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城是秦剛此行到達流求後的最後一站。
此時再見李峰,他早已不再是那個在菱川書院中膽小謹慎的竹匠之子,也不是在處州時混跡於工匠之間的研學夫子。
由於長期的日曬雨淋,他都已經擁有了後世最為推崇的那種小麥色皮膚,來不及清理的胡茬更顯出如今的成熟與曆練。
“學生見過老師!”見了秦剛,李峰依舊十分恭敬,帶著眾人,走上了臨海的一處山頭,興奮且有條理地介紹著這座已經總結了秦城與漢城的建設開發經驗之後,帶同時也是有著更加雄厚的資本而要建設的第三座城市與海港。
秦剛聽著李峰的侃侃而談,也關注到了身邊眾人的興奮與他們偶爾看向更遠方時一瞬而過的迷茫,心裏暗道:“是該到了明確接下來的總體方向的時候了。”
出於最初過來時的謹慎考慮,唐城建設規劃的根據地營寨,建在了鹽水溪入海口自然衝積而成的一塊河洲上,李峰在與內陸平原的隔河之間建了一座吊橋交通,這樣,根據地營寨的防衛壓力也就大大地減輕了。
在這裏,秦剛終於聚齊了所有人。
雖然會議是由他來主持,卻依舊讓秦觀居於上座,他坐在其右手,在其左邊分別是顧大生、林劍與李峰,而宮十二、談建則坐在他右邊,黃小個因為要負責給會場裏的眾人斟茶添水而得以參加這個會議,顯得更為激動。
“各位,去年三月,我們一起越過茫茫大海,來到了這片土地上。僅僅兩年不到的時間,我們便遷來了數萬民眾、開墾出了百萬畝的良田、還建成了三座宏偉城市的雛形。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擁有了自己強大的神居軍,控製了這一片的海域。所以,這一路走來,其間的甘苦滋味,隻有眼前的各位心裏知曉!”
秦剛開場的這番話,說得在座各人皆是心裏一熱:是啊,才兩年不到的時間,他們居然就取得了如此大的成果,但是更有人心裏明白,這些都得益於秦剛的關鍵決策與總體部署,否則的話,隻說一點:一年多前,誰曾聽說過流求這個地方嗎?
“但是,前進的道路上,走得太快,卻不知我們去往何處,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當然,我們中的有些人,會把明確方向的這件事,完全信賴地交在了我的手上。”聽到秦剛說到這裏時,宮十二及黃小個皆是把自己的胸向前挺了挺,認為說的是自己,而且很為這一點而自豪。
當然秦剛並沒有在意這些,而且繼續說道:“隻是,信賴是你們的選擇,方向卻成了我的責任。流求的明天是什麽?我們的目標最終要走向哪裏?我想在今天,跟諸位正式公布這張繪在我心底的藍圖!”
這間臨時充作會議廳的房間裏一片靜寂,有人有猜測、有人還有疑惑、也有人開始興奮。
“雖然此時的我,開始有了清晰的決定,但我還是要老實地告訴各位,一開始的時候,我的確沒有想好,也不得不向各位承認,走到了今天的這一步,並非是我的本意,又或者說,並不是由於我的什麽高瞻遠矚!”
秦剛一邊說著,一邊踱到談建的身邊,拍拍他的肩膀繼續說道:“建哥是這裏麵跟我相處時間最長的一位,是我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所以你最有發言權。我雖然讀書稍微好一些,認的字相對多一點,但我的理想就從來沒有那麽宏大過。很小的時候,我還想過,要是能像老師那樣,有幸結識到蘇徐州那樣的大賢便是此生無憾的選擇了。但是,生活的艱辛、讓我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想著能用讀書學到的知識,幫助父親將小雜貨鋪支撐起來,讓一家人從此能夠吃上飽飯便心滿意足。”
一席話說得李峰也甚是動容,或者說,這也是他當初放棄普通學堂而進入菱川書院的最初理想。
“然而,即使是這樣的微薄願望,也不能被生活中的惡意所包容。所幸,我能以秦姓在家鄉依附上了老師的家族,能夠以老師及師母的寬厚仁愛得以庇護。”這句話說得秦觀甚為感慨,命運的便是如此將他們師徒二人聯係在了一起。
“所以,那時的我在想,好好讀書吧!可以像老師那樣,考個進士,擁有一個可以庇護家人、蔭澤鄉鄰的官身。小個就是在這個時候來到我身邊的吧!”黃小個默默地貼身站在了他的身後。
“可是,進入京城後,向老師學習得越多,心裏的鬱悶就越強:為何如老師、如蘇學士這般滿腹經綸、一身仁義的好官員們卻會盡數皆被打擊棄用,而那些隻需要無條件站隊、甚至吹牛拍馬之輩竟都能占據高位?所以,那時我的理想,唯有想著給這老師一份報恩,給這世間的學問以一份公平,這便是我隨老師從京城前往處州時的初衷。”
黃小個忍不住插口問:“大爺如果先去當官,當了大官不是更能幫得了秦大官人麽?”
“別忘了,此時當官的前提是認可他們‘黨同伐異’的標準,這樣的官隻有踩著各位的頭頂才能走上去啊!”秦剛一言中的,黃小個恍然大悟。
秦剛此時踱到了顧大生、林劍以及宮十二的這邊:“原本說,官匪不相容,可我與駟哥的緣份卻讓我見識到了大宋社會的另一個層麵,更是在宮兄弟這裏領悟了匪與民之間的根本關係。於是,在那時我曾告訴過老師,這天下的貪官汙吏,便是無法除盡的碩鼠,所以,我們這些辛辛苦苦的百姓,在自己也無法活下去的時候,就一定要想辦法離開,去尋找一片可以讓自己生存下來、好好活下去的樂土,所以這片樂土,便是我們今天所在的流求!”
秦觀沉默到了現在才緩緩地開了口:“徐之,為師知道你一路走來的不易,也明白你一路走來的苦心。畢竟,你並不僅僅隻是我的一個弟子,你是在座所有人、以及這全島數萬人心目中的主心骨,是他們口中的秦先生!隻是這世上之事,開頭易,持之難,持之以恆且興盛則更難,對於流求島的定位,你是如何想的?”
秦剛知道這是老師最為關心的根本性大問題,不過此時他也沒有絲毫的含糊,環視了一下眾人,斬釘截鐵地說道:“流求雖為化外之地,但如今滋養我中原子民、收容我文明誌士,尊周禮,執宋刑,便為華夏之地,某意今日為流求開邦,並設秦、漢、唐三州。秦剛當仁不讓,便為此流求邦的首任執政!”
此言一出,眾人心中嘩然,然麵上反應卻各不相同。
諸如宮十二、顧大生、林劍等人,心中早就將秦剛視為自己一生追隨的主公,若不是怕給他添亂,甚至早就有了想請他稱王稱帝的想法了,如今聽得秦剛之言是要立流求為邦,並自立為流求執政,他們的心思簡單,覺得這不過是稱帝稱王的另一種說法罷了,所以,也不會計較名稱上的差異,而是忍不住心頭的陣陣狂喜,相顧而點頭。
而談建、李峰、黃小個三人則是頭腦暈乎著,一時間來不及反應。
當然,眾人並未第一時間出言表態,關鍵還是在等待秦觀的態度。因為他的身份太過於特殊,一則他雖被貶官,卻仍是大宋的臣子,二則他也是秦剛的老師,有著一言九鼎的能力。
隻是此時秦觀的心頭,卻是一塊石頭終於落地:邦雖可理解為國家,但更是指諸侯封國之意,所以過去才會有“萬邦來朝”的說法,便是說這流求雖然為邦,仍然還會奉大宋王朝為正主。而“執政”一詞,雖然權同王侯,關鍵卻是有任期的臣子之職之意,他非常明白,這是弟子對他心中執念的一種妥協。
秦觀知道眾人都在等候著自己的表態,他當即離座起身,走到秦剛麵前的空地上開始整理冠服。眾人一見,皆是又驚又喜地慌忙起身跟上,在他的身後排成了一排。
秦觀稍事整理之後,看看身邊各人,堅定且清晰地對著秦剛行禮並道:“屬下恭賀流求今日立邦!恭賀秦執政就任大位!”
秦大官人也認可了!眾人大喜之下,隨之齊聲賀道:
“屬下恭賀流求今日立邦!恭賀秦執政就任大位!”
“哈哈!”秦剛知道,此時的基本禮儀不可廢免,待得眾人行禮完畢,立即上前拉過秦觀之手,道:“我意在這流求邦正式設立執政堂,老師辛勞,先為我執政堂之右丞,總理邦內一眾庶務。左丞一職,虛位高待,以示我邦求賢若渴之意,老師認為如何?”
秦剛的這一安排甚為高明,雖是左丞為尊,但在空缺之時,右丞便是最高官職。而在此之前他們也曾商量過陸續勸請中原被流放貶謫的蜀黨精英來流求的想法,所以此時將左丞空置,便可充分展示他們的誠意。
秦觀當下便慨然應下:“執政有托,某不敢辭,敢不承命!”
眾人也紛紛上前祝賀秦觀秦右丞。
“流求地小事疏,執政堂下暫隻設三司:帥司由林劍負責,總管全島軍隊;財司由李峰負責,掌管賦稅倉儲及用度;民司由宮十二負責,掌管城政農工及海貿。三司主官皆稱以司監。此後,其它司衙以及三州之主官,或由各位兼任、或外請提拔,皆由秦右丞斟酌決策!”
對於流求邦的管理體係,秦剛雖然心裏有些新的想法,但覺得還是先依著當下的習慣,分步分階段地進行影響改變,目前的三司結構,既借鑒繼承了大宋在路一級設立帥、漕、憲、倉四司的模式,也迎合了流求的現狀,顯得更加高效務實。
“顧大生與談建你們二人,還需與我迴到中原,另有重責相托。”秦剛看了看他們,並打趣道,“沒能給你們封官,不會有失落吧?”
兩人都是實在人,連忙否認,談建說:“大哥知道我的能力,四海銀行那個大攤子,我自覺尚有餘力,但要是去做官卻不是我的擅長。”
而顧大生則直接開口說:“主公心中有天下,顧某跟對了人,卻有什麽可擔心的!”
這話說得有點露骨,秦觀則當作沒聽見。
秦剛卻是接過這句話,開啟了再一段令人震驚的懇談:“的確,今天我們在流求開啟的,將是我們要改變這天下的第一步!”
“諸位有沒有想過,今天的流求邦眾人,其共同點是什麽?”秦剛環視了一下大家,提出了一個有似直擊要點的問題,繼而自己就講起了答案,“老師,是大宋的罪官;大生與十二,是曾經的土匪;我們幾個,都曾是不得溫飽而掙紮的商戶小民;如今開荒種糧的大批墾民,一度都是食不裹腹的流民冗兵。”
一席話,說得眾人臉色沉重,卻又不得不點頭認可。
“但我們在流求,卻成為了偉大城市的規劃者、富饒糧倉的建設者、東南海域的稱霸者,就算是平民百姓,都成為了自食其力、日漸富裕的商人、掌櫃、農莊主、管家……為什麽大家到了流求後,就會有如此翻天覆地式的變化?僅僅隻是這裏有幾百萬畝可開墾地荒田麽?”秦剛終於提出了關鍵的問題,堅定地等待著大家的迴答。
“因為主公提出的均一賦稅、勞役付錢以及免費開荒的仁政之策!”宮十二還是堅持著他一如既往地虔誠態度。
“因為秦先生將菱川書院的大量技術發明都無私地傳授給了這些墾民,讓他們可以更加輕鬆產出糧食與商品,創造出更多的財富!”李峰也從自己的工作中想到了一點。
“因為我們神居兵有了更多的尊重與保障,才能更加賣命地保護大家在這裏的安居樂業,不受外敵幹擾!”顧大生也後知後覺地總結出了一點。
秦觀顯然想得更多,他已經意識到了當下朝廷管理體製在流求的空白,結果帶來的並非是混亂與麻煩,反而卻是產生出了更多的幸運與益處,隻是這與他長期習慣接受的信仰教育產生了激烈的衝突,以至於,他在想明白之前隻能暫時保持沉默。
“大家說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我想簡單地把它歸納在一起,應該就是:有仁政實施、有技術支撐、有武力保障。其實,這三點就是我們尋常百姓希望朝廷與官府所能夠帶給我們的東西,隻要能夠有這三樣,哪怕我們已經一無所有,卻能夠憑借著我們的雙手,在這荒蕪的島上,建起一座座宏大的城市、創造一處處更加繁盛的文明。”
“在我跟老師的學習中,其實我們都很明白仁政該如何去施行、技術該如何去推廣、武力該如何去保障。隻是可惜,我們身處於一個熱衷於黨爭與相互扯蛋的朝廷時局之中,太多的因素與理由,讓我們根本就隻能疲於應付這種糟糕的外在影響。因此,曆史上有多少先聖先賢們都曾憧憬過一個完美適合自己去實現理想的地方,莊子認為它是‘無為世界’,孔子與孟子都提到過‘大同天下’,陶淵明則描繪成了‘桃源之鄉’。而我,不過在遵循著這些聖賢的腳步,在這流求島的化外之地,嚐試一下不受外力影響的仁政、科技與武力同步繁盛局麵的快速實現。”
秦剛的這番描述,顯然對秦觀極有觸動,他緩緩地開口道:“我明白了執政的思路,流求的發展,並非是置身於中原皇宋之外,隻讓我們自己在流求生活得更好,而應是以重塑華夏文明為已任,成為重現唐虞盛世之新聖地,最終是讓全天下的百姓生活得更加美好!”
“右丞的說法甚得我心。”既然探討政事,當得正式一點,秦剛繼續說道,“前麵某談過,這樣的理想與目標也是一步步地緩慢成型的。在流求接納大量流民冗兵的同時,我們卻見證了在同樣富庶肥沃的江南之地腐敗吏治與百姓的苦難。而更加促使我真正下定決心的,卻是這次西北的一行!”
“西賊的強大與兇猛,遠被我此次的勝績所遮掩。即使有了鄜延大勝的諸多勝果,盡滅西夏之患仍然還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某更不知章老經略能夠在西北支撐多長的時間,駟哥這次留在西北,到底能夠讓西軍的戰力恢複到什麽樣的程度?”秦剛談到這裏時,不禁露出了憂心忡忡的神色。
“執政!讓顧某此去西北,定與駟哥聯手對付西賊,讓執政為此放心!”顧大生此時立即挺身拍著胸脯大聲說道。
“西賊的黨項人雖兇猛,然不及北遼契丹人兇悍的十之有一!”秦剛輕輕說道。
在座懂兵之人,從顧大生到林劍,包括宮十二與秦觀,卻都是明白北遼的國力及其契丹騎兵之兇悍之名,要不也不至於大宋立朝至今,對於幽雲之地的收複,一直是空有口號,卻少有人敢去實際觸及啊。
“而契丹人雖兇悍,卻不及極北之地的女真人兇殘的百分之一!”
什麽,在座的人都聽懂了秦剛所說的這句話的意思,但是卻又無一人能夠明白他所說的比遼人兇殘百倍之多的“女真人”是從哪裏來的?又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是的,你們莫要管我是從何而知的這一切!但隻需要記住我今天所講的這些:”秦剛此時目光堅定地看著眾人,“如果,我們不作任何的努力與改變,大宋立國一百多年的盛世繁華、華夏大地千百年來的文明傳承、中原千萬民眾百姓的生命與財富,包括絕大多數人的家園,都將會隨著三十年左右後的女真人南侵,被盡數地毀滅!”
眾人皆震驚了!
秦執政這是在說什麽?他是在作一場“滅世之災”的預言麽?
“老師是說差不多三十年之後,北方的契丹人會大規模南侵麽?”李峰先是小心地詢問求證。
“三十年後南侵的不是契丹人,而是比契丹人兇殘百倍的女真人!”秦剛立即給予糾正。
關於時間,他是能夠相對精準地推算到曆史上靖康元年應該是在二十八年之後。但是,隨著之前他讓傳授太極拳後趙煦的身體明顯有所好轉,之後又在西北提前絞死了小梁太後。麵對眼前的一些重大曆史節點有可能被改變與已經被改變,靖康年號也有可能推遲甚至會提前,但是女真人的崛起,卻是曆史的大勢,不可阻擋!
“咳!徐之,這個女真人,我倒是在國史院的典籍中見過有些記載,應該是居於東北寒苦之地,多產有良馬,太祖太宗之朝時,時有貢馬售馬來往,之後應該是被遼人征服,鮮有消息了。”秦觀倒真是博學強記,說的竟然的確是北宋與女真人早期來往的事實。
“正是他們。”
“據我所知,這女真人生活極苦且人丁稀少,隻是契丹人所管的眾多土著部落之一,果真會有徐之你所說的這麽可怕嗎?”秦觀提出了自己疑惑。
“女真人並不少,隻是他們現在還不團結,分裂成很多個零散的部落。北遼太祖就曾與女真兵交過手,留下過一句話,叫作‘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所以,大生與我北去,對付西賊與北虜都隻是順便的事情,我們真正的敵人將會是差不多二十年後開始興起的女真人,我希望你們可以不說、但務必要將此話牢牢地記住!”
林劍卻是一下子問了個真正關鍵的問題:“如執政所言,這契丹人兇過黨項人十倍,而女真人又兇過契丹人百倍,與其交手,何以為戰?”
“此問甚好!”秦剛讚道,“過些日子,宗阿四和幾名菱川士子已經提前過來了,他們在西北器作院裏改良造出了新式的轟天雷。這次他們來流求,將會正式成立火器院,研究製造新式火器,尤其是用來克製女真鐵騎的火炮!而火器院的經費將由財司全力提供。”
宋時的炮還是沒有發射筒的概念,實際指的就是投石機,而趙駟在繳獲了西夏人的旋風炮後,嚐試了用其拋射轟天雷的用法,並在韋州、鹽州之戰中大放光彩,這些東西林劍都是親身經曆過的,所以對於秦剛此時的所述自然是深信不疑。
“自帝建流求火炮院起,炮者,始成炮也!火炮,終成戰爭之王者!”
——摘自《大時代·武器篇》
此時再見李峰,他早已不再是那個在菱川書院中膽小謹慎的竹匠之子,也不是在處州時混跡於工匠之間的研學夫子。
由於長期的日曬雨淋,他都已經擁有了後世最為推崇的那種小麥色皮膚,來不及清理的胡茬更顯出如今的成熟與曆練。
“學生見過老師!”見了秦剛,李峰依舊十分恭敬,帶著眾人,走上了臨海的一處山頭,興奮且有條理地介紹著這座已經總結了秦城與漢城的建設開發經驗之後,帶同時也是有著更加雄厚的資本而要建設的第三座城市與海港。
秦剛聽著李峰的侃侃而談,也關注到了身邊眾人的興奮與他們偶爾看向更遠方時一瞬而過的迷茫,心裏暗道:“是該到了明確接下來的總體方向的時候了。”
出於最初過來時的謹慎考慮,唐城建設規劃的根據地營寨,建在了鹽水溪入海口自然衝積而成的一塊河洲上,李峰在與內陸平原的隔河之間建了一座吊橋交通,這樣,根據地營寨的防衛壓力也就大大地減輕了。
在這裏,秦剛終於聚齊了所有人。
雖然會議是由他來主持,卻依舊讓秦觀居於上座,他坐在其右手,在其左邊分別是顧大生、林劍與李峰,而宮十二、談建則坐在他右邊,黃小個因為要負責給會場裏的眾人斟茶添水而得以參加這個會議,顯得更為激動。
“各位,去年三月,我們一起越過茫茫大海,來到了這片土地上。僅僅兩年不到的時間,我們便遷來了數萬民眾、開墾出了百萬畝的良田、還建成了三座宏偉城市的雛形。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擁有了自己強大的神居軍,控製了這一片的海域。所以,這一路走來,其間的甘苦滋味,隻有眼前的各位心裏知曉!”
秦剛開場的這番話,說得在座各人皆是心裏一熱:是啊,才兩年不到的時間,他們居然就取得了如此大的成果,但是更有人心裏明白,這些都得益於秦剛的關鍵決策與總體部署,否則的話,隻說一點:一年多前,誰曾聽說過流求這個地方嗎?
“但是,前進的道路上,走得太快,卻不知我們去往何處,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當然,我們中的有些人,會把明確方向的這件事,完全信賴地交在了我的手上。”聽到秦剛說到這裏時,宮十二及黃小個皆是把自己的胸向前挺了挺,認為說的是自己,而且很為這一點而自豪。
當然秦剛並沒有在意這些,而且繼續說道:“隻是,信賴是你們的選擇,方向卻成了我的責任。流求的明天是什麽?我們的目標最終要走向哪裏?我想在今天,跟諸位正式公布這張繪在我心底的藍圖!”
這間臨時充作會議廳的房間裏一片靜寂,有人有猜測、有人還有疑惑、也有人開始興奮。
“雖然此時的我,開始有了清晰的決定,但我還是要老實地告訴各位,一開始的時候,我的確沒有想好,也不得不向各位承認,走到了今天的這一步,並非是我的本意,又或者說,並不是由於我的什麽高瞻遠矚!”
秦剛一邊說著,一邊踱到談建的身邊,拍拍他的肩膀繼續說道:“建哥是這裏麵跟我相處時間最長的一位,是我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所以你最有發言權。我雖然讀書稍微好一些,認的字相對多一點,但我的理想就從來沒有那麽宏大過。很小的時候,我還想過,要是能像老師那樣,有幸結識到蘇徐州那樣的大賢便是此生無憾的選擇了。但是,生活的艱辛、讓我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想著能用讀書學到的知識,幫助父親將小雜貨鋪支撐起來,讓一家人從此能夠吃上飽飯便心滿意足。”
一席話說得李峰也甚是動容,或者說,這也是他當初放棄普通學堂而進入菱川書院的最初理想。
“然而,即使是這樣的微薄願望,也不能被生活中的惡意所包容。所幸,我能以秦姓在家鄉依附上了老師的家族,能夠以老師及師母的寬厚仁愛得以庇護。”這句話說得秦觀甚為感慨,命運的便是如此將他們師徒二人聯係在了一起。
“所以,那時的我在想,好好讀書吧!可以像老師那樣,考個進士,擁有一個可以庇護家人、蔭澤鄉鄰的官身。小個就是在這個時候來到我身邊的吧!”黃小個默默地貼身站在了他的身後。
“可是,進入京城後,向老師學習得越多,心裏的鬱悶就越強:為何如老師、如蘇學士這般滿腹經綸、一身仁義的好官員們卻會盡數皆被打擊棄用,而那些隻需要無條件站隊、甚至吹牛拍馬之輩竟都能占據高位?所以,那時我的理想,唯有想著給這老師一份報恩,給這世間的學問以一份公平,這便是我隨老師從京城前往處州時的初衷。”
黃小個忍不住插口問:“大爺如果先去當官,當了大官不是更能幫得了秦大官人麽?”
“別忘了,此時當官的前提是認可他們‘黨同伐異’的標準,這樣的官隻有踩著各位的頭頂才能走上去啊!”秦剛一言中的,黃小個恍然大悟。
秦剛此時踱到了顧大生、林劍以及宮十二的這邊:“原本說,官匪不相容,可我與駟哥的緣份卻讓我見識到了大宋社會的另一個層麵,更是在宮兄弟這裏領悟了匪與民之間的根本關係。於是,在那時我曾告訴過老師,這天下的貪官汙吏,便是無法除盡的碩鼠,所以,我們這些辛辛苦苦的百姓,在自己也無法活下去的時候,就一定要想辦法離開,去尋找一片可以讓自己生存下來、好好活下去的樂土,所以這片樂土,便是我們今天所在的流求!”
秦觀沉默到了現在才緩緩地開了口:“徐之,為師知道你一路走來的不易,也明白你一路走來的苦心。畢竟,你並不僅僅隻是我的一個弟子,你是在座所有人、以及這全島數萬人心目中的主心骨,是他們口中的秦先生!隻是這世上之事,開頭易,持之難,持之以恆且興盛則更難,對於流求島的定位,你是如何想的?”
秦剛知道這是老師最為關心的根本性大問題,不過此時他也沒有絲毫的含糊,環視了一下眾人,斬釘截鐵地說道:“流求雖為化外之地,但如今滋養我中原子民、收容我文明誌士,尊周禮,執宋刑,便為華夏之地,某意今日為流求開邦,並設秦、漢、唐三州。秦剛當仁不讓,便為此流求邦的首任執政!”
此言一出,眾人心中嘩然,然麵上反應卻各不相同。
諸如宮十二、顧大生、林劍等人,心中早就將秦剛視為自己一生追隨的主公,若不是怕給他添亂,甚至早就有了想請他稱王稱帝的想法了,如今聽得秦剛之言是要立流求為邦,並自立為流求執政,他們的心思簡單,覺得這不過是稱帝稱王的另一種說法罷了,所以,也不會計較名稱上的差異,而是忍不住心頭的陣陣狂喜,相顧而點頭。
而談建、李峰、黃小個三人則是頭腦暈乎著,一時間來不及反應。
當然,眾人並未第一時間出言表態,關鍵還是在等待秦觀的態度。因為他的身份太過於特殊,一則他雖被貶官,卻仍是大宋的臣子,二則他也是秦剛的老師,有著一言九鼎的能力。
隻是此時秦觀的心頭,卻是一塊石頭終於落地:邦雖可理解為國家,但更是指諸侯封國之意,所以過去才會有“萬邦來朝”的說法,便是說這流求雖然為邦,仍然還會奉大宋王朝為正主。而“執政”一詞,雖然權同王侯,關鍵卻是有任期的臣子之職之意,他非常明白,這是弟子對他心中執念的一種妥協。
秦觀知道眾人都在等候著自己的表態,他當即離座起身,走到秦剛麵前的空地上開始整理冠服。眾人一見,皆是又驚又喜地慌忙起身跟上,在他的身後排成了一排。
秦觀稍事整理之後,看看身邊各人,堅定且清晰地對著秦剛行禮並道:“屬下恭賀流求今日立邦!恭賀秦執政就任大位!”
秦大官人也認可了!眾人大喜之下,隨之齊聲賀道:
“屬下恭賀流求今日立邦!恭賀秦執政就任大位!”
“哈哈!”秦剛知道,此時的基本禮儀不可廢免,待得眾人行禮完畢,立即上前拉過秦觀之手,道:“我意在這流求邦正式設立執政堂,老師辛勞,先為我執政堂之右丞,總理邦內一眾庶務。左丞一職,虛位高待,以示我邦求賢若渴之意,老師認為如何?”
秦剛的這一安排甚為高明,雖是左丞為尊,但在空缺之時,右丞便是最高官職。而在此之前他們也曾商量過陸續勸請中原被流放貶謫的蜀黨精英來流求的想法,所以此時將左丞空置,便可充分展示他們的誠意。
秦觀當下便慨然應下:“執政有托,某不敢辭,敢不承命!”
眾人也紛紛上前祝賀秦觀秦右丞。
“流求地小事疏,執政堂下暫隻設三司:帥司由林劍負責,總管全島軍隊;財司由李峰負責,掌管賦稅倉儲及用度;民司由宮十二負責,掌管城政農工及海貿。三司主官皆稱以司監。此後,其它司衙以及三州之主官,或由各位兼任、或外請提拔,皆由秦右丞斟酌決策!”
對於流求邦的管理體係,秦剛雖然心裏有些新的想法,但覺得還是先依著當下的習慣,分步分階段地進行影響改變,目前的三司結構,既借鑒繼承了大宋在路一級設立帥、漕、憲、倉四司的模式,也迎合了流求的現狀,顯得更加高效務實。
“顧大生與談建你們二人,還需與我迴到中原,另有重責相托。”秦剛看了看他們,並打趣道,“沒能給你們封官,不會有失落吧?”
兩人都是實在人,連忙否認,談建說:“大哥知道我的能力,四海銀行那個大攤子,我自覺尚有餘力,但要是去做官卻不是我的擅長。”
而顧大生則直接開口說:“主公心中有天下,顧某跟對了人,卻有什麽可擔心的!”
這話說得有點露骨,秦觀則當作沒聽見。
秦剛卻是接過這句話,開啟了再一段令人震驚的懇談:“的確,今天我們在流求開啟的,將是我們要改變這天下的第一步!”
“諸位有沒有想過,今天的流求邦眾人,其共同點是什麽?”秦剛環視了一下大家,提出了一個有似直擊要點的問題,繼而自己就講起了答案,“老師,是大宋的罪官;大生與十二,是曾經的土匪;我們幾個,都曾是不得溫飽而掙紮的商戶小民;如今開荒種糧的大批墾民,一度都是食不裹腹的流民冗兵。”
一席話,說得眾人臉色沉重,卻又不得不點頭認可。
“但我們在流求,卻成為了偉大城市的規劃者、富饒糧倉的建設者、東南海域的稱霸者,就算是平民百姓,都成為了自食其力、日漸富裕的商人、掌櫃、農莊主、管家……為什麽大家到了流求後,就會有如此翻天覆地式的變化?僅僅隻是這裏有幾百萬畝可開墾地荒田麽?”秦剛終於提出了關鍵的問題,堅定地等待著大家的迴答。
“因為主公提出的均一賦稅、勞役付錢以及免費開荒的仁政之策!”宮十二還是堅持著他一如既往地虔誠態度。
“因為秦先生將菱川書院的大量技術發明都無私地傳授給了這些墾民,讓他們可以更加輕鬆產出糧食與商品,創造出更多的財富!”李峰也從自己的工作中想到了一點。
“因為我們神居兵有了更多的尊重與保障,才能更加賣命地保護大家在這裏的安居樂業,不受外敵幹擾!”顧大生也後知後覺地總結出了一點。
秦觀顯然想得更多,他已經意識到了當下朝廷管理體製在流求的空白,結果帶來的並非是混亂與麻煩,反而卻是產生出了更多的幸運與益處,隻是這與他長期習慣接受的信仰教育產生了激烈的衝突,以至於,他在想明白之前隻能暫時保持沉默。
“大家說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我想簡單地把它歸納在一起,應該就是:有仁政實施、有技術支撐、有武力保障。其實,這三點就是我們尋常百姓希望朝廷與官府所能夠帶給我們的東西,隻要能夠有這三樣,哪怕我們已經一無所有,卻能夠憑借著我們的雙手,在這荒蕪的島上,建起一座座宏大的城市、創造一處處更加繁盛的文明。”
“在我跟老師的學習中,其實我們都很明白仁政該如何去施行、技術該如何去推廣、武力該如何去保障。隻是可惜,我們身處於一個熱衷於黨爭與相互扯蛋的朝廷時局之中,太多的因素與理由,讓我們根本就隻能疲於應付這種糟糕的外在影響。因此,曆史上有多少先聖先賢們都曾憧憬過一個完美適合自己去實現理想的地方,莊子認為它是‘無為世界’,孔子與孟子都提到過‘大同天下’,陶淵明則描繪成了‘桃源之鄉’。而我,不過在遵循著這些聖賢的腳步,在這流求島的化外之地,嚐試一下不受外力影響的仁政、科技與武力同步繁盛局麵的快速實現。”
秦剛的這番描述,顯然對秦觀極有觸動,他緩緩地開口道:“我明白了執政的思路,流求的發展,並非是置身於中原皇宋之外,隻讓我們自己在流求生活得更好,而應是以重塑華夏文明為已任,成為重現唐虞盛世之新聖地,最終是讓全天下的百姓生活得更加美好!”
“右丞的說法甚得我心。”既然探討政事,當得正式一點,秦剛繼續說道,“前麵某談過,這樣的理想與目標也是一步步地緩慢成型的。在流求接納大量流民冗兵的同時,我們卻見證了在同樣富庶肥沃的江南之地腐敗吏治與百姓的苦難。而更加促使我真正下定決心的,卻是這次西北的一行!”
“西賊的強大與兇猛,遠被我此次的勝績所遮掩。即使有了鄜延大勝的諸多勝果,盡滅西夏之患仍然還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某更不知章老經略能夠在西北支撐多長的時間,駟哥這次留在西北,到底能夠讓西軍的戰力恢複到什麽樣的程度?”秦剛談到這裏時,不禁露出了憂心忡忡的神色。
“執政!讓顧某此去西北,定與駟哥聯手對付西賊,讓執政為此放心!”顧大生此時立即挺身拍著胸脯大聲說道。
“西賊的黨項人雖兇猛,然不及北遼契丹人兇悍的十之有一!”秦剛輕輕說道。
在座懂兵之人,從顧大生到林劍,包括宮十二與秦觀,卻都是明白北遼的國力及其契丹騎兵之兇悍之名,要不也不至於大宋立朝至今,對於幽雲之地的收複,一直是空有口號,卻少有人敢去實際觸及啊。
“而契丹人雖兇悍,卻不及極北之地的女真人兇殘的百分之一!”
什麽,在座的人都聽懂了秦剛所說的這句話的意思,但是卻又無一人能夠明白他所說的比遼人兇殘百倍之多的“女真人”是從哪裏來的?又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是的,你們莫要管我是從何而知的這一切!但隻需要記住我今天所講的這些:”秦剛此時目光堅定地看著眾人,“如果,我們不作任何的努力與改變,大宋立國一百多年的盛世繁華、華夏大地千百年來的文明傳承、中原千萬民眾百姓的生命與財富,包括絕大多數人的家園,都將會隨著三十年左右後的女真人南侵,被盡數地毀滅!”
眾人皆震驚了!
秦執政這是在說什麽?他是在作一場“滅世之災”的預言麽?
“老師是說差不多三十年之後,北方的契丹人會大規模南侵麽?”李峰先是小心地詢問求證。
“三十年後南侵的不是契丹人,而是比契丹人兇殘百倍的女真人!”秦剛立即給予糾正。
關於時間,他是能夠相對精準地推算到曆史上靖康元年應該是在二十八年之後。但是,隨著之前他讓傳授太極拳後趙煦的身體明顯有所好轉,之後又在西北提前絞死了小梁太後。麵對眼前的一些重大曆史節點有可能被改變與已經被改變,靖康年號也有可能推遲甚至會提前,但是女真人的崛起,卻是曆史的大勢,不可阻擋!
“咳!徐之,這個女真人,我倒是在國史院的典籍中見過有些記載,應該是居於東北寒苦之地,多產有良馬,太祖太宗之朝時,時有貢馬售馬來往,之後應該是被遼人征服,鮮有消息了。”秦觀倒真是博學強記,說的竟然的確是北宋與女真人早期來往的事實。
“正是他們。”
“據我所知,這女真人生活極苦且人丁稀少,隻是契丹人所管的眾多土著部落之一,果真會有徐之你所說的這麽可怕嗎?”秦觀提出了自己疑惑。
“女真人並不少,隻是他們現在還不團結,分裂成很多個零散的部落。北遼太祖就曾與女真兵交過手,留下過一句話,叫作‘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所以,大生與我北去,對付西賊與北虜都隻是順便的事情,我們真正的敵人將會是差不多二十年後開始興起的女真人,我希望你們可以不說、但務必要將此話牢牢地記住!”
林劍卻是一下子問了個真正關鍵的問題:“如執政所言,這契丹人兇過黨項人十倍,而女真人又兇過契丹人百倍,與其交手,何以為戰?”
“此問甚好!”秦剛讚道,“過些日子,宗阿四和幾名菱川士子已經提前過來了,他們在西北器作院裏改良造出了新式的轟天雷。這次他們來流求,將會正式成立火器院,研究製造新式火器,尤其是用來克製女真鐵騎的火炮!而火器院的經費將由財司全力提供。”
宋時的炮還是沒有發射筒的概念,實際指的就是投石機,而趙駟在繳獲了西夏人的旋風炮後,嚐試了用其拋射轟天雷的用法,並在韋州、鹽州之戰中大放光彩,這些東西林劍都是親身經曆過的,所以對於秦剛此時的所述自然是深信不疑。
“自帝建流求火炮院起,炮者,始成炮也!火炮,終成戰爭之王者!”
——摘自《大時代·武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