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一上午,由於李迒被限製在了前廳裏,無法出來向她報信。
而化好妝扮的李清照在房中又無法得知那裏的具體進展,她叫來自己的小丫鬟,用半是命令半是協商的口氣叫她去偷聽相關的情況後來轉告於她。
小丫鬟權衡了一下,她也擔心不答應,指不定這位姐會鬧出什麽動靜來,於是也就硬著頭皮答應了。
不過,畢竟是去偷聽,隻能大致知道兩家都來提親的,自家老爺沒辦法拒絕,最後便決定出題讓兩個求親的人進行比試。至於比試的內容是什麽?比的過程是什麽?還有每一題的結果又是什麽,小丫鬟既聽不清楚也說不清楚。
好在最後時刻,李迒第一時間衝到了她的房間,大喜著叫道:“阿姊!阿姊!姐夫贏了!姐夫贏了!”
“迒哥兒,說什麽呢?是哪個姐夫……啊呸!”李清照從李迒的驚喜神情中多半猜到了結果,卻依舊惱怒地罵道,“說得什麽昏話!重新講清楚,誰贏了?怎麽贏的?”
“對,對,是,是十八叔贏了,爹爹應許他做我姐夫了!”李迒笑嗬嗬地說道。然後便止不住喜悅地將整個比試的詳細情況細細講來。
當然,從第一場的詩詞題比試,李迒就開始吊起了李清照的胃口,故意說秦剛居然隻寫了一首詞,獨獨沒有寫七律,就將卷麵交了。以至於到了最後評判時,大家既是可惜秦剛的詞作優秀,又是明知他缺了七律而極有可能會因此輸掉。
“阿姊,爹爹正想要宣布結果時,你猜姐夫怎麽說的?嘿嘿,他說:我的七律就在這首詞中,你們從最後一個字向前念,七字一句,便就是了!”
當然了,李迒的記憶力沒那麽好,他隻能記得住詞作的第一句是“愁聲幾連陣燕飛”,而倒過來便是七律的最後一句“飛燕陣連幾聲愁”。
饒是這樣,也是令李清照聽得雙目放光,驚喜交加。
待說到第二題是金石題時,李清照緊咬嘴唇,忿忿道:“爹爹拉偏架,徐之定然輸了。”
“是,是,但是不重要。”李迒道,“德甫哥也就隻是贏了金石題的這一場。因為第三場比試,比的是記憶力,爹爹拿了你寫的《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這長詩他們誰都沒有看過。所以就是當場誦念了一遍,再讓他倆憑借各自的記憶力,看兩個人各自能默寫出多少來!”
“什麽?”李清照大吃一驚,一把抓住李迒道,“爹爹他出了這題嗎?我要找他去!”
原來李清照卻是知道父親拿這兩首詩給趙明誠看的事情,所以立刻便知父親的偏袒實在太過分了。
“阿姊你莫急啊!聽我說結果嘛!”李迒不知道背後的事,卻是熱衷於自己所知道的結果。
結果李清照才想起李迒所講三場比試的結果是秦剛贏的,說明他在記憶這第三題上也應該是勝出的,隻是不明白原因,所以也就定心下來聽李迒解說。
“德甫哥聽完了後,便默寫在了紙上,具體的結果怎樣,我是記不得、也看不出,但是聽爹爹說,應該是錯了七八處,也算是不錯了。不過你猜,姐夫是怎麽答得、結果又是怎麽樣?”
李清照不知道,但也不想去費力猜,於是隻把眼睛一瞪。
李迒趕緊乖乖地說出了答案:“姐夫直接當場給眾人背誦了一遍,這兩首長詩啊,爹爹手拿著你的詩稿對照著聽,竟然是:隻字不差!”
“啊!”李清照一聲低唿。
因為她自知這兩首長詩從未給秦剛看過,但他居然能在聽過一遍之後,就能一字不錯地背誦下來。
小女子此時心裏感受到的,並非隻是對其超強記憶力的欽佩,反而是感受到了其對自己無以複加的重視與知己之情。
“迒哥兒,帶我去前廳,我要去謝過爹爹與娘親。”李清照堅定地說。
“好咧!”李迒轉而伸手製止了還想阻攔的小丫鬟,“這件事我勸你別攔著!你可知我姐夫是什麽人嗎?小心他來削你!他做的官,可比我爹爹還大!”
這話一下子把阿珠給嚇住了。
所以,李清照悄悄地來到前廳時,正好聽到了李格非講到要問她意思的那句話。
為了秦剛此事,她已經和父親明裏暗裏較勁了一年之久,此時聽到此話,哪還顧得了其他,直接便是脫口而出,算是將此事當著眾人給說定下來了。
李格非也沒料到女兒居然就這麽著跑到前廳來了,好在宋時的禮教也沒有之後那麽嚴苛,而清娘與秦剛之前也算是早就認識的,他前後想想,感覺到似乎天意如此,所以也就轉頭對趙令勔道:“楚國公難得光臨寒舍,聞聽國公喜好碑帖,下官這裏也收藏有幾幅佳品,可有興趣隨我書房一觀。”
“哈哈!甚好甚好!”趙令勔此行的任務達成,自然十分滿意,聞聽還有好帖可看,便立即允下。兩人便攜手而去,便把前廳讓給了餘下的幾人。
王氏此時左看看嬌羞無比的女兒,右看看躊躇滿誌的秦剛,身為母親的歡喜還是更多了幾分的。再看到跟著一起在傻樂的兒子李迒,便忍不住說了他兩句:“你說跟著來觀看學習的,學到了什麽啊?”
“姐夫的才華太厲害了,我可學不來!”李迒也不懼怕母親,卻是吐露了大實話,“李迒要向姐夫學習他榮辱不驚,穩定自若的氣度!”
而李清照則是在等父親與楚國公走了後,走到了桌前,仔細地閱讀起秦剛所寫的那篇《虞美人》的迴文詩詞,的確是讀出了這首詞原本的精妙,以及倒過來所成了七律詩的另一番意味。不由地又偷看了秦剛幾眼,眼中俱是滿滿的愛意。
王氏瞧在了眼裏,卻是歎了一口氣,對秦剛溫言說道:“徐之,你且過來,我有幾句話還是要說給你的。”
秦剛不敢怠慢,趕緊上前幾步,恭敬地站在她的麵前。
“你自從進了京城,所做的事情、所說的話語,我雖然是個婦道人家,卻也是看在眼裏,聽在耳裏,若是隻看為人與處事,你倒確實稱得上是個難得的人才與俊傑。所以,僅從這點來看,把清娘許配給你,我這心裏,倒也是滿意的。”
秦剛一邊認真聽著,一邊立即點頭道謝:“那是嶽母抬愛,小婿自當更加努力。”
“隻是清娘這個孩子,我和她爹都是自小裏寵慣了的,隻是希望你以後也能多擔待她一點……”
“娘親……”李清照在一旁雖然是在看秦剛寫的詩詞,但對於母親對自己的“貶低”顯然十分地在意,便極不樂意地發聲表示不滿了。
“清娘脾性直率可愛,且知度守禮,即使略有性子,秦剛年長數歲,理應包容。嶽母方才所講之言,秦剛自會當成是對晚輩的疼惜,謹記謹守。”
王氏聽了心下更為寬慰,雖然這都是口頭之說,但能說得出口來,至少就算是明白事理的人,當然甚是歡喜,當下便又詳細問起他家裏還有哪些長輩親人?
秦剛自是認真迴答並告之。
王氏便說,原本他們作為女方的父母,理應是要親自去一趟高郵,拜訪一下秦剛的父親。隻是李格非畢竟在朝中為官,離開京城遠去淮南,總不是太方便與現實的。
倒是聽得秦剛剛才所講的,他父親秦福在高郵也沒什麽重要的事情。所以,她倒是想真誠地發出邀請,隻要秦剛的父親願意,可以來京城裏作客。
“我家老爺剛才所講,成親時間再議的事,也有是這個意思在裏麵。希望不要拖過太長的時間,我們兩邊長輩能夠見個麵。這麽大的事情,總是需要聽聽親家翁的意思,是不是?”
王氏的這番話便是幫著李格非把前麵未曾考慮過的禮節補齊了。
秦剛當然隻能點頭稱是,而且他也是覺得讓父親來一趟京城,是最為妥當的安排,便說會盡快給家裏修書稟明這一情況。
接下來,秦剛是跟著楚國公一起過來的,楚國公此時卻是被李格非拉進了書房裏去看碑帖,秦剛也不好提前離開,隻能繼續坐在前廳裏候著。
而王氏對他將該說的話都說了,該問的話也都問了,於是便拉走了李清照,娘兒倆此時還是有一些話,需要迴到後院房間裏去說說的。
前廳便就留給了李迒繼續陪著秦剛坐著。
隻是留下了他們兩人時,李迒可來勁了:“姐夫,從今天開始,我可要叫你姐夫啦!”
秦剛笑笑,逗他說:“那行啊,咱們都平輩了,以後一起出去時,可不能總叫我花錢了吧!”
“這樣啊?”李迒想了想,下了決心說,“那算了,我還是叫你十八叔好了!”
“哈哈哈哈!”秦剛衝著李迒勾勾手,等他耳朵湊過來後,低聲道,“知道嗎?叫我姐夫的人,每個月便可去四海銀行那裏去支取零花錢的。”
“啊?能,能支多少?”
“我秦剛小舅爺的標準,怎麽著每個月也得三十貫向上吧!”
“姐夫,我錯了!親姐夫!我錯了!”
……
今天在李府裏發生的這件事,也不需怎麽過度的宣揚,很快就成了京中人熱議的話題,最主要還是由於李清照已經開始興起的才女名氣。
至少在楚國公有意無意的炫耀之下,李格非“三試定佳婿”的故事便傳了出來。
秦剛輸掉的那場金石題,大家都不怎麽關心,但是第一道詩詞題中,秦剛的那首迴文詩詞《虞美人》卻是一下子聲名鵲起。
眾人在議論這首正詞倒詩的精妙之時,也有人不忘引出秦剛在參加科舉那年與京城士子賽詩時的故事而評議說:
“這的確就是秦待製的風格,當年在作那首詠雞詩時,前兩句剛出來,誰又能聽得出他的才華?這首迴文詩詞也是如此,正讀這首詞,不過也就是一般的出彩,但是誰想到,他還做到,把這首詞倒過來,便是又成一篇同樣優秀的七律呢?這便是秦徐之的奇才所在!”
當然也有人卻是更加推崇比試記憶力的第三題。
首先是那兩首長詩作品的優秀,如果不加說明,就說這兩首詩是李格非自己作的,大家也是相信的。
但是真正的作者,居然是他那個初涉世事的女兒李清照,這樣的一個小女子,居然能對國家社稷能表達出如此深刻的見解,實在是令世人刮目。
再加上秦剛能夠對這兩首長詩過耳不忘、聽讀了一遍之後,竟然能夠做到無一字錯漏地複誦下,這個故事便是更加地引人。
以至於這段時間,許多私塾先生,就拿了這兩首詩迴去考察自己學生的記憶能力。據說在整個京城,也沒出現過第二個在聽得一兩遍後就能一字不錯地背誦出來的例子。
“書中自有黃金屋,詩中自有顏如玉!”私塾先生搖頭晃腦了一番,“誰言背誦詩詞沒有作用?看看人家秦待製,背得一字不落,便就求得美好的姻緣在手中!”
當天晚上,抓住這條新聞線索的李綱,便趕來秦剛這裏,非得抄錄了這《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原文迴去。
因為他既看到這兩首詩所體現出來的李清照的才華與政治觀點,而且就其詩中所表達的內容,更是契合著《東京時報》專注於針對眼下時局的點評及議論特色。同時,這次還加上了市井百姓對於“比試擇婿”的熱度,絕對是報紙最吸引人的最佳題材。
而李清照的文才格局更是借著各家報紙,在京城裏有了一次極好的傳播。
端王趙佶,便就是從報紙上聞聽了這個消息。
之後,他卻是意外地惆悵了半夜。
第二日,趙佶便遣了高俅來麥秸巷,向秦剛送去了一幅自己創作的《臘梅山禽圖》以賀之。
秦剛打開此畫,隻見一株臘梅斜出,一對山雀一正一背,相互依偎倚在枝上;畫作下方便是此公最富特色的瘦金體題款、還有五言絕句跋詩一首:
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
秦剛看了後,不由地啞然失笑,又甚為慶幸。
自潘樓街的那次初識起,他就意識到了趙佶對於李清照的欣賞之意。不過好在他自己的進展甚快,宋時的宗室也沒有太多肆意妄為的能力,這才沒有給趙佶以更多的機會。
而從這幅畫上的跋詩來看,既可以理解為趙佶以此寓意,祝福秦剛與李清照“千秋指白頭”,同時也是暗自表達,若你秦剛不珍惜,他趙佶也是當初“已有丹青約”的其中一人啊。
秦剛立即備了重禮迴謝端王,隻是在此之前留下了高俅,好生敘了些舊。
高俅見秦剛如今官居六品,但依舊待其如故交,又說起自己所知秦剛對蘇門眾人的照顧,竟是不住地流淚而感動。
畢竟,高俅對於蘇軾的情感十分濃重,隻是身在端王府,什麽忙也幫不上,則更是感慨於秦剛所為的難得。
李格非“三試擇佳婿”的故事甚至還傳進了皇宮裏。
就連趙煦在幾天後的一次小朝會結束時,還專門向在場的刑恕求證了幾句。
自然,刑中丞的臉色是極其不好看的。
尤其是章惇還在旁邊樂嗬嗬地宣稱:幸虧得是自己在此之前提醒了秦剛,否則也就錯過了一段如此好姻緣的結果。
直氣得刑恕當場就向皇上告退,轉而甩著袖子,不顧其他的宰輔們憤然離去。
而化好妝扮的李清照在房中又無法得知那裏的具體進展,她叫來自己的小丫鬟,用半是命令半是協商的口氣叫她去偷聽相關的情況後來轉告於她。
小丫鬟權衡了一下,她也擔心不答應,指不定這位姐會鬧出什麽動靜來,於是也就硬著頭皮答應了。
不過,畢竟是去偷聽,隻能大致知道兩家都來提親的,自家老爺沒辦法拒絕,最後便決定出題讓兩個求親的人進行比試。至於比試的內容是什麽?比的過程是什麽?還有每一題的結果又是什麽,小丫鬟既聽不清楚也說不清楚。
好在最後時刻,李迒第一時間衝到了她的房間,大喜著叫道:“阿姊!阿姊!姐夫贏了!姐夫贏了!”
“迒哥兒,說什麽呢?是哪個姐夫……啊呸!”李清照從李迒的驚喜神情中多半猜到了結果,卻依舊惱怒地罵道,“說得什麽昏話!重新講清楚,誰贏了?怎麽贏的?”
“對,對,是,是十八叔贏了,爹爹應許他做我姐夫了!”李迒笑嗬嗬地說道。然後便止不住喜悅地將整個比試的詳細情況細細講來。
當然,從第一場的詩詞題比試,李迒就開始吊起了李清照的胃口,故意說秦剛居然隻寫了一首詞,獨獨沒有寫七律,就將卷麵交了。以至於到了最後評判時,大家既是可惜秦剛的詞作優秀,又是明知他缺了七律而極有可能會因此輸掉。
“阿姊,爹爹正想要宣布結果時,你猜姐夫怎麽說的?嘿嘿,他說:我的七律就在這首詞中,你們從最後一個字向前念,七字一句,便就是了!”
當然了,李迒的記憶力沒那麽好,他隻能記得住詞作的第一句是“愁聲幾連陣燕飛”,而倒過來便是七律的最後一句“飛燕陣連幾聲愁”。
饒是這樣,也是令李清照聽得雙目放光,驚喜交加。
待說到第二題是金石題時,李清照緊咬嘴唇,忿忿道:“爹爹拉偏架,徐之定然輸了。”
“是,是,但是不重要。”李迒道,“德甫哥也就隻是贏了金石題的這一場。因為第三場比試,比的是記憶力,爹爹拿了你寫的《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這長詩他們誰都沒有看過。所以就是當場誦念了一遍,再讓他倆憑借各自的記憶力,看兩個人各自能默寫出多少來!”
“什麽?”李清照大吃一驚,一把抓住李迒道,“爹爹他出了這題嗎?我要找他去!”
原來李清照卻是知道父親拿這兩首詩給趙明誠看的事情,所以立刻便知父親的偏袒實在太過分了。
“阿姊你莫急啊!聽我說結果嘛!”李迒不知道背後的事,卻是熱衷於自己所知道的結果。
結果李清照才想起李迒所講三場比試的結果是秦剛贏的,說明他在記憶這第三題上也應該是勝出的,隻是不明白原因,所以也就定心下來聽李迒解說。
“德甫哥聽完了後,便默寫在了紙上,具體的結果怎樣,我是記不得、也看不出,但是聽爹爹說,應該是錯了七八處,也算是不錯了。不過你猜,姐夫是怎麽答得、結果又是怎麽樣?”
李清照不知道,但也不想去費力猜,於是隻把眼睛一瞪。
李迒趕緊乖乖地說出了答案:“姐夫直接當場給眾人背誦了一遍,這兩首長詩啊,爹爹手拿著你的詩稿對照著聽,竟然是:隻字不差!”
“啊!”李清照一聲低唿。
因為她自知這兩首長詩從未給秦剛看過,但他居然能在聽過一遍之後,就能一字不錯地背誦下來。
小女子此時心裏感受到的,並非隻是對其超強記憶力的欽佩,反而是感受到了其對自己無以複加的重視與知己之情。
“迒哥兒,帶我去前廳,我要去謝過爹爹與娘親。”李清照堅定地說。
“好咧!”李迒轉而伸手製止了還想阻攔的小丫鬟,“這件事我勸你別攔著!你可知我姐夫是什麽人嗎?小心他來削你!他做的官,可比我爹爹還大!”
這話一下子把阿珠給嚇住了。
所以,李清照悄悄地來到前廳時,正好聽到了李格非講到要問她意思的那句話。
為了秦剛此事,她已經和父親明裏暗裏較勁了一年之久,此時聽到此話,哪還顧得了其他,直接便是脫口而出,算是將此事當著眾人給說定下來了。
李格非也沒料到女兒居然就這麽著跑到前廳來了,好在宋時的禮教也沒有之後那麽嚴苛,而清娘與秦剛之前也算是早就認識的,他前後想想,感覺到似乎天意如此,所以也就轉頭對趙令勔道:“楚國公難得光臨寒舍,聞聽國公喜好碑帖,下官這裏也收藏有幾幅佳品,可有興趣隨我書房一觀。”
“哈哈!甚好甚好!”趙令勔此行的任務達成,自然十分滿意,聞聽還有好帖可看,便立即允下。兩人便攜手而去,便把前廳讓給了餘下的幾人。
王氏此時左看看嬌羞無比的女兒,右看看躊躇滿誌的秦剛,身為母親的歡喜還是更多了幾分的。再看到跟著一起在傻樂的兒子李迒,便忍不住說了他兩句:“你說跟著來觀看學習的,學到了什麽啊?”
“姐夫的才華太厲害了,我可學不來!”李迒也不懼怕母親,卻是吐露了大實話,“李迒要向姐夫學習他榮辱不驚,穩定自若的氣度!”
而李清照則是在等父親與楚國公走了後,走到了桌前,仔細地閱讀起秦剛所寫的那篇《虞美人》的迴文詩詞,的確是讀出了這首詞原本的精妙,以及倒過來所成了七律詩的另一番意味。不由地又偷看了秦剛幾眼,眼中俱是滿滿的愛意。
王氏瞧在了眼裏,卻是歎了一口氣,對秦剛溫言說道:“徐之,你且過來,我有幾句話還是要說給你的。”
秦剛不敢怠慢,趕緊上前幾步,恭敬地站在她的麵前。
“你自從進了京城,所做的事情、所說的話語,我雖然是個婦道人家,卻也是看在眼裏,聽在耳裏,若是隻看為人與處事,你倒確實稱得上是個難得的人才與俊傑。所以,僅從這點來看,把清娘許配給你,我這心裏,倒也是滿意的。”
秦剛一邊認真聽著,一邊立即點頭道謝:“那是嶽母抬愛,小婿自當更加努力。”
“隻是清娘這個孩子,我和她爹都是自小裏寵慣了的,隻是希望你以後也能多擔待她一點……”
“娘親……”李清照在一旁雖然是在看秦剛寫的詩詞,但對於母親對自己的“貶低”顯然十分地在意,便極不樂意地發聲表示不滿了。
“清娘脾性直率可愛,且知度守禮,即使略有性子,秦剛年長數歲,理應包容。嶽母方才所講之言,秦剛自會當成是對晚輩的疼惜,謹記謹守。”
王氏聽了心下更為寬慰,雖然這都是口頭之說,但能說得出口來,至少就算是明白事理的人,當然甚是歡喜,當下便又詳細問起他家裏還有哪些長輩親人?
秦剛自是認真迴答並告之。
王氏便說,原本他們作為女方的父母,理應是要親自去一趟高郵,拜訪一下秦剛的父親。隻是李格非畢竟在朝中為官,離開京城遠去淮南,總不是太方便與現實的。
倒是聽得秦剛剛才所講的,他父親秦福在高郵也沒什麽重要的事情。所以,她倒是想真誠地發出邀請,隻要秦剛的父親願意,可以來京城裏作客。
“我家老爺剛才所講,成親時間再議的事,也有是這個意思在裏麵。希望不要拖過太長的時間,我們兩邊長輩能夠見個麵。這麽大的事情,總是需要聽聽親家翁的意思,是不是?”
王氏的這番話便是幫著李格非把前麵未曾考慮過的禮節補齊了。
秦剛當然隻能點頭稱是,而且他也是覺得讓父親來一趟京城,是最為妥當的安排,便說會盡快給家裏修書稟明這一情況。
接下來,秦剛是跟著楚國公一起過來的,楚國公此時卻是被李格非拉進了書房裏去看碑帖,秦剛也不好提前離開,隻能繼續坐在前廳裏候著。
而王氏對他將該說的話都說了,該問的話也都問了,於是便拉走了李清照,娘兒倆此時還是有一些話,需要迴到後院房間裏去說說的。
前廳便就留給了李迒繼續陪著秦剛坐著。
隻是留下了他們兩人時,李迒可來勁了:“姐夫,從今天開始,我可要叫你姐夫啦!”
秦剛笑笑,逗他說:“那行啊,咱們都平輩了,以後一起出去時,可不能總叫我花錢了吧!”
“這樣啊?”李迒想了想,下了決心說,“那算了,我還是叫你十八叔好了!”
“哈哈哈哈!”秦剛衝著李迒勾勾手,等他耳朵湊過來後,低聲道,“知道嗎?叫我姐夫的人,每個月便可去四海銀行那裏去支取零花錢的。”
“啊?能,能支多少?”
“我秦剛小舅爺的標準,怎麽著每個月也得三十貫向上吧!”
“姐夫,我錯了!親姐夫!我錯了!”
……
今天在李府裏發生的這件事,也不需怎麽過度的宣揚,很快就成了京中人熱議的話題,最主要還是由於李清照已經開始興起的才女名氣。
至少在楚國公有意無意的炫耀之下,李格非“三試定佳婿”的故事便傳了出來。
秦剛輸掉的那場金石題,大家都不怎麽關心,但是第一道詩詞題中,秦剛的那首迴文詩詞《虞美人》卻是一下子聲名鵲起。
眾人在議論這首正詞倒詩的精妙之時,也有人不忘引出秦剛在參加科舉那年與京城士子賽詩時的故事而評議說:
“這的確就是秦待製的風格,當年在作那首詠雞詩時,前兩句剛出來,誰又能聽得出他的才華?這首迴文詩詞也是如此,正讀這首詞,不過也就是一般的出彩,但是誰想到,他還做到,把這首詞倒過來,便是又成一篇同樣優秀的七律呢?這便是秦徐之的奇才所在!”
當然也有人卻是更加推崇比試記憶力的第三題。
首先是那兩首長詩作品的優秀,如果不加說明,就說這兩首詩是李格非自己作的,大家也是相信的。
但是真正的作者,居然是他那個初涉世事的女兒李清照,這樣的一個小女子,居然能對國家社稷能表達出如此深刻的見解,實在是令世人刮目。
再加上秦剛能夠對這兩首長詩過耳不忘、聽讀了一遍之後,竟然能夠做到無一字錯漏地複誦下,這個故事便是更加地引人。
以至於這段時間,許多私塾先生,就拿了這兩首詩迴去考察自己學生的記憶能力。據說在整個京城,也沒出現過第二個在聽得一兩遍後就能一字不錯地背誦出來的例子。
“書中自有黃金屋,詩中自有顏如玉!”私塾先生搖頭晃腦了一番,“誰言背誦詩詞沒有作用?看看人家秦待製,背得一字不落,便就求得美好的姻緣在手中!”
當天晚上,抓住這條新聞線索的李綱,便趕來秦剛這裏,非得抄錄了這《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原文迴去。
因為他既看到這兩首詩所體現出來的李清照的才華與政治觀點,而且就其詩中所表達的內容,更是契合著《東京時報》專注於針對眼下時局的點評及議論特色。同時,這次還加上了市井百姓對於“比試擇婿”的熱度,絕對是報紙最吸引人的最佳題材。
而李清照的文才格局更是借著各家報紙,在京城裏有了一次極好的傳播。
端王趙佶,便就是從報紙上聞聽了這個消息。
之後,他卻是意外地惆悵了半夜。
第二日,趙佶便遣了高俅來麥秸巷,向秦剛送去了一幅自己創作的《臘梅山禽圖》以賀之。
秦剛打開此畫,隻見一株臘梅斜出,一對山雀一正一背,相互依偎倚在枝上;畫作下方便是此公最富特色的瘦金體題款、還有五言絕句跋詩一首:
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
秦剛看了後,不由地啞然失笑,又甚為慶幸。
自潘樓街的那次初識起,他就意識到了趙佶對於李清照的欣賞之意。不過好在他自己的進展甚快,宋時的宗室也沒有太多肆意妄為的能力,這才沒有給趙佶以更多的機會。
而從這幅畫上的跋詩來看,既可以理解為趙佶以此寓意,祝福秦剛與李清照“千秋指白頭”,同時也是暗自表達,若你秦剛不珍惜,他趙佶也是當初“已有丹青約”的其中一人啊。
秦剛立即備了重禮迴謝端王,隻是在此之前留下了高俅,好生敘了些舊。
高俅見秦剛如今官居六品,但依舊待其如故交,又說起自己所知秦剛對蘇門眾人的照顧,竟是不住地流淚而感動。
畢竟,高俅對於蘇軾的情感十分濃重,隻是身在端王府,什麽忙也幫不上,則更是感慨於秦剛所為的難得。
李格非“三試擇佳婿”的故事甚至還傳進了皇宮裏。
就連趙煦在幾天後的一次小朝會結束時,還專門向在場的刑恕求證了幾句。
自然,刑中丞的臉色是極其不好看的。
尤其是章惇還在旁邊樂嗬嗬地宣稱:幸虧得是自己在此之前提醒了秦剛,否則也就錯過了一段如此好姻緣的結果。
直氣得刑恕當場就向皇上告退,轉而甩著袖子,不顧其他的宰輔們憤然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