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多年後,有一個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詩人詩句裏這麽講過:“五千個哪裏,七千個怎樣,十萬個為什麽。”
然後另一名科普作家就以這首詩裏的“十萬個為什麽”為名出版了一本書,啟發並引導了好幾代的世界各國科普工作者,甚至一度成為科普出版物的代名詞。
就像此時的秦盼兮一樣,無論何時何地,也無論哪個種族民族,對於任何未知的事理,人類的天性總是驅使著自己不斷地問一個又一個的“為什麽”。
而這種好奇心一旦得到正確的引導與支持,就將形成強大的科學發明動力,並最終推動社會的進步。
當然,最後為了更容易被這個時代所接受,秦剛最後還是將這本書的正式書名定為更容易理解的《格致入門》,而原先寫的“十萬個為什麽”則寫在了書本的扉頁成為副標題。
在這本入門的書中,具體能有多少個“為什麽”並不重要,重要的地方在於,在分析並探究這些“為什麽”的背後,要給予其最基本的尋找答案的思路、方法與標準。
隻要這種標準能夠形成,之後的它,或許會像是吹落各地的蒲公英的小傘,攜帶著一把把可以打開人生智慧大門的鑰匙,指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將一個個的“為什麽”,作為科學探索之路上的照明燈盞,不斷地向前延伸、向前照亮。
接下來的三天時間,就在秦剛不斷地撰寫、修改、再編寫的過程中很快過去了。
這天,談建過來了,而且還帶來了喬襄文,以及與他一同過來的一位術算夫子。
這位術算夫子名叫袁嘉,字良清,家裏是臨澤鎮上的富戶。
先前曾跟著喬竦在書院學習,通過了取解試後,兩次省試都未中,於是就迴去繼承了家裏的生意。
袁嘉天生對數字與計算十分感興趣,之後自學了《九章算術》,又與賬房打了多年交道,最後成為了臨澤鎮有名的財算家。
但凡有人想讓家裏的孩子學個賬房的本事,大多都要想辦法拜入他的門下,或者多少去找他交納一點拜師禮,請他得空時能指點一二。
在規劃書院將要專門開設術算這門課程之後,喬襄文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袁嘉。
而對於術算這課能夠進入書院,並成為正式的課程,袁嘉是喜出望外的。
所以,他也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喬襄文的邀請,來做這個術算課的老師。
隻是,與喬襄文深入討論了一番後,他提出了兩點擔憂:
一是擔心不會有太多的學生願意學習這門功課。
畢竟,術算雖說是六藝之一,但畢竟已排在末位。除非是那些就想著學會後去做個賬房的人,其他能有多少學生來學習,這很難說。
二是關於這門課程學習的課本,目前也就隻有《九章算術》這唯一的選擇。但這本書的晦澀難讀也是出了名的。自學過的袁嘉深有感觸,其實它真正適合的,應該是有了基礎之後要進行更深度學習術算的人。
而對於初學者來說的話,沒有合適的課本,而隻靠老師單純講解的話,袁嘉想著再怎麽也是無法教會更多的學生的。
而聽喬襄文所說,他已經找人開始來編寫關於術算課程的入門教材的話,袁嘉是不太相信的:
這術算的教材,哪是那麽容易寫的。
這邊正說著呢,談建就拿了他抄錄完之後的《術算入門》前五章送過來了。
喬襄文匆匆打開一翻,頓時覺得一愣:這本術算書太不一樣了。最讓他感到神奇的地方在於,這本冊子裏講述的內容雖然都十分新鮮,也是他之前所並沒有學會的一些知識領域。隻是這裏麵所寫的每一頁、每一行的內容,他居然都能看得懂,並且還沒有理解方麵的障礙。
於是,他趕緊將這本書稿交給袁嘉。
“良清兄你看看,這本書能否作教材使用?”
“術算…入門?這是誰寫的?”袁嘉接過後,並不以為然地翻看著。
很快,對他剛才隨口的一問沒得到迴答也沒在意,因為他很快就被這本書稿中獨特的體例,以及深入淺出的內容講解而吸引住了。
大約能有半炷香的功夫,袁嘉一直沒有抬頭,埋頭仔細地閱讀著這冊書稿,喬襄文與談建也沒打擾他。
“著寫此書的秦老夫子何在?能帶我去見一見他麽?”袁嘉抬頭說的第一句話就十分激動。
“寫這本書的秦剛是我大哥,他並不老,就比我大一歲。”談建老老實實地迴答道。
“哦,良清兄有所不知。”喬襄文解釋道,“寫這本書的秦剛是我們菱川書院的客座教授,是一位還未加冠的年輕才俊。”
“竟有此事?你們是說寫出這本《術算入門》的秦夫子還沒滿二十歲?”
“正是。不過我大哥很有本事,他現在還是朝廷新授的右宣義郎呢!”
麵對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情景,袁嘉充滿了驚喜與好奇,他當下便提出,無論如何也要去見一見秦剛,畢竟這本書稿帶給他的震撼力太大了,同時也想再問一問還沒有寫好的後四章的具體內容。
喬襄文也想,正好可以再去看看秦剛這幾天的進展。
於是兩人便隨著談建一起迴程,如此這般地就來到了秦剛家裏。
喬襄文給雙方介紹完之後,袁嘉便急著開了口:“在下拜讀了秦宣義所寫的《術算入門》書稿,著實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古來術算之學,晦澀難懂,所學之人,多賴自悟。但見此書中所寫所解,卻是述理獨特,用語淺顯,而又透徹易懂。不知宣義師承何人?”
袁嘉在路上已經聽了喬襄文與談建對於秦剛的種種褒揚,但是在見到本人之後,還是在心裏犯起了嘀咕:如此年輕的一個學生,要說他在術算上沒有高人指導,還真是有點不相信。
秦剛笑笑道:“袁夫子謬讚了。在下是在高郵城裏馬夫子那裏讀學經義。隻是家裏一直有些生意需要算賬打理,但前些年生意太小,請不起賬房。萬般無奈,隻得自己嚐試修習《九章算術》,幾年下來,也算是偶有心得。之後因為也不能隻是自己去忙,需要將這些東西都能教會家父,而家父隻能識得一些字,無法直接閱讀那書。所以自己也就一直反複思考,嚐試使用盡可能簡單與直白的語言把它們說清楚。最終就有了這本小冊子的雛形。”
因為家裏來了客人,秦福今天也沒去城裏的店裏,就在家裏幫著照看。剛才從秦剛的書房門口走過,正好聽到秦剛如此說來,不由地心中苦笑一下:這剛哥,沒事又來拿老漢我來作擋箭牌,你什麽時候教過我術算理賬啊?
所以雖說近來自己這個兒子怪事頗多,但家裏的情況卻同樣是翻天覆地式地變好。秦福甚至去泰山廟裏去求了個簽,廟裏有個與他相熟的法師推算,年初那次的落水,說不定就是遇上了甓社湖裏傳說的神珠仙人,從此仙福護佑。所以囑咐秦福迴家後一定要明白,天機不可泄露,不必去多想。
所以秦福聽完這話,也沒進書房,而是搖搖頭後便迴自己屋裏去休息了。
書房裏,袁嘉卻讚道:“雖然如秦宣義你所言,這本《術算入門》所講的都隻是解讀前人之學,但是你卻能將術算的基本原理、詳盡過程以及各種具體的方法,寫得如此淺顯易懂。尤其是每一部分的例題演示,在下甚至會覺得,有了這樣的一本課本,但凡是可以識字之人,幾乎都是可以自己憑此而自習了。”
聽到袁嘉如此高的評價,喬襄文便提出疑問說:“你我二人都算是之前也學過一些術算常識的,所以說,我們看這本冊子感覺並不吃力,但就是不知道那些之前沒有基礎的人,看起來或者學起來,是否也是真的如此?”
聽到這裏,自從到了這裏後幾乎都沒有開口的談建突然插上口說:“那你們也不早點問我啊。我就算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吧。因為在此之前我可從來沒有學習過術算方麵的知識。也就是三天前,大哥讓我把這本冊子上的內容抄錄了一遍,我在抄的過程中,就覺得這裏麵大部分的內容都算是可以看得明白的。”
聽了談建如此一說,袁嘉喜道:“真的如此?”
喬襄文也趕緊說:“那就由良清你現在出幾道題目,讓這位談小兄弟做一下試試看呢?”
袁良清稍一思索,就在紙上出了幾道難易程度不一的四則運算題。
談建接過紙看了看後,很快就在另一張紙上列起了橫式。袁嘉提醒他,是可以去查看一下入門手冊的。
但是談建還是能夠基本自己把算式做完,隻是中間涉及到乘除數法後,他需要去查看一下九九乘法表,畢竟這麽短的時間還沒有能夠背得下來。
很快,一共五道題,他都能夠把答案做出來。袁良清拿出來檢查後發現,居然有四道完全正確。
而做錯的那一道題,實際上是袁良清在計算順序裏埋了一個坑,在給談建指出來後,他便一下子自己看出錯誤來了,立即重新計算後,便給出了正確答案。
這樣的考察結果,令秦剛也頗為滿意,他笑笑對談建說:“看來你學習得還算不錯啊!”
談建摸摸頭說:“你們說的那《九章算術》,說實話,我之前也看過幾眼,但是真的是看不懂,腦殼痛。可是大哥你寫的這本冊子就不一樣,每一步都講得非常明白,我在抄的時候,也沒費什麽勁就能看懂。然後計算時照著列橫式做就行了。”
喬襄文喜道:“那麽談小兄弟的這個測試結果,也是充分地說明了這本《術算入門》是非常適合初學者的學習了。”
突然,秦剛心裏跳出來了一句話,他便拿過那本術算書稿,翻開了扉頁,就在上麵用行書字體把那句話寫了下來:一本誰都能學會的術算書!
寫完這行字後,還順勢在底下,非常帥氣地劃出長長的一勾,然後退一步眯眼一看:
不錯,挺像後世所見過的那麽一迴事!
“一本誰都能學會的術算書!”喬襄文與袁良清輕輕念道,再一迴味,頓覺甚妙!
唯有談建,讀了後總覺得有點不對,還在那裏努力思索著。
袁嘉可不願放過繼續討論的機會,便拉著秦剛想要看看這本書後四章的內容。
在這幾天裏,秦剛在編寫格致教材時,由於太多的原理以及分析的思路需要設計與處理,實在是太費腦子。
所以他就會采用一個不時地換換腦子的方法,先寫一段格致學的書,過一會兒之後也會把術算的書拿過來寫寫。
所以,關於《術算入門》的後四章內容,此時也基本有了一個大概。
後四章涉及的內容是比例、麵積、體積以及方程,它們的共性就是更富有實踐應用。
而袁嘉則對書稿中擬出的一些例題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見。
秦剛聽了後,頓覺十分受用。因為袁嘉畢竟是平時與各類生意實際賬目打交道,無論是內容的貼切性,還是這些例題的實用程度,都比他原先坐在家裏空想出來的要好出好幾倍。於是,便心懷欣喜地與他就這幾章裏的內容展開熱烈的討論。
喬襄書不去打擾他們二人,這時才關注到在書桌上攤開的一堆淩亂的稿紙,還有一小疊理順好的紙頁,他便順手拿過來一觀,心裏不由地又是一喜。
封麵的紙上寫的是“格致入門”四個字,手掂了掂厚度,似乎完成度還不錯。打開後,第二頁便是扉頁了,映入眼簾的是,便是與術算一書中甚為相似一句話:十萬個為什麽!下麵同樣有那麽一筆頗有熟悉的勁道一勾。
然後便是目錄,這本入門書一共分成了四個部分,分別是:一、聲:以耳所聞;二,光:以目所見;三,物:以手所觸;四,力:以體所感;這樣的分類與體例,同樣是非常地新鮮奇特,讓人產生了極強的閱讀欲望。
“秦兄弟!”看到這裏,喬襄文禁不住揚了揚手中的書稿,出言打斷了另兩人的交流,“我們上次說的《格致入門》,你居然也完成得差不多了?”
“哦,那倒沒有。”秦剛抬頭看了一下,趕緊說道:“隻是完成了一個總體架構,現在差不多已經寫好的,隻是前麵的一些章節內容。而到後麵,也隻是編了一個大概的計劃,可能還需要僖老兄再幫我找一些同道之人,一起議一議可以加進去的合適問題。”
喬襄文聽了後,再仔細翻閱了一下手裏的稿子。
這裏麵,第一部分一共羅列出了大約二十個“為什麽”,並且已經完成了大約十個左右的解答與說明。然後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也各自列出了十個左右的“為什麽”,暫時還沒有具體的內容,而在第四部分就都還空在那裏。
即使是這般,秦剛在這幾天裏完成的進度,也是極其令人咋舌的。
從內容來說,格致學裏要講的東西比術算更加新鮮有趣了許多,不單是一邊的談建被散落的書稿頁紙所吸取,就連袁嘉也放下了討論得差不多的內容,一起過來圍看。
秦剛看到如此,便興致勃勃地介紹說:“關於格致學這門課程,我在編寫教材時突然意識到,我們可以把它做成一門老師與學生可以共同成長的課程。”
喬襄文奇道:“共同成長?此語何解?”
秦剛說:“格物致知,這是我們對於大千世界無窮奧秘進行求知的方法。佛觀一滴水,八萬四千蟲,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格物進程將會是無窮的,所以且不說我們是否真的能夠做到寫滿這‘十萬個為什麽’,就算是寫到這個數字,也不能算是言盡天下的至真之理。”
說到這裏,再看到其他三人都在點頭,秦剛便繼續道:“而我們在格致一課中所想教給學生的,其實並不是格物之後的具體答案,而是格物的手段與過程。書本用來提綱,老師負責挈領。在書本的背後,可以由每一個學生繼續進行思考並開展各種具體的實驗,在自我的學習過程中,完善並增添一個又一個的新的為什麽。最終以成真正的‘十萬個’為什麽。”
“妙極啊妙極!”袁嘉不由地撫掌而讚,“我等姑且不看這書之具體內容。就以秦宣義此等‘師生共同成長’之思路,便可是天下一絕,雖聞所未聞,但足以服眾。在下著實地佩服。”
喬襄文一邊認真聽著,一邊細心地翻閱了第一部分,關於光的部分問答知識,心裏甚是吃驚。再一看書房裏散落各處的草稿,更為感動,便說道:
“秦兄弟不僅才思絕倫,又是身體力行,進展神速。反而再看我迴臨澤後這幾天的動作與進展,實在是愧於心啊。我看今日的時間尚早,所以這就準備趕迴去,加緊其它的準備事宜。”
袁嘉一見喬襄文急著迴去,也道:“那在下也一並告辭,秦宣義關於《術算入門》的後四章一旦出稿,還望差人第一時間送來。料想有此神書輔助,菱川書院的術算課程應無大憂!”
秦剛也不再挽留,與談建一同出門將兩位送出。
在看著兩人匆匆離去的身影之後,談建突然想到
“大哥,那本術算書上的那行字好象不對啊,你到底是什麽個意思?我怎麽覺得,是因為看到我都能學會,你就寫上了那句‘一本誰都能學會的術算書’,這不是等於在說我那個那個什麽嘛?”
“哪裏啊,你想多了。”
“我沒想多,肯定就是這樣的!”
然後另一名科普作家就以這首詩裏的“十萬個為什麽”為名出版了一本書,啟發並引導了好幾代的世界各國科普工作者,甚至一度成為科普出版物的代名詞。
就像此時的秦盼兮一樣,無論何時何地,也無論哪個種族民族,對於任何未知的事理,人類的天性總是驅使著自己不斷地問一個又一個的“為什麽”。
而這種好奇心一旦得到正確的引導與支持,就將形成強大的科學發明動力,並最終推動社會的進步。
當然,最後為了更容易被這個時代所接受,秦剛最後還是將這本書的正式書名定為更容易理解的《格致入門》,而原先寫的“十萬個為什麽”則寫在了書本的扉頁成為副標題。
在這本入門的書中,具體能有多少個“為什麽”並不重要,重要的地方在於,在分析並探究這些“為什麽”的背後,要給予其最基本的尋找答案的思路、方法與標準。
隻要這種標準能夠形成,之後的它,或許會像是吹落各地的蒲公英的小傘,攜帶著一把把可以打開人生智慧大門的鑰匙,指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將一個個的“為什麽”,作為科學探索之路上的照明燈盞,不斷地向前延伸、向前照亮。
接下來的三天時間,就在秦剛不斷地撰寫、修改、再編寫的過程中很快過去了。
這天,談建過來了,而且還帶來了喬襄文,以及與他一同過來的一位術算夫子。
這位術算夫子名叫袁嘉,字良清,家裏是臨澤鎮上的富戶。
先前曾跟著喬竦在書院學習,通過了取解試後,兩次省試都未中,於是就迴去繼承了家裏的生意。
袁嘉天生對數字與計算十分感興趣,之後自學了《九章算術》,又與賬房打了多年交道,最後成為了臨澤鎮有名的財算家。
但凡有人想讓家裏的孩子學個賬房的本事,大多都要想辦法拜入他的門下,或者多少去找他交納一點拜師禮,請他得空時能指點一二。
在規劃書院將要專門開設術算這門課程之後,喬襄文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袁嘉。
而對於術算這課能夠進入書院,並成為正式的課程,袁嘉是喜出望外的。
所以,他也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喬襄文的邀請,來做這個術算課的老師。
隻是,與喬襄文深入討論了一番後,他提出了兩點擔憂:
一是擔心不會有太多的學生願意學習這門功課。
畢竟,術算雖說是六藝之一,但畢竟已排在末位。除非是那些就想著學會後去做個賬房的人,其他能有多少學生來學習,這很難說。
二是關於這門課程學習的課本,目前也就隻有《九章算術》這唯一的選擇。但這本書的晦澀難讀也是出了名的。自學過的袁嘉深有感觸,其實它真正適合的,應該是有了基礎之後要進行更深度學習術算的人。
而對於初學者來說的話,沒有合適的課本,而隻靠老師單純講解的話,袁嘉想著再怎麽也是無法教會更多的學生的。
而聽喬襄文所說,他已經找人開始來編寫關於術算課程的入門教材的話,袁嘉是不太相信的:
這術算的教材,哪是那麽容易寫的。
這邊正說著呢,談建就拿了他抄錄完之後的《術算入門》前五章送過來了。
喬襄文匆匆打開一翻,頓時覺得一愣:這本術算書太不一樣了。最讓他感到神奇的地方在於,這本冊子裏講述的內容雖然都十分新鮮,也是他之前所並沒有學會的一些知識領域。隻是這裏麵所寫的每一頁、每一行的內容,他居然都能看得懂,並且還沒有理解方麵的障礙。
於是,他趕緊將這本書稿交給袁嘉。
“良清兄你看看,這本書能否作教材使用?”
“術算…入門?這是誰寫的?”袁嘉接過後,並不以為然地翻看著。
很快,對他剛才隨口的一問沒得到迴答也沒在意,因為他很快就被這本書稿中獨特的體例,以及深入淺出的內容講解而吸引住了。
大約能有半炷香的功夫,袁嘉一直沒有抬頭,埋頭仔細地閱讀著這冊書稿,喬襄文與談建也沒打擾他。
“著寫此書的秦老夫子何在?能帶我去見一見他麽?”袁嘉抬頭說的第一句話就十分激動。
“寫這本書的秦剛是我大哥,他並不老,就比我大一歲。”談建老老實實地迴答道。
“哦,良清兄有所不知。”喬襄文解釋道,“寫這本書的秦剛是我們菱川書院的客座教授,是一位還未加冠的年輕才俊。”
“竟有此事?你們是說寫出這本《術算入門》的秦夫子還沒滿二十歲?”
“正是。不過我大哥很有本事,他現在還是朝廷新授的右宣義郎呢!”
麵對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情景,袁嘉充滿了驚喜與好奇,他當下便提出,無論如何也要去見一見秦剛,畢竟這本書稿帶給他的震撼力太大了,同時也想再問一問還沒有寫好的後四章的具體內容。
喬襄文也想,正好可以再去看看秦剛這幾天的進展。
於是兩人便隨著談建一起迴程,如此這般地就來到了秦剛家裏。
喬襄文給雙方介紹完之後,袁嘉便急著開了口:“在下拜讀了秦宣義所寫的《術算入門》書稿,著實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古來術算之學,晦澀難懂,所學之人,多賴自悟。但見此書中所寫所解,卻是述理獨特,用語淺顯,而又透徹易懂。不知宣義師承何人?”
袁嘉在路上已經聽了喬襄文與談建對於秦剛的種種褒揚,但是在見到本人之後,還是在心裏犯起了嘀咕:如此年輕的一個學生,要說他在術算上沒有高人指導,還真是有點不相信。
秦剛笑笑道:“袁夫子謬讚了。在下是在高郵城裏馬夫子那裏讀學經義。隻是家裏一直有些生意需要算賬打理,但前些年生意太小,請不起賬房。萬般無奈,隻得自己嚐試修習《九章算術》,幾年下來,也算是偶有心得。之後因為也不能隻是自己去忙,需要將這些東西都能教會家父,而家父隻能識得一些字,無法直接閱讀那書。所以自己也就一直反複思考,嚐試使用盡可能簡單與直白的語言把它們說清楚。最終就有了這本小冊子的雛形。”
因為家裏來了客人,秦福今天也沒去城裏的店裏,就在家裏幫著照看。剛才從秦剛的書房門口走過,正好聽到秦剛如此說來,不由地心中苦笑一下:這剛哥,沒事又來拿老漢我來作擋箭牌,你什麽時候教過我術算理賬啊?
所以雖說近來自己這個兒子怪事頗多,但家裏的情況卻同樣是翻天覆地式地變好。秦福甚至去泰山廟裏去求了個簽,廟裏有個與他相熟的法師推算,年初那次的落水,說不定就是遇上了甓社湖裏傳說的神珠仙人,從此仙福護佑。所以囑咐秦福迴家後一定要明白,天機不可泄露,不必去多想。
所以秦福聽完這話,也沒進書房,而是搖搖頭後便迴自己屋裏去休息了。
書房裏,袁嘉卻讚道:“雖然如秦宣義你所言,這本《術算入門》所講的都隻是解讀前人之學,但是你卻能將術算的基本原理、詳盡過程以及各種具體的方法,寫得如此淺顯易懂。尤其是每一部分的例題演示,在下甚至會覺得,有了這樣的一本課本,但凡是可以識字之人,幾乎都是可以自己憑此而自習了。”
聽到袁嘉如此高的評價,喬襄文便提出疑問說:“你我二人都算是之前也學過一些術算常識的,所以說,我們看這本冊子感覺並不吃力,但就是不知道那些之前沒有基礎的人,看起來或者學起來,是否也是真的如此?”
聽到這裏,自從到了這裏後幾乎都沒有開口的談建突然插上口說:“那你們也不早點問我啊。我就算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吧。因為在此之前我可從來沒有學習過術算方麵的知識。也就是三天前,大哥讓我把這本冊子上的內容抄錄了一遍,我在抄的過程中,就覺得這裏麵大部分的內容都算是可以看得明白的。”
聽了談建如此一說,袁嘉喜道:“真的如此?”
喬襄文也趕緊說:“那就由良清你現在出幾道題目,讓這位談小兄弟做一下試試看呢?”
袁良清稍一思索,就在紙上出了幾道難易程度不一的四則運算題。
談建接過紙看了看後,很快就在另一張紙上列起了橫式。袁嘉提醒他,是可以去查看一下入門手冊的。
但是談建還是能夠基本自己把算式做完,隻是中間涉及到乘除數法後,他需要去查看一下九九乘法表,畢竟這麽短的時間還沒有能夠背得下來。
很快,一共五道題,他都能夠把答案做出來。袁良清拿出來檢查後發現,居然有四道完全正確。
而做錯的那一道題,實際上是袁良清在計算順序裏埋了一個坑,在給談建指出來後,他便一下子自己看出錯誤來了,立即重新計算後,便給出了正確答案。
這樣的考察結果,令秦剛也頗為滿意,他笑笑對談建說:“看來你學習得還算不錯啊!”
談建摸摸頭說:“你們說的那《九章算術》,說實話,我之前也看過幾眼,但是真的是看不懂,腦殼痛。可是大哥你寫的這本冊子就不一樣,每一步都講得非常明白,我在抄的時候,也沒費什麽勁就能看懂。然後計算時照著列橫式做就行了。”
喬襄文喜道:“那麽談小兄弟的這個測試結果,也是充分地說明了這本《術算入門》是非常適合初學者的學習了。”
突然,秦剛心裏跳出來了一句話,他便拿過那本術算書稿,翻開了扉頁,就在上麵用行書字體把那句話寫了下來:一本誰都能學會的術算書!
寫完這行字後,還順勢在底下,非常帥氣地劃出長長的一勾,然後退一步眯眼一看:
不錯,挺像後世所見過的那麽一迴事!
“一本誰都能學會的術算書!”喬襄文與袁良清輕輕念道,再一迴味,頓覺甚妙!
唯有談建,讀了後總覺得有點不對,還在那裏努力思索著。
袁嘉可不願放過繼續討論的機會,便拉著秦剛想要看看這本書後四章的內容。
在這幾天裏,秦剛在編寫格致教材時,由於太多的原理以及分析的思路需要設計與處理,實在是太費腦子。
所以他就會采用一個不時地換換腦子的方法,先寫一段格致學的書,過一會兒之後也會把術算的書拿過來寫寫。
所以,關於《術算入門》的後四章內容,此時也基本有了一個大概。
後四章涉及的內容是比例、麵積、體積以及方程,它們的共性就是更富有實踐應用。
而袁嘉則對書稿中擬出的一些例題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見。
秦剛聽了後,頓覺十分受用。因為袁嘉畢竟是平時與各類生意實際賬目打交道,無論是內容的貼切性,還是這些例題的實用程度,都比他原先坐在家裏空想出來的要好出好幾倍。於是,便心懷欣喜地與他就這幾章裏的內容展開熱烈的討論。
喬襄書不去打擾他們二人,這時才關注到在書桌上攤開的一堆淩亂的稿紙,還有一小疊理順好的紙頁,他便順手拿過來一觀,心裏不由地又是一喜。
封麵的紙上寫的是“格致入門”四個字,手掂了掂厚度,似乎完成度還不錯。打開後,第二頁便是扉頁了,映入眼簾的是,便是與術算一書中甚為相似一句話:十萬個為什麽!下麵同樣有那麽一筆頗有熟悉的勁道一勾。
然後便是目錄,這本入門書一共分成了四個部分,分別是:一、聲:以耳所聞;二,光:以目所見;三,物:以手所觸;四,力:以體所感;這樣的分類與體例,同樣是非常地新鮮奇特,讓人產生了極強的閱讀欲望。
“秦兄弟!”看到這裏,喬襄文禁不住揚了揚手中的書稿,出言打斷了另兩人的交流,“我們上次說的《格致入門》,你居然也完成得差不多了?”
“哦,那倒沒有。”秦剛抬頭看了一下,趕緊說道:“隻是完成了一個總體架構,現在差不多已經寫好的,隻是前麵的一些章節內容。而到後麵,也隻是編了一個大概的計劃,可能還需要僖老兄再幫我找一些同道之人,一起議一議可以加進去的合適問題。”
喬襄文聽了後,再仔細翻閱了一下手裏的稿子。
這裏麵,第一部分一共羅列出了大約二十個“為什麽”,並且已經完成了大約十個左右的解答與說明。然後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也各自列出了十個左右的“為什麽”,暫時還沒有具體的內容,而在第四部分就都還空在那裏。
即使是這般,秦剛在這幾天裏完成的進度,也是極其令人咋舌的。
從內容來說,格致學裏要講的東西比術算更加新鮮有趣了許多,不單是一邊的談建被散落的書稿頁紙所吸取,就連袁嘉也放下了討論得差不多的內容,一起過來圍看。
秦剛看到如此,便興致勃勃地介紹說:“關於格致學這門課程,我在編寫教材時突然意識到,我們可以把它做成一門老師與學生可以共同成長的課程。”
喬襄文奇道:“共同成長?此語何解?”
秦剛說:“格物致知,這是我們對於大千世界無窮奧秘進行求知的方法。佛觀一滴水,八萬四千蟲,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格物進程將會是無窮的,所以且不說我們是否真的能夠做到寫滿這‘十萬個為什麽’,就算是寫到這個數字,也不能算是言盡天下的至真之理。”
說到這裏,再看到其他三人都在點頭,秦剛便繼續道:“而我們在格致一課中所想教給學生的,其實並不是格物之後的具體答案,而是格物的手段與過程。書本用來提綱,老師負責挈領。在書本的背後,可以由每一個學生繼續進行思考並開展各種具體的實驗,在自我的學習過程中,完善並增添一個又一個的新的為什麽。最終以成真正的‘十萬個’為什麽。”
“妙極啊妙極!”袁嘉不由地撫掌而讚,“我等姑且不看這書之具體內容。就以秦宣義此等‘師生共同成長’之思路,便可是天下一絕,雖聞所未聞,但足以服眾。在下著實地佩服。”
喬襄文一邊認真聽著,一邊細心地翻閱了第一部分,關於光的部分問答知識,心裏甚是吃驚。再一看書房裏散落各處的草稿,更為感動,便說道:
“秦兄弟不僅才思絕倫,又是身體力行,進展神速。反而再看我迴臨澤後這幾天的動作與進展,實在是愧於心啊。我看今日的時間尚早,所以這就準備趕迴去,加緊其它的準備事宜。”
袁嘉一見喬襄文急著迴去,也道:“那在下也一並告辭,秦宣義關於《術算入門》的後四章一旦出稿,還望差人第一時間送來。料想有此神書輔助,菱川書院的術算課程應無大憂!”
秦剛也不再挽留,與談建一同出門將兩位送出。
在看著兩人匆匆離去的身影之後,談建突然想到
“大哥,那本術算書上的那行字好象不對啊,你到底是什麽個意思?我怎麽覺得,是因為看到我都能學會,你就寫上了那句‘一本誰都能學會的術算書’,這不是等於在說我那個那個什麽嘛?”
“哪裏啊,你想多了。”
“我沒想多,肯定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