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剛與鄒放正走入菱川書院,就聽到正堂之中幾名學子為著揚州書局新近出版的一套書籍而爭論。
而這套書籍,居然就是後世鼎鼎大名的《夢溪筆談》,而其作者,便就是此下謫居於潤州的沈括沈存中。
自沈括因永樂城兵敗而被貶,基本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先後到了隨州、秀州,最後於元佑四年遷居至潤州,在夢溪園裏隱居,並開始潛心創作《夢溪筆談》。
而此時已是元佑八年,聽聞這部鴻篇巨著已然問世,秦剛不由地一陣欣喜湧上心頭。
要知道《夢溪筆談》曾被後世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裏程碑”,是唐宋以來的中國人對於自然、社會、科技以及人文現象觀察後,最重要的集大成者之書籍。
當然,此時的秦剛也隻能按捺住心頭的激動,隻是頗有興趣地與鄒放一道,靜靜地立於眾人的身後,聽聞堂中的辯論。
在陸陸續續的爭論發言之中,聽得出支持那位被稱進明的學子的聲音要稍顯多些。
畢竟像《夢溪筆談》這樣一部多達二十六卷之多的巨幅叢書,一是文體涉類龐雜,按時人習慣的“經史子集”的書籍分類標準來看,似乎放在哪裏都不是覺得太合適。
二是書裏所記載反映的內容,遠遠超出了當時讀書人的一般理解範疇,總覺得它完全偏離了經義大道,多少會引發各種不解,甚至會是激烈的反對觀點。
“夢溪丈人之書,其實可列入子部。我看此書,觀天地之萬象,錄世間的細微,頗有秦秋諸子百家之氣度。而這儒學大道,莫不脫於解經釋子之說也!”突然出現的這一聲音,又給一度陷於弱勢的一派注入了新的信心與力量。
鄒放此時小聲告訴秦剛,說此話者,正是該書院山長喬襄文。秦剛趕緊循音看去,卻見此人雖為山長,卻是混跡端坐於眾位學子之中,約摸三十多歲的模樣,長就了一副慈眉順目之麵容,倒是並沒有多少想像中的那種學者師尊的威嚴氣息。
發言完畢,也沒有那種身為山長欲求“一錘定音”的感覺,似乎卻是有一點“拋磚引玉”的再起話題之意思。
果然,立刻便有學子反駁:“即使列入子部,這諸子百家,除卻孔孟之聖道,其餘不過都隻是一家之言, 譬如楊墨之道,不過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
“非也非也,六經為儒家之源,更為諸子之源。堯舜二帝,禹湯文武四王,莫不為諸子百家所推崇。”
“沈存中,壬人也!”這句對沈括的評價出自於曾經提拔他的王安石之口。此時雖是元佑年間,但淮南之地認同王安石的學子還是不少的。
眼看話題的討論開始偏向於對於作者的為人品性評價時,喬襄文顯然是看見了鄒放兩人,也隨即想到,立於他身邊的那位年輕人應該就是之前通知他時所說的秦剛了,便趕緊站了出來,對他倆一拱手道:
“二位貴客到訪,未曾遠迎,還望恕罪。今日正逢今我山堂辯會,蓋因潤州夢溪丈人沈朝散【注,沈括官至朝散郎,是以對其尊稱】的《夢溪筆談》一書而起,不知貴客對此書可有見教?”
堂裏齊唰唰地一下子轉過來的眼光中,多數學子是認識鄒放的,所以,他們此時更加關注的,卻是居然比他們還要年輕的秦剛。
秦剛一愣,心想:莫不是喬襄文以此為題的一個當麵測試嗎?
對於《夢溪筆談》的成就、價值以及數百年之後的高度評價,他自然是了然於胸的。但是眼下卻是這部書籍剛剛推出的時期,又是處於科學尚未昌明的古代,自己能用怎樣的語言與觀點,來取得目前正在激烈辯論的眾人認可呢?
一時之下,便有兩句詩句湧上了他的嘴邊,他便隨口吟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聽得這兩句詩,眾人不僅一愣,反應快的人咀嚼幾遍後便覺得其中所言的大有道理。
秦剛再對眾人一拱手後道:“我等讀聖賢書,當謹記夫子所雲:‘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經義大道,莫不可舉諸身邊皆適之。今要評價《夢溪筆談》一書,為何不若引其記載,而各自驗其果耶?由此是非曲直,必將會有定論。”
秦剛的這一番迴複可謂是滴水不漏,既沒有冒失地出言肯定沈括這部書籍,更沒有貿然地進行否定。而是引用了當時學子們難以反駁的聖人經典觀點予以佐證。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鄒放卻顯然一下子被開頭的詩句所吸引,喃喃重複了一下,複而笑道:“秦承務詠得好詩句,隻是老朽所知,此書乃有二十幾卷,你我若要凡事都去躬行,何時是始終呢?”
秦剛先是對自己脫口而出的這兩句詩有些擔心,好在細想幾下後,記得應是此時還未出生的南宋詩人陸遊所作,便暗叫一聲萬幸,然後對鄒放的疑問笑而答之:
“《夢溪筆談》一書,莫不過沈存中一人之行之聽之思之記,而你我之讀者之人,天下何止千人萬人,所居之地無論西東,隻需擇身邊可見事物,對其驗之證之,又有何不可呢?”
簡簡單單幾句話,竟然說得在場的眾人若有所思起來。是啊,既然書上記載了這麽多的內容,總有一些是我們身邊可見可觸或可驗之事,與其空耗嘴皮相互激辯,還不如自己親身去試驗一下、體驗一番呢。
還是喬襄文走過來施禮道:“在下菱川書院山長喬襄文,想必這位小官人便是大名鼎鼎的高郵秦承務吧?”
秦剛連忙迴禮道:“不敢不敢,學生秦剛,見過喬山長。”
聽得秦剛自報其名,眾位學子之中頓時一陣低低的驚唿之聲,顯然是早有所聞。
鄒放卻是嗬嗬一笑道:“僖老既有一問,可對承務郎的迴答滿意否?”
喬襄文卻凝神讚道:“果然是百聞不如一麵,都道秦承務少年英才,今日對我等書評之辯,竟是聞所未聞之理,卻俱是深明大道之言。隻一句‘絕知此事要躬行’,便當為我等學子之勸學良言。爾等可要謹記且謝過秦承務。”
“學生謹記,多謝秦承務!”眾學子也皆異口同聲地說道。
既然已經說到這裏,喬襄文索性散了這場辯論,將秦剛與鄒放請入內堂,又讓人奉上茶來。
雙方再次見禮,又對彼此之間的“承務”、“山長”等稱唿來迴堅持推托了三兩迴。
最終彼此妥協,三人皆以平輩見禮,秦剛對喬襄文、鄒放以兄而稱,兩人對秦剛則以“小友”而稱,雙方各示尊重又不顯生分。此事雖嫌繁瑣,卻是古人交際中最重要的一環。
因為不管怎樣,在此時,若是直唿對方的本名,除非是非常明確的長輩對晚輩或上級對下級的場合中,那就是極具汙辱性的做法。
平輩或地位相等之人,多用對方的表字或自號而相稱,比如鄒放字不棄,喬襄文號僖老。而未曾及冠的少年,則會以其家族中的排行稱唿,又或以名中之字加以“哥”以示親熱。之前大家多叫秦剛為“剛哥”,待其入了秦家宗族後,也有人稱之“秦十八郎”、“秦十八”。
而由下對上的稱唿則必須要表示出最大的尊敬,這裏就會有太多的講究了:
如果對方是官員,宋朝的官員頭銜又會很多,則一定要從中挑選出一個官階或品級最高的那個來稱唿。
前麵曾提到毛滂的官階是左朝奉郎,這是正七品的寄祿官,而他的差遣卻是知高郵軍,至少正六品,所以,你得稱其為毛知軍,而不能是毛朝奉。
當年蘇軾以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而先後知杭州、知揚州。就不太適合稱其為蘇知州,而要稱蘇翰林、蘇龍圖。因為那兩個學士頭銜可是妥妥的正三品官階啊。
不是官員的,要盡可能選擇一下可以彰顯對方身份的稱唿,例如山長、莊主,有地位的鄉紳可以稱其為員外,做生意的不管大小都可稱掌櫃。
反正稱唿高了不會有事,稱低了就會得罪人。這與千年之後逢人就稱“某總”是一個道理。
之前,菱川書院雖因路途稍遠,喬襄文未曾得以參加端陽詩會,但也有當時住在高郵城裏的學生在迴來後提到過這次詩會的詩魁就叫秦剛。
僅僅不過一月有餘的時間,又聽聞秦剛因發明水泥之功被朝廷宣旨擢為了承務郞。
此次,鄒放聽聞秦剛又以牛痘之術防治天花,成功挽救了近千名災民的性命。由此趕迴高郵前去拜訪,之後便托人帶信給喬襄文,言今日會一同來菱川書院。
所以,喬襄文對於此次見麵甚為關注。方才之辯論,倒也並非特意而辦,乃是學堂常例,隻是恰逢兩人到訪,喬襄文的那一問卻是有心試探,隻是不曾想,所得到的答案,確實令人耳目一新,而又令其心悅誠服。
三人便由剛才的話題,又是一番交流。
而秦剛也逐漸明白鄒放為何要引薦二人相見了。
這菱川書院的創始人喬竦,也就是喬襄文的祖你,顯然是個崇尚孔孟的純正儒者,無論對學生、還是對其子喬執中的教育都甚為嚴格,之後其門下弟子多為成名,而孫覺、喬執中更是高中進士入朝後,累為高官。
喬襄文出世之後,一直在喬竦身邊讀書,經義文章皆是嫻熟,但卻思想獨特,不同與常人,時與祖父有種種驚人之問答,卻獨為喬竦所喜愛。
昔日喬竦常對人言:喬家門楣得靠希聖光大,但菱川之學卻須看僖老而立。眾人皆不以為然。
但是二十年前,喬竦去世前,卻囑托由喬襄文接任書院山長。
喬襄文一無祖父的治學之才,二無父親的顯赫官名,要不是開始幾年,書院中尚有喬竦幾位親傳弟子幫著打理事務,隻恐早已開始荒廢。
但是,喬襄文卻在學術研習上時時有乖張之舉,他先稱經義可從孔、孟之書而出,但卻不應囿於其學,應有自己的見解;又喜與僧人、道士討論交流佛法與道經,試圖想找到儒釋道三者結合的共性之點;
甚至之後他還開始著手革新教學方法,取消了許多過去的學規,而是重視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希望通過啟發他們的思維,探索新的未知。
就如秦剛、鄒放之前進來時所看到的學堂辯論,便是他所倡導的學習方法之一。
喬襄文的這些行為,自然是引起了諸多的看法與非議,尤其是當初留下來的祖父弟子,一直對其進行規勸,之後看到新山長不肯改變,便先後離去。沒有了足夠的好老師,書院的名聲也就漸漸地衰退了下去。
隻是喬襄文一直不改初衷,甚至不計學生出身,更對貧苦人家子弟時時減免束修。
所以,如今的菱川學院,要是說到能夠通過取解、以及最終考中進士的學生,已經是廖廖無幾。
不過許多未必覺得自己能考取功名的學生,反倒是格外喜歡這裏特別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氣氛,覺得能夠學到許多有用的東西。所以時常有些從這裏走出的學生,遇上機會,在周邊的各個衙門中考個吏員等等,倒還挺有優勢。
彼此聊了聊關於書院的一些情況,秦剛便把話題轉到了方才學堂中辯論的《夢溪筆談》上麵。
見秦剛關注,喬襄文便趕緊叫學生將一共二十六卷的這套書籍盡數搬來,還非常得意地說:“我是在得知揚州書局刻版的時候就已經下訂,得到的這是第一版的新書。”
一旁的鄒放卻在腹誹:眼下書院學生減少,又常減免學費,日常開銷早就入不敷出。
書院若不是因為早先曾有一些成名後的學生所捐贈的學田,固定會有一些田租的收益,同時再賴有部分地方鄉紳的捐助補貼,早就難以經營下去了。
而這個喬襄文,更不是個會當家的人,像《夢溪筆談》這一套書全部買下來,花費著實不菲,書院之中,對此的非議也很多,這大約也是最後引起這個辯題的原因之一吧。
隻是他作為一個外人,自然不便指出,還是與秦剛一同,饒有興趣地翻閱著這套印版頗為精美的書籍。
注:《夢溪筆談》的撰寫時間,曆來有多種說法。但相對公認為:胡道靜在《夢溪筆談校正·引言》中提出:“《夢溪筆談》撰述於1086-1093年(宋元佑年間),大部分於1088年(元佑三年)定居於潤州以後寫的”。
而這套書籍,居然就是後世鼎鼎大名的《夢溪筆談》,而其作者,便就是此下謫居於潤州的沈括沈存中。
自沈括因永樂城兵敗而被貶,基本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先後到了隨州、秀州,最後於元佑四年遷居至潤州,在夢溪園裏隱居,並開始潛心創作《夢溪筆談》。
而此時已是元佑八年,聽聞這部鴻篇巨著已然問世,秦剛不由地一陣欣喜湧上心頭。
要知道《夢溪筆談》曾被後世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裏程碑”,是唐宋以來的中國人對於自然、社會、科技以及人文現象觀察後,最重要的集大成者之書籍。
當然,此時的秦剛也隻能按捺住心頭的激動,隻是頗有興趣地與鄒放一道,靜靜地立於眾人的身後,聽聞堂中的辯論。
在陸陸續續的爭論發言之中,聽得出支持那位被稱進明的學子的聲音要稍顯多些。
畢竟像《夢溪筆談》這樣一部多達二十六卷之多的巨幅叢書,一是文體涉類龐雜,按時人習慣的“經史子集”的書籍分類標準來看,似乎放在哪裏都不是覺得太合適。
二是書裏所記載反映的內容,遠遠超出了當時讀書人的一般理解範疇,總覺得它完全偏離了經義大道,多少會引發各種不解,甚至會是激烈的反對觀點。
“夢溪丈人之書,其實可列入子部。我看此書,觀天地之萬象,錄世間的細微,頗有秦秋諸子百家之氣度。而這儒學大道,莫不脫於解經釋子之說也!”突然出現的這一聲音,又給一度陷於弱勢的一派注入了新的信心與力量。
鄒放此時小聲告訴秦剛,說此話者,正是該書院山長喬襄文。秦剛趕緊循音看去,卻見此人雖為山長,卻是混跡端坐於眾位學子之中,約摸三十多歲的模樣,長就了一副慈眉順目之麵容,倒是並沒有多少想像中的那種學者師尊的威嚴氣息。
發言完畢,也沒有那種身為山長欲求“一錘定音”的感覺,似乎卻是有一點“拋磚引玉”的再起話題之意思。
果然,立刻便有學子反駁:“即使列入子部,這諸子百家,除卻孔孟之聖道,其餘不過都隻是一家之言, 譬如楊墨之道,不過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
“非也非也,六經為儒家之源,更為諸子之源。堯舜二帝,禹湯文武四王,莫不為諸子百家所推崇。”
“沈存中,壬人也!”這句對沈括的評價出自於曾經提拔他的王安石之口。此時雖是元佑年間,但淮南之地認同王安石的學子還是不少的。
眼看話題的討論開始偏向於對於作者的為人品性評價時,喬襄文顯然是看見了鄒放兩人,也隨即想到,立於他身邊的那位年輕人應該就是之前通知他時所說的秦剛了,便趕緊站了出來,對他倆一拱手道:
“二位貴客到訪,未曾遠迎,還望恕罪。今日正逢今我山堂辯會,蓋因潤州夢溪丈人沈朝散【注,沈括官至朝散郎,是以對其尊稱】的《夢溪筆談》一書而起,不知貴客對此書可有見教?”
堂裏齊唰唰地一下子轉過來的眼光中,多數學子是認識鄒放的,所以,他們此時更加關注的,卻是居然比他們還要年輕的秦剛。
秦剛一愣,心想:莫不是喬襄文以此為題的一個當麵測試嗎?
對於《夢溪筆談》的成就、價值以及數百年之後的高度評價,他自然是了然於胸的。但是眼下卻是這部書籍剛剛推出的時期,又是處於科學尚未昌明的古代,自己能用怎樣的語言與觀點,來取得目前正在激烈辯論的眾人認可呢?
一時之下,便有兩句詩句湧上了他的嘴邊,他便隨口吟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聽得這兩句詩,眾人不僅一愣,反應快的人咀嚼幾遍後便覺得其中所言的大有道理。
秦剛再對眾人一拱手後道:“我等讀聖賢書,當謹記夫子所雲:‘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經義大道,莫不可舉諸身邊皆適之。今要評價《夢溪筆談》一書,為何不若引其記載,而各自驗其果耶?由此是非曲直,必將會有定論。”
秦剛的這一番迴複可謂是滴水不漏,既沒有冒失地出言肯定沈括這部書籍,更沒有貿然地進行否定。而是引用了當時學子們難以反駁的聖人經典觀點予以佐證。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鄒放卻顯然一下子被開頭的詩句所吸引,喃喃重複了一下,複而笑道:“秦承務詠得好詩句,隻是老朽所知,此書乃有二十幾卷,你我若要凡事都去躬行,何時是始終呢?”
秦剛先是對自己脫口而出的這兩句詩有些擔心,好在細想幾下後,記得應是此時還未出生的南宋詩人陸遊所作,便暗叫一聲萬幸,然後對鄒放的疑問笑而答之:
“《夢溪筆談》一書,莫不過沈存中一人之行之聽之思之記,而你我之讀者之人,天下何止千人萬人,所居之地無論西東,隻需擇身邊可見事物,對其驗之證之,又有何不可呢?”
簡簡單單幾句話,竟然說得在場的眾人若有所思起來。是啊,既然書上記載了這麽多的內容,總有一些是我們身邊可見可觸或可驗之事,與其空耗嘴皮相互激辯,還不如自己親身去試驗一下、體驗一番呢。
還是喬襄文走過來施禮道:“在下菱川書院山長喬襄文,想必這位小官人便是大名鼎鼎的高郵秦承務吧?”
秦剛連忙迴禮道:“不敢不敢,學生秦剛,見過喬山長。”
聽得秦剛自報其名,眾位學子之中頓時一陣低低的驚唿之聲,顯然是早有所聞。
鄒放卻是嗬嗬一笑道:“僖老既有一問,可對承務郎的迴答滿意否?”
喬襄文卻凝神讚道:“果然是百聞不如一麵,都道秦承務少年英才,今日對我等書評之辯,竟是聞所未聞之理,卻俱是深明大道之言。隻一句‘絕知此事要躬行’,便當為我等學子之勸學良言。爾等可要謹記且謝過秦承務。”
“學生謹記,多謝秦承務!”眾學子也皆異口同聲地說道。
既然已經說到這裏,喬襄文索性散了這場辯論,將秦剛與鄒放請入內堂,又讓人奉上茶來。
雙方再次見禮,又對彼此之間的“承務”、“山長”等稱唿來迴堅持推托了三兩迴。
最終彼此妥協,三人皆以平輩見禮,秦剛對喬襄文、鄒放以兄而稱,兩人對秦剛則以“小友”而稱,雙方各示尊重又不顯生分。此事雖嫌繁瑣,卻是古人交際中最重要的一環。
因為不管怎樣,在此時,若是直唿對方的本名,除非是非常明確的長輩對晚輩或上級對下級的場合中,那就是極具汙辱性的做法。
平輩或地位相等之人,多用對方的表字或自號而相稱,比如鄒放字不棄,喬襄文號僖老。而未曾及冠的少年,則會以其家族中的排行稱唿,又或以名中之字加以“哥”以示親熱。之前大家多叫秦剛為“剛哥”,待其入了秦家宗族後,也有人稱之“秦十八郎”、“秦十八”。
而由下對上的稱唿則必須要表示出最大的尊敬,這裏就會有太多的講究了:
如果對方是官員,宋朝的官員頭銜又會很多,則一定要從中挑選出一個官階或品級最高的那個來稱唿。
前麵曾提到毛滂的官階是左朝奉郎,這是正七品的寄祿官,而他的差遣卻是知高郵軍,至少正六品,所以,你得稱其為毛知軍,而不能是毛朝奉。
當年蘇軾以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而先後知杭州、知揚州。就不太適合稱其為蘇知州,而要稱蘇翰林、蘇龍圖。因為那兩個學士頭銜可是妥妥的正三品官階啊。
不是官員的,要盡可能選擇一下可以彰顯對方身份的稱唿,例如山長、莊主,有地位的鄉紳可以稱其為員外,做生意的不管大小都可稱掌櫃。
反正稱唿高了不會有事,稱低了就會得罪人。這與千年之後逢人就稱“某總”是一個道理。
之前,菱川書院雖因路途稍遠,喬襄文未曾得以參加端陽詩會,但也有當時住在高郵城裏的學生在迴來後提到過這次詩會的詩魁就叫秦剛。
僅僅不過一月有餘的時間,又聽聞秦剛因發明水泥之功被朝廷宣旨擢為了承務郞。
此次,鄒放聽聞秦剛又以牛痘之術防治天花,成功挽救了近千名災民的性命。由此趕迴高郵前去拜訪,之後便托人帶信給喬襄文,言今日會一同來菱川書院。
所以,喬襄文對於此次見麵甚為關注。方才之辯論,倒也並非特意而辦,乃是學堂常例,隻是恰逢兩人到訪,喬襄文的那一問卻是有心試探,隻是不曾想,所得到的答案,確實令人耳目一新,而又令其心悅誠服。
三人便由剛才的話題,又是一番交流。
而秦剛也逐漸明白鄒放為何要引薦二人相見了。
這菱川書院的創始人喬竦,也就是喬襄文的祖你,顯然是個崇尚孔孟的純正儒者,無論對學生、還是對其子喬執中的教育都甚為嚴格,之後其門下弟子多為成名,而孫覺、喬執中更是高中進士入朝後,累為高官。
喬襄文出世之後,一直在喬竦身邊讀書,經義文章皆是嫻熟,但卻思想獨特,不同與常人,時與祖父有種種驚人之問答,卻獨為喬竦所喜愛。
昔日喬竦常對人言:喬家門楣得靠希聖光大,但菱川之學卻須看僖老而立。眾人皆不以為然。
但是二十年前,喬竦去世前,卻囑托由喬襄文接任書院山長。
喬襄文一無祖父的治學之才,二無父親的顯赫官名,要不是開始幾年,書院中尚有喬竦幾位親傳弟子幫著打理事務,隻恐早已開始荒廢。
但是,喬襄文卻在學術研習上時時有乖張之舉,他先稱經義可從孔、孟之書而出,但卻不應囿於其學,應有自己的見解;又喜與僧人、道士討論交流佛法與道經,試圖想找到儒釋道三者結合的共性之點;
甚至之後他還開始著手革新教學方法,取消了許多過去的學規,而是重視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希望通過啟發他們的思維,探索新的未知。
就如秦剛、鄒放之前進來時所看到的學堂辯論,便是他所倡導的學習方法之一。
喬襄文的這些行為,自然是引起了諸多的看法與非議,尤其是當初留下來的祖父弟子,一直對其進行規勸,之後看到新山長不肯改變,便先後離去。沒有了足夠的好老師,書院的名聲也就漸漸地衰退了下去。
隻是喬襄文一直不改初衷,甚至不計學生出身,更對貧苦人家子弟時時減免束修。
所以,如今的菱川學院,要是說到能夠通過取解、以及最終考中進士的學生,已經是廖廖無幾。
不過許多未必覺得自己能考取功名的學生,反倒是格外喜歡這裏特別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氣氛,覺得能夠學到許多有用的東西。所以時常有些從這裏走出的學生,遇上機會,在周邊的各個衙門中考個吏員等等,倒還挺有優勢。
彼此聊了聊關於書院的一些情況,秦剛便把話題轉到了方才學堂中辯論的《夢溪筆談》上麵。
見秦剛關注,喬襄文便趕緊叫學生將一共二十六卷的這套書籍盡數搬來,還非常得意地說:“我是在得知揚州書局刻版的時候就已經下訂,得到的這是第一版的新書。”
一旁的鄒放卻在腹誹:眼下書院學生減少,又常減免學費,日常開銷早就入不敷出。
書院若不是因為早先曾有一些成名後的學生所捐贈的學田,固定會有一些田租的收益,同時再賴有部分地方鄉紳的捐助補貼,早就難以經營下去了。
而這個喬襄文,更不是個會當家的人,像《夢溪筆談》這一套書全部買下來,花費著實不菲,書院之中,對此的非議也很多,這大約也是最後引起這個辯題的原因之一吧。
隻是他作為一個外人,自然不便指出,還是與秦剛一同,饒有興趣地翻閱著這套印版頗為精美的書籍。
注:《夢溪筆談》的撰寫時間,曆來有多種說法。但相對公認為:胡道靜在《夢溪筆談校正·引言》中提出:“《夢溪筆談》撰述於1086-1093年(宋元佑年間),大部分於1088年(元佑三年)定居於潤州以後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