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談判代表團迴到了所住的開州驛站後,在派出了四麵站崗的士兵警戒之後,高元伯身旁的參軍手撚短須由衷地感歎道:“胡先生真是好口才、好手段,我等到了現在才明白,談判居然還能這樣子談啊!”
這個參軍姓佟,叫佟文生,他原是遼東這裏的儒生,其祖上也曾做過渤海國的官員。在高元伯起事之後,他與許多同伴率先前來投奔。而且還因為他讀過書,會有許多過人的見解,在一堆過來之後隻會圍繞著大辛青的馬屁精中,他卻具有著獨到的眼光,堅定地站在高元伯與陳武的這邊。
尤其是在打退了圍困保、穆二州的遼兵之後,一大堆人都鼓噪著要進攻遼北的生女真領地時,他還十分冷靜地向高元伯勸言,要對此舉謹慎從事。
當然,北伐失利之後,佟文生自然也沒有因為這番挫折而自尋出路,與那幫著趨炎附勢的家夥完全不同,慢慢地得到了高元伯的信任,這次來開州談判,就讓其一起參加了談判團。
“我其實不過是個生意人!”胡衍卻是誠懇地解釋道,“此次不過是按照談生意時討價還價的基本原則而來的。大家先是漫天要價,然後便是就地還錢。”
“哦!原來如此!”高元伯開始有所感悟地說道,“我一開始聽到胡先生報出了一個九十萬貫的價格時,簡直擔心壞了,就擔心著對方聽了這個價錢之後,什麽也不想談了,轉身就走。”
“首領多慮了。遼人既然是主動提出談判的,胡先生的條件開得再高,也不至於掉頭就走。所以,這才是胡先生的高明之處,隻是九十萬貫的這個價錢,也是虧得胡先生有膽量開出來啊!”那個佟文生則佩服無比地說道。
“其實我也並非是胡亂開天價。我大哥一直對我說,這從商之道同兵道,戰場也就如商場,所以一直叫我要多讀《孫子兵法》。讀了兵法之後,我最記得的其中有一句話說: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這便是談判中的精髓。對方提出一個八萬貫的價錢,按高首領的想法,我們心裏想著能拿到十萬貫就不錯了,這時,卻千萬不能隻開口要十萬貫!”
“這是為何?”高元伯一時不能理解。
“你一旦開出了十萬貫的價錢,便相當於讓對方知曉了我們的底線。所以,他們完全可以當麵答應我們所提的這個總數,但是接下來,就會在‘什麽時候給?’‘到底分幾次給?’‘首次給多少’等等問題上,與我們進行各種扯皮,這也就是‘求其中,得其下’的道理!”
“哦!那我明白了,所以胡先生便開口九十萬貫,這便是‘求其上’,對方雖然感覺不可能接受,但是他們與我們反複還價之後,哪怕再差,他們也不可能會給到比十萬貫還要低的程度,那便就是我們可以輕鬆地‘得其中’了!”
“高首領高見!”
胡衍對這個佟文生的印象十分地好,不僅僅是因為他能夠準確地領會到他在談判中的優秀技巧,而是他對自己尊以“胡先生”的稱唿,進而也影響到高元伯也從原先的“胡特使”轉了過來。
這可並非是對他的看低,相反卻是令他感到無比地榮耀:
因為一則特使的身份隻是表明他的身份來自於秦剛的委托與支撐,二則先生一詞在此時是具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想當年,已經是神居水寨二當家的趙駟,對秦剛的無比崇敬之心,便就寄托於一聲“秦先生”裏麵。
而今天,他胡衍,終於也能得到了一聲發自肺腑的“胡先生”稱唿了!這讓他一心想要向著大哥的方向而努力的信心又增添了幾分。
迴到遼陽府的慈雲法師有點沮喪,他自認為這次出使談判的結果相當不理想,麵對對方的漫天要價,他一步失了分寸、之後的步步都顯得非常地被動:
原先與耶律寧商量好的,先開價八萬貫退兵費,之後可以談到十萬貫以下成交,卻不知為什麽,最後帶迴來的卻是“三十萬貫停戰一年”的天價條件,不過好在最後有了一條可以用“流民抵充退兵費”的迴旋條件。
“胡扯!荒唐!”
耶律寧一聽完慈雲帶著愧疚情緒的情況匯報之後,立刻激動地大叫了起來,他說的胡扯,便是指那一次九十萬貫或一年三十萬貫的天價退兵費!而說荒唐的,則是指要把東京道這裏的流民百姓以每人一貫錢的價錢賣給渤海人!
“統軍使息怒!退兵費一事那是小僧無能,但對流民交換一事,卻望統軍使三思!”慈雲還是想作一番努力,“統事使正是從南京道而來,試問這些流民,析津府可否願意接迴去安置?再問遼陽府可否拿得出錢財接濟他們?可若兩邊都不聞不問的話,那他們是否終究就會難逃一死?可要是這樣的話,為何不把渤海人的提議看出是他們的一條生路呢?”
耶律寧沉默了。
此時,站在他身後的始作俑者秦剛卻開口了:“耶律兄,我倒是覺得,慈雲法師這次也不是沒有收獲:其實他已經把談判的最重要前提談好了,那就是渤海人願意對大遼稱臣。有了這一點,遼東就能實現和平,遼陽府也能夠獲得安定,咱們對朝廷、對皇上也才有了交待!而退兵費的多少,其實都不是大問題。”
“那也不能由著那幫渤海人漫天要價!”
“宋人做生意,講究的就是‘漫天要價,就地還錢’,我們開價八萬,他們還價九十萬。沒事啊,大師現在不是已經談到了三十萬了麽?”
“可是,這三十萬,對方又說是一年一付,要付三年,豈不還是九十萬?”
“非也非也!做生意的事,你聽我的:所有還沒付出去的錢,都可以先不算作成本。而且,就這第一筆的三十萬,我們不是還可以用‘移民’來抵充麽?現在遼東的流民這麽多,給他湊個二十萬人應該沒問題吧?然後搜羅一些山貨皮毛抵個兩萬也不算難吧?最後還剩多少?八萬吧?這不就迴到了我們最初就隻準備了的八萬貫現錢條件嗎?”
嗯?這麽一樁吃虧到家的談判結果,被秦剛這三繞兩繞,居然又讓這裏的另兩人感覺到信心滿滿的了!
“可是還有一個問題,這流民現在的確看起來很多,但要真找出二十萬人恐怕是不夠吧?”慈雲發現了問題。
“第一,流民不可能一次性就移過去,他們也接收不了啊。所以大師這次去,要和對方說好,要慢慢地分批送,慢慢算!第二,大師再去談時,應該咬死他們提出的每人一貫錢標準,把流民的家屬人數全都算上。所以,我們這裏算流民隻算丁口或勞力是一個人,到了那邊,加上家屬至少可算成三人甚至四五人,這抵的錢就不一樣了!第三,既然東京道的流民很是煩惱,那其他地方的想必也是如此吧?所以我們可以想辦法從其他地方引入一些流民提供給他們啊。”秦剛的這三個主意,卻是說得慈雲法師頗為心動:是啊,談判就應該是這樣子談啊!
其實,秦剛正是通過這種先狠狠地殺對方的價,然後再作出一定讓步,還故意放出個破綻,讓對方感覺在人數計算上占了便宜。如此這般,才會對之前的價格不再過多糾纏,進而屈服並接受下來這樣的條件。
慈雲趕迴遼陽府,已經花費了近一天的時間,在與耶律寧商議完成之,還得將這個情況向遼陽府的其他官員通氣。
在如何讓大家都能認同這個看似荒唐的談判條件時,秦剛稍稍想了想,給他們二人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士子科舉舞弊,被取消成績且終身禁考,擔心迴家沒法交待。結果一個同鄉說這事包在他身上。於是先給他家送了一封信,說士子科舉試卷犯諱被抓,查實之後要砍頭還會牽連抄家,讓他家裏早作準備。
就在家裏慌作一團時,又送來了第二封信,說找了京官從中周旋,說隻需花五千貫,可以改成科舉舞弊取消資格迴家。家裏喜出望外,立即湊錢送至京中。
這個故事還可以總結為一個“拆屋效應”的規律:“一間屋子太暗,須開一個天窗才好,大家不允許。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接受開窗!”
故事講完,耶律寧與慈雲便懂得了該如何與遼陽府的官員們來講了。
召集眾官員到齊後,慈雲便講了去開州後,在那裏看到渤海人的兵強馬壯,又講了前來談判的對方使者如何蠻橫不講理,一開口就是五百萬貫的開價,動輒就要結束談判迴家發兵。
而耶律寧聽了後,便怒稱渤海人簡直就是欺人太甚,他決定要在遼陽府實行焦土政策,決心帶領全遼陽的軍民,拚盡最後一個人、最後一個銅板,也要與渤海人決一死戰!
這話說得周圍官員雖然不好直接開口駁斥他,但卻是一個個地憂心忡忡。
不過,慈雲法師此時又開了口:“小僧當時也差不多是如統軍使這般地向對方義正言辭地指出,同時還告訴對方,我們大遼福員萬裏,披甲百萬,就算他們能夠盡複遼東之地,一旦王師再伐,又豈是他們這些兵馬所能抵擋得了的?!”
“正是!正是!”立刻便有人明白,耶律統軍使的這番話是場麵上的氣勢之語。
於是,借此對比,慈雲法師便講了如何對渤海人進行了威逼利誘,再加上各種縱橫之術的勸說引導,最終談出了一個“雙方按當前勢力範圍休兵、渤海人向大遼稱臣、遼陽府賜其退兵費三十萬貫”的和議草案。
很明顯,因為前麵有了耶律寧的“焦土抵抗”在線,如今這“三十萬貫退兵費”的數字在說出來的一刹那雖然還有點令人咋舌,但也並沒有引起在座者太多的非議。
尤其是慈雲再提到“可將東京道眼下最頭痛的流民送去抵充退兵費”這一點時,在座的官員們竟然都開始輕鬆地擊掌叫好了。
毫無懸念,和談方案順利通過。八萬貫的現錢與兩萬貫的貨物,作為先期安撫渤海人的基礎保證,以最快的速度準備好,隨著慈雲法師盡快趕迴開州。
還好,雖然並沒有看到之前要求的三十萬貫,但畢竟是運來了總價值十萬貫的錢貨,慈雲也帶來了東京道的最高授權,表示剩下來的二十萬貫,即日起就已經安排清點流民,隻等和約一簽,就可以進行移交。
當然,慈雲原本很擔心的流民計數問題似乎在對麵並不成為問題,隻是大家在取得基本共識之後,進一步推敲這份和談文本的措辭字句上,差不多花費了兩天多的時間。
遼渤終於達成和談。
表麵上,是渤海人向遼人投降,並成為大遼的臣子。實際上,渤海人依舊是占據了目前所能掌控的保州與穆州的所有地方,以及開州及鎮海府的部分已被其控製的區域,形成了事實上的割據與獨立。
而這也完全符合渤海人對於自己的複國計劃的穩定推進節奏。
更何況,這次和談所意外帶來的十萬貫錢財貨物,正成為渤海人逐漸強化自己實力的最重要依靠之一了。
五日後,第一批流民在開州城外渤海人所控製的卡所這裏進行了移交。
到了保州之後,先是安排這批饑寒交迫的流民好好地吃了一頓飽飯,然後便向他們宣布了兩個不同的去向:
第一,隻願繼續留在遼東的話,那就要成為渤海人的治民。可以分配一定的田地,但需要依照過去在遼國的標準繳納賦稅、出丁服役。當然,這樣的條件,對於如今在東京道那邊都已經活不下去的流民來說,自然還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第二,是去一個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流求”,需要乘坐海船一直往南之後才能到達,不過條件卻是非常誘惑:首先去程費用全免,然後到達後會給每家發一筆安家費,並提供所有的開荒工具與首年的口糧,然後開墾出來的田地不論多少,全歸自己。沒有田租與雜稅,所有的賦稅全部算在一起,繳納四成收入即可。當地官府再有幹活的事,都會另付錢。
對於用流民來抵充費用的想法,高元伯本來是沒有太多想法的。因為已經拿到手的十萬貫錢貨,已經大大超出了他的預期,這剩下的二十萬貫即使全部用人來抵充,他也是無所謂的。不過,眼下他隻擔心的是:假如過來的大部分人都選擇留在遼東,他目前的地盤可有點承受不起。
不過,很快他的這個擔心就要消失了。
因為遼東的這些流民,畢竟之前經曆了太多的苦難與磨礪,他們對於風險的承受能力與骨子裏的冒險精神遠遠超過了普通人。而且,他們也知道了渤海國會向大遼稱臣的事情,總覺得留在渤海國內,最終也會與過去在大遼國的地方沒有太大的區別。
而關於那個被稱為“流求”的遙遠海島,提出的條件那麽地優惠、描述的前景又是那麽地誘人,要是把自己眼下毫無希望的未來押在上麵賭一把也不是太難的決定。
於是,流民中,竟然有七八成的人,選擇了要去流求。
當然,秦剛也是一個相當講規矩的人,凡是選擇去流求的人,他讓胡衍都按照當年與兩浙路各地知州結算的標準,另外向渤海人支付了一筆費用,這讓高元伯不住地稱頌秦剛仁義公道。
和議簽訂好,慈雲要帶迴遼陽府用印並得報到上京那裏最終確認。而渤海談判團則滿載而歸,迴到了保州。
這下子,對於渤海國來說,稍稍後退了一步,但卻獲得了大筆的經費,又有了充足的人力。暫時對遼國稱臣又能怎樣?正好利用這段時間好好地提升自己的實力才是最重要的。
胡衍則要對決定前往流求的流民進行安排,從這裏過去的船隻並不難,可以利用持續往保州運送糧食的補給船的迴程。但對前去的流民登記、分組、安排等事則是非常地繁雜。這次跟他過來的手下人沒幾個,高元伯則讓佟文生去他那裏幫忙。
佟文生做事相當地靠譜,該問的問,不該問的絕不開口亂打聽。
不過他的領悟能力非常地強。
報名前往流求的流民們,最關心的莫過於有關那邊的氣候、環境、待遇等方麵的細節。
起初都是由胡衍安排的兩個專門從流求過來的水手留在這裏負責迴答。佟文生沒有刻意去了解,也就是在一旁聽得多了,後麵大多數問題他都能自己直接迴答流民了。
這個參軍姓佟,叫佟文生,他原是遼東這裏的儒生,其祖上也曾做過渤海國的官員。在高元伯起事之後,他與許多同伴率先前來投奔。而且還因為他讀過書,會有許多過人的見解,在一堆過來之後隻會圍繞著大辛青的馬屁精中,他卻具有著獨到的眼光,堅定地站在高元伯與陳武的這邊。
尤其是在打退了圍困保、穆二州的遼兵之後,一大堆人都鼓噪著要進攻遼北的生女真領地時,他還十分冷靜地向高元伯勸言,要對此舉謹慎從事。
當然,北伐失利之後,佟文生自然也沒有因為這番挫折而自尋出路,與那幫著趨炎附勢的家夥完全不同,慢慢地得到了高元伯的信任,這次來開州談判,就讓其一起參加了談判團。
“我其實不過是個生意人!”胡衍卻是誠懇地解釋道,“此次不過是按照談生意時討價還價的基本原則而來的。大家先是漫天要價,然後便是就地還錢。”
“哦!原來如此!”高元伯開始有所感悟地說道,“我一開始聽到胡先生報出了一個九十萬貫的價格時,簡直擔心壞了,就擔心著對方聽了這個價錢之後,什麽也不想談了,轉身就走。”
“首領多慮了。遼人既然是主動提出談判的,胡先生的條件開得再高,也不至於掉頭就走。所以,這才是胡先生的高明之處,隻是九十萬貫的這個價錢,也是虧得胡先生有膽量開出來啊!”那個佟文生則佩服無比地說道。
“其實我也並非是胡亂開天價。我大哥一直對我說,這從商之道同兵道,戰場也就如商場,所以一直叫我要多讀《孫子兵法》。讀了兵法之後,我最記得的其中有一句話說: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這便是談判中的精髓。對方提出一個八萬貫的價錢,按高首領的想法,我們心裏想著能拿到十萬貫就不錯了,這時,卻千萬不能隻開口要十萬貫!”
“這是為何?”高元伯一時不能理解。
“你一旦開出了十萬貫的價錢,便相當於讓對方知曉了我們的底線。所以,他們完全可以當麵答應我們所提的這個總數,但是接下來,就會在‘什麽時候給?’‘到底分幾次給?’‘首次給多少’等等問題上,與我們進行各種扯皮,這也就是‘求其中,得其下’的道理!”
“哦!那我明白了,所以胡先生便開口九十萬貫,這便是‘求其上’,對方雖然感覺不可能接受,但是他們與我們反複還價之後,哪怕再差,他們也不可能會給到比十萬貫還要低的程度,那便就是我們可以輕鬆地‘得其中’了!”
“高首領高見!”
胡衍對這個佟文生的印象十分地好,不僅僅是因為他能夠準確地領會到他在談判中的優秀技巧,而是他對自己尊以“胡先生”的稱唿,進而也影響到高元伯也從原先的“胡特使”轉了過來。
這可並非是對他的看低,相反卻是令他感到無比地榮耀:
因為一則特使的身份隻是表明他的身份來自於秦剛的委托與支撐,二則先生一詞在此時是具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想當年,已經是神居水寨二當家的趙駟,對秦剛的無比崇敬之心,便就寄托於一聲“秦先生”裏麵。
而今天,他胡衍,終於也能得到了一聲發自肺腑的“胡先生”稱唿了!這讓他一心想要向著大哥的方向而努力的信心又增添了幾分。
迴到遼陽府的慈雲法師有點沮喪,他自認為這次出使談判的結果相當不理想,麵對對方的漫天要價,他一步失了分寸、之後的步步都顯得非常地被動:
原先與耶律寧商量好的,先開價八萬貫退兵費,之後可以談到十萬貫以下成交,卻不知為什麽,最後帶迴來的卻是“三十萬貫停戰一年”的天價條件,不過好在最後有了一條可以用“流民抵充退兵費”的迴旋條件。
“胡扯!荒唐!”
耶律寧一聽完慈雲帶著愧疚情緒的情況匯報之後,立刻激動地大叫了起來,他說的胡扯,便是指那一次九十萬貫或一年三十萬貫的天價退兵費!而說荒唐的,則是指要把東京道這裏的流民百姓以每人一貫錢的價錢賣給渤海人!
“統軍使息怒!退兵費一事那是小僧無能,但對流民交換一事,卻望統軍使三思!”慈雲還是想作一番努力,“統事使正是從南京道而來,試問這些流民,析津府可否願意接迴去安置?再問遼陽府可否拿得出錢財接濟他們?可若兩邊都不聞不問的話,那他們是否終究就會難逃一死?可要是這樣的話,為何不把渤海人的提議看出是他們的一條生路呢?”
耶律寧沉默了。
此時,站在他身後的始作俑者秦剛卻開口了:“耶律兄,我倒是覺得,慈雲法師這次也不是沒有收獲:其實他已經把談判的最重要前提談好了,那就是渤海人願意對大遼稱臣。有了這一點,遼東就能實現和平,遼陽府也能夠獲得安定,咱們對朝廷、對皇上也才有了交待!而退兵費的多少,其實都不是大問題。”
“那也不能由著那幫渤海人漫天要價!”
“宋人做生意,講究的就是‘漫天要價,就地還錢’,我們開價八萬,他們還價九十萬。沒事啊,大師現在不是已經談到了三十萬了麽?”
“可是,這三十萬,對方又說是一年一付,要付三年,豈不還是九十萬?”
“非也非也!做生意的事,你聽我的:所有還沒付出去的錢,都可以先不算作成本。而且,就這第一筆的三十萬,我們不是還可以用‘移民’來抵充麽?現在遼東的流民這麽多,給他湊個二十萬人應該沒問題吧?然後搜羅一些山貨皮毛抵個兩萬也不算難吧?最後還剩多少?八萬吧?這不就迴到了我們最初就隻準備了的八萬貫現錢條件嗎?”
嗯?這麽一樁吃虧到家的談判結果,被秦剛這三繞兩繞,居然又讓這裏的另兩人感覺到信心滿滿的了!
“可是還有一個問題,這流民現在的確看起來很多,但要真找出二十萬人恐怕是不夠吧?”慈雲發現了問題。
“第一,流民不可能一次性就移過去,他們也接收不了啊。所以大師這次去,要和對方說好,要慢慢地分批送,慢慢算!第二,大師再去談時,應該咬死他們提出的每人一貫錢標準,把流民的家屬人數全都算上。所以,我們這裏算流民隻算丁口或勞力是一個人,到了那邊,加上家屬至少可算成三人甚至四五人,這抵的錢就不一樣了!第三,既然東京道的流民很是煩惱,那其他地方的想必也是如此吧?所以我們可以想辦法從其他地方引入一些流民提供給他們啊。”秦剛的這三個主意,卻是說得慈雲法師頗為心動:是啊,談判就應該是這樣子談啊!
其實,秦剛正是通過這種先狠狠地殺對方的價,然後再作出一定讓步,還故意放出個破綻,讓對方感覺在人數計算上占了便宜。如此這般,才會對之前的價格不再過多糾纏,進而屈服並接受下來這樣的條件。
慈雲趕迴遼陽府,已經花費了近一天的時間,在與耶律寧商議完成之,還得將這個情況向遼陽府的其他官員通氣。
在如何讓大家都能認同這個看似荒唐的談判條件時,秦剛稍稍想了想,給他們二人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士子科舉舞弊,被取消成績且終身禁考,擔心迴家沒法交待。結果一個同鄉說這事包在他身上。於是先給他家送了一封信,說士子科舉試卷犯諱被抓,查實之後要砍頭還會牽連抄家,讓他家裏早作準備。
就在家裏慌作一團時,又送來了第二封信,說找了京官從中周旋,說隻需花五千貫,可以改成科舉舞弊取消資格迴家。家裏喜出望外,立即湊錢送至京中。
這個故事還可以總結為一個“拆屋效應”的規律:“一間屋子太暗,須開一個天窗才好,大家不允許。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接受開窗!”
故事講完,耶律寧與慈雲便懂得了該如何與遼陽府的官員們來講了。
召集眾官員到齊後,慈雲便講了去開州後,在那裏看到渤海人的兵強馬壯,又講了前來談判的對方使者如何蠻橫不講理,一開口就是五百萬貫的開價,動輒就要結束談判迴家發兵。
而耶律寧聽了後,便怒稱渤海人簡直就是欺人太甚,他決定要在遼陽府實行焦土政策,決心帶領全遼陽的軍民,拚盡最後一個人、最後一個銅板,也要與渤海人決一死戰!
這話說得周圍官員雖然不好直接開口駁斥他,但卻是一個個地憂心忡忡。
不過,慈雲法師此時又開了口:“小僧當時也差不多是如統軍使這般地向對方義正言辭地指出,同時還告訴對方,我們大遼福員萬裏,披甲百萬,就算他們能夠盡複遼東之地,一旦王師再伐,又豈是他們這些兵馬所能抵擋得了的?!”
“正是!正是!”立刻便有人明白,耶律統軍使的這番話是場麵上的氣勢之語。
於是,借此對比,慈雲法師便講了如何對渤海人進行了威逼利誘,再加上各種縱橫之術的勸說引導,最終談出了一個“雙方按當前勢力範圍休兵、渤海人向大遼稱臣、遼陽府賜其退兵費三十萬貫”的和議草案。
很明顯,因為前麵有了耶律寧的“焦土抵抗”在線,如今這“三十萬貫退兵費”的數字在說出來的一刹那雖然還有點令人咋舌,但也並沒有引起在座者太多的非議。
尤其是慈雲再提到“可將東京道眼下最頭痛的流民送去抵充退兵費”這一點時,在座的官員們竟然都開始輕鬆地擊掌叫好了。
毫無懸念,和談方案順利通過。八萬貫的現錢與兩萬貫的貨物,作為先期安撫渤海人的基礎保證,以最快的速度準備好,隨著慈雲法師盡快趕迴開州。
還好,雖然並沒有看到之前要求的三十萬貫,但畢竟是運來了總價值十萬貫的錢貨,慈雲也帶來了東京道的最高授權,表示剩下來的二十萬貫,即日起就已經安排清點流民,隻等和約一簽,就可以進行移交。
當然,慈雲原本很擔心的流民計數問題似乎在對麵並不成為問題,隻是大家在取得基本共識之後,進一步推敲這份和談文本的措辭字句上,差不多花費了兩天多的時間。
遼渤終於達成和談。
表麵上,是渤海人向遼人投降,並成為大遼的臣子。實際上,渤海人依舊是占據了目前所能掌控的保州與穆州的所有地方,以及開州及鎮海府的部分已被其控製的區域,形成了事實上的割據與獨立。
而這也完全符合渤海人對於自己的複國計劃的穩定推進節奏。
更何況,這次和談所意外帶來的十萬貫錢財貨物,正成為渤海人逐漸強化自己實力的最重要依靠之一了。
五日後,第一批流民在開州城外渤海人所控製的卡所這裏進行了移交。
到了保州之後,先是安排這批饑寒交迫的流民好好地吃了一頓飽飯,然後便向他們宣布了兩個不同的去向:
第一,隻願繼續留在遼東的話,那就要成為渤海人的治民。可以分配一定的田地,但需要依照過去在遼國的標準繳納賦稅、出丁服役。當然,這樣的條件,對於如今在東京道那邊都已經活不下去的流民來說,自然還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第二,是去一個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流求”,需要乘坐海船一直往南之後才能到達,不過條件卻是非常誘惑:首先去程費用全免,然後到達後會給每家發一筆安家費,並提供所有的開荒工具與首年的口糧,然後開墾出來的田地不論多少,全歸自己。沒有田租與雜稅,所有的賦稅全部算在一起,繳納四成收入即可。當地官府再有幹活的事,都會另付錢。
對於用流民來抵充費用的想法,高元伯本來是沒有太多想法的。因為已經拿到手的十萬貫錢貨,已經大大超出了他的預期,這剩下的二十萬貫即使全部用人來抵充,他也是無所謂的。不過,眼下他隻擔心的是:假如過來的大部分人都選擇留在遼東,他目前的地盤可有點承受不起。
不過,很快他的這個擔心就要消失了。
因為遼東的這些流民,畢竟之前經曆了太多的苦難與磨礪,他們對於風險的承受能力與骨子裏的冒險精神遠遠超過了普通人。而且,他們也知道了渤海國會向大遼稱臣的事情,總覺得留在渤海國內,最終也會與過去在大遼國的地方沒有太大的區別。
而關於那個被稱為“流求”的遙遠海島,提出的條件那麽地優惠、描述的前景又是那麽地誘人,要是把自己眼下毫無希望的未來押在上麵賭一把也不是太難的決定。
於是,流民中,竟然有七八成的人,選擇了要去流求。
當然,秦剛也是一個相當講規矩的人,凡是選擇去流求的人,他讓胡衍都按照當年與兩浙路各地知州結算的標準,另外向渤海人支付了一筆費用,這讓高元伯不住地稱頌秦剛仁義公道。
和議簽訂好,慈雲要帶迴遼陽府用印並得報到上京那裏最終確認。而渤海談判團則滿載而歸,迴到了保州。
這下子,對於渤海國來說,稍稍後退了一步,但卻獲得了大筆的經費,又有了充足的人力。暫時對遼國稱臣又能怎樣?正好利用這段時間好好地提升自己的實力才是最重要的。
胡衍則要對決定前往流求的流民進行安排,從這裏過去的船隻並不難,可以利用持續往保州運送糧食的補給船的迴程。但對前去的流民登記、分組、安排等事則是非常地繁雜。這次跟他過來的手下人沒幾個,高元伯則讓佟文生去他那裏幫忙。
佟文生做事相當地靠譜,該問的問,不該問的絕不開口亂打聽。
不過他的領悟能力非常地強。
報名前往流求的流民們,最關心的莫過於有關那邊的氣候、環境、待遇等方麵的細節。
起初都是由胡衍安排的兩個專門從流求過來的水手留在這裏負責迴答。佟文生沒有刻意去了解,也就是在一旁聽得多了,後麵大多數問題他都能自己直接迴答流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