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穰的大嗓門一下子把秦剛的身份說破了。
畢竟在八月下旬,從高郵而起的學生聯名抗議行動,也波及到了東部的好幾路地區,聽過並知道秦剛的人不少,一下子便圍過來好幾個人。
是人便會分出群體,有認同且仰慕秦剛的人,自然也就有看著秦剛及當初的那篇文章極不順眼的人。
所以,很快也有人故意放大了聲音在一旁議論:“我怎麽聽說朝廷當初是對高郵軍的解試成績有懷疑的,這秦剛據說與高郵軍的主考官知軍毛澤民相處甚密……”
趙期聽了皺了皺眉頭,但卻沒有發作。岑穰卻是一個直率脾氣,兩眼一瞪,衝著說風涼話的那兩人高聲說道:“有什麽疑問直接當麵講來,背後嚼舌可不是君子所為!”
說那話的人也不是個善茬,卻也不慌不忙地開口說道:“知高郵軍的毛澤民是由時任禮部尚書的蘇子瞻舉薦的,這個邸報都有過,不否認吧?這蘇子瞻是秦少遊的老師,而秦少遊又是這位高郵的新科解元秦剛的族兄,這些總不會是我編的吧?”
秦剛不由於抬眼看了一眼此人,卻是一位錦服微胖的陌生麵孔,因為今天來這裏的都是京城以外的考生,能對他的事情了解得這麽詳細而且清楚的,說明來者不善啊!
不待秦剛開口,趙期已經上前一步,厲聲喝道:“既然你的消息都來自於邸報,那麽之後邸報上登出:朝廷欽差對高郵軍的解試一案已經查明,其流程嚴謹、閱卷準確、成績真實、取額無誤,這個消息你卻為何視而不見?還不趕緊向徐之兄道歉?”
趙期的不悅,還來自於對方竟對秦剛直唿其名,雖然後者本人對此並沒有太多的感覺,但是他作為其朋友,卻將此視為一種嚴重的挑釁。
“哦?還有此事?”想不到對方竟然臉皮很厚地接過話來,“在下隻是一個白身,偶爾得閱邸報,比不得友約兄官宦世家,承蒙轉告這一結果,今日算是終解心頭之問,多謝了。那個,也在這裏恭喜一下秦剛,哦,抱歉,應該是恭喜秦徐之,不知者不罪嘛!”
“你?”岑穰算是看明白此人就是來挑事的,氣得就要上前斥責。
但在一旁顯得非常淡定的秦剛先是一把將其拉住,看都沒有看那個微胖的士子,而是對岑穰勸道:“年豐兄可曾讀過《莊子》之秋子之篇?井底之蛙不可語於海者,非為其過,乃是拘於虛也。其可笑之處,在於以其跳梁於井幹缺甃間而自得,以略勝於蝦蟲而四處聒噪。”
秦剛說的就是莊子所寫的井底之蛙的成語出處,意思是井底之蛙未見識過大海並不能算是它的錯,隻不過是居住的地方過小而已。但是如果總是由此卻成為自己到處聒噪、自鳴得意的話,則成為跳梁小醜而被人恥笑了。
這微胖的士子聽之臉色大變,怒道:“爾指誰為這井蛙?”
秦剛早在意料之中地迴道:“莊子亦有雲:‘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所以說,你我等眾生,皆為這井底之蛙罷了,所不同者,在於有蛙自知、有蛙自誇而已。”說完便保持著微笑,看著對方。
秦剛的這番話,先是承認自己也算是這井蛙的一員,以免落人口實。但是隨即又指出彼此間的不同,我自認相對於宇宙間的真理而言實屬無知,但你卻上躥下跳,將自己的淺薄當成無知的資本炫耀。
微胖士子一時詞窮。
岑穰此時才恨恨地加上一句:“況且‘不知者不罪’這句話,這得是要由別人之口說出才行。我從未見過以自己的無知而為榮的這種人。”
此時,卻又有人站出打圓場:“大家都是同年考試的同學,沒有必要爭吵傷了和氣。今年難得在此一聚,又逢新年喜氣,我們何不以詩會友,來一場新年詠詩比賽呢?!”
“對對,以詩會友,秦解元也可以此證明自己的實力與水平。”
前麵建議的人沒什麽問題,而跟著說出這句話的人就有點不懷好意了,趙期特意盯了對方一眼,因為這次的聚會是由他出麵發起,雖然有的人會是其他人再叫來的,可是出現了像這樣明顯針並為難秦剛的現象,他的內心是有愧的。
而眼前講話的這人又是一張陌生麵孔,隻能再看他們的身旁身後,終於看到了一個認識的人。此人名叫尹焞,洛陽人,乃是洛學創立者程頤在晚年所收的弟子。
於是,這些敵視秦剛的源頭也就基本找到了——洛黨對於蜀黨的敵視,哪怕是在麵對著共同的敵人新黨即將反攻的今天,依舊是絲毫不減。
“彥明兄。”趙期叫的是尹焞的表字,“這些,都是你的朋友?”
尹焞卻是麵無表情地說道:“來這裏的,哪個不是朋友。”說完竟轉身走到了一邊,意思便是不承認這幾人與他有關,趙期卻也無奈。
而現在,這兩人所提議的“詠詩賽”的主意,卻是不出意料地得到了在場大多數人的讚同。
畢竟,都是來京城趕考的士子,難免會有幾個自詡在詩詞上有兩把刷子的,如果能在這種場合下作出好詩詞,隻要能贏得個名次,就算是在京城中揚出了名。
於是,在幾個倡議者的鼓動下,大家都迴到樹下的座位處圍坐好。
坐下後便有人發問:“這麽多人,怎麽個比賽法?”
還是那個微胖士子提議道:“小弟淺見,不如模仿昔日‘蘭亭盛會’的曲水流觴行令作詩。”
立刻就有人指出這裏並沒有可漂流的酒觴。
而旁邊便有人提議說這中太一宮中即有為元宵節而售賣的走馬花燈,其中走馬燈影便有各種不同內容,不若現在去買迴數盞,到時讓其轉起來行詩令。
此主意立刻獲得大家的認同,便有人立即跑去購買。
趙期見眾人對此熱情頗高,也不便出言阻攔。而正因賽詩一事,有了更多人的熱情參與,他也不必擔心尹焞再在其中搗什麽亂了。
不一會兒,去的人已經買迴四盞走馬燈,其中燈影內容按照燈麵複雜程度分別是八個代表性節氣、八個民間故事、漢唐十大名將以及十二生肖。
眾人皆道“詩題足矣!”
於是,商定這次詩賽使用的是花枝令,其實就是後世的擊鼓傳花,用作花枝的彩球最後落入誰人之手,此人就上前依序選擇這四盞燈,以手轉燈,待停下後,就以麵對自己的這麵圖案為題作一首詩。
當然,被飛花傳中者拿到題後,可以當場作出,也可在一旁花些時間斟酌完善。
規則既定,於是眾人皆入座。擊鼓者可輪流擔之。
很快,前麵三人陸續中令,然後從走馬燈那裏轉得的題目也先後出來,一個中秋、一個誇父逐日、一個漢將軍李廣,都不算難度太大的詩題。
有兩首已經完成的詩作念出來後,中規中矩,雖沒有什麽硬傷,但也聽著意境平平。接下來的一首那人則申請花點時間去思考遣詞中。
這邊第四輪的傳花開始了。
不負某些人的期望,這次的彩球終於傳到了秦剛手中。
秦剛搖搖頭,心想:總是躲不過去的,還是希望這次抽到的題目好一點。
這次輪到他去轉的是那盞十二生肖的彩燈。
借著轉動燈盤的機會,秦剛倒是細心地觀察了一下這盞結構精巧的走馬燈,結果驚訝地發現,宋人這方麵的工藝水平已經如此之高,實際上這裏的轉盤已經與後世的燃氣輪機的運作原理近乎一致了。
“啊!”眾人突然地一聲驚歎,卻打斷了秦剛的走神思考,他趕緊低頭一看,這才明白了眾人驚叫的原因:
轉動後停下來麵對他這裏的生肖圖案,正是一隻公雞。
嗯,公雞,很常見,在座就有好幾個人的屬相就是雞,而它的特征也非常地鮮明。
但問題卻是,拿它為題來作詩,從什麽樣的角度切入,卻是有點難度的,因此旁觀者才會發出驚歎聲。
饒是站在秦剛這邊的趙期與岑穰思考再三,也是想不出太好的思路。
見秦剛站在走馬燈前的發愣,岑穰忍不住站出來說:“也不是這花燈上的每一個圖案都適合作詩,我看要不……”
“秦解元是想放棄麽?”還是那個最初不懷好意的聲音。
秦剛笑笑,以雞為題的好詩也不是沒有,剛才他的發愣隻是因為突然想到了自己童年時那首兒歌:
公雞喔喔叫,叫我起得早,起來上學校,做個好寶寶。
當然,他要是把這四句念出來,基本可以如願迴家去做個真寶寶了。
當聽到懷有惡意的嘲諷聲一出,他便立刻答道:“作首詩而已,我口占即可!”
這一下子便是把眾人給驚到了,這個高郵解元倒是有真本事的麽?命題詩詞,口占可出,在場的人絕大多數人捫心自問,是達不到這個水平的。
秦剛的心裏早已經有了思路,要說作詩還不如抄首現成的,而且這次他要抄的,將會是一首空前絕後、也是一首足矣讓人驚掉下巴、嚇掉眼球的絕世之作。
秦剛抬眼看了一下院中的眾人,微笑著說:“既然是要寫一首關於雞的詩,那麽不妨就起一個文雅的題目,叫《金雞報曉》吧!”
話雖這麽說,隻是這個文雅不過是針對普通人而言,“金雞報曉”四個字聽在這幫讀書人的耳中,可謂是俗之又俗。
隻是大家也清楚,這個雞的主題的確是很不利,隻等秦剛的口占了。
秦剛清了清嗓子,一字一句非常清晰地念出了第一句:
“雞叫一聲撅一撅!”
眾人全聽愣住了,這句詩裏的每一個字,他們都聽得非常清晰、非常明確。但是,此刻,他們卻又對每一個字都充滿了懷疑:
這是詩嗎?說它是大白話還說高了呢?簡直、簡直、就是粗鄙不堪嘛!
但是大家都又是有城府的人,心想這隻是第一句,也許第二句就開始風雲再起、風格突變了呢?於是整個院落在一瞬間變得異常地安靜。
“雞叫兩聲撅兩撅!”
如果說第一句說出來後,大約還有八成的人還在有期待的話,現在尚還堅信秦剛接下來後會把這詩作好的人,已經一成都不到了。
宋時文人其實並不排斥打油詩,就拿之前秦剛與李清臣及李祥論雪景詩的交談中就能看出,好的打油詩也是蠻有市場的。
可是,現在秦剛所吟的這兩句,應該是連打油詩的基本品質都不及,描寫情景之不堪、使用字詞之粗俗,現場聽到的所有人都開始議論紛紛。
微胖的士子已經直接笑出了聲,他毫不顧忌地大聲說道:“這雞叫了一聲就撅一撅,叫了兩聲就撅兩撅,接下來叫三聲撅三撅,叫四聲撅四撅嗎?如此作詩,可笑之極!哈哈!哈哈!”
還是那個尹焞沉得住氣,臉上既沒有鄙夷的神情,也沒有驚訝的臉色,更是沒有參與一眾人等的竊竊私語,而是緊盯著秦剛的身影。
秦剛絲毫沒有受眾人的影響,右手向前淩空一揮,將後兩句足以橫掃一切、光照宇內的詩一並誦完:
“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
此兩句一出,院內瞬間靜寂無聲,隻見那微胖士子前麵笑了一半的大嘴,一下子好像被人施了法術一般定在那裏。
眾人的眼中,似乎顯示出了這樣一幅意境深遠、氣勢恢宏的場景:
黎明之前的無盡黑暗之中,一隻公雞正抖擻著精神站到了高處。
第一聲,單薄而寂廖,公雞努力撅起的身子,在星光月色中還是那樣地孤獨;
第二聲,嘹亮而堅定,公雞再次撅起的身子,還在全力積聚著無人理解的力量;
第三聲啼完,天地為之變色、日月為之更替,所有的不解與嘲笑、所有的壓抑與煩悶,都隨著這一聲足可劃天裂地鳴叫,與黑暗星月一起,全然退卻。
這首詩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布衣皇帝朱元璋在登基時所作。以其開國皇帝的氣勢以及他動輒以農民自居的脾性,相信在他念出前兩句的時候,底下的文武百官,定然還是馬屁不斷、稱誦如潮。
而在其說出後兩句時,相信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會無比地折服於此詩中氣吞天地、橫掃六合、四宇八荒、唯我獨尊的浩然之氣。
而秦剛雖然沒有了朱重八的王霸之氣,卻是在前兩句中,攢足了眾人的各種鄙視、輕蔑、嘲諷與失望,反而會將這種“先抑後揚”的情緒營造到了前所未有的極致之處。
三聲喚響,旭日浮升,月沉星退,天下大白!
一時間,秦剛先前所作的《少年華夏說》中的恢宏之詞,竟又迅速浮現於有些人的腦海之中: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
這隻雄雞,不正是那位氣吞萬裏、胸懷天下的華夏少年郎的真實寫照嗎!
畢竟在八月下旬,從高郵而起的學生聯名抗議行動,也波及到了東部的好幾路地區,聽過並知道秦剛的人不少,一下子便圍過來好幾個人。
是人便會分出群體,有認同且仰慕秦剛的人,自然也就有看著秦剛及當初的那篇文章極不順眼的人。
所以,很快也有人故意放大了聲音在一旁議論:“我怎麽聽說朝廷當初是對高郵軍的解試成績有懷疑的,這秦剛據說與高郵軍的主考官知軍毛澤民相處甚密……”
趙期聽了皺了皺眉頭,但卻沒有發作。岑穰卻是一個直率脾氣,兩眼一瞪,衝著說風涼話的那兩人高聲說道:“有什麽疑問直接當麵講來,背後嚼舌可不是君子所為!”
說那話的人也不是個善茬,卻也不慌不忙地開口說道:“知高郵軍的毛澤民是由時任禮部尚書的蘇子瞻舉薦的,這個邸報都有過,不否認吧?這蘇子瞻是秦少遊的老師,而秦少遊又是這位高郵的新科解元秦剛的族兄,這些總不會是我編的吧?”
秦剛不由於抬眼看了一眼此人,卻是一位錦服微胖的陌生麵孔,因為今天來這裏的都是京城以外的考生,能對他的事情了解得這麽詳細而且清楚的,說明來者不善啊!
不待秦剛開口,趙期已經上前一步,厲聲喝道:“既然你的消息都來自於邸報,那麽之後邸報上登出:朝廷欽差對高郵軍的解試一案已經查明,其流程嚴謹、閱卷準確、成績真實、取額無誤,這個消息你卻為何視而不見?還不趕緊向徐之兄道歉?”
趙期的不悅,還來自於對方竟對秦剛直唿其名,雖然後者本人對此並沒有太多的感覺,但是他作為其朋友,卻將此視為一種嚴重的挑釁。
“哦?還有此事?”想不到對方竟然臉皮很厚地接過話來,“在下隻是一個白身,偶爾得閱邸報,比不得友約兄官宦世家,承蒙轉告這一結果,今日算是終解心頭之問,多謝了。那個,也在這裏恭喜一下秦剛,哦,抱歉,應該是恭喜秦徐之,不知者不罪嘛!”
“你?”岑穰算是看明白此人就是來挑事的,氣得就要上前斥責。
但在一旁顯得非常淡定的秦剛先是一把將其拉住,看都沒有看那個微胖的士子,而是對岑穰勸道:“年豐兄可曾讀過《莊子》之秋子之篇?井底之蛙不可語於海者,非為其過,乃是拘於虛也。其可笑之處,在於以其跳梁於井幹缺甃間而自得,以略勝於蝦蟲而四處聒噪。”
秦剛說的就是莊子所寫的井底之蛙的成語出處,意思是井底之蛙未見識過大海並不能算是它的錯,隻不過是居住的地方過小而已。但是如果總是由此卻成為自己到處聒噪、自鳴得意的話,則成為跳梁小醜而被人恥笑了。
這微胖的士子聽之臉色大變,怒道:“爾指誰為這井蛙?”
秦剛早在意料之中地迴道:“莊子亦有雲:‘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所以說,你我等眾生,皆為這井底之蛙罷了,所不同者,在於有蛙自知、有蛙自誇而已。”說完便保持著微笑,看著對方。
秦剛的這番話,先是承認自己也算是這井蛙的一員,以免落人口實。但是隨即又指出彼此間的不同,我自認相對於宇宙間的真理而言實屬無知,但你卻上躥下跳,將自己的淺薄當成無知的資本炫耀。
微胖士子一時詞窮。
岑穰此時才恨恨地加上一句:“況且‘不知者不罪’這句話,這得是要由別人之口說出才行。我從未見過以自己的無知而為榮的這種人。”
此時,卻又有人站出打圓場:“大家都是同年考試的同學,沒有必要爭吵傷了和氣。今年難得在此一聚,又逢新年喜氣,我們何不以詩會友,來一場新年詠詩比賽呢?!”
“對對,以詩會友,秦解元也可以此證明自己的實力與水平。”
前麵建議的人沒什麽問題,而跟著說出這句話的人就有點不懷好意了,趙期特意盯了對方一眼,因為這次的聚會是由他出麵發起,雖然有的人會是其他人再叫來的,可是出現了像這樣明顯針並為難秦剛的現象,他的內心是有愧的。
而眼前講話的這人又是一張陌生麵孔,隻能再看他們的身旁身後,終於看到了一個認識的人。此人名叫尹焞,洛陽人,乃是洛學創立者程頤在晚年所收的弟子。
於是,這些敵視秦剛的源頭也就基本找到了——洛黨對於蜀黨的敵視,哪怕是在麵對著共同的敵人新黨即將反攻的今天,依舊是絲毫不減。
“彥明兄。”趙期叫的是尹焞的表字,“這些,都是你的朋友?”
尹焞卻是麵無表情地說道:“來這裏的,哪個不是朋友。”說完竟轉身走到了一邊,意思便是不承認這幾人與他有關,趙期卻也無奈。
而現在,這兩人所提議的“詠詩賽”的主意,卻是不出意料地得到了在場大多數人的讚同。
畢竟,都是來京城趕考的士子,難免會有幾個自詡在詩詞上有兩把刷子的,如果能在這種場合下作出好詩詞,隻要能贏得個名次,就算是在京城中揚出了名。
於是,在幾個倡議者的鼓動下,大家都迴到樹下的座位處圍坐好。
坐下後便有人發問:“這麽多人,怎麽個比賽法?”
還是那個微胖士子提議道:“小弟淺見,不如模仿昔日‘蘭亭盛會’的曲水流觴行令作詩。”
立刻就有人指出這裏並沒有可漂流的酒觴。
而旁邊便有人提議說這中太一宮中即有為元宵節而售賣的走馬花燈,其中走馬燈影便有各種不同內容,不若現在去買迴數盞,到時讓其轉起來行詩令。
此主意立刻獲得大家的認同,便有人立即跑去購買。
趙期見眾人對此熱情頗高,也不便出言阻攔。而正因賽詩一事,有了更多人的熱情參與,他也不必擔心尹焞再在其中搗什麽亂了。
不一會兒,去的人已經買迴四盞走馬燈,其中燈影內容按照燈麵複雜程度分別是八個代表性節氣、八個民間故事、漢唐十大名將以及十二生肖。
眾人皆道“詩題足矣!”
於是,商定這次詩賽使用的是花枝令,其實就是後世的擊鼓傳花,用作花枝的彩球最後落入誰人之手,此人就上前依序選擇這四盞燈,以手轉燈,待停下後,就以麵對自己的這麵圖案為題作一首詩。
當然,被飛花傳中者拿到題後,可以當場作出,也可在一旁花些時間斟酌完善。
規則既定,於是眾人皆入座。擊鼓者可輪流擔之。
很快,前麵三人陸續中令,然後從走馬燈那裏轉得的題目也先後出來,一個中秋、一個誇父逐日、一個漢將軍李廣,都不算難度太大的詩題。
有兩首已經完成的詩作念出來後,中規中矩,雖沒有什麽硬傷,但也聽著意境平平。接下來的一首那人則申請花點時間去思考遣詞中。
這邊第四輪的傳花開始了。
不負某些人的期望,這次的彩球終於傳到了秦剛手中。
秦剛搖搖頭,心想:總是躲不過去的,還是希望這次抽到的題目好一點。
這次輪到他去轉的是那盞十二生肖的彩燈。
借著轉動燈盤的機會,秦剛倒是細心地觀察了一下這盞結構精巧的走馬燈,結果驚訝地發現,宋人這方麵的工藝水平已經如此之高,實際上這裏的轉盤已經與後世的燃氣輪機的運作原理近乎一致了。
“啊!”眾人突然地一聲驚歎,卻打斷了秦剛的走神思考,他趕緊低頭一看,這才明白了眾人驚叫的原因:
轉動後停下來麵對他這裏的生肖圖案,正是一隻公雞。
嗯,公雞,很常見,在座就有好幾個人的屬相就是雞,而它的特征也非常地鮮明。
但問題卻是,拿它為題來作詩,從什麽樣的角度切入,卻是有點難度的,因此旁觀者才會發出驚歎聲。
饒是站在秦剛這邊的趙期與岑穰思考再三,也是想不出太好的思路。
見秦剛站在走馬燈前的發愣,岑穰忍不住站出來說:“也不是這花燈上的每一個圖案都適合作詩,我看要不……”
“秦解元是想放棄麽?”還是那個最初不懷好意的聲音。
秦剛笑笑,以雞為題的好詩也不是沒有,剛才他的發愣隻是因為突然想到了自己童年時那首兒歌:
公雞喔喔叫,叫我起得早,起來上學校,做個好寶寶。
當然,他要是把這四句念出來,基本可以如願迴家去做個真寶寶了。
當聽到懷有惡意的嘲諷聲一出,他便立刻答道:“作首詩而已,我口占即可!”
這一下子便是把眾人給驚到了,這個高郵解元倒是有真本事的麽?命題詩詞,口占可出,在場的人絕大多數人捫心自問,是達不到這個水平的。
秦剛的心裏早已經有了思路,要說作詩還不如抄首現成的,而且這次他要抄的,將會是一首空前絕後、也是一首足矣讓人驚掉下巴、嚇掉眼球的絕世之作。
秦剛抬眼看了一下院中的眾人,微笑著說:“既然是要寫一首關於雞的詩,那麽不妨就起一個文雅的題目,叫《金雞報曉》吧!”
話雖這麽說,隻是這個文雅不過是針對普通人而言,“金雞報曉”四個字聽在這幫讀書人的耳中,可謂是俗之又俗。
隻是大家也清楚,這個雞的主題的確是很不利,隻等秦剛的口占了。
秦剛清了清嗓子,一字一句非常清晰地念出了第一句:
“雞叫一聲撅一撅!”
眾人全聽愣住了,這句詩裏的每一個字,他們都聽得非常清晰、非常明確。但是,此刻,他們卻又對每一個字都充滿了懷疑:
這是詩嗎?說它是大白話還說高了呢?簡直、簡直、就是粗鄙不堪嘛!
但是大家都又是有城府的人,心想這隻是第一句,也許第二句就開始風雲再起、風格突變了呢?於是整個院落在一瞬間變得異常地安靜。
“雞叫兩聲撅兩撅!”
如果說第一句說出來後,大約還有八成的人還在有期待的話,現在尚還堅信秦剛接下來後會把這詩作好的人,已經一成都不到了。
宋時文人其實並不排斥打油詩,就拿之前秦剛與李清臣及李祥論雪景詩的交談中就能看出,好的打油詩也是蠻有市場的。
可是,現在秦剛所吟的這兩句,應該是連打油詩的基本品質都不及,描寫情景之不堪、使用字詞之粗俗,現場聽到的所有人都開始議論紛紛。
微胖的士子已經直接笑出了聲,他毫不顧忌地大聲說道:“這雞叫了一聲就撅一撅,叫了兩聲就撅兩撅,接下來叫三聲撅三撅,叫四聲撅四撅嗎?如此作詩,可笑之極!哈哈!哈哈!”
還是那個尹焞沉得住氣,臉上既沒有鄙夷的神情,也沒有驚訝的臉色,更是沒有參與一眾人等的竊竊私語,而是緊盯著秦剛的身影。
秦剛絲毫沒有受眾人的影響,右手向前淩空一揮,將後兩句足以橫掃一切、光照宇內的詩一並誦完:
“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
此兩句一出,院內瞬間靜寂無聲,隻見那微胖士子前麵笑了一半的大嘴,一下子好像被人施了法術一般定在那裏。
眾人的眼中,似乎顯示出了這樣一幅意境深遠、氣勢恢宏的場景:
黎明之前的無盡黑暗之中,一隻公雞正抖擻著精神站到了高處。
第一聲,單薄而寂廖,公雞努力撅起的身子,在星光月色中還是那樣地孤獨;
第二聲,嘹亮而堅定,公雞再次撅起的身子,還在全力積聚著無人理解的力量;
第三聲啼完,天地為之變色、日月為之更替,所有的不解與嘲笑、所有的壓抑與煩悶,都隨著這一聲足可劃天裂地鳴叫,與黑暗星月一起,全然退卻。
這首詩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布衣皇帝朱元璋在登基時所作。以其開國皇帝的氣勢以及他動輒以農民自居的脾性,相信在他念出前兩句的時候,底下的文武百官,定然還是馬屁不斷、稱誦如潮。
而在其說出後兩句時,相信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會無比地折服於此詩中氣吞天地、橫掃六合、四宇八荒、唯我獨尊的浩然之氣。
而秦剛雖然沒有了朱重八的王霸之氣,卻是在前兩句中,攢足了眾人的各種鄙視、輕蔑、嘲諷與失望,反而會將這種“先抑後揚”的情緒營造到了前所未有的極致之處。
三聲喚響,旭日浮升,月沉星退,天下大白!
一時間,秦剛先前所作的《少年華夏說》中的恢宏之詞,竟又迅速浮現於有些人的腦海之中: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
這隻雄雞,不正是那位氣吞萬裏、胸懷天下的華夏少年郎的真實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