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秦剛迴到家裏,黃小個就遞過來好幾份拜帖。自從他被授官之後,類似的拜帖也開始多起來了。
拜帖常用於有一定身份的人之間預約拜訪之用。拜帖上一般會寫明欲來拜訪的人名、身份,以及預約的時間與大致來意。這樣提前投遞後,對方同意見麵的話,就會迴以迴帖。雙方如此便會有了規劃,還是比較科學的。
秦剛翻了翻,其中一份引起了他的注意,是當初曾救他一命的鄒神醫鄒放。對此他不敢怠慢,便立即書寫了迴帖,讓黃小個趕緊送去,約定下午在家靜候。
當天下午,鄒放如約而至,秦剛聽聞通報,趕緊出門相迎,這也是他第一次親眼見到鄒放,之前診治時他都處於昏迷狀態。
隻見鄒放身材瘦削但卻十分挺拔,頦下半長的胡須雖略有花白,但一雙眼睛卻顯得異常地精神矍鑠。
看到秦剛出門相迎,鄒放連忙上前道:“見過秦承務,鄒放冒昧來訪,打擾了。”
秦剛趕緊上前行了個平禮道:“鄒神醫客氣了,先前救命之恩,一直未曾上門感謝,反倒是秦某失禮了!”
讓進大門,再引至客堂,雙方坐下看茶。
鄒放一拱手道:“前段時間,鄒某外出行醫,倒是錯過了高郵城中的一場醫學盛事。聽得杏林同行捎來的消息,便馬不停蹄地趕迴來。”
秦剛自接到鄒放的拜帖,便知道一定會是與牛痘一事有關。其實對此他也沒什麽好隱瞞的,自然就將當初在軍衙大堂上與眾位醫官們所講之話,再仔仔細細地對鄒放講解了一遍。
鄒放聽得又是點頭又是搖頭,甚是驚訝:“之前聽說秦承務自稱不通醫術,我原本是不信的。但是,今天當麵一聽,倒也信了幾分。隻是承務所講的‘格物致知’一說,卻是十分新鮮。在下學醫多年、行醫也有些歲月,這格物便應是這診治疑難雜症的各類醫術之技,而致知乃是左右人體陰陽平衡五行運轉之本理。所以《大學》才會有雲:致知在格物。承務郎的解釋是否弄反了?”
秦剛聽了後便笑了。
“格物致知”自從在《禮記·大學》裏提出來之後,並沒有作進一步的解釋與闡述。以至於後來人對它的理解,都是出自於漢代大儒鄭玄的注解:“先致知而後格物”,而這一注解也自此開始,影響了近千年的中國人的思想。
但是,它顯然是顛倒了格物與致知之間的因果關係,結果就讓太多的讀書人一昧地囿於書本之中,認為隻有從書本裏去“致知”,聖人言行中去“致知”,才會得到更好更正確的“格物”之法。
鄒放的理解也是出自於此,似乎是也影響了絕大多數的醫生,捧著《黃帝內經》、照著先師秘本,永遠遵循著陰陽五行之本理,似乎隻有這樣才能做成名醫。
“秦某鬥膽試問神醫:扁鵲首創切脈診,華佗發明麻沸散,醫聖六經治傷寒,藥王編纂千金方。這些曆代神醫,之所以史上留下青名,是致知使然?亦或格物使然?”
鄒放隨口答道:“自然是致知使然!”
“致何知焉?”
“醫者當以黃帝為祖,藥者當以神農為本。”
“秦剛再問:黃帝著內經,神農嚐百草。又是致何處之知?”
“這……”
所以,如果一定要說是先致知、而後以格物,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如果溯源到頭之後,這“致知”便找不到依據了。
所以秦剛便乘勝追擊:“天道之真理,蘊於世間萬物之中。黃帝命岐伯觀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運行生存之道,乃成《黃帝內經》,所以是先格天下之物,後致內經之知。神農氏以身犯險,親嚐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而體察百草寒、溫、平、熱的不同藥性。這是格百草之物,後致藥性之知也。”
鄒放聽後,不由地沉默了半晌。
事實上,秦剛方才所說的話並未有什麽過於驚世駭俗的內容,甚至都說中了他在多年的學醫及行醫過程中所最真切的體會:
人們之所以尊稱他為“鄒神醫”,並非因為他單純地讀過某一本醫書秘籍,又並非是簡單地師承某個名醫,而是因為他在幾十年裏看過了無數的病人,經手過了大量的疑難雜症,再加上專業的分析、研究、思考以及理解後的沉澱。
而這些經曆,分明就是他在醫學實踐過程中的一次次格物,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格物的經驗,他才有可能真正在領悟並學會了先人致知的結果。所以,格物才是之後致知的前提條件。
隻是,這種感受,從未能夠衝破對於“致知於醫理而以格醫術”這樣的傳統解釋,是因為他從來也不敢對於漢儒鄭玄的言論產生過任何質疑的念頭。
而今天,在秦剛的一語道破之下,鄒放不由地地自語道:“先格物,再致知。格天下之萬事萬物,察世間之醫學真理,於是知識以得,醫道以明……”
鄒放的神情忽而為迷茫、忽而警覺,右手舉在胸前,不住地顫抖,許久之後,如夢初醒一般地起身離座,對著秦剛便是一揖長拜首:
“承務大才!鄒某愧為長年矣。今得君一席話,勝過旬年醫。請受老朽一拜。”
秦剛趕緊側身以讓,再上前扶起鄒放說:“不敢不敢,鄒神醫謬讚了。”
鄒放再度坐下後,突然又問道:“敢問秦承務師承何人?”
“秦剛在城中馬夫子處讀書。”
“馬伯文?”鄒放說著,搖了搖頭,“想必他所教者,不過是一些經文詩句罷了。承務可曾讀過何人之書籍筆記?”
秦剛倒在內心對這神醫的見解多了幾分佩服了,便老老實實地講:“學生在秦家莊讀過秦宣德先前的讀書筆記。”
“哦,這就難怪了。”鄒放顯然對此不疑了,“老朽之前在京城也曾與秦宣德多有來往,也曾受其贈詩數首。承務對經義之見解,當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
秦剛趕緊謙虛地推辭,並說:“學生機緣巧合,獲朝廷賞識乃有一承務郎之身。但在鄒神醫麵前,仍是一後生小子,望莫要再稱我為承務,唿我本名即可。”
“承務為官,吾為民,不可廢了綱紀禮儀。”鄒放笑道仍然堅持,突然又想到一事說:“承務可知菱川書院?”
菱川書院?秦剛聽著一愣。
後世所說的天下四大書院,都是出自於北宋,隻是眼下也隻聽說過嶽麓書院、應天書院、和嵩陽書院,而白鹿洞書院雖已建立,但尚未出名,此時更有點名氣的反倒是石鼓書院,它們都是得到了朝廷敕額的書院。隻是這菱川書院倒是……
秦剛突然腦筋一轉便想到了:“哎呀,我倒是一直往遠處去想,喬神醫所提的菱川書院可否是高郵臨澤鄉的喬公立之【注:喬竦,字立之。因已去世,尊稱為喬公立之】所建?”
“正是。”鄒放高興地說:“喬公當年建菱川書院,教授有法,研討有術,規製有章,所教生徒遍及高郵軍境內外,多以文才學問高、品行德性好而遠近揚名。喬公之子喬希聖【注:喬執中,字希聖,乃喬竦之子】,現在京中為給事中、刑部侍郎。目前主持菱川學院的正是喬侍郎之子喬僖老。”
秦剛點頭說:“我曾聽說孫龍圖【注:指孫覺,其官至龍圖閣學士】早年也曾在菱川書院喬公堂下求學。隻是似乎喬侍郎去朝中為官之後,這菱川書院似乎就不太聽人說起,學生還在猜測,是否是當前無人主持了呢?”
“唉!”鄒放歎了一口氣道:“這就不得不說一下這個喬僖老。他名為襄文,乃是其父希望他能登高而望,以文載道,卻怎奈其行為乖張,思想獨特。雖從小就曾通讀經義,卻時有非常人之理解,雖然也曾進京考中進士,卻不喜詩文、更厭為官。其自號為‘僖老’,尤喜結交於雜學之友,無論僧道,通曉佛儒。其迴鄉輔其大父管理書院,尤得喬公喜愛。所以,自喬公逝去後,便由其主持菱川書院至今。隻是書院卻難拾昔日之風采。不過,今日老朽聞承務之‘格物致知’新解,似乎也與喬僖老之言多有契合。所以,承務若有閑睱之時,不妨會之,老朽願同行以薦。”
秦剛聽聞鄒放如此一說,倒是對這個喬襄文喬僖老有了濃厚的興趣。
之前他為了能夠向朝廷以及一眾醫官解釋清楚自己發明的水泥、牛痘防治天花的原理與來由,便借用了當時儒家學說中最為接近的“格物致知”的說法。
但是,在隨後幾位高郵賢達以及今日的鄒神醫,都對此提出了質疑。
那是因為此時的儒者,仍然以傳統的守舊心態來理解“格物致知”。
甚至還會堅持由當朝大儒司馬光所認為的“格物就是去物欲”,純粹去進行道德信念中的解釋。
秦剛明白,自己目前人微言輕,想以一已之力去挑戰時下的儒學經典之說,顯然是不明智的行為與想法。
菱川書院曾聽林教授提及過,說是當年盛名遠傳,隻是當下就已開始默默無聞,更難怪在千年之後已經不為人所知,當時也曾想是否去走訪一下,探求一下原因。
此時突聽鄒放談起,便想,喬竦去世還未有多少時間,其書院之傑出子弟如孫龍圖、喬侍郎的名氣影響還在,若是能夠得到這座鄉裏的書院之襄助的話,說不定,自已希望能夠假托“格致學”之名,實際上能夠行使“科學”之道,便就可以有了一個能提前生根發芽的依托之地呢?
在潛意識裏,他敏銳地感覺到了菱川書院對自己的利好之處。
於是,他也索性與鄒放約好,三日後就與其一同去臨澤。
臨澤位於高郵的正北端,與興化、寶應相交。自西漢至南北朝及隋,都曾單獨設縣百年有餘。所以,其城鎮繁華、形製宏大,並不輸於高郵縣城。
子嬰河水及邗溝古道繞鎮而過,如此包圍著臨澤,使其如一片菱葉飄浮,因此便有了菱川之別稱,喬家所立之“菱川書院”便在這鎮南巷中。
自從書院的弟子孫覺在朝廷裏官至龍圖閣學士,老山長的兒子喬執中又做到了給事中、刑部侍郎,學院所在的巷子也被當地人稱為“學士巷”。
從高郵前往臨澤,自是乘船最為方便,一路船行,速度既比步行快了許多,人坐在船中也是省下了諸多的氣力。
加上前一次在家裏的交談,又在這一路上相互閑聊,秦剛已經看出,這鄒老做的是救死扶傷的醫生職業,懷的卻是一顆濟世匡時的儒生之心,而且其對詩文也是頗有研究,所以這也是他在京城能與秦觀、喬執中等人交好的原因之一。
鄒放迴到高郵後,這臨澤的菱川學院也是他常去之處,因此便與喬襄文相當地熟識,所以這次他去拜訪秦剛,並引得其一同前去,也應該是其有意為之。
船行至臨澤鎮西的碼頭,兩人離舟登岸,居然在這裏麵還看見了與高郵城不相上下的城牆與城門。
從西門進去,鎮中先是一條西街,多是集市及外來商店交易農產及用具之店。很快是中街,看到的便是熱鬧非凡的餐館茶樓,便是當地人生活的常去之處。
鄒放帶著秦剛,並沒有走到東街,而是從鎮中便轉向南,去了鎮上最聞名的學士巷。
兩人走進菱川書院之時,卻正好聽見書院的正堂之中,傳來一陣喧雜爭辯之聲。
一個年輕卻激昂的聲音正響起,“儒者,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行大道,重大義,豈能研究於旁門左道,奇技淫巧?!”
這句話的前麵一半是出自於班固的《藝文誌·諸子略》,常被後人引為對於儒家學子的標準要求,而後麵的一半似乎是針對某件事物的批評,而且言辭頗為激烈。
另一稍顯沉穩之聲迴道:“進明兄此言不妥,夢溪丈人之大作,窮極天下見聞之事,且有因事而思之見解。其乃以器禦術,仍是得窺聖人大道之法。”
夢溪丈人?秦剛聽得眉頭一動,他的大作?莫非是……
注:菱川書院,乃高郵教育家喬竦在臨澤所創立,喬竦,字立之,以鄉先生教授州裏,倡明孔孟之教,從行者多以文行知名。一時淮南數千裏間,其視高郵若齊魯。孫龍圖、覺亦其徒也。卒贈官至朝奉大夫。
喬竦之子喬執中(1033—1095),字希聖,治平二年,彭汝礪榜進士,官至刑部侍郎、中書舍人、給事中。
喬執中之子喬襄文,號僖老。為大書法家米芾的大女婿。其生平均不詳。本書中對喬襄文的性格、治學及成就等均為虛構演繹。但根據米芾(1051年出生)的年齡推斷,他的大女兒可以1070年出生,1085年出嫁,喬襄文算他年長一些25歲,推設為1060年前後出生,米芾作為他老丈人,差個十歲也正常,到1093年應該33歲左右。
拜帖常用於有一定身份的人之間預約拜訪之用。拜帖上一般會寫明欲來拜訪的人名、身份,以及預約的時間與大致來意。這樣提前投遞後,對方同意見麵的話,就會迴以迴帖。雙方如此便會有了規劃,還是比較科學的。
秦剛翻了翻,其中一份引起了他的注意,是當初曾救他一命的鄒神醫鄒放。對此他不敢怠慢,便立即書寫了迴帖,讓黃小個趕緊送去,約定下午在家靜候。
當天下午,鄒放如約而至,秦剛聽聞通報,趕緊出門相迎,這也是他第一次親眼見到鄒放,之前診治時他都處於昏迷狀態。
隻見鄒放身材瘦削但卻十分挺拔,頦下半長的胡須雖略有花白,但一雙眼睛卻顯得異常地精神矍鑠。
看到秦剛出門相迎,鄒放連忙上前道:“見過秦承務,鄒放冒昧來訪,打擾了。”
秦剛趕緊上前行了個平禮道:“鄒神醫客氣了,先前救命之恩,一直未曾上門感謝,反倒是秦某失禮了!”
讓進大門,再引至客堂,雙方坐下看茶。
鄒放一拱手道:“前段時間,鄒某外出行醫,倒是錯過了高郵城中的一場醫學盛事。聽得杏林同行捎來的消息,便馬不停蹄地趕迴來。”
秦剛自接到鄒放的拜帖,便知道一定會是與牛痘一事有關。其實對此他也沒什麽好隱瞞的,自然就將當初在軍衙大堂上與眾位醫官們所講之話,再仔仔細細地對鄒放講解了一遍。
鄒放聽得又是點頭又是搖頭,甚是驚訝:“之前聽說秦承務自稱不通醫術,我原本是不信的。但是,今天當麵一聽,倒也信了幾分。隻是承務所講的‘格物致知’一說,卻是十分新鮮。在下學醫多年、行醫也有些歲月,這格物便應是這診治疑難雜症的各類醫術之技,而致知乃是左右人體陰陽平衡五行運轉之本理。所以《大學》才會有雲:致知在格物。承務郎的解釋是否弄反了?”
秦剛聽了後便笑了。
“格物致知”自從在《禮記·大學》裏提出來之後,並沒有作進一步的解釋與闡述。以至於後來人對它的理解,都是出自於漢代大儒鄭玄的注解:“先致知而後格物”,而這一注解也自此開始,影響了近千年的中國人的思想。
但是,它顯然是顛倒了格物與致知之間的因果關係,結果就讓太多的讀書人一昧地囿於書本之中,認為隻有從書本裏去“致知”,聖人言行中去“致知”,才會得到更好更正確的“格物”之法。
鄒放的理解也是出自於此,似乎是也影響了絕大多數的醫生,捧著《黃帝內經》、照著先師秘本,永遠遵循著陰陽五行之本理,似乎隻有這樣才能做成名醫。
“秦某鬥膽試問神醫:扁鵲首創切脈診,華佗發明麻沸散,醫聖六經治傷寒,藥王編纂千金方。這些曆代神醫,之所以史上留下青名,是致知使然?亦或格物使然?”
鄒放隨口答道:“自然是致知使然!”
“致何知焉?”
“醫者當以黃帝為祖,藥者當以神農為本。”
“秦剛再問:黃帝著內經,神農嚐百草。又是致何處之知?”
“這……”
所以,如果一定要說是先致知、而後以格物,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如果溯源到頭之後,這“致知”便找不到依據了。
所以秦剛便乘勝追擊:“天道之真理,蘊於世間萬物之中。黃帝命岐伯觀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運行生存之道,乃成《黃帝內經》,所以是先格天下之物,後致內經之知。神農氏以身犯險,親嚐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而體察百草寒、溫、平、熱的不同藥性。這是格百草之物,後致藥性之知也。”
鄒放聽後,不由地沉默了半晌。
事實上,秦剛方才所說的話並未有什麽過於驚世駭俗的內容,甚至都說中了他在多年的學醫及行醫過程中所最真切的體會:
人們之所以尊稱他為“鄒神醫”,並非因為他單純地讀過某一本醫書秘籍,又並非是簡單地師承某個名醫,而是因為他在幾十年裏看過了無數的病人,經手過了大量的疑難雜症,再加上專業的分析、研究、思考以及理解後的沉澱。
而這些經曆,分明就是他在醫學實踐過程中的一次次格物,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格物的經驗,他才有可能真正在領悟並學會了先人致知的結果。所以,格物才是之後致知的前提條件。
隻是,這種感受,從未能夠衝破對於“致知於醫理而以格醫術”這樣的傳統解釋,是因為他從來也不敢對於漢儒鄭玄的言論產生過任何質疑的念頭。
而今天,在秦剛的一語道破之下,鄒放不由地地自語道:“先格物,再致知。格天下之萬事萬物,察世間之醫學真理,於是知識以得,醫道以明……”
鄒放的神情忽而為迷茫、忽而警覺,右手舉在胸前,不住地顫抖,許久之後,如夢初醒一般地起身離座,對著秦剛便是一揖長拜首:
“承務大才!鄒某愧為長年矣。今得君一席話,勝過旬年醫。請受老朽一拜。”
秦剛趕緊側身以讓,再上前扶起鄒放說:“不敢不敢,鄒神醫謬讚了。”
鄒放再度坐下後,突然又問道:“敢問秦承務師承何人?”
“秦剛在城中馬夫子處讀書。”
“馬伯文?”鄒放說著,搖了搖頭,“想必他所教者,不過是一些經文詩句罷了。承務可曾讀過何人之書籍筆記?”
秦剛倒在內心對這神醫的見解多了幾分佩服了,便老老實實地講:“學生在秦家莊讀過秦宣德先前的讀書筆記。”
“哦,這就難怪了。”鄒放顯然對此不疑了,“老朽之前在京城也曾與秦宣德多有來往,也曾受其贈詩數首。承務對經義之見解,當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
秦剛趕緊謙虛地推辭,並說:“學生機緣巧合,獲朝廷賞識乃有一承務郎之身。但在鄒神醫麵前,仍是一後生小子,望莫要再稱我為承務,唿我本名即可。”
“承務為官,吾為民,不可廢了綱紀禮儀。”鄒放笑道仍然堅持,突然又想到一事說:“承務可知菱川書院?”
菱川書院?秦剛聽著一愣。
後世所說的天下四大書院,都是出自於北宋,隻是眼下也隻聽說過嶽麓書院、應天書院、和嵩陽書院,而白鹿洞書院雖已建立,但尚未出名,此時更有點名氣的反倒是石鼓書院,它們都是得到了朝廷敕額的書院。隻是這菱川書院倒是……
秦剛突然腦筋一轉便想到了:“哎呀,我倒是一直往遠處去想,喬神醫所提的菱川書院可否是高郵臨澤鄉的喬公立之【注:喬竦,字立之。因已去世,尊稱為喬公立之】所建?”
“正是。”鄒放高興地說:“喬公當年建菱川書院,教授有法,研討有術,規製有章,所教生徒遍及高郵軍境內外,多以文才學問高、品行德性好而遠近揚名。喬公之子喬希聖【注:喬執中,字希聖,乃喬竦之子】,現在京中為給事中、刑部侍郎。目前主持菱川學院的正是喬侍郎之子喬僖老。”
秦剛點頭說:“我曾聽說孫龍圖【注:指孫覺,其官至龍圖閣學士】早年也曾在菱川書院喬公堂下求學。隻是似乎喬侍郎去朝中為官之後,這菱川書院似乎就不太聽人說起,學生還在猜測,是否是當前無人主持了呢?”
“唉!”鄒放歎了一口氣道:“這就不得不說一下這個喬僖老。他名為襄文,乃是其父希望他能登高而望,以文載道,卻怎奈其行為乖張,思想獨特。雖從小就曾通讀經義,卻時有非常人之理解,雖然也曾進京考中進士,卻不喜詩文、更厭為官。其自號為‘僖老’,尤喜結交於雜學之友,無論僧道,通曉佛儒。其迴鄉輔其大父管理書院,尤得喬公喜愛。所以,自喬公逝去後,便由其主持菱川書院至今。隻是書院卻難拾昔日之風采。不過,今日老朽聞承務之‘格物致知’新解,似乎也與喬僖老之言多有契合。所以,承務若有閑睱之時,不妨會之,老朽願同行以薦。”
秦剛聽聞鄒放如此一說,倒是對這個喬襄文喬僖老有了濃厚的興趣。
之前他為了能夠向朝廷以及一眾醫官解釋清楚自己發明的水泥、牛痘防治天花的原理與來由,便借用了當時儒家學說中最為接近的“格物致知”的說法。
但是,在隨後幾位高郵賢達以及今日的鄒神醫,都對此提出了質疑。
那是因為此時的儒者,仍然以傳統的守舊心態來理解“格物致知”。
甚至還會堅持由當朝大儒司馬光所認為的“格物就是去物欲”,純粹去進行道德信念中的解釋。
秦剛明白,自己目前人微言輕,想以一已之力去挑戰時下的儒學經典之說,顯然是不明智的行為與想法。
菱川書院曾聽林教授提及過,說是當年盛名遠傳,隻是當下就已開始默默無聞,更難怪在千年之後已經不為人所知,當時也曾想是否去走訪一下,探求一下原因。
此時突聽鄒放談起,便想,喬竦去世還未有多少時間,其書院之傑出子弟如孫龍圖、喬侍郎的名氣影響還在,若是能夠得到這座鄉裏的書院之襄助的話,說不定,自已希望能夠假托“格致學”之名,實際上能夠行使“科學”之道,便就可以有了一個能提前生根發芽的依托之地呢?
在潛意識裏,他敏銳地感覺到了菱川書院對自己的利好之處。
於是,他也索性與鄒放約好,三日後就與其一同去臨澤。
臨澤位於高郵的正北端,與興化、寶應相交。自西漢至南北朝及隋,都曾單獨設縣百年有餘。所以,其城鎮繁華、形製宏大,並不輸於高郵縣城。
子嬰河水及邗溝古道繞鎮而過,如此包圍著臨澤,使其如一片菱葉飄浮,因此便有了菱川之別稱,喬家所立之“菱川書院”便在這鎮南巷中。
自從書院的弟子孫覺在朝廷裏官至龍圖閣學士,老山長的兒子喬執中又做到了給事中、刑部侍郎,學院所在的巷子也被當地人稱為“學士巷”。
從高郵前往臨澤,自是乘船最為方便,一路船行,速度既比步行快了許多,人坐在船中也是省下了諸多的氣力。
加上前一次在家裏的交談,又在這一路上相互閑聊,秦剛已經看出,這鄒老做的是救死扶傷的醫生職業,懷的卻是一顆濟世匡時的儒生之心,而且其對詩文也是頗有研究,所以這也是他在京城能與秦觀、喬執中等人交好的原因之一。
鄒放迴到高郵後,這臨澤的菱川學院也是他常去之處,因此便與喬襄文相當地熟識,所以這次他去拜訪秦剛,並引得其一同前去,也應該是其有意為之。
船行至臨澤鎮西的碼頭,兩人離舟登岸,居然在這裏麵還看見了與高郵城不相上下的城牆與城門。
從西門進去,鎮中先是一條西街,多是集市及外來商店交易農產及用具之店。很快是中街,看到的便是熱鬧非凡的餐館茶樓,便是當地人生活的常去之處。
鄒放帶著秦剛,並沒有走到東街,而是從鎮中便轉向南,去了鎮上最聞名的學士巷。
兩人走進菱川書院之時,卻正好聽見書院的正堂之中,傳來一陣喧雜爭辯之聲。
一個年輕卻激昂的聲音正響起,“儒者,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行大道,重大義,豈能研究於旁門左道,奇技淫巧?!”
這句話的前麵一半是出自於班固的《藝文誌·諸子略》,常被後人引為對於儒家學子的標準要求,而後麵的一半似乎是針對某件事物的批評,而且言辭頗為激烈。
另一稍顯沉穩之聲迴道:“進明兄此言不妥,夢溪丈人之大作,窮極天下見聞之事,且有因事而思之見解。其乃以器禦術,仍是得窺聖人大道之法。”
夢溪丈人?秦剛聽得眉頭一動,他的大作?莫非是……
注:菱川書院,乃高郵教育家喬竦在臨澤所創立,喬竦,字立之,以鄉先生教授州裏,倡明孔孟之教,從行者多以文行知名。一時淮南數千裏間,其視高郵若齊魯。孫龍圖、覺亦其徒也。卒贈官至朝奉大夫。
喬竦之子喬執中(1033—1095),字希聖,治平二年,彭汝礪榜進士,官至刑部侍郎、中書舍人、給事中。
喬執中之子喬襄文,號僖老。為大書法家米芾的大女婿。其生平均不詳。本書中對喬襄文的性格、治學及成就等均為虛構演繹。但根據米芾(1051年出生)的年齡推斷,他的大女兒可以1070年出生,1085年出嫁,喬襄文算他年長一些25歲,推設為1060年前後出生,米芾作為他老丈人,差個十歲也正常,到1093年應該33歲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