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剛與李清照兩人,滿心歡喜地走到了朱雀門處——這是他們之前與陪同李迒的伴當商量過的碰麵之處,欣喜地發現李迒這個吃貨還沒有能夠過來。
於是兩人又細細地講述了一些其他的事情,秦剛講的是環州與保安既相似又不同的一些民風民俗,李清照講的是搬去了內城之後,許多朋友關係都發生的一些變化。
敏感的秦剛突然發現,因為和陳師道不再做鄰居,李清照她已經好長時間都沒有見過趙明誠了。但是,由於南講堂巷與端王府的鄰近,趙佶卻是時不時地可以讓高俅過來找李清照幫著鑒定一些古董、參謀一些賭球,甚至還可以把她約出來當麵請教。
端王,趙佶,他不會對李清照有些什麽想法吧?
秦剛的心裏稍稍閃過了一絲慌亂。
他曾記得後世在互聯網上與網友討論關於穿越話題時,就有一位網絡大神曾經表示:曆史雖然可以改變,但卻一定會產生重大的變化影響。因為你若真的成功地改變了甲處,那麽曆史必然會在你想不到的乙處發生加倍的反向迴饋,這就是代價!
不過,此時的秦剛,早已不再是元佑八年剛穿越過來的那個商戶之子了。
論對外的身份,他已年僅二十一歲的弱冠之齡,已成大宋朝的正七品直寶文閣館職,並領有一州的知州差遣,其發展軌跡,直逼當年以神童之名十四歲即中進士的前宰相晏殊。
但是論實際的實力,他其實已在暗中占據了東南流求之地,擁有一支不可忽視的百勝之師,以及隱於西北、京師、兩浙以及南洋之地的數以千萬貫的生意財富。
“如果真有什麽曆史不利反饋的話,那就衝著我來吧!”
李清照姐弟倆與秦剛分手時,都極其默契地沒有提到“李格非並不同意讓他倆來找秦剛”這一點,當然李迒所想到的隻會是,父親的家教不允許他過來混吃混喝。
秦剛當然是貼心地為他倆雇了一輛迴家的馬車,預支了車馬錢後,還說好了,這幾天他要麽會在城南驛等候聖召,要麽就會在聖召之後迴到麥秸巷的家裏。
而此時的城南驛中,一名高大魁梧的宦官正在焦急地轉著圈子,一會兒便就問上一旁定心坐著的章楶老經略:“你說秦寶文他怎麽就突然想起來去逛街了呢?這官家可是一聽著宣德門那報上來的信息就讓我急急地趕過來了呀!”
“童閣長莫急,徐之他不過是少年心性,難得迴趟京城,在街上多看了一些,不會太晚的,你稍坐坐就好。”章楶隻能無奈地安慰於他。
當童貫第三次從座椅上站起走到門外張望之時,秦剛終於被同樣焦急地站在驛站門口的驛丞給引到了這裏。
“秦寶文,你可迴來了!聖上口諭,讓你即刻隨我入宮。”童貫一把抓住他,急急說道。
“什麽?”秦剛的驚訝並非是皇帝如此著急地就宣他入宮覲見,而是眼前來宣旨的宦官居然會是童貫。
不過,此時的他也隻能把這個疑問壓在心底,卻對童貫笑道,“童閣長莫急,總得讓我去換一下正服吧!”
“好好好,寶文快去,小的便在此處等,隻是千萬快些,莫讓官家久等啊!”
章楶此時才站起身道:“來來,隨我去,我已經讓人替你提前備好了官服。哎!這前後兩次,都是由老夫來張羅你的穿衣之事啊!”
在前往皇宮的路上,還未等到秦剛想著法子詢問,童貫便先行開口向秦剛道謝:“小的原本是被人推薦出宮去侍候一個王爺,不想劉都知經寶文提醒,便將小的留在了宮中。之後還是因為要給官家教習寶文所授的太極手戲,小的才得以機會伴同練習,也由此得了聖恩,在陛下身邊聽用。劉都知時時提醒,小的此番前程,可都是拜秦寶文所賜。”
秦剛聽得此言,便在心裏暗暗叫苦:此前他有意提醒劉惟簡,雖然是成功地阻攔了童貫前往端王府,意圖攔截一下這個曆史上的禍國大奸的發跡之路,誰知他卻居然借由自己的太極拳的機緣,成為了現任天子趙煦身邊的貼身太監。
料想以童貫的察言觀色與阿諛奉承之功,隻要能夠給他一個接近皇帝的機會,就幾乎無人可以阻擋他的成功之路。
在內心的歎息之餘,他也隻能問了問趙煦練了太極拳之後的效果。
“簡直是好過了宮中所有的湯藥,官家自學了這套太極手戲之後,早晚各打一次,無論精神氣色都比過去好得要緊。就算是像奴婢這樣陪著一同練習的,也是感覺到了這種‘氣力合一、陰陽調補’之神效。”童貫一邊認真的迴答,一邊以無比信服的眼神看著秦剛。
“那就好!秦剛雖然人在西北,心裏一直記掛著皇上的安康。”秦剛此時倒卻有另一番心思,曆史上這趙煦的英年早逝,雖說是他原本的體質虛弱所致,但是也不排除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過度依賴於各種草藥,從而傷害了他原本偏弱的身體根基的原因。
他讓劉惟簡傳授太極拳給趙煦,其主要目的就是想通過這種長期的緩和鍛煉,提升他的基礎身質健康。體質強健了,平時的小毛小病就少了,小病少了後,亂七八糟吃的藥也會減少一些。隻是不知這樣的內外調節之後,大宋中期難得清醒的這位天子能否能夠多活兩年?甚至會不會誕下健康的子嗣,以至於能夠徹底改變趙佶繼位之後所帶來的天下悲劇呢?
“官家一直念叨說,寶文定然是天降護佑我皇宋的天上星宿,寶文在內,是一榜的進士;在外又是平賊定疆的邊臣大將;就連先前進獻的牛痘之術,現如今經過防疫局的錢局令的反複驗證之後,已經在宮中推廣,而自接種牛痘之後,宮中便再無皇子會因天花而歿沒。”童貫像是能夠知曉秦剛內心的想法一樣,而在一旁念叨著,當然還是以著無比恭敬、無比奉承的眼光時時看向秦剛。
“這家夥,實在是太會拍馬了,關鍵你還覺得他特別地真心。”秦剛心裏說道。
童貫的拍馬,不是那種隻會是集中於奉承言辭的堆砌,而是一種似乎是發自內心的、言行合一的、讓人難以拒絕的那種崇拜之情,讓你感覺到,自己真的就是他所講的那樣地英明神武、那般地不同尋常。
童貫這次卻是將秦剛直接帶到了睿思殿旁的一座小花園中,這裏樹木環繞,溪流潺潺。
此時正為暮夏,原本在下午尚還有的酷熱卻在這裏沒有了蹤影,顯得極為涼爽。
北宋一代,一直到趙煦這時的天子都算是比較節儉的,皇宮裏的禦花園也就是擔了一個名,都是就著一些宮殿的外圍,精心栽種一些樹木花草,再因地製宜地布置一些假山、修建一些亭閣。就秦剛此時進來的這處園子,未必就比此時江南一些大商賈家的私家園林好多少。
趙煦這時,正在打著太極拳的最後幾式,秦剛站在一邊靜靜地等候了一會,直到這位少年天子比劃到了最後的收手式,才上前行參拜禮。
此時的趙煦趕緊擺擺手道:“今天非正式見麵,免禮了。來來,秦卿,朕還有一些體會不是太清楚的地方,要請教一下你這個最正宗的老師。”
說著,趙煦又擺開了姿勢,向秦剛請教了有幾個動作裏的細節關鍵,秦剛自然是認真地作了講解,又親自演示了兩下。
“果真還是隻有秦卿能夠將此手戲的內在之理說得透徹啊。”趙煦感慨道之後又盯著秦剛道,“朕自幼體虛,這太醫局裏幾十個禦醫,整日開出的各種藥方,還有滿朝文武時時敬獻的奇珍補藥,竟是一樣也比上秦卿所授的這套太極手戲。就連錢仲陽看了之後,都心悅誠服地說秦卿你若鑽研醫術的話,定然便是他們杏林之首啊!”
“錢局令在高郵時曾指點過秦剛,他之話語乃是對後輩之提攜,當不得真。陛下習練這太極手戲收效良多,也非秦剛一人之功勞,手戲隻是幫助陛下提升體質基礎,協調身體陰陽平衡,而調理軀體、補血益氣,還是多承諸位太醫之辛勞。”秦剛卻是不肯貪念此功,依舊是謙虛地應答。
趙煦卻是仔細地看了看秦剛,點了點頭,坐在了童貫早已端於身後的一張椅榻之上,開口道:“也給秦卿端一張椅子來。”
“臣謝聖上垂愛。”
“無妨,這幫臣僚,定的規律甚多。朕聽聞秦卿到京,本想立即召你入對,可又煩他們再說什麽‘不可恩過於重’,真是笑話了,朕就是想見見卿,與卿說說話,這和恩重恩輕何來的關係?還是童太監機靈,幫朕出了個主意,說是以探問此手戲疑問的理由叫進宮來,如果若有哪個大臣有意見,就叫他們來給朕解答,哈哈哈!”趙煦說到這裏,忍不住放聲大笑起來。
秦剛注意到了趙煦在這裏稱童貫為童太監,宋代皇帝隻有對於自己身邊親近的宦官才用這此稱唿,而童貫出的這個主意,的確也是幫助天子極其順利地繞過了那些繁瑣的朝廷禮儀限製。
此時,童貫等人更是十分識趣地退到了外圍十步以外,那個距離,既可以隨時觀察到皇帝的召喚,又不至於聽到皇帝與自己的親近之臣私語的內容。
“明天便是八月十五,在文德殿會有大朝會,章相屬意讓章質夫與秦卿一同上殿,一者可以解答群臣關於對夏和議的幾點困惑,二者便可表彰對西戰略之業績,當庭宣告對卿等的封賞。”趙煦坐下後,緩緩地說到了正題。
“臣起於微末,受陛下信任,屢受簡拔,此次西北局麵之順利,無一不是章老經略全局調度、西軍將士誓死用命之功。臣不過僥幸參與其中,不敢貪念再有賞賜。”秦剛反正這次也無意爭功,他在渭州時就看得很清楚,此時過多的封賞,對他來說未必就是好事。
“秦卿果然是一心做事的忠臣。忠臣立了功便是功臣,對功臣不賞,那就是朝堂的不公,朝堂有了不公,便就是朕的過失。”趙煦的話一板一眼,顯現出與他這年齡並不相稱的成熟與穩重,也更是從中透出了他這些年來與太後鬥、與宗室鬥、與舊黨元老鬥、甚至還要與新黨權臣相鬥的辛苦心路,以及濃濃的倦意。
秦剛知道,趙煦的這些話都隻是鋪墊,並非重點,他靜靜地等待著他說出最重要的話。
“秦卿,你會是值得朕信賴的人麽?”趙煦終於吐了一句似乎毫無緣由的問話。
秦剛立即從座位上起身,行全禮而拜叩道:“陛下待臣以真心厚愛,臣豈敢不以肝腦塗地,以報聖恩。”
趙煦衝著外圍揮了揮手,正在外邊時刻關注的童貫立刻起身,帶了一眾侍奉的宦官再一次退出了十步。
“接下來之話語,隻有你我君臣二人所知,你且先對天地起誓。”
中國古人之文化信仰便是以“天地君親師”排序,而此時君就在眼前,所以趙煦讓他對天地起誓,以示對於其承諾的重視。
秦剛不敢有所猶豫,便依其要求鄭重起誓。
此後,趙煦方才緩緩地開口:“朕自九歲登基,始由皇祖母聽政,百官唯知太後旨,不曉有天子意。元佑諸政,疲累天下,紹聖親政,如履薄冰,秦卿可能體會?”
秦剛肅然起敬道:“陛下紹聖新政,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僅此一舉,乃千古明君所為!”
此話倒也出其本心,並非奉承之語。
“卿有此言,朕甚心慰。”趙煦稍停了一下繼續道,“子厚乃先帝之重用之臣,內有論道經邦之實,外有開疆複宇之休,一心助朕以展安國定邦之策,實是居功至偉也!”
秦剛聽其對章惇的一片褒獎之辭,卻並無隨口應承,因為他知道,世人對他人的評價,往往欲揚先抑,欲貶先褒而已,就算是天子,也是不免其俗。
當然,趙煦也有點驚訝於秦剛此時的穩重,不過他也沒有多想,而是順著自己的思路講了下去:“然,因其決斷而性狠忍、以其器博而傲人物、為求遠誌而不擇手段。昔日邦直出京,曾有諫言,謂其經年所以開導吾聽者,莫非忮忍殺伐之事以其之平日仇怨。故貶人及骨肉死者不得歸葬,存者悉為囚徒。又因編類章疏,看詳訴理,受禍者一千餘家。朕細思之,莫若如是!尤以迫朕先廢孟後,又欲追廢宣仁,已決非吾意。”
“子厚獨相,難免過之!”秦剛惜字如金的評價道。
“唉!朕親政之初,元佑舊臣勢大,朕又豈會不知‘矯枉必要過正’之理?”趙煦此時真是對秦剛吐露其真實心意了,“隻是,如今,朝堂既穩,天下民心甫定,西北之事,又有卿等用心平定,其國是之策,秦卿可有教我?”
秦剛忙道:“天下事,當有宰執論之。子厚獨相雖威,然子宣【注:指曾布,其字子宣】樞相可抑,朝堂諸丞可諫。臣不過弱冠之齡,蒙陛下簡拔,執掌邊關一地,早已誠徨誠恐,又何敢妄議國是?”
趙煦緊緊盯住秦剛雙眼,良久,誦念出一段秦剛當初所寫的文字:“嗟夫,故興邦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華夏之少年兒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剛則國剛!少年鏗鏘則國鏗鏘!少年勝於四野則國名揚於八荒!卿所寫之文,朕時時倒背如流,難不成,卿之華夏熠熠少年,卻是將此都忘了麽?”
秦剛見趙煦真情流露,當下便也不作掩飾,朗聲應道:“陛下乃我華夏之少年天子,臣為陛下之少年臣子,當此鼎革時代,自當不以位卑而不憂國,不以言微而不盡諫,以效陛下之聖恩。”
“好好好!你很不錯!”趙煦隨口一句讚賞,恍惚間又似乎迴到了與秦剛初次見麵時的情景,他指了指前麵的睿思殿說:“先皇在這殿中有一麵屏風,上麵記下了他平時留意到的傑出臣子的姓名,以備在想有所作為時,手頭有人可用。而在朕的心中,也有這樣的一麵屏風,上麵寫著的……第一個名字……便是秦卿啊!”
因為提前聲明過這次是不為旁人所知的君臣私語,趙煦此時說得真摯而坦誠,令秦剛不由地為之動容。
他本已對這大宋無可救藥的黨爭之勢無奈厭倦、情願對其避而遠之,但是此時正熱切地看著他的年輕天子,突然讓他意識到,如果說還存在著改變這一切的可能的話,眼前無疑就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秦剛稍作思考,便起身而言:“陛下既已習得太極,臣今天再教習一對手相練之技。”
說完便示意趙煦也站出來,兩人相向麵對,間隔約有一尺。秦剛來自現代,對皇帝沒有此時士人的那種盲目崇拜之心,此時更是將其當作同齡之友。
“陛下可默記練習太極時的手腳感覺,現將雙手抬起。”秦剛一邊說著,一邊將自己雙手與其相搭,開始輕輕地用力,趙煦那頭立即開始生硬地發力阻擋。
“陛下,倘若臣之力過強的話……”秦剛邊說邊催力向前,趙煦的身體明顯一晃,他隨即收力並道,“陛下力不能拒,必被推倒,如若實戰,便會受傷。”
趙煦點了點頭,他已經習慣了秦剛這種以眼前事理來敘述大道的方式。
“而太極手戲中之精髓之式乃是‘攬雀尾’,其練習之口訣為四個字。”
“朕記得,乃是:掤捋擠按。”
“注意,臣現在緩緩發力,陛下可依照這‘掤’之感覺,穩穩地接住。”秦剛邊說邊用力,趙煦也認真地用手臂架接住後用心體會。
“一旦發現臣的力道過大的話,陛下不必強行對抗,而是可以順著臣的手勁向後向側牽引,這便就是‘捋’,對,你看,臣剛才這一發力,不就一下子被化解了麽?”
進而,秦剛又引導趙煦以身體緊貼“擠”壓自己,又以突發之勁“壓”製,繼而再又傳授了“采、挒、肘、靠”的技法要訣,兩人便在花園之中,四手相粘,你來我往,推演了半天。
秦剛自上迴京中傳給劉惟簡太極拳法之後,也因自己親赴前線,不敢荒廢了鍛煉,對於太極拳的架式功底已非一般人所比,在這引導推手的過程中,自是有意牽讓,讓趙煦時時有心得暗合手腳,竟然大唿過癮。
練罷,秦剛趁熱打鐵而道:“掤捋擠按,於一切外力,俱可用來化解。任它巨濤萬頃力,我猶四兩撥千斤。縱如泰山壓頭頂,沾粘連隨身外定。陰陽直采天地氣,雙手之間定神明。”
此時趙煦抽手而立,靜聽秦剛的一番總結,便知他所講的,並非僅僅隻是這練習太極推手的訣竅,分明講的就是如何在朝堂之中,麵對各方複雜的外力影響之下,如何於其中保持自己清醒的選擇並如何進行應對的思路技巧。
當下在心中反複咀嚼之後,不由地輕聲讚歎:“秦卿果有大才,前以藥理喻治國,此次又以手戲之法解朕惑,俱是至理明言、精妙無比。”
秦剛後退一步,躬身而道:“陛下能舉一反三,融匯貫通而明世間大道,乃難得之聖明天子。”
趙煦擺擺手,算是接下了這個馬屁,卻是欺身一步上前,緊盯著秦剛的雙眼,冷靜地問道:“朕有心補天,卿可當擎天之柱?”
秦剛立刻想起了李清臣在河南府與他說過的話,而皇帝此時的問話,便是明明白白地在問他可否願做孤臣?可否願意成為他趙煦在這朝堂之中可以倚仗的第三支力量。更確切地說,是在他既不願讓章惇這樣的新黨激進派一家獨大,又不願迴歸舊黨一派的保守線路之後,還能有保持自己施政理念的第三個選擇。
“臣萬死不辭!”秦剛迴答得非常堅定。
先前的他,無論是收複神居水寨,還是平定栝蒼山匪,包括之後的東渡流求,無非都隻是為了他對老師秦觀說過的“狡兔三窟”。在公元十一世紀之末,他還沒有幼稚地想過憑借一己之力去質疑或改變皇權天下的格局,更沒有癡心妄想過自己去取而代之。甚至,對於前前後後的這幾個皇帝,他都覺得難以指望借力多少,這也是他一貫以來對官位、對功勞視若芥土的根本原因。
而此時,或許是偶爾的錯覺,或許是趙煦的真情流露,竟然讓他破開荒地答應了他的要求。
於是兩人又細細地講述了一些其他的事情,秦剛講的是環州與保安既相似又不同的一些民風民俗,李清照講的是搬去了內城之後,許多朋友關係都發生的一些變化。
敏感的秦剛突然發現,因為和陳師道不再做鄰居,李清照她已經好長時間都沒有見過趙明誠了。但是,由於南講堂巷與端王府的鄰近,趙佶卻是時不時地可以讓高俅過來找李清照幫著鑒定一些古董、參謀一些賭球,甚至還可以把她約出來當麵請教。
端王,趙佶,他不會對李清照有些什麽想法吧?
秦剛的心裏稍稍閃過了一絲慌亂。
他曾記得後世在互聯網上與網友討論關於穿越話題時,就有一位網絡大神曾經表示:曆史雖然可以改變,但卻一定會產生重大的變化影響。因為你若真的成功地改變了甲處,那麽曆史必然會在你想不到的乙處發生加倍的反向迴饋,這就是代價!
不過,此時的秦剛,早已不再是元佑八年剛穿越過來的那個商戶之子了。
論對外的身份,他已年僅二十一歲的弱冠之齡,已成大宋朝的正七品直寶文閣館職,並領有一州的知州差遣,其發展軌跡,直逼當年以神童之名十四歲即中進士的前宰相晏殊。
但是論實際的實力,他其實已在暗中占據了東南流求之地,擁有一支不可忽視的百勝之師,以及隱於西北、京師、兩浙以及南洋之地的數以千萬貫的生意財富。
“如果真有什麽曆史不利反饋的話,那就衝著我來吧!”
李清照姐弟倆與秦剛分手時,都極其默契地沒有提到“李格非並不同意讓他倆來找秦剛”這一點,當然李迒所想到的隻會是,父親的家教不允許他過來混吃混喝。
秦剛當然是貼心地為他倆雇了一輛迴家的馬車,預支了車馬錢後,還說好了,這幾天他要麽會在城南驛等候聖召,要麽就會在聖召之後迴到麥秸巷的家裏。
而此時的城南驛中,一名高大魁梧的宦官正在焦急地轉著圈子,一會兒便就問上一旁定心坐著的章楶老經略:“你說秦寶文他怎麽就突然想起來去逛街了呢?這官家可是一聽著宣德門那報上來的信息就讓我急急地趕過來了呀!”
“童閣長莫急,徐之他不過是少年心性,難得迴趟京城,在街上多看了一些,不會太晚的,你稍坐坐就好。”章楶隻能無奈地安慰於他。
當童貫第三次從座椅上站起走到門外張望之時,秦剛終於被同樣焦急地站在驛站門口的驛丞給引到了這裏。
“秦寶文,你可迴來了!聖上口諭,讓你即刻隨我入宮。”童貫一把抓住他,急急說道。
“什麽?”秦剛的驚訝並非是皇帝如此著急地就宣他入宮覲見,而是眼前來宣旨的宦官居然會是童貫。
不過,此時的他也隻能把這個疑問壓在心底,卻對童貫笑道,“童閣長莫急,總得讓我去換一下正服吧!”
“好好好,寶文快去,小的便在此處等,隻是千萬快些,莫讓官家久等啊!”
章楶此時才站起身道:“來來,隨我去,我已經讓人替你提前備好了官服。哎!這前後兩次,都是由老夫來張羅你的穿衣之事啊!”
在前往皇宮的路上,還未等到秦剛想著法子詢問,童貫便先行開口向秦剛道謝:“小的原本是被人推薦出宮去侍候一個王爺,不想劉都知經寶文提醒,便將小的留在了宮中。之後還是因為要給官家教習寶文所授的太極手戲,小的才得以機會伴同練習,也由此得了聖恩,在陛下身邊聽用。劉都知時時提醒,小的此番前程,可都是拜秦寶文所賜。”
秦剛聽得此言,便在心裏暗暗叫苦:此前他有意提醒劉惟簡,雖然是成功地阻攔了童貫前往端王府,意圖攔截一下這個曆史上的禍國大奸的發跡之路,誰知他卻居然借由自己的太極拳的機緣,成為了現任天子趙煦身邊的貼身太監。
料想以童貫的察言觀色與阿諛奉承之功,隻要能夠給他一個接近皇帝的機會,就幾乎無人可以阻擋他的成功之路。
在內心的歎息之餘,他也隻能問了問趙煦練了太極拳之後的效果。
“簡直是好過了宮中所有的湯藥,官家自學了這套太極手戲之後,早晚各打一次,無論精神氣色都比過去好得要緊。就算是像奴婢這樣陪著一同練習的,也是感覺到了這種‘氣力合一、陰陽調補’之神效。”童貫一邊認真的迴答,一邊以無比信服的眼神看著秦剛。
“那就好!秦剛雖然人在西北,心裏一直記掛著皇上的安康。”秦剛此時倒卻有另一番心思,曆史上這趙煦的英年早逝,雖說是他原本的體質虛弱所致,但是也不排除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過度依賴於各種草藥,從而傷害了他原本偏弱的身體根基的原因。
他讓劉惟簡傳授太極拳給趙煦,其主要目的就是想通過這種長期的緩和鍛煉,提升他的基礎身質健康。體質強健了,平時的小毛小病就少了,小病少了後,亂七八糟吃的藥也會減少一些。隻是不知這樣的內外調節之後,大宋中期難得清醒的這位天子能否能夠多活兩年?甚至會不會誕下健康的子嗣,以至於能夠徹底改變趙佶繼位之後所帶來的天下悲劇呢?
“官家一直念叨說,寶文定然是天降護佑我皇宋的天上星宿,寶文在內,是一榜的進士;在外又是平賊定疆的邊臣大將;就連先前進獻的牛痘之術,現如今經過防疫局的錢局令的反複驗證之後,已經在宮中推廣,而自接種牛痘之後,宮中便再無皇子會因天花而歿沒。”童貫像是能夠知曉秦剛內心的想法一樣,而在一旁念叨著,當然還是以著無比恭敬、無比奉承的眼光時時看向秦剛。
“這家夥,實在是太會拍馬了,關鍵你還覺得他特別地真心。”秦剛心裏說道。
童貫的拍馬,不是那種隻會是集中於奉承言辭的堆砌,而是一種似乎是發自內心的、言行合一的、讓人難以拒絕的那種崇拜之情,讓你感覺到,自己真的就是他所講的那樣地英明神武、那般地不同尋常。
童貫這次卻是將秦剛直接帶到了睿思殿旁的一座小花園中,這裏樹木環繞,溪流潺潺。
此時正為暮夏,原本在下午尚還有的酷熱卻在這裏沒有了蹤影,顯得極為涼爽。
北宋一代,一直到趙煦這時的天子都算是比較節儉的,皇宮裏的禦花園也就是擔了一個名,都是就著一些宮殿的外圍,精心栽種一些樹木花草,再因地製宜地布置一些假山、修建一些亭閣。就秦剛此時進來的這處園子,未必就比此時江南一些大商賈家的私家園林好多少。
趙煦這時,正在打著太極拳的最後幾式,秦剛站在一邊靜靜地等候了一會,直到這位少年天子比劃到了最後的收手式,才上前行參拜禮。
此時的趙煦趕緊擺擺手道:“今天非正式見麵,免禮了。來來,秦卿,朕還有一些體會不是太清楚的地方,要請教一下你這個最正宗的老師。”
說著,趙煦又擺開了姿勢,向秦剛請教了有幾個動作裏的細節關鍵,秦剛自然是認真地作了講解,又親自演示了兩下。
“果真還是隻有秦卿能夠將此手戲的內在之理說得透徹啊。”趙煦感慨道之後又盯著秦剛道,“朕自幼體虛,這太醫局裏幾十個禦醫,整日開出的各種藥方,還有滿朝文武時時敬獻的奇珍補藥,竟是一樣也比上秦卿所授的這套太極手戲。就連錢仲陽看了之後,都心悅誠服地說秦卿你若鑽研醫術的話,定然便是他們杏林之首啊!”
“錢局令在高郵時曾指點過秦剛,他之話語乃是對後輩之提攜,當不得真。陛下習練這太極手戲收效良多,也非秦剛一人之功勞,手戲隻是幫助陛下提升體質基礎,協調身體陰陽平衡,而調理軀體、補血益氣,還是多承諸位太醫之辛勞。”秦剛卻是不肯貪念此功,依舊是謙虛地應答。
趙煦卻是仔細地看了看秦剛,點了點頭,坐在了童貫早已端於身後的一張椅榻之上,開口道:“也給秦卿端一張椅子來。”
“臣謝聖上垂愛。”
“無妨,這幫臣僚,定的規律甚多。朕聽聞秦卿到京,本想立即召你入對,可又煩他們再說什麽‘不可恩過於重’,真是笑話了,朕就是想見見卿,與卿說說話,這和恩重恩輕何來的關係?還是童太監機靈,幫朕出了個主意,說是以探問此手戲疑問的理由叫進宮來,如果若有哪個大臣有意見,就叫他們來給朕解答,哈哈哈!”趙煦說到這裏,忍不住放聲大笑起來。
秦剛注意到了趙煦在這裏稱童貫為童太監,宋代皇帝隻有對於自己身邊親近的宦官才用這此稱唿,而童貫出的這個主意,的確也是幫助天子極其順利地繞過了那些繁瑣的朝廷禮儀限製。
此時,童貫等人更是十分識趣地退到了外圍十步以外,那個距離,既可以隨時觀察到皇帝的召喚,又不至於聽到皇帝與自己的親近之臣私語的內容。
“明天便是八月十五,在文德殿會有大朝會,章相屬意讓章質夫與秦卿一同上殿,一者可以解答群臣關於對夏和議的幾點困惑,二者便可表彰對西戰略之業績,當庭宣告對卿等的封賞。”趙煦坐下後,緩緩地說到了正題。
“臣起於微末,受陛下信任,屢受簡拔,此次西北局麵之順利,無一不是章老經略全局調度、西軍將士誓死用命之功。臣不過僥幸參與其中,不敢貪念再有賞賜。”秦剛反正這次也無意爭功,他在渭州時就看得很清楚,此時過多的封賞,對他來說未必就是好事。
“秦卿果然是一心做事的忠臣。忠臣立了功便是功臣,對功臣不賞,那就是朝堂的不公,朝堂有了不公,便就是朕的過失。”趙煦的話一板一眼,顯現出與他這年齡並不相稱的成熟與穩重,也更是從中透出了他這些年來與太後鬥、與宗室鬥、與舊黨元老鬥、甚至還要與新黨權臣相鬥的辛苦心路,以及濃濃的倦意。
秦剛知道,趙煦的這些話都隻是鋪墊,並非重點,他靜靜地等待著他說出最重要的話。
“秦卿,你會是值得朕信賴的人麽?”趙煦終於吐了一句似乎毫無緣由的問話。
秦剛立即從座位上起身,行全禮而拜叩道:“陛下待臣以真心厚愛,臣豈敢不以肝腦塗地,以報聖恩。”
趙煦衝著外圍揮了揮手,正在外邊時刻關注的童貫立刻起身,帶了一眾侍奉的宦官再一次退出了十步。
“接下來之話語,隻有你我君臣二人所知,你且先對天地起誓。”
中國古人之文化信仰便是以“天地君親師”排序,而此時君就在眼前,所以趙煦讓他對天地起誓,以示對於其承諾的重視。
秦剛不敢有所猶豫,便依其要求鄭重起誓。
此後,趙煦方才緩緩地開口:“朕自九歲登基,始由皇祖母聽政,百官唯知太後旨,不曉有天子意。元佑諸政,疲累天下,紹聖親政,如履薄冰,秦卿可能體會?”
秦剛肅然起敬道:“陛下紹聖新政,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僅此一舉,乃千古明君所為!”
此話倒也出其本心,並非奉承之語。
“卿有此言,朕甚心慰。”趙煦稍停了一下繼續道,“子厚乃先帝之重用之臣,內有論道經邦之實,外有開疆複宇之休,一心助朕以展安國定邦之策,實是居功至偉也!”
秦剛聽其對章惇的一片褒獎之辭,卻並無隨口應承,因為他知道,世人對他人的評價,往往欲揚先抑,欲貶先褒而已,就算是天子,也是不免其俗。
當然,趙煦也有點驚訝於秦剛此時的穩重,不過他也沒有多想,而是順著自己的思路講了下去:“然,因其決斷而性狠忍、以其器博而傲人物、為求遠誌而不擇手段。昔日邦直出京,曾有諫言,謂其經年所以開導吾聽者,莫非忮忍殺伐之事以其之平日仇怨。故貶人及骨肉死者不得歸葬,存者悉為囚徒。又因編類章疏,看詳訴理,受禍者一千餘家。朕細思之,莫若如是!尤以迫朕先廢孟後,又欲追廢宣仁,已決非吾意。”
“子厚獨相,難免過之!”秦剛惜字如金的評價道。
“唉!朕親政之初,元佑舊臣勢大,朕又豈會不知‘矯枉必要過正’之理?”趙煦此時真是對秦剛吐露其真實心意了,“隻是,如今,朝堂既穩,天下民心甫定,西北之事,又有卿等用心平定,其國是之策,秦卿可有教我?”
秦剛忙道:“天下事,當有宰執論之。子厚獨相雖威,然子宣【注:指曾布,其字子宣】樞相可抑,朝堂諸丞可諫。臣不過弱冠之齡,蒙陛下簡拔,執掌邊關一地,早已誠徨誠恐,又何敢妄議國是?”
趙煦緊緊盯住秦剛雙眼,良久,誦念出一段秦剛當初所寫的文字:“嗟夫,故興邦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華夏之少年兒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剛則國剛!少年鏗鏘則國鏗鏘!少年勝於四野則國名揚於八荒!卿所寫之文,朕時時倒背如流,難不成,卿之華夏熠熠少年,卻是將此都忘了麽?”
秦剛見趙煦真情流露,當下便也不作掩飾,朗聲應道:“陛下乃我華夏之少年天子,臣為陛下之少年臣子,當此鼎革時代,自當不以位卑而不憂國,不以言微而不盡諫,以效陛下之聖恩。”
“好好好!你很不錯!”趙煦隨口一句讚賞,恍惚間又似乎迴到了與秦剛初次見麵時的情景,他指了指前麵的睿思殿說:“先皇在這殿中有一麵屏風,上麵記下了他平時留意到的傑出臣子的姓名,以備在想有所作為時,手頭有人可用。而在朕的心中,也有這樣的一麵屏風,上麵寫著的……第一個名字……便是秦卿啊!”
因為提前聲明過這次是不為旁人所知的君臣私語,趙煦此時說得真摯而坦誠,令秦剛不由地為之動容。
他本已對這大宋無可救藥的黨爭之勢無奈厭倦、情願對其避而遠之,但是此時正熱切地看著他的年輕天子,突然讓他意識到,如果說還存在著改變這一切的可能的話,眼前無疑就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秦剛稍作思考,便起身而言:“陛下既已習得太極,臣今天再教習一對手相練之技。”
說完便示意趙煦也站出來,兩人相向麵對,間隔約有一尺。秦剛來自現代,對皇帝沒有此時士人的那種盲目崇拜之心,此時更是將其當作同齡之友。
“陛下可默記練習太極時的手腳感覺,現將雙手抬起。”秦剛一邊說著,一邊將自己雙手與其相搭,開始輕輕地用力,趙煦那頭立即開始生硬地發力阻擋。
“陛下,倘若臣之力過強的話……”秦剛邊說邊催力向前,趙煦的身體明顯一晃,他隨即收力並道,“陛下力不能拒,必被推倒,如若實戰,便會受傷。”
趙煦點了點頭,他已經習慣了秦剛這種以眼前事理來敘述大道的方式。
“而太極手戲中之精髓之式乃是‘攬雀尾’,其練習之口訣為四個字。”
“朕記得,乃是:掤捋擠按。”
“注意,臣現在緩緩發力,陛下可依照這‘掤’之感覺,穩穩地接住。”秦剛邊說邊用力,趙煦也認真地用手臂架接住後用心體會。
“一旦發現臣的力道過大的話,陛下不必強行對抗,而是可以順著臣的手勁向後向側牽引,這便就是‘捋’,對,你看,臣剛才這一發力,不就一下子被化解了麽?”
進而,秦剛又引導趙煦以身體緊貼“擠”壓自己,又以突發之勁“壓”製,繼而再又傳授了“采、挒、肘、靠”的技法要訣,兩人便在花園之中,四手相粘,你來我往,推演了半天。
秦剛自上迴京中傳給劉惟簡太極拳法之後,也因自己親赴前線,不敢荒廢了鍛煉,對於太極拳的架式功底已非一般人所比,在這引導推手的過程中,自是有意牽讓,讓趙煦時時有心得暗合手腳,竟然大唿過癮。
練罷,秦剛趁熱打鐵而道:“掤捋擠按,於一切外力,俱可用來化解。任它巨濤萬頃力,我猶四兩撥千斤。縱如泰山壓頭頂,沾粘連隨身外定。陰陽直采天地氣,雙手之間定神明。”
此時趙煦抽手而立,靜聽秦剛的一番總結,便知他所講的,並非僅僅隻是這練習太極推手的訣竅,分明講的就是如何在朝堂之中,麵對各方複雜的外力影響之下,如何於其中保持自己清醒的選擇並如何進行應對的思路技巧。
當下在心中反複咀嚼之後,不由地輕聲讚歎:“秦卿果有大才,前以藥理喻治國,此次又以手戲之法解朕惑,俱是至理明言、精妙無比。”
秦剛後退一步,躬身而道:“陛下能舉一反三,融匯貫通而明世間大道,乃難得之聖明天子。”
趙煦擺擺手,算是接下了這個馬屁,卻是欺身一步上前,緊盯著秦剛的雙眼,冷靜地問道:“朕有心補天,卿可當擎天之柱?”
秦剛立刻想起了李清臣在河南府與他說過的話,而皇帝此時的問話,便是明明白白地在問他可否願做孤臣?可否願意成為他趙煦在這朝堂之中可以倚仗的第三支力量。更確切地說,是在他既不願讓章惇這樣的新黨激進派一家獨大,又不願迴歸舊黨一派的保守線路之後,還能有保持自己施政理念的第三個選擇。
“臣萬死不辭!”秦剛迴答得非常堅定。
先前的他,無論是收複神居水寨,還是平定栝蒼山匪,包括之後的東渡流求,無非都隻是為了他對老師秦觀說過的“狡兔三窟”。在公元十一世紀之末,他還沒有幼稚地想過憑借一己之力去質疑或改變皇權天下的格局,更沒有癡心妄想過自己去取而代之。甚至,對於前前後後的這幾個皇帝,他都覺得難以指望借力多少,這也是他一貫以來對官位、對功勞視若芥土的根本原因。
而此時,或許是偶爾的錯覺,或許是趙煦的真情流露,竟然讓他破開荒地答應了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