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剛答完詩賦卷,感覺用時太長,就趕緊交了卷。
還是如昨日一般,監考的兩名小吏上來進行封卷頭、裝卷袋、封簽名。隻是兩人看秦剛的眼神有點不一樣。
等出了考場,秦剛才意識到那兩人為何會如此看他——他差不多應該是詩賦考試中全場第一個交卷的。
畢竟,一詩一賦,看起來的字數不多,但卻並不是那麽容易能夠作出來的。
黃小個在過了午後時便站到了考場門口,與其他也是在等自家主人的家奴隨從模樣的人一起在等候。
等看見秦剛第一個出來時,他趕緊對其他人說:“哎!你們看,我家大爺出來了,是今天第一個哎,他一定是答得很順利的。”說完,他便趕緊跑上前去,將手裏拿著的一隻瓷瓶遞給秦剛。
秦剛伸手接過,問著是什麽,便拿到口邊,拔開塞子嚐了一口。嗯!酸甜可口的酸梅湯,還透著一絲冰涼。
黃小個說:“是盼姐中午送來的,她說天太熱,這是專門吊在家裏的井水裏冰鎮過的。”
“走,迴去。”秦剛今天答卷順利,心情也頗好。
到最後一天的策論考試,更無懸念。
題目當然沒有變,與金宇提供的範文題目幾乎是一樣。當然,在看了範文之後,秦剛還是結合了自己的理解與思考,精心重寫了一篇。
到了考場上,便不再去費思量,默寫出來謄抄清楚便好了。
策論考試的特點就是:會則會,不會則不會。
所以,遇上對於題目根本就理解不了,又或者是胸中無貨的學生,坐在那裏也憋不出更多的字。
而且,最後一天了,有人前兩天就考砸了,今天來考場不過隻是走個流程,坐得時間差不多之後,索性早交卷早解脫。
所以今天普通交卷的時間都比較早。
等到秦剛也交卷時,則沒有像前一天那麽顯眼了。
至此,高郵軍的三天解試已全部考完,大多數的考生心裏都會有了點底。
出來的人群中,有人自我感覺不錯,正四處找人攀談;也有人神情低落,隻顧低頭匆匆離去。
秦剛也看到了張徠,他的狀態介於兩者之間,當然也沒有參與與周圍人的交流,隻是與接他的家丁一起,快步離開了文廟。隻是離開前,也注意到了春風滿麵的秦剛,瞥過來一眼,卻又是慌慌張張地避開,卻是有股說不出的味道。
秦剛心裏笑笑:人各有命,何苦來哉呢?
此後,鎖院多日的軍衙後進院落,此時已經開始了閱卷定等的工作了。
除了毛滂是主考官,黃軍判與林教授兩人是副考官,試卷都由他們三人審閱把關。廳裏還有一些其他的官吏,隻是幫著做一些統計、整理等輔助性的工作。
從考試的第一天下午起,經義試卷經過了重新謄抄後交到了這裏。
經義試的考題類型基本就是填空或者是簡答,所以每一道題都是有標準且固定答案的,都是對照經義書本上的內容而來。
所以三人批改得非常快,五道題,答對三道以上批“通”,答對兩道的批“可”,再低的話,就劃個圈直接放於一旁。
等到全部改完後,差不多能有一半左右的人可批“通”。這個比例,基本也如出題人所料。
第二天的詩賦試卷送來,有鑒於毛滂在這方麵的權威,決定由軍判閱詩卷,林教授閱賦卷,分上中下三個大等級,每個等級中再細分上中下三個小等級,共九個等級。
一般來說,上上與下下輕易是不會給出的。中間七個等級裏,能打到中中以上的卷子,都會再交給毛滂最後決定等級與名次。
考生眾多,閱卷量較大,而考官批改詩賦卷其實也是有技巧的。
首先看格式、押韻等等這些最基本的規範,如果在這方麵存在著不符合、有問題的卷子,則不去細看,直接黜落。
接下來才開始看內容,先是看重點的位置有沒有佳句,比如七律往往會重點看一下首聯與尾聯兩處,如有吸引注意力的句子,就基本進入了中等,然後再去細品一下全詩的內容。
批改的工作進程過半,兩名副考官手邊的卷子也是各自分成了兩疊,即中中以上一疊,其餘一疊。
毛滂也就先從典軍判批閱的詩卷這疊看起,連看了幾篇,他的眉頭神色都未能展開。
是因這些詩作,大多都是中規中矩的格式寫作,雖然裏麵偶而會有一兩句有點靈氣的,但又往往會同時有著或這或那的一些欠缺,黃軍判多是給了中中之分,判的等級倒也說不上有何不妥,但是終是因為看不到特別滿意的作品。
或是關注到了毛滂的神情,黃軍判自是曉得這位知軍上司對詩詞有些挑剔。
他便從已經閱好的整疊卷子裏特意翻找出來一篇,遞予毛滂說:“剛才改了這麽些詩卷,下官覺得,唯有這篇詩作的文采相當不錯,雖然他的立意讓人有點踟躕,但下官想來想去,仍然是給了他最高的判分。毛知軍若有興趣,可以提前一閱,再來確定。”
“哦?”聽得黃軍判能有如此較高評價的詩作,毛滂不由來了精神,趕緊接過來細細一讀,其神色不由地一變,脫口念道:“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好詩句,好氣魄!”
毛滂脫口讀出的兩隻句,除了黃軍判在之前已經看過之外,正在批閱賦卷的林武功,以及其他工作著的吏員們都聽呆住了。
能夠參與到解試閱卷工作中的官吏們,哪個不是能詩擅賦、學富五車之人?
好詩句,便如天籟之音,一經入耳,頓顯清明。
還是林武功捺不住性子,立即起身走到毛滂身邊,急切地想要把全詩一並通讀。
“黃軍判,你這上下之分,給得有點保守了!以吾之淺見,給個上中也不為過啊!”
前麵說過,判出“上中”之分,基本就是考試中的最高分了。
黃軍判笑笑解釋道:“此詩立意深遠,扣題貼切,又恰如毛知軍所見,其尾聯二句尤為振聾發聵,當為全詩之詩眼!的確是一好詩無疑。隻是一則全詩格律平仄之處,尚還有些小毛病。二則該詩多有憤慨之情,年輕學子似有對朝廷用人機製心存不滿,此點不可不慮。”
毛滂點點頭道:“我也甚是喜歡這尾聯,雖然這首聯也屬佳句,確是怨情過甚。也是餘等重才之人閱卷,若是放在他處,怕不得以一句‘影射朝廷’而將此卷給黜落了!”
“過慎了,過慎了!”林武功搖搖頭歎道,“此詩中雖有憤慨之情,但爾等應該要看到的是,年輕才俊為國求報效之情拳拳乎!可敬乎!此詩沒有落在我的手上啊!”
考官閱卷常以誰能先批改到好作品為榮,如此這樣,林武功甚為遺憾地迴到自己的案前繼續他的改賦工作。
而至於那篇已經獲得“上下”之評的詩作,原本就是最後呈交於毛滂,讓他以主考官的身份來把握最後的評分。
毛滂又是通讀了兩遍,最終想想還是認可發黃軍判所給的“上下”之評分。
沒過多久,林教授那裏突然以手擊案,激動萬分地叫出:“幸甚!吾這裏也有佳作問世也!”
眾人一下被其的興奮之情所吸引,就連毛滂也放下手中的卷子,伸手示意道:“文德既看到好賦佳作,不妨誦來一聽!”
“好好,下官遵囑!”林武功正有此意。立即清了清嗓子,抬起手裏的一份卷子,搖頭晃腦地吟誦而出:
“一言興邦賦·少年華夏說。昔日,定公曾問子:……
…… ……
嗟夫,故興邦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華夏之少年兒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
…… ……
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美哉我少年華夏,與天不老!壯哉我華夏少年,與國無疆!”
此賦越到後段,越是通暢激昂,林武功也是吟誦得激情頓起,須發皆張。
在場的每一個人都開始分明地感到此賦之中所蘊含的那股振奮人心的力量。
林武功誦完之後,整個房間內如有餘音繞梁,許久未覺。
又過了幾息,便驟聞連聲的“好賦!好賦!”之讚語響起。
“好一句‘故興邦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華夏之少年兒郎’!”
“好一句‘壯哉我華夏少年,與國無疆!’”
“想不到我高郵境內,還能有此雄心大才之學子。此篇賦文,當得呈現當前聖上及太皇太後,為我大宋之莘莘學子發出報國心聲。”
“此次解試其它不論,有此雄文問世,高郵也得文壇留名啊!”
黃軍判拱手道:“還望毛知軍允許,下官想將此文抄錄,迴去教育家裏那不成器的小兒,讓他引以為銘,以正學心。”
林教授也是站起行禮道:“下官也請毛知軍應允,願抄錄此文,懸於軍學學堂,以此鞭策此後學子,時時思索我華夏少年之興邦責任,刻刻牢記我華夏少年之報國壯誌。”
一時間,堂內其他人也都想一同抄錄。
毛滂聽得此賦也是心神俱醉,欣賞不已。
大宋科舉雖有銷卷之製,但是一來在地方解試,閱卷人偶然妙文,自行抄錄下來,也是允許的個人行為。
況且,即使是之後的省試與殿試,這銷得了原本答的試卷,卻也不禁止考生在走出考場之後,自已自行默出的文章啊。
毛滂突然說道:“假如此《華夏少年說》與那《九州求才》的作者是同一人的話,那麽,詩作中的憤慨之情,倒也就有了正向的他解了!”
說得也是啊,隻是此時他們所批改的試卷,都是由謄抄官員統一重新謄寫後的卷子,從卷麵上是無法看出任何蛛絲馬跡的。
當然,此時在毛滂與林武功的心裏,都有了一個共同的懷疑對象。
而在場的各位,心裏登時都有了去拆去原始試卷封頭紙一瞧究竟的衝動。
當然,他們也都隻是想想。
料想明天策論考完,卷麵批改結束,便可以揭曉答案了。
於是,這一陣子的衝動,也就各自按捺下去了。
隻是大家都在紛紛找來紙張抄錄此賦時,林武功便旁若無人地在這份賦卷上毫不客氣地寫上“上上”二字的評分。
正在抄錄中的黃軍判眉頭一跳,心想:“這林文德還真有點書生傻氣。換了他的話,雖然也是非常地喜歡,但也是會是遵循常例給一個最高的‘上中’之分,而絕不會打出‘上上’這樣從未給出過的分數。”
當然,林武功之所以如此,也是明知最後把關的是毛滂,而他不過是希望表達出自己強烈的喜愛與認可之情。此賦估計最後得的會是“上中”這個事實上的最高分。
策論考試結束,等謄抄後的試卷副本送上來時,原本已經十分疲倦的考官們,卻是強打起精神,加快進行最後的批閱——因為大家都想早一點來確定,能寫出《華夏少年說》與《九州求才》兩篇作品的作者分別是誰?又或者他們是否有可能會是同一人?
待得所有試卷全部評完,又經過了相互的交叉檢查,核對與評分登記之後。
激動人心的拆封工作開始了。
不約而同地,先拆開的是《華夏少年說》的賦卷封頭。
隨著封好的厚白紙被拆下,卷頭的考生信息露了出來:
高郵縣北窯莊坊,秦剛。
果真是他!
再拆《九州求才》的詩卷封頭,眾人皆驚叫一聲:
高郵縣北窯莊坊,秦剛。
此時唯有毛滂與林武功相視一笑,果然不出所料,真是這小子。
之後,便是各自將所有閱卷副本拆去封頭後,再取出原卷進行一一對照,看看是否有抄錯抄漏的地方。核對完畢之後,便對於三場考試共四份卷子的最後評分進行匯總排名。
林武功在其他吏員忙忙碌碌中,有心去分別看了另外兩場考試秦剛的得分。
經義:五題均對,評上中,與其他六人並列第一;
策論:評上中,與其他四人並列第一;
穩了。
再加上賦卷評得上中的絕對第一,與詩卷評得的“上下”並列第一。
四卷均為第一,那麽其最後的結果,根本不必再去考慮主考官毛滂會有什麽樣的傾向,或者有什麽樣的其它考慮。
這樣過硬的成績,哪裏還有什麽懸念啊,這妥妥的就是解試的第一名啊!
解試第一名,便是俗稱的“解元”!
還是如昨日一般,監考的兩名小吏上來進行封卷頭、裝卷袋、封簽名。隻是兩人看秦剛的眼神有點不一樣。
等出了考場,秦剛才意識到那兩人為何會如此看他——他差不多應該是詩賦考試中全場第一個交卷的。
畢竟,一詩一賦,看起來的字數不多,但卻並不是那麽容易能夠作出來的。
黃小個在過了午後時便站到了考場門口,與其他也是在等自家主人的家奴隨從模樣的人一起在等候。
等看見秦剛第一個出來時,他趕緊對其他人說:“哎!你們看,我家大爺出來了,是今天第一個哎,他一定是答得很順利的。”說完,他便趕緊跑上前去,將手裏拿著的一隻瓷瓶遞給秦剛。
秦剛伸手接過,問著是什麽,便拿到口邊,拔開塞子嚐了一口。嗯!酸甜可口的酸梅湯,還透著一絲冰涼。
黃小個說:“是盼姐中午送來的,她說天太熱,這是專門吊在家裏的井水裏冰鎮過的。”
“走,迴去。”秦剛今天答卷順利,心情也頗好。
到最後一天的策論考試,更無懸念。
題目當然沒有變,與金宇提供的範文題目幾乎是一樣。當然,在看了範文之後,秦剛還是結合了自己的理解與思考,精心重寫了一篇。
到了考場上,便不再去費思量,默寫出來謄抄清楚便好了。
策論考試的特點就是:會則會,不會則不會。
所以,遇上對於題目根本就理解不了,又或者是胸中無貨的學生,坐在那裏也憋不出更多的字。
而且,最後一天了,有人前兩天就考砸了,今天來考場不過隻是走個流程,坐得時間差不多之後,索性早交卷早解脫。
所以今天普通交卷的時間都比較早。
等到秦剛也交卷時,則沒有像前一天那麽顯眼了。
至此,高郵軍的三天解試已全部考完,大多數的考生心裏都會有了點底。
出來的人群中,有人自我感覺不錯,正四處找人攀談;也有人神情低落,隻顧低頭匆匆離去。
秦剛也看到了張徠,他的狀態介於兩者之間,當然也沒有參與與周圍人的交流,隻是與接他的家丁一起,快步離開了文廟。隻是離開前,也注意到了春風滿麵的秦剛,瞥過來一眼,卻又是慌慌張張地避開,卻是有股說不出的味道。
秦剛心裏笑笑:人各有命,何苦來哉呢?
此後,鎖院多日的軍衙後進院落,此時已經開始了閱卷定等的工作了。
除了毛滂是主考官,黃軍判與林教授兩人是副考官,試卷都由他們三人審閱把關。廳裏還有一些其他的官吏,隻是幫著做一些統計、整理等輔助性的工作。
從考試的第一天下午起,經義試卷經過了重新謄抄後交到了這裏。
經義試的考題類型基本就是填空或者是簡答,所以每一道題都是有標準且固定答案的,都是對照經義書本上的內容而來。
所以三人批改得非常快,五道題,答對三道以上批“通”,答對兩道的批“可”,再低的話,就劃個圈直接放於一旁。
等到全部改完後,差不多能有一半左右的人可批“通”。這個比例,基本也如出題人所料。
第二天的詩賦試卷送來,有鑒於毛滂在這方麵的權威,決定由軍判閱詩卷,林教授閱賦卷,分上中下三個大等級,每個等級中再細分上中下三個小等級,共九個等級。
一般來說,上上與下下輕易是不會給出的。中間七個等級裏,能打到中中以上的卷子,都會再交給毛滂最後決定等級與名次。
考生眾多,閱卷量較大,而考官批改詩賦卷其實也是有技巧的。
首先看格式、押韻等等這些最基本的規範,如果在這方麵存在著不符合、有問題的卷子,則不去細看,直接黜落。
接下來才開始看內容,先是看重點的位置有沒有佳句,比如七律往往會重點看一下首聯與尾聯兩處,如有吸引注意力的句子,就基本進入了中等,然後再去細品一下全詩的內容。
批改的工作進程過半,兩名副考官手邊的卷子也是各自分成了兩疊,即中中以上一疊,其餘一疊。
毛滂也就先從典軍判批閱的詩卷這疊看起,連看了幾篇,他的眉頭神色都未能展開。
是因這些詩作,大多都是中規中矩的格式寫作,雖然裏麵偶而會有一兩句有點靈氣的,但又往往會同時有著或這或那的一些欠缺,黃軍判多是給了中中之分,判的等級倒也說不上有何不妥,但是終是因為看不到特別滿意的作品。
或是關注到了毛滂的神情,黃軍判自是曉得這位知軍上司對詩詞有些挑剔。
他便從已經閱好的整疊卷子裏特意翻找出來一篇,遞予毛滂說:“剛才改了這麽些詩卷,下官覺得,唯有這篇詩作的文采相當不錯,雖然他的立意讓人有點踟躕,但下官想來想去,仍然是給了他最高的判分。毛知軍若有興趣,可以提前一閱,再來確定。”
“哦?”聽得黃軍判能有如此較高評價的詩作,毛滂不由來了精神,趕緊接過來細細一讀,其神色不由地一變,脫口念道:“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好詩句,好氣魄!”
毛滂脫口讀出的兩隻句,除了黃軍判在之前已經看過之外,正在批閱賦卷的林武功,以及其他工作著的吏員們都聽呆住了。
能夠參與到解試閱卷工作中的官吏們,哪個不是能詩擅賦、學富五車之人?
好詩句,便如天籟之音,一經入耳,頓顯清明。
還是林武功捺不住性子,立即起身走到毛滂身邊,急切地想要把全詩一並通讀。
“黃軍判,你這上下之分,給得有點保守了!以吾之淺見,給個上中也不為過啊!”
前麵說過,判出“上中”之分,基本就是考試中的最高分了。
黃軍判笑笑解釋道:“此詩立意深遠,扣題貼切,又恰如毛知軍所見,其尾聯二句尤為振聾發聵,當為全詩之詩眼!的確是一好詩無疑。隻是一則全詩格律平仄之處,尚還有些小毛病。二則該詩多有憤慨之情,年輕學子似有對朝廷用人機製心存不滿,此點不可不慮。”
毛滂點點頭道:“我也甚是喜歡這尾聯,雖然這首聯也屬佳句,確是怨情過甚。也是餘等重才之人閱卷,若是放在他處,怕不得以一句‘影射朝廷’而將此卷給黜落了!”
“過慎了,過慎了!”林武功搖搖頭歎道,“此詩中雖有憤慨之情,但爾等應該要看到的是,年輕才俊為國求報效之情拳拳乎!可敬乎!此詩沒有落在我的手上啊!”
考官閱卷常以誰能先批改到好作品為榮,如此這樣,林武功甚為遺憾地迴到自己的案前繼續他的改賦工作。
而至於那篇已經獲得“上下”之評的詩作,原本就是最後呈交於毛滂,讓他以主考官的身份來把握最後的評分。
毛滂又是通讀了兩遍,最終想想還是認可發黃軍判所給的“上下”之評分。
沒過多久,林教授那裏突然以手擊案,激動萬分地叫出:“幸甚!吾這裏也有佳作問世也!”
眾人一下被其的興奮之情所吸引,就連毛滂也放下手中的卷子,伸手示意道:“文德既看到好賦佳作,不妨誦來一聽!”
“好好,下官遵囑!”林武功正有此意。立即清了清嗓子,抬起手裏的一份卷子,搖頭晃腦地吟誦而出:
“一言興邦賦·少年華夏說。昔日,定公曾問子:……
…… ……
嗟夫,故興邦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華夏之少年兒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
…… ……
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美哉我少年華夏,與天不老!壯哉我華夏少年,與國無疆!”
此賦越到後段,越是通暢激昂,林武功也是吟誦得激情頓起,須發皆張。
在場的每一個人都開始分明地感到此賦之中所蘊含的那股振奮人心的力量。
林武功誦完之後,整個房間內如有餘音繞梁,許久未覺。
又過了幾息,便驟聞連聲的“好賦!好賦!”之讚語響起。
“好一句‘故興邦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華夏之少年兒郎’!”
“好一句‘壯哉我華夏少年,與國無疆!’”
“想不到我高郵境內,還能有此雄心大才之學子。此篇賦文,當得呈現當前聖上及太皇太後,為我大宋之莘莘學子發出報國心聲。”
“此次解試其它不論,有此雄文問世,高郵也得文壇留名啊!”
黃軍判拱手道:“還望毛知軍允許,下官想將此文抄錄,迴去教育家裏那不成器的小兒,讓他引以為銘,以正學心。”
林教授也是站起行禮道:“下官也請毛知軍應允,願抄錄此文,懸於軍學學堂,以此鞭策此後學子,時時思索我華夏少年之興邦責任,刻刻牢記我華夏少年之報國壯誌。”
一時間,堂內其他人也都想一同抄錄。
毛滂聽得此賦也是心神俱醉,欣賞不已。
大宋科舉雖有銷卷之製,但是一來在地方解試,閱卷人偶然妙文,自行抄錄下來,也是允許的個人行為。
況且,即使是之後的省試與殿試,這銷得了原本答的試卷,卻也不禁止考生在走出考場之後,自已自行默出的文章啊。
毛滂突然說道:“假如此《華夏少年說》與那《九州求才》的作者是同一人的話,那麽,詩作中的憤慨之情,倒也就有了正向的他解了!”
說得也是啊,隻是此時他們所批改的試卷,都是由謄抄官員統一重新謄寫後的卷子,從卷麵上是無法看出任何蛛絲馬跡的。
當然,此時在毛滂與林武功的心裏,都有了一個共同的懷疑對象。
而在場的各位,心裏登時都有了去拆去原始試卷封頭紙一瞧究竟的衝動。
當然,他們也都隻是想想。
料想明天策論考完,卷麵批改結束,便可以揭曉答案了。
於是,這一陣子的衝動,也就各自按捺下去了。
隻是大家都在紛紛找來紙張抄錄此賦時,林武功便旁若無人地在這份賦卷上毫不客氣地寫上“上上”二字的評分。
正在抄錄中的黃軍判眉頭一跳,心想:“這林文德還真有點書生傻氣。換了他的話,雖然也是非常地喜歡,但也是會是遵循常例給一個最高的‘上中’之分,而絕不會打出‘上上’這樣從未給出過的分數。”
當然,林武功之所以如此,也是明知最後把關的是毛滂,而他不過是希望表達出自己強烈的喜愛與認可之情。此賦估計最後得的會是“上中”這個事實上的最高分。
策論考試結束,等謄抄後的試卷副本送上來時,原本已經十分疲倦的考官們,卻是強打起精神,加快進行最後的批閱——因為大家都想早一點來確定,能寫出《華夏少年說》與《九州求才》兩篇作品的作者分別是誰?又或者他們是否有可能會是同一人?
待得所有試卷全部評完,又經過了相互的交叉檢查,核對與評分登記之後。
激動人心的拆封工作開始了。
不約而同地,先拆開的是《華夏少年說》的賦卷封頭。
隨著封好的厚白紙被拆下,卷頭的考生信息露了出來:
高郵縣北窯莊坊,秦剛。
果真是他!
再拆《九州求才》的詩卷封頭,眾人皆驚叫一聲:
高郵縣北窯莊坊,秦剛。
此時唯有毛滂與林武功相視一笑,果然不出所料,真是這小子。
之後,便是各自將所有閱卷副本拆去封頭後,再取出原卷進行一一對照,看看是否有抄錯抄漏的地方。核對完畢之後,便對於三場考試共四份卷子的最後評分進行匯總排名。
林武功在其他吏員忙忙碌碌中,有心去分別看了另外兩場考試秦剛的得分。
經義:五題均對,評上中,與其他六人並列第一;
策論:評上中,與其他四人並列第一;
穩了。
再加上賦卷評得上中的絕對第一,與詩卷評得的“上下”並列第一。
四卷均為第一,那麽其最後的結果,根本不必再去考慮主考官毛滂會有什麽樣的傾向,或者有什麽樣的其它考慮。
這樣過硬的成績,哪裏還有什麽懸念啊,這妥妥的就是解試的第一名啊!
解試第一名,便是俗稱的“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