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當下的發展與真實曆史還是有一點偏差的。
公元一一〇〇年,大遼是壽昌六年,西夏是永安三年,倭國是康和二年。
而在曆史上的大宋,這一年原本應是元符三年,雖然原本那個體弱多病的趙煦在年初就斷了氣,轉而讓端王趙佶撿了個便宜皇帝而做,但是依照慣例,他還是會繼續延用前任皇帝的這個年號一直到年底,才在下一年才改成了建中靖國的年號。
不過,年號這種東西,它並非是因,而是果,是一個朝堂的總體執政方向與執政者內心政治傾向的一種最終外在表現象征。
如今端王府裏的那個輕佻王爺,依舊還在過著他那風花雪月、醉死夢死的逍遙王爺生活,絲毫都沒有意識到,他還有機會能染指皇城裏的那個寶座。
而如今的大宋皇位,由身體依舊健康的趙煦繼續坐著。
而在經曆過了太多驚喜得失之後的他,內心開始有了不可忽視的種種變化,竟然毫無痕跡地走上了執拗的曆史軌跡路線,由他來選擇了建中靖國這樣一個帶有著調和、中庸以及平衡意味的新年號。
這也比曆史上的建中靖國早了一年,而且當政的皇帝還是趙煦。
而且,繈褓中的康國公趙茂,不僅有驚無險地活過了百日,隨著其母劉賢妃被正式冊封為皇後,再次迎來了自己新的封賜:授檢校太尉、鎮國軍節度使。
而且最重要的政治信號也隨著這次的改元大赦而傳遞了出來。
這也是趙煦親政以來的第三次大赦。
在前麵兩次,朝廷都明確地將貶斥中的元佑舊黨官員排除在大赦之外。甚至在紹聖四年的第二次大赦時,曾有人建議讓謫居嶺南的劉摯等人“稍徙善地”,以“感召和氣”,趙煦則直接迴複了“劉摯等安可徙”而拒之。
不過,在建中靖國元年的這次大赦中,經章惇授意,名單中悄悄加進了兩名蜀黨成員:
現貶郴州的秦觀,移潭州安置;
現貶戎州的黃庭堅,移鄂州安置。
而他倆轉移的地方,都是先前將他們南貶時所經過的地方,這種地理位置的北移,帶有了極其濃厚的迴歸起複之意。
事實上,這種微小的舉動,依然會觸動起朝堂眾人的敏感神經,尤其是禦史中丞邢恕所代表的新黨激進派,由他開始跳了出來。
也許是因為之前彈劾其他人的無比順利,這次的他,果斷地將目標對準了章惇:在羅織好了大量的罪名與各種過失的堆砌。他自認為,能夠集中如此之多的火力、如此多的證據,幾乎足以證明今天的章惇已經不適合再當這個朝廷的宰相了。
問題也就在這裏出現了,趙煦雖然對章惇有所不滿,但是目前在他的心中,蔡卞過於深沉、曾布實在小家子氣,秦剛還不夠資曆。所以,在他現在的手頭,並沒有比章惇更加滿意的宰相人選。
而且,這些年來,章惇這位宰相是他親自挑選出來的,也是這麽多年來一直信任著的,而刑恕的這一番炮火攻擊,不就是相關指責他的眼光有問題、選出來的宰相不合格嗎?
於是,一段時間以來幾乎戰無不勝的刑中丞,終於發現自己的這一炮開偏了,所有關於章惇的彈章都被皇帝留中了,並且更要命的事是,這些彈章都還到了章惇的手中。
高層的政治鬥爭就這麽微妙,你想搞翻別人,結果時機沒把握對,一擊不中,沒有效果,那麽接下來,就得等著自己接受反擊。
很快,邢恕便被章惇趕出了京城,知汝州。
而接替他禦史中丞之位的,居然就是剛從遼國出使迴來的趙挺之。
兔死狐悲,看到了自己妹夫邢恕的下場,即使是麵對著自己的老對頭黃庭堅的起複跡象,走到了這一步的趙挺之,還算是能夠忍得住,並做到了對此一言不發,也算是個人材。
朝堂的這股春風吹到了明州之後,秦剛叫來了趙駟:“東南水師現在怎麽樣了?”
“迴剛哥。”沒人的時候,趙駟則恢複了對秦剛的昵稱,“明州原來的廂軍與禁軍中懂識水性的挑出來了兩千,經過初步訓練,可以正式編入水師的大約能有八百多人。而在這個階段淘汰掉的,我覺得他們可以去市舶司,安排去做商船的水手。水師這一邊,有了這八百多人才是可以組建成基礎的艦隊,再慢慢補充後續的缺員吧!”
“駟哥你的這個考慮原本也算是不錯的。隻是眼下的時間緊,有點來不及!”秦剛將剛收到的邸報遞給他,“章相公屢次向我示好,除了之前的海事院設立,這次的大赦名單中將老師與黃師伯都加了進去。雖然說,章相公是有著他的如意算盤,但是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我們總是需要迴饋他一點什麽的。也許,彼此就這麽多多互動個幾次,大小蘇學士迴來的可能,也就不再遙遠了!”
“剛哥,要說迴饋,海事院這裏,短時間的海貿生意未必能夠做得起來。你一上來就問我這的水師情況,難不成,你是想讓他們去……”趙駟的反應極快,他基本上是大致猜到了秦剛的想法。
“是的!”秦剛迅速認可了趙駟的猜測,“東南水師的軍費撥款很充足,無論是對天子,還是對政事堂,我們必須要給他們一點‘物有所值’的印象。”
趙駟點點頭道:“我明白,現在完成訓練的人雖不多,但實際海戰,要求的主力兵不會太多。那我可以調整一下手頭的計劃。通過訓練考核的這八百多人還是水師的正兵,那些原本計劃要淘汰到商船去的,可以留下來做為輔兵。正兵參加戰鬥,輔兵隻需參與船隻駕駛,這樣便問題不大的。”
“這樣也好,不過駟哥你也別擔心。這次你可以再去流求那裏調派一些戰艦,來協助我們的參戰。名義上算是我們向流求借兵,而借兵的費用,從最後的戰利品裏分出來就行了。”
“那自然是極好。現在,接下來的問題就隻有一個了,打哪裏?”
“是啊,打哪裏?”秦剛也是皺著眉頭思考。
很快,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因為負責蕃民司的李綱帶迴來了兩個海商。
“求巡使老爺為我們海商作主啊!”兩人看見秦剛後,便納頭就拜。
“二位快快請起,有什麽話直說便是!”秦剛示意李綱將那兩人拉起來。
“久聞巡使老爺一直關愛海商,這次又得朝廷旨意組建了東南海事院,這著實是我們大宋海商之福啊!而我們南洋海商也終於能夠找到一個能為我們作主的父母官了啊!”
“巡使老爺,這幾年,我們南洋的海商苦啊!”
秦剛讓他倆先坐好,再讓他們細細講來。
原來,跑南洋的海商,這些年來,由於洋流、風向的因素,越來越傾向於在一個叫做“浡泥”的地方作中轉停靠。由於這裏氣候好,港口條件便利,越來越多的宋商都會集中在這裏休整,進而開始在這裏進行一些轉售交易,慢慢地在這裏還發展出了整整一條住著宋商的街道。
而浡泥,不僅僅是這個國都城市的名稱,也是這個國家的名字,在更早的中國史籍中,還會稱其為婆利、佛泥或者中婆羅。
許多人把它當作是今天東南亞的文萊國,這其實是有偏差的。
因為隻有浡泥城的範圍,大致與今天的文萊相重合,但要是說到浡泥國,卻是包括了在加裏曼丹島的絕大部分麵積,早在唐代它就已經是“其地延袤數千裏”的大國,一共占據了十四州的地方。
隻是幾十年前,在浡泥國的西邊,崛起了一個叫作“室利佛逝”的國家,由於名字過於拗口,宋人則習慣稱它為“三佛齊”。
三佛齊原本隻在蘇門答臘島上,但由於他們率先建立了君主專製,又逐漸擁有了強大的水師軍隊,於是便開始逐漸吞並掉了周圍的小島,向北占據了馬來半島的南半部,向東開始在加裏曼島登陸,陸續占據了這座大島上的西側與北側的土地。在他們入侵占領了浡泥城後,浡泥國王則像鴕鳥一樣,往島上的東部密林裏一鑽,反正還是可以當著他的逍遙國王,不管了。
也就是說,宋人海商習慣性地提到的浡泥城,已經不再受浡泥國王管轄,而是變成了三佛齊的所轄地盤。
關鍵是這三佛齊人,仗著自己的船多人多,把持了南洋一帶的海貿航線。不僅向往來的宋商、大食商人收以重稅,還在浡泥城這裏派駐了統治官員。
開始的時候還好,就在一年多前,浡泥這裏換來了一個叫做信訶蘇拉的三佛齊總督,此公貪婪殘暴,並且極度仇視宋人,他一到之後,就把對宋商的賦稅增加了兩倍。
不僅如此,他基本將宋人街裏的財產當成了自己的錢庫,隻要一旦想起,就會前去隨意索要。但凡有拒絕與反對的,就會派出士兵前去將其捉拿入獄,再隨意捏造一個罪名,進而再沒收掉全部的財產。
雖然說,這裏的情況變得糟糕之後,許多普通宋商選擇了離開,但是畢竟還是有一些大海商們,由於他們之前對於航線的投入極大,往往是投入了全家、甚至是整個家族的資產,而且許多海貿生意的周期極長,所以還是有不少海商,隻能在恐慌中煎熬著、忍耐著,並希望隨著時間的推遲,能夠慢慢地熬出一點希望。
而且這些宋商是沒法迴國找大宋朝廷申訴的——他們是一群“被遺忘的人”。
因為,大宋規定,海商出海必須由所在地的官府出具憑證,約定好迴來的時間並報到。但是大海茫茫,海路難測,能夠如期迴來的人少之又少。
而朝廷又鼓勵有人對於逾期不歸者舉報,舉報人可獲得被舉報人家產的一半。
所以,許多宋人一旦決定要從事海商,就會選擇從原籍所在地銷聲匿跡,從而徹底規避自己萬一有天會被熟悉自己的人去舉報,從而便成為了大宋另一種性質的流民。
如今他們在異國他鄉遇到了欺壓,但是,又能去找哪裏的官府為他們作主呢?
李綱也是在成立蕃民司的過程中,請明州當地的一些海商來引見蕃商了解情況時,遇到了這兩人,他們是堂兄弟,都姓陳,分別叫陳二與陳九。
他們是從浡泥走得比較堅決的商人,哪怕是將當時在浡泥所積累的全部財產都放棄掉了也不在乎。
但是他們還是有朋友及同行繼續滯留在那裏,最近傳到他們這裏的信息卻是越來越糟糕了:總督信訶蘇拉將會在今年年底離任,而到了這個時候,留下來的人才算明白,之前他的下手居然還算是不太重的,因為留著這些宋商活著,是可以給他持續掙錢交稅的。但眼下到了要離任前,據說他正在謀劃著要找個機會與理由,誣蔑當地宋商謀反,然後將他們一舉屠盡,以徹底搜刮走他們所有的財物。
此時的浡泥已被封鎖,當地的宋商費盡千辛萬苦,才將這個消息傳到了已在明州落戶的陳氏兄弟這裏。
“若是要我海事院派兵船去救出這些滯留宋商,倒也不難,隻是……”
聽到秦剛前半句話的陳氏兄弟先是一喜,再聽到後麵的猶豫時,兩人相互看了一眼,再次跪下道:“肯請巡使老爺發兵救我同胞,在下代他們承諾捐出大半家財以謝!”
“哦!你們想錯了,本官是在想,光是救迴我宋商,未必太便宜了三佛齊的這幫人!”秦剛這才說出他的本意,“但是要對三佛齊人動刀,必須要有足夠的理由。比如說,能不能找到之前曾經對我大宋朝貢稱臣的浡泥國使臣,由他們向我大宋求救,有了這個理由,我的這次出兵才會名正言順!”
“巡使老爺是想著這個?!小人倒是知道一些內幕!”陳九看了看陳二後,繼續說道,“其實跑南洋的人都知道,廣州有一個舌人行,原先是專門培養懂得蕃人語言並幫助進行交流與溝通的地方。但是,到了後來,他們卻發現。那種稀奇古怪的外蕃語言,隻有那個翻譯的舌人才懂,所以,無論舌人翻譯成什麽,是對的還是錯的,旁人都無從挑刺。”
秦剛與李綱聽著,顯然有所感悟地點點頭。
“更因為一旦有外蕃的使臣正式入京朝貢了的話,那麽懂得這種外蕃語言的舌人,就會被朝廷頒發俸祿一直供養到老。畢竟作為一名舌人,學會並精通一門外蕃語言相當不容易。可正因為這種不容易,便會有人開始動起了歪腦筋……”
“啊!難道說,有人會假冒外蕃使臣嗎?”李綱立即問道。
“正是,而且非常簡單,隨便找個模樣奇特的人,彼此商量一種毫無意義的鳥語怪調,然後舌人便解釋成外蕃朝貢的意思。接下來,冒充的假蕃人使臣會帶著朝廷賞賜的禮物滿載而歸,而舌人便是給自己找到了一輩子衣食無憂的生計!”
“這麽說,那元豐年間的浡泥使臣隻是這些舌人……”
“那時浡泥城已經在三佛齊手下,它們卻自詡為南洋萬乘之國,哪裏會向我大宋朝貢。來的自然就是廣州的舌人!”陳九說道,“再前一次來大宋的浡泥使臣是近百年前的事了,沒有人記得那一次的浡泥使臣長得是什麽樣子、說話的聲音語調又是怎樣的!”
“這樣那便好了!那我們出兵的理由就簡單多了!”秦剛拍手笑道,“而且我們都不必去尋廣州舌人行,你們二人既然在浡泥城行商多年,理應懂得他們的語言是不?”
“正是!”
“那好,那你們現在就是浡泥國使臣的舌人,代表浡泥國王前來大宋向本官求救。因海事緊急、本官決定即日出海南下,兵發浡泥城!”
“可那浡泥的使臣……”
“太簡單了,等浡泥城打下來之後,你們二人直接在當地找尋一個像樣子的正宗浡泥人,培訓一下,不就比廣州舌人行尋來的鬼佬正宗百倍麽?!”
“啊!巡使老爺果然是謀慮深遠,小人願意隨軍指引,並且負責之後此事。”陳二答道,陳九也隨後應上。
“今日所言此事,須絕對保密,這樣救那些宋商才有可能。你們二人先下去吧。”
待陳氏兄弟退去後,李綱略有擔心地問道:“學生聽聞陳氏兄弟所講,這三佛齊乃是南洋霸主,據稱擁有萬艘海船。老師您現在手中的東南水師不過剛剛完成訓練,此次又是勞師遠征,可有勝算?”
“哈哈!伯紀在西北時,不是見過本官千人迎戰五十萬西賊大軍麽?這南洋蜉蝣,也敢與我大宋水師來談海戰!我便是去給他們上上課的!”
“學生一直以未能跟隨老師身邊作戰為憾,此次之事,便是由我蕃民司而起,在下懇請龍製答應,能隨船出征,也好跟進其後之事!”李綱立即上前懇求道。
“伯紀倒也有這個膽量?”秦剛看了看他又問道,“就是不知令尊大人可否擔心?”
“家父一直希望學生能緊跟老師左右,能有此機會,那是老師的提攜,學生萬死不辭!”李綱卻是聽得十分激動。
公元一一〇〇年,大遼是壽昌六年,西夏是永安三年,倭國是康和二年。
而在曆史上的大宋,這一年原本應是元符三年,雖然原本那個體弱多病的趙煦在年初就斷了氣,轉而讓端王趙佶撿了個便宜皇帝而做,但是依照慣例,他還是會繼續延用前任皇帝的這個年號一直到年底,才在下一年才改成了建中靖國的年號。
不過,年號這種東西,它並非是因,而是果,是一個朝堂的總體執政方向與執政者內心政治傾向的一種最終外在表現象征。
如今端王府裏的那個輕佻王爺,依舊還在過著他那風花雪月、醉死夢死的逍遙王爺生活,絲毫都沒有意識到,他還有機會能染指皇城裏的那個寶座。
而如今的大宋皇位,由身體依舊健康的趙煦繼續坐著。
而在經曆過了太多驚喜得失之後的他,內心開始有了不可忽視的種種變化,竟然毫無痕跡地走上了執拗的曆史軌跡路線,由他來選擇了建中靖國這樣一個帶有著調和、中庸以及平衡意味的新年號。
這也比曆史上的建中靖國早了一年,而且當政的皇帝還是趙煦。
而且,繈褓中的康國公趙茂,不僅有驚無險地活過了百日,隨著其母劉賢妃被正式冊封為皇後,再次迎來了自己新的封賜:授檢校太尉、鎮國軍節度使。
而且最重要的政治信號也隨著這次的改元大赦而傳遞了出來。
這也是趙煦親政以來的第三次大赦。
在前麵兩次,朝廷都明確地將貶斥中的元佑舊黨官員排除在大赦之外。甚至在紹聖四年的第二次大赦時,曾有人建議讓謫居嶺南的劉摯等人“稍徙善地”,以“感召和氣”,趙煦則直接迴複了“劉摯等安可徙”而拒之。
不過,在建中靖國元年的這次大赦中,經章惇授意,名單中悄悄加進了兩名蜀黨成員:
現貶郴州的秦觀,移潭州安置;
現貶戎州的黃庭堅,移鄂州安置。
而他倆轉移的地方,都是先前將他們南貶時所經過的地方,這種地理位置的北移,帶有了極其濃厚的迴歸起複之意。
事實上,這種微小的舉動,依然會觸動起朝堂眾人的敏感神經,尤其是禦史中丞邢恕所代表的新黨激進派,由他開始跳了出來。
也許是因為之前彈劾其他人的無比順利,這次的他,果斷地將目標對準了章惇:在羅織好了大量的罪名與各種過失的堆砌。他自認為,能夠集中如此之多的火力、如此多的證據,幾乎足以證明今天的章惇已經不適合再當這個朝廷的宰相了。
問題也就在這裏出現了,趙煦雖然對章惇有所不滿,但是目前在他的心中,蔡卞過於深沉、曾布實在小家子氣,秦剛還不夠資曆。所以,在他現在的手頭,並沒有比章惇更加滿意的宰相人選。
而且,這些年來,章惇這位宰相是他親自挑選出來的,也是這麽多年來一直信任著的,而刑恕的這一番炮火攻擊,不就是相關指責他的眼光有問題、選出來的宰相不合格嗎?
於是,一段時間以來幾乎戰無不勝的刑中丞,終於發現自己的這一炮開偏了,所有關於章惇的彈章都被皇帝留中了,並且更要命的事是,這些彈章都還到了章惇的手中。
高層的政治鬥爭就這麽微妙,你想搞翻別人,結果時機沒把握對,一擊不中,沒有效果,那麽接下來,就得等著自己接受反擊。
很快,邢恕便被章惇趕出了京城,知汝州。
而接替他禦史中丞之位的,居然就是剛從遼國出使迴來的趙挺之。
兔死狐悲,看到了自己妹夫邢恕的下場,即使是麵對著自己的老對頭黃庭堅的起複跡象,走到了這一步的趙挺之,還算是能夠忍得住,並做到了對此一言不發,也算是個人材。
朝堂的這股春風吹到了明州之後,秦剛叫來了趙駟:“東南水師現在怎麽樣了?”
“迴剛哥。”沒人的時候,趙駟則恢複了對秦剛的昵稱,“明州原來的廂軍與禁軍中懂識水性的挑出來了兩千,經過初步訓練,可以正式編入水師的大約能有八百多人。而在這個階段淘汰掉的,我覺得他們可以去市舶司,安排去做商船的水手。水師這一邊,有了這八百多人才是可以組建成基礎的艦隊,再慢慢補充後續的缺員吧!”
“駟哥你的這個考慮原本也算是不錯的。隻是眼下的時間緊,有點來不及!”秦剛將剛收到的邸報遞給他,“章相公屢次向我示好,除了之前的海事院設立,這次的大赦名單中將老師與黃師伯都加了進去。雖然說,章相公是有著他的如意算盤,但是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我們總是需要迴饋他一點什麽的。也許,彼此就這麽多多互動個幾次,大小蘇學士迴來的可能,也就不再遙遠了!”
“剛哥,要說迴饋,海事院這裏,短時間的海貿生意未必能夠做得起來。你一上來就問我這的水師情況,難不成,你是想讓他們去……”趙駟的反應極快,他基本上是大致猜到了秦剛的想法。
“是的!”秦剛迅速認可了趙駟的猜測,“東南水師的軍費撥款很充足,無論是對天子,還是對政事堂,我們必須要給他們一點‘物有所值’的印象。”
趙駟點點頭道:“我明白,現在完成訓練的人雖不多,但實際海戰,要求的主力兵不會太多。那我可以調整一下手頭的計劃。通過訓練考核的這八百多人還是水師的正兵,那些原本計劃要淘汰到商船去的,可以留下來做為輔兵。正兵參加戰鬥,輔兵隻需參與船隻駕駛,這樣便問題不大的。”
“這樣也好,不過駟哥你也別擔心。這次你可以再去流求那裏調派一些戰艦,來協助我們的參戰。名義上算是我們向流求借兵,而借兵的費用,從最後的戰利品裏分出來就行了。”
“那自然是極好。現在,接下來的問題就隻有一個了,打哪裏?”
“是啊,打哪裏?”秦剛也是皺著眉頭思考。
很快,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因為負責蕃民司的李綱帶迴來了兩個海商。
“求巡使老爺為我們海商作主啊!”兩人看見秦剛後,便納頭就拜。
“二位快快請起,有什麽話直說便是!”秦剛示意李綱將那兩人拉起來。
“久聞巡使老爺一直關愛海商,這次又得朝廷旨意組建了東南海事院,這著實是我們大宋海商之福啊!而我們南洋海商也終於能夠找到一個能為我們作主的父母官了啊!”
“巡使老爺,這幾年,我們南洋的海商苦啊!”
秦剛讓他倆先坐好,再讓他們細細講來。
原來,跑南洋的海商,這些年來,由於洋流、風向的因素,越來越傾向於在一個叫做“浡泥”的地方作中轉停靠。由於這裏氣候好,港口條件便利,越來越多的宋商都會集中在這裏休整,進而開始在這裏進行一些轉售交易,慢慢地在這裏還發展出了整整一條住著宋商的街道。
而浡泥,不僅僅是這個國都城市的名稱,也是這個國家的名字,在更早的中國史籍中,還會稱其為婆利、佛泥或者中婆羅。
許多人把它當作是今天東南亞的文萊國,這其實是有偏差的。
因為隻有浡泥城的範圍,大致與今天的文萊相重合,但要是說到浡泥國,卻是包括了在加裏曼丹島的絕大部分麵積,早在唐代它就已經是“其地延袤數千裏”的大國,一共占據了十四州的地方。
隻是幾十年前,在浡泥國的西邊,崛起了一個叫作“室利佛逝”的國家,由於名字過於拗口,宋人則習慣稱它為“三佛齊”。
三佛齊原本隻在蘇門答臘島上,但由於他們率先建立了君主專製,又逐漸擁有了強大的水師軍隊,於是便開始逐漸吞並掉了周圍的小島,向北占據了馬來半島的南半部,向東開始在加裏曼島登陸,陸續占據了這座大島上的西側與北側的土地。在他們入侵占領了浡泥城後,浡泥國王則像鴕鳥一樣,往島上的東部密林裏一鑽,反正還是可以當著他的逍遙國王,不管了。
也就是說,宋人海商習慣性地提到的浡泥城,已經不再受浡泥國王管轄,而是變成了三佛齊的所轄地盤。
關鍵是這三佛齊人,仗著自己的船多人多,把持了南洋一帶的海貿航線。不僅向往來的宋商、大食商人收以重稅,還在浡泥城這裏派駐了統治官員。
開始的時候還好,就在一年多前,浡泥這裏換來了一個叫做信訶蘇拉的三佛齊總督,此公貪婪殘暴,並且極度仇視宋人,他一到之後,就把對宋商的賦稅增加了兩倍。
不僅如此,他基本將宋人街裏的財產當成了自己的錢庫,隻要一旦想起,就會前去隨意索要。但凡有拒絕與反對的,就會派出士兵前去將其捉拿入獄,再隨意捏造一個罪名,進而再沒收掉全部的財產。
雖然說,這裏的情況變得糟糕之後,許多普通宋商選擇了離開,但是畢竟還是有一些大海商們,由於他們之前對於航線的投入極大,往往是投入了全家、甚至是整個家族的資產,而且許多海貿生意的周期極長,所以還是有不少海商,隻能在恐慌中煎熬著、忍耐著,並希望隨著時間的推遲,能夠慢慢地熬出一點希望。
而且這些宋商是沒法迴國找大宋朝廷申訴的——他們是一群“被遺忘的人”。
因為,大宋規定,海商出海必須由所在地的官府出具憑證,約定好迴來的時間並報到。但是大海茫茫,海路難測,能夠如期迴來的人少之又少。
而朝廷又鼓勵有人對於逾期不歸者舉報,舉報人可獲得被舉報人家產的一半。
所以,許多宋人一旦決定要從事海商,就會選擇從原籍所在地銷聲匿跡,從而徹底規避自己萬一有天會被熟悉自己的人去舉報,從而便成為了大宋另一種性質的流民。
如今他們在異國他鄉遇到了欺壓,但是,又能去找哪裏的官府為他們作主呢?
李綱也是在成立蕃民司的過程中,請明州當地的一些海商來引見蕃商了解情況時,遇到了這兩人,他們是堂兄弟,都姓陳,分別叫陳二與陳九。
他們是從浡泥走得比較堅決的商人,哪怕是將當時在浡泥所積累的全部財產都放棄掉了也不在乎。
但是他們還是有朋友及同行繼續滯留在那裏,最近傳到他們這裏的信息卻是越來越糟糕了:總督信訶蘇拉將會在今年年底離任,而到了這個時候,留下來的人才算明白,之前他的下手居然還算是不太重的,因為留著這些宋商活著,是可以給他持續掙錢交稅的。但眼下到了要離任前,據說他正在謀劃著要找個機會與理由,誣蔑當地宋商謀反,然後將他們一舉屠盡,以徹底搜刮走他們所有的財物。
此時的浡泥已被封鎖,當地的宋商費盡千辛萬苦,才將這個消息傳到了已在明州落戶的陳氏兄弟這裏。
“若是要我海事院派兵船去救出這些滯留宋商,倒也不難,隻是……”
聽到秦剛前半句話的陳氏兄弟先是一喜,再聽到後麵的猶豫時,兩人相互看了一眼,再次跪下道:“肯請巡使老爺發兵救我同胞,在下代他們承諾捐出大半家財以謝!”
“哦!你們想錯了,本官是在想,光是救迴我宋商,未必太便宜了三佛齊的這幫人!”秦剛這才說出他的本意,“但是要對三佛齊人動刀,必須要有足夠的理由。比如說,能不能找到之前曾經對我大宋朝貢稱臣的浡泥國使臣,由他們向我大宋求救,有了這個理由,我的這次出兵才會名正言順!”
“巡使老爺是想著這個?!小人倒是知道一些內幕!”陳九看了看陳二後,繼續說道,“其實跑南洋的人都知道,廣州有一個舌人行,原先是專門培養懂得蕃人語言並幫助進行交流與溝通的地方。但是,到了後來,他們卻發現。那種稀奇古怪的外蕃語言,隻有那個翻譯的舌人才懂,所以,無論舌人翻譯成什麽,是對的還是錯的,旁人都無從挑刺。”
秦剛與李綱聽著,顯然有所感悟地點點頭。
“更因為一旦有外蕃的使臣正式入京朝貢了的話,那麽懂得這種外蕃語言的舌人,就會被朝廷頒發俸祿一直供養到老。畢竟作為一名舌人,學會並精通一門外蕃語言相當不容易。可正因為這種不容易,便會有人開始動起了歪腦筋……”
“啊!難道說,有人會假冒外蕃使臣嗎?”李綱立即問道。
“正是,而且非常簡單,隨便找個模樣奇特的人,彼此商量一種毫無意義的鳥語怪調,然後舌人便解釋成外蕃朝貢的意思。接下來,冒充的假蕃人使臣會帶著朝廷賞賜的禮物滿載而歸,而舌人便是給自己找到了一輩子衣食無憂的生計!”
“這麽說,那元豐年間的浡泥使臣隻是這些舌人……”
“那時浡泥城已經在三佛齊手下,它們卻自詡為南洋萬乘之國,哪裏會向我大宋朝貢。來的自然就是廣州的舌人!”陳九說道,“再前一次來大宋的浡泥使臣是近百年前的事了,沒有人記得那一次的浡泥使臣長得是什麽樣子、說話的聲音語調又是怎樣的!”
“這樣那便好了!那我們出兵的理由就簡單多了!”秦剛拍手笑道,“而且我們都不必去尋廣州舌人行,你們二人既然在浡泥城行商多年,理應懂得他們的語言是不?”
“正是!”
“那好,那你們現在就是浡泥國使臣的舌人,代表浡泥國王前來大宋向本官求救。因海事緊急、本官決定即日出海南下,兵發浡泥城!”
“可那浡泥的使臣……”
“太簡單了,等浡泥城打下來之後,你們二人直接在當地找尋一個像樣子的正宗浡泥人,培訓一下,不就比廣州舌人行尋來的鬼佬正宗百倍麽?!”
“啊!巡使老爺果然是謀慮深遠,小人願意隨軍指引,並且負責之後此事。”陳二答道,陳九也隨後應上。
“今日所言此事,須絕對保密,這樣救那些宋商才有可能。你們二人先下去吧。”
待陳氏兄弟退去後,李綱略有擔心地問道:“學生聽聞陳氏兄弟所講,這三佛齊乃是南洋霸主,據稱擁有萬艘海船。老師您現在手中的東南水師不過剛剛完成訓練,此次又是勞師遠征,可有勝算?”
“哈哈!伯紀在西北時,不是見過本官千人迎戰五十萬西賊大軍麽?這南洋蜉蝣,也敢與我大宋水師來談海戰!我便是去給他們上上課的!”
“學生一直以未能跟隨老師身邊作戰為憾,此次之事,便是由我蕃民司而起,在下懇請龍製答應,能隨船出征,也好跟進其後之事!”李綱立即上前懇求道。
“伯紀倒也有這個膽量?”秦剛看了看他又問道,“就是不知令尊大人可否擔心?”
“家父一直希望學生能緊跟老師左右,能有此機會,那是老師的提攜,學生萬死不辭!”李綱卻是聽得十分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