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在後世的名氣極大,但卻極少有人去真正完整地讀過,包括之後曾做了記者的秦剛也是一樣,留在記憶裏的無非隻是一些隻言片語的讚譽與描述。
而此時,親手翻開一頁頁尚帶有新墨氣息的書頁,看著這些他現在已經十分習慣的豎式排版繁體字,秦剛許久未曾波動過的內心竟泛起了陣陣波瀾。
喬襄文顯然是對此書十分推崇,看到秦剛如此關注,甚為興奮,於是像是遇上了知已,與他就該書的總體編目、體例架構以及內容選擇、文字風格等方麵一一進行細細介紹。
秦剛越聽越是驚奇,問道:“敢問喬兄是否與夢溪丈人熟識?怎麽會知道得如此詳盡?”
喬襄文笑道:“家嶽定居潤州,與沈存中算是同城相鄰。所以在下也能偶得機會,隨家嶽前往夢溪園有所見教。”
鄒放看秦剛還是有點疑惑,便介紹道:“僖老仍是娶了潤州的海嶽外史米校書的長女。”
“米校書?”秦剛聽得更是大驚,“可是書畫大家米元章?”
喬襄文拱手道:“正是家嶽!”
宋人稱唿實在有點彎彎繞,光聽這校書一定是個官階名,還難以判斷。但是“米”姓之人本身就少,再加上“海嶽外史”這個名號,莫說在宋朝,就是放在整個曆史上那就隻有一個名人,乃是後世被稱為“宋四家”的米芾,字元章。而這喬僖老居然就是米芾的大女婿!
如此一來,那就很自然了。兩大名家,雖然各自研究的領域與方向不同,但同時居住在同一座潤州城中,想必時時都能有不少機會相識並相談。
隻是……秦剛突然想起了一點,便順手從眼前的整部書裏翻找到了第十七卷,這卷正是書畫一門,卷中共記述了近三十個條目,分別記錄了兩晉、唐五代直至宋代的多名畫家、書法家的作品及風格品評。
但是秦剛來迴查看,書中所載的宋代名家中卻沒有米芾。
喬襄文一看,便大致明白了秦剛的用意,說道:“小友可是想找書中對家嶽的評價文字?別找了,不會有的。”
秦剛抬頭,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家嶽平日喜歡臨摹古跡名畫,更擅長做舊仿製之術。”
秦剛點點頭,這米芾對於名書名畫的模仿與作假手段,堪稱是千古聖手。後世據說流傳下來的二王【注: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倆】作品幾乎都沒有真跡,全是米芾臨摹的。
當然,米芾作假隻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水平,從未以此騙錢。
“有一次,沈存中叫了幾個好友聚會,其中也叫上了家嶽。幾人一起在甘露寺淨名齋交流各自的收藏品。他拿出自己收藏的一卷王獻之的尺牘,甚為得意。不料家嶽一見卻是哈哈大笑地說道:‘哎呀,這不就是我臨摹的一篇舊稿嘛!’沈存中當場大怒,拂袖而走。”
秦剛笑道:“米老也太率直了,等一等事後再告訴他不是更好嘛。”
“唉,本來這事這樣也就算了。隻是家嶽生性隨意,之後還拿此事到處向人吹噓,以炫耀自己的仿作水平,這便是把沈存中徹底得罪了。此後,他寫書作文,必然是不願提及家嶽。”
“哦?想不到還有此等軼事!隻是書中缺了米老,甚為遺憾啊。”
“不過此書出來後,家嶽來曾來信,說沈存中在書中對其他各位書畫家與作品的品評非常中肯到位,他都甚為稱讚,囑咐我要多多學習。”
“能不以個人私怨而累及書作的評價,米老前輩的胸襟令人欽佩。”
喬襄文擺擺手道:“家嶽性格使然。”
秦剛點點頭,突然對二人問道:“兩位以為,夢溪丈人為何要寫這本書?”
這個問題有點令人猝不及防,但聽了後又覺得相當重要,鄒喬二人不禁愣住了。
秦剛繼續說道:“世人版印書籍,或集注聖人經典,或闡述個人學說,又或匯編詩文作品。但此三者,似乎皆不適於分析此書。”
鄒放手撚頦下白須,猶豫地開口說道:“沈存中自幼隨父宦遊各地,之後為官遍及南北,此書中應該記的都是他遊曆天下所見之事,當是以此彰顯自己的博聞廣識。”
其實鄒放的意思就是說沈括寫這書純屬裝點門麵,顯擺自己,喬襄文就先出言反對了:“沈存中非炫已之人。以在下之猜度,昔日司馬相公著《資政通鑒》,通鑒千古之事,以資於當世治道。夢溪一書,雖內容龐雜,似有小道之嫌,但治世之心昭然於紙上。”
秦剛心裏暗驚,這喬襄文還真是個明白人,幾乎已經看到了沈括的內心。
“喬兄之語,小弟甚為認同。”秦剛以手撫書,感慨地說:“天下大道,源出何處?《易經》有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但此玄妙之語,又能何以為證?何以為實?”
鄒喬二人皆聽得認真。
“小弟以為,大道既可主宰萬物,萬物當可反證大道。所以,夢溪丈人當是以此書,載以自己‘行萬裏路,記萬象物,著萬字言,明萬事理’之心,乃憑旁支證聖言,以小徑通大道也。”
這段話實際上便是秦剛這些天來的思考總結。
他是來自於科學昌明的後世,自然可以輕鬆掌握曆經數代科學巨匠的思想成果,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可以在這個時代簡單碾壓所有人。
在秦家莊睡足軒裏的有限書籍中,他已經驚歎於宋代儒者對於宇宙觀、世界觀的認知深度,他們已經開始用著獨特的語言與思維方式,開始細致地剖析這個世界萬物之間的原理與聯係。
所以,也正是因為如此,這個時代才會誕生像沈括這樣的科學大家,以及他筆下所出的這部《夢溪筆談》。
由是,這也給予了秦剛以極好的機會,站在他們的這些研究基礎上,開始考慮,將那些來自於後世未來的一些發明成果,可以無形地融入進去,以逐漸形成更加淺顯與實際的經世致用之說。
這裏自然包括已經推出了醃蛋、孵鴨、水泥、牛痘等物。
畢竟,真正扼殺文明的,不會是未知的迷茫,而隻會是無法理解的恐懼。
秦剛與喬襄文的交談越發地深入,一旁的鄒放就越發地感慨:這次把這兩個人拉到一起,是做對了。
雖然聽得兩人的一些言論想法,有一點點如墜雲霧之中的感覺,但又總是覺得雲散之處,便是可以明析一切的真理顯現的可能,鄒放更有著那種的期待。
喬襄文此時卻還有一個疑問:“聽秦小友此番之言,似乎對《夢溪筆談》此書頗有研究?”
秦剛隻能隨口編說:“夢溪丈人此書也是匯集其個人多年所得,所以之前也曾有一些零散手稿在外流傳。小弟立誌於研究‘格物致知’,有幸曾看得一二,也是從中得到了許多對於格物一學的各種助力與啟發。”
喬襄文之前就曾聽鄒放談及秦剛的“格物致知”想法,對此也是興致勃勃。
要知道,在北宋之初,以司馬光為首的涑水派對於“格物致知”的理解,卻是完全相反的一個方向:
司馬光認為,“格”是排除,“格物”就是“排除物欲”,然後才能知曉“至道”。
實際上,正是他的這種理解,也導致了他所代表的舊黨政治理念偏重於守成。
在他們看來,所有的改革變法,都是在追求不必要的物欲,都是不好的,是要需要被排除的。我們什麽都不要做,隻要淨化心靈、就能實現“天下垂手而治”的美好結果。
當下還是高太後當政,司馬光的學說,在朝廷中,尚還占據著最主流的聲音。
而江淮地區,卻因為王安石後期曾在江寧府潛心於開設書院、教育子弟,而無形中將王學的基礎打得甚為牢固。
隻是,喬襄文從內心的自然感悟出發,雖絕不認可司馬光的提法,但也無法從王學中尋找到更明確的支撐點。於是他才有了嚐試跳出六經之外,尋找自己的答案的做法。
而他打理的菱川書院,也由此而帶去的各種變化,更是帶來了外界的各種異議。
秦剛明白,喬襄文所產生的,正是中國自北宋開始,就已經在文人士子中所誕生的一種樸素的曆史唯物主義思想萌芽。
隻是,若無後世先進的思想理論以及極其重要的科學手法作為支撐,這種萌芽也隻能淺淺地露頭。
時間一長,它們既無法從經學典籍中找到做權威背書,同時又缺少充分可以展現這一思想價值的展示舞台。
許多如喬襄文這樣的文明之閃耀之光,被曆史局限而無情地抹殺。最終,菱川書院的盛名,也將隨之沒落,消失在了某個不知名的角落之下。
而此時,三人的交流正在興頭,在秦剛有意無意的激發之下,越來越多的思想火花,正在各自的交流中不斷綻放。
“世間之人,自稱所研大道者多矣,又如何來評判或檢驗他們所稱的大道之真偽呢?”鄒放提出了這樣的一個疑問。
“實踐是檢驗大道的唯一標準!”秦剛將後世的一句名言稍加改變拋出來以作答案。
喬襄文與鄒放聽著一呆,進而又麵露驚喜地繼續聆聽。
“所以,格物並非死板地拿著一物而格。”秦剛此時心裏想到的是,後來明代的半聖王陽明,一開始就是呆坐著對竹子進行格物嚐試,格了一整天也沒格出東西。當然,他也瞎打誤撞地拋棄了實踐格物之道,轉而悟出了他的心學格物之新徑。
對於秦剛而言,王陽明的心學雖然偉大,但是對當下這個時代的意義不大,他需要的是明清之後的格致之學,是基於實踐檢驗的科學工具。
“實踐為標準,格物方有序。”正好想到了竹子,秦剛便抬手指了指窗前看到的幾株翠竹,說道,“文人常喜以鬆柏竹同時入畫,於是把它們三者放入同一格中,憑借的理由,便是它們都有經冬不凋、迎寒而立的相同品性。”
秦剛說的這是大家都認可的事理。
“但是,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它們的枝幹、葉子、根部以及生活的土壤、氣候等特性,就會發現:鬆樹與柏樹倒是可以放在同一格,而翠竹卻隻能和毛竹、方竹更適合放在另一格。然後,在鬆柏這一格與各種竹子的那一格的上麵,可以歸於樹木的大格。然後,更多的大格之上還有更大之格。如此不斷地劃格,那這世間萬物才能井然有序,我們的致知之道,才會有跡可循。”
“如此格物,所為者何?”鄒放提出了新的疑問。
“格物為有序,有序則有道,有道便可明大道。”
秦剛深知,世間所有的事物,都需要一個恰到好處的出現時機,過早或過晚,都不會是好事。
在他腦中所存的各種現代科技知識,並非可以一古腦地直接拿出來。而是需要提前預設好它們出現以及存在的所有理由。
如果沒有合適的解釋,往好裏說,別人會質疑你方法的可行性與嚴謹性;往壞裏講,缺乏信任的事物即使產生效果,也會被人往神怪鬼異之處去進行不利的聯想。
而此時,基於鄒放與喬襄文的信任感,又正好能有隨手可翻閱的《夢溪筆談》一書的助攻,一些關於力學、生物、化學以及數學方麵的基礎原理、粗淺規則,都可以順利地當成私貨,統統塞進“格物致知”的觀念之中大談特談,直接讓另兩人聽得是如癡如醉,卻又驚歎不已。
這一長談,持續進行到了晚飯之後,又一直到了深夜。
最後還是在鄒放的提議下,才在書院廂房安排各自休息。
次日,喬襄文提早起身,親自去鎮上食坊買迴了臨澤最出名的水晶月餅。
臨澤鎮的水晶月餅,十分有名。據說是用山東飛麵來做的酥皮,然後再用鬆仁、核桃仁、瓜子仁碾成細末,與冰糖和豬油揉成餡料,裹成餅狀後,先是水蒸,之後爐烤,其外形酥黃晶瑩,裏潤外脆,餡如水晶。
喬襄文買來後,請秦剛嚐之,一經入口,便不覺其甜,而品出香鬆柔膩之感。問了之後才知,一般在臨澤鎮上,過了五月便有售賣,隻是本地人吃。而過了七月臨近中秋之時,便會有人買其作為中秋賀禮而饋贈外地親友。
秦剛的心中則大為感慨:哪像多年之後廣式月餅一統天下的那種單調乏味啊。
早飯後,喬襄文還想著繼續昨天的話題,正在將茶案擺開,欲再一暢談之時,突然接報說,有高郵軍衙的軍士找到書院,說是有要事要找秦剛。
來人正是毛知軍的親兵之一,見到秦剛便道:“見過秦承務,又有朝廷宣旨天使到郵,毛知軍請秦承務速速迴去接旨!”
而此時,親手翻開一頁頁尚帶有新墨氣息的書頁,看著這些他現在已經十分習慣的豎式排版繁體字,秦剛許久未曾波動過的內心竟泛起了陣陣波瀾。
喬襄文顯然是對此書十分推崇,看到秦剛如此關注,甚為興奮,於是像是遇上了知已,與他就該書的總體編目、體例架構以及內容選擇、文字風格等方麵一一進行細細介紹。
秦剛越聽越是驚奇,問道:“敢問喬兄是否與夢溪丈人熟識?怎麽會知道得如此詳盡?”
喬襄文笑道:“家嶽定居潤州,與沈存中算是同城相鄰。所以在下也能偶得機會,隨家嶽前往夢溪園有所見教。”
鄒放看秦剛還是有點疑惑,便介紹道:“僖老仍是娶了潤州的海嶽外史米校書的長女。”
“米校書?”秦剛聽得更是大驚,“可是書畫大家米元章?”
喬襄文拱手道:“正是家嶽!”
宋人稱唿實在有點彎彎繞,光聽這校書一定是個官階名,還難以判斷。但是“米”姓之人本身就少,再加上“海嶽外史”這個名號,莫說在宋朝,就是放在整個曆史上那就隻有一個名人,乃是後世被稱為“宋四家”的米芾,字元章。而這喬僖老居然就是米芾的大女婿!
如此一來,那就很自然了。兩大名家,雖然各自研究的領域與方向不同,但同時居住在同一座潤州城中,想必時時都能有不少機會相識並相談。
隻是……秦剛突然想起了一點,便順手從眼前的整部書裏翻找到了第十七卷,這卷正是書畫一門,卷中共記述了近三十個條目,分別記錄了兩晉、唐五代直至宋代的多名畫家、書法家的作品及風格品評。
但是秦剛來迴查看,書中所載的宋代名家中卻沒有米芾。
喬襄文一看,便大致明白了秦剛的用意,說道:“小友可是想找書中對家嶽的評價文字?別找了,不會有的。”
秦剛抬頭,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家嶽平日喜歡臨摹古跡名畫,更擅長做舊仿製之術。”
秦剛點點頭,這米芾對於名書名畫的模仿與作假手段,堪稱是千古聖手。後世據說流傳下來的二王【注: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倆】作品幾乎都沒有真跡,全是米芾臨摹的。
當然,米芾作假隻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水平,從未以此騙錢。
“有一次,沈存中叫了幾個好友聚會,其中也叫上了家嶽。幾人一起在甘露寺淨名齋交流各自的收藏品。他拿出自己收藏的一卷王獻之的尺牘,甚為得意。不料家嶽一見卻是哈哈大笑地說道:‘哎呀,這不就是我臨摹的一篇舊稿嘛!’沈存中當場大怒,拂袖而走。”
秦剛笑道:“米老也太率直了,等一等事後再告訴他不是更好嘛。”
“唉,本來這事這樣也就算了。隻是家嶽生性隨意,之後還拿此事到處向人吹噓,以炫耀自己的仿作水平,這便是把沈存中徹底得罪了。此後,他寫書作文,必然是不願提及家嶽。”
“哦?想不到還有此等軼事!隻是書中缺了米老,甚為遺憾啊。”
“不過此書出來後,家嶽來曾來信,說沈存中在書中對其他各位書畫家與作品的品評非常中肯到位,他都甚為稱讚,囑咐我要多多學習。”
“能不以個人私怨而累及書作的評價,米老前輩的胸襟令人欽佩。”
喬襄文擺擺手道:“家嶽性格使然。”
秦剛點點頭,突然對二人問道:“兩位以為,夢溪丈人為何要寫這本書?”
這個問題有點令人猝不及防,但聽了後又覺得相當重要,鄒喬二人不禁愣住了。
秦剛繼續說道:“世人版印書籍,或集注聖人經典,或闡述個人學說,又或匯編詩文作品。但此三者,似乎皆不適於分析此書。”
鄒放手撚頦下白須,猶豫地開口說道:“沈存中自幼隨父宦遊各地,之後為官遍及南北,此書中應該記的都是他遊曆天下所見之事,當是以此彰顯自己的博聞廣識。”
其實鄒放的意思就是說沈括寫這書純屬裝點門麵,顯擺自己,喬襄文就先出言反對了:“沈存中非炫已之人。以在下之猜度,昔日司馬相公著《資政通鑒》,通鑒千古之事,以資於當世治道。夢溪一書,雖內容龐雜,似有小道之嫌,但治世之心昭然於紙上。”
秦剛心裏暗驚,這喬襄文還真是個明白人,幾乎已經看到了沈括的內心。
“喬兄之語,小弟甚為認同。”秦剛以手撫書,感慨地說:“天下大道,源出何處?《易經》有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但此玄妙之語,又能何以為證?何以為實?”
鄒喬二人皆聽得認真。
“小弟以為,大道既可主宰萬物,萬物當可反證大道。所以,夢溪丈人當是以此書,載以自己‘行萬裏路,記萬象物,著萬字言,明萬事理’之心,乃憑旁支證聖言,以小徑通大道也。”
這段話實際上便是秦剛這些天來的思考總結。
他是來自於科學昌明的後世,自然可以輕鬆掌握曆經數代科學巨匠的思想成果,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可以在這個時代簡單碾壓所有人。
在秦家莊睡足軒裏的有限書籍中,他已經驚歎於宋代儒者對於宇宙觀、世界觀的認知深度,他們已經開始用著獨特的語言與思維方式,開始細致地剖析這個世界萬物之間的原理與聯係。
所以,也正是因為如此,這個時代才會誕生像沈括這樣的科學大家,以及他筆下所出的這部《夢溪筆談》。
由是,這也給予了秦剛以極好的機會,站在他們的這些研究基礎上,開始考慮,將那些來自於後世未來的一些發明成果,可以無形地融入進去,以逐漸形成更加淺顯與實際的經世致用之說。
這裏自然包括已經推出了醃蛋、孵鴨、水泥、牛痘等物。
畢竟,真正扼殺文明的,不會是未知的迷茫,而隻會是無法理解的恐懼。
秦剛與喬襄文的交談越發地深入,一旁的鄒放就越發地感慨:這次把這兩個人拉到一起,是做對了。
雖然聽得兩人的一些言論想法,有一點點如墜雲霧之中的感覺,但又總是覺得雲散之處,便是可以明析一切的真理顯現的可能,鄒放更有著那種的期待。
喬襄文此時卻還有一個疑問:“聽秦小友此番之言,似乎對《夢溪筆談》此書頗有研究?”
秦剛隻能隨口編說:“夢溪丈人此書也是匯集其個人多年所得,所以之前也曾有一些零散手稿在外流傳。小弟立誌於研究‘格物致知’,有幸曾看得一二,也是從中得到了許多對於格物一學的各種助力與啟發。”
喬襄文之前就曾聽鄒放談及秦剛的“格物致知”想法,對此也是興致勃勃。
要知道,在北宋之初,以司馬光為首的涑水派對於“格物致知”的理解,卻是完全相反的一個方向:
司馬光認為,“格”是排除,“格物”就是“排除物欲”,然後才能知曉“至道”。
實際上,正是他的這種理解,也導致了他所代表的舊黨政治理念偏重於守成。
在他們看來,所有的改革變法,都是在追求不必要的物欲,都是不好的,是要需要被排除的。我們什麽都不要做,隻要淨化心靈、就能實現“天下垂手而治”的美好結果。
當下還是高太後當政,司馬光的學說,在朝廷中,尚還占據著最主流的聲音。
而江淮地區,卻因為王安石後期曾在江寧府潛心於開設書院、教育子弟,而無形中將王學的基礎打得甚為牢固。
隻是,喬襄文從內心的自然感悟出發,雖絕不認可司馬光的提法,但也無法從王學中尋找到更明確的支撐點。於是他才有了嚐試跳出六經之外,尋找自己的答案的做法。
而他打理的菱川書院,也由此而帶去的各種變化,更是帶來了外界的各種異議。
秦剛明白,喬襄文所產生的,正是中國自北宋開始,就已經在文人士子中所誕生的一種樸素的曆史唯物主義思想萌芽。
隻是,若無後世先進的思想理論以及極其重要的科學手法作為支撐,這種萌芽也隻能淺淺地露頭。
時間一長,它們既無法從經學典籍中找到做權威背書,同時又缺少充分可以展現這一思想價值的展示舞台。
許多如喬襄文這樣的文明之閃耀之光,被曆史局限而無情地抹殺。最終,菱川書院的盛名,也將隨之沒落,消失在了某個不知名的角落之下。
而此時,三人的交流正在興頭,在秦剛有意無意的激發之下,越來越多的思想火花,正在各自的交流中不斷綻放。
“世間之人,自稱所研大道者多矣,又如何來評判或檢驗他們所稱的大道之真偽呢?”鄒放提出了這樣的一個疑問。
“實踐是檢驗大道的唯一標準!”秦剛將後世的一句名言稍加改變拋出來以作答案。
喬襄文與鄒放聽著一呆,進而又麵露驚喜地繼續聆聽。
“所以,格物並非死板地拿著一物而格。”秦剛此時心裏想到的是,後來明代的半聖王陽明,一開始就是呆坐著對竹子進行格物嚐試,格了一整天也沒格出東西。當然,他也瞎打誤撞地拋棄了實踐格物之道,轉而悟出了他的心學格物之新徑。
對於秦剛而言,王陽明的心學雖然偉大,但是對當下這個時代的意義不大,他需要的是明清之後的格致之學,是基於實踐檢驗的科學工具。
“實踐為標準,格物方有序。”正好想到了竹子,秦剛便抬手指了指窗前看到的幾株翠竹,說道,“文人常喜以鬆柏竹同時入畫,於是把它們三者放入同一格中,憑借的理由,便是它們都有經冬不凋、迎寒而立的相同品性。”
秦剛說的這是大家都認可的事理。
“但是,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它們的枝幹、葉子、根部以及生活的土壤、氣候等特性,就會發現:鬆樹與柏樹倒是可以放在同一格,而翠竹卻隻能和毛竹、方竹更適合放在另一格。然後,在鬆柏這一格與各種竹子的那一格的上麵,可以歸於樹木的大格。然後,更多的大格之上還有更大之格。如此不斷地劃格,那這世間萬物才能井然有序,我們的致知之道,才會有跡可循。”
“如此格物,所為者何?”鄒放提出了新的疑問。
“格物為有序,有序則有道,有道便可明大道。”
秦剛深知,世間所有的事物,都需要一個恰到好處的出現時機,過早或過晚,都不會是好事。
在他腦中所存的各種現代科技知識,並非可以一古腦地直接拿出來。而是需要提前預設好它們出現以及存在的所有理由。
如果沒有合適的解釋,往好裏說,別人會質疑你方法的可行性與嚴謹性;往壞裏講,缺乏信任的事物即使產生效果,也會被人往神怪鬼異之處去進行不利的聯想。
而此時,基於鄒放與喬襄文的信任感,又正好能有隨手可翻閱的《夢溪筆談》一書的助攻,一些關於力學、生物、化學以及數學方麵的基礎原理、粗淺規則,都可以順利地當成私貨,統統塞進“格物致知”的觀念之中大談特談,直接讓另兩人聽得是如癡如醉,卻又驚歎不已。
這一長談,持續進行到了晚飯之後,又一直到了深夜。
最後還是在鄒放的提議下,才在書院廂房安排各自休息。
次日,喬襄文提早起身,親自去鎮上食坊買迴了臨澤最出名的水晶月餅。
臨澤鎮的水晶月餅,十分有名。據說是用山東飛麵來做的酥皮,然後再用鬆仁、核桃仁、瓜子仁碾成細末,與冰糖和豬油揉成餡料,裹成餅狀後,先是水蒸,之後爐烤,其外形酥黃晶瑩,裏潤外脆,餡如水晶。
喬襄文買來後,請秦剛嚐之,一經入口,便不覺其甜,而品出香鬆柔膩之感。問了之後才知,一般在臨澤鎮上,過了五月便有售賣,隻是本地人吃。而過了七月臨近中秋之時,便會有人買其作為中秋賀禮而饋贈外地親友。
秦剛的心中則大為感慨:哪像多年之後廣式月餅一統天下的那種單調乏味啊。
早飯後,喬襄文還想著繼續昨天的話題,正在將茶案擺開,欲再一暢談之時,突然接報說,有高郵軍衙的軍士找到書院,說是有要事要找秦剛。
來人正是毛知軍的親兵之一,見到秦剛便道:“見過秦承務,又有朝廷宣旨天使到郵,毛知軍請秦承務速速迴去接旨!”