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進了正廳,李格非想請趙令勔上座,但趙令勔堅持不肯,並說:這次他隻是代表秦剛前來的提親人,還是依禮請李格非坐在主座之上,然後他便與刑恕分別於左右兩邊的首座落坐,而秦剛與趙明誠則分別在各自下手入座。
因為今天是上門來提親,所以李格非的夫人王氏也跟著出來,坐在了李格非的旁邊。
也是因為多來了些人,下人們則趕緊手忙腳亂地安排著上茶水。
這邊李格非的腦子裏一直開始發暈,也不知道該如何開口說話,隻能端起茶杯在那裏思索著。
還是刑恕老道,他很快就已經看清了現狀,也基本確定了李格非對於楚國公的突然上門是沒有準備的,這也就讓他多了幾分的信心。
其實楚國公什麽的,以他今天的地位,是不會發怵的。
大宋對於皇室權限的製約是空前的,無非就是地位高貴點,見了麵多給點麵子。要說想在京城裏橫行霸道,來點什麽仗勢欺人,那是不可能的。
當然了,人家楚國公今天來的姿態也不錯,不擺架子不擺譜,就是笑嗬嗬地說自己來給後生小輩作媒提親的,所以大家才能夠一起坐在這裏喝茶。
刑恕想定了眼前的事情,於是決定還是要把握主動,便率先開口:“今天正好楚國公也在,所以我就借著貴客光臨的喜氣,想代我家侄子趙明誠趙德甫,向李文叔李員外郎家的千金提親。我這侄子今年十九歲,雖然還未出仕,但卻已經考入京城太學就讀。並且也通過了考試順利升入中舍,料想明年科舉之年,必能順利升入上舍。而且舍侄平時喜愛鑽研金石學,也是與令愛多有共同愛好,如能結成秦晉之好,他日必將琴瑟相和、白頭偕老。此為我代趙家送來的求親納彩禮單,請笑納!”
說完,刑恕便向李格非遞上了一份提親禮單。
其實這件事都是李格非事先和趙挺之已經商量好了的,就等著今天托刑恕過來跑上一趟,把這表麵之事走個過場。然後他再裝模作樣地拿著趙明誠與李清照的八字去對驗一下,美其名曰要看看合不合,而實際結果則一定會是合的。
隻是,就在李格非準備起身接過刑恕要遞交的禮單時,一直笑眯眯地在旁喝茶的楚國公卻開口了:“且慢!這便就是‘一家養女百家求’啊!李員外郎養出了好女兒,恰巧這次,我也是代寶文閣待製、知滄州、開國男、朝議大夫秦剛,向李文叔家的千金提親。這是我代秦家送來的求親納彩禮單。”
“開國男?秦剛他,他封爵了?”李格非與刑恕聽著都嚇了一跳。
“哦,前日聖上剛賜的恩典。”趙令勔覺得自己來作的這個媒非常地省心,什麽好話也不必講,直接將秦剛目前的頭銜擺一遍就足夠了,而且他還在想,還有什麽“賜四品服色,加佩金魚袋”等等的加銜榮譽也不必說了,他就將目光投到了李格非身上,“所以,大家都是來向員外郎求親,求的也是同一個好女兒,今天可得要好好地選一選了!”
這番話令李格非一下子陷入了兩難。
倒也不是因為秦剛目前的地位,這些東西他之前都是知曉的,就算是剛知道的爵位也無法給他加分。
李格非之所以不想選他做女婿的原因並非在這些方麵,而是秦剛的政治立場與行事準則,讓他無法放心地將女兒托付出去。
正是因為之前被王仲琓來問了一次,他就想著趕緊悄悄地和趙挺之把這親家給結了,也就省得再被此事煩擾。哪知道今天就眼看就要做好的事情,卻不知怎麽就被秦剛這小子知道了。而且托的這個提親人楚國公,又是一個不好敷衍的人,你即便要拒絕,可也得要有個說得過去的理由才行。
坐在李格非身旁的王氏斜眼瞧了瞧刑恕,臉上雖然沒有什麽異常的表現,心底裏卻是對此人甚是厭惡:
刑恕在被章惇重用之後,為了給自己的積累資本,便處心積慮地羅織甚至捏造各種元佑黨人的所謂罪狀,其中就曾誣告了自己的父親王珪,說他曾謀議擁立雍王,以至於王珪在死後還被奪爵貶官、並累及了幾個為官的兒子。
王氏不諳政治,但是心裏自然會有一把判斷是非好歹的尺子。平時看著趙明誠這孩子感覺還挺不錯,可是今天看到前來幫他提親的姑父,總是覺得心裏頭像是吞了一隻蒼蠅般地不太舒服。
正好此時又有了楚國公代秦剛的提親,使得她原本已經與李格非統一好的想法,便在此時就有了一點鬆動。所以她便輕聲對丈夫說道:“既然有了兩家同時來提親,兩個年輕人又都在這裏,官人你不妨可以出出題考考他們。清娘自幼便是聰敏好學,為她擇個聰慧出眾的夫婿,總歸會是不錯的!”
“是啊!王夫人說得甚有道理!”這刑恕剛才被楚國公顯寶一般地搬出了秦剛的諸多頭銜,正堵得有點氣悶,突然聽到王氏的這幾句話,立即便感覺對方是向著自己的。
因為趙明誠目前還在讀書,這要是比做官、比仕途,則在已經出仕了的秦剛麵前明顯就是短板。而正是因為讀著書,這比試才學的話,秦剛的水平他雖然沒有概念,自家的這個侄子在周圍人中還是非常突出的,“文叔也是當朝難得的才子,今天我帶舍侄過來,既是提親,也是求教,不妨便讓他們兩個年輕人在這裏比試比試,唯才擇婿,這也是難得的一段佳話嘛!楚國公,您覺得意下如何?”
“刑侍讀都不反對,老夫又有何異議啊!”趙令勔平時在家裏不知聽了自己兒子講了多少遍的這秦剛如何地才華出眾,原本還在擔心這刑恕會顧忌這點不敢接話,此時卻聽得對方主動應戰,不由地喜出望外,滿口承諾。
這下子,卻是把所有的問題都推到了李格非的麵前。
他有點不滿地看了看自己的夫人,但是王氏卻是微微前傾了身子,對他低語道:“試題都是由老爺來出,標準都還是在老爺手上。”
李格非心裏一下子透亮了起來,立即對夫人點了點頭,這才轉頭對堂內的眾人說道:“小女著實不過蒲柳弱質,自小被我寵溺,生性又極是頑劣,原本是難以配得上今天過來的兩位小郎。但是不意楚國公及和叔兄都能瞧得起我李家,都已經上門來提親了,下官實感榮寵。隻是,女兒隻有一位,許配給哪家,都得有個計較與說法,總不至於隨隨便便地就拂了哪位的臉麵!”
“員外郎嫁女兒,總得你說了算,我和刑侍讀的臉麵並不重要、哈哈、不重要!”
刑恕卻是哼了一聲,並沒有開口。
李格非繼續說道:“我這女兒,自小便是與他家女子不一樣,不愛女紅德容,卻是酷愛詩詞、好習金石,這點在京城裏,也算是小有薄名的。”
堂內眾人聽了之後,也都是點頭默認。
“按理說,女子總是應該遵守三從四德,無奈某這膝下,唯有這一個女兒,總是盼著她能夠順著自己的心意成長,將來也可以嫁個懂她知她的如意郎君。所以,方才拙荊的提議,我看今天過來的兩位提親人也十分地認可,說來,也不失為一個兩相合宜的好辦法。這年輕人嘛,不管是德甫、還是徐之,都是有著無限發展的未來。所以,今天既然是在下擇婿,那麽就由我來出三個題目,讓這兩位年輕人考一考、比一比:哪一位更有高才、哪一位更有捷學,下官也好放心將小女許配於他,不知兩位覺得如何?”
這番話說的,在場的幾位都覺得沒什麽。
這趙明誠雖然看著秦剛有點膽怯,但卻想著平時李格非便是對自己十分入眼,又是他來出題,心裏便是多了幾分安心。
而秦剛本來到此,就是懷著向清娘表達自己對其不離不棄的決心,明知李格非一定會在出題方麵故作刁難,可是事實原本不就是這樣的嗎?
再說了,要是之前沒有得到章惇的提醒、要是沒有楚國公的出麵幫其提親,今天這趙李兩家不就會在他根本不知情的情況下把這親事給議成了麽?
所以,今天他對於自己能夠出現在這裏,就已經是十分滿意了。更不要說,現在還能夠獲得一個“比試擇婿”的機會,他更是相當地心滿意足。
“幾位稍待片刻,容在下細細考慮一下這試題。”李格非一拱手,眾人皆說甚好。
李格非開始在心裏盤算著:
眼下的這種情況,用考題比較來決定未來女婿的人選,從他的角度來說,自然還是希望偏向於趙明誠,但是也不能偏得過於明顯,否則楚國公那裏一關自然是過不去的。思索良久,終於有了一番想法。
於是李格非微笑著說道:“比試既然是有三道題,自然是各有側重。第一道題我想應該還是比一下詩詞,凡大宋士子,詩詞皆為學問基礎,把此題設為第一道,我想兩位提親人都沒有意見吧?”
刑恕覺得,這秦剛雖然之前有過一些作品與薄名,但也未必就在詩詞造詣上勝過趙明誠多少,雖然這一題上自家侄子的優勢不大,但從大勢與麵上來看,也隻能說好。
而趙令勔則連連點頭表示認可。
“前麵說過,小女自幼酷愛金石之學,為她選擇的夫婿,自然是希望兩人能夠多有共同話題,相互交流,聊得起來,所以第二道題自然要考一考兩位賢侄的金石知識。這點也不過份吧?”此話一出,刑恕與趙明誠已經暗露喜色,他們都明白在這方麵自己所占有的優勢,而秦剛雖然名聲在外,卻是從未聽說過他對金石學有過什麽研究。
而這正是李格非的精明之處:他故意用秦剛略占優勢的詩詞作為第一題,相當於封住了趙令勔的嘴,接下來的第二題則提出了趙明誠最擅長的金石知識,這就可以讓趙令勔無法就此反駁,隻能應承。
“第三題咱們就比一比記憶力,為了公平起見,我也不拿舊文典章出來,而是拿一篇從未外傳過的小文,讓兩位賢侄看一遍,然後再憑記憶看看能默出多少。”
這第三題看似公平,不過操作空間實在是大:你李格非說的是“從未外傳”,但是誰又能知道你拿的東西有沒有貓膩呢?
隻是懷疑歸懷疑,在沒有證據時卻是無法拿到表麵上來說的,也就隻能點頭應下。
這楚國公趙令勔心裏也是有數,卻是感歎自己也就隻能幫到這裏了。
這時,李格非突然對著門口喝道:“躲在那裏幹什麽?成什麽樣子?!”
眾人眼光看過去,卻是李格非的小兒子李迒陪著笑走出來:“兒子聽說大人要出題考較,所以就想著能夠聽一聽,學習一下,長長見識!”
“想學習就大大方方地進來,坐你娘親身邊吧!”李格非其實心裏清楚,這兒子自小就聽清娘的話,一定是被派過來打聽情況的,索性就把他留在廳堂中了。
“這第一道題比試的是詩詞,大家都是以切磋交流為主。”李格非看了看秦剛與趙明誠,開口說道:“比試的規則非常簡單,我就出個最常見的詞牌《虞美人》,兩位賢侄便以此詞牌賦詞一首,另外再作一篇同題材的七律,如何?”
常見的詞牌較難寫出新意,短時間裏又規定還得再寫一首同題材的七律詩歌。所以,比試詩詞,看似是秦剛的長項,但是通過這種比試方法,實際上把天平又向趙明誠那裏傾斜了不少——畢竟,這樣子的作業方式對於太學的學生則更為常見。
“迒哥兒既然過來學習,也不要幹站在那裏,去伺候一下筆墨吧!”
李迒立即應了下來,趕緊去廂房裏拿了兩套筆墨紙硯出來,先給趙明誠那裏擺好,又到秦剛這裏,在給他的硯台裏添水時,悄悄地低聲說了句:“姐夫!加油!”
秦剛聽得心頭一暖,又看了看人小鬼大的他,微笑著以迴謝。
趙明誠已經開始苦苦思索了起來。
秦剛心裏也是不敢大意,後麵兩道題有著極大的風險,所以詩詞這題,他必須要確保毫無爭議地勝出才行。
當然,如果能給後兩道題挖個坑,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因為今天是上門來提親,所以李格非的夫人王氏也跟著出來,坐在了李格非的旁邊。
也是因為多來了些人,下人們則趕緊手忙腳亂地安排著上茶水。
這邊李格非的腦子裏一直開始發暈,也不知道該如何開口說話,隻能端起茶杯在那裏思索著。
還是刑恕老道,他很快就已經看清了現狀,也基本確定了李格非對於楚國公的突然上門是沒有準備的,這也就讓他多了幾分的信心。
其實楚國公什麽的,以他今天的地位,是不會發怵的。
大宋對於皇室權限的製約是空前的,無非就是地位高貴點,見了麵多給點麵子。要說想在京城裏橫行霸道,來點什麽仗勢欺人,那是不可能的。
當然了,人家楚國公今天來的姿態也不錯,不擺架子不擺譜,就是笑嗬嗬地說自己來給後生小輩作媒提親的,所以大家才能夠一起坐在這裏喝茶。
刑恕想定了眼前的事情,於是決定還是要把握主動,便率先開口:“今天正好楚國公也在,所以我就借著貴客光臨的喜氣,想代我家侄子趙明誠趙德甫,向李文叔李員外郎家的千金提親。我這侄子今年十九歲,雖然還未出仕,但卻已經考入京城太學就讀。並且也通過了考試順利升入中舍,料想明年科舉之年,必能順利升入上舍。而且舍侄平時喜愛鑽研金石學,也是與令愛多有共同愛好,如能結成秦晉之好,他日必將琴瑟相和、白頭偕老。此為我代趙家送來的求親納彩禮單,請笑納!”
說完,刑恕便向李格非遞上了一份提親禮單。
其實這件事都是李格非事先和趙挺之已經商量好了的,就等著今天托刑恕過來跑上一趟,把這表麵之事走個過場。然後他再裝模作樣地拿著趙明誠與李清照的八字去對驗一下,美其名曰要看看合不合,而實際結果則一定會是合的。
隻是,就在李格非準備起身接過刑恕要遞交的禮單時,一直笑眯眯地在旁喝茶的楚國公卻開口了:“且慢!這便就是‘一家養女百家求’啊!李員外郎養出了好女兒,恰巧這次,我也是代寶文閣待製、知滄州、開國男、朝議大夫秦剛,向李文叔家的千金提親。這是我代秦家送來的求親納彩禮單。”
“開國男?秦剛他,他封爵了?”李格非與刑恕聽著都嚇了一跳。
“哦,前日聖上剛賜的恩典。”趙令勔覺得自己來作的這個媒非常地省心,什麽好話也不必講,直接將秦剛目前的頭銜擺一遍就足夠了,而且他還在想,還有什麽“賜四品服色,加佩金魚袋”等等的加銜榮譽也不必說了,他就將目光投到了李格非身上,“所以,大家都是來向員外郎求親,求的也是同一個好女兒,今天可得要好好地選一選了!”
這番話令李格非一下子陷入了兩難。
倒也不是因為秦剛目前的地位,這些東西他之前都是知曉的,就算是剛知道的爵位也無法給他加分。
李格非之所以不想選他做女婿的原因並非在這些方麵,而是秦剛的政治立場與行事準則,讓他無法放心地將女兒托付出去。
正是因為之前被王仲琓來問了一次,他就想著趕緊悄悄地和趙挺之把這親家給結了,也就省得再被此事煩擾。哪知道今天就眼看就要做好的事情,卻不知怎麽就被秦剛這小子知道了。而且托的這個提親人楚國公,又是一個不好敷衍的人,你即便要拒絕,可也得要有個說得過去的理由才行。
坐在李格非身旁的王氏斜眼瞧了瞧刑恕,臉上雖然沒有什麽異常的表現,心底裏卻是對此人甚是厭惡:
刑恕在被章惇重用之後,為了給自己的積累資本,便處心積慮地羅織甚至捏造各種元佑黨人的所謂罪狀,其中就曾誣告了自己的父親王珪,說他曾謀議擁立雍王,以至於王珪在死後還被奪爵貶官、並累及了幾個為官的兒子。
王氏不諳政治,但是心裏自然會有一把判斷是非好歹的尺子。平時看著趙明誠這孩子感覺還挺不錯,可是今天看到前來幫他提親的姑父,總是覺得心裏頭像是吞了一隻蒼蠅般地不太舒服。
正好此時又有了楚國公代秦剛的提親,使得她原本已經與李格非統一好的想法,便在此時就有了一點鬆動。所以她便輕聲對丈夫說道:“既然有了兩家同時來提親,兩個年輕人又都在這裏,官人你不妨可以出出題考考他們。清娘自幼便是聰敏好學,為她擇個聰慧出眾的夫婿,總歸會是不錯的!”
“是啊!王夫人說得甚有道理!”這刑恕剛才被楚國公顯寶一般地搬出了秦剛的諸多頭銜,正堵得有點氣悶,突然聽到王氏的這幾句話,立即便感覺對方是向著自己的。
因為趙明誠目前還在讀書,這要是比做官、比仕途,則在已經出仕了的秦剛麵前明顯就是短板。而正是因為讀著書,這比試才學的話,秦剛的水平他雖然沒有概念,自家的這個侄子在周圍人中還是非常突出的,“文叔也是當朝難得的才子,今天我帶舍侄過來,既是提親,也是求教,不妨便讓他們兩個年輕人在這裏比試比試,唯才擇婿,這也是難得的一段佳話嘛!楚國公,您覺得意下如何?”
“刑侍讀都不反對,老夫又有何異議啊!”趙令勔平時在家裏不知聽了自己兒子講了多少遍的這秦剛如何地才華出眾,原本還在擔心這刑恕會顧忌這點不敢接話,此時卻聽得對方主動應戰,不由地喜出望外,滿口承諾。
這下子,卻是把所有的問題都推到了李格非的麵前。
他有點不滿地看了看自己的夫人,但是王氏卻是微微前傾了身子,對他低語道:“試題都是由老爺來出,標準都還是在老爺手上。”
李格非心裏一下子透亮了起來,立即對夫人點了點頭,這才轉頭對堂內的眾人說道:“小女著實不過蒲柳弱質,自小被我寵溺,生性又極是頑劣,原本是難以配得上今天過來的兩位小郎。但是不意楚國公及和叔兄都能瞧得起我李家,都已經上門來提親了,下官實感榮寵。隻是,女兒隻有一位,許配給哪家,都得有個計較與說法,總不至於隨隨便便地就拂了哪位的臉麵!”
“員外郎嫁女兒,總得你說了算,我和刑侍讀的臉麵並不重要、哈哈、不重要!”
刑恕卻是哼了一聲,並沒有開口。
李格非繼續說道:“我這女兒,自小便是與他家女子不一樣,不愛女紅德容,卻是酷愛詩詞、好習金石,這點在京城裏,也算是小有薄名的。”
堂內眾人聽了之後,也都是點頭默認。
“按理說,女子總是應該遵守三從四德,無奈某這膝下,唯有這一個女兒,總是盼著她能夠順著自己的心意成長,將來也可以嫁個懂她知她的如意郎君。所以,方才拙荊的提議,我看今天過來的兩位提親人也十分地認可,說來,也不失為一個兩相合宜的好辦法。這年輕人嘛,不管是德甫、還是徐之,都是有著無限發展的未來。所以,今天既然是在下擇婿,那麽就由我來出三個題目,讓這兩位年輕人考一考、比一比:哪一位更有高才、哪一位更有捷學,下官也好放心將小女許配於他,不知兩位覺得如何?”
這番話說的,在場的幾位都覺得沒什麽。
這趙明誠雖然看著秦剛有點膽怯,但卻想著平時李格非便是對自己十分入眼,又是他來出題,心裏便是多了幾分安心。
而秦剛本來到此,就是懷著向清娘表達自己對其不離不棄的決心,明知李格非一定會在出題方麵故作刁難,可是事實原本不就是這樣的嗎?
再說了,要是之前沒有得到章惇的提醒、要是沒有楚國公的出麵幫其提親,今天這趙李兩家不就會在他根本不知情的情況下把這親事給議成了麽?
所以,今天他對於自己能夠出現在這裏,就已經是十分滿意了。更不要說,現在還能夠獲得一個“比試擇婿”的機會,他更是相當地心滿意足。
“幾位稍待片刻,容在下細細考慮一下這試題。”李格非一拱手,眾人皆說甚好。
李格非開始在心裏盤算著:
眼下的這種情況,用考題比較來決定未來女婿的人選,從他的角度來說,自然還是希望偏向於趙明誠,但是也不能偏得過於明顯,否則楚國公那裏一關自然是過不去的。思索良久,終於有了一番想法。
於是李格非微笑著說道:“比試既然是有三道題,自然是各有側重。第一道題我想應該還是比一下詩詞,凡大宋士子,詩詞皆為學問基礎,把此題設為第一道,我想兩位提親人都沒有意見吧?”
刑恕覺得,這秦剛雖然之前有過一些作品與薄名,但也未必就在詩詞造詣上勝過趙明誠多少,雖然這一題上自家侄子的優勢不大,但從大勢與麵上來看,也隻能說好。
而趙令勔則連連點頭表示認可。
“前麵說過,小女自幼酷愛金石之學,為她選擇的夫婿,自然是希望兩人能夠多有共同話題,相互交流,聊得起來,所以第二道題自然要考一考兩位賢侄的金石知識。這點也不過份吧?”此話一出,刑恕與趙明誠已經暗露喜色,他們都明白在這方麵自己所占有的優勢,而秦剛雖然名聲在外,卻是從未聽說過他對金石學有過什麽研究。
而這正是李格非的精明之處:他故意用秦剛略占優勢的詩詞作為第一題,相當於封住了趙令勔的嘴,接下來的第二題則提出了趙明誠最擅長的金石知識,這就可以讓趙令勔無法就此反駁,隻能應承。
“第三題咱們就比一比記憶力,為了公平起見,我也不拿舊文典章出來,而是拿一篇從未外傳過的小文,讓兩位賢侄看一遍,然後再憑記憶看看能默出多少。”
這第三題看似公平,不過操作空間實在是大:你李格非說的是“從未外傳”,但是誰又能知道你拿的東西有沒有貓膩呢?
隻是懷疑歸懷疑,在沒有證據時卻是無法拿到表麵上來說的,也就隻能點頭應下。
這楚國公趙令勔心裏也是有數,卻是感歎自己也就隻能幫到這裏了。
這時,李格非突然對著門口喝道:“躲在那裏幹什麽?成什麽樣子?!”
眾人眼光看過去,卻是李格非的小兒子李迒陪著笑走出來:“兒子聽說大人要出題考較,所以就想著能夠聽一聽,學習一下,長長見識!”
“想學習就大大方方地進來,坐你娘親身邊吧!”李格非其實心裏清楚,這兒子自小就聽清娘的話,一定是被派過來打聽情況的,索性就把他留在廳堂中了。
“這第一道題比試的是詩詞,大家都是以切磋交流為主。”李格非看了看秦剛與趙明誠,開口說道:“比試的規則非常簡單,我就出個最常見的詞牌《虞美人》,兩位賢侄便以此詞牌賦詞一首,另外再作一篇同題材的七律,如何?”
常見的詞牌較難寫出新意,短時間裏又規定還得再寫一首同題材的七律詩歌。所以,比試詩詞,看似是秦剛的長項,但是通過這種比試方法,實際上把天平又向趙明誠那裏傾斜了不少——畢竟,這樣子的作業方式對於太學的學生則更為常見。
“迒哥兒既然過來學習,也不要幹站在那裏,去伺候一下筆墨吧!”
李迒立即應了下來,趕緊去廂房裏拿了兩套筆墨紙硯出來,先給趙明誠那裏擺好,又到秦剛這裏,在給他的硯台裏添水時,悄悄地低聲說了句:“姐夫!加油!”
秦剛聽得心頭一暖,又看了看人小鬼大的他,微笑著以迴謝。
趙明誠已經開始苦苦思索了起來。
秦剛心裏也是不敢大意,後麵兩道題有著極大的風險,所以詩詞這題,他必須要確保毫無爭議地勝出才行。
當然,如果能給後兩道題挖個坑,自然是再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