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佑八年,八月初五,高郵軍解試開考的第一天。
秦盼兮是一家人中最早起床的,因為今天是哥哥要去參加解試的日子,她特意早早地起床。
前些天,秦家莊已經送來了幾隻老母雞、以及許多雞蛋等滋補物。她從昨天開始就已經熬好了雞湯,再吊於井中保鮮。用在這幾日考試結束後的晚飯時,給哥哥補充營養。
而早飯,她則提前買好了綠豆以及新鮮的蓮子,一起床後就加上新出的大米與一些碎肉,慢火熬成了綠豆肉粥,最是適合在這個時節裏當早飯,既可開胃,又能吃飽。
此時的解試,尚未達到後世的那種嚴苛甚至折磨人的連續考試的形式。在這三天中,每天考完之後,考生都能迴家休息並做好下一場考試前的準備。
秦剛起床梳洗完畢,吃過小妹精心準備的早飯,並對此讚不絕口。
秦福和黃小個早已經在一旁將他的考試用物等整理了好多遍。
吃完飯後,秦福本是要一同陪著去城裏考場。秦剛再三勸阻,又說道:“你現在可是右宣議郎的父親,鄰居都是要叫你秦員外老爺的。這陪考之事,讓黃小個跟著去就行了。”
如此一說,秦福才得作罷,又是對黃小個再一番地叮囑。
高郵此次參加解試的學子大約有兩百餘人,考場就設在了軍學往西去不遠的文廟之內。
文廟是高郵城內唯一修有寬敞大殿的建築,為的是能夠每年在這裏進行盛大的祭典活動。而隻要將正殿與兩旁的偏殿都利用起來,正好可以容得下全軍境內前來考試的學生。
在文廟門口,一眾考生學子各自拿了提前經軍衙審定之後的木質考引,上麵登記了考生的詳細信息,除了姓名、鄉籍住所之外,還包括了詳細的相貌特征等等。
凡是參加考試的學子,都必須一個個地交驗自己的考引,入口處由一個軍士負責進行信息核對及詢問,之後便由另一個軍士進行身體的搜檢以及隨身物品的查看。
大宋的考前搜檢雖然很仔細,但顯然沒有秦剛後世所曾了解過的那麽變態——細致到連考生的肛門都不會放過,以防考生夾帶內容——,如今隻是對全身搜檢一番罷了。
經過漫長的檢查之後,秦剛終於走進了作為軍解試考場的文廟。
看了看手裏在進門時拿到的號牌,上麵寫著“丙七”,於是先尋找丙區,發現運氣還不錯,是在正殿的靠南側,數過去第七個位置。
不同的考位之間都用了簡單的竹架與蘆席做的屏風隔開,雖然簡單,但是挺實用。畢竟如今的解試與省試一樣,三年才有一次,絕大多數的地方都沒有設立固定的考場與設施。
在考位中間放置著一張書案,除了筆是由考生自帶的以外,在書案上,硯、墨與紙都是統一提供的。
時辰一到,鑼聲敲響,這屆的解試第一場便正式開始。考場內便是一陣子拆開考卷的聲音。秦剛淡定地打開一看,不出所料,除了些許小小的差別之外,這第一場的經義試題,與金參軍前幾日拿來的所謂樣卷幾乎一致。
既然是熟悉的題目,做起來自然是輕鬆異常。當然,秦剛也不會過於張顯,還是一筆一筆地認真書寫完答案,速度也並不比其他人快了多少。
臨近中午之時,看到已經有一些人開始交卷之後,才不慌不忙地示意自己要求交卷。
前來收卷的是必須是兩名衙差同行,其中一人核對完考引與試卷上的姓名,另一人便用白紙糊住試卷頭部的姓名信息,然後裝入一隻紙袋中,還要在封口處簽上兩人的姓名。
按照解試的規定,這些工作都必須要在考生本人麵前,三人共同見證完成,以示公正與嚴謹。
而後,所有紙袋的試卷會被送入謄抄房,有專人負責將試卷進行重新謄抄並編號後,才會交於閱卷官員批閱。
秦剛非常輕鬆地走出考場,卻發現黃小個一直沒有離開。
正是看到前麵已經有人交卷,他已經立在大門口候著,看到了秦剛,立即眉開眼笑地趕上來,先是遞上一條準備好的毛巾,說道:
“大爺現在就交卷出來了,一定是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秦剛接過毛巾笑道:“不是叫你迴家去等麽!等到現在,天還是怪熱的。”
“沒事沒事,之前我一直在蔭涼處呆著呢!”黃小個開心道,“老爺跟我特意囑咐過的,就讓我在這裏等大爺考完出來。”
兩人便徑直迴了家,秦福與盼兮問了些考試的事,張羅著趕緊吃了午飯,便讓秦剛迴房去作後麵考試的準備了。
因為接下來考的是詩賦,所以此時最主要的準備工作就是再去熟悉《禮部韻略》。
第二天的考試,前麵流程一樣,隻是考卷相對簡單些。
秦剛在案上打開試題一看:
《殷其雷詩》一首,限七言律,以“殷其雷在南山之陽”為限韻字;
《一言興邦賦》一首,限五百言以下,以“一言而可以興邦”為限韻字;
宋代科舉大多沿用隋唐體例,詩賦之題基本都從儒家經典中尋找。
先看這次的詩題“殷其雷”,出自於詩經國風中的召南,後世公認是借妻子唿喚外地的丈夫歸家,而代指君王渴求天下賢良之士的求才之意。隻有知道了這句話的出處,又正確地理解了它的意思,才有可能在考試中把詩的主題寫對。
求才詩,秦剛稍稍長出了一口氣。古代文人多自負其才,詩歌詠歎並勸君王惜才愛才的優秀詩作並不少見。如果要以宋代之後的名詩排行,清代詩人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那一首可排為第一: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秦剛本來並非一定要去做“文抄公”的,終是放不下這首名詩的題意切合,然後再用考場下發的韻書一查,巧了:龔自珍這首絕句用的韻腳是雷哀才三個字,正屬於上平十灰韻,與限韻字中的“雷”字同屬一韻。
可能用現代人的發音,會奇怪這“雷”為何會與“哀才”在同一韻,這主要還是由於古漢語發音與現代發音之間的變化差別。換句話說,“開哀台該才栽來呆腮”等這一批字,在宋代的時候,還是與“灰魁迴梅雷崔嵬”等字是相同的韻音,都在“上平十灰”韻。反倒是“泰太帶外蓋”這些我們感覺是同韻母的字,卻是在另外的“去聲九泰”這一韻,而“蔡礙戴在”等這些字又是在另一個“去聲十一隊”韻裏麵。
限韻沒有問題,那麽對這首詩就沒什麽好糾結的了。考場的時間也挺寶貴,考題要求的是七律,所以原本的絕句隻有四句,秦剛便要給它“狗尾續貂”,再添四句。
隻是,七律比七言絕句並不隻是簡單地增加四句話。
就拿龔自珍的這首來看,原來的四句中並無對仗的句式,而七律卻要求三四與五六這四句兩兩對仗的,所以就要在中間插入,而原先絕句的三四句鏗鏘有力,擲地生聲,這時移到七八句作結尾也非常合適。
再看龔自珍的那首絕句的創作時代背景,是在封建王朝的末期,開頭兩句對腐敗官僚體係及當時政局昏暗的批判之意有些過於強烈,考慮到此時是在朝廷的應試場合,所以還是要想法稍稍收斂一點激憤的意味。
所以秦剛在考慮,接下來的三、四句詩,文采不重要,但穩重感卻是一定要加強,最好還是增補一點所謂的“正能量”。
然後根據七律的創作思路,在第五、六句適當引用些典故,也能為推出最後兩句的絕唱鋪墊氛圍。
最終,在稿紙上幾經思索,又塗塗劃劃,秦剛終於湊出了中間的四句,於是,全詩便成:
《殷其雷詩·九州求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問學聖賢破萬卷,求索生民溯千載。
秦孝七國賢者來,燕昭千金馬骨買。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中間的四句雖說是差強人意,但是好歹從原來的詩意中,引到學子讀書求知的方向,再提到了當麵秦孝公對天下各國求才,燕昭王千金市馬骨的典故,極好地唿應了主題要求,作了挺不錯的中間過渡,還把七言律詩的基本格式都補齊了。
而且古人看詩,無非還是重看鳳頭與豹尾,中間的虎背熊腰也就放寬點要求吧。
再仔細誦讀了一下,秦剛至少覺得自己中間添加的這四句,也不算是拖累原詩的節奏與水平。
這道詩題做完,時間大約過去了一個時辰。
於是接下來便是賦題,這一題目相對比較好理解,“一言興邦”出自於論語中魯定公向孔子的請教,就是想找到那種關鍵性的可以使國家昌盛的良策名言。
“一言興邦……”秦剛再次審看題目,其實他的第一反應就是之前所準備過的“富國強兵”,放在這裏仍然也會是百試不爽的萬金油。
隻是,一則這本是計劃用在明天的策論考試上的,二則即使是熟悉的內容,但是寫賦的重點卻是在字詞提煉與句式韻律的講究上,即使是用上準備好的策論文章,也是需要幾乎重寫的,也討不得什麽便宜。
所以,秦剛決定還是換個角度來想想:
富國者,良相也;強兵者,強將也。良相強將者,除了眼下朝廷已有的人才之後,未來的人才,必須要看成長中的各位少年也!
想到這裏,一篇膾炙人口的絕唱名篇便瞬間映入了他的腦海中,那便是清末梁啟超的那篇《少年中國說》。
當然,梁公的原文甚長,其全部文字幾乎也無法完整地記得,但大多數人印象深刻的,正是這篇文章末尾一段的四字胼文式的內容,寫得是氣勢恢宏、激昂流暢、韻律十足,朗朗上口。
更重要的,這段胼文內容的韻腳是下平七陽韻,也是符合限韻之中的“邦”字。
秦剛用心將這一段文字在稿紙上默出之後,算一下發現這一塊的內容大約就已經有了百字之餘,而本次考試的要求在五百言以下,一般來說,賦文以三四百字為佳。
好在,梁啟超的原文足有四千多家,雖然秦剛並無法完全背誦得下來,但是總還是能夠記得其大概的意思。所以,正好要根據賦文的格式進行重新改寫,其實就是按照原文的總體思路,對於其中的語句進行各種提煉、斟酌以及運用一些排比對仗的修飾而已。
於是,經過各種細節文字的推敲,秦剛在草稿紙上塗塗改改,幾易其稿,終於最後寫成下麵的賦文:
《一言興邦賦·少華華夏說》
昔日,定公曾問子:一言興邦否?子然但無明策也。今有人曰:欲興邦者,國之少年!揚少年之誌,即興邦之言。故有此賦:
少年愛思未來,常心生希望,故進取而日日新創;
老年易思既往,總意存念想,故保守而循循舊章;
少年好行樂,盛氣且豪壯,冒險而萬事皆可張揚;
老年多憂傷,灰心且怯場,苟且而諸行俱作掩藏;
少年如朝日,老年似夕陽;少年如虎嘯山岡,老年似瘠牛臥塘;少年如俠走四方,老年似僧坐禪堂;少年如江水之浩蕩,老年似大漠之蒼茫。
嗚唿!人有少老,國有衰昌;遠古郅治,堯舜禹湯;恰如年少,烜赫飛揚。
戰國承周,五代繼唐,內裂土疆,狄夷猖狂。故國之少老,且看民心之少老,看心力行止之進退消長!
嗟夫,故興邦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華夏之少年兒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剛則國剛!少年鏗鏘則國鏗鏘!少年勝於四野則國名揚於八荒!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穀,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幹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美哉我少年華夏,與天不老!壯哉我華夏少年,與國無疆!
此時是不要標點符號的,全文三百餘字,基本保留了梁公的原文之精華,在讀得通順流暢之後,秦剛再認認真真地將其謄抄在最後的正式試卷紙上。
這時再抬眼看了看殿外的天色,已過午後。
本來覺得詩賦這一場考試要比昨天可以早些交卷的,卻不想一作之下,竟然會是拖到了此時。
於是,再看了看兩篇答卷,確認沒有錯字、別字後,便伸手示意交卷。
秦盼兮是一家人中最早起床的,因為今天是哥哥要去參加解試的日子,她特意早早地起床。
前些天,秦家莊已經送來了幾隻老母雞、以及許多雞蛋等滋補物。她從昨天開始就已經熬好了雞湯,再吊於井中保鮮。用在這幾日考試結束後的晚飯時,給哥哥補充營養。
而早飯,她則提前買好了綠豆以及新鮮的蓮子,一起床後就加上新出的大米與一些碎肉,慢火熬成了綠豆肉粥,最是適合在這個時節裏當早飯,既可開胃,又能吃飽。
此時的解試,尚未達到後世的那種嚴苛甚至折磨人的連續考試的形式。在這三天中,每天考完之後,考生都能迴家休息並做好下一場考試前的準備。
秦剛起床梳洗完畢,吃過小妹精心準備的早飯,並對此讚不絕口。
秦福和黃小個早已經在一旁將他的考試用物等整理了好多遍。
吃完飯後,秦福本是要一同陪著去城裏考場。秦剛再三勸阻,又說道:“你現在可是右宣議郎的父親,鄰居都是要叫你秦員外老爺的。這陪考之事,讓黃小個跟著去就行了。”
如此一說,秦福才得作罷,又是對黃小個再一番地叮囑。
高郵此次參加解試的學子大約有兩百餘人,考場就設在了軍學往西去不遠的文廟之內。
文廟是高郵城內唯一修有寬敞大殿的建築,為的是能夠每年在這裏進行盛大的祭典活動。而隻要將正殿與兩旁的偏殿都利用起來,正好可以容得下全軍境內前來考試的學生。
在文廟門口,一眾考生學子各自拿了提前經軍衙審定之後的木質考引,上麵登記了考生的詳細信息,除了姓名、鄉籍住所之外,還包括了詳細的相貌特征等等。
凡是參加考試的學子,都必須一個個地交驗自己的考引,入口處由一個軍士負責進行信息核對及詢問,之後便由另一個軍士進行身體的搜檢以及隨身物品的查看。
大宋的考前搜檢雖然很仔細,但顯然沒有秦剛後世所曾了解過的那麽變態——細致到連考生的肛門都不會放過,以防考生夾帶內容——,如今隻是對全身搜檢一番罷了。
經過漫長的檢查之後,秦剛終於走進了作為軍解試考場的文廟。
看了看手裏在進門時拿到的號牌,上麵寫著“丙七”,於是先尋找丙區,發現運氣還不錯,是在正殿的靠南側,數過去第七個位置。
不同的考位之間都用了簡單的竹架與蘆席做的屏風隔開,雖然簡單,但是挺實用。畢竟如今的解試與省試一樣,三年才有一次,絕大多數的地方都沒有設立固定的考場與設施。
在考位中間放置著一張書案,除了筆是由考生自帶的以外,在書案上,硯、墨與紙都是統一提供的。
時辰一到,鑼聲敲響,這屆的解試第一場便正式開始。考場內便是一陣子拆開考卷的聲音。秦剛淡定地打開一看,不出所料,除了些許小小的差別之外,這第一場的經義試題,與金參軍前幾日拿來的所謂樣卷幾乎一致。
既然是熟悉的題目,做起來自然是輕鬆異常。當然,秦剛也不會過於張顯,還是一筆一筆地認真書寫完答案,速度也並不比其他人快了多少。
臨近中午之時,看到已經有一些人開始交卷之後,才不慌不忙地示意自己要求交卷。
前來收卷的是必須是兩名衙差同行,其中一人核對完考引與試卷上的姓名,另一人便用白紙糊住試卷頭部的姓名信息,然後裝入一隻紙袋中,還要在封口處簽上兩人的姓名。
按照解試的規定,這些工作都必須要在考生本人麵前,三人共同見證完成,以示公正與嚴謹。
而後,所有紙袋的試卷會被送入謄抄房,有專人負責將試卷進行重新謄抄並編號後,才會交於閱卷官員批閱。
秦剛非常輕鬆地走出考場,卻發現黃小個一直沒有離開。
正是看到前麵已經有人交卷,他已經立在大門口候著,看到了秦剛,立即眉開眼笑地趕上來,先是遞上一條準備好的毛巾,說道:
“大爺現在就交卷出來了,一定是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秦剛接過毛巾笑道:“不是叫你迴家去等麽!等到現在,天還是怪熱的。”
“沒事沒事,之前我一直在蔭涼處呆著呢!”黃小個開心道,“老爺跟我特意囑咐過的,就讓我在這裏等大爺考完出來。”
兩人便徑直迴了家,秦福與盼兮問了些考試的事,張羅著趕緊吃了午飯,便讓秦剛迴房去作後麵考試的準備了。
因為接下來考的是詩賦,所以此時最主要的準備工作就是再去熟悉《禮部韻略》。
第二天的考試,前麵流程一樣,隻是考卷相對簡單些。
秦剛在案上打開試題一看:
《殷其雷詩》一首,限七言律,以“殷其雷在南山之陽”為限韻字;
《一言興邦賦》一首,限五百言以下,以“一言而可以興邦”為限韻字;
宋代科舉大多沿用隋唐體例,詩賦之題基本都從儒家經典中尋找。
先看這次的詩題“殷其雷”,出自於詩經國風中的召南,後世公認是借妻子唿喚外地的丈夫歸家,而代指君王渴求天下賢良之士的求才之意。隻有知道了這句話的出處,又正確地理解了它的意思,才有可能在考試中把詩的主題寫對。
求才詩,秦剛稍稍長出了一口氣。古代文人多自負其才,詩歌詠歎並勸君王惜才愛才的優秀詩作並不少見。如果要以宋代之後的名詩排行,清代詩人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那一首可排為第一: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秦剛本來並非一定要去做“文抄公”的,終是放不下這首名詩的題意切合,然後再用考場下發的韻書一查,巧了:龔自珍這首絕句用的韻腳是雷哀才三個字,正屬於上平十灰韻,與限韻字中的“雷”字同屬一韻。
可能用現代人的發音,會奇怪這“雷”為何會與“哀才”在同一韻,這主要還是由於古漢語發音與現代發音之間的變化差別。換句話說,“開哀台該才栽來呆腮”等這一批字,在宋代的時候,還是與“灰魁迴梅雷崔嵬”等字是相同的韻音,都在“上平十灰”韻。反倒是“泰太帶外蓋”這些我們感覺是同韻母的字,卻是在另外的“去聲九泰”這一韻,而“蔡礙戴在”等這些字又是在另一個“去聲十一隊”韻裏麵。
限韻沒有問題,那麽對這首詩就沒什麽好糾結的了。考場的時間也挺寶貴,考題要求的是七律,所以原本的絕句隻有四句,秦剛便要給它“狗尾續貂”,再添四句。
隻是,七律比七言絕句並不隻是簡單地增加四句話。
就拿龔自珍的這首來看,原來的四句中並無對仗的句式,而七律卻要求三四與五六這四句兩兩對仗的,所以就要在中間插入,而原先絕句的三四句鏗鏘有力,擲地生聲,這時移到七八句作結尾也非常合適。
再看龔自珍的那首絕句的創作時代背景,是在封建王朝的末期,開頭兩句對腐敗官僚體係及當時政局昏暗的批判之意有些過於強烈,考慮到此時是在朝廷的應試場合,所以還是要想法稍稍收斂一點激憤的意味。
所以秦剛在考慮,接下來的三、四句詩,文采不重要,但穩重感卻是一定要加強,最好還是增補一點所謂的“正能量”。
然後根據七律的創作思路,在第五、六句適當引用些典故,也能為推出最後兩句的絕唱鋪墊氛圍。
最終,在稿紙上幾經思索,又塗塗劃劃,秦剛終於湊出了中間的四句,於是,全詩便成:
《殷其雷詩·九州求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問學聖賢破萬卷,求索生民溯千載。
秦孝七國賢者來,燕昭千金馬骨買。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中間的四句雖說是差強人意,但是好歹從原來的詩意中,引到學子讀書求知的方向,再提到了當麵秦孝公對天下各國求才,燕昭王千金市馬骨的典故,極好地唿應了主題要求,作了挺不錯的中間過渡,還把七言律詩的基本格式都補齊了。
而且古人看詩,無非還是重看鳳頭與豹尾,中間的虎背熊腰也就放寬點要求吧。
再仔細誦讀了一下,秦剛至少覺得自己中間添加的這四句,也不算是拖累原詩的節奏與水平。
這道詩題做完,時間大約過去了一個時辰。
於是接下來便是賦題,這一題目相對比較好理解,“一言興邦”出自於論語中魯定公向孔子的請教,就是想找到那種關鍵性的可以使國家昌盛的良策名言。
“一言興邦……”秦剛再次審看題目,其實他的第一反應就是之前所準備過的“富國強兵”,放在這裏仍然也會是百試不爽的萬金油。
隻是,一則這本是計劃用在明天的策論考試上的,二則即使是熟悉的內容,但是寫賦的重點卻是在字詞提煉與句式韻律的講究上,即使是用上準備好的策論文章,也是需要幾乎重寫的,也討不得什麽便宜。
所以,秦剛決定還是換個角度來想想:
富國者,良相也;強兵者,強將也。良相強將者,除了眼下朝廷已有的人才之後,未來的人才,必須要看成長中的各位少年也!
想到這裏,一篇膾炙人口的絕唱名篇便瞬間映入了他的腦海中,那便是清末梁啟超的那篇《少年中國說》。
當然,梁公的原文甚長,其全部文字幾乎也無法完整地記得,但大多數人印象深刻的,正是這篇文章末尾一段的四字胼文式的內容,寫得是氣勢恢宏、激昂流暢、韻律十足,朗朗上口。
更重要的,這段胼文內容的韻腳是下平七陽韻,也是符合限韻之中的“邦”字。
秦剛用心將這一段文字在稿紙上默出之後,算一下發現這一塊的內容大約就已經有了百字之餘,而本次考試的要求在五百言以下,一般來說,賦文以三四百字為佳。
好在,梁啟超的原文足有四千多家,雖然秦剛並無法完全背誦得下來,但是總還是能夠記得其大概的意思。所以,正好要根據賦文的格式進行重新改寫,其實就是按照原文的總體思路,對於其中的語句進行各種提煉、斟酌以及運用一些排比對仗的修飾而已。
於是,經過各種細節文字的推敲,秦剛在草稿紙上塗塗改改,幾易其稿,終於最後寫成下麵的賦文:
《一言興邦賦·少華華夏說》
昔日,定公曾問子:一言興邦否?子然但無明策也。今有人曰:欲興邦者,國之少年!揚少年之誌,即興邦之言。故有此賦:
少年愛思未來,常心生希望,故進取而日日新創;
老年易思既往,總意存念想,故保守而循循舊章;
少年好行樂,盛氣且豪壯,冒險而萬事皆可張揚;
老年多憂傷,灰心且怯場,苟且而諸行俱作掩藏;
少年如朝日,老年似夕陽;少年如虎嘯山岡,老年似瘠牛臥塘;少年如俠走四方,老年似僧坐禪堂;少年如江水之浩蕩,老年似大漠之蒼茫。
嗚唿!人有少老,國有衰昌;遠古郅治,堯舜禹湯;恰如年少,烜赫飛揚。
戰國承周,五代繼唐,內裂土疆,狄夷猖狂。故國之少老,且看民心之少老,看心力行止之進退消長!
嗟夫,故興邦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華夏之少年兒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剛則國剛!少年鏗鏘則國鏗鏘!少年勝於四野則國名揚於八荒!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穀,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幹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美哉我少年華夏,與天不老!壯哉我華夏少年,與國無疆!
此時是不要標點符號的,全文三百餘字,基本保留了梁公的原文之精華,在讀得通順流暢之後,秦剛再認認真真地將其謄抄在最後的正式試卷紙上。
這時再抬眼看了看殿外的天色,已過午後。
本來覺得詩賦這一場考試要比昨天可以早些交卷的,卻不想一作之下,竟然會是拖到了此時。
於是,再看了看兩篇答卷,確認沒有錯字、別字後,便伸手示意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