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法是個直爽簡單的性子,秦剛也不是扭捏之人,這時的人能夠在超過幾千裏的不同地方再次見麵,那種習慣性的親近與熟識感覺是無法掩飾的。
劉法口中所說的渾家,便是他在渭州那裏所娶的妻室,一到家裏,便立即吩咐了起來:“我這秦兄弟是從南方過來的,趕緊將你那拿手的手抓羊肉燒起來。今晚我要陪他多喝幾碗。”
秦剛趕緊上前叫了嫂子,又留心看了看他家裏的擺設與物件,便知劉法的那個膽大包天敢於兵變的兒子目前還未出生,心道:“這件事倒是要放在心上,好歹都是叫做兄弟的人,之後的那位便是子侄,不該走的歪路,還是得要去指點指點的。”
兩人先在正堂中閑聊了一些鄜延路近期的軍情,劉法也在感慨如今的兵將折損過大,過去都一直有所提防不太願意過多使用的蕃軍蕃將,如今也隻能是在無奈之下放開使用了。
“沒有辦法啊,蕃將善騎戰,對付西夏軍,少了他們不行,米脂那裏,如今的防守可都是全靠蕃將。 ”劉法感慨地說,“好在如今形勢對我大宋有利,蕃將心向中原,他們都開始娶些漢人小妾,並指望著立了功,能被朝廷賜以漢姓呢!”
沒多久,劉法的妻子就已在正堂擺好了碗筷,喊他倆上桌可以先喝起來了。
“賢弟,你莫怪哥哥多事,隻是你從江淮之地,不遠萬裏來此為知軍,不知手頭有沒有可用之人。要知治一方地,須得有知一方風土人情之士。”喝了一會兒之後,劉法開始關心起秦剛到這裏的一些安排與計劃。
“小弟確實也帶了一些人過來,但是他們也都是和我一樣,從東南而來,略懂些筆墨,就是幫我來做些公務處理的事情。要是說到像大哥所提的熟悉這裏風情的人,手頭卻是一個也沒有。”秦剛實實在在地迴答道。
“那哥哥我就給你舉薦一個人,不知你是否需要?”
“劉哥但且推薦,秦剛求之不得。”
“哈!說起來,這小子也能算得上是個少年奇才,今年才十七歲,姓黃,叫黃友,說是有個表字叫作龍友。”劉法眉飛色舞地給秦剛介紹,“他原本是兩浙路的溫州人,十五歲進了京城國子監裏的讀書。因為聽聞了西北這裏的戰事,便直接對他那幫死讀書的同學說:‘大丈夫不能為國立功,亦造化中贅物耳。’同學便笑他隻會空談,你猜這小子怎麽著?他居然就此放下了學業,投筆西來。從那時起到現在已經在這西北各地遊曆了近兩年的時間。”
“哦?”當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十五歲就敢來此兇險之地遊曆,光是膽識也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的,秦剛便十分有興趣地問道,“隻是不知這黃友此時人在何處?”
“這次哥哥我不是來鄜延就任嘛!正好碰上這小子來毛遂自薦。我原本隻想找個能夠寫寫劃劃的人,就招了他過來。卻發現,這個年輕人做起事情來,有章有法,竟然比得過我軍中的那些老吏許多。”劉法微眯著雙眼道,“說實在的,一則我是擔心這小子留在我這個粗糙軍漢的手下,耽擱了他的發展前程,二來有就是擔心賢弟你來到這西北之地,人生地不熟,手中的確是需要這麽一個熟悉地方之人,我還真是舍不得把他派到你這裏用呢。不過,哥哥我也有言在先,賢弟如能看得上,便是他的造化。要是不滿意的話,再叫他迴我那就是了!”
秦剛見劉法說得誠懇,趕緊先行謝過。
一會兒之後,劉法妻端得大盆的白煮羊肉上桌,雖然就隻有簡單的青鹽灼燒,但是羊肉鮮嫩,口感甚好,秦剛吃得不由地大聲讚歎,劉法更是得意至極。
當晚酒後,秦剛等人便在延安府的驛館住下。
次日一早,劉法已經攜親兵十幾人在驛館門外等候。
看見秦剛出來,便叫過來一位非常年輕的士子:“龍友,這便是某與你說過的承議郎、知保安軍秦剛。秦知軍乃是今科的一甲進士,之前便是江淮發運司的七品撫勾,此次來保安軍就任,可是得了當今聖上的欽點,可不是某這等糙漢相比。你去他手下做事,須得用心用意!”
這黃友聽罷,趕緊過來對秦剛深深一揖而道:“學生黃友,當年在京中太學,正是讀罷秦知軍的《少年華夏說》,深感吾等少年之輩的肩頭重任。由此西行尋求報國之機,不意能在此遇到知軍,願為執鞭,亦無悔也。”
秦剛昨晚已聽劉法介紹,對其所言所行非常感興趣。
要知在這宋朝的學子,談到北虜西賊時,作些怒發衝冠之狀、又或寫點激揚文字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但是要是說到真的隻身西往北去,到了邊境之地,敢於親身遊曆、以身踐之的人,卻難得見到幾個。
而秦剛聽其說到前來西北的原因,竟然是起源於自己的那篇解試文章,不由地啞然失笑,再一看眼前的這位年輕人,雖然相貌間還不乏有點稚嫩之氣,但是西北的風霜沙塵洗禮卻讓他多了幾分同齡人難以具備的果敢剛毅之色,當下心中便是有些喜歡,點頭讚道:“所謂學者,尚書有雲:‘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我已經聽劉鈐轄講過了龍友之事,歎天下學子,知而不行者多矣,龍友此行,當得起‘知行合一’這四字。”
卻想不到,這黃友聽得“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知而不行”、“知行合一”這些話後,眼中突顯一陣閃光,似乎是一下子悟到了什麽,又似乎是又感觸到了什麽,一時間竟然忘了去答這句話,而是自己在口中反複地念叨著這幾句話,似乎倒有些癡了。
秦剛看到他的反應後,才醒悟到,這“知行合一”的理念,是要到數百年後的明代,才由心學大師王陽明首提出來。不過,對於知行的認識與揣摩,卻是自先秦以來、直至唐宋的所有文人士子孜孜以求、不斷探索的東西。而在此時,世間所流行的程氏理學恰恰是要把知與行分開,認為士人應該先修知,再修行,從而造成了重知而輕行,甚至再過幾十年,到了朱熹那個時代,還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極端學說思想,當然那已經是後話了。
隻是眼下,秦剛倒是覺得,麵前的這位年輕人,已經敢於用自身實踐去挑戰其他隻會坐於課堂、空談報國卻從無建樹的學生,就是以自身的實踐與嚐試來實現“知行合一”。所以,就算是他提前將“知行合一”的概念提出來,至少會對此時的讀書人更有好處。
“哈哈!爾等這種措大,往日裏總愛在某的麵前掉書袋,欺負某這大老粗,今日遇見了秦知軍,便是可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了吧?”劉法口中的“措大”,原本此時是世人對於讀書人的蔑稱,不過此時在劉法的口中,多有那種親昵的笑罵之意。
黃友此時才突然醒悟過來,卻是更加恭敬地對著秦剛再行一個大禮道:“秦知軍一席話,令黃友受益良多,知軍所言‘知行合一’四字,當得是金玉良言,學生願以此為座右之銘。”
“罷了罷了,正好請你來我身邊做事,倘若有悟,日後我們多有時間可以交流探討。”
於是一行人便開始上路前往保安軍。
延安府到保安軍的道路還算是通暢,騎馬半日便可到達。
到了軍衙,趙駟果然已經與留守軍衙的上任知軍留下來的幕僚官做完了簡單的交接手續。
畢竟因為地處邊境,軍裏的府庫幾無餘存,所以這些賬簿看得也是十分地簡單,地方賦稅聊勝於無,軍衙的日常開銷全靠朝廷撥款資助,開支要麽是賑濟發放,要麽就是交戰損耗,各處都有前任官員的簽押,也沒有什麽好複查與核實的。
看了延安府時覺得它這城市不咋樣,但是要再來看看保安城,就知道為啥人家那裏能叫府了。這保安城差不多是一個五裏邊長的小城,四個城門,分別是兩條貫穿東西與南北的大街連接,兩條街的相交之處就是軍衙,城裏的常住人並不多,隻有少量的一些店鋪。所以,空房子倒是不少。
趙駟一到這裏,就安排吏員去找好了一處相對寬敞的大院子,將沿途跟上並堅持到這裏的數百名孩子軍安排在那裏。由於在這一路上,那個叫虎子的孩子在大家心目中積累起來的威信,便安排他幫著對大家進行一些基本的管理。
這些孤兒原本過得是忍饑挨餓的日子,這次跟隨秦剛而來,路上的行軍雖然非常地辛苦,但是卻能夠從此開始能夠吃飽肚子,現在到了地方,又能有地方安頓住下,所以大家倒也沒什麽意見。
秦剛正好想到從延安府一起過來的黃友,便叫了他道:“龍友,這批孤兒都是我進入陝西之後,一路收容而來的,他們因為失去了父母與家庭,都情願與我一起來到這裏。隻是從目前來看,無論是他們的年齡和其他方麵的條件,都還不適合從軍。所以,我暫且先將他們編成一個童子營。”
“啊,童子營?”黃友一時愕然。
秦剛以為年輕士子一時心高氣傲,不願去接這管理孩子之事,便進一步解說清楚:“這童子營隻是一種叫法,便於我們可以安置這些孤兒。前麵說過,他們並不適合直接從軍,因為大多數人都還未成年。在這裏,須保證他們能夠吃飽、能夠穿暖、還必須要學習文化、鍛煉身體、以及還得每人都能掌握一兩項必要的謀生技能。這便是童子營必須要能做到的事情。畢竟也是有幾百個人孩子,所以指導教育與培訓他們的任務很重,教習的老師過幾日便會有。當然,地處邊境,對於他們來說,必要的軍事訓練也要做,隻是不可操之過急,所有的孩子必須要在年滿十六歲之後,才可自行決定去向,不決定的,營裏可收留他們到十八歲。這一切,你先慢慢熟悉,並幫我拿出一個最終的章程出來,你可明白。”
“明白,學生明白。”黃友迴過神來,趕緊應下。
其實剛才他的走神,並非是不願接這童子營之事,而是在一瞬間似乎有點感悟到了秦剛所做這件事的意義之重大。
在這陝西沿邊一路,最苦者莫過於失去了家裏頂梁柱的孤兒寡母,最慘者也莫過於父母雙亡的這群孩子。在這健全之家都要憂其生存的年代,孤兒者多半隻有九死一生的命運。
而童子營的設立,一是為這邊陲之地,存下了寶貴的生民人口,隻要這批孩子能活下來,十年之後,無論是充作邊軍、還是耕種田畝,都是這些地方未來之希望所在;二是這些孤兒如今可以得到的待遇,也會令正在征戰中的將士們看在眼中,料想這些素不相識的孤兒都能得到這秦知軍的如此看護,倘若自己在戰場上有所不虞,家中的孩子怎麽著也會得到有這童子營一樣甚至更好的撫養吧!確是去除了打仗用命的後顧之憂。
再有,就是黃友自己所猜測的,童子營裏的孤兒思想單純,理念簡單,如果從此時培養他們,之後成長起來的他們,必然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
當然,關於童子營的這些諸多益處,並非別人沒有想到,隻是,這世上的事情,同樣多是“知易行難”,你能想明白這裏的道理,你也能把其中的細則分析得頭頭是道。但是如果真的要是自己去做的話,立刻就會有諸多的問題出現在眼前:
保存這麽多生民人口是為了誰?為了朝廷?那為何不讓朝廷來出這筆錢?
若說就是單純為了自己的名聲,那麽算一下養活這麽多張嘴的吃飯需要多少錢?還有他們的穿衣、管理、教學等等,就算是一點點的費用乘上如此大的基數,這筆錢的開支又並非三天五日,常年累月下來,又能堅持多久呢?
再有就是黃友自己最以後猜測的那點,其實根本不能多去想,想幹什麽呢?
一不小心給人拿了證據,就是一個彈劾的大罪!
也正是如此,如今的邊境諸地,也就秦剛來了後,才有了這麽第一個的童子營。
正好趙駟聽了秦剛對黃友情況的一番介紹後,大喜,立即說道:“這位小兄弟來得正是時候,趙某手頭正有一件事要麻煩了。”
說完轉身從內廳拿過來厚厚一疊的拜帖說道:“秦知軍剛到,一下子就收到了這麽多的拜帖,說都是保安本地的下屬官吏、各方寨主,以及一些地方鄉紳,這些人裏麵,哪些人是比較重要的?哪些人需要提前約見的?還有哪些人甚至還不能怠慢得罪的?我是一片糊塗。正好小兄弟你是對本地情況非常熟悉,那就好了,趕緊來幫秦知軍看一看吧!”
黃友趕緊接過來,逐一翻看了一下,先是大致把這些拜帖重排了一下順序,然後又拿起最上麵的一封遞過去秦剛道:“其他的一眾人等,知軍可視近幾日的繁忙程度,按照我給排出來的順序,一一約見即可,不必過於著急。隻是這個人,學生以為,不僅應當排在第一個約見,甚至有必要的話,都可以上門拜訪拜訪。”
“哦?”秦剛有點好奇地接過這張拜帖一看,上麵寫著的是“保安軍諸族巡檢、順寧寨寨主劉延慶”,看這名頭似乎是一個蕃官。
劉法也湊過來看了一眼,立即便對秦剛解釋道:“龍友說的不錯,這劉延慶可不是一般人。他們的這個劉家可不同於我這個沒有來曆的劉家,乃是保安軍的世家大族,祖居於順寧寨,就在保安軍正北四十裏地,正好擋在從橫山南下進入鄜延路的要道之上。”
黃友便為秦剛繼續補充介紹:“這順寧劉家,很早就是當地最大的蕃部家族,世代守著這塊地方。當年賊酋李元昊叛宋,自然明白順寧寨地方的重要性,就曾拿著高官厚祿還有不低的爵位去招誘劉家,但是被那時劉家的族長劉懷忠卻堅決拒絕,又與打過來的西夏兵打了一仗,守住了這個戰略要地。於是,我大宋朝廷便封其為‘保安軍諸族巡檢’,並允許這劉家世襲該職。所以,在之後,這劉延慶的祖父劉紹能、父親劉永年,包括到了他本人,這順寧劉家已經是四代效忠朝廷。不僅如此,光看目前的防守兵力,現在順寧寨裏麵,劉家自己的蕃兵就有四千人,此外還統管協調保安軍其他各處的蕃兵四千,不僅是保安軍最重要的兵力所在,同時也是對北拒防的最關鍵之處。”
如果要按黃友的說法,僅這劉巡檢就統領了八千蕃兵,對比一下李夔在延安經略府裏所通報的數字,早已經超過了這鄜延路所有蕃兵的一半,的確是一支重軍。
秦剛聽了後點點頭道:“龍友提醒得甚好,那就按你說的,我們明天一早就先去順寧寨登門拜訪,以示重視。”
看到秦剛這裏也沒有什麽再需要幫忙的事情,劉法便推辭了秦剛留下用飯的邀請,說是不可離開延安城太長時間,便帶著手下人趕緊迴去了。
而黃友便趕緊向秦剛討了手令,抓緊時間去熟悉童子營的相關工作去了。
見正廳沒有了他人,秦剛便將昨日呂惠卿想要進行的安排等計劃,告訴了趙駟。
“想不到這呂經略還是一個好戰的文官啊!”趙駟不會去想到太多的點,他隻是憑借著自己的感覺發表意見,“那說明是一件好事啊!咱們也可以趁機多鍛煉鍛煉隊伍。”
“鍛煉隊伍,說說輕鬆,做起來不容易啊!”秦剛歎了一口氣,“還得先盤點盤點,在這保安軍,咱們能有多少的本錢!”
“要說保安這裏的禁軍,我昨天就去看過了。”趙駟提了自己的看法,“哎!很不咋的,甚至說起來他們這些人的戰鬥力,可能比趙某當初離開時還要再差一些,沒辦法,裏麵老兵沒多少,更多的是一些訓練不久的新兵。要是用他們來守城防禦作戰的話,勉勉強強還是能夠湊得上數。但是如果是要按照呂經略的長遠部署,需要我們對西夏方麵主動出擊的話,籌劃得當,最初搞幾次偷襲還可以試試,一旦要是被西夏兵堵住正麵對戰的話,結果堪憂啊!”
“嗯,我早就聽說過西夏善騎戰,那日我們對戰雖然是大獲全勝,但是幾點原因卻不容忽視。一是我們人數遠遠多於對方,二是對方過於輕敵,當時並不明白我們的戰力,一旦被我們反擊得手後,也來不及調整;三是這些打草穀的遊兵並非是其精兵,本身就是出來搶掠的散兵遊勇。所以,我就在這裏提出一個問題了,如果那天的西夏兵與我們兵力相當的話,駟哥你覺得有多少勝算?”秦剛便在這時提及了前日的那場對戰。
一說到此事,趙駟的臉色也嚴肅了起來,他開口說道:“知軍你說的這個問題我也想到的,就在昨晚,我們什長以上的軍官都開過了複盤推演會,如果就按那天的實際情況,隻要對方有個清醒的指揮官,不要那麽急地發起衝鋒,人數不需要與我們相當,隻要有超過我們一半的兵力,以正麵佯攻,加上兩翼扯動,來迴幾次,估計咱們的陣形就會出現問題。”
“哦!”對於綠曲兵在戰後開複盤會的習慣,秦剛對於這個養成的好習慣很欣慰,“那麽,你們討論出的原因與改進點有什麽?”
“咱這長槍陣,防守方麵沒毛病,就是太死板。對方隻要人馬再多些,第一批撞上去吃了虧,第二批人就不會再傻嗬嗬地往上撞。所以,一方麵兩翼與後麵的長槍兵還需要加強,防止他們包抄攻擊。”
“第二點,神臂弓數量要增加,預備槍手也要裝備,加強中間持續的弓箭打擊。”
“第三點,刀盾兵與長槍兵的協同作戰訓練還得加強,幾個人受傷的原因,都是出在了他們相互的掩護度不夠!”
秦剛點點頭後問道:“除了這些,有主動進攻方麵的想法嗎?”
“有啊,李二鐵提出,上次用埋伏在外麵的騎兵包抄他們後路的安排就很不錯,沒有埋伏條件時,也可以把騎兵放在中軍,關鍵時候從兩翼撒出去,但問題就在於,我們的騎兵不夠,而且真是與西夏兵馬上對戰時,個人戰鬥力估計比不上。西賊的這些人,都是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的!”
“別總看著自己,要找找外麵的資源!”秦剛提醒。
“靠城裏的那幫禁軍嗎?還不如我們自己呢!”趙駟剛說完,突然就看到了自己剛拿出來的那疊拜帖,眼前突然一亮道:“禁軍善守城,但蕃軍善野戰啊!這剛才那黃友與劉鈐轄不都說這蕃將劉巡檢手頭管著鄜延路最大的一支蕃軍隊伍嗎?”
秦剛點點頭道:“就是啊!而且聽這劉家既是忠烈世家,便當得我親自去一趟,正好也可以看看順寧寨。那你去準備一下,我們明天一早便去!”
劉法口中所說的渾家,便是他在渭州那裏所娶的妻室,一到家裏,便立即吩咐了起來:“我這秦兄弟是從南方過來的,趕緊將你那拿手的手抓羊肉燒起來。今晚我要陪他多喝幾碗。”
秦剛趕緊上前叫了嫂子,又留心看了看他家裏的擺設與物件,便知劉法的那個膽大包天敢於兵變的兒子目前還未出生,心道:“這件事倒是要放在心上,好歹都是叫做兄弟的人,之後的那位便是子侄,不該走的歪路,還是得要去指點指點的。”
兩人先在正堂中閑聊了一些鄜延路近期的軍情,劉法也在感慨如今的兵將折損過大,過去都一直有所提防不太願意過多使用的蕃軍蕃將,如今也隻能是在無奈之下放開使用了。
“沒有辦法啊,蕃將善騎戰,對付西夏軍,少了他們不行,米脂那裏,如今的防守可都是全靠蕃將。 ”劉法感慨地說,“好在如今形勢對我大宋有利,蕃將心向中原,他們都開始娶些漢人小妾,並指望著立了功,能被朝廷賜以漢姓呢!”
沒多久,劉法的妻子就已在正堂擺好了碗筷,喊他倆上桌可以先喝起來了。
“賢弟,你莫怪哥哥多事,隻是你從江淮之地,不遠萬裏來此為知軍,不知手頭有沒有可用之人。要知治一方地,須得有知一方風土人情之士。”喝了一會兒之後,劉法開始關心起秦剛到這裏的一些安排與計劃。
“小弟確實也帶了一些人過來,但是他們也都是和我一樣,從東南而來,略懂些筆墨,就是幫我來做些公務處理的事情。要是說到像大哥所提的熟悉這裏風情的人,手頭卻是一個也沒有。”秦剛實實在在地迴答道。
“那哥哥我就給你舉薦一個人,不知你是否需要?”
“劉哥但且推薦,秦剛求之不得。”
“哈!說起來,這小子也能算得上是個少年奇才,今年才十七歲,姓黃,叫黃友,說是有個表字叫作龍友。”劉法眉飛色舞地給秦剛介紹,“他原本是兩浙路的溫州人,十五歲進了京城國子監裏的讀書。因為聽聞了西北這裏的戰事,便直接對他那幫死讀書的同學說:‘大丈夫不能為國立功,亦造化中贅物耳。’同學便笑他隻會空談,你猜這小子怎麽著?他居然就此放下了學業,投筆西來。從那時起到現在已經在這西北各地遊曆了近兩年的時間。”
“哦?”當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十五歲就敢來此兇險之地遊曆,光是膽識也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的,秦剛便十分有興趣地問道,“隻是不知這黃友此時人在何處?”
“這次哥哥我不是來鄜延就任嘛!正好碰上這小子來毛遂自薦。我原本隻想找個能夠寫寫劃劃的人,就招了他過來。卻發現,這個年輕人做起事情來,有章有法,竟然比得過我軍中的那些老吏許多。”劉法微眯著雙眼道,“說實在的,一則我是擔心這小子留在我這個粗糙軍漢的手下,耽擱了他的發展前程,二來有就是擔心賢弟你來到這西北之地,人生地不熟,手中的確是需要這麽一個熟悉地方之人,我還真是舍不得把他派到你這裏用呢。不過,哥哥我也有言在先,賢弟如能看得上,便是他的造化。要是不滿意的話,再叫他迴我那就是了!”
秦剛見劉法說得誠懇,趕緊先行謝過。
一會兒之後,劉法妻端得大盆的白煮羊肉上桌,雖然就隻有簡單的青鹽灼燒,但是羊肉鮮嫩,口感甚好,秦剛吃得不由地大聲讚歎,劉法更是得意至極。
當晚酒後,秦剛等人便在延安府的驛館住下。
次日一早,劉法已經攜親兵十幾人在驛館門外等候。
看見秦剛出來,便叫過來一位非常年輕的士子:“龍友,這便是某與你說過的承議郎、知保安軍秦剛。秦知軍乃是今科的一甲進士,之前便是江淮發運司的七品撫勾,此次來保安軍就任,可是得了當今聖上的欽點,可不是某這等糙漢相比。你去他手下做事,須得用心用意!”
這黃友聽罷,趕緊過來對秦剛深深一揖而道:“學生黃友,當年在京中太學,正是讀罷秦知軍的《少年華夏說》,深感吾等少年之輩的肩頭重任。由此西行尋求報國之機,不意能在此遇到知軍,願為執鞭,亦無悔也。”
秦剛昨晚已聽劉法介紹,對其所言所行非常感興趣。
要知在這宋朝的學子,談到北虜西賊時,作些怒發衝冠之狀、又或寫點激揚文字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但是要是說到真的隻身西往北去,到了邊境之地,敢於親身遊曆、以身踐之的人,卻難得見到幾個。
而秦剛聽其說到前來西北的原因,竟然是起源於自己的那篇解試文章,不由地啞然失笑,再一看眼前的這位年輕人,雖然相貌間還不乏有點稚嫩之氣,但是西北的風霜沙塵洗禮卻讓他多了幾分同齡人難以具備的果敢剛毅之色,當下心中便是有些喜歡,點頭讚道:“所謂學者,尚書有雲:‘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我已經聽劉鈐轄講過了龍友之事,歎天下學子,知而不行者多矣,龍友此行,當得起‘知行合一’這四字。”
卻想不到,這黃友聽得“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知而不行”、“知行合一”這些話後,眼中突顯一陣閃光,似乎是一下子悟到了什麽,又似乎是又感觸到了什麽,一時間竟然忘了去答這句話,而是自己在口中反複地念叨著這幾句話,似乎倒有些癡了。
秦剛看到他的反應後,才醒悟到,這“知行合一”的理念,是要到數百年後的明代,才由心學大師王陽明首提出來。不過,對於知行的認識與揣摩,卻是自先秦以來、直至唐宋的所有文人士子孜孜以求、不斷探索的東西。而在此時,世間所流行的程氏理學恰恰是要把知與行分開,認為士人應該先修知,再修行,從而造成了重知而輕行,甚至再過幾十年,到了朱熹那個時代,還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極端學說思想,當然那已經是後話了。
隻是眼下,秦剛倒是覺得,麵前的這位年輕人,已經敢於用自身實踐去挑戰其他隻會坐於課堂、空談報國卻從無建樹的學生,就是以自身的實踐與嚐試來實現“知行合一”。所以,就算是他提前將“知行合一”的概念提出來,至少會對此時的讀書人更有好處。
“哈哈!爾等這種措大,往日裏總愛在某的麵前掉書袋,欺負某這大老粗,今日遇見了秦知軍,便是可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了吧?”劉法口中的“措大”,原本此時是世人對於讀書人的蔑稱,不過此時在劉法的口中,多有那種親昵的笑罵之意。
黃友此時才突然醒悟過來,卻是更加恭敬地對著秦剛再行一個大禮道:“秦知軍一席話,令黃友受益良多,知軍所言‘知行合一’四字,當得是金玉良言,學生願以此為座右之銘。”
“罷了罷了,正好請你來我身邊做事,倘若有悟,日後我們多有時間可以交流探討。”
於是一行人便開始上路前往保安軍。
延安府到保安軍的道路還算是通暢,騎馬半日便可到達。
到了軍衙,趙駟果然已經與留守軍衙的上任知軍留下來的幕僚官做完了簡單的交接手續。
畢竟因為地處邊境,軍裏的府庫幾無餘存,所以這些賬簿看得也是十分地簡單,地方賦稅聊勝於無,軍衙的日常開銷全靠朝廷撥款資助,開支要麽是賑濟發放,要麽就是交戰損耗,各處都有前任官員的簽押,也沒有什麽好複查與核實的。
看了延安府時覺得它這城市不咋樣,但是要再來看看保安城,就知道為啥人家那裏能叫府了。這保安城差不多是一個五裏邊長的小城,四個城門,分別是兩條貫穿東西與南北的大街連接,兩條街的相交之處就是軍衙,城裏的常住人並不多,隻有少量的一些店鋪。所以,空房子倒是不少。
趙駟一到這裏,就安排吏員去找好了一處相對寬敞的大院子,將沿途跟上並堅持到這裏的數百名孩子軍安排在那裏。由於在這一路上,那個叫虎子的孩子在大家心目中積累起來的威信,便安排他幫著對大家進行一些基本的管理。
這些孤兒原本過得是忍饑挨餓的日子,這次跟隨秦剛而來,路上的行軍雖然非常地辛苦,但是卻能夠從此開始能夠吃飽肚子,現在到了地方,又能有地方安頓住下,所以大家倒也沒什麽意見。
秦剛正好想到從延安府一起過來的黃友,便叫了他道:“龍友,這批孤兒都是我進入陝西之後,一路收容而來的,他們因為失去了父母與家庭,都情願與我一起來到這裏。隻是從目前來看,無論是他們的年齡和其他方麵的條件,都還不適合從軍。所以,我暫且先將他們編成一個童子營。”
“啊,童子營?”黃友一時愕然。
秦剛以為年輕士子一時心高氣傲,不願去接這管理孩子之事,便進一步解說清楚:“這童子營隻是一種叫法,便於我們可以安置這些孤兒。前麵說過,他們並不適合直接從軍,因為大多數人都還未成年。在這裏,須保證他們能夠吃飽、能夠穿暖、還必須要學習文化、鍛煉身體、以及還得每人都能掌握一兩項必要的謀生技能。這便是童子營必須要能做到的事情。畢竟也是有幾百個人孩子,所以指導教育與培訓他們的任務很重,教習的老師過幾日便會有。當然,地處邊境,對於他們來說,必要的軍事訓練也要做,隻是不可操之過急,所有的孩子必須要在年滿十六歲之後,才可自行決定去向,不決定的,營裏可收留他們到十八歲。這一切,你先慢慢熟悉,並幫我拿出一個最終的章程出來,你可明白。”
“明白,學生明白。”黃友迴過神來,趕緊應下。
其實剛才他的走神,並非是不願接這童子營之事,而是在一瞬間似乎有點感悟到了秦剛所做這件事的意義之重大。
在這陝西沿邊一路,最苦者莫過於失去了家裏頂梁柱的孤兒寡母,最慘者也莫過於父母雙亡的這群孩子。在這健全之家都要憂其生存的年代,孤兒者多半隻有九死一生的命運。
而童子營的設立,一是為這邊陲之地,存下了寶貴的生民人口,隻要這批孩子能活下來,十年之後,無論是充作邊軍、還是耕種田畝,都是這些地方未來之希望所在;二是這些孤兒如今可以得到的待遇,也會令正在征戰中的將士們看在眼中,料想這些素不相識的孤兒都能得到這秦知軍的如此看護,倘若自己在戰場上有所不虞,家中的孩子怎麽著也會得到有這童子營一樣甚至更好的撫養吧!確是去除了打仗用命的後顧之憂。
再有,就是黃友自己所猜測的,童子營裏的孤兒思想單純,理念簡單,如果從此時培養他們,之後成長起來的他們,必然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
當然,關於童子營的這些諸多益處,並非別人沒有想到,隻是,這世上的事情,同樣多是“知易行難”,你能想明白這裏的道理,你也能把其中的細則分析得頭頭是道。但是如果真的要是自己去做的話,立刻就會有諸多的問題出現在眼前:
保存這麽多生民人口是為了誰?為了朝廷?那為何不讓朝廷來出這筆錢?
若說就是單純為了自己的名聲,那麽算一下養活這麽多張嘴的吃飯需要多少錢?還有他們的穿衣、管理、教學等等,就算是一點點的費用乘上如此大的基數,這筆錢的開支又並非三天五日,常年累月下來,又能堅持多久呢?
再有就是黃友自己最以後猜測的那點,其實根本不能多去想,想幹什麽呢?
一不小心給人拿了證據,就是一個彈劾的大罪!
也正是如此,如今的邊境諸地,也就秦剛來了後,才有了這麽第一個的童子營。
正好趙駟聽了秦剛對黃友情況的一番介紹後,大喜,立即說道:“這位小兄弟來得正是時候,趙某手頭正有一件事要麻煩了。”
說完轉身從內廳拿過來厚厚一疊的拜帖說道:“秦知軍剛到,一下子就收到了這麽多的拜帖,說都是保安本地的下屬官吏、各方寨主,以及一些地方鄉紳,這些人裏麵,哪些人是比較重要的?哪些人需要提前約見的?還有哪些人甚至還不能怠慢得罪的?我是一片糊塗。正好小兄弟你是對本地情況非常熟悉,那就好了,趕緊來幫秦知軍看一看吧!”
黃友趕緊接過來,逐一翻看了一下,先是大致把這些拜帖重排了一下順序,然後又拿起最上麵的一封遞過去秦剛道:“其他的一眾人等,知軍可視近幾日的繁忙程度,按照我給排出來的順序,一一約見即可,不必過於著急。隻是這個人,學生以為,不僅應當排在第一個約見,甚至有必要的話,都可以上門拜訪拜訪。”
“哦?”秦剛有點好奇地接過這張拜帖一看,上麵寫著的是“保安軍諸族巡檢、順寧寨寨主劉延慶”,看這名頭似乎是一個蕃官。
劉法也湊過來看了一眼,立即便對秦剛解釋道:“龍友說的不錯,這劉延慶可不是一般人。他們的這個劉家可不同於我這個沒有來曆的劉家,乃是保安軍的世家大族,祖居於順寧寨,就在保安軍正北四十裏地,正好擋在從橫山南下進入鄜延路的要道之上。”
黃友便為秦剛繼續補充介紹:“這順寧劉家,很早就是當地最大的蕃部家族,世代守著這塊地方。當年賊酋李元昊叛宋,自然明白順寧寨地方的重要性,就曾拿著高官厚祿還有不低的爵位去招誘劉家,但是被那時劉家的族長劉懷忠卻堅決拒絕,又與打過來的西夏兵打了一仗,守住了這個戰略要地。於是,我大宋朝廷便封其為‘保安軍諸族巡檢’,並允許這劉家世襲該職。所以,在之後,這劉延慶的祖父劉紹能、父親劉永年,包括到了他本人,這順寧劉家已經是四代效忠朝廷。不僅如此,光看目前的防守兵力,現在順寧寨裏麵,劉家自己的蕃兵就有四千人,此外還統管協調保安軍其他各處的蕃兵四千,不僅是保安軍最重要的兵力所在,同時也是對北拒防的最關鍵之處。”
如果要按黃友的說法,僅這劉巡檢就統領了八千蕃兵,對比一下李夔在延安經略府裏所通報的數字,早已經超過了這鄜延路所有蕃兵的一半,的確是一支重軍。
秦剛聽了後點點頭道:“龍友提醒得甚好,那就按你說的,我們明天一早就先去順寧寨登門拜訪,以示重視。”
看到秦剛這裏也沒有什麽再需要幫忙的事情,劉法便推辭了秦剛留下用飯的邀請,說是不可離開延安城太長時間,便帶著手下人趕緊迴去了。
而黃友便趕緊向秦剛討了手令,抓緊時間去熟悉童子營的相關工作去了。
見正廳沒有了他人,秦剛便將昨日呂惠卿想要進行的安排等計劃,告訴了趙駟。
“想不到這呂經略還是一個好戰的文官啊!”趙駟不會去想到太多的點,他隻是憑借著自己的感覺發表意見,“那說明是一件好事啊!咱們也可以趁機多鍛煉鍛煉隊伍。”
“鍛煉隊伍,說說輕鬆,做起來不容易啊!”秦剛歎了一口氣,“還得先盤點盤點,在這保安軍,咱們能有多少的本錢!”
“要說保安這裏的禁軍,我昨天就去看過了。”趙駟提了自己的看法,“哎!很不咋的,甚至說起來他們這些人的戰鬥力,可能比趙某當初離開時還要再差一些,沒辦法,裏麵老兵沒多少,更多的是一些訓練不久的新兵。要是用他們來守城防禦作戰的話,勉勉強強還是能夠湊得上數。但是如果是要按照呂經略的長遠部署,需要我們對西夏方麵主動出擊的話,籌劃得當,最初搞幾次偷襲還可以試試,一旦要是被西夏兵堵住正麵對戰的話,結果堪憂啊!”
“嗯,我早就聽說過西夏善騎戰,那日我們對戰雖然是大獲全勝,但是幾點原因卻不容忽視。一是我們人數遠遠多於對方,二是對方過於輕敵,當時並不明白我們的戰力,一旦被我們反擊得手後,也來不及調整;三是這些打草穀的遊兵並非是其精兵,本身就是出來搶掠的散兵遊勇。所以,我就在這裏提出一個問題了,如果那天的西夏兵與我們兵力相當的話,駟哥你覺得有多少勝算?”秦剛便在這時提及了前日的那場對戰。
一說到此事,趙駟的臉色也嚴肅了起來,他開口說道:“知軍你說的這個問題我也想到的,就在昨晚,我們什長以上的軍官都開過了複盤推演會,如果就按那天的實際情況,隻要對方有個清醒的指揮官,不要那麽急地發起衝鋒,人數不需要與我們相當,隻要有超過我們一半的兵力,以正麵佯攻,加上兩翼扯動,來迴幾次,估計咱們的陣形就會出現問題。”
“哦!”對於綠曲兵在戰後開複盤會的習慣,秦剛對於這個養成的好習慣很欣慰,“那麽,你們討論出的原因與改進點有什麽?”
“咱這長槍陣,防守方麵沒毛病,就是太死板。對方隻要人馬再多些,第一批撞上去吃了虧,第二批人就不會再傻嗬嗬地往上撞。所以,一方麵兩翼與後麵的長槍兵還需要加強,防止他們包抄攻擊。”
“第二點,神臂弓數量要增加,預備槍手也要裝備,加強中間持續的弓箭打擊。”
“第三點,刀盾兵與長槍兵的協同作戰訓練還得加強,幾個人受傷的原因,都是出在了他們相互的掩護度不夠!”
秦剛點點頭後問道:“除了這些,有主動進攻方麵的想法嗎?”
“有啊,李二鐵提出,上次用埋伏在外麵的騎兵包抄他們後路的安排就很不錯,沒有埋伏條件時,也可以把騎兵放在中軍,關鍵時候從兩翼撒出去,但問題就在於,我們的騎兵不夠,而且真是與西夏兵馬上對戰時,個人戰鬥力估計比不上。西賊的這些人,都是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的!”
“別總看著自己,要找找外麵的資源!”秦剛提醒。
“靠城裏的那幫禁軍嗎?還不如我們自己呢!”趙駟剛說完,突然就看到了自己剛拿出來的那疊拜帖,眼前突然一亮道:“禁軍善守城,但蕃軍善野戰啊!這剛才那黃友與劉鈐轄不都說這蕃將劉巡檢手頭管著鄜延路最大的一支蕃軍隊伍嗎?”
秦剛點點頭道:“就是啊!而且聽這劉家既是忠烈世家,便當得我親自去一趟,正好也可以看看順寧寨。那你去準備一下,我們明天一早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