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州那裏的渤海義軍消息,居然是李綱最早來通知秦剛——他安排在北方商人那裏的線人幫著帶迴了在保州的軍事顧問團密件。
由於密件用了秦剛特別的加密處理方法,所以也不怕半途被人截獲或者抄錄,隻是裏麵的具體情況很讓秦剛感慨。
而他的提前感慨也沒有多少時間,這次的朝廷效率也算是可以了,僅僅遲了一天後也收到了渤海人發來的相關情況,宰輔與重臣都進宮專門召開了小朝會,商議許久難以定下,隻得又派人來讓秦剛立即進殿參加議政。
秦剛倒也不敢耽擱,立即換上了朝服,迅速地往宮內趕去。
崇政殿內,宰執們對於渤海人當前局勢的判斷,出現了極大的分歧。
根據渤海人送過來的消息稱,他們最近與遼國軍隊進行了四場較大的決戰,分別是兩勝兩負。勝的兩場都是守城戰,遼軍組織了十萬大軍對他們的保州與穆州進行了攻城戰,結果不僅未能攻下,反而在他們堅守成功後出城反擊獲勝。
隻是在擊退了圍剿的遼軍之後,渤海人膨脹了自己的信心,便想著能夠繼續向北邊擴大根據地,於是組建了部隊北伐,但是卻在野戰中被當地的遼軍擊敗。
隻是渤海人聲稱,被打敗的兩場戰鬥中的損失並不算大,他們迅速地收縮迴到原先的兩座城池後,便與遼軍陷入到了戰略僵持階段。
對此,宰執們出現了兩種意見:
章惇認為,就按他們所知的遼軍戰鬥力,能夠據城而守,抵擋得住十萬遼軍的進攻,並且最後還能出城反擊打敗對手,渤海人的戰鬥力非常可觀。盡管之後的兩仗戰敗,也是吃虧在野戰能力欠缺這一點上。所以,當下在其調整階段,應該進一步加大扶持,以坐實這個在遼東後方穩定牽製遼人的重要棋子,從而可以不斷擴大戰果,進一步削弱遼朝的實力。
但是曾布則一如既往地站出來表示反對。他認為,目前的這些消息,都隻是渤海人自己報過來的,不排除他們隻報喜不報憂的可能。而且,從常理來說,渤海人自己說“兩勝兩負打了個平手”,那麽更大的可能應該是渤海人吃了大虧,隻是在場麵上進行一些掩蓋,並企圖從大宋這裏得到更多的援助。所以,應該進一步觀望,並通過斥候、間諜得到更多的準確消息後再作出決定。
章惇則反譏道:渤海人反遼之事,至今也已兩三個月了,這樞密院也是掌管著天下軍情探查之責,但卻從來沒看到有什麽可以側麵引證的有價值信息嘛!
宰執們的爭吵,是小朝會上常見的事情,在平時的趙煦是樂於看見的。
但是這次不一樣,現在可是事關北境安全以及製遼事宜,他迫切地需要得出一個相對正確且穩妥的判斷或決策,而爭吵隻會令事實更加地混亂,並陷入懸而不決的狀況。
於是他下令,讓更清楚渤海人情況的秦剛進殿參與議事。
對這點,大家都無法反對。
秦剛身著禦賜紫色官服進入了皇宮時,他這年輕得有點嚇人的臉龐與這身官服之間的反差,很令那些經過其身旁的官員心裏五味雜陳,當然,更會有些官員會主動湊上來拉近乎。
進入崇政殿,這是秦剛首次參加如此重要且高規格的小朝會。
裏麵站著的,都是宰輔以及兩製班的各位重臣,還有與河北及軍事相關的監司官員。
“秦卿,你來得正好。有關渤海人傳來的情況趕緊拿給他看看。”趙煦示意身邊的內侍將渤海人的信件遞給秦剛。
秦剛快速看了一下,發現內容並不比李綱那邊送給他的多多少。看完之後,他比較謹慎地開口說道:“恕微臣無禮,不知樞密院的機宜人員可曾還有相關的奏報?”
而秦剛的這一問,恰巧與之前章惇的譏笑相適應,倒是將曾布鬧了一個大紅臉。當然,曾樞密的涵養到了一定程度,麵上看不出來,隻會將惱怒藏於心底。
秦剛自然不知道自己隨意的一句話就得罪了樞密使,見眾人並無明確的反饋,便就接著自己的話說了下去:“微臣主管滄州軍政,在這之前受陛下重托,前往保州渤海人之處聯絡,曾在渤海軍中留了十人作為軍事顧問團,明麵上是指導他們與遼軍對戰,並負責監督我們援助的軍事物資有無正常使用,實則也可為我們傳遞一些重要的情報與信息。”
“啊!秦卿真是深謀遠慮,此事有心了!快快說來。”趙煦今天聽了底下人爭了半天,心裏也是明白,關鍵問題就是出在大家對於渤海人與遼人之戰所掌握的真實情況過於單薄,所以一直停留在口舌之爭上麵。
“渤海人雖然多為義軍,但是其民族特性卻是驍勇善戰。據微臣留在那裏的軍事顧問們迴報,在此兩城的防禦戰中,渤海人不僅僅隻是依靠了我們所提供的大量防守器械與武器裝備,而且是具有著令人驚訝的頑強作戰力。遼人的軍隊不擅於攻城也是主要的因素,但是渤海人在堅守城池多日之後,還極其難得地發起了多次的出城反擊,而每一次的反擊,多則殲滅上千人、少則擊潰過百人,最終才能將圍城的遼軍徹底擊退。”秦剛此時說出來的情況,竟然是比堂中眾人所掌握的情況還要詳細得多。
“這渤海人既然如此驍勇善戰,但為何在之後的兩戰中又失利了呢?”趙煦饒有興趣地問道。
“因為渤海人後麵的兩場敗仗,並非是敗於契丹兵,而是敗在了女真兵的手上!”秦剛不緊不慢地說道。
“女真兵?朕亦聽說過這名字,他們不也是遼人麽?”
“正是,這遼人以契丹人為主,但亦有奚人、室韋人、女真人等等,而女真人還有多個不同部落,遼東為熟女真,遼北則多為生女真。”秦剛此時所講的,既有這殿中宰輔們知道的,也有他們所初次聽說的,“女真人極為兇猛好戰,但是他們大多隻願意為了自己部族的利益而戰。所以在進攻穆州與保州的戰鬥中,遼軍動用的既非是自己最精銳的宮分軍,也不會是這些各地分散的女真兵。不過,渤海人在向北試圖擴大自己的控製地域時,則非常不幸地進入到了女真部落的勢力範圍,尤其是遇上了更加兇猛的遼北生女真,這才是他們後麵戰敗的最重要原因。此外,由於渤海人的主動進攻需要大批的戰馬,而無論是我們大宋、還是高麗,給他們的支援,主要隻能是軍糧與武器盔甲,戰馬的不足也是導致他們野戰失利的主要原因。”
“那麽,依著徐之的觀點,渤海人的戰鬥力應該還是足以與遼人相抗的了?”章惇明白,在對於渤海人的話題上,秦剛的觀點相當有份量。
“至少從守城戰的實力來看,足以相抗!”
“既然如此,對於渤海人此次的進一步求援,我朝則應該給予充分滿足才是!”既然聽到了這樣的支持觀點,章惇便再一次表明自己的觀點。
曾布這次倒也無法再出言反駁了。
“章相,下官卻有一淺見想多說幾句。”秦剛再度開口,“假如有這麽一種可能,渤海人在我們的支持下,最終強大了起來,不僅占據了遼東,甚至還能進一步替代契丹人,成為北方霸主的話。當然,下官就是這麽一個假設,各位相公認為,那時的渤海國,對於我們大宋,到底算是福?還是禍呢?”
其實秦剛的這個假設,真正想推導出的對象,應該是對於曆史慣性下必然會崛起的女真人。隻是此時為時尚早,除他之外,所有人對於女真的概念幾乎沒有,反而不如現在趁勢舉出的渤海人例子更有可評判依據。
一向隻在意自己能不能與章惇唱反調的曾布,卻率先從秦剛的這個設問中發現了自己的發言價值。他立即一拱手,站出來對著趙煦說:“啟稟陛下,當初朝堂商議,同意扶植渤海人,想要對付的其實並非隻是單純的遼人,而應該是千百年來,一直懸於中原頭頂上的所有北方威脅。秦徐之的設問,恰恰就是在提醒大家,驅虎吞狼是一條好計,但是也必須要作好預防:如何能夠對付得了‘吞了狼’之後更為可怕的虎!”
應該說:黨爭的力量是無窮的!
你們不是一直吐槽說整個大宋就沒有幾個人能看得懂北方的真正局勢嗎?可是曾布剛才的這段話不就是說得極為精彩嗎?其判斷也極為透徹、從中顯示出來的眼光更是非常深遠!
其實,精彩也好、透徹也罷、深遠也不論,都隻是表象,曾布也並不是真正聽明白了秦剛的用意。他隻不過是預設了“一定要反駁章惇觀點”的這個立場,然後以其絕對聰明的頭腦迅速地組織出一切可以用來佐證的理由。
也就是說:他不過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隻是這樣的反對觀點,恰恰在這個問題上,相對正常地揭示了大宋麵對北方威脅的最恰當態度。
這一論述的邏輯相對嚴密且完整,包括章惇在內的眾人竟然一下子無言以反駁。
蔡京則眼珠一轉,出來打個圓場道:“徐之之意,也是打個比方,渤海人的當前困境,還是在於能不能守得住自己的地方,製遼尚有較大的難度,又何談得滅遼呢?無非隻是提醒我們時時要小心罷了。”
秦剛自然明白不可能這麽簡單地就能扭轉整個朝堂的觀念,而且關於渤海人的實力,即使是全力扶持,基本也不太可能推翻遼國的統治。
而他隻不過隻是想借當前的這個機會,提醒所有的宰輔,在以後也要實施類似的“驅虎吞狼”戰術時,至少也要有曾布當前的這種認識能力。從而為未來的事件,埋下一個有可能的思考小種子,至於何時會發芽、能不能生芽等等,隻能以後再說了。
“蔡承旨所言甚是。隻是秦剛習慣於預事在先,對於資助渤海人一事上,堅持適可而止、順勢而為的原則。宋遼和平的平衡非常不容易,輕易不能去打破它!”
秦剛強調宋遼和平的平衡,是因為他深知一旦打破這個平衡,就會出現更加可怕而難以控製的北方新威脅。
而朝中大多數的宰輔們認同這個平衡理念的原因,隻不過是單純地畏懼與遼人對戰而已。
趙煦哪怕是再有雄心壯誌,在此時也是根本沒有做好與遼人直接對戰的準備,自然對於秦剛的這個和平及平衡觀點大加讚賞,更是認為自己在北方布局安排了秦剛,才是最難得的智慧之手。
因此,在章惇已經數次表示,在北方遼人的威脅逐漸減輕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將秦剛調迴京城,無論是在中書部門安排重要職位、又或者是在翰林館閣裏進行必要的培育,都是可以彰顯出朝廷對於立功臣子的厚待。
但是,趙煦卻有自己的考慮:
秦剛對於他未來要更牢牢地掌控朝廷全局具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所以他不想讓秦剛成為當前任何一處勢力去爭取及拉攏的對象。
秦剛目前還是孤臣、將來也必須是孤臣!隻有這樣,來自他這個天子所賜予及特別關照的,才會是這個孤臣最重要以及唯一的依靠。
眼下秦剛關於北方局勢的判斷,無疑又是給了他這種規劃想法一個極好的理由。
同知樞密院事的林希此時覺得需要發言了:“陛下,臣亦讚同秦待製的觀點。隻是,為消除北方遼人入侵的隱患,渤海人還是必須要扶持的,隻有渤海人穩定活動在遼人的後院,河北河東的安全才有保障。至於如何去把握對渤海人扶持的力度,既讓他們維持著對於遼人的威脅,又不至於讓渤海人自身坐大。臣認為,秦待製已在河北治軍有了一年,還曾去過保州與高麗,理應在這方麵最有經驗,宜交由他至前線臨機掌握!”
“言之有理,秦卿對此可有何建議?”趙煦點點頭順勢問向秦剛。
“微臣以為,可以從三點著手把握:在武器裝備上,多給防禦型武器,少給及不給進攻型武器;在外交把控上,可讓高麗利用保州爭議之地話題,在適當時機出麵調停,促進遼東地區的三方平衡;在軍事指導上,利用微臣派去的軍事顧問團,勸說渤海人重點經營遼東南部區域。這樣子發展起來的渤海國,既可以實現牽製遼人的作用,但是因為其東麵有高麗、北麵有生女真,也不至於會原地做大。”
一番話說得趙煦連連點頭。
章惇此時便在內心痛罵林希的豬隊友行徑。本來之前與秦剛的一次會麵,雙方雖然沒有太多的關係進展,但是最起碼是有了初步的友好跡象。
而在今天皇上在小朝會時臨時起意召集秦剛來議之時,他就已經在內心盤算好了,想著找個機會,借機舉薦秦剛迴到朝中,或者是兵部、或者直接至中書任職。這樣一來,也可推動自己與對方之間的關係。
隻是林希這個短視的家夥,看似借機在與曾布的爭執中,維護了自己這一方的觀點,取得了在朝堂爭議之中的一點點小優勢,卻在無形中,破壞了章惇對於秦剛拉攏的大計。
因為順著當前的話題趙煦很自然地提及了接下來處理渤海人問題的人選,而殿內眾人的眼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秦剛。
見狀自知別無選擇,秦剛索性主動站出:“微臣既食朝廷俸祿,自當為陛下分憂。如有任何差遣,微臣萬死不辭!”
曾布卻是立即說了一句:“因渤海人之事不可明示,徐之隻能暫時留任知滄州原職。”
趙煦雖然點點頭,但是卻跟著說道:“郭長風【注:郭偉,表字長風】年紀不小了,這些年駐守瀛州也算有功,讓他迴京任職,高陽關路安撫使司就移鎮滄州吧!”
眾人先是一驚,皇上的這個意思是:既然眼下不便讓秦剛離開滄州升官,那麽就把郭偉調迴京城另任,高陽關路安撫使司的治所移到滄州,也就是意味著秦剛可以在原處升任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
這樣的任命雖然有點令人意外,但是細想一下,卻也是最妥當的安排。你給臣子委任的是關乎國境和平的大事,卻如果又不給予更高的官職,這總是說不過去的。
而且秦剛本來就兼了高陽關路的兵馬副都總管一職,這次直接扶個正,的確更有利於他調動更多資源,來協調安排與渤海人之的關係。
殿中的諸位宰輔對這樣的任命建議均無異議。
私下腹誹的另當別論。
由於密件用了秦剛特別的加密處理方法,所以也不怕半途被人截獲或者抄錄,隻是裏麵的具體情況很讓秦剛感慨。
而他的提前感慨也沒有多少時間,這次的朝廷效率也算是可以了,僅僅遲了一天後也收到了渤海人發來的相關情況,宰輔與重臣都進宮專門召開了小朝會,商議許久難以定下,隻得又派人來讓秦剛立即進殿參加議政。
秦剛倒也不敢耽擱,立即換上了朝服,迅速地往宮內趕去。
崇政殿內,宰執們對於渤海人當前局勢的判斷,出現了極大的分歧。
根據渤海人送過來的消息稱,他們最近與遼國軍隊進行了四場較大的決戰,分別是兩勝兩負。勝的兩場都是守城戰,遼軍組織了十萬大軍對他們的保州與穆州進行了攻城戰,結果不僅未能攻下,反而在他們堅守成功後出城反擊獲勝。
隻是在擊退了圍剿的遼軍之後,渤海人膨脹了自己的信心,便想著能夠繼續向北邊擴大根據地,於是組建了部隊北伐,但是卻在野戰中被當地的遼軍擊敗。
隻是渤海人聲稱,被打敗的兩場戰鬥中的損失並不算大,他們迅速地收縮迴到原先的兩座城池後,便與遼軍陷入到了戰略僵持階段。
對此,宰執們出現了兩種意見:
章惇認為,就按他們所知的遼軍戰鬥力,能夠據城而守,抵擋得住十萬遼軍的進攻,並且最後還能出城反擊打敗對手,渤海人的戰鬥力非常可觀。盡管之後的兩仗戰敗,也是吃虧在野戰能力欠缺這一點上。所以,當下在其調整階段,應該進一步加大扶持,以坐實這個在遼東後方穩定牽製遼人的重要棋子,從而可以不斷擴大戰果,進一步削弱遼朝的實力。
但是曾布則一如既往地站出來表示反對。他認為,目前的這些消息,都隻是渤海人自己報過來的,不排除他們隻報喜不報憂的可能。而且,從常理來說,渤海人自己說“兩勝兩負打了個平手”,那麽更大的可能應該是渤海人吃了大虧,隻是在場麵上進行一些掩蓋,並企圖從大宋這裏得到更多的援助。所以,應該進一步觀望,並通過斥候、間諜得到更多的準確消息後再作出決定。
章惇則反譏道:渤海人反遼之事,至今也已兩三個月了,這樞密院也是掌管著天下軍情探查之責,但卻從來沒看到有什麽可以側麵引證的有價值信息嘛!
宰執們的爭吵,是小朝會上常見的事情,在平時的趙煦是樂於看見的。
但是這次不一樣,現在可是事關北境安全以及製遼事宜,他迫切地需要得出一個相對正確且穩妥的判斷或決策,而爭吵隻會令事實更加地混亂,並陷入懸而不決的狀況。
於是他下令,讓更清楚渤海人情況的秦剛進殿參與議事。
對這點,大家都無法反對。
秦剛身著禦賜紫色官服進入了皇宮時,他這年輕得有點嚇人的臉龐與這身官服之間的反差,很令那些經過其身旁的官員心裏五味雜陳,當然,更會有些官員會主動湊上來拉近乎。
進入崇政殿,這是秦剛首次參加如此重要且高規格的小朝會。
裏麵站著的,都是宰輔以及兩製班的各位重臣,還有與河北及軍事相關的監司官員。
“秦卿,你來得正好。有關渤海人傳來的情況趕緊拿給他看看。”趙煦示意身邊的內侍將渤海人的信件遞給秦剛。
秦剛快速看了一下,發現內容並不比李綱那邊送給他的多多少。看完之後,他比較謹慎地開口說道:“恕微臣無禮,不知樞密院的機宜人員可曾還有相關的奏報?”
而秦剛的這一問,恰巧與之前章惇的譏笑相適應,倒是將曾布鬧了一個大紅臉。當然,曾樞密的涵養到了一定程度,麵上看不出來,隻會將惱怒藏於心底。
秦剛自然不知道自己隨意的一句話就得罪了樞密使,見眾人並無明確的反饋,便就接著自己的話說了下去:“微臣主管滄州軍政,在這之前受陛下重托,前往保州渤海人之處聯絡,曾在渤海軍中留了十人作為軍事顧問團,明麵上是指導他們與遼軍對戰,並負責監督我們援助的軍事物資有無正常使用,實則也可為我們傳遞一些重要的情報與信息。”
“啊!秦卿真是深謀遠慮,此事有心了!快快說來。”趙煦今天聽了底下人爭了半天,心裏也是明白,關鍵問題就是出在大家對於渤海人與遼人之戰所掌握的真實情況過於單薄,所以一直停留在口舌之爭上麵。
“渤海人雖然多為義軍,但是其民族特性卻是驍勇善戰。據微臣留在那裏的軍事顧問們迴報,在此兩城的防禦戰中,渤海人不僅僅隻是依靠了我們所提供的大量防守器械與武器裝備,而且是具有著令人驚訝的頑強作戰力。遼人的軍隊不擅於攻城也是主要的因素,但是渤海人在堅守城池多日之後,還極其難得地發起了多次的出城反擊,而每一次的反擊,多則殲滅上千人、少則擊潰過百人,最終才能將圍城的遼軍徹底擊退。”秦剛此時說出來的情況,竟然是比堂中眾人所掌握的情況還要詳細得多。
“這渤海人既然如此驍勇善戰,但為何在之後的兩戰中又失利了呢?”趙煦饒有興趣地問道。
“因為渤海人後麵的兩場敗仗,並非是敗於契丹兵,而是敗在了女真兵的手上!”秦剛不緊不慢地說道。
“女真兵?朕亦聽說過這名字,他們不也是遼人麽?”
“正是,這遼人以契丹人為主,但亦有奚人、室韋人、女真人等等,而女真人還有多個不同部落,遼東為熟女真,遼北則多為生女真。”秦剛此時所講的,既有這殿中宰輔們知道的,也有他們所初次聽說的,“女真人極為兇猛好戰,但是他們大多隻願意為了自己部族的利益而戰。所以在進攻穆州與保州的戰鬥中,遼軍動用的既非是自己最精銳的宮分軍,也不會是這些各地分散的女真兵。不過,渤海人在向北試圖擴大自己的控製地域時,則非常不幸地進入到了女真部落的勢力範圍,尤其是遇上了更加兇猛的遼北生女真,這才是他們後麵戰敗的最重要原因。此外,由於渤海人的主動進攻需要大批的戰馬,而無論是我們大宋、還是高麗,給他們的支援,主要隻能是軍糧與武器盔甲,戰馬的不足也是導致他們野戰失利的主要原因。”
“那麽,依著徐之的觀點,渤海人的戰鬥力應該還是足以與遼人相抗的了?”章惇明白,在對於渤海人的話題上,秦剛的觀點相當有份量。
“至少從守城戰的實力來看,足以相抗!”
“既然如此,對於渤海人此次的進一步求援,我朝則應該給予充分滿足才是!”既然聽到了這樣的支持觀點,章惇便再一次表明自己的觀點。
曾布這次倒也無法再出言反駁了。
“章相,下官卻有一淺見想多說幾句。”秦剛再度開口,“假如有這麽一種可能,渤海人在我們的支持下,最終強大了起來,不僅占據了遼東,甚至還能進一步替代契丹人,成為北方霸主的話。當然,下官就是這麽一個假設,各位相公認為,那時的渤海國,對於我們大宋,到底算是福?還是禍呢?”
其實秦剛的這個假設,真正想推導出的對象,應該是對於曆史慣性下必然會崛起的女真人。隻是此時為時尚早,除他之外,所有人對於女真的概念幾乎沒有,反而不如現在趁勢舉出的渤海人例子更有可評判依據。
一向隻在意自己能不能與章惇唱反調的曾布,卻率先從秦剛的這個設問中發現了自己的發言價值。他立即一拱手,站出來對著趙煦說:“啟稟陛下,當初朝堂商議,同意扶植渤海人,想要對付的其實並非隻是單純的遼人,而應該是千百年來,一直懸於中原頭頂上的所有北方威脅。秦徐之的設問,恰恰就是在提醒大家,驅虎吞狼是一條好計,但是也必須要作好預防:如何能夠對付得了‘吞了狼’之後更為可怕的虎!”
應該說:黨爭的力量是無窮的!
你們不是一直吐槽說整個大宋就沒有幾個人能看得懂北方的真正局勢嗎?可是曾布剛才的這段話不就是說得極為精彩嗎?其判斷也極為透徹、從中顯示出來的眼光更是非常深遠!
其實,精彩也好、透徹也罷、深遠也不論,都隻是表象,曾布也並不是真正聽明白了秦剛的用意。他隻不過是預設了“一定要反駁章惇觀點”的這個立場,然後以其絕對聰明的頭腦迅速地組織出一切可以用來佐證的理由。
也就是說:他不過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隻是這樣的反對觀點,恰恰在這個問題上,相對正常地揭示了大宋麵對北方威脅的最恰當態度。
這一論述的邏輯相對嚴密且完整,包括章惇在內的眾人竟然一下子無言以反駁。
蔡京則眼珠一轉,出來打個圓場道:“徐之之意,也是打個比方,渤海人的當前困境,還是在於能不能守得住自己的地方,製遼尚有較大的難度,又何談得滅遼呢?無非隻是提醒我們時時要小心罷了。”
秦剛自然明白不可能這麽簡單地就能扭轉整個朝堂的觀念,而且關於渤海人的實力,即使是全力扶持,基本也不太可能推翻遼國的統治。
而他隻不過隻是想借當前的這個機會,提醒所有的宰輔,在以後也要實施類似的“驅虎吞狼”戰術時,至少也要有曾布當前的這種認識能力。從而為未來的事件,埋下一個有可能的思考小種子,至於何時會發芽、能不能生芽等等,隻能以後再說了。
“蔡承旨所言甚是。隻是秦剛習慣於預事在先,對於資助渤海人一事上,堅持適可而止、順勢而為的原則。宋遼和平的平衡非常不容易,輕易不能去打破它!”
秦剛強調宋遼和平的平衡,是因為他深知一旦打破這個平衡,就會出現更加可怕而難以控製的北方新威脅。
而朝中大多數的宰輔們認同這個平衡理念的原因,隻不過是單純地畏懼與遼人對戰而已。
趙煦哪怕是再有雄心壯誌,在此時也是根本沒有做好與遼人直接對戰的準備,自然對於秦剛的這個和平及平衡觀點大加讚賞,更是認為自己在北方布局安排了秦剛,才是最難得的智慧之手。
因此,在章惇已經數次表示,在北方遼人的威脅逐漸減輕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將秦剛調迴京城,無論是在中書部門安排重要職位、又或者是在翰林館閣裏進行必要的培育,都是可以彰顯出朝廷對於立功臣子的厚待。
但是,趙煦卻有自己的考慮:
秦剛對於他未來要更牢牢地掌控朝廷全局具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所以他不想讓秦剛成為當前任何一處勢力去爭取及拉攏的對象。
秦剛目前還是孤臣、將來也必須是孤臣!隻有這樣,來自他這個天子所賜予及特別關照的,才會是這個孤臣最重要以及唯一的依靠。
眼下秦剛關於北方局勢的判斷,無疑又是給了他這種規劃想法一個極好的理由。
同知樞密院事的林希此時覺得需要發言了:“陛下,臣亦讚同秦待製的觀點。隻是,為消除北方遼人入侵的隱患,渤海人還是必須要扶持的,隻有渤海人穩定活動在遼人的後院,河北河東的安全才有保障。至於如何去把握對渤海人扶持的力度,既讓他們維持著對於遼人的威脅,又不至於讓渤海人自身坐大。臣認為,秦待製已在河北治軍有了一年,還曾去過保州與高麗,理應在這方麵最有經驗,宜交由他至前線臨機掌握!”
“言之有理,秦卿對此可有何建議?”趙煦點點頭順勢問向秦剛。
“微臣以為,可以從三點著手把握:在武器裝備上,多給防禦型武器,少給及不給進攻型武器;在外交把控上,可讓高麗利用保州爭議之地話題,在適當時機出麵調停,促進遼東地區的三方平衡;在軍事指導上,利用微臣派去的軍事顧問團,勸說渤海人重點經營遼東南部區域。這樣子發展起來的渤海國,既可以實現牽製遼人的作用,但是因為其東麵有高麗、北麵有生女真,也不至於會原地做大。”
一番話說得趙煦連連點頭。
章惇此時便在內心痛罵林希的豬隊友行徑。本來之前與秦剛的一次會麵,雙方雖然沒有太多的關係進展,但是最起碼是有了初步的友好跡象。
而在今天皇上在小朝會時臨時起意召集秦剛來議之時,他就已經在內心盤算好了,想著找個機會,借機舉薦秦剛迴到朝中,或者是兵部、或者直接至中書任職。這樣一來,也可推動自己與對方之間的關係。
隻是林希這個短視的家夥,看似借機在與曾布的爭執中,維護了自己這一方的觀點,取得了在朝堂爭議之中的一點點小優勢,卻在無形中,破壞了章惇對於秦剛拉攏的大計。
因為順著當前的話題趙煦很自然地提及了接下來處理渤海人問題的人選,而殿內眾人的眼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秦剛。
見狀自知別無選擇,秦剛索性主動站出:“微臣既食朝廷俸祿,自當為陛下分憂。如有任何差遣,微臣萬死不辭!”
曾布卻是立即說了一句:“因渤海人之事不可明示,徐之隻能暫時留任知滄州原職。”
趙煦雖然點點頭,但是卻跟著說道:“郭長風【注:郭偉,表字長風】年紀不小了,這些年駐守瀛州也算有功,讓他迴京任職,高陽關路安撫使司就移鎮滄州吧!”
眾人先是一驚,皇上的這個意思是:既然眼下不便讓秦剛離開滄州升官,那麽就把郭偉調迴京城另任,高陽關路安撫使司的治所移到滄州,也就是意味著秦剛可以在原處升任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
這樣的任命雖然有點令人意外,但是細想一下,卻也是最妥當的安排。你給臣子委任的是關乎國境和平的大事,卻如果又不給予更高的官職,這總是說不過去的。
而且秦剛本來就兼了高陽關路的兵馬副都總管一職,這次直接扶個正,的確更有利於他調動更多資源,來協調安排與渤海人之的關係。
殿中的諸位宰輔對這樣的任命建議均無異議。
私下腹誹的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