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剛的紅包都是除夕前都已經準備好的。每隻裏麵都是十貫錢。
倒也不是他非想要充大款,而是一來銀霜炭的生意頗順,二來胡衍此次又帶過來不少銀錢。他想著,在京的這些師伯師叔們都是清貧慣了的人,趁著過年,給他們家裏的小孩發發紅包,也算能夠不顯山露水地幫上一把。
小孩的紅包,家裏長輩收繳過去保管,這可是有著充足的曆史傳統,秦剛對此深信不疑。
就拿李格非來說,那天迴到家後。雖然李清照非常細致地考慮了所有的細節,在剛迴家時,並沒有看出有什麽異常。
但是畢竟李格非也是對金石學有研究的人,女兒這方麵的天賦多是遺傳自他。兩天後,女兒的房裏莫名地多出來幾件青銅器,他第一個就去了陳師道家詢問——清娘這方麵是有前科的。
再迴來一對質,李清照從秦剛那裏討了二十貫錢去買古董一事就大白於天下了。不過小丫頭還算地道,倒是一直沒講出為何能夠訛到這麽多錢的原因。
也正因為如此,李格非內心非常地不安,陳師道卻勸他豁達一點,他自己兩個小兒也收了秦剛二十貫的紅包,習慣一下這位豪橫師侄的手筆吧。
李格非想來想去,還是專門又帶了點禮物去秦剛家上門拜謝,他知秦剛有錢,尋常禮物也就算了,倒是帶去了他自元佑元年起開始自著的《禮記說》一書數卷。
隻說關於詩詞策論,有了秦觀的指點,亦無須他多擔心。不過此書是他對於禮記一書多年的研究心得,應該可以對秦剛參加省試時的經義學習有些幫助。
秦剛收下此書,自然大為感謝。
當他知道在廟會上給李清照錢買東西一事已經暴露,隻是小丫頭居然還能守諾未曾吐露郭小娘之事,心中大為感動,趕緊安慰李格非道:
“李師叔當真是客氣了,清娘眼光獨到,那日與她一同逛古董攤,我是差點上當花錢買到假貨,幸好得她提醒。正好又是過年,一點點錢,清娘也沒亂花,也是買到了可收藏的好東西罷了。”
李格非對自己這個女兒也是管束不了,隻得再三囑咐秦剛以後不得再縱容她了。
李格非走後,秦湛及李禠先後過來串門。
李禠自開封府黃推官那案起,因擔心會卷入秦剛一事的是非之中,一直被父兄禁足在家。之後就連秦剛拜師一事,被父兄拿著他的名頭當成工具人而送賀禮,卻還不讓他過去。
他便在家裏發狠說:“整天這個黨那個黨,生在這個家裏,弄得我的朋友都不得當!”聽得李清臣氣壞了,當即就要趕他出門,還是母親過來再三求情勸說後才作罷。
新年前三天一過,他終得放禁,便直奔秦剛之宅。
隻是半個月不見,不僅秦剛現在已經是秦觀的徒弟之外,宅中又多來了一個叫胡衍的兄弟,更令人驚掉下巴的事就是:秦剛居然和趙子裪結成了生意合作夥伴。
“剛哥你是好胸襟,不過更是好眼光。這楚國公家在京城的生意的確做得不小,更關鍵的是,人家是皇親,和他家合作,不說別的,這免稅免查的好處就可以確保不大會賠本了。”
秦剛對李禠是相當信任的,所以也沒有瞞他與趙子裪合作做生意的具體內容,也給他品嚐了這還未上市的天醇酒。
毫無例外,一杯入口,李禠的眼睛都開始有點直了。
他喃喃自語道:“我算是明白了,剛哥你做生意不是憑運氣、也不是憑技巧,你就是憑實力!不論是先前的銀霜炭、還是現在的這個天醇酒。這趙子裪倒是走了八輩子的運氣,能夠和你合作成。”
“禠哥說笑了。不過你要知道,我選擇和他合作,除了你說的可以借助他家在京城的實力,也是因為一般人不會相信我和他還能合作成。所以,此事對外還得要保密。”秦剛囑咐道。
李禠自然點頭承諾,不過又是由此佩服他的這番神操作。
三人正說著話,黃小個突然迴來複命說:“報得大爺知道,郭府的侍郎老爺已經給了迴話,說是正月初八上午可得空閑,邀大爺前去一敘。”
原來,秦剛記得郭小娘的囑咐,今天一早便差黃小個去郭府,專程給郭侍郎遞送了拜帖,稱“高郵士子秦剛,久聞郭侍郎之名,欲拜謁見,謹候迴音。”
而郭府的司閽顯然是得過關照,沒有讓黃小個直接迴去,而是讓他在門房處稍候。沒多久便從裏麵送出了複帖。
因為秦湛與李禠都是家裏的老熟人了,黃小個迴複時也沒迴避。
“嗯?十八叔要去拜見郭侍郎?”秦湛似乎想到了什麽,有點壞壞地對著秦剛笑道。
“怎麽迴事?說與我聽聽。”李禠也聽出這裏麵有事,趕緊追問秦湛,“我記得剛哥還向我打聽過郭侍郎,背後可有什麽故事?”
“郭侍郎有個侄女是十八叔的同鄉,現在也在京城……”秦湛沒忍住說了出來。
“咳!”秦剛故作鎮定,先讓黃小個下去,然後便岔開話題,提及正月初六,趙期邀請他去參加京城外地趕考士子的聚會,問他們願不願意和他一起去?
“我又不趕考,湛哥也不是外地士子。”李禠擺擺手拒絕後,拉起秦湛說,“走,湛哥你在這裏不是有一間自己的房間麽,帶我過去,你一個人和我講講……”
正月初六,趙期約大家見麵的地方,是南外城普濟門附近的中太一宮。
秦剛去得較早,有心想來看看這座東京城裏較有名的宮觀,便遇上了更早過來的趙期等人。
趙期見到秦剛,大為高興,立即給身邊幾人介紹後,然後見時間尚早,便主動帶秦剛等幾人在四下裏轉了一圈。
太一宮為祭祀東皇太一的神祠,這東皇太一也叫太乙或泰一,民間或直接稱為天帝。
東京城還有一故事:太一行五宮,四十五年一易。所以,宋太宗建東太一宮,四十五年後仁宗建西太一宮,再四十五年後神宗建此中太一宮。據說這樣一來,國民將會深受其福。
所以,這太一宮在京城不僅會有三座,而且皆是在朝廷祠部司中列名。在神宗時專門設立了中太一宮使一職,由前宰執提舉,至元佑六年改為了祠祿之官。
當然,中太一宮雖為官觀,但卻不影響它們對民眾開放,反而因為有官府撥款派人管理,而要比外麵的廟觀顯得更加井然整潔。
趙期約大家來此,一是地廣清靜,隻須向廟祝捐些香火錢,便可得允許選擇一個獨立的院落聚會,就算加上另備的酒食錢,也是要比酒樓裏省錢多了。
二是大家來的時間不一,像秦剛這樣早來的,還可以四下走走,這宮觀中也有不少殿室,可拜神進香許願,也可賞看一些名士文人偶爾在牆壁上留下的詩詞之作。
差不多趙期帶了他們轉了一圈,迴到先前約好的那個院落,廟祝已經幫他們在樹下布置好了桌椅。
此時是正月,但天氣尚好,太陽也已出來,各人坐著的位置雖然都是在室外,此時倒也不覺得寒冷。
“各位,感謝大家給我趙某的麵子,今天能到這裏來相聚。”見大家都已來得差不多了,趙期作為召集人還是要說幾句話的,“我們都從各自家鄉來到京城,因為一場共同的考試而有幸成為同學,這便是難得的緣份,我提議大家今日以茶代酒,共同飲之。”
於是在座的都紛紛讚同,端起麵前的茶蠱,相互與左右兩邊的人敬之。
因為就是一次很隨意的聚會,也沒有會麽嚴肅的流程,召集人講過了話,大家便各自三三兩兩地隨意攀談起來。
有相互打聽寄宿地方條件的,有各自交流備考方向的,還有興奮地聊些在京城的奇異見聞的。
此刻見大家皆散開各自閑聊,秦剛身邊已無他人時,趙期才對他說:“我年長你幾歲,也就厚顏稱你一聲徐之弟啦!”
“這是哪裏的話,友約兄無論是學問、見識,皆可為小弟之楷模。”秦剛趕緊迴道。
“前些日子聽聞徐之弟因生意之事受言官攻擊,被開封府為難。隻歎在下曉之已晚,尚未能想法幫忙時,又聽徐之在公堂上精彩自辯,無恙而還,著實令人驚訝啊。”
秦剛被開封府的黃信為難,這事在自己人這裏鬧得挺大,但在外麵卻未必。所以,非特意關心的人則不一定會知道。
看得出秦剛的疑惑,趙期便開口解釋道:“在下有宗親在開封府做事,堂審那日在場,正好當晚與我見麵時談及方知。”
秦剛再看趙期的眼神,多是誠懇之色,便知其的確是關心,當下便謝道:“承蒙友約兄關心,此事也已解決,無須掛心。”
“唉!我皇宋設立言官諫議製度,本是為了勸誡君主過失,糾察百官逆行。隻是如今卻淪為結黨營私、攻擊異已之工具。實是可悲可氣!”趙期忿忿然地說道。
“台諫官員既被稱之為言官,其職責便在於言,有言即可,而非規定必須言什麽不言什麽。”秦剛接著趙期之話說了自己的觀點,“言官能言,即為台諫製度存在的最大意義!”
趙期聽了便反問道:“但言官肆意利用職權攻擊政治對手,這也是職責嗎?”
“然!上書彈劾,就是言官之職責。隻是這些彈章,是否接受?是否同意?便是宰執及官家的職責。”秦剛一語中的,指出了言官製度的本質,“友約兄應知,當年的王大參主持新法實施,時任禦史中丞呂誨率一眾言官列舉其十大罪狀,強力對其彈劾,其後情況如何呢?”
趙期一愣,這段曆史他是知道的,雖然當時的台諫合作,攻勢浩大,但是卻在神宗皇帝對王安石的全力信任下,令這場彈劾無疾而終。新法被強力推行了下去。
“但是熙寧九年時,禦史台還是把王文公最終彈劾辭相了。”趙期想了想辯解道。
“其實最重要的並不是熙寧九年的辭相,而是熙寧七年的那一次辭相,友約兄不覺得,從那時候起,神宗皇帝已經不再信任王文公了嗎?”秦剛閃動眼睛,麵露微笑地看著趙期。
趙期原本就是宗室子弟,骨子裏刻著的便是皇權至上的信念。經秦剛稍一點撥,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根本——台諫隻是工具,作用仍然要看掌握這一工具的人——皇帝如何決策,皇帝英明則為無堅不催的利器、皇帝昏庸便成禍亂天下的源泉。
神宗皇帝若是信任王安石,那麽再多的彈劾在他眼中,也不過是奸佞小人對於賢良忠臣的惡毒嫉妒與無恥攻擊。
但是如若皇帝已經開始有了對於新法的質疑與動搖,那麽不過一個京城門監鄭俠繪製了一幅所謂反映民生疾苦的《流民圖》,就會讓他旦夕難眠,最終引發了熙寧七年的這次罷免王安石的相位。
其實秦剛的這次遭遇恰恰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
十幾名當朝言官的彈劾,對付一個連差遣都沒有的從八品小官,誰看了都會說,這不就是典型的“牛刀來宰雞”麽?
但是就在開封府的公堂之上,這些牛刀竟然都砍不動了,案子竟能神奇般地反轉了。
而原因則非常簡單,是因為官家居然親自下場來為秦剛辯護,這便不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誰的腦袋還能保持清醒的問題。
趙期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而是長期所受的教育,並不允許他主動地往這個地方想。
隻是今天,所有的道理,突然一下被秦剛點破,他竟有點失神了。
“哎!友約兄,我來遲了!”突然一聲道歉打破了趙期的發愣,他一抬頭,看見院落外匆匆走進來一個相貌堂堂的青年,正向他拱手招唿。
“年豐兄,你能來就好。來來,我給你引見一人認識。”趙期反應過來後,笑著把秦剛拉到了身邊,轉身便介紹給他道,“這位便是高郵軍的解元秦剛秦徐之。”
這位被稱為年豐的青年一聽此名,臉上立刻變色驚道:“可是寫就《少年華夏說》的高郵秦剛?哎呀呀,久聞大名!自入京以來,一直就盼能有機會結識,今日得見,著實是三生有幸。”
秦剛原本隻想著隨意認識一下,卻沒想到對方的態度竟是如此地熱情,一時竟也隻能謙虛地笑笑以迴應。
“哈哈,年豐兄總是這麽直爽。徐之,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撫州來的士子岑穰,字年豐,年豐兄才學過人,這次也是撫州的解試榜眼。”
秦剛一聽,立即肅然起敬,趕緊道:“撫州乃是江南西路的文脈之地,曆來才子輩出,年豐兄能考得撫州榜眼,真是要高過我這個偏遠小地的所謂解元不知多少。應是在下幸會。”
“哎!若說是考試答題,我興許是要比你多些心得手段,但是論及寫文明誌,哪裏比得上徐之兄的《少年華夏說》。當真是振聾發聵之聲、精彩珠玉之言呐!”岑穰毫不收斂地繼續讚道。而他的大嗓門,也立刻吸引了好幾個其他士子,有人在在稍遠的地方對秦剛指指點點,有人便是直接大方地走過來向秦剛敘禮。
一時間,他們這幾人地方竟圍成了一塊中心。
看得出,岑穰就是一個自來熟的性格,人越多他就越興奮,繼而說:“想必此次省試,憑借徐之、友約的實力,進士上榜當不在話下。在下也要迎頭趕上,爭取也能上榜,這樣,至少我們三人,今後便能以同年相稱啦!”
時人拜得同一個老師的學生之間,會以同學互稱,而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不論來自於哪個地方,年齡相差有多大,但凡是同一屆考中的,都會以“同年”、“年兄”進行互稱。岑穰說的正是此意。
注:岑穰,史載生卒年歲、字號及籍貫等均不詳,北宋哲宗紹聖元九年(1094)甲戌科畢漸榜進士第三人。曾官左承事郎,餘事不詳。蘇門學士之一李廌曾有詩為其送行,與許多蘇門弟子同在許昌詩社。
倒也不是他非想要充大款,而是一來銀霜炭的生意頗順,二來胡衍此次又帶過來不少銀錢。他想著,在京的這些師伯師叔們都是清貧慣了的人,趁著過年,給他們家裏的小孩發發紅包,也算能夠不顯山露水地幫上一把。
小孩的紅包,家裏長輩收繳過去保管,這可是有著充足的曆史傳統,秦剛對此深信不疑。
就拿李格非來說,那天迴到家後。雖然李清照非常細致地考慮了所有的細節,在剛迴家時,並沒有看出有什麽異常。
但是畢竟李格非也是對金石學有研究的人,女兒這方麵的天賦多是遺傳自他。兩天後,女兒的房裏莫名地多出來幾件青銅器,他第一個就去了陳師道家詢問——清娘這方麵是有前科的。
再迴來一對質,李清照從秦剛那裏討了二十貫錢去買古董一事就大白於天下了。不過小丫頭還算地道,倒是一直沒講出為何能夠訛到這麽多錢的原因。
也正因為如此,李格非內心非常地不安,陳師道卻勸他豁達一點,他自己兩個小兒也收了秦剛二十貫的紅包,習慣一下這位豪橫師侄的手筆吧。
李格非想來想去,還是專門又帶了點禮物去秦剛家上門拜謝,他知秦剛有錢,尋常禮物也就算了,倒是帶去了他自元佑元年起開始自著的《禮記說》一書數卷。
隻說關於詩詞策論,有了秦觀的指點,亦無須他多擔心。不過此書是他對於禮記一書多年的研究心得,應該可以對秦剛參加省試時的經義學習有些幫助。
秦剛收下此書,自然大為感謝。
當他知道在廟會上給李清照錢買東西一事已經暴露,隻是小丫頭居然還能守諾未曾吐露郭小娘之事,心中大為感動,趕緊安慰李格非道:
“李師叔當真是客氣了,清娘眼光獨到,那日與她一同逛古董攤,我是差點上當花錢買到假貨,幸好得她提醒。正好又是過年,一點點錢,清娘也沒亂花,也是買到了可收藏的好東西罷了。”
李格非對自己這個女兒也是管束不了,隻得再三囑咐秦剛以後不得再縱容她了。
李格非走後,秦湛及李禠先後過來串門。
李禠自開封府黃推官那案起,因擔心會卷入秦剛一事的是非之中,一直被父兄禁足在家。之後就連秦剛拜師一事,被父兄拿著他的名頭當成工具人而送賀禮,卻還不讓他過去。
他便在家裏發狠說:“整天這個黨那個黨,生在這個家裏,弄得我的朋友都不得當!”聽得李清臣氣壞了,當即就要趕他出門,還是母親過來再三求情勸說後才作罷。
新年前三天一過,他終得放禁,便直奔秦剛之宅。
隻是半個月不見,不僅秦剛現在已經是秦觀的徒弟之外,宅中又多來了一個叫胡衍的兄弟,更令人驚掉下巴的事就是:秦剛居然和趙子裪結成了生意合作夥伴。
“剛哥你是好胸襟,不過更是好眼光。這楚國公家在京城的生意的確做得不小,更關鍵的是,人家是皇親,和他家合作,不說別的,這免稅免查的好處就可以確保不大會賠本了。”
秦剛對李禠是相當信任的,所以也沒有瞞他與趙子裪合作做生意的具體內容,也給他品嚐了這還未上市的天醇酒。
毫無例外,一杯入口,李禠的眼睛都開始有點直了。
他喃喃自語道:“我算是明白了,剛哥你做生意不是憑運氣、也不是憑技巧,你就是憑實力!不論是先前的銀霜炭、還是現在的這個天醇酒。這趙子裪倒是走了八輩子的運氣,能夠和你合作成。”
“禠哥說笑了。不過你要知道,我選擇和他合作,除了你說的可以借助他家在京城的實力,也是因為一般人不會相信我和他還能合作成。所以,此事對外還得要保密。”秦剛囑咐道。
李禠自然點頭承諾,不過又是由此佩服他的這番神操作。
三人正說著話,黃小個突然迴來複命說:“報得大爺知道,郭府的侍郎老爺已經給了迴話,說是正月初八上午可得空閑,邀大爺前去一敘。”
原來,秦剛記得郭小娘的囑咐,今天一早便差黃小個去郭府,專程給郭侍郎遞送了拜帖,稱“高郵士子秦剛,久聞郭侍郎之名,欲拜謁見,謹候迴音。”
而郭府的司閽顯然是得過關照,沒有讓黃小個直接迴去,而是讓他在門房處稍候。沒多久便從裏麵送出了複帖。
因為秦湛與李禠都是家裏的老熟人了,黃小個迴複時也沒迴避。
“嗯?十八叔要去拜見郭侍郎?”秦湛似乎想到了什麽,有點壞壞地對著秦剛笑道。
“怎麽迴事?說與我聽聽。”李禠也聽出這裏麵有事,趕緊追問秦湛,“我記得剛哥還向我打聽過郭侍郎,背後可有什麽故事?”
“郭侍郎有個侄女是十八叔的同鄉,現在也在京城……”秦湛沒忍住說了出來。
“咳!”秦剛故作鎮定,先讓黃小個下去,然後便岔開話題,提及正月初六,趙期邀請他去參加京城外地趕考士子的聚會,問他們願不願意和他一起去?
“我又不趕考,湛哥也不是外地士子。”李禠擺擺手拒絕後,拉起秦湛說,“走,湛哥你在這裏不是有一間自己的房間麽,帶我過去,你一個人和我講講……”
正月初六,趙期約大家見麵的地方,是南外城普濟門附近的中太一宮。
秦剛去得較早,有心想來看看這座東京城裏較有名的宮觀,便遇上了更早過來的趙期等人。
趙期見到秦剛,大為高興,立即給身邊幾人介紹後,然後見時間尚早,便主動帶秦剛等幾人在四下裏轉了一圈。
太一宮為祭祀東皇太一的神祠,這東皇太一也叫太乙或泰一,民間或直接稱為天帝。
東京城還有一故事:太一行五宮,四十五年一易。所以,宋太宗建東太一宮,四十五年後仁宗建西太一宮,再四十五年後神宗建此中太一宮。據說這樣一來,國民將會深受其福。
所以,這太一宮在京城不僅會有三座,而且皆是在朝廷祠部司中列名。在神宗時專門設立了中太一宮使一職,由前宰執提舉,至元佑六年改為了祠祿之官。
當然,中太一宮雖為官觀,但卻不影響它們對民眾開放,反而因為有官府撥款派人管理,而要比外麵的廟觀顯得更加井然整潔。
趙期約大家來此,一是地廣清靜,隻須向廟祝捐些香火錢,便可得允許選擇一個獨立的院落聚會,就算加上另備的酒食錢,也是要比酒樓裏省錢多了。
二是大家來的時間不一,像秦剛這樣早來的,還可以四下走走,這宮觀中也有不少殿室,可拜神進香許願,也可賞看一些名士文人偶爾在牆壁上留下的詩詞之作。
差不多趙期帶了他們轉了一圈,迴到先前約好的那個院落,廟祝已經幫他們在樹下布置好了桌椅。
此時是正月,但天氣尚好,太陽也已出來,各人坐著的位置雖然都是在室外,此時倒也不覺得寒冷。
“各位,感謝大家給我趙某的麵子,今天能到這裏來相聚。”見大家都已來得差不多了,趙期作為召集人還是要說幾句話的,“我們都從各自家鄉來到京城,因為一場共同的考試而有幸成為同學,這便是難得的緣份,我提議大家今日以茶代酒,共同飲之。”
於是在座的都紛紛讚同,端起麵前的茶蠱,相互與左右兩邊的人敬之。
因為就是一次很隨意的聚會,也沒有會麽嚴肅的流程,召集人講過了話,大家便各自三三兩兩地隨意攀談起來。
有相互打聽寄宿地方條件的,有各自交流備考方向的,還有興奮地聊些在京城的奇異見聞的。
此刻見大家皆散開各自閑聊,秦剛身邊已無他人時,趙期才對他說:“我年長你幾歲,也就厚顏稱你一聲徐之弟啦!”
“這是哪裏的話,友約兄無論是學問、見識,皆可為小弟之楷模。”秦剛趕緊迴道。
“前些日子聽聞徐之弟因生意之事受言官攻擊,被開封府為難。隻歎在下曉之已晚,尚未能想法幫忙時,又聽徐之在公堂上精彩自辯,無恙而還,著實令人驚訝啊。”
秦剛被開封府的黃信為難,這事在自己人這裏鬧得挺大,但在外麵卻未必。所以,非特意關心的人則不一定會知道。
看得出秦剛的疑惑,趙期便開口解釋道:“在下有宗親在開封府做事,堂審那日在場,正好當晚與我見麵時談及方知。”
秦剛再看趙期的眼神,多是誠懇之色,便知其的確是關心,當下便謝道:“承蒙友約兄關心,此事也已解決,無須掛心。”
“唉!我皇宋設立言官諫議製度,本是為了勸誡君主過失,糾察百官逆行。隻是如今卻淪為結黨營私、攻擊異已之工具。實是可悲可氣!”趙期忿忿然地說道。
“台諫官員既被稱之為言官,其職責便在於言,有言即可,而非規定必須言什麽不言什麽。”秦剛接著趙期之話說了自己的觀點,“言官能言,即為台諫製度存在的最大意義!”
趙期聽了便反問道:“但言官肆意利用職權攻擊政治對手,這也是職責嗎?”
“然!上書彈劾,就是言官之職責。隻是這些彈章,是否接受?是否同意?便是宰執及官家的職責。”秦剛一語中的,指出了言官製度的本質,“友約兄應知,當年的王大參主持新法實施,時任禦史中丞呂誨率一眾言官列舉其十大罪狀,強力對其彈劾,其後情況如何呢?”
趙期一愣,這段曆史他是知道的,雖然當時的台諫合作,攻勢浩大,但是卻在神宗皇帝對王安石的全力信任下,令這場彈劾無疾而終。新法被強力推行了下去。
“但是熙寧九年時,禦史台還是把王文公最終彈劾辭相了。”趙期想了想辯解道。
“其實最重要的並不是熙寧九年的辭相,而是熙寧七年的那一次辭相,友約兄不覺得,從那時候起,神宗皇帝已經不再信任王文公了嗎?”秦剛閃動眼睛,麵露微笑地看著趙期。
趙期原本就是宗室子弟,骨子裏刻著的便是皇權至上的信念。經秦剛稍一點撥,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根本——台諫隻是工具,作用仍然要看掌握這一工具的人——皇帝如何決策,皇帝英明則為無堅不催的利器、皇帝昏庸便成禍亂天下的源泉。
神宗皇帝若是信任王安石,那麽再多的彈劾在他眼中,也不過是奸佞小人對於賢良忠臣的惡毒嫉妒與無恥攻擊。
但是如若皇帝已經開始有了對於新法的質疑與動搖,那麽不過一個京城門監鄭俠繪製了一幅所謂反映民生疾苦的《流民圖》,就會讓他旦夕難眠,最終引發了熙寧七年的這次罷免王安石的相位。
其實秦剛的這次遭遇恰恰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
十幾名當朝言官的彈劾,對付一個連差遣都沒有的從八品小官,誰看了都會說,這不就是典型的“牛刀來宰雞”麽?
但是就在開封府的公堂之上,這些牛刀竟然都砍不動了,案子竟能神奇般地反轉了。
而原因則非常簡單,是因為官家居然親自下場來為秦剛辯護,這便不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誰的腦袋還能保持清醒的問題。
趙期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而是長期所受的教育,並不允許他主動地往這個地方想。
隻是今天,所有的道理,突然一下被秦剛點破,他竟有點失神了。
“哎!友約兄,我來遲了!”突然一聲道歉打破了趙期的發愣,他一抬頭,看見院落外匆匆走進來一個相貌堂堂的青年,正向他拱手招唿。
“年豐兄,你能來就好。來來,我給你引見一人認識。”趙期反應過來後,笑著把秦剛拉到了身邊,轉身便介紹給他道,“這位便是高郵軍的解元秦剛秦徐之。”
這位被稱為年豐的青年一聽此名,臉上立刻變色驚道:“可是寫就《少年華夏說》的高郵秦剛?哎呀呀,久聞大名!自入京以來,一直就盼能有機會結識,今日得見,著實是三生有幸。”
秦剛原本隻想著隨意認識一下,卻沒想到對方的態度竟是如此地熱情,一時竟也隻能謙虛地笑笑以迴應。
“哈哈,年豐兄總是這麽直爽。徐之,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撫州來的士子岑穰,字年豐,年豐兄才學過人,這次也是撫州的解試榜眼。”
秦剛一聽,立即肅然起敬,趕緊道:“撫州乃是江南西路的文脈之地,曆來才子輩出,年豐兄能考得撫州榜眼,真是要高過我這個偏遠小地的所謂解元不知多少。應是在下幸會。”
“哎!若說是考試答題,我興許是要比你多些心得手段,但是論及寫文明誌,哪裏比得上徐之兄的《少年華夏說》。當真是振聾發聵之聲、精彩珠玉之言呐!”岑穰毫不收斂地繼續讚道。而他的大嗓門,也立刻吸引了好幾個其他士子,有人在在稍遠的地方對秦剛指指點點,有人便是直接大方地走過來向秦剛敘禮。
一時間,他們這幾人地方竟圍成了一塊中心。
看得出,岑穰就是一個自來熟的性格,人越多他就越興奮,繼而說:“想必此次省試,憑借徐之、友約的實力,進士上榜當不在話下。在下也要迎頭趕上,爭取也能上榜,這樣,至少我們三人,今後便能以同年相稱啦!”
時人拜得同一個老師的學生之間,會以同學互稱,而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不論來自於哪個地方,年齡相差有多大,但凡是同一屆考中的,都會以“同年”、“年兄”進行互稱。岑穰說的正是此意。
注:岑穰,史載生卒年歲、字號及籍貫等均不詳,北宋哲宗紹聖元九年(1094)甲戌科畢漸榜進士第三人。曾官左承事郎,餘事不詳。蘇門學士之一李廌曾有詩為其送行,與許多蘇門弟子同在許昌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