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有人在湖邊發現了兩具屍體,經查,居然是劉用、劉大千父子倆。


    縣裏的仵作去查看的結果是溺水而亡。至於這兩人是為何去了湖邊,又是如何落的水,也就不得而知了。


    劉用的原配被其休了,後娶的女人早就不滿失去職位坐吃山空的他,這次一聽聞男人出了事,幹淨利落地收拾了自己的東西走了,所以家裏便沒有人去追問此事。所以在沒有苦主的情況下,這件事也就隻能草草地結案了事。


    而在民間關於這件事的說法卻有了很多:


    有人說,劉用就是北窯莊野渡口綁架案的指使者,畢竟他是在明麵上與秦剛有仇的嘛,他去叫來的大眼雞,而大眼雞因為這事,傷了好幾個手下,據說迴去之後還死掉了一個。所以有人看見兩天前大眼雞在湖邊找劉用索要增加的醫藥費用,估計最後一定是沒談攏,也就下了黑手;


    也有人說,此案背後另有其人,劉家父子隻是被“殺人滅口”罷了;


    還有人說,劉家父子居然敢去報複加害秦小官人,卻不知人家可是千年難遇的文昌星下凡,又是觀音菩薩派來救災救難的神醫童子,所以他們觸碰了天怒,這次是因為在湖邊行走,便是被水去卷走,要是走在路上,都能被天上降的雷電給劈死。所以大家一定要敬重城東的秦家。


    當然更多的在城裏做了工的災民們,都會念著秦剛的好,對於有可能是報複的劉家父子絲毫沒有同情之心,都在詛咒他們死得好。


    隻是這件案子沒頭沒尾,更是缺少各種證據,的確是拿張家的人一點點辦法也沒有。


    不過,如同秦剛之前曾經預料過的那樣,劉大千對張徠跟得那麽緊,這裏麵的事情,那些人內心也多少有點數。結果最後落了個那麽慘的下場,張徠卻是把自己撇得幹幹淨淨,做事的手段也令那些昔日的狗腿子們非常心寒。從此以後,竟然是不怎麽再來往了。


    而鄰裏坊間的傳說,不過熱鬧個幾天,過了一陣風頭,也就無人再去問津。


    郭小娘初聞此事,開始時難免是擔驚受怕,直到聽聞秦剛無事才放下心來,之後又派了她的丫環帶了一些補藥,去讓秦盼兮帶迴家。


    盼兮第一次收到她東西時,還萬分驚訝,之後又被當作中間人帶了兩迴東西後,便去找哥哥求證。


    秦剛也不置可否,倒也不是不想告訴盼兮,而是他也一直拿不準對於郭小娘的真實情感到底是什麽。隻是每次收到她送來的東西或紙條,多少還是有點甜蜜的、被人關心的感覺。


    倒是秦盼兮嘟著嘴表示,並不喜歡郭小娘做她的嫂子,秦剛有點啞然失笑說,這都是沒影子的事,說什麽呢!


    放下了碼頭一事的影響,秦剛這段時間一直呆在家裏的書房裏,正在奮筆疾書,為菱川學院的新科目加緊編寫教材。


    那日秦剛向喬襄文答應下來的是術算與格致,其中的術算一書還相對算是簡單一些。


    高郵城的書店就能買到此時的《九章算術》。


    秦剛看過之後便發現了,雖然這本在漢代就已成書的專著,是最能體現古代中國人對於數學研究的最高智慧。之後還曾有過劉徽等人的注解,但其根本性的缺陷,仍然是製約了普通人對術算之學的學習。


    因為《九章算術》一書,包括後世的各種注解,一直都沒有對一些最基本的數學概念進行定義與規範,也沒有對於數字公理與規律的總結。大多數的原理,隻是簡單地在書中列出,也沒有詳細的推導與過程的證明。


    所以,修習這本書的人,要麽是天資聰慧,自己能夠把其中的道理都想通。要麽也隻能進行死記硬背,勉強能夠進行一些刻板的計算運用。


    所以,這本書一直是顯得特別高深莫測,實際上隻是晦澀難懂,並不合適直接拿來給學生作為入門教材。


    在翻看了太多的當前書籍之後,秦剛覺得自己已經發現了古人對於知識的一點“特別心理”——雖有傳承,但都必須“加密”。


    也就是說,當所有的知識落在書上時,作者大多都不願意把它們寫得通俗易懂,而是必須要反過來,越難懂越好,而且越是很難理解,就會顯得自己的水平高超。


    這也就意味著,在古代的學習,光是有了書,但是缺乏老師的指導與解讀,讀書對於自學者來說,就是一場惡夢。


    而且,即使是一代代的老師孜孜不倦地給學生進行句讀斷句的教學輔導,可卻為何從來沒有人嚐試過把這斷句直接先標注出來,再來印刷成書呢?


    所以這裏就埋藏著一個挺可怕的真相,曆朝曆代的統治者口口聲聲地稱自己要重視教育工作,實際他們的內心根本就不這樣認為。


    統治者隻是需要有利於自己管理那一部分人的教育,所以他們需要把知識普及工作嚴格地控製在可以把控的範圍之內。


    所以,你會發現,書是可以印的,但必須是與口頭語不一樣的文言文,句讀是不會斷開的。有點像武俠小說裏說的那種內功心法的口訣,你讀了背了不一定有用,因為還得需要師傅的講解與指導。


    普通的百姓,即使買得起書,卻請不起老師,這樣的自學就變得極其艱難,讀書與科舉才有可能被上層人士所壟斷。


    秦剛想起了自己在中學裏所學的社會發展史課程,內心深深感受到,對於階級發展的內在規律與桎梏的認知,從來沒有像今天如此深刻而清醒。


    當然,在明白了個中道理之後,對於菱川書院接下來所需要的所有課本的編寫思路,也就清晰無比了。


    首先,秦剛把這本新編的術算書命名為《術算入門》,既然要做的是開啟民智,革新學習的事情,書名至少要體現出這種淺顯明了的特點。


    現代人迴到古代,最喜歡幹的一件事,就是盲目地將過去的從右向左的書寫順序直接更改為從左向右。雖然的確可以列舉出從左向右的若幹個好處,但是千萬不要小看了大眾習慣的巨大慣性。


    所以秦剛並沒有蠻幹,他經過思考,還是保持了此時書籍應有了豎排左翻模式。


    說白了,這種就是習慣的問題,看慣了都一樣。


    首先全書的第一章名為記數:


    術算的根本是數字以及運算的各種符號。在這裏,秦剛並沒有迷信後世的阿拉伯數字,盡管它們相對來說,具有非常簡潔好記的優點,可是秦剛明白現在自己的地位與影響,不可以拿出這一套與當世格格不入的新符號,幻想著讓所有的宋人都完整地理解並接受。


    就目前而言,從一至九這九個簡寫漢字,再增加一個〇,組成完整的數字符號,用於日常的記數與運算並不會太多複雜。示例一下,像“八〇七+六五\\u003d九一二”這樣的算式,哪怕是豎式書寫,也還算是簡潔了。


    而且,中文中的“零壹貳……玖”這些對應的大寫文字,在記賬及防篡改的應用方麵也有重要的使用價值,同樣因為大家都已接受,並沒有交流方麵的障礙。


    在運算符號方麵,由於現代的“加減等於”符號容易與“十一二”等文字混淆,而秦剛則采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法,在引入“x?÷”符號時統一在它們的外麵加了一個外圈,比如“+”就成了“⊕”這種樣子,也是好學好認的。


    接下來的第二章名為四則:


    四則即為“加減乘除”這最四種最基本的數學運算方式,主要的內容源自於原先的“九章”,但是這裏關鍵是對這四種運算進行了清晰明確地定義以及規範,同時也深入減出地講解了彼此之間的逆算原理。


    第三章名為算式:


    這裏引入了現代數字中的豎式工具,隻是針對此時書籍的豎式排版,巧妙地改成了橫式,不管是加減還是乘除法,都可以顯示得非常清晰且方便。


    當然,借助於算式的教習,也會其中加明確定義了借位法、進位法以及相應的記憶規則。


    關於橫式的四則算式,書中還作了演算的示例。


    第四章名為口訣:


    包括兩部分,其一是九九乘法口訣,隻不過為貫徹“先易後難”的原則,就是把過去從九九開始的口訣倒過來,從一一得一開始。其實這樣的改革方法,也是秦剛小時候的一個夢想。


    其二為十一至二十的平方口訣,這部分的口訣沒有什麽技巧,就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下來,因為大量的事實證明了,這十組常用數的記憶非常有用的。


    第五章名為珠算:


    秦剛見過此時的算盤,發現它們在宋朝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與後世的普通算盤大致一樣了。隻是當時許多賬房都將珠算技巧當成傍身的不傳之秘。其實本質不過是一套珠算口訣再加上熟能生巧的操作罷了。


    在這一章裏,秦剛還對算盤作了一點的革新:傳統的算盤是橫檔上麵兩粒,下麵五粒。現在則把上下兩檔各減去一粒,變成了上麵一粒,下麵四粒。


    理由很簡單,橫檔下實際隻須放四粒,因為一旦要表示五時,就直接換用檔上的那粒了。而同理,上下的算珠都撥出來後,隻須到表示到九就行了,一旦到十,則直接使用左邊的那一粒了。


    其實這種改進在千年後已經得到實踐。


    而秦剛在此時作出改動的價值卻遠遠顯著於後世:對於純手工製作的算盤,每隻算盤都可以節省七分之二的算珠用量,而幾乎不會影響到使用。


    不論是算盤的製造成本、還是算盤本身的份量都輕巧了許多。


    接下來的部分,秦剛則將原先《九章算術》裏的相關內容中挑選了一些不是特別深奧的部分進行了新整合。


    第六章名為比例:


    它整合的是原來書中的“衰分”與“均輸”部分,主要是講解正反比例以及比例分配中的問題及應用;


    第七章名為麵積:


    主要內容來自於原來的“方田”與“少廣”,講解了最常見的方形、圓形、三角形、梯形以及扇形的麵積計算方法。這裏重點在於各自的公式的應用。正是因為有了相應的公式,就可以在知道麵積等數值後,再反向推算的方法。


    第八章名為體積:


    這也就是原先書中的“商功”,主要是講解體積,包含了相對規則的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圓錐體與球體,這幾種形狀下的體積計算方法。


    最後一章名為方程:


    作為入門教材,這裏秦剛隻安排了一元一次的方程式。他經過考慮,采用了當時的卐字作為未知數的符號。方程這裏的其實是相對比較簡單的,都是前麵已經講過的,重點在於在生活應用中對於方程以及其中未知數概念的引入與運用。


    而以前的《九章算術》裏的盈虧及勾股等內容,都屬於相對複雜些的知識,就不再列入這本入門教材之中。


    最後,新編之書也正好湊成了九章,隻是整體的深度作了降低,所以也可以叫個“小九章”的別名。


    當然,秦剛編寫的這本“小九章”,從表麵上看,並沒有什麽新的內容,但它實際最大的意義在於,通過前三章,明確了數學學習中的最基本範例與定義;在中間兩章著重於生活應用中最基礎的計算法則解構;最後四章則將展開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度應用。


    秦剛在完成了這本書的總體架構後,差不多又花了三天多的時間,基本完成了前五章的內容編寫。


    其實許基本的內容知識點在《九章算術》裏都是有了,秦剛所要做的,一是將相關知識點進行提煉與梳理,然後重新進行語言組織,讓書中的用語盡可能地淺顯化、明確化。最後重新斟酌選擇最適當、合適的範例。


    雖然還有四章的內容有待編寫,但是為了檢驗一開始就定下的“通俗易懂”的要求,秦剛便拿著這本未完成的冊子去找了談建。


    “最近新的記賬用得可順利?”秦剛直接問他。


    談建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說:“大哥,你越來越像活神仙了。你怎麽就知道我這段時間這方麵有問題啊。你上次教我的新式記賬法我是學會了,教給那些賬房後,他們也是讚不絕口。而我這邊主要問題還是出在計算這塊。你要是讓我隻是抄寫、核對的話還能勉強,但是直接記賬的話,這數字一大起來再多起來,我這頭就容易算錯。”


    “要想做好賬,術算要學好啊!”秦剛說著,就將手裏已經完成的前五章內容交給他,說:“這個你拿去謄抄一遍,原本送到菱川書院給喬山長。你抄下來的那份自己看看試著學習。”


    “這是什麽啊?”談建接過來翻了翻,驚喜道:“大哥,這是你寫的術算書啊?!”


    秦剛點點頭,再次強調說:“記住,抄好後,自己學,看看能不能讀懂,之後來找我。”


    “好咧!”談建樂滋滋地拿著走了。


    接下來的後四章框架已好,具體的內容在《九章算術》裏也都有,還是同樣的風格與表述方法的改寫,剩下的也隻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在此之前,秦剛需要得到的是談建的反饋以及喬襄文那裏給的意見。


    現在有點頭疼的是關於“格致學”的課本。


    原本在討論課程的時候,秦剛對“格致學”的規劃,應該是包含後世初中階段的物理、化學以及生物這三門功課的一些基礎知識與部分核心原理的分析,當然,重點還會在實驗與應用。


    隻是,在具體到要落筆的時候,秦剛卻發現,相對於從未對這三門學科有獨立認知的古人,尤其是此時的讀書人,如何破題切入?如何立意開講?這倒是一個特別令人頭疼的事情。


    思考良久,秦剛在紙上寫下了幾行字:


    所聞者,聲;所見者,光;所觸者,物;所受者,力;


    ……


    似乎有一點可以將相關知識點關聯起來的感覺了,但又似乎還是缺了點什麽,秦剛還是理不出比較靠譜的思路。


    很快就到了吃晚飯的時間,盼兮過來喊哥哥一起吃飯。


    在秦剛的囑咐下,家裏現在的經濟條件好轉之後,雖然還是保持了過去勤儉樸素的習慣,但是對於日常飯食的質量強化了重視,每天都要保證有一點肉食,還正輔以時蔬。


    這樣子的效果,從已經成為家奴的黃小個突然開始長個子這件事中,就可以看得出了。


    用秦剛的話來說,世間疾病缺陷,溫衣飽食便可治愈六七。


    秦盼兮現在最是喜歡吃晚飯的時候,因為一般也隻有這個時間,她才能和哥哥在一起多說上幾句話——因為最近秦剛是越來越忙了。


    給父親與哥哥都盛了飯之後,盼兮便說起了學堂裏的事情,時不時地就拋出一個為什麽,要哥哥為她解答。


    可今天的秦剛明顯有點心不在蔫,一直在考慮著教材的事情。隻是簡單地迴應了她幾句。


    但是盼兮沒有察覺,由於前麵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滿意的迴答,她便又有新的為什麽。


    秦剛思緒一時受阻,禁不住有點不耐煩地說道:“為什麽、為什麽、哪有會有這麽多的為什麽……”


    盼兮顯然沒料到哥哥這樣的態度,有點生氣地閉上了嘴,不再開口了。


    隻是秦剛突然一愣,轉而喜道:“有了!”立即放下碗筷,立即而出。


    秦福一看,急道:“吃飯了啊,別管你妹妹,她不懂事,你可別生氣!”


    “不生氣,我得謝謝小妹!”扔下這麽一句話,秦剛就跑進了書房。


    秦剛迴到桌邊,鋪出一張新紙,端端正正地寫上六個大字:


    “十萬個為什麽”!


    注:關於中國傳統算盤起源於何時的說法不一。但據越來越多的史料與文物顯示,宋代已經有足夠成熟的算盤出現。而且從漢唐就開始成熟的算籌法,以及確認在元末明初就成熟的算盤來看,宋朝就已出現成熟的算盤應該是大概率的事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風流大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二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二虎並收藏風流大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