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試雖然對秦剛而言並不是什麽難事,但也容不得過於輕視。在距離開試還剩下十天左右的時候。秦剛還是暫時放下了兩本教材的後續工作,開始進行必要的備考準備了。
前麵說過,宋朝的科舉考試經曆了熙豐變法、以及之後的元佑更化,無論是整體的人才選拔機製,還是在具體的考核內容上,都在反複地進行著各種變化與更迭。
其中僅僅隻是對於經義與詩賦何者為重的問題,就讓當年參加數次考試的馬倫深受其害。
在新皇帝趙煦登基後的元佑年間,雖然朝廷最終選擇了調和,也就是在進士科的考試中兼顧了經義與詩賦,但是這種調和並沒有根本解決問題。
具體來看高郵軍的這次解試,已經提前公示於八月初舉行,知高郵軍的毛滂自然是這次考試的主考官、軍判及軍學教授便是副主考。
解試的考試共有三場,分別安排在初五、初六、初七三天:第一場是大經義三道,《論語》、《孟子》各一道;第二場是詩或詞一首與賦一篇;第三場是時務策論一篇。由於三場考試內容各不相同,試題也是分別出的,所以在軍解試中,考生每天考完後都可以先迴家休息並準備好下一場的考試。
表麵看來,這樣調和後的綜合考試既可以選拔經義策論出眾的學子,也可以選出詩賦佳絕的文人,是一個兩全其美的選擇。但實際上由於各地的解試都是由當地主政官進行獨立評定,所以錄取的標準與關鍵,其實隻是落在了主持考試與閱卷的具體主考官員手上。
比如說,主考官偏重於經義,尤其是當初偏於變法的新黨,那麽往往就隻會關注於第一場與第三場的成績,對於第二場詩賦成績視而不見。
而元佑年間的保守派也分為兩類,與蘇軾的蜀黨觀點相近的,則會重視詩賦考試中所表現出來的才華,隻要第二場成績優異,就肯定取中。而以司馬光為首的其餘舊黨一眾則專注於策論,隻盯著第三場的考試分數決定名次。
所以在元佑以來的曆次科舉考試,馬倫的悲劇不僅沒法避免,反而越演越烈:
有的人在解試時以策論取了高分,但在省試時卻因詩賦不佳而被黜落。當然,也有那種一路考到殿試,每一次都能夠恰巧全投了每一輪主考官偏好的幸運兒。
主持高郵軍這次解試的毛滂,雖然不能說是絕對的蜀黨,但他對於詩詞的偏好,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實。所以在最後的一段時間裏,高郵軍內的考生,都在極盡所能地惡補詩詞方麵的訓練。再不濟的,也是要把毛知軍的詩詞作品集抄錄下來,多多背誦記憶,哪怕考試時自己作不出來,抄襲模仿主考官的作品,也算是一個無奈之下的辦法。
秦剛的考試策略已經十分明確:經義為底,詩賦看緣,策論憑功力。
意思是指,經義考試主要是看背誦與理解的,以他自己感覺的記憶力,對於這場考試的成績並不擔心,這應該是他應試的基本底氣,基本可以確保優勢不失。
而至於詩賦,隻能等到考場上見到考題再說,能有記得的後世好詩就拿來搬運,沒有的話,就按他近來琢磨出的經驗去勉強拚湊也行,所以這塊得看緣。
最後的策論,實際上才是秦剛最為擅長的。
時人往往最怵這塊,但在他的眼裏,這不就是後世最常見的議論文麽?想當年,無論是在論壇,還是在博客,時不時會與他人進行隔空筆戰,每一篇文章,從破題立論,到組織論據,再加層層論證,引經據典,旁證博引,往往都是直接在電腦上直接激昂文字,一蹴而就的。
而秦剛如今也看了各種策論程文,無非都是站在扶佐君王的角度,如何麵對外敵,如何應付內患,如何政治清明,如何民生興盛等等,總之跳不出這個大的框框。
他記得後世當年曾有人總結出一套應對所有政論文章的萬用主題就是“環境保護”。
不論什麽樣的考試,隻需要提前預寫一篇相對優秀的環境保護主題的議論文然後背熟就可以了。
運氣好,直接遇上環保的題目嘛,自然不用多說,背熟的原文直接默出來,基本就能有高分;
如果題目是關於科學與藝術文化的關係思辨時,直接立論放在科學上,因為科學手段最終能保護環境,能為人類社會贏得無限未來,所以引申到環保非常重要,換個開頭,繼續原文跟上;
如果題目是“假如給你一筆錢如何使用”的這類,那麽破題一定是“用這筆錢來保護環境”,因為當前環境汙染很糟糕,論據如何如何,論證洋洋灑灑;
如果題目是寫關於人生理想與未來規劃方麵的,那麽也簡單,自己未來的理想一定是要保護環境,因為環保很重要;
如果是寫關於經濟布局社會展望的,那麽經濟發展要依賴於環境保護,著眼於未來也必須要保護環境……
而在元佑八年的眼下,環境保護自然不可能提高到這種認知高度,但是仍然是存在著另一個萬金油式的主題:富國強兵。
不管是新黨的變法,還是舊黨的更化,對於趙官家的天下,國家與民眾的富足,就是眼前可見的豐功傳績。而不論是戰爭還是和議,強大的軍事力量永遠是最堅實的依托。
秦剛所需要下功夫去完善的,是更恰當的典故引用以及更嚴謹的用詞遣句。
還有,就是千古不變的馬屁修飾。如今是高太後垂簾聽政,那麽無論行文的起筆,還是結論的收尾,都必須要歌頌到當今太後的睿智、聖明與德政方麵,當然,如果能寫出清新脫俗的新意的話,自然更佳。
熙寧三年的殿試中,福建考生葉祖洽在策論開頭一句“祖宗多因循苟簡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便讓神宗陛下龍心大悅,直接點為狀元。
同時,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行文中一定要記牢避諱。
而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是要避開宋家曆代天子的名諱。光看這點要求似乎也不太難,但是認真一研究就會覺得十分地頭大:
首先,不僅趙家皇帝用過的禦名要避,而且做皇帝之前的舊名、死了之後的廟號都要避。
其次,不僅是目前可見的這幾位真正做過皇帝的要避諱,就連趙匤胤之前的好幾代祖宗也要避,甚至在宋真宗時憑空捏造出的聖祖趙玄朗之名同樣還要避。
再者,到了劉太後以及當朝高太後聽政時,包括太後家的父親名也要列入避諱之中。
而且,一個名字避諱的也不僅一個字。例如神宗趙頊,要避諱的是不僅是頊,還有旭、勖、朐等在內的八個字。多的如英宗趙曙,曙之外還要避諱署、抒、樹等共二十七個字。
正是因為涉及太多,最後朝廷還算仗義,把需要避諱的字詞都會收錄進入《禮部韻略》以及《集韻》這樣的書籍之中,作為科舉考生行文以及考官審閱試卷判斷是否犯諱的一個依據。
犯諱是考試中最最嚴重的事故,可以說是“一字否決”。也就是不管文章詩賦寫得再好再有華采,一旦犯諱,立即黜落。
這天,秦剛還在認真地準備之中,突然接報:金參軍來訪。
秦剛連忙請進來。
金宇走進書房,看到此時在書案上的都是一些應試的書籍材料,不再是之前他來時所看到的那些雜書,甚感欣慰地說道:“宣義你總算是把心思放迴到了解試上來了。”
秦剛不好意思地說:“秦剛自然不敢托大,這臨考之前抱抱佛腳,臨上陣前磨磨刀槍,終歸還是能有些作用的嘛。”
“解試在即,知軍、軍判以及軍學教授一應人等都已鎖院。”金宇說的就是宋朝科舉考試的慣例,考試前幾天,主考官都會閉門不見外人,以防托請。
不過這項規定在京城的省試才會起到真正的效果,因為省試的主考官是皇帝臨時指定的,一旦指定後便會立即被鎖院,所以大家基本無法提前獲知認是主考官,而等到知道後,也來不及去走訪並托請。
而在地方上,由於主考官都是鐵定的當時軍州主政官,鎖院隻是表明一下立場與態度,表麵意思意思罷了。
所以才有了金宇這次過來的真實用意,他說:“知軍鎖院前托在下過來囑咐,要按宣義你的功課水平來說,應對這次應試不必有多擔心。隻是如今兩次接旨獲官,已是全城之注目對象,所以應試成績,也是關乎朝廷臉麵的大事。還望慎以待之、嚴以備之,萬萬不可掉以輕心。”
秦剛趕緊行禮謝過關心,並出言保證一定認真以待。
金宇說完後,便隨手從袖中掏出一卷紙說:“在下不才,年長數歲,倒也是參加過舉試多次。積累了一點經驗與應試技巧。這是我按照往年考試的形式做了幾份試卷,還望宣義不要嫌棄,在考前也可參考一二。”
呃,這個,未免是太明顯了吧。
秦剛一時間不知道能說什麽,隻能訕訕地接過。
放下了這卷紙,金宇就像是圓滿完成了這次過來的任務一樣,直接拱手告別。臨到門口之前,又迴過頭來,唯恐秦剛不能明白意思地叮囑道:“一定要多參考、細心體會啊!”
“好好,參軍放心,學生懂得。”秦剛也隻得明言。
金宇走後,秦剛打開他留下的紙卷,上麵一篇經義解文,下麵一篇是策論。
這,泄題之事,居然能做得如此堂而皇之!
這也虧得是發生在大宋年間!
這也虧得是發生在大宋年間的地方解試!
要是到了明清朝代,別說是這種公然泄題的行為,就算是金宇作為主考官的幕僚而在這個時候來訪,都有著嚴重的串考嫌疑,一旦被舉報查證,輕則終身取消考試資格,重責入獄大刑伺候。
隻是宋人的意識還沒有到那麽嚴重的地步。
據說蘇軾在元佑三年擔任省試知貢舉的時候,就想幫助自己十分看中的弟子李廌作弊,不過卻因意外原因未能成功。按理說,這種事悄悄瞞下就算了。可是這位居然還公然作了一首詩以示歉意:“與君相從非一日,筆勢翩翩疑可識。平生謾說古戰場,過眼終迷日五色。”
這還是與大宋朝廷在科舉考試中的強硬立場有關:主考官有著“一言定優劣”的權力與權威。前麵提到過新黨、舊黨與蜀黨的眾位官員各自在錄取標準上的不同,同樣也反映了此時的整個製度對於主考官個人錄取結果的尊重。
還有大宋朝獨有的“評分一出,考卷銷毀”的製度,也是斷絕了你要求查考卷的念頭。
雖然說過於簡單粗暴,但也的確足以消滅“考鬧”。
此時,秦剛拿著金宇送來的紙卷,有點哭笑不得的感覺。
這卷紙裏包括了第一場經義考試與第三場策論考試的範文。
而之所以裏麵沒有與第二場詩賦考題相關的內容,一則是秦剛之前已有端陽詩會詩魁之名,毛滂對他的詩才還是有所信賴。二則也是與宋朝詩賦考試的規則有關。因為詩賦都要押韻,一般是主考官出了題,而副主考則出限韻字。也就是說,即使考生之前拿到題目預先做好,但是在考試中發現規定的限韻字不同,大多都要重新改作。
當然,最主要的是,秦剛並沒有什麽思想包袱。
對於科舉,並非是他的人生目標,或者說是事業追求。隻是因為身處於大宋王朝,他必須要借助於這個世人公認的社會標準,為自己與和身邊的親友,打造必要的保障。
類似於張徠的屢次欺壓直至陷害,秦剛並非不是真的不放在心上,而是他已看到在這背後的實質問題:那就是社會階層之間的慣性碾壓。
如果,他沒有穿越而來的靈魂倚仗,沒有後世的知識支撐,就會像這個時代隨處可見的悲劇故事一樣,屈服於、甚至消亡於各種權勢的腳下:
隨意的一個小計謀,就可以讓一家雜貨鋪瞬間破產;
刻意的一次安排,就可以推動若幹不同家族之間財富的轉移;
弱肉強食,冷暖自知。
窮人中的出人頭第,寒門中的憑空逆襲,有沒有可能?有,但必需要有無可比擬的運氣加持。這裏的運氣包括:
正巧你一家尚能吃飽穿暖,又暫無親人生病,不至於為了生存而苦苦掙紮;
正巧你家田產太薄、房產過偏,而一時入不了哪位豪強大族的法眼;
正巧你還暫無妻女姐妹,又或她們姿色平平,尚難引得花花公子的浪蝶淫心;
正巧你才華中等,不顯山露水,又不爭風出頭,夾在人堆裏隨波逐流;
再有一點點機緣巧合、再有一點點貴人相助。
這才是史書中偶爾可見的人生奇跡其背後的真實原因。
而至於在解試中作弊的問題,秦剛沒有任何心理負擔!
他自己在這裏的存在,本身就已經是最大的作弊。
前麵說過,宋朝的科舉考試經曆了熙豐變法、以及之後的元佑更化,無論是整體的人才選拔機製,還是在具體的考核內容上,都在反複地進行著各種變化與更迭。
其中僅僅隻是對於經義與詩賦何者為重的問題,就讓當年參加數次考試的馬倫深受其害。
在新皇帝趙煦登基後的元佑年間,雖然朝廷最終選擇了調和,也就是在進士科的考試中兼顧了經義與詩賦,但是這種調和並沒有根本解決問題。
具體來看高郵軍的這次解試,已經提前公示於八月初舉行,知高郵軍的毛滂自然是這次考試的主考官、軍判及軍學教授便是副主考。
解試的考試共有三場,分別安排在初五、初六、初七三天:第一場是大經義三道,《論語》、《孟子》各一道;第二場是詩或詞一首與賦一篇;第三場是時務策論一篇。由於三場考試內容各不相同,試題也是分別出的,所以在軍解試中,考生每天考完後都可以先迴家休息並準備好下一場的考試。
表麵看來,這樣調和後的綜合考試既可以選拔經義策論出眾的學子,也可以選出詩賦佳絕的文人,是一個兩全其美的選擇。但實際上由於各地的解試都是由當地主政官進行獨立評定,所以錄取的標準與關鍵,其實隻是落在了主持考試與閱卷的具體主考官員手上。
比如說,主考官偏重於經義,尤其是當初偏於變法的新黨,那麽往往就隻會關注於第一場與第三場的成績,對於第二場詩賦成績視而不見。
而元佑年間的保守派也分為兩類,與蘇軾的蜀黨觀點相近的,則會重視詩賦考試中所表現出來的才華,隻要第二場成績優異,就肯定取中。而以司馬光為首的其餘舊黨一眾則專注於策論,隻盯著第三場的考試分數決定名次。
所以在元佑以來的曆次科舉考試,馬倫的悲劇不僅沒法避免,反而越演越烈:
有的人在解試時以策論取了高分,但在省試時卻因詩賦不佳而被黜落。當然,也有那種一路考到殿試,每一次都能夠恰巧全投了每一輪主考官偏好的幸運兒。
主持高郵軍這次解試的毛滂,雖然不能說是絕對的蜀黨,但他對於詩詞的偏好,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實。所以在最後的一段時間裏,高郵軍內的考生,都在極盡所能地惡補詩詞方麵的訓練。再不濟的,也是要把毛知軍的詩詞作品集抄錄下來,多多背誦記憶,哪怕考試時自己作不出來,抄襲模仿主考官的作品,也算是一個無奈之下的辦法。
秦剛的考試策略已經十分明確:經義為底,詩賦看緣,策論憑功力。
意思是指,經義考試主要是看背誦與理解的,以他自己感覺的記憶力,對於這場考試的成績並不擔心,這應該是他應試的基本底氣,基本可以確保優勢不失。
而至於詩賦,隻能等到考場上見到考題再說,能有記得的後世好詩就拿來搬運,沒有的話,就按他近來琢磨出的經驗去勉強拚湊也行,所以這塊得看緣。
最後的策論,實際上才是秦剛最為擅長的。
時人往往最怵這塊,但在他的眼裏,這不就是後世最常見的議論文麽?想當年,無論是在論壇,還是在博客,時不時會與他人進行隔空筆戰,每一篇文章,從破題立論,到組織論據,再加層層論證,引經據典,旁證博引,往往都是直接在電腦上直接激昂文字,一蹴而就的。
而秦剛如今也看了各種策論程文,無非都是站在扶佐君王的角度,如何麵對外敵,如何應付內患,如何政治清明,如何民生興盛等等,總之跳不出這個大的框框。
他記得後世當年曾有人總結出一套應對所有政論文章的萬用主題就是“環境保護”。
不論什麽樣的考試,隻需要提前預寫一篇相對優秀的環境保護主題的議論文然後背熟就可以了。
運氣好,直接遇上環保的題目嘛,自然不用多說,背熟的原文直接默出來,基本就能有高分;
如果題目是關於科學與藝術文化的關係思辨時,直接立論放在科學上,因為科學手段最終能保護環境,能為人類社會贏得無限未來,所以引申到環保非常重要,換個開頭,繼續原文跟上;
如果題目是“假如給你一筆錢如何使用”的這類,那麽破題一定是“用這筆錢來保護環境”,因為當前環境汙染很糟糕,論據如何如何,論證洋洋灑灑;
如果題目是寫關於人生理想與未來規劃方麵的,那麽也簡單,自己未來的理想一定是要保護環境,因為環保很重要;
如果是寫關於經濟布局社會展望的,那麽經濟發展要依賴於環境保護,著眼於未來也必須要保護環境……
而在元佑八年的眼下,環境保護自然不可能提高到這種認知高度,但是仍然是存在著另一個萬金油式的主題:富國強兵。
不管是新黨的變法,還是舊黨的更化,對於趙官家的天下,國家與民眾的富足,就是眼前可見的豐功傳績。而不論是戰爭還是和議,強大的軍事力量永遠是最堅實的依托。
秦剛所需要下功夫去完善的,是更恰當的典故引用以及更嚴謹的用詞遣句。
還有,就是千古不變的馬屁修飾。如今是高太後垂簾聽政,那麽無論行文的起筆,還是結論的收尾,都必須要歌頌到當今太後的睿智、聖明與德政方麵,當然,如果能寫出清新脫俗的新意的話,自然更佳。
熙寧三年的殿試中,福建考生葉祖洽在策論開頭一句“祖宗多因循苟簡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便讓神宗陛下龍心大悅,直接點為狀元。
同時,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行文中一定要記牢避諱。
而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是要避開宋家曆代天子的名諱。光看這點要求似乎也不太難,但是認真一研究就會覺得十分地頭大:
首先,不僅趙家皇帝用過的禦名要避,而且做皇帝之前的舊名、死了之後的廟號都要避。
其次,不僅是目前可見的這幾位真正做過皇帝的要避諱,就連趙匤胤之前的好幾代祖宗也要避,甚至在宋真宗時憑空捏造出的聖祖趙玄朗之名同樣還要避。
再者,到了劉太後以及當朝高太後聽政時,包括太後家的父親名也要列入避諱之中。
而且,一個名字避諱的也不僅一個字。例如神宗趙頊,要避諱的是不僅是頊,還有旭、勖、朐等在內的八個字。多的如英宗趙曙,曙之外還要避諱署、抒、樹等共二十七個字。
正是因為涉及太多,最後朝廷還算仗義,把需要避諱的字詞都會收錄進入《禮部韻略》以及《集韻》這樣的書籍之中,作為科舉考生行文以及考官審閱試卷判斷是否犯諱的一個依據。
犯諱是考試中最最嚴重的事故,可以說是“一字否決”。也就是不管文章詩賦寫得再好再有華采,一旦犯諱,立即黜落。
這天,秦剛還在認真地準備之中,突然接報:金參軍來訪。
秦剛連忙請進來。
金宇走進書房,看到此時在書案上的都是一些應試的書籍材料,不再是之前他來時所看到的那些雜書,甚感欣慰地說道:“宣義你總算是把心思放迴到了解試上來了。”
秦剛不好意思地說:“秦剛自然不敢托大,這臨考之前抱抱佛腳,臨上陣前磨磨刀槍,終歸還是能有些作用的嘛。”
“解試在即,知軍、軍判以及軍學教授一應人等都已鎖院。”金宇說的就是宋朝科舉考試的慣例,考試前幾天,主考官都會閉門不見外人,以防托請。
不過這項規定在京城的省試才會起到真正的效果,因為省試的主考官是皇帝臨時指定的,一旦指定後便會立即被鎖院,所以大家基本無法提前獲知認是主考官,而等到知道後,也來不及去走訪並托請。
而在地方上,由於主考官都是鐵定的當時軍州主政官,鎖院隻是表明一下立場與態度,表麵意思意思罷了。
所以才有了金宇這次過來的真實用意,他說:“知軍鎖院前托在下過來囑咐,要按宣義你的功課水平來說,應對這次應試不必有多擔心。隻是如今兩次接旨獲官,已是全城之注目對象,所以應試成績,也是關乎朝廷臉麵的大事。還望慎以待之、嚴以備之,萬萬不可掉以輕心。”
秦剛趕緊行禮謝過關心,並出言保證一定認真以待。
金宇說完後,便隨手從袖中掏出一卷紙說:“在下不才,年長數歲,倒也是參加過舉試多次。積累了一點經驗與應試技巧。這是我按照往年考試的形式做了幾份試卷,還望宣義不要嫌棄,在考前也可參考一二。”
呃,這個,未免是太明顯了吧。
秦剛一時間不知道能說什麽,隻能訕訕地接過。
放下了這卷紙,金宇就像是圓滿完成了這次過來的任務一樣,直接拱手告別。臨到門口之前,又迴過頭來,唯恐秦剛不能明白意思地叮囑道:“一定要多參考、細心體會啊!”
“好好,參軍放心,學生懂得。”秦剛也隻得明言。
金宇走後,秦剛打開他留下的紙卷,上麵一篇經義解文,下麵一篇是策論。
這,泄題之事,居然能做得如此堂而皇之!
這也虧得是發生在大宋年間!
這也虧得是發生在大宋年間的地方解試!
要是到了明清朝代,別說是這種公然泄題的行為,就算是金宇作為主考官的幕僚而在這個時候來訪,都有著嚴重的串考嫌疑,一旦被舉報查證,輕則終身取消考試資格,重責入獄大刑伺候。
隻是宋人的意識還沒有到那麽嚴重的地步。
據說蘇軾在元佑三年擔任省試知貢舉的時候,就想幫助自己十分看中的弟子李廌作弊,不過卻因意外原因未能成功。按理說,這種事悄悄瞞下就算了。可是這位居然還公然作了一首詩以示歉意:“與君相從非一日,筆勢翩翩疑可識。平生謾說古戰場,過眼終迷日五色。”
這還是與大宋朝廷在科舉考試中的強硬立場有關:主考官有著“一言定優劣”的權力與權威。前麵提到過新黨、舊黨與蜀黨的眾位官員各自在錄取標準上的不同,同樣也反映了此時的整個製度對於主考官個人錄取結果的尊重。
還有大宋朝獨有的“評分一出,考卷銷毀”的製度,也是斷絕了你要求查考卷的念頭。
雖然說過於簡單粗暴,但也的確足以消滅“考鬧”。
此時,秦剛拿著金宇送來的紙卷,有點哭笑不得的感覺。
這卷紙裏包括了第一場經義考試與第三場策論考試的範文。
而之所以裏麵沒有與第二場詩賦考題相關的內容,一則是秦剛之前已有端陽詩會詩魁之名,毛滂對他的詩才還是有所信賴。二則也是與宋朝詩賦考試的規則有關。因為詩賦都要押韻,一般是主考官出了題,而副主考則出限韻字。也就是說,即使考生之前拿到題目預先做好,但是在考試中發現規定的限韻字不同,大多都要重新改作。
當然,最主要的是,秦剛並沒有什麽思想包袱。
對於科舉,並非是他的人生目標,或者說是事業追求。隻是因為身處於大宋王朝,他必須要借助於這個世人公認的社會標準,為自己與和身邊的親友,打造必要的保障。
類似於張徠的屢次欺壓直至陷害,秦剛並非不是真的不放在心上,而是他已看到在這背後的實質問題:那就是社會階層之間的慣性碾壓。
如果,他沒有穿越而來的靈魂倚仗,沒有後世的知識支撐,就會像這個時代隨處可見的悲劇故事一樣,屈服於、甚至消亡於各種權勢的腳下:
隨意的一個小計謀,就可以讓一家雜貨鋪瞬間破產;
刻意的一次安排,就可以推動若幹不同家族之間財富的轉移;
弱肉強食,冷暖自知。
窮人中的出人頭第,寒門中的憑空逆襲,有沒有可能?有,但必需要有無可比擬的運氣加持。這裏的運氣包括:
正巧你一家尚能吃飽穿暖,又暫無親人生病,不至於為了生存而苦苦掙紮;
正巧你家田產太薄、房產過偏,而一時入不了哪位豪強大族的法眼;
正巧你還暫無妻女姐妹,又或她們姿色平平,尚難引得花花公子的浪蝶淫心;
正巧你才華中等,不顯山露水,又不爭風出頭,夾在人堆裏隨波逐流;
再有一點點機緣巧合、再有一點點貴人相助。
這才是史書中偶爾可見的人生奇跡其背後的真實原因。
而至於在解試中作弊的問題,秦剛沒有任何心理負擔!
他自己在這裏的存在,本身就已經是最大的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