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已經惹得一眾攤主非常地不滿意了。
其實,像廟會上的這些古董攤,雖然說也會有一些真品甚至是珍品出現,但是可能大多數人都不太清楚的是:中國古代製作假古董的頂峰時代,恰恰正在宋代。
原因也很簡單:旺盛的需求製造了旺盛的市場。
當然,從後世人的眼光看過,即使是宋人造假製作出來的古董,其本身至少也成了一種另類的古董。就如前麵所提到過蔡卞臨摹的王羲之字帖、米芾仿作的晉唐以來的畫作,流傳到近代,同樣也是國寶級的文物。
而且在這裏則不得不預先提一下尚未正式出場的宋徽宗。
這個頑主皇帝,因為自己酷愛古董,又極愛錢財。竟然招募了大批精於古董偽造的匠人入宮,專門為他去仿造各種古董,然後將真品藏於宮中,再將偽品拿到外麵去售賣騙錢。
而不過在宋代,從皇帝到文人,從來沒有人認為偽造古董是一件醜事,他們反而會認為這是一件特別風雅的事情。會以“以假亂真”而洋洋自得、到處吹噓。反過來,如果有人買到贗品、假貨,也隻能怪自己水平不夠、眼力缺乏。
一開始,李清照隻是自己看東西,看中了後再與攤主講價。
關鍵是她的眼光準、還價狠,不管攤主原來開價是多麽地不靠譜,她都能一二三四地講出道理來,最後還出一個讓攤主欲哭無淚、卻又難以反駁的價格。
有一個攤主雖然辯不過李清照,但也不願意按這個價格出,當然小丫頭也不強求,就蹲在一邊繼續看別的東西。
結果有一個客人在旁邊認真地看了李清照砍價的過程,對她的見識非常佩服,於是也就虛心下問,拿了自己看中的東西請她幫著看看。
這下子好了,小丫頭哪管什麽規矩,有問必答。
原來攤主開價一百五十貫的一隻號稱漢代玉製筆架,那個詢問的中年客人原本是有心還價到一百二十貫左右拿下。
而李清照給出的意見是,不是漢代的,是五代時後漢的,工藝還成,高於十貫不要買。
這個攤主這時才感到後悔了,直接把之前李清照看中的那件東西拿出來:“來來來,你說的,兩貫錢,拿走吧!我再送你一隻唐代的玉佩,你看到斜對麵那家攤子嗎?你去他的攤上看,他那裏有好多的好東西!”
等到李清照快把手裏的二十貫錢花完之時,一半左右的攤主都開始頭疼這位小丫頭了。
雖然他們沒法在明麵上趕她走,但也已經是到達無法忍耐的地步了。
有人仗著麵善,開始奉承著並套她的話或者哄著她離開:
“你家裏是什麽人帶你出來的啊?趕緊去看一看啊!”
“哎呀!你都買到了這麽多好東西,要注意安全呐!別被壞人給偷搶了去啊!”
總之,出現了一兩個人幹脆就圍著她進行各種的勸說,總之就是不希望她再繼續待在這裏了。
秦剛趕來後,立即斥問這兩人想做啥?
兩人卻反過來向他倒苦水:“哎喲!這兩位小官人莫要誤會我們啊!這是令妹吧?唉,我們哪裏敢欺負令妹啊,我們都恨不得把她供成姑奶奶才好。不過您也得體諒體諒我們這些做生意的,大冷天在這裏一蹲就是一天,就想著靠這過年幾天多掙幾個錢。令妹的眼光太準了,還的價也太狠了。說句實話,這行的確看水平吃飯,她要是自己買的,我們也認栽,但是她不能去指點別的客人啊!”
聽明白了原因,李清照卻是在一旁冷哼:“早幹嘛去了?早點賣給我不就行了嗎?”
秦剛隻能笑著問她:“那你買完了沒有?還要再買嗎?”
李清照拍拍手說:“今天收獲已經很大了,徐之哥,還要多虧了你給我的錢囉!”
於是,秦剛便幫李清照拎起她淘到手的東西,告辭了這裏的攤主。眼看著他們三人的背影走遠,整個古董區裏的人都長長地鬆了一口氣。
走出去後,李清照卻是十分關注郭小娘,她歪著頭問:“亮哥覺得廟會好玩麽?”
“還不錯吧。”郭小娘有點不敢直視李清照的眼睛,總覺得會有一種被其看穿的感覺。她轉過去對秦剛說,“那今天時候也不早了,就在那條街角,有馬車接我。”
秦剛點點頭說:“那好,我送你過去。”
三人一起走著,氣氛有點沉悶。
李清照卻人小鬼大地說:“沒關係,你們就當我不存在。我拿人錢財、為人消災。就當什麽也不會聽到的。”
秦剛笑道:“就說說你的事呢?二十貫買了一些什麽啊?”
“兩隻西周的小青銅件,一本唐人的碑拓……”李清照掰著手指頭曆數著,然後還遺憾地說,“我得考慮怎麽帶迴家不被我爹發現,所以還有一隻大鼎件看得非常好,價格也合適,最後還是沒下決心去買。”
“就這些你也帶不迴家啊!”秦剛揚了一下手裏提的。
“你放心,裏麵有幾樣小東西,我就藏身上。還有大一點的,你先幫我拿著,等到了家門口我就有辦法了。”李清照胸有成竹地說道。
嘴上說著話,秦剛卻不忘左右護著李清照與郭小娘。廟會裏的人實在是多,雖然不及之前舞龍隊來的那時的擁擠,但是現在的人潮,是一撥一撥地,要是不注意的話,時不時被人撞上或者是擋住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好不容易走出了人群密集的區域,正好也快到了陳州門大街。
再走了一小段路,郭小娘抬手指了指前方,低聲對秦剛說:“家裏的馬車就在那裏,我自己過去就迴去了。”
秦剛瞥了一眼李清照,她很不屑地轉過了頭,說:“你送她過去吧,我就在這裏等你。”
於是,秦剛便與郭小娘又往前走了十餘步,走到那架馬車已經看得非常清楚,確認不會錯認了之後,才對郭小娘說道:“那,你就迴去吧!我就送到這裏了。”
郭小娘低著頭,稍等了等才說:“記得不要忘了過幾天來拜訪奴奴伯父之事。”
“不會忘。”
“接下來的學業會很辛苦,自己身子要當心。”
“嗯,會當心。”
“若是有困難,一定記得帶信過來告訴奴奴。”
“好。”
郭小娘終於過去上了車,看著馬車離開,秦剛才迴頭叫上了李清照,便讓她在前麵帶路,要把她送迴家裏。
李格非是在東京外城東麵的新曹門外租的房子,離東嶽廟不是太遠,交通也算方便,但是畢竟已經在外城城牆外了,所以租的價格會便宜一些。
而陳師道正是與他家作的鄰居。
李清照帶著秦剛迴來時,正巧看見陳師道從外麵迴來,正在開自家的大門。李清照一見大喜,趕緊叫他:“履常,履常。”
陳師道聽聲音便知是李清照,也沒迴頭繼續邊推開大門邊問:“何事?快說。”
李清照趕緊從秦剛手裏接過那包東西,屁顛屁顛地跑到他的身邊塞過去說:“幫個小忙,這包東西先寄放你家,過兩天我找機會來拿。注意,別讓我家大人知曉。”
陳師道手裏接著東西,正狐疑著,卻迴頭又看到了秦剛,趕緊笑著招唿:“是徐之啊,新年好,昨日我已收到了你的拜帖,怎麽今天卻又自己過來了?”
“履常師叔新年好,今日廟會遇見文叔師叔與清娘,他們倆因為人多而走散,我這便是將清娘送迴來。”
“哦,原來如此。那個,徐之,你不必叫我師叔。我意屬黃山穀【注:黃庭堅號山穀道人,一般弟子以稱師尊自號為尊敬】為師,咱們可以平輩敘之。”
“就是就是。”李清照大喇喇地對秦剛說,“所以,徐之、履常,我們都是一個輩份的。今後你們也別叫我清娘,太小孩子氣了。正好今天已是新年,我正式宣布一下,我給自己起了一個號,叫易安居士,所以你們以後可以叫我易安。”
陳師道不以為然地哈哈大笑,當然是被李清照這一本正經的模樣而逗樂。
但是,此時秦剛的內心深處卻被以頗為熟悉的號稱而心神俱震。
易安居士,居然開始正式登場。
“那好,易安,既然已經平安到家,那你自己迴去吧,我請徐之到我家裏坐坐可否?”陳師道揶揄地問道。
“沒問題啦!你記得幫我東西收好就成。徐之再見,履常再見。”李清照不以為然地蹦跳著跑迴隔壁自己家裏去了。
秦剛也正想與陳師道結識一下,便隨其一起進了門。
聽得有人開門,裏麵已有迎了出來,卻是一名中年婦人,身後跟著兩個男孩,大的約十二三歲,小的十歲模樣,不意看見有生人,俱向母親身後退去。
陳師道趕緊介紹:“這位是秦少遊新收的弟子,秦剛秦徐之。這是拙荊郭氏。”
郭氏似十分有家教,不慌不忙地拉著兩個孩子上前見禮:“見過秦叔叔,新年康安。”
“這是我的長子與幼子,自幼膽小,比不得清娘那個丫頭!”陳師道自嘲說。
秦剛急忙給郭氏還禮,看到這兩小孩,很順手地就從懷裏掏出兩隻紅包:“來來來,新年到來,大家康安,一人拿一份。”
他今天出門前倒是在懷裏準備了好幾份的紅包,若不李清照先是向他訛了二十貫,原本也想給她發一份的,卻不想此時用得上了。
兩個孩子有點遲疑,秦剛一邊把紅包塞入他們手裏,一邊解釋道,“這是我老家的風俗,長輩見到未成年的孩子,一定要送紅包的,這是家鄉禮!”
陳師道這才示意兩個孩子收下,轉而疑惑道:“徐之家鄉還有這個風俗?為何之前從未見少遊提到過?”
“呃!師尊少年即離鄉遠遊,久而久之,也就淡忘了吧!”秦剛隨便搪塞道。
陳師道倒是另外想到,秦觀與他一樣,在京城裏都是個窮鬼,平時吃飯尚且難得溫飽,就算家鄉真有這個習俗,估計也是有心無力吧!
於是,將秦剛讓進屋內坐下,郭氏便奉上茶水。
秦剛這才發現,雖然明顯是因新年而有特意收拾,但一幾一案看得出十分清貧。
陳師道卻不以為然地說道:“愚兄這兩年蒙東坡老與山穀先生推薦,能在秘書省任正字一職,總算有了穩定的俸祿。前年長女出閣,方能把拙荊及兩子方從四川外舅【注:宋人稱嶽父為外舅,另詳見本章末注解】那裏接迴京城團聚。”
原來陳師道少年清貧,為人又耿直,雖有一身才學,卻因極不認同朝廷用王安石經義之學以取士的觀點,因而拒不應試。
之後章惇首次執政之際,曾欣賞他的才華,讓秦觀帶話給他,說隻要他願意主動前來拜訪,就會對他向朝廷薦舉,結果陳師道卻斷然拒之,直至自己無力養家。
元豐七年,嶽父郭慨入西川為官時,陳師道隻能讓當時的妻子攜一女二子前去投奔,直至前兩年才有能力其妻子接還迴京,剛才說的便是此事。
陳師道年輕時從曾鞏為師,一生感激師恩,後受蘇軾喜愛指點,有意收其為徒時,陳師道並未因蘇軾當時名滿天下,又是朝中重臣而應允,卻以“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為由而婉拒。這句詩裏的曾南豐便是指已故恩師曾鞏。
而蘇軾不以為忤,仍對其教導。後陳師道入京,又與黃庭堅相互推重,甚至從黃而學。
在蘇軾開始被新黨攻擊,離京之際,他為表明心跡,雖然不便迴頭再拜蘇軾為師,但卻對外聲稱他的詩學,俱是從黃庭堅而學,因此也是響當當地、不折不扣的蘇門中人。
富貴之時不攀附,危難之際不棄離,這便是陳師道一生所恪守的為人原則。
而陳師道聽聞秦剛入京之後,曾受李清臣的賞識卻並沒有就此依附新黨,而在已經明顯受到朝中新黨攻擊的情況下,依然大張其鼓地拜秦觀為師,與其公然以黃庭堅為師的言行,可謂是誌趣相投,心中早已將他引為知已。
兩人相聊中,陳師道竟然發現秦剛年紀雖輕,卻見識頗豐,就算談及他的故鄉徐州、任職地穎州等地之事,皆能侃侃而談,這對於古人而言,是極其罕見之事。
其實秦剛不過占了穿越之前報紙電視網絡上的一些見聞之便罷了。
時至正午,陳師道談興不減,力邀秦剛留下吃飯。
新年家裏備了酒水,不過菜肴卻是有點簡單,郭氏端上桌時多有歉意。但是秦剛卻不以為然,與其共飲暢談,直至下午方才告辭。
秦剛走後,郭氏卻拉著陳師道給他看了兩個孩子拿到的紅包,每隻紅包裏竟然都是一張十貫錢的銀票,倒是能抵得上陳師道的一個月月俸了。
陳師道看了卻說:“你先收下吧。我知少遊收的這個徒弟向來出手大方,而方才我留他吃飯,並非不知我家餐食粗陋,隻是試他一試。而他卻毫不為意,此子可深交也!”
注:關於陳師道的三個孩子的年齡,是據其在元豐七年(1084)有一首五言古詩《別三子》,寫的是由於生活窘迫送妻帶三子投奔嶽父而分別時狀,其中有“有女初束發……大兒學語言……小兒繈褓間”這三句,可推斷,當時長女十五歲,大兒三歲,小兒初生。此時過去九年,以此推斷。
其實,像廟會上的這些古董攤,雖然說也會有一些真品甚至是珍品出現,但是可能大多數人都不太清楚的是:中國古代製作假古董的頂峰時代,恰恰正在宋代。
原因也很簡單:旺盛的需求製造了旺盛的市場。
當然,從後世人的眼光看過,即使是宋人造假製作出來的古董,其本身至少也成了一種另類的古董。就如前麵所提到過蔡卞臨摹的王羲之字帖、米芾仿作的晉唐以來的畫作,流傳到近代,同樣也是國寶級的文物。
而且在這裏則不得不預先提一下尚未正式出場的宋徽宗。
這個頑主皇帝,因為自己酷愛古董,又極愛錢財。竟然招募了大批精於古董偽造的匠人入宮,專門為他去仿造各種古董,然後將真品藏於宮中,再將偽品拿到外麵去售賣騙錢。
而不過在宋代,從皇帝到文人,從來沒有人認為偽造古董是一件醜事,他們反而會認為這是一件特別風雅的事情。會以“以假亂真”而洋洋自得、到處吹噓。反過來,如果有人買到贗品、假貨,也隻能怪自己水平不夠、眼力缺乏。
一開始,李清照隻是自己看東西,看中了後再與攤主講價。
關鍵是她的眼光準、還價狠,不管攤主原來開價是多麽地不靠譜,她都能一二三四地講出道理來,最後還出一個讓攤主欲哭無淚、卻又難以反駁的價格。
有一個攤主雖然辯不過李清照,但也不願意按這個價格出,當然小丫頭也不強求,就蹲在一邊繼續看別的東西。
結果有一個客人在旁邊認真地看了李清照砍價的過程,對她的見識非常佩服,於是也就虛心下問,拿了自己看中的東西請她幫著看看。
這下子好了,小丫頭哪管什麽規矩,有問必答。
原來攤主開價一百五十貫的一隻號稱漢代玉製筆架,那個詢問的中年客人原本是有心還價到一百二十貫左右拿下。
而李清照給出的意見是,不是漢代的,是五代時後漢的,工藝還成,高於十貫不要買。
這個攤主這時才感到後悔了,直接把之前李清照看中的那件東西拿出來:“來來來,你說的,兩貫錢,拿走吧!我再送你一隻唐代的玉佩,你看到斜對麵那家攤子嗎?你去他的攤上看,他那裏有好多的好東西!”
等到李清照快把手裏的二十貫錢花完之時,一半左右的攤主都開始頭疼這位小丫頭了。
雖然他們沒法在明麵上趕她走,但也已經是到達無法忍耐的地步了。
有人仗著麵善,開始奉承著並套她的話或者哄著她離開:
“你家裏是什麽人帶你出來的啊?趕緊去看一看啊!”
“哎呀!你都買到了這麽多好東西,要注意安全呐!別被壞人給偷搶了去啊!”
總之,出現了一兩個人幹脆就圍著她進行各種的勸說,總之就是不希望她再繼續待在這裏了。
秦剛趕來後,立即斥問這兩人想做啥?
兩人卻反過來向他倒苦水:“哎喲!這兩位小官人莫要誤會我們啊!這是令妹吧?唉,我們哪裏敢欺負令妹啊,我們都恨不得把她供成姑奶奶才好。不過您也得體諒體諒我們這些做生意的,大冷天在這裏一蹲就是一天,就想著靠這過年幾天多掙幾個錢。令妹的眼光太準了,還的價也太狠了。說句實話,這行的確看水平吃飯,她要是自己買的,我們也認栽,但是她不能去指點別的客人啊!”
聽明白了原因,李清照卻是在一旁冷哼:“早幹嘛去了?早點賣給我不就行了嗎?”
秦剛隻能笑著問她:“那你買完了沒有?還要再買嗎?”
李清照拍拍手說:“今天收獲已經很大了,徐之哥,還要多虧了你給我的錢囉!”
於是,秦剛便幫李清照拎起她淘到手的東西,告辭了這裏的攤主。眼看著他們三人的背影走遠,整個古董區裏的人都長長地鬆了一口氣。
走出去後,李清照卻是十分關注郭小娘,她歪著頭問:“亮哥覺得廟會好玩麽?”
“還不錯吧。”郭小娘有點不敢直視李清照的眼睛,總覺得會有一種被其看穿的感覺。她轉過去對秦剛說,“那今天時候也不早了,就在那條街角,有馬車接我。”
秦剛點點頭說:“那好,我送你過去。”
三人一起走著,氣氛有點沉悶。
李清照卻人小鬼大地說:“沒關係,你們就當我不存在。我拿人錢財、為人消災。就當什麽也不會聽到的。”
秦剛笑道:“就說說你的事呢?二十貫買了一些什麽啊?”
“兩隻西周的小青銅件,一本唐人的碑拓……”李清照掰著手指頭曆數著,然後還遺憾地說,“我得考慮怎麽帶迴家不被我爹發現,所以還有一隻大鼎件看得非常好,價格也合適,最後還是沒下決心去買。”
“就這些你也帶不迴家啊!”秦剛揚了一下手裏提的。
“你放心,裏麵有幾樣小東西,我就藏身上。還有大一點的,你先幫我拿著,等到了家門口我就有辦法了。”李清照胸有成竹地說道。
嘴上說著話,秦剛卻不忘左右護著李清照與郭小娘。廟會裏的人實在是多,雖然不及之前舞龍隊來的那時的擁擠,但是現在的人潮,是一撥一撥地,要是不注意的話,時不時被人撞上或者是擋住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好不容易走出了人群密集的區域,正好也快到了陳州門大街。
再走了一小段路,郭小娘抬手指了指前方,低聲對秦剛說:“家裏的馬車就在那裏,我自己過去就迴去了。”
秦剛瞥了一眼李清照,她很不屑地轉過了頭,說:“你送她過去吧,我就在這裏等你。”
於是,秦剛便與郭小娘又往前走了十餘步,走到那架馬車已經看得非常清楚,確認不會錯認了之後,才對郭小娘說道:“那,你就迴去吧!我就送到這裏了。”
郭小娘低著頭,稍等了等才說:“記得不要忘了過幾天來拜訪奴奴伯父之事。”
“不會忘。”
“接下來的學業會很辛苦,自己身子要當心。”
“嗯,會當心。”
“若是有困難,一定記得帶信過來告訴奴奴。”
“好。”
郭小娘終於過去上了車,看著馬車離開,秦剛才迴頭叫上了李清照,便讓她在前麵帶路,要把她送迴家裏。
李格非是在東京外城東麵的新曹門外租的房子,離東嶽廟不是太遠,交通也算方便,但是畢竟已經在外城城牆外了,所以租的價格會便宜一些。
而陳師道正是與他家作的鄰居。
李清照帶著秦剛迴來時,正巧看見陳師道從外麵迴來,正在開自家的大門。李清照一見大喜,趕緊叫他:“履常,履常。”
陳師道聽聲音便知是李清照,也沒迴頭繼續邊推開大門邊問:“何事?快說。”
李清照趕緊從秦剛手裏接過那包東西,屁顛屁顛地跑到他的身邊塞過去說:“幫個小忙,這包東西先寄放你家,過兩天我找機會來拿。注意,別讓我家大人知曉。”
陳師道手裏接著東西,正狐疑著,卻迴頭又看到了秦剛,趕緊笑著招唿:“是徐之啊,新年好,昨日我已收到了你的拜帖,怎麽今天卻又自己過來了?”
“履常師叔新年好,今日廟會遇見文叔師叔與清娘,他們倆因為人多而走散,我這便是將清娘送迴來。”
“哦,原來如此。那個,徐之,你不必叫我師叔。我意屬黃山穀【注:黃庭堅號山穀道人,一般弟子以稱師尊自號為尊敬】為師,咱們可以平輩敘之。”
“就是就是。”李清照大喇喇地對秦剛說,“所以,徐之、履常,我們都是一個輩份的。今後你們也別叫我清娘,太小孩子氣了。正好今天已是新年,我正式宣布一下,我給自己起了一個號,叫易安居士,所以你們以後可以叫我易安。”
陳師道不以為然地哈哈大笑,當然是被李清照這一本正經的模樣而逗樂。
但是,此時秦剛的內心深處卻被以頗為熟悉的號稱而心神俱震。
易安居士,居然開始正式登場。
“那好,易安,既然已經平安到家,那你自己迴去吧,我請徐之到我家裏坐坐可否?”陳師道揶揄地問道。
“沒問題啦!你記得幫我東西收好就成。徐之再見,履常再見。”李清照不以為然地蹦跳著跑迴隔壁自己家裏去了。
秦剛也正想與陳師道結識一下,便隨其一起進了門。
聽得有人開門,裏麵已有迎了出來,卻是一名中年婦人,身後跟著兩個男孩,大的約十二三歲,小的十歲模樣,不意看見有生人,俱向母親身後退去。
陳師道趕緊介紹:“這位是秦少遊新收的弟子,秦剛秦徐之。這是拙荊郭氏。”
郭氏似十分有家教,不慌不忙地拉著兩個孩子上前見禮:“見過秦叔叔,新年康安。”
“這是我的長子與幼子,自幼膽小,比不得清娘那個丫頭!”陳師道自嘲說。
秦剛急忙給郭氏還禮,看到這兩小孩,很順手地就從懷裏掏出兩隻紅包:“來來來,新年到來,大家康安,一人拿一份。”
他今天出門前倒是在懷裏準備了好幾份的紅包,若不李清照先是向他訛了二十貫,原本也想給她發一份的,卻不想此時用得上了。
兩個孩子有點遲疑,秦剛一邊把紅包塞入他們手裏,一邊解釋道,“這是我老家的風俗,長輩見到未成年的孩子,一定要送紅包的,這是家鄉禮!”
陳師道這才示意兩個孩子收下,轉而疑惑道:“徐之家鄉還有這個風俗?為何之前從未見少遊提到過?”
“呃!師尊少年即離鄉遠遊,久而久之,也就淡忘了吧!”秦剛隨便搪塞道。
陳師道倒是另外想到,秦觀與他一樣,在京城裏都是個窮鬼,平時吃飯尚且難得溫飽,就算家鄉真有這個習俗,估計也是有心無力吧!
於是,將秦剛讓進屋內坐下,郭氏便奉上茶水。
秦剛這才發現,雖然明顯是因新年而有特意收拾,但一幾一案看得出十分清貧。
陳師道卻不以為然地說道:“愚兄這兩年蒙東坡老與山穀先生推薦,能在秘書省任正字一職,總算有了穩定的俸祿。前年長女出閣,方能把拙荊及兩子方從四川外舅【注:宋人稱嶽父為外舅,另詳見本章末注解】那裏接迴京城團聚。”
原來陳師道少年清貧,為人又耿直,雖有一身才學,卻因極不認同朝廷用王安石經義之學以取士的觀點,因而拒不應試。
之後章惇首次執政之際,曾欣賞他的才華,讓秦觀帶話給他,說隻要他願意主動前來拜訪,就會對他向朝廷薦舉,結果陳師道卻斷然拒之,直至自己無力養家。
元豐七年,嶽父郭慨入西川為官時,陳師道隻能讓當時的妻子攜一女二子前去投奔,直至前兩年才有能力其妻子接還迴京,剛才說的便是此事。
陳師道年輕時從曾鞏為師,一生感激師恩,後受蘇軾喜愛指點,有意收其為徒時,陳師道並未因蘇軾當時名滿天下,又是朝中重臣而應允,卻以“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為由而婉拒。這句詩裏的曾南豐便是指已故恩師曾鞏。
而蘇軾不以為忤,仍對其教導。後陳師道入京,又與黃庭堅相互推重,甚至從黃而學。
在蘇軾開始被新黨攻擊,離京之際,他為表明心跡,雖然不便迴頭再拜蘇軾為師,但卻對外聲稱他的詩學,俱是從黃庭堅而學,因此也是響當當地、不折不扣的蘇門中人。
富貴之時不攀附,危難之際不棄離,這便是陳師道一生所恪守的為人原則。
而陳師道聽聞秦剛入京之後,曾受李清臣的賞識卻並沒有就此依附新黨,而在已經明顯受到朝中新黨攻擊的情況下,依然大張其鼓地拜秦觀為師,與其公然以黃庭堅為師的言行,可謂是誌趣相投,心中早已將他引為知已。
兩人相聊中,陳師道竟然發現秦剛年紀雖輕,卻見識頗豐,就算談及他的故鄉徐州、任職地穎州等地之事,皆能侃侃而談,這對於古人而言,是極其罕見之事。
其實秦剛不過占了穿越之前報紙電視網絡上的一些見聞之便罷了。
時至正午,陳師道談興不減,力邀秦剛留下吃飯。
新年家裏備了酒水,不過菜肴卻是有點簡單,郭氏端上桌時多有歉意。但是秦剛卻不以為然,與其共飲暢談,直至下午方才告辭。
秦剛走後,郭氏卻拉著陳師道給他看了兩個孩子拿到的紅包,每隻紅包裏竟然都是一張十貫錢的銀票,倒是能抵得上陳師道的一個月月俸了。
陳師道看了卻說:“你先收下吧。我知少遊收的這個徒弟向來出手大方,而方才我留他吃飯,並非不知我家餐食粗陋,隻是試他一試。而他卻毫不為意,此子可深交也!”
注:關於陳師道的三個孩子的年齡,是據其在元豐七年(1084)有一首五言古詩《別三子》,寫的是由於生活窘迫送妻帶三子投奔嶽父而分別時狀,其中有“有女初束發……大兒學語言……小兒繈褓間”這三句,可推斷,當時長女十五歲,大兒三歲,小兒初生。此時過去九年,以此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