭國、大理以及交趾等諸國以各種更加平等的外交待遇。
關於秦剛在浡泥城所實施的宋商自治總督府模式,趙煦也並不反感,甚至還相當地感興趣。他還借由著這幅南洋海域圖,也進一步地與秦剛探討起了哪些地方是重要且關鍵的,哪些地方還可以沿用浡泥模式,進一步去推進宋商的自治模式,實際上也就是用最高效的方法,建立起大宋的對外輻射與影響能力。
而且,由於這次海事院成立後第一個半年,就向京城上繳了遠超往年數倍的海稅收入,趙煦對於海事院的既定政策更是信心十足。
趙煦直接許諾:讓秦剛可酌情視海貿情況的發展情況,在東南沿海各州隨意增設市舶所,反正隻要是在原州賦稅不減的情況下,再新增海稅的收入,這事又何樂而不為呢?
趙煦在即位之後,無論是開始在高太後管束之下,還是之後親政,都是一如既往地過著非常儉樸的日子。但是自從去年年底,秦剛向京城送來了關於浡泥之戰的豐厚戰利品後,趙煦就真正體驗到了大把花錢、大把賞賜、大把地同意底下各項預算請求的爽快之處。
有道是“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如果接下來,再讓趙煦迴到之前的那種節儉日子,估計是是極難再適應了。
所以,引蘇軾入京為右相的主意,除了反應出趙煦本身逐漸調和的政治傾向以外,同樣也是有著這方麵的“私下算計”:隻要蘇右相在朝堂中的位置穩上一天,秦剛的這隻東南錢袋子就不必會有任何的擔憂。
君臣二人正是議論得起勁,有內侍來報:“皇後娘娘求見。”
“快,請她進來。”趙煦轉頭笑著對秦剛說,“皇後也說今天要再見見你,大哥兒接下來的許多事情,她還是當麵問問你,才會心安。”
大哥兒便就是趙茂,他是趙煦的第一個兒子,皇宮之中,也都是以大哥兒、二哥兒這樣子來稱唿皇子,就連皇帝也不例外。
劉皇後此時進來,這才是秦剛第一次瞧見她的正臉容貌。
或許是有了先入為主的成見在心,秦剛瞧她雖然長了一副俏麗明豔的容貌,但是眉目之下,卻總是摻雜了太多過於明顯的算計之心以及幾分膚淺的驕縱神情。
“唉!一國之君,怎麽就連身邊人的麵相都看不出呢?”秦剛的內心也在為趙煦感到悲哀。
“臣妾聽說秦龍製近日就要離京,心裏想著是一定要見上一麵。就算是隻為大哥兒討幾句安康成長的福氣話也是極好的。”劉皇後今天一開口,卻不知為何這般地和善可人,難道隻是因為天子也在場嗎?
“聖人還是相信宮裏下人們所傳的不靠譜說法。”趙煦顯然是知道大家私下對秦剛是藥師菩薩弟子的傳說,不過他責怪皇後的口氣卻是寵溺多於反對。
“臣妾就是一個女子,同時也更是大哥兒的母親,民間便有‘進廟燒香、見佛禮拜’的習慣,更何況,官家的身邊就有著這樣的一位現成菩薩弟子呢?”劉皇後更是借勢撒嬌了。
“迴皇後娘娘,市井傳說,多有不實,微臣隻是凡夫俗子一名,當不得菩薩弟子的頭銜。”秦剛自然不敢應承,而是出言先行否認一番。
“官家,臣妾雖在後宮,卻也常常聞聽秦龍製在外,文能治事、武能統軍,又是杏林聖手,這次倒也有個和大哥兒相關的想法,不知道官家能否應允呢?”
“哦?和大哥兒有關的。你且說來聽聽。”
“臣妾看著大哥兒這些時日長得越來越聰明聽話,看著便是與官家更像了幾分。又聽聞太後、太妃說過,官家九歲登基,便能聽取朝政,那是與小時候便有多位名師教導有關。所以臣妾卻是奢望著想為大哥兒提前求取一名好老師呢!”劉皇後嗲聲嗲氣地說道。
卻是聽得站在下方的秦剛心裏不由地一緊。
“哈哈,大哥兒才滿周歲,聖人你這也是太心急了吧!嗯,不過……”趙煦轉念一想,立刻便明白了劉皇後的想法,“莫非聖人是看中了秦卿,想要提前預定他來做大哥兒之後的老師麽?”
“官家聖明,臣妾也不是心急,就是突然有了這麽一個想法,就過來說說,也想看秦龍製是否願意!”劉皇後說完,意味深長地便看了秦剛一眼。
高手!出這個主意的,一定是個高手!
秦剛默默地在心底評價道。
趙茂雖然隻有一周歲,但當今天子隻有他一位嫡子,而且又是長子,不出意外,那就是接下來的太子,未來的天子。
所以,從表麵上來看,讓一位大臣來做趙茂的老師,那就是妥妥的未來帝師啊!都是無法推辭得掉的恩寵與榮譽。
但是問題卻出在當今天子的年紀上。趙煦此時方才二十四歲,正當壯年,哪怕他的體質偏弱,按前麵幾任皇帝的平均數,皇位上再坐個二十年也不是什麽大問題!
而且,趙煦一旦決定讓秦剛來做趙茂的老師,那麽他越是看中秦剛的才華,就越不可能再重用秦剛了——因為,這是他給兒子留下的宰相!
從正方向說,如果趙煦就現在開始重用秦剛,等到了趙茂可以繼位時,新皇帝將如何駕馭這個前朝的權臣呢?
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選中了太子李治之後,為他挑選了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大將李積作為輔佐重臣,但卻先找了個理由貶謫李積,再囑咐李治一旦登基後就立刻召迴他並加以重用。因為隻有這樣,李積才會對李治感恩戴德,從而甘心效力。
這樣的招術,被後來的多位帝王反複運用,屢試不爽,相信對於趙煦並不陌生。
但是,從弄權對手的眼裏,想出這樣的一條計策,那就是存心坑害秦剛了:
至少目前為止,沒有人會認為當今的皇帝會短命。那麽,一旦趙煦認定了秦剛會是輔佐自己兒子的最佳人選,那麽從帝王家的利益出發,秦剛在本朝的政治前途也就徹底結束了——趙煦一定會冷藏他,至少不會讓其輕易迴到中樞。
如此的妙計,定然不會是劉皇後這等簡單清澈的大腦能夠想出來的,再結合不想讓他迴朝進中樞、以及與劉皇後關係密切之人,秦剛基本就鎖定了章惇。
“看來,章相公對於那天我的承諾並不是十分地放心啊!”秦剛暗想。不過也難怪,在巨大的政治利益麵前,什麽諾言、發誓,都是極不靠譜的。相信他人諾言的政客,才是最不成熟、最沒經驗的政客。
“此事再議!”趙煦雖然沒有立即應承,但從他若有所思的表情看來,一定是聽進去了。
也許,幫著劉皇後出主意的人,正是這樣的想法。
接下來,劉皇後又是對秦剛大加讚勉,並且在她的建議與提醒下,趙煦立即表示,應該給秦剛的父親秦福再升一級官,同時還要給秦剛的已故母親再次追加誥命。這些事情,他還安排了宦官必須要專程前往高郵去宣旨。
對此,秦剛隻能再次拜謝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