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煦既得秦剛允諾,自是大喜,又重新讓秦剛入座,便講起了明天在文德殿大朝會的安排。
此前章惇已經遞上了兩本與秦剛有關的折子,一本自然是對他的封賞建議:
章惇以政事堂的名義提議對宋夏的紹聖和談正副使二人必須予以重賞。
給章楶的封賞建議是擬加樞密直學士,擢中大夫!
給秦剛的封賞建議是加直龍圖閣、擢朝奉大夫!
章楶的封賞先不提,而對秦剛的這次提拔將意味著他的寄祿官正式進入了緋服官員之列。
隻是光看這份折子,別以為章惇對秦剛的看法已經完全轉變,這隻是他所擅長的“大棒加糖”中的糖,而另一份折子則是兇相畢露的大棒:
擬將秦觀再徙郴州。
秦剛此時從趙煦口中聽得此折內容,不僅驚呆了!
章惇如今可是如日中天的朝中獨相,竟然還不肯將秦觀這個不過從八品的獲罪謫官放過,要知道此時的郴州乃是比處州更加兇險的南方蠻荒之地。
章惇自然是不會放過對於元佑舊黨的一切打擊機會,而此舉同時更可試探秦剛的心誌:
當年給你的一些芝麻綠豆小官,你可能看不上,動輒便是以辭官相脅,如今你曆經波折,六品的緋服官位就在眼看,章惇倒是不信,秦剛能夠敢在百官群集的大朝會上,再行辭官之舉。
“臣願辭去一切封賞,換取陛下留中此折!”秦剛毫不猶豫地站起而言,“恩師本在朝堂紛爭之外,何苦牽連進來?此為臣之底線!”
“你……”趙煦原本是能夠猜到秦剛的想法,卻是沒有料到他卻會如此直接而不加以任何掩飾,他略思片刻,開口道,“朕記得此時的知郴州乃是質夫舊人,且再許你一事,不遣走馬承受赴郴州查驗匯報。明日大朝會上章相的賞賜,隨你可接可拒。隻是之後朕若對你再有封賞的話,則來換你一個‘不得請辭’!此亦是朕之底線。”
所謂走馬承受,全稱為“都總管司走馬承受公事”,乃是大宋皇帝派往各地的公開身份特務官員,負有監察本路將帥、人事、物情、邊防及州郡不法事之責,“事無巨細,皆得按刺”。每年一次赴闕直達奏事。如有邊警急報,不時馳驛上聞,並許風聞言事。
趙煦說不派走馬承受赴郴州查驗,其話意已經十分露骨,也就是說,由於章惇的緣故,這道貶令他不得不通過,但是具體到了郴州的那個人是不是秦觀?或者說是秦觀本人是否真的在郴州,這就要看秦剛與章楶加上那位知郴州的故人是如何安排的了!
秦剛本來就是一個務實之人,既然趙煦說了他的底線,而這其中的操作空間完全是可以免除讓秦觀去郴州受苦的實際,當下便拿定了主意,一口應下。
八月十五,大朝會。
京官不一定都能是朝官,隻有到了正八品以上,才有機會參加朝會,上殿見天子。
在北宋,官品相對比較貴重,想一想滿腹經綸的秦觀,就算是他老師蘇軾使足了勁地提攜,也才從八品,雖為京官但卻上不了朝。
滿朝文武能在正八品以上的,隻有千餘人左右,而且還有去除大量像章楶這樣在外任官的,平時能夠參加每月兩次大朝會的,也就四五百人。
第二天的四更剛過,城南驛裏的秦剛就被章楶催著起身出了門,而門外路上居然就已經有了與他們一樣需要趕去早朝的其他朝官。一直到了禦街之上,便看到了從城中各處匯集而來的大批的上朝官員。
而且此時走在路上的不僅僅隻是官員,還有依據他們的身份、官品不同而人數不等的元隨跟班。
比如,此刻正在禦道的另一邊浩浩蕩蕩有著百餘人之眾的一支隊伍,前麵除開道之人外,有兩名腰係金帶的朱衣吏舉著一頂清涼傘,傘下的騎馬之人勿需猜測,便是當朝之獨相章惇了。
隔著中間的禦道,秦剛他們這邊的一些朝官也免不了會對著那邊的陣勢有些竊竊私語,章楶倒也留心看了幾次秦剛的臉色,竟然發現他的臉上既無驚訝羨慕之情,又無向往或惱怒之色,不由地心裏暗自感歎,這個年輕人的心性,當真是不好猜測啊。
秦剛他們來到了宣德門前,這裏的正門在非天子出巡時是不會開啟的。百官都從其側門而入。
除了章惇有宰相的禦賜之權,可以騎馬進入,其餘百官隻能下馬步行。
宣德門進去,便是正麵的大慶殿廣場,大慶殿是皇城中最大的宮殿,隻有在每年的正旦、冬至這兩天的大朝會以及其它極重要的朝廷大典才會啟用。
此時百官便向左手穿過廣場上的一道橫門,來到了文德門前,在這文德門後,便是每月兩次舉行朔望大朝會的文德殿。
秦剛跟隨章楶踏進文德門之後,離大朝會的開始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過基本上要參加的文武百官都差不多都到齊了,他們皆是按照文武分東西兩班,按照各自官品的高低,在東西上閣門處列隊等候。
不過,秦剛因為是跟著章楶要一起上朝入對,所以,他也就跟隨章楶向前,進入了一堆正三品以上的官員行列。而在一群白花花的頭發胡子中間,他這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立刻就引起了眾人的注意。
甚至站在文官首位的宰相章惇,也將他那威嚴銳利的眼光向著秦剛這邊狠狠地掃了兩下。
不過也好,這下連一些想著悄悄過來搭訕的文官也隻能暫時放棄了想法。
倒是章楶卻很為自己身邊的這個年輕人有點自鳴自得之意。
靜寂的等候中,終於,文德殿大門打開,裏麵先是傳出清脆的淨鞭之聲,緊接著便是優美的笙鍾韶樂之聲,閣門吏走出殿門,合著樂聲高聲唱念著進殿的班次。
而章惇、曾布等宰執們,則手持笏板,領著群臣依次進入殿中。秦剛也緊隨章楶,低頭本份地進入殿中站好。此時他才偷偷抬起頭,打量著這座他第一次進來的大殿。他所站的位置托了章楶的福,算是比較靠前,能夠看得清前方手持著扇、劍等禮器的一眾黃門。
隨後,二十歲的天子從殿後走出就坐於龍椅之上,群臣立刻行跪拜大禮。
在群臣最前列的章惇起身,仰頭看了一眼年輕的天子,那張向來蒼白的臉龐上,卻已不多見地有了一抹淺淺的紅潤。
一直令他憂心不已的天子身體,最近傳給他的卻是些好消息:官家據說練習了秦剛進獻的一種名為“太極”的手戲,並經太醫局一眾醫官觀摩後認定,尤其對於身弱多病的官家非常地適合。
隻要眼前的這位天子還能夠坐穩這張龍椅,他章子厚,就有充實且堅定的信心,將新法推行到底,將朝堂整肅幹淨,外驅賊虜,內明政情,強兵富民,威震宇內,上承王文正公之遺誌,下立他個人執政的顯赫功績,也是不枉他此生之宏願了。
不過,此時坐在上麵的趙煦想的卻是另一迴事:
他的前八年,一直生活在祖母的陰影之下,從來不曾有過被尊重的自己主張。而在他親政之後,便在所有被元佑諸臣所打倒的重臣名單裏尋找,終於陸續找到了李清臣、蔡卞、還有曾布等人,當然,這些人都比不上章惇的鐵血果斷,這位他最信賴的宰相,擁有著麵對一切困難與阻力勇往直前的氣魄,擁有著麵對所有舊黨諸人最無情最猛烈的清算手段。
許多時候,趙煦自己都想著要不就算了吧、就這麽放過吧,但卻在章惇的堅持與果斷之下,一一輾壓了過去。
一度以來,他深信這位高大威嚴的宰相,將會一如既往地輔佐於他,讓他也會如同自己的父皇那樣,成為名載史冊的名君聖主。
但是,隨著朝堂之後的爭執不斷地增多,隨著一次又一次與這位宰相間的分歧卻都以他的讓步而結束,在他的內心深處,眼前的這高大身影又開始與另一個巨大的身影漸漸地重合。
他開始鑽研起神宗皇帝所遺留下來的“異論相攪”之術,除了此時站在明麵之上的樞相曾布之外,他又開始嚐試引進他心目中必能與章惇所抗衡的新生力量:秦剛。
今天,便是這個新生力量在朝堂之中初次亮相的時候,而對此,站在群臣之首的章惇竟然絲毫不知,一想到這裏,他便再次在臉上騰起了些許興奮之後的紅色。
今天,麵對繁瑣而冗長的大朝會禮儀,趙煦少了許多之前的煩躁,耐心地等待著。
果然,在一些致仕老臣的陛辭、在京周邦使臣的中秋賀辭以及一些不鹹不淡的瑣事聞奏之後。章惇高大的身形向外踏出一步,朗聲道:“臣有本奏!”
趙煦微笑道:“章相說來。”
章惇道:“兩浙路轉運副使胡宗哲上章彈劾宣德郎、處州安置秦觀,於安置期間不思悔改、妄寫佛書,經查情況屬實,臣請徙其於荊湖南路郴州安置,以示懲戒!”
此言既出,朝堂之上先是一片寂靜,然後又稍稍起了一點點竊竊之語聲。因為這件事有點太奇怪了,再貶一個從八品的非差遣官員,哪裏用得著放在大朝會上來說,又或者哪裏需要首相親自來講,政事堂隨手批一下不就過了麽?
但章惇講完後,便不滿地將厲目向發出聲音的那個角落掃視了一下,頓時便恢複了平靜。
趙煦聽完,不作表態,即用探詢的目光注視著章惇,其大意便是:“如此小事,你們作主好了,奏下一條吧!”
“涇原路經略安撫使章楶、環慶路權知環州秦剛,不負聖恩,推動宋夏和議順利達成,根據和議,我朝收迴被霸占多年的韋、鹽、宥三州,以及十七處軍寨,橫山區域已盡在我大宋之手,此乃我朝難得之邦交大勝之事,臣請陛下禦定和議文本,盡早簽定。”
這最新宋夏和議的文本內容,在此之前早已抄錄至各司府主官傳閱,其重要意見都已傳迴政事堂審定,隻是通過今天的大朝會走個過場形式而已。
“臣有一問。”一名剛迴京不久的侍製為了表現自己的存在感,站出來發言,“臣聞對夏之兵事,橫山為關鍵。今既然橫山區域在盡在我手,為何不能全起西軍,直奪銀夏,剿滅西賊,一舉解決這西北之邊患乎?”
章惇鄙夷地笑笑,都是一幫不知實際兵事戰略的書呆子,自以為讀過幾份邸報,知道個橫山戰略、河湟優勢就敢指點邊境戰事了,這個問題無須他關心,自有章楶出麵應辯。
“橫山地位之重,在於西賊之兵在渡過漫漫瀚海之後,可依其山麓及蕃部獲得繼續進攻我大宋之糧秣與兵源。”章楶出列後,穩重地侃侃而談,“所以,橫山迴歸,乃是切斷了西賊欲伸入我朝之一臂。然即使我奪其銀夏二州,非西夏之命脈,難以影響其興靈之腹地。況且,此次西北之戰,曆時一年有餘,西軍疲憊,將士未賞。若再起攻勢,糧草輸送、軍備補充等等,皆是問題。不若趁此時西夏人求和心切,以當前實控之地為界,盡築堅壘,用心經營,化橫山諸蕃皆為我大宋之順民,待得兵精馬壯,再起征西之大略,豈不妥當?”
不僅僅是章楶說得一板一眼,更因為其現在已經是朝廷在西北用兵的第一帥臣,他說現在用兵不合適,那就肯定是不合適了,他說過幾年再進攻就會更有把握,那就一定是過幾年才更有把握,自然是沒有人敢去與他當麵質疑。
還是知樞密院事的曾布出列道:“兵兇戰危,非國事之重。況兵法有雲:上兵伐謀,次兵伐交。此前鄜延大戰,斃其太後,今西夏國內主少臣疑,求和心切,方給我以如此有利之和議條件。臣讚同此議書,並提請陛下重賞主持和議的正副二使!”
曾布既是執掌樞密院,此等軍事自然要表個態,而且即使不能在主要意見上與章惇唱反調,那就趁你沒開口,我先給章楶、秦剛請個賞,也不求他們會感激自己,就是純惡心一下章惇罷了。
“曾卿所言甚是。”趙煦配合地點點頭,又不露痕跡地轉向章惇道,“和議之事,朕就準了。關於主持之官員賞賜一事,章卿可有章程?”
“臣亦有奏本。”看到皇帝還是偏向於自己的,章惇此時還是十分欣慰,“原龍圖閣待製、中散大夫、涇原路經略安撫使兼知渭州章楶,因主持宋夏紹聖和議正使有功,薦加封樞密直學士,擢中大夫!原直寶文閣、朝請郎、權知環州秦剛,因任宋夏紹聖和議副使,薦加直龍圖閣、擢朝奉大夫!”
章惇此言一出,滿殿寂然。
能站在這大殿之上的人,除卻一些祖上蒙蔭、又或是戰功擢拔的武將之外,哪個不是人精裏的人精?
這樣的封賞建議出來之後,沒有人會不明白為何先前章惇要把“貶秦觀徙郴州”一事說在前麵的原因了吧!而這一招也實在是太狠了:
你秦剛先前已有了兩次因老師被貶而拒詔的美名流傳,那麽這一次呢?這次可是堂堂首相親口舉薦,更是天子陛前,百官上殿的大朝會之上,你是真敢再來拒詔一次嗎?
如果這次的秦剛不拒詔,一則會被蜀黨、甚至所有的舊黨餘眾視為最終的背叛,二則其本人在士林中的聲譽盡毀,證明了先前不過隻是惺惺作態的虛偽,什麽忠心愛師,隻不過是過去的籌碼不夠高而已嘛!
章惇在年少之時曾見過山裏獵人訓練獵犬,那些性格猛烈、身手矯健的狗如果不聽獵人號令,也不會是隻好獵犬,就會被獵人反複教訓,以讓其明白主人的實力,最終在完全臣服的情況下,方可再給予各種賞賜。
章惇此時就以這樣的經驗與想法,希望能夠徹底將秦剛收服為其麾下最有戰鬥力、也最為得力的一隻獵犬。
隻是他根本就不知道,有一種人,生來就不會甘為任何人的鷹犬。
在眾目睽睽之下,章楶突然感覺到身後的秦剛有動作了——他正在整理冠服。
“糟糕!”章楶心下一驚,趕緊不顧朝堂的禮儀,伸手便要往後想要拉住秦剛,心裏說道,“可千萬不要此時站出去啊!”
誰知,章楶的手腳終究是慢了一步,一把卻是拉了個空。
理完服飾的秦剛已經踏步上前,用他清亮有力的聲音在這間大殿之上,首次發出了他的聲音:“臣年少無知,西北一事,俱有賴章經略使提點指引,不敢冒領功勞。願辭去所有官職,赴郴州修學。”
“嘩——”朝堂頓時嘈雜了起來。
拒官了!果然拒官了!而且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訴大家,我秦剛是為什麽拒官的!聽明白了沒有?我要辭去所有官職去郴州念書。
這便是毫無保留地對著章相當眾摑扇耳光啊!
“秦剛!”章惇立刻漲紅了臉,毫不留情地對其怒斥道,“朝堂之上,由不得你信口開河!”
“嗬嗬,若要說此,那也是章相先行‘信口開河’!”秦剛毫不退讓地針鋒相對道。
“秦剛,你可知你現在在說些什麽?”
“臣非侍製之官,不敢妄議朝政。但秦宣德乃是臣之恩師,臣便在此代恩師發問,無差遣之謫官,久居佛寺,閑抄經書,何來之罪?所依又是皇宋刑統之哪一條?”秦剛也不再遮著掩著,索性便把布簾挑開,打開了天窗直說亮話。
要說這章惇原本也是心思細密之人。自重新上台之後,為了將舊黨的一眾對手一一驅逐出朝、貶入惡境,他與手下一眾黨徒,是究極手段,卻又苦心編織,總是能夠將理由造得冠冕堂皇。
唯獨隻有這一次,一是秦觀的官品遠不到他需要去仔細推敲的高度,二是他原先隻關注於利用這點好好敲打一下秦剛,卻不曾想自己卻在這一道貶謫令的法理基礎上出了偏差。
“秦剛,你可知你的身份?”同知樞密院事的林希是章惇的心腹,立刻站出來先行斥責完後,又對天子說道,“臣彈劾朝請郎秦剛,不守百官禮儀,言語衝撞宰執!”
“臣附議!懇請陛下罷臣官職,以全臣子奉師之心。”秦剛聽了後,居然不是為自己辯駁,反而卻是跟著林希的提議而附議。
“你……”林希怎麽也沒想到秦剛會如此不依常理而出牌,一時氣噎得竟說不出話來。
“臣有話講。”此時的翰林學士、承旨蔡京卻站出來道:“此番朝會,是商議紹聖和議一事之封賞,章相之提議隻是政事堂之建議,尚未定論,毋須爭論。秦徐之弱冠,初次上朝,禮儀欠缺,念其初犯,應由禮部朝會之後訓誡以勉,”
蔡京果然是個人精,這幾句話,不僅沒有駁了章惇的麵子,又恰到好處地保護了秦剛,還順利地暫時消除了秦剛當眾辭官的尷尬,因為他把一切都歸結為秦剛年少不懂事嘛!
趙煦顯然非常滿意眼前的局麵,更是滿意蔡京恰到好處的托場,他便順著蔡京之話說道:“秦卿之功,非但和議之事,前次鄜延大捷,獎賞猶有不足。還是依朕之意吧,加封秦剛為集賢殿修撰,擢朝散大夫,再賜你四品服色,加佩金魚袋,許殿前行走。”
趙煦的這番話更是令群臣一震。
集賢殿修撰是比直龍圖閣更高一品的貼職,之前章楶在江淮發運司時就加過此職;而朝散大夫雖然與朝奉大夫同為從六品,但卻高了一階,從六品官便可著緋色官服了,但皇帝又賜了他可以穿四品以上官員才可穿著的紫色官服,再加佩金色魚袋,看來皇帝根本就沒把秦剛當庭頂撞章相的行為當一迴事嘛。
嗅覺靈敏的蔡京立刻再次進言道:“臣見西北戰事已平,這知環州的差遣可另派他人。徐之嚐與臣議盛世太平之理想,曾有言‘國之興盛,教育為本,官學所覆,民眾之幸’,日前臣有奏本議天下諸路設提舉學事官員,已獲詔令下達。莫若於國子監內加設‘提舉天下學政使’一職,臣在此舉薦秦剛!”
“提舉天下學政使?官居幾品?隸屬何職?”吏部尚書兼尚書右丞黃履皺眉問道。
“可同國子司業,隸國子監祭酒,正六品官職。秦剛以朝奉大夫,可權任。”蔡京心思活絡,反應敏捷。
“可!”趙煦笑而納言,把問題拋給了秦剛。
秦剛這才記起昨天趙煦與他約定的話裏,便是強調了不得“二次辭賞”。
按秦剛的理解,趙煦同意他可先行拒受章惇的舉薦,以此表達對“再貶秦觀”一事的抗議。
而趙煦本應該會在朝會之後,再重新議出挽留之舉,到那時再讓秦剛接受的話,大家也是在先行消化了他起先當著滿朝文武之麵、駁了章惇麵子的事,他並無太大的心理負擔。
但是他卻產沒有料到,天子卻在此時就當庭獨斷,重新宣布了他要對秦剛的重賞,而且還在蔡京的推動之下,給出了一個正六品的“提舉天下學政使”的差遣職位,這可不是簡單的同意之事。
因為此時,對於秦觀的貶徙一事並無改變,秦剛的這次點頭,便是當著天下群臣之麵,至少是在表麵上,背棄了自己的恩師!
一下子,殿上群臣的眼光,再一次集中在了秦剛的身上。
更有不懷好意者暗自猜度:你牛啊?天子之命,你敢再拒麽?
這便是趙煦屢降聖恩之後,需要秦剛付出的代價!
秦剛挺立在那裏,此時的每一個唿吸都仿佛有一個時辰那麽長,就在眾目睽睽之下,他終於挪動了腳步,趨步上前跪拜:
“臣,謝主隆恩!”
後麵的章楶長出了一口氣。
此前章惇已經遞上了兩本與秦剛有關的折子,一本自然是對他的封賞建議:
章惇以政事堂的名義提議對宋夏的紹聖和談正副使二人必須予以重賞。
給章楶的封賞建議是擬加樞密直學士,擢中大夫!
給秦剛的封賞建議是加直龍圖閣、擢朝奉大夫!
章楶的封賞先不提,而對秦剛的這次提拔將意味著他的寄祿官正式進入了緋服官員之列。
隻是光看這份折子,別以為章惇對秦剛的看法已經完全轉變,這隻是他所擅長的“大棒加糖”中的糖,而另一份折子則是兇相畢露的大棒:
擬將秦觀再徙郴州。
秦剛此時從趙煦口中聽得此折內容,不僅驚呆了!
章惇如今可是如日中天的朝中獨相,竟然還不肯將秦觀這個不過從八品的獲罪謫官放過,要知道此時的郴州乃是比處州更加兇險的南方蠻荒之地。
章惇自然是不會放過對於元佑舊黨的一切打擊機會,而此舉同時更可試探秦剛的心誌:
當年給你的一些芝麻綠豆小官,你可能看不上,動輒便是以辭官相脅,如今你曆經波折,六品的緋服官位就在眼看,章惇倒是不信,秦剛能夠敢在百官群集的大朝會上,再行辭官之舉。
“臣願辭去一切封賞,換取陛下留中此折!”秦剛毫不猶豫地站起而言,“恩師本在朝堂紛爭之外,何苦牽連進來?此為臣之底線!”
“你……”趙煦原本是能夠猜到秦剛的想法,卻是沒有料到他卻會如此直接而不加以任何掩飾,他略思片刻,開口道,“朕記得此時的知郴州乃是質夫舊人,且再許你一事,不遣走馬承受赴郴州查驗匯報。明日大朝會上章相的賞賜,隨你可接可拒。隻是之後朕若對你再有封賞的話,則來換你一個‘不得請辭’!此亦是朕之底線。”
所謂走馬承受,全稱為“都總管司走馬承受公事”,乃是大宋皇帝派往各地的公開身份特務官員,負有監察本路將帥、人事、物情、邊防及州郡不法事之責,“事無巨細,皆得按刺”。每年一次赴闕直達奏事。如有邊警急報,不時馳驛上聞,並許風聞言事。
趙煦說不派走馬承受赴郴州查驗,其話意已經十分露骨,也就是說,由於章惇的緣故,這道貶令他不得不通過,但是具體到了郴州的那個人是不是秦觀?或者說是秦觀本人是否真的在郴州,這就要看秦剛與章楶加上那位知郴州的故人是如何安排的了!
秦剛本來就是一個務實之人,既然趙煦說了他的底線,而這其中的操作空間完全是可以免除讓秦觀去郴州受苦的實際,當下便拿定了主意,一口應下。
八月十五,大朝會。
京官不一定都能是朝官,隻有到了正八品以上,才有機會參加朝會,上殿見天子。
在北宋,官品相對比較貴重,想一想滿腹經綸的秦觀,就算是他老師蘇軾使足了勁地提攜,也才從八品,雖為京官但卻上不了朝。
滿朝文武能在正八品以上的,隻有千餘人左右,而且還有去除大量像章楶這樣在外任官的,平時能夠參加每月兩次大朝會的,也就四五百人。
第二天的四更剛過,城南驛裏的秦剛就被章楶催著起身出了門,而門外路上居然就已經有了與他們一樣需要趕去早朝的其他朝官。一直到了禦街之上,便看到了從城中各處匯集而來的大批的上朝官員。
而且此時走在路上的不僅僅隻是官員,還有依據他們的身份、官品不同而人數不等的元隨跟班。
比如,此刻正在禦道的另一邊浩浩蕩蕩有著百餘人之眾的一支隊伍,前麵除開道之人外,有兩名腰係金帶的朱衣吏舉著一頂清涼傘,傘下的騎馬之人勿需猜測,便是當朝之獨相章惇了。
隔著中間的禦道,秦剛他們這邊的一些朝官也免不了會對著那邊的陣勢有些竊竊私語,章楶倒也留心看了幾次秦剛的臉色,竟然發現他的臉上既無驚訝羨慕之情,又無向往或惱怒之色,不由地心裏暗自感歎,這個年輕人的心性,當真是不好猜測啊。
秦剛他們來到了宣德門前,這裏的正門在非天子出巡時是不會開啟的。百官都從其側門而入。
除了章惇有宰相的禦賜之權,可以騎馬進入,其餘百官隻能下馬步行。
宣德門進去,便是正麵的大慶殿廣場,大慶殿是皇城中最大的宮殿,隻有在每年的正旦、冬至這兩天的大朝會以及其它極重要的朝廷大典才會啟用。
此時百官便向左手穿過廣場上的一道橫門,來到了文德門前,在這文德門後,便是每月兩次舉行朔望大朝會的文德殿。
秦剛跟隨章楶踏進文德門之後,離大朝會的開始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過基本上要參加的文武百官都差不多都到齊了,他們皆是按照文武分東西兩班,按照各自官品的高低,在東西上閣門處列隊等候。
不過,秦剛因為是跟著章楶要一起上朝入對,所以,他也就跟隨章楶向前,進入了一堆正三品以上的官員行列。而在一群白花花的頭發胡子中間,他這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立刻就引起了眾人的注意。
甚至站在文官首位的宰相章惇,也將他那威嚴銳利的眼光向著秦剛這邊狠狠地掃了兩下。
不過也好,這下連一些想著悄悄過來搭訕的文官也隻能暫時放棄了想法。
倒是章楶卻很為自己身邊的這個年輕人有點自鳴自得之意。
靜寂的等候中,終於,文德殿大門打開,裏麵先是傳出清脆的淨鞭之聲,緊接著便是優美的笙鍾韶樂之聲,閣門吏走出殿門,合著樂聲高聲唱念著進殿的班次。
而章惇、曾布等宰執們,則手持笏板,領著群臣依次進入殿中。秦剛也緊隨章楶,低頭本份地進入殿中站好。此時他才偷偷抬起頭,打量著這座他第一次進來的大殿。他所站的位置托了章楶的福,算是比較靠前,能夠看得清前方手持著扇、劍等禮器的一眾黃門。
隨後,二十歲的天子從殿後走出就坐於龍椅之上,群臣立刻行跪拜大禮。
在群臣最前列的章惇起身,仰頭看了一眼年輕的天子,那張向來蒼白的臉龐上,卻已不多見地有了一抹淺淺的紅潤。
一直令他憂心不已的天子身體,最近傳給他的卻是些好消息:官家據說練習了秦剛進獻的一種名為“太極”的手戲,並經太醫局一眾醫官觀摩後認定,尤其對於身弱多病的官家非常地適合。
隻要眼前的這位天子還能夠坐穩這張龍椅,他章子厚,就有充實且堅定的信心,將新法推行到底,將朝堂整肅幹淨,外驅賊虜,內明政情,強兵富民,威震宇內,上承王文正公之遺誌,下立他個人執政的顯赫功績,也是不枉他此生之宏願了。
不過,此時坐在上麵的趙煦想的卻是另一迴事:
他的前八年,一直生活在祖母的陰影之下,從來不曾有過被尊重的自己主張。而在他親政之後,便在所有被元佑諸臣所打倒的重臣名單裏尋找,終於陸續找到了李清臣、蔡卞、還有曾布等人,當然,這些人都比不上章惇的鐵血果斷,這位他最信賴的宰相,擁有著麵對一切困難與阻力勇往直前的氣魄,擁有著麵對所有舊黨諸人最無情最猛烈的清算手段。
許多時候,趙煦自己都想著要不就算了吧、就這麽放過吧,但卻在章惇的堅持與果斷之下,一一輾壓了過去。
一度以來,他深信這位高大威嚴的宰相,將會一如既往地輔佐於他,讓他也會如同自己的父皇那樣,成為名載史冊的名君聖主。
但是,隨著朝堂之後的爭執不斷地增多,隨著一次又一次與這位宰相間的分歧卻都以他的讓步而結束,在他的內心深處,眼前的這高大身影又開始與另一個巨大的身影漸漸地重合。
他開始鑽研起神宗皇帝所遺留下來的“異論相攪”之術,除了此時站在明麵之上的樞相曾布之外,他又開始嚐試引進他心目中必能與章惇所抗衡的新生力量:秦剛。
今天,便是這個新生力量在朝堂之中初次亮相的時候,而對此,站在群臣之首的章惇竟然絲毫不知,一想到這裏,他便再次在臉上騰起了些許興奮之後的紅色。
今天,麵對繁瑣而冗長的大朝會禮儀,趙煦少了許多之前的煩躁,耐心地等待著。
果然,在一些致仕老臣的陛辭、在京周邦使臣的中秋賀辭以及一些不鹹不淡的瑣事聞奏之後。章惇高大的身形向外踏出一步,朗聲道:“臣有本奏!”
趙煦微笑道:“章相說來。”
章惇道:“兩浙路轉運副使胡宗哲上章彈劾宣德郎、處州安置秦觀,於安置期間不思悔改、妄寫佛書,經查情況屬實,臣請徙其於荊湖南路郴州安置,以示懲戒!”
此言既出,朝堂之上先是一片寂靜,然後又稍稍起了一點點竊竊之語聲。因為這件事有點太奇怪了,再貶一個從八品的非差遣官員,哪裏用得著放在大朝會上來說,又或者哪裏需要首相親自來講,政事堂隨手批一下不就過了麽?
但章惇講完後,便不滿地將厲目向發出聲音的那個角落掃視了一下,頓時便恢複了平靜。
趙煦聽完,不作表態,即用探詢的目光注視著章惇,其大意便是:“如此小事,你們作主好了,奏下一條吧!”
“涇原路經略安撫使章楶、環慶路權知環州秦剛,不負聖恩,推動宋夏和議順利達成,根據和議,我朝收迴被霸占多年的韋、鹽、宥三州,以及十七處軍寨,橫山區域已盡在我大宋之手,此乃我朝難得之邦交大勝之事,臣請陛下禦定和議文本,盡早簽定。”
這最新宋夏和議的文本內容,在此之前早已抄錄至各司府主官傳閱,其重要意見都已傳迴政事堂審定,隻是通過今天的大朝會走個過場形式而已。
“臣有一問。”一名剛迴京不久的侍製為了表現自己的存在感,站出來發言,“臣聞對夏之兵事,橫山為關鍵。今既然橫山區域在盡在我手,為何不能全起西軍,直奪銀夏,剿滅西賊,一舉解決這西北之邊患乎?”
章惇鄙夷地笑笑,都是一幫不知實際兵事戰略的書呆子,自以為讀過幾份邸報,知道個橫山戰略、河湟優勢就敢指點邊境戰事了,這個問題無須他關心,自有章楶出麵應辯。
“橫山地位之重,在於西賊之兵在渡過漫漫瀚海之後,可依其山麓及蕃部獲得繼續進攻我大宋之糧秣與兵源。”章楶出列後,穩重地侃侃而談,“所以,橫山迴歸,乃是切斷了西賊欲伸入我朝之一臂。然即使我奪其銀夏二州,非西夏之命脈,難以影響其興靈之腹地。況且,此次西北之戰,曆時一年有餘,西軍疲憊,將士未賞。若再起攻勢,糧草輸送、軍備補充等等,皆是問題。不若趁此時西夏人求和心切,以當前實控之地為界,盡築堅壘,用心經營,化橫山諸蕃皆為我大宋之順民,待得兵精馬壯,再起征西之大略,豈不妥當?”
不僅僅是章楶說得一板一眼,更因為其現在已經是朝廷在西北用兵的第一帥臣,他說現在用兵不合適,那就肯定是不合適了,他說過幾年再進攻就會更有把握,那就一定是過幾年才更有把握,自然是沒有人敢去與他當麵質疑。
還是知樞密院事的曾布出列道:“兵兇戰危,非國事之重。況兵法有雲:上兵伐謀,次兵伐交。此前鄜延大戰,斃其太後,今西夏國內主少臣疑,求和心切,方給我以如此有利之和議條件。臣讚同此議書,並提請陛下重賞主持和議的正副二使!”
曾布既是執掌樞密院,此等軍事自然要表個態,而且即使不能在主要意見上與章惇唱反調,那就趁你沒開口,我先給章楶、秦剛請個賞,也不求他們會感激自己,就是純惡心一下章惇罷了。
“曾卿所言甚是。”趙煦配合地點點頭,又不露痕跡地轉向章惇道,“和議之事,朕就準了。關於主持之官員賞賜一事,章卿可有章程?”
“臣亦有奏本。”看到皇帝還是偏向於自己的,章惇此時還是十分欣慰,“原龍圖閣待製、中散大夫、涇原路經略安撫使兼知渭州章楶,因主持宋夏紹聖和議正使有功,薦加封樞密直學士,擢中大夫!原直寶文閣、朝請郎、權知環州秦剛,因任宋夏紹聖和議副使,薦加直龍圖閣、擢朝奉大夫!”
章惇此言一出,滿殿寂然。
能站在這大殿之上的人,除卻一些祖上蒙蔭、又或是戰功擢拔的武將之外,哪個不是人精裏的人精?
這樣的封賞建議出來之後,沒有人會不明白為何先前章惇要把“貶秦觀徙郴州”一事說在前麵的原因了吧!而這一招也實在是太狠了:
你秦剛先前已有了兩次因老師被貶而拒詔的美名流傳,那麽這一次呢?這次可是堂堂首相親口舉薦,更是天子陛前,百官上殿的大朝會之上,你是真敢再來拒詔一次嗎?
如果這次的秦剛不拒詔,一則會被蜀黨、甚至所有的舊黨餘眾視為最終的背叛,二則其本人在士林中的聲譽盡毀,證明了先前不過隻是惺惺作態的虛偽,什麽忠心愛師,隻不過是過去的籌碼不夠高而已嘛!
章惇在年少之時曾見過山裏獵人訓練獵犬,那些性格猛烈、身手矯健的狗如果不聽獵人號令,也不會是隻好獵犬,就會被獵人反複教訓,以讓其明白主人的實力,最終在完全臣服的情況下,方可再給予各種賞賜。
章惇此時就以這樣的經驗與想法,希望能夠徹底將秦剛收服為其麾下最有戰鬥力、也最為得力的一隻獵犬。
隻是他根本就不知道,有一種人,生來就不會甘為任何人的鷹犬。
在眾目睽睽之下,章楶突然感覺到身後的秦剛有動作了——他正在整理冠服。
“糟糕!”章楶心下一驚,趕緊不顧朝堂的禮儀,伸手便要往後想要拉住秦剛,心裏說道,“可千萬不要此時站出去啊!”
誰知,章楶的手腳終究是慢了一步,一把卻是拉了個空。
理完服飾的秦剛已經踏步上前,用他清亮有力的聲音在這間大殿之上,首次發出了他的聲音:“臣年少無知,西北一事,俱有賴章經略使提點指引,不敢冒領功勞。願辭去所有官職,赴郴州修學。”
“嘩——”朝堂頓時嘈雜了起來。
拒官了!果然拒官了!而且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訴大家,我秦剛是為什麽拒官的!聽明白了沒有?我要辭去所有官職去郴州念書。
這便是毫無保留地對著章相當眾摑扇耳光啊!
“秦剛!”章惇立刻漲紅了臉,毫不留情地對其怒斥道,“朝堂之上,由不得你信口開河!”
“嗬嗬,若要說此,那也是章相先行‘信口開河’!”秦剛毫不退讓地針鋒相對道。
“秦剛,你可知你現在在說些什麽?”
“臣非侍製之官,不敢妄議朝政。但秦宣德乃是臣之恩師,臣便在此代恩師發問,無差遣之謫官,久居佛寺,閑抄經書,何來之罪?所依又是皇宋刑統之哪一條?”秦剛也不再遮著掩著,索性便把布簾挑開,打開了天窗直說亮話。
要說這章惇原本也是心思細密之人。自重新上台之後,為了將舊黨的一眾對手一一驅逐出朝、貶入惡境,他與手下一眾黨徒,是究極手段,卻又苦心編織,總是能夠將理由造得冠冕堂皇。
唯獨隻有這一次,一是秦觀的官品遠不到他需要去仔細推敲的高度,二是他原先隻關注於利用這點好好敲打一下秦剛,卻不曾想自己卻在這一道貶謫令的法理基礎上出了偏差。
“秦剛,你可知你的身份?”同知樞密院事的林希是章惇的心腹,立刻站出來先行斥責完後,又對天子說道,“臣彈劾朝請郎秦剛,不守百官禮儀,言語衝撞宰執!”
“臣附議!懇請陛下罷臣官職,以全臣子奉師之心。”秦剛聽了後,居然不是為自己辯駁,反而卻是跟著林希的提議而附議。
“你……”林希怎麽也沒想到秦剛會如此不依常理而出牌,一時氣噎得竟說不出話來。
“臣有話講。”此時的翰林學士、承旨蔡京卻站出來道:“此番朝會,是商議紹聖和議一事之封賞,章相之提議隻是政事堂之建議,尚未定論,毋須爭論。秦徐之弱冠,初次上朝,禮儀欠缺,念其初犯,應由禮部朝會之後訓誡以勉,”
蔡京果然是個人精,這幾句話,不僅沒有駁了章惇的麵子,又恰到好處地保護了秦剛,還順利地暫時消除了秦剛當眾辭官的尷尬,因為他把一切都歸結為秦剛年少不懂事嘛!
趙煦顯然非常滿意眼前的局麵,更是滿意蔡京恰到好處的托場,他便順著蔡京之話說道:“秦卿之功,非但和議之事,前次鄜延大捷,獎賞猶有不足。還是依朕之意吧,加封秦剛為集賢殿修撰,擢朝散大夫,再賜你四品服色,加佩金魚袋,許殿前行走。”
趙煦的這番話更是令群臣一震。
集賢殿修撰是比直龍圖閣更高一品的貼職,之前章楶在江淮發運司時就加過此職;而朝散大夫雖然與朝奉大夫同為從六品,但卻高了一階,從六品官便可著緋色官服了,但皇帝又賜了他可以穿四品以上官員才可穿著的紫色官服,再加佩金色魚袋,看來皇帝根本就沒把秦剛當庭頂撞章相的行為當一迴事嘛。
嗅覺靈敏的蔡京立刻再次進言道:“臣見西北戰事已平,這知環州的差遣可另派他人。徐之嚐與臣議盛世太平之理想,曾有言‘國之興盛,教育為本,官學所覆,民眾之幸’,日前臣有奏本議天下諸路設提舉學事官員,已獲詔令下達。莫若於國子監內加設‘提舉天下學政使’一職,臣在此舉薦秦剛!”
“提舉天下學政使?官居幾品?隸屬何職?”吏部尚書兼尚書右丞黃履皺眉問道。
“可同國子司業,隸國子監祭酒,正六品官職。秦剛以朝奉大夫,可權任。”蔡京心思活絡,反應敏捷。
“可!”趙煦笑而納言,把問題拋給了秦剛。
秦剛這才記起昨天趙煦與他約定的話裏,便是強調了不得“二次辭賞”。
按秦剛的理解,趙煦同意他可先行拒受章惇的舉薦,以此表達對“再貶秦觀”一事的抗議。
而趙煦本應該會在朝會之後,再重新議出挽留之舉,到那時再讓秦剛接受的話,大家也是在先行消化了他起先當著滿朝文武之麵、駁了章惇麵子的事,他並無太大的心理負擔。
但是他卻產沒有料到,天子卻在此時就當庭獨斷,重新宣布了他要對秦剛的重賞,而且還在蔡京的推動之下,給出了一個正六品的“提舉天下學政使”的差遣職位,這可不是簡單的同意之事。
因為此時,對於秦觀的貶徙一事並無改變,秦剛的這次點頭,便是當著天下群臣之麵,至少是在表麵上,背棄了自己的恩師!
一下子,殿上群臣的眼光,再一次集中在了秦剛的身上。
更有不懷好意者暗自猜度:你牛啊?天子之命,你敢再拒麽?
這便是趙煦屢降聖恩之後,需要秦剛付出的代價!
秦剛挺立在那裏,此時的每一個唿吸都仿佛有一個時辰那麽長,就在眾目睽睽之下,他終於挪動了腳步,趨步上前跪拜:
“臣,謝主隆恩!”
後麵的章楶長出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